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大纲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大纲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适用专业:数控模具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总学时数: 64 总学分数: 2 理论学时: 60 实践学时: 4主撰人: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承担了培养了解金属的组织和结构、材料的机械和力学性能以及掌握各种材料热处理方法和工艺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是一门融汇了多学科知识于一体,培养能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设计机电一体生产的应用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的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常用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用途及一般的选取原则,了解钢、铁及有色金的热处理工艺原理、特点及应用。

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规范意识,要善于观察、思考,勤于实践,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具有合理选择材料和制造热处理工艺路线的能力。

学生应在先学完《物理》《工程分子》等课程,并经过金属工艺的生产实训,对材料及热处理方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学习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机械制造》等专业课奠定基础,也为学生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方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学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金属材料的学习方法及本课程的内容(二)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内容及学习方法(三)教学内容:1.金属的发展过程2.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3.本课程的内容及重点和难点第一章金属的性能(5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金属的力学性能,了解金属的其它性能(二)教学重点掌握金属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以及各性能的符号、表示方法(三)教学内容:1.金属的力学性能2.金属的工艺性能第二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4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结晶过程,以及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了解本章的其它内容(二)教学重点晶格的类型及结构、纯金属的结晶过程、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的理解(三)教学内容1.金属的晶体结构2.纯金属的结晶3.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第三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6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单晶体和多晶体塑性变形、回复与再结晶概念的理解(二)教学重点:单晶体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再结晶的过程分析(三)教学内容:1.金属的塑性变形2.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3.回复与再结晶4.金属的热塑性变形第四章合金的晶体结构与结晶(6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合金组织结构的分类及构成特点,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及共晶相图的分析(二)教学重点合金晶体结构的分类、共晶相图的结晶过程分析(三)教学内容:1.合金的基本概念2.合金的晶体结构3.二元合金相图第五章铁碳合金(12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基本铁碳合金相图的画法(四)教学重点:合金相图重的特性点、线、温度以及成分(五)教学内容:1.铁碳合金的基本相2.铁碳相图第六章钢的热处理(12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热处理方法与组织转变(二)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整体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概念,目的(三)教学内容:1.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2.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3.退火与正火4.淬火5.回火6.表面淬火与化学热处理第七章碳素钢与合金钢(8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钢的分类方法,编号和用途,了解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结构钢和工具钢的分类(二)教学重点钢的分类与编号、结构钢和工具钢的分类(三)教学内容1.钢的分类与编号2.常存杂质对钢的影响3.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4.结构钢5.工具钢6.特殊性能钢第八章铸铁(6学时)(一)教学目标掌握常用铸铁的性能,特点与应用(二)教学重点重点掌握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的牌号含义及用途(三)教学内容1.铸铁概述2.灰铸铁3.可锻铸铁4.球墨铸铁5.蠕墨铸铁6.合金铸铁第九章非铁金属及硬质合金(4学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常见的有色金属,掌握铝合金与铜合金,铝合金与铜合金的应用及牌号表示(二)教学重点掌握铝合金与铜合金,铝合金与铜合金的应用及牌号表示(三)教学内容:1.铝及铝合金2.铜及铜合金3.钛及钛合金4.轴承合金5. 硬质合金四、实验学时分配五、考核方式1、笔试(占总成绩的60%)2、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出勤(占总成绩的10%)+作业(占总成绩的1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六、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李炜新主编,高职高专“十一五”机电类专业规划教材, 2007年2.参考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王英杰、金升主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006年旧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上海工业大学史美堂主编,上海科大出版社,1980年1月版。

2金属材料与热加工课程标准

2金属材料与热加工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加工》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1000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4.0计划学时:64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前言1.1课程定位《金属材料及热加工》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围绕机械制造技术应用体系,使学生初步认识材料的性能、了解晶体结构、掌握铁碳合金相图、掌握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方法、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牌号及其用途。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有处理简单的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能力、具有分析金属的晶体结构、二元合金相图和铁碳合金相图的基本能力、具有初步应用钢热处理知识完成钢的热处理的能力、具有鉴别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选择工程常用材料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后续课程有《机械制在工艺与夹具》、《CAM软件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1.2设计思路《金属材料及热加工》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高职教育特点,使学生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职业技术应用作必要知识准备;通过课内教学,专项技能训练,强化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合(协)作;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借鉴先进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对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知识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本课程的知识内容。

