从家庭、同伴与自我意识浅谈学生人格发展

合集下载

学生的人格塑造与自我认知发展

学生的人格塑造与自我认知发展

学生的人格塑造与自我认知发展学生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时期,更是人格塑造与自我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

本文将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自我认知发展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探究学生如何通过各种经历与环境的影响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和认知能力。

一、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社交交往、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

首先,家庭环境对学生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的价值观念和家庭成员的行为与言传身教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能够培养出学生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而一个家庭中存在紧张冲突的学生,则可能在性格上表现出消极、内向等不良特质。

其次,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日常学习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特质。

适当的竞争氛围和亲和力强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具备自信、合作精神的人格;而一味注重分数和评价的教育模式则容易培养出焦虑、自卑的学生个体。

最后,社会交往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接触并吸收不同的思想和观点,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方式。

积极健康的社交圈子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管理,从而塑造出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二、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知识、能力和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对于提高学习动机、指导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调节情绪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

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认知会影响他们对学习任务的期望和努力程度。

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认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迎接学习挑战。

其次,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密切相关。

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优势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学生人格发展特点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性、性格和行为特点。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形成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进行描述。

一、认知方面的特点1. 学业认知: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业认知,即对学习的理解、学习目标的设定以及学习策略的运用等。

不同学生在学业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更注重成绩,有的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自我认知: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我认知,即对自我形象、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知。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持有积极的认知,有信心面对困难;而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持有消极的认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二、情感方面的特点1. 情绪管理: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绪管理,即学生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表达和调节能力。

有些学生情绪稳定,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而有些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 自尊心: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尊心,即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

有些学生自尊心较高,对自己充满信心,而有些学生自尊心较低,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有怀疑态度。

三、行为方面的特点1. 社交行为: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交行为,即学生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和行为表现。

有些学生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而有些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困难,不善于与他人交流。

2. 自我管理: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我管理,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规划能力。

有些学生能够自律,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有些学生行为不受控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个性、性格和行为特点,包括认知方面的特点、情感方面的特点和行为方面的特点。

这些特点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

了解学生人格发展特点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和培养。

人格的发展历程 概述及解释说明

人格的发展历程 概述及解释说明

人格的发展历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人格发展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涉及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一系列变化和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着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格发展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引起了许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兴趣。

本文旨在概述和解释人格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影响人格发展的多种因素。

首先,我们将定义并回顾人格发展的背景知识,以建立对这一主题的基本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基因和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对个体人格产生影响。

然后,我们将聚焦于儿童期的人格发展阶段,并介绍其特点和重要性。

此外,还将介绍不同的人格类型理论,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并分析它们在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最后,在对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后,我们将总结讨论关于人格发展历程重要性与影响因素的结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人格发展历程概述,并加深对于人格的理解。

了解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将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提供基础。

同时,本文也为未来在该领域开展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方向和应用价值。

2. 人格的发展历程2.1 定义与背景人格是指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组织和行为模式,是影响个体思考、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内部结构。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基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

2.2 基因与环境的影响人格发展受到遗传基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在出生时所具备的潜在性格特征,如倾向于外向还是内向、情感稳定还是不稳定等。

而环境则通过提供机会、塑造经验和提供学习条件来进一步塑造个体的人格。

2.3 儿童期的人格发展儿童期是人格发展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并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以及社交环境的互动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儿童期的早期经历对于后续人格特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和亲子关系质量对自尊心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影响。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影响因素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影响因素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影响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思考自身的身份、需求和目标,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个体内部的因素。

本文将围绕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影响因素展开探讨。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环境之一。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产生直接影响。

对于过分严厉或过分放任的父母,青少年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缺乏自信心。

其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关系和谐、支持积极的沟通和理解,则青少年更容易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

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社会环境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的外部条件,包括社会文化、同伴关系和社会评价等。

首先,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于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存在差异,因此社会文化背景会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会影响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社会评价也会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在社会评价的压力下,青少年可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产生不安全感或自卑情绪。

三、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学习和社交场所,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校教育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评估。

其次,学校教育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提升。

此外,学校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标准,通过与同学的比较,促使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四、个体内部因素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影响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外,个体内部因素也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格发展儿童时期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人格发展儿童时期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人格发展儿童时期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人格是指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而人格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时期的经历和环境对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儿童时期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儿童时期是个体的成长发展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从无知无觉到慢慢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人格特质也逐渐显现出来。

以下是儿童时期对人格形成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儿童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氛围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人格形成。

