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

合集下载

第26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鲁教版初一上)

第26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鲁教版初一上)

第26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鲁教版初一上)一、解题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确实是简单的房子。

据讲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储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戒备自己的文字,后来进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这种文表达代还用吗?——座右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形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担忧〔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显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方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确实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闻名诗人和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确实是一篇传世佳作。

〔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来宾,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三、课文分析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6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6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
(1)辨音识字: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教师提示:(1)找出文章的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2)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3)“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虚写的文句(“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应读得轻一点,才有韵味。(4)“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最后两句。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教师板书:虚实 正反 话生活
学生质疑: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教师点拨: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诗人有志不得伸展,采取消极的办法,避而不与庸俗官僚来往。“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厌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陋室铭》学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陋室铭》学案 鲁教版

陋室铭预习: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是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有学问的人往来无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导学练案:一、初读课文,自主先学1、给下列的字注音德馨鸿儒苔痕案牍2、对“铭”的介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品读课文,展示交流1、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2、再读课文A、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小组可以讨论)B、小组合作翻译全文,重点找出自己和小组解决不了的字词。

3、精读课文,赏析特色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孔子云:何陋之有?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活读课文,探究延伸1、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2、、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3、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景、友、趣检测: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全文点睛句:孔子云:何陋之有?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6短文两篇》word教案 (3)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6短文两篇》word教案 (3)

26《短文两篇》爱莲说课文学习设想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

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

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

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

相信通过学习这篇短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和启示。

前置预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2)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3)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重难点背诵课文、理解文意、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1.知识与能力:(1)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2)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3)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生齐读目标,抓住关键词,理解目标。

二自主一、知识填空:“说”是古代一种,可以,也可以或,“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字,代家,“元公”是他死后的。

学生掌握文体,与“铭”这一文体进行比较学习18分钟其代表作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甚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三、在读准、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甚蕃.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可亵.玩予谓.菊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四、疏通全文文意,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6短文两篇》教案(1)

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6短文两篇》教案(1)

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6短文两篇》教案(1) 网络分享欢迎下载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导入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雅)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

【金识源】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金识源】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6《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导入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雅)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6短文两篇》word教案 (5)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6短文两篇》word教案 (5)

《爱莲说》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

(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

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

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研读课文1板书课题。

(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

“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

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4)学生齐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鲁教版

《爱莲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通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通用)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重点)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难点)一、课前自学: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3)谢中书: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达到正确、流利。

2、《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3、〈答〉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1、小组内接龙翻译短文,班内接龙翻译课文。

2、背诵方法指导: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请你尝试分析一下《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当堂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6短文两篇》word教案 (4)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6短文两篇》word教案 (4)

26《短文两篇》陋室铭课文学习设想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铭”本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陈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祭奠祖先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铭”是应用文。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

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胜,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

前置预习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文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情趣,培养高尚情操。

重难点朗读、背诵、理解文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文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案—《短文两篇》

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案—《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一、导语设计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二、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八、作业
1、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条。
2、下周推荐阅读:巴金《家》,散文集《龙虎狗》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6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6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重点】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习过程】【创设情境出示目标】1.观看图片;2.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适时点拨】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发现研讨合作探究】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小组展示体验成功】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达标检测】(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短文两篇(鲁人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鲁人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鲁人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巴金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韵的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难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3、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世纪老人巴金哪些作品?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简介: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他是一位具有高尚理想、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是一位具有无情自剖的勇气的人。

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

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

”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中,去领会它们别样的深意,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6短文两篇》word教案 (2)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6短文两篇》word教案 (2)

短文两篇
趣。

学习古人的优
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
、重点句子翻译
①有仙则名
》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④《陋室铭
清涟而不妖(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比
社交流、异社帮扶:

附:
课前检测:
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
2、全文点睛句:
3、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
4、描写陋室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课堂检测: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布置作业:
选做:(1)背诵,默写。

必做:(2)印发的练习。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课时4-26_短文两篇_陋室铭_教学设计_教案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课时4-26_短文两篇_陋室铭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德育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比作君子;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

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莲花、菊花、牡丹4、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5、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菊花,花之隐逸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字词的梳理;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重点)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难点)一、课前自学: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2)陶弘景:(3)谢中书: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达到正确、流利。

2、《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3、〈答〉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1、小组内接龙翻译短文,班内接龙翻译课文。

2、背诵方法指导: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请你尝试分析一下《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当堂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7、填空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

时人称他为“”。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五、习题检测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晓雾将歇(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色交辉: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_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5.“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记》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7、《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参考答案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有关作家作品介绍: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fllI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一.1、tuílín suìxìng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2、交辉:交相辉映。

歇:消散。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形容水的澄澈.愉快地,高兴地.交叉错杂.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连词,只是,不过5.A.√B.×C.√D.√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

(交织在一起)实在是人间天堂。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一)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月光竹柏影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3.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4.应是相同时间不同地点.(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2.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自康乐以来未复者能与其奇者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

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二)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 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

地点:白水山佛迹院。

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 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参考答案1、tuí、yù、qǐn、xìng、xiē、hóng、2、D3、(1)对偶(2)拟人(3)比喻(4)比喻(5)反问4、A 5、①参与,这里指欣赏②考虑、想到③共同,一起④形容水的澄澈6、(1)跃跃欲试(2)门当户对(3)废寝忘食(4)一念之差(5)步履维艰7、①陶弘景、华阳隐居、山中宰相②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③天山之美,古来共谈。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