本课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教学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如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有十一章,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所属系部:机械维修系课程名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性质:基础能力课课程学时:42适用专业: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代码:0116)版本: V1.1-2016062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后续有关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将来在生活、生产中分析解决问题的好帮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学会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求实创新的意识。

1.2 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学习项目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学习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常用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和用途以及钢的热处理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专业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同时遵循技工院校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项目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应使项目任务具体化。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通过项目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实验和理论等学习环节,培养学生掌握选择常用金属材料基本分析能力和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操作技能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掌握”、“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

“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课程框架结构注:适用于机电专业中、高级工的学习。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定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理论性较强,新概念较多,同时又与生产实际有着密切联系。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消化所学知识,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安排金工实习,使他们对金属冶炼、加工及热处理有一个概括认识。

主要讲授金属材料典型组织、结构的基本概念,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变化对性能的影响,热处理的基本类型及简单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合金钢种类、牌号、热处理特点及应用,为学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与理念本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设计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贴近生产岗位。

本书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加强实践性教学,以满足企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紧扣国家最新颁布的相关行业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使本书内容与相关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衔接。

2.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突出项目教学,适应学分制。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做中学”的优良学风,突出实践,立足于实际运用,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精选从行业岗位提炼出来的案例进行教学训练,浅显、实用、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将能力与技能培养贯穿于始终。

4.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实施项目教学,项目制作课题的考评标准具体明确,直观实用,可操作性强。

三、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

2.技能与知识目标(1)具有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选择零件材料的能力。

(2)初步具有选择钢材热处理方法的能力。

(3)了解金属学的基本知识。

(4)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及用途。

(5)了解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6)了解热处理的一般原理及其工艺。

(7)了解热处理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t)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t)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代码:学时:48(一)课程性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金属材料典型组织、结构等基本概念,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变化对性能的影响,热处理的基本类型及简单热处理工艺的制定,碳钢和合金钢的种类、牌号、热处理特点及应用,为学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通过对人才市场、模具行业职业岗位的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

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适应现代加工制造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力求通过实际加工制作上的案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通过实训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全面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及应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在全面了解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艺选取对全面提高加工工艺性和加工效率影响的重要性。

让学生多理解加工刀具的配置、加工余量的选取、加工表面质量的高低都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有着紧密联系。

(三)课程的目标1、能力目标(1)具有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选择零件材料的能力;(2)能够分析铁碳合金相图以及相图的结晶过程;(3)能够识别金属材料的牌号,了解材料性能;(4)具有对典型机械零件进行合理选材,合理选择毛坯种类及安排热处理工序能力。

2、知识目标(1)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力学性能指标;(2)掌握铁碳合金的基本知识和相图分析;(3)掌握常用热处理的基本概念、目的和应用;(4)掌握金属材料牌号、性能、用途;(5)能根据需要正确选材与制定热处理工艺。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4)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

(四)课程内容及教育教学要求表1 课程内容及教育教学要求一览表(五)教材选择建议1.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黄河水利出版社2.《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工业出版社3.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4.《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习题集与实验指导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六)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与建设1、《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为学生的学习构造一个轻松直观的环境和氛围。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0520103适用专业:冶金技术学时:52学分:3开课学期:第二学期第一部分前言1.课程性质与地位《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冶金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生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和冶金企业的认识实习后,本课程的学习将从本质上来揭示金属的内部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本课程主要讲授工程构件和机器零件选材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及改变材料性能的途径等。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金属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零件设计时的合理选材、用材,并具有正确运用热处理、妥善安排加工工艺路线及材料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转炉炼钢生产》、《连续铸钢生产》和《电弧炉炼钢生产》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必须紧密的理论联系实际,应将课堂教学内容和试验、金工实习、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的图片、视频、实验等环节完成课程的教学。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问,使学生在轻松直观的教学环境下,认识多姿多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积极探究金属材料变化规律的奥秘,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中以工厂实际生产典型案例作为载体,由此分出多个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设置多样化的学习项目,形成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实用性,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层次教学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金属与合金的结构与结晶的基本知识。