温暖、支持和关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尊、自信和合作精神。

2. 学校教育:儿童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学习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

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正直、诚实和责任感等人格品质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传输给学生,促进其良好的人格形成。

3. 同伴关系:儿童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学习与人相处、合作和分享。

同伴之间的友情、互助和合作可以促使儿童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友善、乐观和包容。

4.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人格的塑造也有重要作用。

社会的习俗、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会对儿童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影响。

比如,中国文化注重孝道,儿童在孝敬父母的过程中,培养了尊重和责任感等人格特质。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儿童时期的人格发展,帮助其形成积极正面的人格特质:1. 创造温暖、稳定和富有爱心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以身作则,注重与孩子间的积极互动和沟通,给予合理的关注和支持。

2. 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

鼓励儿童参与家务和学习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 注重儿童的情商和社交技巧培养。

教导儿童如何与他人相处、表达情感,并解决冲突和问题。

4. 倡导正面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教育活动、文化熏陶和道德训练,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家庭教育是指亲属、家人出于爱心和责任感而对后代进行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它通过父母和孩子这一特殊的关系,传递和实现社会文明的各种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复杂化、重视效益性和综合性等各种趋势。

因此,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1.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家庭是孩子情感发展的主要场所。

健康的情感品质可以帮助孩子积极地适应新环境,增强道德观念,降低攻击性和焦虑情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情感成熟对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温馨的爱中成长,培育良好的情感状态,使之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分享、关爱他人,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事例】王涛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母经常忙于工作,缺少时间陪伴他,因此他缺乏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某天,王涛建议家庭一起玩一个新游戏,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笑声不断,感受到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不再孤单。

从此,王涛变得听话,情绪更加平稳稳定。

2.提高独立自主性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成员对小学生的教育,应该采用尊重、支持和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在逐渐适应新环境中自由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管理,从而逐渐成长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信的人。

【事例】小红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她的家庭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每当小红在做事情时遇到困难,家长总是先让她自己思考、努力尝试,当小红无法解决问题时才会引导和解决。

这种方式不仅让小红学会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还培养了她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3.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的传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对小学生的言传身教,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影响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的人格发展

学生的人格发展

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健康、稳定和积极的人格有助于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学生的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

一、人格发展的定义人格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对自我的发现、认识和塑造过程。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人格逐渐形成并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人格发展涉及个体的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

二、人格发展对学生的重要性1.塑造健康的态度:学生的人格发展可以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态度和信念。

一个具有积极态度和自信心的学生更容易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并以积极的方式应对困难。

2.培养社会技能:人格发展也涉及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

通过发展健康的人格,学生可以学会有效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技巧,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格发展还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形成。

通过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生可以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如公正、诚实和助人为乐等。

这些价值观将指导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的行为,使他们成为道德和负责任的公民。

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们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品格、鼓励他们的兴趣和才能,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人格。

2.学校教育:学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积极的环境和资源。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以帮助学生发展和提升他们的人格。

3.个人努力:学生本人也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不断努力发展健康的人格。

他们可以参加社区服务活动、阅读启发性的书籍、寻求心理咨询等来提升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论学生的人格发展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成为道德和负责任的公民。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分析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学业和生活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它是一个人主观体验的结果。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个体的社会性、个体的内化过程、自我解释和他人的反应有关。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和环境的改变而发展。

在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方面,人格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稳定的特质集合,包括性格、气质、态度、兴趣爱好等。

人格的发展是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自我意识对人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一个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大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发展自己的人格。

相反,缺乏自我意识的大学生可能无法准确评价自己,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特征。

其次,人格发展对自我意识的提升也有积极的影响。

一个具有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种心态能够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增强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然而,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困境。

一些大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自我意识而无法真实地认识自己,导致人格发展的偏差。

另一方面,人格特征的稳定也会对自我意识的灵活性产生一定的限制,使得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难以轻易改变。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

首先,大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其次,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格的发展和认识自己的独特之处。

此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关注个体的环境因素和社会支持。

学生的人格发展范文

学生的人格发展范文

学生的人格发展范文学生的人格发展是指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立、积极、健康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格发展不仅仅涉及到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更关乎学生内心的品质、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

在学生们的人格发展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学生的人格发展。

首先,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最初的人格发展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在家庭中,父母应起到榜样的作用,良好的家风能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巨大影响。

父母要表现出身体力行,诚实守信、勤奋努力,有责任心和良好的道德标准。

当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正确的人格培养和价值观念,他们就会逐渐培养出自主、健康的人格特征。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扮演着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在学校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领学生正确的人格发展。

