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湿地公园案例研究分析——经典

奥林匹克公园北部森林公园湿地建 设工程
规划在奥运湖西北侧建设生态自然净化系统,也就是人工湿地,面积约10公顷。 规划在清河污水厂内建设8万t/d的再生水处理厂,采用膜处理工艺,其出水水质基 本可达到Ⅳ类水体标准(总氮指标达不到Ⅳ类水体标准),大部分常规指标接近Ⅲ 类水体标准要求。该部分再生水通过市政再生水管道向南通过清河后沿白庙村路入 奥运公园生态自然净化系统净化,补入奥运湖。
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
设计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场 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 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疏散的场地。
设计特色: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并对与6大问题做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 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4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蓝带: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设计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4个部分组 成。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主要是指场地中部的人 工湿地系统。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着 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
图1
人工湿地工艺流程
图2
人工湿地剖面图
•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部森林公园湿地建设 工程”即将动工。这个位于京城中轴线北端 的奥林匹克公园,总用地约1135公顷,是举 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区域。北区以自然生 态绿色景观为主,面积约300公顷。奥林匹 克森林公园在满足2008年奥运会比赛和绿色 生态带的需要同时,还将作为一个污水处理 系统,使清河再生水厂提供的中水经过湿地 的处理,达到森林公园用水的标准。
外国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外国湿地公园优秀案例
以下是一些外国湿地公园的优秀案例:
1. 新西兰:凯库拉湿地保护区
凯库拉湿地保护区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东海岸,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地区。
该保护区以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壮观的海岸线和多种野生动植物而闻名,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当地政府在2000年建立了凯库拉湿地保护区,并通过一系列的生态旅游项目和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2. 韩国:首尔芦苇生态公园
首尔芦苇生态公园位于韩国首尔市江南区,是一个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公园。
该公园以大面积的芦苇荡为主要特色,拥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鸟类资源,是一个非常适合生态旅游和户外休闲的地方。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首尔市政府在2005年将该地区规划为一个生态公园,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
如今,首尔芦苇生态公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教育基地。
3. 美国:阿卡迪亚国家公园
阿卡迪亚国家公园位于美国缅因州,是一个以山岳、湖泊和湿地为主要特色的国家公园。
该公园拥有壮观的山水景观、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历史遗迹,是一个非常适合户外探险和休闲旅游的地方。
为了保护和利
用这些资源,美国政府在1919年建立了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如今,阿卡迪亚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教育基地。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外国在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方面的优秀实践,它们不仅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湿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含案例

湿地资源 丰富度 ★★★ ★★ ★★ ★ ★
区域产业 关联度
— ★ ★ ★★★ ★★
湿地资源 开发程度
— ★ ★★ ★ ★★
旅游产品 丰富度 ★ ★★ ★ ★★ ★★★
5
游客对湿地公园的需求分析
绿色、野趣、 好玩、个性是亮点,享受清新环境和悠享氛围
西溪湿地 杭州湾湿地下渚湖湿地
澳大 利亚班瑞克湿地 嘚嘚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中心
4
湿地旅游开发研究|开发因子评价
开发模式
生态观光型 休闲体验型 科普教育型 产业融合型 复合发展型
代表案例
韩 国牛浦沼湿地公园 嘚嘚
日 本钏路湿原国立公园 嘚嘚 香 港湿地公园 嘚嘚 澳大 利亚班瑞克湿地 嘚嘚 杭州西溪湿地
辐射城市 经济水平
生态观光型
湿地旅游的开发模式
休闲体验型
科普教育型
产业融合型
复合发展型
开发模式
生态观光型 休闲体验型 科普教育型 产业融合型 复合发展型
具体特色
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构建一些人工观光设施,体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大多数 加入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为此种类型