(2)掌握铁碳合金相图的有关知识(3)掌握钢、铁的分类。

(4)了解热处理的工艺方法及应用。

(5)掌握钢铁材料基本理论知识。

2.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有关金属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钢铁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率。

(3)能正确应用铁碳合金相图。

(4)能合理选用热处理工艺方法。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095211课程名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英文名称:Metal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48/3(讲课学时:44 实验学时:4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热处理工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并能应用于实践,了解工程用钢、铸铁和有色金属的分类和特性。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工艺方法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学生不同材质的工件在不同应用场合的选择,不同材料性能的热处理工艺的选择。

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规范意识,要善于观察、思考,勤于实践,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合理地选择材料并确定热处理工艺的能力。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学生应在先学完《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等课程,并经过金属工艺的生产实训,对材料及热处理方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学习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材料的力学性能》、《铸造合金熔炼》等专业课奠定基础,也为学生从事铸造、焊接、锻造、热处理专业方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固态相变的基本理论,了解钢在加热与冷却时组织的转变规律,理解材料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2,1.3)2.掌握钢的退火、正火、淬火与回火的应用及工艺参数的制定,从而对材料及其热处理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对于实际工件能够给出较合理的热处理工艺;(支撑毕业能力要求2.1,2.3)3.对于已有热处理工艺造成的工程问题,能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优化热处理工艺;(支撑毕业能力要求4.2)4.了解特殊热处理工艺特征和应用;(支撑毕业能力要求1.2)5.了解常用金属材料(工程用钢、铸铁和有色合金)的特性,能够根据使用环境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以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温度-性能为主线,了解四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知识;2.了解钢材在实际加热和冷却时内部组织的变化及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3.了解毛坯的成形方法和基本工艺过程;4.掌握零件的使用要求及零件材料的选择;5.掌握钢材热处理方法的选择;6.掌握零件毛坯成形方法的选择。

能力目标:1.具有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选择零件材料的能力。

2.初步具有选择钢材热处理方法的能力。

3.初步具有选择零件毛坯成形方法的能力。

4.初步具备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初步具备应用光学金相分析金属及合金组织的能力。

6. 使学生在金属材料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方面具备应用阅读一般专业文献及进一步提高自修能力。

素质目标:1.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2.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

3.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做事的职业习惯。

4.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团结协作的精神。

5.培养学生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三、课程设计1. 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线,任务为主题”,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练一体化。

教学组织形式:为加强学生创造思维和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与发展的需要,本门课程建议采用讲课、自学、习题课、辅导课、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本门课程可灵活采用全班学习、分组学习等学习形式,也可以组建课外兴趣小组进行知识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综合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将项目任务引入课程,将理论讲授包含在项目训练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学习知识,将生产中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引入课堂。

采用项目式、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电子教学,视频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改革之中。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金属学课程在钢铁冶金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等技术应用人才所必需的钢铁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先修后续课程后续课程包括《转炉炼钢生产》《高炉炼铁工艺》《连续铸钢生产》《压力加工概论》等,它们属于能力和知识提升和拓展课程。

《转炉炼钢生产》《高炉炼铁工艺》《连续铸钢生产》让学生了解炼钢炼铁等实际生产,更能深刻理解金属学课程,《压力加工概论》使学生了解不同钢坏在压力加工过程中的工艺路线。

二.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课程实施结构,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校企全程共建。

2、课程设计思路全面贯彻“面向市场、面向就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校企全程共建”的指导思想,通过与太钢、长钢、常平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具体做法是:(1)校企合作,重新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整合序化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我们与日钢、沙钢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立足于职业能力分析来构建新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以高炉炉前操作为载体来设计学习情境。