学校的教育引导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为目标,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学习和对待社会。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道德与人格教育的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并通过体验中的反思和总结,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此外,学生之间的友情、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在学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学生需要在社会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环境应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让学生懂得诚实、宽容、友善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同时,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结起来,学生的人格发展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小学生人格发展

小学生人格发展

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内容概要:㈠人格发展的概念㈡影响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㈢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阶段㈣小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㈤总结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格㈠人格发展的概念与认知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人格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性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独特的人际过程。

它包含两个基本内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心理特征表现。

广义上的人格与认知相对应,指个体认知加工那个之外的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的行为和心理品质。

因此,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就是除了认知之外的其他综合性的心理品质,是每一个个体逐渐具有自己独立特性的表现。

㈡影响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①早期儿童与父母的关系;②父母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和受教育水平等;③儿童的出生顺序;④家庭的物质环境;⑤家庭的情绪氛围;⑥父母的教养方式;⑦家庭结构。

学校教育因素主要包括:①课堂教育,包括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及课堂环境等;②集体活动;③教育者的人格特征;④同伴关系。

㈢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O~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培养责任感;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l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㈣小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包括需要与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

学生人格发展特点学生人格发展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它是在学生与现实环境相互作用、自我反思和积极行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自我发展、自我认知、自我调整、自我决策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首先,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自我发展。

学生人格发展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特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在自身潜能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和发展。

自我发展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和经验积累等方式,不断修正、拓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自我形象,从而实现个体的综合发展。

其次,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之二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学生对自身个体特点、能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和观察,逐渐形成关于自己的清晰认知,包括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

自我认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在学业和生活中更加有成效地行动。

第三,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之三是自我调整。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外界环境的变化,包括学习任务的增加、社交关系的变化等。

学生需要通过自我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平衡。

自我调整包括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面对压力的能力、协调自己的情绪等方面,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

第四,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之四是自我决策。

随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的认知和发展,他们需要面临各种选择和决策。

自我决策是指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进行自主决策。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自我决策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之五是自我控制。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掌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自我控制是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之一,它涉及到学生对于自己行为的规划、执行和调整等方面。

同伴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发展心得体会

同伴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发展心得体会

同伴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发展心得体

同伴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发展心得体会
1、同伴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发展出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学会以自己的判断去审视问题,并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同伴教育能够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与别人进行正确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让他们更好地去应对社会上的各种挑战。

3、同伴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发展出责任感,他们学会以负责任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学会珍惜自己、珍视他人,学会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

4、同伴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发展出正确的道德观念。

他们学会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正确的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学会爱护环境。

总的来说,通过同伴教育,青少年不仅能够发展出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社交能力,而且还能够发展出责任感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与同龄人和家庭成员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格发展。

首先,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开始与同龄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他们渴望被同伴接纳和认可。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青少年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并且从中获得自我肯定感。

同时,他们也会面临着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这些经历有助于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培养积极的行为和态度。

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健全的自我形象。

其次,家庭关系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时期,家庭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对他们的人格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稳定和温暖的情感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

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建立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自信和开放。

相反,不良的家庭关系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压力和负面情绪,对其人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在促进青少年积极人际关系和健康人格发展方面,教育机构和家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机构应该为青少年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团队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

此外,教育机构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活动,教授青少年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提供解决冲突的方法与技巧。

家庭在青少年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家长应该与青少年保持密切的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选择,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与指导。

此外,家庭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价值观的传递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学生人际关系与人格塑造

学生人际关系与人格塑造

学生人际关系与人格塑造学生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性格、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学生人际关系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与人格塑造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关系的差异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和积极的人格特质,而一个矛盾冲突的家庭则容易导致学生的焦虑、自卑和消极。

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

二、同伴关系与人格塑造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交往最为密切的一种关系。

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竞争,如何与他人分享、关心。

正是通过和同伴的互动,学生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交技能,从而塑造了他们的人格。

与有正向影响的朋友相处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而与不良影响的朋友相处则可能导致学生走向消极和不良的人格发展方向。

三、师生关系与人格塑造师生关系在学生人格塑造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学术知识,更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参与活动与人格塑造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对塑造其人格起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参加社团、俱乐部、志愿者活动等,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激情、责任心和领导能力,丰富自己的社交圈子,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发展成熟的人格和品质。

五、人际冲突与人格塑造学生人际关系中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处理这些冲突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塑造他们的人格。

