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disease,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
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
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
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
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
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一、概述二、冠心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中高血糖的流行病学特征中国冠心病患者中高血糖(特别是负荷后高血糖)的发生率更高,诊断率更低。
单纯检测空腹血糖(FBG),将会漏诊多数高血糖个体。
因此,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应成为冠心病患者甚至仅存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
三、糖代谢异常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⒈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具有心肌梗死病史的糖尿病患者未来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超过40%.⒉负荷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FBG与负荷后血糖是反映血糖水平的两个重要参数。
与FBG相比,负荷后血糖对于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总死亡危险方面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血糖水平(特别是负荷后血糖)应被视为冠心病患者危险评估的必要指标。
四、干预高血糖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单用糖苷酶抑制剂不会引起低血糖事件,此类药物很少吸收入血,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降糖治疗相关性心血管危害。
五、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高血糖患者血糖检查方法及处理原则⒈在冠心病患者中筛选糖代谢异常⒉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推荐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HbAI C控制在6.5%~7.0%。
对于高龄、糖尿病史较长、心血管整体危险水平较高、具有严重低血糖事件史、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并存多种疾病的患者,应注意避免低血糖。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如血糖控制不满意,可咨询内分泌专科医师。
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应强调早期预防。
对于存在IFG(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空腹血糖异常,OGTT2h血糖正常)和/或IGT的冠心病患者,应采取以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为基础的干预措施。
对于IGT患者如改善生活方式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可采取药物干预。
阿卡波糖是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IGT的药物。
⒊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对于伴有糖代谢异常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应在积极稳妥的控制血糖的同时,认真筛查患者可能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并予以积极有效的干预。
2010冠状动脉CTA专家共识
2010冠状动脉CTA专家共识导言这份共识文件由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联合美国放射学会(ACR)、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美国核心脏病学会(ASNC)、北美心血管影像学会(NASCI)、动脉硬化影像及预防学会(SAIP)、心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学会(SCAI)、心血管计算机断层学会(SCCT)共同编写,对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的现状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专家共识旨在为从业者及相关人员提供ACCF及其共同编写者对于已经广泛应用或新出现的临床实践和(或)技术手段的开展领域的观点。
一些主题没有出现在共识中是由于相关循证学证据、技术经验、和(或)临床实践尚未考虑成熟,有待ACCF/AHA实践指南进行评估。
本文内容经常是正处于调查研究中的项目,所以读者应该把这份专家共识视为ACCF及其共同编写者在尚无严格循证证据或循证证据尚未被广泛接受的领域提供信息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最大尝试。
ECDs会适当的包含适应征和禁忌征。
一些ECDs中未发布的内容将会由ACCF/AHA临床实践委员会随后颁布。
专家小组尽一切努力防止透露编写成员的外在联系或个人兴趣引起的实际存在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特别指出,所有编写成员都被要求做出声明,保证表述出他们所能感知的实际或潜在的能够影响编写努力的利益冲突。
这些声明将由监审负责组在第一次会议时口头通知所有编写成员,并在修改时更新。
编写委员会及审稿人的关系和行业信息在附表1和附表2中分别显示。
Robert A. Harrington, MD, FACC, FAHA 主席,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J Am Coll Cardiol. 2010;55(23):2663-2699.1.绪论1.1编写委员会组织编写委员会包括CTA领域的知名专家, ACCF临床专家共识文件(ECDs)专责小组中的联络成员,以及文件监督组。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理问题诊疗2023年中国共识推荐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理问题诊疗2023年中国共识推荐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负担较大。
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同时还影响患者预后。
心脏疾病与心理疾病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并可导致病情恶化。
该问题在基层临床实践中尤为突出,因国内尚缺乏稳定性冠心病(SCAD)合并心理问题诊疗的基层规范,为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双心学组、北京医学会心脏心理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制订了《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理问题基层诊疗共识(2023年)1一、生活方式干预1∙相关知识科普对患者进行SCAD合并心理问题的知识教育。
2.饮食干预患者应采取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应注意营养均衡。
3.运动干预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干预计划,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荷和不引起不适感为原则,对于老年人,提倡采用散步(每日1h,可分次进行∖保健体操、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形式。
4.改善睡眠应对SCAD合并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睡眠卫生教育,建议改善睡眠环境、规律作息时间、减少卧床时间,避免睡前饮用茶或咖啡等兴奋物质,避免睡前刷手机等。
此外,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亦有助于SCAD的预防和治疗。
二、心理疗法1.心理支持医师应认真倾听患者诉说不适症状和内心感受,尽量理解患者,并与患者共情,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并共同努力配合治疗。
2.认知行为干预主要针对因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
着眼点在于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态度解决心理问题。