(2)校企合作,由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实施教学在实施情境教学过程中,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课程采用仿真模拟训练、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融教、学、做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真实环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体现企业文化,养成职业素养。

(3)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从教学环境和氛围上营造企业真实场景,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活动本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从教学环境和氛围上营造企业真实场景,通过实施“情境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实现工学结合。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性质:职业能力必修课学分:4计划学时:64<理论56,实践8〕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17.1〔一〕前言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内容包括:金属的性能、金属学基础知识、钢的热处理、常用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的牌号等.是机械类各技术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打好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2.设计思路3.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前续课程为《机械制图》,《高等数学》,后续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金属学的基本知识;2〕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与用途;3〕了解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4〕了解热处理的一般原理与其工艺;5〕了解热处理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2>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选用工程材料的能力;2〕初步具有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热处理工艺的能力;<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3.学时分配(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绪论第一章•金属材料的性能:第二章常见金属的结构与结晶第四章二元合金第五章铁碳合金第六章钢的热处理第七章合金钢第八章特殊性能钢寻酒0B1S耳g酱曲逑□! > WU冈亘/imj可HawvHl*vHl*冈冈n>/g同®§=DrwvHl*游nnj>CXCf潯«烟B vHl*刪Illi =Drin夷i帝艸曲电[靠诺圉另彳》■甫巻丰乍常:皿d点潯«2«B斗删H曲因1.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1〕选用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工业、丁仁亮(2)参考教材[1]邓文英.金属工艺学:上册.第4版.:高等教育,2001.[2]刘世荣.金属学与热处理.:机械工业,1985.[3]戴枝荣.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高等教育,1992.[4]陈培里.工程材料与热加工.:高等教育,2007.2.教学建议〔1〕本课程采用实物、教具、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形式辅助教学,突出感性认知,帮助学生理解.〔2〕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联系实际生产需求,多去实训中心,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其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教学考核评价建议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绘、动手操作能力与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本课程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仪、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仿真软件等,这些资源有利于次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换,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

《⾦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标准《⾦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标准【课程名称】⾦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代码】C2-2-1【适⽤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动化数控技术【学时数】48【学分数】3【开设时间】模具设计与制造第⼆学期机械制造与⾃动化第三学期数控技术第⼆学期⼀、课程概述“⾦属材料与热处理”是⼀门制造类专业群的平台课程,是在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分析专业群发展⽅向的前提下,通过对我院机械制造类重点专业职业岗位进⾏整体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采⽤模块课程开发的⽅式形成的、适⽤于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开设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获得常⽤⼯程材料及成型⼯艺⽅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综合运⽤材料及成型⼯艺知识进⾏选择材料与改性⽅法、选择⽑坯⽣产⽅法以及⼯艺路线分析的初步能⼒,并未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和从事⼯业⼯程⽣产第⼀线技术⼯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解决⽣产具体⼯艺问题的能⼒;着重培养学⽣在机械制造领域内进⾏选择和判断能⼒;并培养⾼职应⽤型⼈才的技术⽂化修养。

⼆、课程模块组成1.⼯程材料的基础知识2.⾦属材料及热处理3.⾮⾦属材料(在汽车上的应⽤)4.⽑坯成型⼯艺与⽅法选择⼆、培养⽬标1.⽅法能⼒⽬标(1)熟悉⼯程材料与材料成型⼯艺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具有现在制造过程的完整概念。

(2)通过在⾦相显微镜下观察铁碳合⾦的室温组织和⼒学实验,掌握⾦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3)给出知识⽬标,采⽤问题引⼊,培养⾃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和独⽴思考的能⼒。

(4)通过完成各项⽬任务,让学⽣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从⽽培养学⽣勤奋好学的习惯;(5)通过实验培养学⽣的动⼿能⼒、实验技能、评价执⾏结果的能⼒。