通过面对冲突,学会沟通、理解、妥协与包容,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六、互助与人格塑造学生们在生活中展现出乐于助人的品质,对于人格塑造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论中学生人格发展

论中学生人格发展

论中学生人格发展
近几十年来,学术界,教育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共同研究表明,中学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和思想,而且
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

有效的中学生人格发展能够培养学生自尊,责任感,合作精神以及敢于担当,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能够充分利用自
身能力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的挑战。

首先,中学生人格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价值观和自我控制。

自我
认识是指对自身特征的认知,包括自我的性格,自我的价值,自我的能力,自我的理想以及自我的愿望。

此外,自我价值观是指学生对自我的把握和
评估,他们强调自己的优点,拥抱自己的缺点,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能
力有限。

最后,自我控制是指学生能够使用各种技能在日常学习中有效控
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好各种问题。

其次,良好的中学生人格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上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而且能够更好地
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的中学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
良好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他人的资源和知识,同时也有助于促
进他们的社会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家庭关系,同伴关系,亲密关系的理解

青少年时期的家庭关系,同伴关系,亲密关系的理解

青少年时期的家庭关系,同伴关系,亲密关系的理解一、自我发展青少年又被称为自我的第二次诞生时期,青少年的一切问题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的,也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

(一)自我发展的背景生理方面,身体上的突然变化使他们将认识对象重新指向自我。

心理方面能够系统地考虑假设和未来的世界,考虑的典型问题是:我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社会方面需要对工作和未来做出重要决定,经常考虑:我是谁?我将要到哪里去?(二)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特点 1、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

注意到自己的内部世界中存在“本来的”“本质的”自我。

2、自我逐渐分化一个主体的我,即作为观察者的我。

另一个是客体的我,即作为被观察者的我。

理想我,即个体在头脑中塑造的自己期望的未来自我的形象。

现实我,通过个人的实践而反映到头脑中的,现在的真实自我。

个体我,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社会我,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3、自我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第一、理想我总是高于现实我。

第二、个体我和社体我矛盾。

第三、多层次自我之间的矛盾。

第四、真实我和虚假我矛盾。

4、自我呈现一定的波动性。

二、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 1、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变化一方面,青少年寻找与父母的分离,一方面寻求父母的指导、支持和帮助。

亲自冲突能促使青少年与父母对双方关系做出适应性的调整,青少年也能获得一些有效的处理冲突的技巧和技能。

2、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变化 (1)青少年友谊的发展青少年对友谊的看法,更强调彼此间亲密的情感联系。

友谊的主体是相互理解和亲密的情感支持,友谊是忠诚,值得依赖和尊重。

(2)青少年异性亲密关系的发展青少年时期异性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多。

适当异性关系的建立往往会促进青少年积极的发展。

但总体而言,这种爱慕之情还是很幼稚的。

老师和父母要学会引导,使这种异性间的亲密关系走上一个积极发展的轨道。

学生成长中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

学生成长中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

学生成长中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而积极的人格发展则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学生成长中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一些培养学生积极人际关系和健康人格发展的方法。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交往和相互联系。

在学生时代,学生所处的社交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同龄人。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会合作。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和其他亲人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人际关系。

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自尊心。

其次,在学校中,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和自我管理。

而与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最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也对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和不同背景、不同特点的同学相处,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增强社交能力。

而人格发展是指个体通过各种经历和环境塑造的个人特质和价值观。

人格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

在学生时代,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诚实、正直、宽容等。

学校教育则主要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和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格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

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

家长和教师可以定期交流,互通学生的情况和表现,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来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人际关系教育课程,并组织各类社交活动,如班级合作、社团活动等。

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童年与青春期的影响

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童年与青春期的影响

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童年与青春期的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童年与青春期的影响人格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经历多个关键阶段。

其中,童年和青春期被认为是人格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对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童年和青春期在人格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一、童年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童年是个体发展的起点,也是形成人格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他们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以下是童年对人格发展的几个关键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对其人格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的质量以及家庭氛围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进而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的发展。

2. 同伴关系:在童年阶段,儿童开始与同龄人接触和交往,朋友圈的形成对人格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与积极乐观的朋友相处,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帮助其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3.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童年阶段人格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

老师的教学方式、学校的价值观灌输以及校园文化等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优质的学校环境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责任心。

二、青春期对人格发展的影响青春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青春期,个体的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下是青春期对人格发展的几个关键影响因素:1. 生理变化:青春期伴随着生理发育的变化,激素的分泌增加,性成熟和身体形态的发展。