依托湿地的自然环境,加入一些休闲项目和体验类活动,如骑马、划船、露营等休 闲项目,还有一些参与互动性的项目
66
案例链接:杭州西溪湿地
生态湿地+文化观光休闲+旅游商业+度假物业,共同构建5A级国家湿地公园
【区位】位于杭州市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 【占地面积】共11.5平方公里,投资额88.14亿元 【概况】国内首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
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2019国庆假期游客18.84万人次。
国内外湿地开发模式研究含四个案例(精品)

嘚嘚
务
• 生物净水:通过种植大 面积芦苇,改善水质
33
伦敦湿地保护中心
湿地中心主要项目节点
湿 地 中 心 导 览 图
湿地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商务会议功能于一体
湿地观光:多样观鸟设施,如六个观鸟 台、玻璃观测台、蜿蜒的木板小径
国内外湿地开发模式研究
11
国内外湿地开发模式研究
伦敦湿地保护中心
借鉴点 土地恢复与增值模式
伦 敦湿地保护中心 嘚嘚 埃 及尼罗河河口湿地 嘚嘚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澳大 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
嘚嘚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借鉴点 生态与文化完善结合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
借鉴点 游憩与度假形式多样
埃 及尼罗河河口湿地 嘚嘚
【特点】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梵、隐、俗、闲、野”五大主题文化要素
“南隐、北俗、东闹、西静”的分区特征
功能分区
核心产品
湿地生态保护区
国际湿地研究中心、科普科研基地, 针对科考人员及特殊人群
民俗文化展示区 农渔耕文化生态环境,民俗文化体验
秋雪庵湿地文化 结合恢复原历史文化经典,展示湿地
嘚嘚
区位:伦 敦西南部的巴恩斯区,离市中心约5千米。东临泰晤士河,南部是绿地,东西两侧与居民区相邻。 嘚嘚
湿地改建自废弃的水库,从老工业区到城市湿地中心的转变过程
湿地土地价值最大化地利用的过程
原为城市废弃蓄水池 现为城市湿地保护中心
产业反哺 旅游增值 生态为本
• 旅游产业产生经济效益, 作为基金反投到湿地生 态保护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一)伦敦湿地公园案例简介: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
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
公园占地42.5 hm2,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
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
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国际湿地公园案例——伦敦湿地保护中心

湿地改建自废弃的水库,从老工业区到城市湿地中心的转变过程
湿地土地价值最大化地利用的过程
原为城市废弃蓄水池 现为城市湿地保护中心
产业反哺 旅游增值 生态为本
• 旅游产业产生经济效益, 作为基金反投到湿地生 态保护
• 开展湿地观光游览、游 戏体验、科普科研及附 加商务会议、婚 庆等服
嘚嘚
务
• 生物净水:通过种植大 面积芦苇,改善水质
挖掘市场隐性需求
以生态为基底,迎合市场 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 的特点,开发原生性强、
体验度高的产品
注入湿地特色产品
河口景观地标 多样水陆空游憩方式 当地文化体验型产品
以生态旅游为核心,以当地文化为特色,涵盖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滨海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
【湿地核心圈】
① 核心保护 ② 生态观光
伦敦湿地保护中心
变废为宝,兼具保护与开发;吸引多方资本对废弃土地恢复、保护、增值,建设成湿地科普教育区
概况:伦敦湿地保护中心占地43公顷,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每年吸引约180种鸟类,300种蝶类,被认为是欧 洲城市接触野生动物的最佳场所,也是世界上 嘚嘚
第一个建在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每年迎接约17万访客。收入主要来源于门票,湿地中心所得盈利作为基金全部返投到湿地中心和W WT (野禽与湿地基金会) 。 嘚嘚
特点:湿地由城市废弃蓄水池改造而来。80年代之前,公园现有的区域曾是伦敦泰 晤士供水公司的蓄水池,为沃特 家族所有,称为维多利亚水库。水库由4个混凝土蓄水池
嘚嘚
嘚嘚
构成的,面积达56.56hm2。1980年,由于伦敦泰 晤士环城水道建成,维多利亚水库就被逐步废弃。 嘚嘚
区位:伦敦西南部的巴恩斯区,离市中心约5千米。东临泰晤士河,南部是绿地,东西两侧与居民区相邻。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典型案例分析

梳理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及景观美学、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自然教育、民俗体验价值的内容。
以伦敦湿地中心、香港城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案例,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在基础构成要素不同的背景下确立自身的规划设计和理念、开发模式、游憩产品策划。
游憩价值是指由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1]。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
以此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生态教育价值[2]。
纵观国外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出,在理论方面,对游憩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方法,如首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3]。