2.社会能⼒⽬标(1)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善于沟通协作,团队意识强;(2)养成严谨细致、⼀丝不苟的⼯作作风;(3)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4)通过学习有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艺及其发展概况,使学⽣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及⾏业知识,使学⽣具备博学多识的特质。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适用专业:机械设备安装与修理、机械制造大类前期课程:《金属工艺学》、《机械根底》二、教学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严密,学问的掩盖面较宽,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程任务:〔一〕学问目标1、以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温度-性能为主线,了解四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根底学问,初步具有依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选择零件材料的力量。

2、了解钢材在实际加热和冷却时内部组织的变化与其对钢材性能的影响,了解各种热处理方法的目的、工艺和应用,初步具有选择钢材热处理方法的力量。

了解毛坯的成形方法和根本工艺过程,初步具有选择零件毛坯成形方法的力量。

〔二〕力量目标1、具有依据零件的使用要求选择零件材料的力量2、初步具有选择钢材热处理方法的力量3、步具有选择零件毛坯成形方法的力量。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金属的性能1、金属的力学性能2、金属的工艺性能其次章金属的构造与结晶1、金属的晶体构造2、纯金属的结晶3、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第三章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1、金属的塑性变形2、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与组织的影响3、回复与再结晶4、金属的热塑性变形第四章铁碳合金1、合金的组织2、二元合金相图3、铁碳合金相图第五章碳素钢1、常存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2、碳素钢的分类3、碳素钢的牌号与用途4、钢的火花鉴别第六章钢的热处理1、钢在加热时的转变2、钢在冷却时的转变3、钢的退火与正火4、钢的淬火5、钢的回火6、钢的外表热处理7、热处理工艺简介8、零件的热处理分析第七章合金钢1、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主要作用2、合金钢的分类和牌号3、合金构造网4、合金工具网5、特别性能钢第八章铸铁1、铸铁的石墨化2、灰铸铁8-3 可锻铸铁3、球墨铸铁4、蠕墨铸铁第九章有色金属与硬质合金1、铜与其合金2、铝与铝合金3、钛与钛合金4、轴承合金5、硬质合金第十章非金属材料1、高分子材料2、陶瓷材料3、复合材料四、学时安排建议序号教学提要必修/选修理论课时实践课时1绪论,金属的性能,必修42金属和合金的晶体与结晶必修623铁碳合金必修624碳素钢必修425钢的热处理必修8226合金钢必修227铸造必修228有色金属与硬质合金必修229非金属材料必修22合计36 36章节教学环节讲课习题课争论课试验其他合计绪论21第一章金属的性能516§1-1 金属的力学性能 2§1-2 金属的工艺性能 2§5-3 碳素钢的牌号与用途 1*§5-4 钢的火花鉴别 1*实验钢的火花鉴别 1第六章钢的热处理§6-1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6-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6-3 钢的退火与正火§6-4 钢的淬火§6-5 钢的回火5 16 10.50.50.50.5*试验力学性能试验1其次章金属的构造与结晶2.5 2.5 §2-1 金属的晶体构造1*§2-2 纯金属的结晶0.5§2-3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1*第三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22§3-1 金属的塑性变形0.5§3-2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与组织的影响0.5§3-3 回复与再结晶0.5§3-4 金属的热塑性变形0.5第四章铁碳合金314§4-1 合金的组织1§4-2 二元合金相图1§4-3 铁碳合金相图1*试验观看典型铁碳合金的金相组织1第五章碳素钢314§5-1 常存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1§5-2 碳素钢的分类1§6-6 钢的外表热处理0.5*§6-7 热处理工艺简介0.5§6-8 零件的热处理分析1*实验钢的热处理1第七章合金钢2.5 2.5 §7-l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主要作用0.5§7-2 合金钢的分类与牌号0.5§7-3 合金构造钢0.5§7-4 合金工具钢0.5§7-5 特别性能钢0.5第八章铸铁2.5 2.5 §8-1 铸铁的石墨化0.5§8-2 灰铸铁0.5§8-3 可锻铸铁0.5§8-4 球墨铸铁0.5*§8-5 蠕墨铸铁0.5第九章有色金属与硬质合金55§9-1 铜与铜合金1§9-2 铝与铝合金1*§9-3 钛与钛合金1§9-4 轴承合金1§9-5 硬质合金1*第十章非金属材料33§10-1 高分子材料1§10-2 陶瓷材料1§10-3 复合材料1机动3总计32 840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建议承受以下教学方法:1、金属的性能、金属和合金的晶体与结晶、铁碳合金等承受理论课教学和音响教学相应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名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课程代码】C2-2-1
【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数控技术
【学时数】48
【学分数】3
【开设时间】模具设计与制造第二学期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第三学期
数控技术第二学期
一、课程概述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制造类专业群的平台课程,是在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分析专业群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我院机械制造类重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整体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块课程开发的方式形成的、适用于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开设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常用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方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及成型工艺知识进行选择材料与改性方法、选择毛坯生产方法以及工艺路线分析的初步能力,并未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和从事工业工程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具体工艺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机械制造领域内进行选择和判断能力;并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文化修养。