3.情绪释放减压疗法结合中医针灸与西方心理学理念,让患者敲击特定的部位(如眉头、眼尾、眼下、鼻下、下巴、锁骨、腋下、头顶等),同时说出内心的压力事件,然后通过积极赋义转变信念和惯性模式,缓解身心不适。
4.音乐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等选择合适的音乐,同时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每次治疗维持30-60min o5.冥想主要包括内观冥想(如观呼吸、身体扫描λ静坐冥想(如禅修、打坐Y正念冥想、运动冥想(如瑜伽、跑步\专注冥想等。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终稿)解读四ppt课件
• 很多高血脂患者并没有特殊的症状, • 事实上,高血脂是心脑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 。高脂血症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最容易引发三 类疾病:一是心脏疾病,包括心脏动脉硬化、冠 心病、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二是脑血管疾病,主 要是脑血管硬化导致脑血栓、脑出血;三是肾脏疾 病,肾动脉硬化很容易引发尿毒症。为了预防上 述心脑肾疾病的出现,降血脂治疗不可忽视。
11
误区9:降胆固醇治疗可以减少心肌梗死,但 会增加脑出血。 可诱发癌症 • 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已经得了这一结论 ,胆固醇降低不会增加非心血管病,如癌 症等的死亡率。大量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 ,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治疗不仅可以显著 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显著降低缺 血性脑卒中的发生,而且不会增加脑出血 • 他汀的出現具有划时代意义。可与青霉素 发明相媲美
2
血脂异常干预
• 高血脂的防治误区
3
误区1“血脂偏高”、“胆固醇异常”是多吃少动 的生活方式导致的
• 胆固醇异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病 。它虽然与饮食运动有一定关系,但并不 是只要忌口、多运动就能解决的。在导致 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素 中,年龄、性别、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 素不可改变。在可以改变的因素中,引起 严重危害的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尤其是 LDL-C(低密度脂蛋白)过高。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 家共识》2010(终稿)解读四
(二)血脂异常干预
• 血浆胆固醇水平与发生冠心病风险之间呈线性相关 • 血胆固醇每增加1 mmol/L,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25% • 血脂异常是我国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人群归因危 险度为11.4%; • 应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可显著降低各种心血管事件约30 % ,降低卒中约30%, • 控制血脂水平可使我国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减少 约10% 。
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全文版)
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专家共识(全文版)根据2013年欧洲稳定性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定义,稳定性冠心病包括慢性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稳定期、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性心绞痛。
冠心病具有慢性迁延性和高复发性特点,急性期通过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但出院后稳定期6个月内死亡、卒中和再住院率高达25%,4年累积病死率22.6%,死亡病因中50%为再发心肌梗死。
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其治疗策略应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并重,以期有效预防再发心血管事件和猝死,提高生命质量,减少反复住院和不必要的血运重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使患者恢复最佳体力、精神状态及社会功能。
近5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心脏康复是冠心病稳定期治疗的最佳管理模式。
心脏康复是全面、全程的医学管理、服务和关爱,包括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含睡眠指导)和戒烟处方。
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
实现药物最大疗效的前提是使用有效药物、有效剂量、控制危险因素达标、主动管理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提升治疗依从性,探索临床药师参与到心脏康复团队参与药事服务的机制和模式,通过药物处方管理不仅可实现药物最大疗效,同时体现医疗服务内涵。
因此,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心血管预防和康复专家,撰写本共识,介绍药物处方管理需考虑的问题。
1药物处方管理是心脏康复中的重要内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内皮功能损伤、炎症激活、血小板聚集、交感肾上腺素系统激活等,近30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调脂、降压和降糖药物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通过药物管理实现药物最大疗效是心脏康复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脏康复药物处方管理应遵循如下原则:(1)遵循指南建议给予规范化药物处方;(2)个体化选择用药方案;(3)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4)关注药物对运动耐量的影响;(5)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6)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2010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
2010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包括明确诊断的无心绞痛症状冠心病患者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稳定性心绞痛需要满足以下标准:近60天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因或缓解方式没有变化;无近期心肌损伤的证据。
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指有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患者及冠状动脉造影或无创检查证实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有确切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
有关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的内容,请参见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管理包括危险评估和二级预防的内容,二级预防的首要目标是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从而延长寿命;第二个目标是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缺血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
对于所有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应建立合理的慢性病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要求各地卫生系统、保健机构、医院和完整的保健实施系统通力合作;通过电话、网络、门诊等多个途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交互的网络管理平台,纳入所有管辖患者。
管理的内容包括冠心病康复的各个方面:定期评估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教育、运动等生活方式调节及精神神经因素调节等)、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判断何时需要进行pci和cabg等。