在此,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提供借鉴。
1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分析1. 1 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藉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具体地说,城市湿地公园游憩功能地发挥受到景观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的影响(见附表)。
1. 2 游憩价值的内容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湿地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
以此可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自然教育价值、民俗体验价值。
景观美学价值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及生境的多样性。
既有大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美,也有小到一草一木、一鱼一鸟的形态美、色彩美,以及各种水声、风声、鸟声、虫声等声音美,都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让人感觉舒适怡然、赏心悦目。
不同类型的湿地景观美学价值也各具特色,如杭州西溪湿地以密布蜿蜒的水道见长,有“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意;浙江德清下渚湖湿地则以“白鹭低飞惊平湖”而让人印象深刻。
湿地公园优秀案例分析:杭州西溪湿地解析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位于花蒋路南段西侧,整合现有农居,大幅降低 建筑密度,恢复西溪湿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如交 芦庵、厉杭二公祠、曲水八景等,恢复种植传统 湿地植物,以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为主题。展示 和研究西溪湿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湿地景观。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0规划用地面积(西湖区区块):4.89平方公里。 其中: - “三区” 湿地生态保护区:约2.3平方公里; 民俗文化保护区:约1.96平方公里; 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约0.28平方公里(一期已建1.12平方公 里); - “一堤”
规划布局 根据总体规划,西溪湿地公园二期涵盖了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 展示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等。规划功能结构形态为“一堤三区”。“一 堤”即花蒋堤特色景观带;“三区”即湿地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展示 区、曲水庵湿地景观区。
9
花蒋堤特色景观带:花蒋路位于二期范围的中心地带,是衔接东西两 个湿地生态区的景观带,全长 2.3 公里。景观带内 将建设河渚古街、西溪民俗博物馆、水街水市、 企业会所、俱乐部、休闲度假配套设施等。 生 态 保 护 区: 位于花蒋路东侧,保育现有的池塘、林地、植被、 河汊港湾,拆迁农居,整合水系,在部分农居拆 迁地贯通或开挖水面,创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环 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地。该区域将成为国际 湿地研究中心、科研科普基地,是展示及研究西 溪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块。不对外开放,仅针 对科考人员及特殊人群。 民俗文化展示区: 位于花蒋路北段两侧,整合现有农居,降低建筑 密度,营造良好的湿地农(渔)耕生态环境,恢复西 溪湿地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景点。建立与生态旅游 相适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展示西溪湿地独特 的民俗文化风情,开展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活动。
7
二、 规划方案
(一)
湿地公园一期
国内外城湿地公园开发典型案例分析论述内容湿地的概念湿地公园

(五)国内典型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香港城市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西溪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 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 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 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 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 效益,积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园区环境修复、法规条 例制定。
香港城市湿地公园
香港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建设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服务市民、游 客及对野生生物和生态学有专门兴趣的人士; 展示香港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强调必 须予以保护;提供一个有别于一般观光地方 的景点,以扩展游客在香港的旅游体验;切 合本港居民的康乐活动需求;提供教育机会 和加强市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成为独具
(5)湿地游憩产品的开发要依据湿地所处的立 地条件和在城市整个游憩体系来规划、设计, 这样既保留了湿地的自然性特点,又能形成差 异化的游憩产品,完善城市游憩体系结构,最 大程度实现湿地的功能价值。
(四)湿地公园给人们带来的效益