二、课程模块组成
1.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
2.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3.非金属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4.毛坯成型工艺与方法选择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熟悉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工艺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现在制造过程的完整概念。

(2)通过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铁碳合金的室温组织和力学实验,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给出知识目标,采用问题引入,培养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通过完成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习惯;
(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评价执行结果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善于沟通协作,团队意识强;
(2)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通过学习有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概况,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及行业知识,使学生具备博学多识的特质。

3.专业能力目标
(1)熟悉材料的种类、牌号、成分、性能、改性方法和用途。

(2)具备阅读金属材料热处理报告的能力;
(3)熟悉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用途、材料主要质量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
(4)主动了解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的发展;
(5)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其发展概况;
(6)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1.前修课程的联系
前修课程是《机械制图》,学习本课程之前要去工厂见习,对机械制造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熟悉典型零件形状,具有一定的图示能力、识图能力、以及绘图的实际技能。

2.与后继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阐述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知识贯穿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设计时,要根据机械零件的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选材;制造时,要根据材料的制造工艺合理安排热处理。


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综合应用的顺序进行教学,并考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数控技术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要求和典型工作岗位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6个项目。

五、教材的选用
教材选用遵循如下原则:
(1)实用性和实践性。

教材内容以“实用,必需、够用”为原则,所选案例源于实践,
符合绘模具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2)基础性。

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即包涵职业岗位必需的理
论知识,还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采取项目形式编写,根据就业趋势,加强职业能
力培养。

(3)综合性。

教材内容要广泛,适用面广。

内容要包括职业要求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
训练,还应包括非技术的职业素养培养。

通过案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对本职的高度责任心
和强烈的责任感。

(4)形式多样性。

教材内容组织形式要多样性,内容要灵活。

要反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理论。

课后训练设计到位,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讨论。

2.推荐教材
(1)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姜敏凤、董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7
(2)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丁仁亮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1
(3)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王英杰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
(4)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王书田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6
3.参考的教学资料
(1)工程材料,朱张校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形工艺,王纪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机械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基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coursestatic/course_2047.html (4)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赵忠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5)汽车材料,王英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吴兆祥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
(7)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工程材料网
/gccl/index.htm
(8)西安交通大学精品课程-工程材料基础
/jxtd/bak/old/pages/quxian.html
六、教师要求
1.两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需要具有丰富的金属材料应用实际经验;
2.良好的教师素养,专业的理论教学和研修能力;
3.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组织能力;
4.深刻理解企业人才素质培养方法;
5.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

七、学习场地与设施要求
1、需要在金相实验室安装教学投影设备;
2、各种金相试样及图谱;
3、洛氏硬度计和布氏硬度计安放场地。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九、学习项目设计
项目一: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测试
项目二:铁碳合金组织观察与分析
项目三: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
项目四: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与性能
项目五:非金属材料
项目六:毛坯成型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