通过这样的管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再次住院率,控制或延缓冠心病进展,减少冠心病并发症,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控制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共识将就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如生活方式的改善、危险因素的控制、运动康复、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控制及精神心理康复等方面的内容作重点介绍。
1 稳定性冠心病的危险评估稳定性冠心病的危险评估应根据临床评估、左心室功能、负荷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1 临床评估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可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活动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是主要的预后因子。
2024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4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标题:2024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稳定性冠心病是中国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国心脏学会和心血管疾病防治协会联合发布了《2024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稳定性冠心病是指一种慢性、稳定性的心肌缺血,通常表现为心绞痛、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详尽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方法,以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诊断是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关键步骤。
指南提出了以下诊断方法:1、症状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心绞痛、胸痛等症状的特征和频率。
2、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和血压。
3、实验室检查: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如胆固醇、血糖等。
4、心电图:检测心脏的电活动,以发现心肌缺血或梗死。
5、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直接观察心脏结构和血管情况。
在治疗方面,本指南提出了以下策略:1、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降脂药物等,以缓解症状、预防心肌缺血。
2、血运重建: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可以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方法,恢复心肌供血。
3、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议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体重,同时进行适当的运动。
此外,本指南还强调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则是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来延缓或防止病情的恶化。
总的来说,《2024年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稳定性冠心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同时,本指南也强调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延缓冠心病的发生。
_中国专家共识_将10年冠心病风险10%的人群具体分为三[1]...
―中国专家共识‖将10年冠心病风险≥10%的人群具体分为三组:1.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稳定(<150/90mmhg),并一项高危因素(>50岁,有靶器官损害,有糖尿病)2.2型糖尿病患者,>40岁,并一项高危因素(早发CVD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于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3.有三项及以上高危因素者(≥50岁,血脂异常,吸烟,肥胖,早发CVD家族史)建议在此人群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剂量75~100mg/d,长期应用。
CVD患者分两种情况:一是长期应用阿司匹林75~150mg/d(单用一种抗血小板药)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包括慢性稳定型心绞痛,AMI后,冠脉搭桥术后,外周血管病,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以及部分心房颤动和部分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
二是CVD血栓高危患者如ACS患者,必须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两种)治疗,负荷量为各300mg/d,维持量为阿司匹林100mg/d加氯吡格雷75mg/d。
不做PCI的ACS患者两药合用至少1月而在PCI治疗的患者,合用应维持6~12个月。
长期应用剂量一级预防为75~100mg/d,二级为75~150mg/d。
急性冠脉综合征阿司匹林初始剂量150-300mg/d,1-7天后100mg/d(75-150mg/d)长期应用。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既往心肌梗死阿司匹林100mg/d(75-150 mg/d),长期应用择期PCI建议阿司匹林口服100-300mg/d预处理2-3d术后阿司匹林100-300 mg/d继续长期服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术后24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75-150mg/d),长期服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5-150mg/d)长期服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mg/d(75-100mg/d)心房颤动建议阿司匹林300mg/d,用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中低危患者或不宜应用华法令的高危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所有植入机械瓣膜者同时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左房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建议华法林同时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瓣膜置换术患者必须停用华法林时,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和阿司匹林75-100mg/d治疗权威指南推荐阿司匹林100mg 长期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新的女性健康试验提示在年龄大于45岁的健康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减低首次卒中的风险非心源性卒中和TIA 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对于非心源性卒中和TIA(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腔隙和隐匿性)的病人,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75-150mg/d),或者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和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aggrenox),或氯吡格雷(75mg/d)对于有中高度出血并发症危险的病人,建议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50-100mg/d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病人,使用氯吡格雷在急性治疗中的应用阿司匹林降低卒中早期死亡率,显著降低卒中早期复发,著降低死亡率/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对于不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是100-300mg/d使用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是100-300mg/d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症,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建议下列髙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满意(<150/90 