湿地公园的开发具有环境、生态、资源、旅游休闲、经 济、教育、科研、文化方面的效益功能。 城市湿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在维持区域生态平 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 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公园保护湿地,实现绿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应用;绿 化、美化城市;为人类提供一个休闲人文的旅游休憩环境。 城市湿地公园在规划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相 统一的湿地景观,其游憩功能也为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也是确保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开发 典型案例分析
论述内容
国内外湿地开发模式研究含四个案例(精品)可修改文字

核心旅游产品
旅游功能
配套服务
观光区(保护为主)
东方鳄鱼河地区
东方鳄鱼河乘船游览、乌比尔岩国遗址
观光游览
托管露营区、边境商店
吉姆吉姆和特温福尔斯
吉姆吉姆瀑布、特温福尔斯瀑布、飞机观光
观光游览
托管露营区
玛丽河地区
加仑瀑布、尤米克步行路线
观光游览
托管露营区、布什露营区
休闲度假区
诺尔兰吉地区
诺尔兰吉岩石艺术画廊、卡卡杜文化夏令营
湿地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商务会议功能于一体
湿地中心主要项目节点
尊重自然肌理和人文特征,动静结合,打造生态与文化共荣的湿地体验地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南隐、北俗、东闹、西静”的分区特征
“梵、隐、俗、闲、野”五大主题文化要素
功能分区
核心产品
湿地生态保护区
国际湿地研究中心、科普科研基地,针对科考人员及特殊人群
入海地标为旅游产业辉煌开篇,“滨海度假+湿地观光+文化体验”三轮驱动打造世界河口旅游地标
埃及尼罗河河口——拜尔角
【概况】尼罗河从埃及北部达米埃塔市的拜尔角注入地中海。达米埃塔右侧形成了大片的河口湿地,入海口拜尔角已成为尼罗河下游著名的滨海度假胜地。河口主要分为滨海度假区、入海地标景区、尼罗河三角洲湿地。每年到河口区域观光度假的国外游客众多。
举办特色节庆,全年引爆旅游市场
西溪梅墅精华景点所在区、赏梅核心区水上探梅、摇舟探梅的体验区
河渚街越剧、表演等民俗文化展示平台特色小吃与民俗工艺品商业街
杭州湿地植物园中国首个水下湿地观察廊湿地生态与科普教育核心区域
西溪天堂高星级度假酒店群、品尚度假区域毗邻中国湿地博物馆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西溪、溱湖、潘安湖)

泰州溱湖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苏州太湖湿地公园考察分析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杭州国家西溪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0.08平方公里,目前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
环园游步道长约8公里,步行一圈需3个半小时以上。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
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被称为“杭州之肾”。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起紫金港路西侧,西至绕城公路东侧,南起沿山河,北至文二路延伸段,总面积约为10.08平方公里。
现在向游客开放的一期保护工程约为3.4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区1.71平方公里,生态恢复区1.54平方公里,历史遗存保护0.074平方公里,服务设施区0.136平方公里[1]。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
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
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
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
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
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1)

伦敦湿地公园
设计手法
水域和陆地之间均采用自然 的斜坡交接。陆地上建立了 一个复杂的沟渠网将水引入, 沟渠之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 地,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 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产生 一大片浅浅的湿泥地。
设计手法
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 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点,就在于让每一个区域都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⑤。 这个难点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技术手段来解决 的:通过在原有5 m的混凝土坝上加筑一道泥堤以提 高最高水位的办法,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了保留。通过 保留和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让每个 栖息地区域达到了完全的水域隔绝,成为水文学上的 孤立湿地;再加上从北到南的几个水域之间都设有操 作杆、使得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地控制水位能力, 能不受季节限制地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
访客中心具体设计
①屋顶的建造形式,加上细微的旋转角度,从而减少太阳辐射,使得这座 建筑的热传导总值非常低; ②通过采用高效的地热系统,使用地面作为热量交换的空调/加热系统,避 免了排风孔、冷却塔和其他设备的使用; ③大量采用木制百装置,制造遮阴效果,并起到噪音和视觉屏障,以尽量 减低对湿地生物的影响; ④贯穿整个展廊的环形坡道既方便了残疾人的使用,也减少了对机械搬运 的需要; ⑤洗手间采用6 L的低容量水厕,减少了水的使用。消