这些生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稳定性,进而对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2. 自我认同:青春期是个体开始寻找自我认同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职业选择等,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进行认同。

这个过程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和成熟非常关键。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行为遗传学家一般采用两项基础研究设计,即双生子研究和抚养研究来评估遗传和环境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对遗传影响人格的观点最有力、最一致的证据来自双生子研究。

但是,用双生子来研究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这类研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即双生子有相同的成长环境。

双生子虽然在看似相同的环境下长大,甚至穿戴相同,但他们可能参加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朋友,对父母的关爱有不同的感受等等。

因此,虽然双生子在同一家庭中生活,但因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人格仍可能存在着差异。

行为遗传学家把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环境因素分为两个部分,即共享环境(shared environment)和非共享环境(nonshared environment)。

一、共享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较小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所共同享有的环境,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以及周边环境等。

这些因素为家庭成员共同分享,对他们在人格特征、行为方式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

我们有时会发现,在同一家庭环境和气氛下长大的孩子,会具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

如同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自闭、攻击等人格特征;同在体贴、温暖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成熟、独立、友好等人格特征;同在一个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内向、孤僻、偏执等人格特征,或存在某些心理障碍。

于是,我们可能会认为,孩子之所以具有这些相同的人格特征或行为方式,完全是因为共享环境因素造成的,其实不然。

Plomin等人认为,共享环境一般不会造成家庭成员在人格特质、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性(Plomin,R.,& Daniels,D. Why are children in the same family so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7,10,1-16)。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心理学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心理学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心理学
-
1 自我意识 2 人格发展 3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心理学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是心理学中两个 重要的话题,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

下面将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然 后探讨它们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1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和感知。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 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 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5 最后,自我意识还有助于
个体形成自己的独特性
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6 价值观和生活经验来探索
世界,展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变化,逐渐形成并完善 自己的人格特点的过程。人格发展包括许多方面,如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情绪调 节、动机形成、社会交往等等 人格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一般来说,儿童 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们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 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青春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个体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 心世界和外在形象,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年期是人格发展的稳定期,个体开 始整合自己的人格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行为风格 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验等等。这些因 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例如,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性格特点,如外 向性、神经质等;家庭环境则可能影响个体的情感表达、亲密关系等;教育背景可能影响 个体的知识水平、自我认知等;生活经验则可能影响个体的动机形成、目标追求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 段。在婴幼儿时期,孩子们开始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开始表达 出对自己身体和感觉的认识。随 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理解自 己的情绪、动机和价值观。在青 春期,个体开始经历更多的心理 变化,包括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 建立。这个阶段中,个体开始更 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点、优点 和缺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 观和人生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家庭、同伴与自我意识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尹博, 田万生, 2006)。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王明忠, 付聪, 周宗奎, 2015),其作为个性差异的重要方面,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还对其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成就等持续产生影响。

人格随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在毕生得以发展,相比人生其他阶段,儿童青少年期(包括童年期、青少年期)面临更密集的发展任务,该阶段的个体会以新的方式不断与父母、同伴、学校和社会互动,尤其是青少年还会经历生理、心理的巨大改变,这些必然会对其人格发展带来更深重影响(邹容, 周宗奎, 田媛, 张凤娟, 魏华, 2016)。

本文将从家庭、同伴与自我意识三个角度探讨了学生阶段的人格发展。

1 家庭与人格发展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范航, 朱转, 苗灵童, 刘燊, 张林, 2018)。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的发展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中的远端因素(如家庭)会通过近端因素(如人格)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作用,个体的人格特点会受到家庭这一微系统的影响(李蒙蒙, 甘雄, 金鑫, 2020)。

Ahmadi, Alizadehgoradel, Rezadeh和Jabraeili (2014)的研究基于大五人格理论(The Big Five)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家庭沟通、关怀等家庭功能存在显著相关。

邹容等人(2016)的研究认为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会习惯接受、服从父母等权威传递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而会表现出顺从、待人友善的特点,此时宜人性较高。

而从青春期早期开始,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追求自主、独立,此时他们开始质疑并反抗成人的准则,这增加了他们的冒险行为且更易与父母等权威者发生冲突,故宜人性逐渐下降。

到青少年中晚期,他们逐渐内化社会规范,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宜人性又逐渐回升。

父母作为家庭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积极温暖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宜人性、开放性等积极人格水平更高;而消极冷漠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神经质等消极人格水平更高(Trentacosta et al., 2010)。