散布在公园中的人流在这些点上聚集起来游客的观测活动都在建筑物内部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这些湿地生物的打伦敦湿地公园设计深入分析了在这个特殊而复杂场所解决人与自然基本矛盾的方法对水体和人流都作出了妥善而精巧的处理从而成功地将原先废弃的水库恢复成了城市中心的美丽公园成功地让自然和人类活动在此达到了和谐的平衡在提供给野生生物一个舒适庇护所的同时也给游客提供了了解和欣赏湿地的机会
国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1.1伦敦湿地中心(1)背景介绍伦敦湿地公园离市中心5公里,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分钟的车程,周围的交通非常便捷。
伦敦市的两条主干道A205公路和A4公路离公园都不到16公里,伦敦湿地公园在城市边缘创造了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以连接城市居民和自然环境为目的的成功案例。
湿地公园共占地42.5公顷,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良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野生生物的天堂。
(2)规划内容1)游憩项目观察室,游戏木屋,与湿地有关的生活用品(如荷兰的木鞋),组织孩子游戏于池塘,喂食飞鸟和参与园艺。
2)世界湿地区,真实展示了14种世界不同地域的湿地,如尼罗河泛滥原、亚洲水稻田、中东芦苇地、西伯利亚苔原和热带沼泽等。
来自原生态环境的水鸟,在此安家落户。
3)水生生物区、现代化服务区。
4)公园外围设有足够的泊车位,所以旅游者能非常方便地自行驾车前来。
此外,多条公交车线路可抵达公园附近。
最近的地铁出口和火车站,也均在步行10分钟的距离以内。
5)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就是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
6)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洲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六个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多种湿地地貌。
(3)规划成效1)为多种湿地生物最大限度地提供了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
2) 让参观者在不破坏湿地环境的情况下,近距离的观察到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湿地知识。
(4)对大区域产生的影响借鉴1)对于对外开放的湿地公园城市中应为其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并适当在其周边设置停车场地。
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案例分析湿地公园案例分析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上海崇明西沙湿地公园,是⼀个以⾃然保护为主的主体性公园,其保留了⼤部分的⽔⽣植物和湿⽣植物的构建模式,在保留层⾯有很⼤的优势,但同时也体现出⼀定的不⾜,希望通过对其优劣势的分析,对今后的湿地植物景观设计有更多的借鉴。
1湿地公园景观概述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恢复或重建湿地⽣态系统,按照⽣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部分,突出主题性、⾃然性和⽣态性三⼤特点,集⽣态保护、⽣态观光休闲、⽣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态型主题公园。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与原则湿地公园的建设有两个主要的⽬的:其⼀是通过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改善湿地⽣物的⽣长条件,为其创造适宜的⽣存、繁衍空间,从⽽保护和恢复已遭受破坏的湿地⽣态结构;其⼆是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为参观者提供游憩和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物的场所,体现湿地⽂化。
⽣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如何开发并保护城市湿地的⽣态景观,充分发挥湿地潜能,体现湿地景观特⾊是整个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所在。
3湿地景观植物的种植设计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态性的根本,很多湿地由于长期的破坏和疏于管理,植物⽣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了破坏。
通过种植设计恢复原有的⽣态系统是湿地公园建设的根本⽬的之⼀。
湿地公园的种植设计应该考虑湿地植物的⽣态恢复和保护、景观、以及⽔质净化等多重功能要求,特别是⽣态保护区域对原有湿地植物进⾏保护和对已遭受破坏的植物⽣态结构进⾏恢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处理措施。
基于以上所述的基本原则,下⾯结合上海崇明西沙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详细的分析说明。
4案例分析———以上海崇明西沙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为例4. 1区位与定位地处长江⼝门户的崇明岛,⾯积1 000余平⽅公⾥,是中国⼏个⼤岛中唯⼀的由泥沙堆积⽽成的冲积岛。
西沙湿地位于崇明岛西部,总⾯积300公顷,属于典型的长江河⼝滩涂湿地,也是华东地区⾸家具有⾃然潮汐现象的原⽣态湿地。
台湾鳌鼓湿地森林公园案例分析

台湾鳌鼓湿地森林公园
鳌鼓湿地占地 1600 公顷,是由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设计完成的。这个 湿地本是围海造田改造而成,但由于该地区地表下陷和农耕停止,竟再 度回复为海滨沼泽地。这个项目致力于在该区域建立一系列有利于人类 发展的可再生居住策略,并强调湿地是自然系统、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 里的一种播种进程。
谢谢观看!
种植策略Βιβλιοθήκη 盐湿地导致植物生长不好,种类少,微改变地形增大种植面积,进行 引种和补种。
未来情景
项目预期调整
实施策略
总体规划通过一系列公共参与、会议和专家咨询而不断深入。列 出最重要的问题,实施淘汰战略。组建可持续管理框架。总规的推进 和公园的管理由非政府组织、社团、政府和社区等共同组成负责。
公园所在位置
公园所在地的古往今来
该湿地始于围海造田, 1964 年因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修建了 C 形防波堤, 对 1000 公顷的海域进行填海造田。填海过后,这片土地曾实施过脱盐处理, 准备兴建甘蔗、稻米种植园等。但随后发生了地面沉降和几次严重的海水 泛滥,土壤开始盐碱化,被迫停止甘蔗生产。2001年,该基地成为造林区。
总结
“在我们所见过的所有优秀的与水有关的方案中,该项目的有趣 之处在于,他们采用的做法是将一条曾经被改造过的海岸线回归到大 自然中 —— 这是一个多么激进而彻底的举动。它的规模令人惊讶,他 们关注的不是湿地景观,而是全球候鸟迁徙所经历的路径。这是一个 非常清晰的展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鳌鼓湿地森林公园是自然生态系统进程中的标志性区域。这个地 方被改造回一个海滨湿地, 意外的变成了迁徙的候鸟和其他野生动物 的避难所。该项目旨在于为了人类发展,在该地区专注建立一系列水 土保持和可再生居住策略, 强调该地区是自然系统、环境教育、生态 旅游和文化延续的一种进程。
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_吕咏[1]
![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及其对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启示_吕咏[1]](https://img.taocdn.com/s3/m/e80209c576eeaeaad0f33010.png)
齐利卡湖位于印度的东海岸 , 是印度最大的咸 水泻 湖 , 它 位于 19°28′N~ 19°54′N, 85°38′E~ 85°51′E。它的形状是一个梨形 。最长的直线长度 64.7 km, 平均宽度为 20.1 km, 水面面积达 906 ~ 1 165 km2 。根据湖 水的咸度和深度 , 可以将湖分 成 4个区域 :南区 、中心区 、北区和外部堤岸 。 湖中 分布 许 多 岛 屿 , 包 括 Nalabana, Kalijai, Somolo, Honeymoon和 Breakfast等 [ 6] 。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 采取的措施主要包 括 :①在湖四周的主要景点建一些供休息的房子 , 用小木屋和帐篷代替混泥土建筑 ;②在有文化古迹 的村庄 , 通过展示当地文化 , 提供舒适 、干净和简单 的服务 , 吸引外国游客 ;③尽可能使用当地的建筑 材料 、技术 、本民族的风格 , 修建建筑物 、船及其他 服务体系 , 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④ 在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只能修建小道 , 在湖边修路尽 可能与湖岸接近和平行 ;⑤限制修建横穿湖的海 滨公路 ;⑥雇佣和培训当地居民管理和维持基础设 施和服务设施 。
在管理措施方面 , 考虑了 ①通过合适的计划和 连续的监测避免环境受到损害 ;②加强监测旅游活 动期间给环境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③降低过度 开发和减少废弃物以免降低环境的价值 ;④保证一 定数量的废物回收点 , 确保旅游区的 生态环境卫 生 ;⑤建立合适体系检测由于旅游而造成水和空气 污染 ;⑥开展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查 ;⑦控制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加坡西北部,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保护的沼泽自然公园,在面积达13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栖居着超过500种热带动植物,是候鸟途径东南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已于2003年被列入东南亚国家联盟遗产公园。目前周边建有酒店、SPA中心、纪念碑、高尔夫球场和工业区等设施,是湿地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二)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四)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长条状地块,曾是上海工业产业时期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气的棕地。而现在这里成为了野生生物的天国、天然的大水操纵体系和都会故乡。
案例分析: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案例分析:
长广溪湿地公园以创造地域性及水生动植物生态栖息地,创造独有的丰富生态系统并维持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民众生态教育及解说设施,提供静态的休憩野趣公园设施,设置水质及生态环境的监控追踪设施为规划设计目标。
公园利用生态净水系统改善水质,溪边湖畔浅水植物挺立,湿地内草木葱绿,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公园内建有湿地科普馆、湿地教育展示中心、雕塑园、露天舞台、儿童乐园等科普教育、服务配套设施,方便游人在休闲自娱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以及获得便利的服务。
经验总结:
以“水、湿地、生态”为内涵,孕育了湖幽水静、林奇兽异、民风浓郁的自然风光。
溱湖为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交汇处,其水域宽阔,水质清淳,水草丰茂,营养丰富,所繁育生长的水生动植物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及人体不可缺少的多种维生素,水产品取自天然,加工精细,兼具江淮风味,有“溱湖八鲜”之美誉。
抓住“规划、保护、管理、研究”4个环节,坚持规划先行,构筑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实施科学保护,调整并规划区内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容量,注重精心管理,在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
(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江苏中部、江淮之间,国家AAAA级景区,水质好,自然资源优越,生物类型多样,鸟类资源尤为丰富,九条河流自然形成了“九龙朝阙”的奇异景观。溱湖湿地公园作为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区,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伦敦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公园占地42.5hm2
经验总结:
以生态恢复为主要目标,旨在利用物理手段恢复湿地的原始功能。