家庭背景理论认为,消极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风险性因素,青春期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父母婚姻冲突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不稳定的情绪,伴随着焦虑、担忧和高神经质水平(李蒙蒙等, 2020),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外倾性及神经质人格是成瘾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外倾性及高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手机成瘾,使用频率更高(张斌等, 2017);高“神经质”和低“外向性”的
人更容易发展为强迫症(李森等, 2020)。

总而言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同伴与人格发展
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人际关系的重心也逐渐由父母转向同伴,同伴关系作为一种社会支持有力地影响着个体的人格发展,其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平行、平等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消极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导致学校适应不良、高危行为以及行为障碍等,但积极的同伴关系却有助于缓解不良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彭运石, 王玉龙, 龚玲, 彭磊, 2013; 王挺, 2020)。

学界对于到底是孩子的行为与人格特征造成了不同的同伴地位(如受欢迎或是被拒斥),还是不同的同伴地位导致了孩子不同的行为与人格特征一直尚未有定论,心理学家目前也难以做出明确的回答。

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黄菊山, 张亚军, 傅亚卓, 2016)。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不自觉模仿家长的行为,并将此运用到同伴交往中,持积极教养方式的父母倾向于教导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与人和睦相处、富有同情心,从而使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受到更多的欢迎与接纳;而消极父母教养方式则会使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产生较强的攻击性、较高的冷漠感,以致儿童被拒绝水平较高(孙岩, 刘沙, 杨丽珠, 2016)。

此外,邹容等人(2016)的研究认为儿童进入童年晚期后,由于受到社会规范和同伴群体的双重影响,使儿童会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不愿尝试新事物,故从童年晚期到青少年中期,开放性逐渐下降。

孙岩(2014)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家庭环境中,消极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同伴群体的陪伴、鼓励所缓解。

杨丽珠(2015)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其他因素,同伴接纳对人格的影响更为直接,表现为班级平均友谊质量对学生人格的外倾性、情绪稳定性、严谨性维度有预测作用;青少年的同伴接纳对“大五人格的5个维度”均有直接影响。

彭运石等人(2013)的研究也发现同伴关系能够缓解父亲过分干涉对孩子的情绪稳定性的影响。

因此,尽管同伴关系与孩子的人格发展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同伴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论可以分八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并面临着所谓的“心理·社会的危机”——指一种可能形成积极人格品质与消极人格品质之间的冲突,个体如果能够顺利完成某阶段的发展任务,就能形成某种积极的个性品质,反之就会形
成某种消极的人格品质,但每个人的品格并非非此即彼的,而是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随着个体跨入青春期,其生理、认知、情绪等各方面都发生着急剧变化,如逻辑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感受性的提高,他们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开始关心自己的形象,去发现、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少年期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该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实现由“客观化期”到“主观化期”的过渡,即个体逐步确立自己的心理特质,包括智力、人格、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的统合(陈建文, 2010; 陈香, 2010; 黄菊山等, 2016)。

由于青少年处于一个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尽管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但在外界环境的诸多约束下,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杨淑萍, 张雅楠, 2018)。

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进行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并带有强烈的社会比较倾向。

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比较明确的自我评价,是促使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黄菊山等, 2016)。

他们开始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促使着学生从实然的角度对自己的整体状况做出客观而真诚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应然的角度思考理想自我问题,既包含现实中生物性“我”的一切,也包含基于生物性的“我”而生发的精神性“我”的状况,是受教育者对现实中的自己所做出的整体性认识,是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杨淑萍等, 2018)。

已有研究表明,尽责性和宜人性与自我控制呈正相关,神经质则与其呈负相关(张静怡, 崔雪英, 陶婷, 王利刚, 高文斌, 2019)。

此外,具有主动性人格的个体有着长远的愿景,他们为了完成目标,会合理分配时间,努力控制自我,抵制诱惑,因此更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自我的认可度也更高,这有助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罗杰, 陈维, 杨桂芳, 吴丹萍, 刘拓, 2019)。

由此可知,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4 总结
罗杰斯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自我的成长,而自我成长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内生的自我实现倾向,即所谓“个体有一种实现自身机体的内在趋向”(陈建文, 2010)。

本文从家庭、同伴、自我意识三个角度浅谈了学生阶段的人格发展,结果表明三个角度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社会、学校等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总而言之,个体应准确把握个人成长目标,培养积极的心态,采取主动的行为,积极调整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改善和克服不良的拖延行为,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业的进步和身心的健康发展(罗杰等, 2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