在300米的启动段设置沉底过滤、平行过滤、重力过滤、生物过滤四种湿地生态净水过滤系统,通过实验和探索,旨在将长广溪湿地建设成为一个融生态、休闲、科普等功能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这一举措和理念使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向前迈了一大步,对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有指导性的意义,以及对南方发达城市工业化后的环境保护有示范性的意义。
在设施的配套方面,在把握量的控制的前提下,建设高标准、高技术、高效率、生态性和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极大的满足了既定的功能需求。
在业态布局方面,以打造杭州独特的生态旅游精品为目标,配套商业、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如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
发展水主题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完美结合和和谐发展;以西溪湿地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大力引进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西溪国家公园艺术家村落”,实现了湿地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完美和谐和相互促进;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湿地旅游,保存了农业生产元素,实现了农、渔业体验主题旅游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完美和谐。
案例分析:
公园内建成约8000平方米的中国溱湖湿地科普馆,以“寻迹之旅”为主题,为我国首家湿地类主题体验馆,其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现代化手段向游客宣传湿地的有关知识,实现了生态展示、科普教育、生态示范等功能,构成了溱湖湿地公园的独特风景点。
湛蓝的湖泊、交织的河网和星罗棋布的洲滩岛屿,以及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和里下河水乡民俗文化,是其旅游资源的最佳展现,经过开发和利用,现已初步形成以溱湖为主体的水环境景区,以“麋鹿故乡园”为品牌的湿地生态景区,以溱湖温泉资源综合开发而形成的温泉休闲度假区,以及以溱潼古镇、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为代表的湿地文化景区。
案例分析: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还建有湿地科普展示馆,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多处设置观鸟亭,呈现出了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案例简介:
杭州西溪湿地陆地绿化率高达85%以上,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属于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包括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三个部分,素有“杭州之肾”之称。
案例分析:
保护区集保护、教育、休闲、研究于一体。保护:最大化地增长保护区内鸟类和其它野生生物的承载力;教育:丰富保护区内容,提供自然科学教育服务;休闲:以休闲为诱饵,鼓励游客深度体验大自然之美,进而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加深地区和国际性鸟类学和生物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
公园内有黄、橘、紫3条特制路线以及红树林木栈步道。黄色路线全长三公里,由石子路和木质平台共同构成,沿途可观赏红树林的气根现象;橘色路线全长五公里,包括了保护区内最长的木栈道,直捣红树林研究园,面向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紫色路线全长七公里,包含较长的原始土路,可以把游客带到三层楼的观鸟塔,也可近距离探访淡水区的动植物;红树林木栈道长仅500米,使游客在双脚不沾泥的情况下,享受穿越红树林的乐趣。4条路线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观光、体验选择。
经验总结:
在生态重塑的景观基质上,农业和工业的历史记忆与后工业生态文明相互交织重叠。其以一种生命系的姿态证明,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谱写了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赞歌。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文化底蕴深厚。
西溪民风,淳厚质朴。端午节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有“花样龙舟”之称。“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了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民俗。
经验总结:
既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西溪湿地公园构建了集保护、科研、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典范。
利用竹子打造公园的休闲栈道,回收并整合从旧场地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并将其用于新建筑,利用具有工业历史痕迹的残部断片打造悬空花园或是俯瞰平台,实现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利用生态友好型岩石重建防洪堤,构造高效的防洪系统。
在这片稻谷作物繁茂、湿地植物丛生的城市农田中,人们享受着季节更替的美景:油菜花在春风中遍野绽放,向日葵迎着夏日艳阳灿烂盛开,稻花和着秋风徐徐飘香,三叶草在冬日里平添点点青翠,成为城市居民体验农耕农产的绝好去处。
,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
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经验总结:
公园通过最小干预的设计手段,通过木栈道、解说台、观鸟台、瞭望塔、展示馆、服务中心、咖啡馆等简易设施,使游客能够近距离的感受自然。
精心建造观测平台、观察屏幕、休息亭和行人道路,既便于游人从近处观赏园内动植物,又有效保障游人的人身安全,且不会过多干扰候鸟的生活。
用木头建造园内设施,设计原始道路,自然式繁殖花木,从而把对园内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了最低点,极大地保持了园区的原始状态。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
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对园内的景观小品均进行了精致化的设计,用有趣的文字引导游客观察生态,同时在游客服务中心内设置模拟景观介绍,生动形象的展示园内景观。
在园区开展志愿者活动,协助园内特殊生物物种的保护和调查,以及免费教游客绘画、艺术等技巧,既提高了湿地观光者的兴趣,又美化了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