mmH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在50岁以上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有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同时具有下列因素之一(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50岁、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治疗的建议–—中国专家共识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100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终稿)解读七
共识
• 健康人45岁开始或超重者应定期检测血糖 正常时3年检查一次有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常 规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正常时每3年检测 一  所有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联合应用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 <6mmol/l(108mg/dl) 糖化血红蛋白≤6.5% 在没有低血糖发生的情况下 hba1c的目标要尽可能的接近6.0%
第七部分
其它重要情况
(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应用
• 阿司匹林是目前唯一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 病一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 其效益通过六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 实,结果表明 ,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使 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减少15%,心肌梗死相 对风险降低30% • 主要危险来自于胃肠道出血和颅外出血
24
建议:
• 不推荐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或选择性的雌激 素受体调节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 • 不推荐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E,C和β胡萝卜素)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 不推荐叶酸或与维生素B6,B12用于心血 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25
(六)儿童和青少年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的发生 、发展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在儿 童时期就已经存在。目前,年龄小于30岁 的心肌梗死患者已不罕见。一系列解剖研 究显示,血压、血脂水平和肥胖与儿童期 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直接相关。
18
建议
(1)改变生活方式,但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个体化饮食方案。 • (2)控制血压≤150/90 mmHg。 • (3)控制血脂:根据心血管病的危险分层和个 体特点确定降脂治疗的目标值,强调胆固醇达标( 达标值见“血脂异常干预”节),他汀类药物剂量遵 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肌酶。 • (4)血糖控制水平可适当放宽: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h血糖≤11.0 mmol/L,HbAlc≤6.5%。 注意监测低血糖现象。
解读2010
2、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建议
2.1 冠心病
2.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硝酸酯在急性ST 段抬高型、非ST 段抬高型心肌 梗死以及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使用原则和方法近似。
对无禁忌证的急性缺血患者应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0.3 ~ 0.6 mg, 每5 分钟重复1 次,总量不超过1.5 mg。
在最初24 ~ 48 小时内,若患者存在进行性缺血、
征的改善以及是否达到血压效应。若缺血症状或体征无
减轻逐渐递增剂量至如下血压效应,既往血压正常者收 缩压不应降至110 mm Hg(1 mm Hg=0.133 kPa) 以下, 高血压患者,平均动脉压的下降幅度不应超过25%。
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建议
2.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连续静脉滴注24小时可产生耐药,临床若需长时间 用药,应小剂量间断给药,缺血一旦缓解,即应逐渐减 量,并向非耐药剂型的口服药过渡。
硝酸酯的主要作用机制:
反跳效应
反跳效应为硝酸酯类药物长期持续用药可出现耐药性,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因此多数患者采用的是间歇用药方案,这样可以避免耐药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的发生。但是,在用药的间歇期,因硝酸酯类药物浓度降
硝酸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1.2.1 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含片有效期较短,须避光保存于密闭的棕 色小玻璃瓶中,每3个月更换一瓶新药。如舌下黏膜明 显干燥需用水或盐水湿润,否则含化无效。含服时应尽 可能取坐位,以免加重低血压反应。对心绞痛发作频繁 者,可在用力大便或劳动前5 ~ 10 分钟预防性含服。 硝酸甘油注射液必须用5%葡糖糖和0.9%氯化钠稀 释混均后静点,不能直接静注,且不能与其他药混合。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美国心脏协会危险分层标准…J
临床特征 ”叫仆付LI。源自曩翳心;黯苏级磊蒡 能力监蒿罐;舻、 血压监护
功率逐渐增加的方案。踏车运动试验方案按照增加运动负 荷的方式,可分为连续递增运动负荷和分级递增运动负荷两 类,连续递增运动负荷方案又称Ramp方案,在整个运动过 程中,连续不断加大运动负荷,直至运动终点。分级递增运 动负荷是将运动强度分成不同的等级,每隔一定时问增加一 次运动负荷,一直增加到极量运动为止,常用的有Bruce方 案和Naughton方案。CPET的主要用途:运动耐力检测、心 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心脏移植和手术风险的评 估、残障能力的鉴定、治疗效果评价、高危患者疾病发展的预 测和运动员的运动测试。对于心力衰竭患者,CPET可用于 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帮助判断预后,评估 是否需要心脏移植,运动耐力测试以及运动处方的制定。 (一)CPET的常用指标 1.V02max和peakV02:V02max是指人体在极量运动时 最大耗氧能力,代表人体供氧能力的极限水平,即当功率增 加,VO:不增加形成的平台。实际测试中,有的受试者不能 维持功率继续增加而达到最大运动状态,没有平台出现,这 种情况被称为peakVO:,通常以peakVO:代替VO:max。图1 所示为peakV02和V02max的区别ⅢJ。 正常人运动时peakVO:随年龄、性别、体质量、活动水平 及运动类型的不同而变化。凡是影响血液系统中氧携带能 力(血红蛋白、氧分压等)、心功能循环状态(心率、每搏输出 量等)、组织摄氧能力(线粒体密度及功能、组织血液灌注
000
715・
包炎;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严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急性 全身性疾病;心内血栓。(2)运动训练禁忌证:近3~5 d静 息状态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或运动耐力减退;低功率运动负 荷m现严重的心肌缺血[<2代谢当量(MET),或<50 W]; 未控制的糖尿病;近期栓塞;血栓性静脉炎;新发心房颤动或 心房扑动。(3)运动训练可增加风险:过去l一3 d内体质量 增加>1.8 kg;正接受间断或持续的多巴酚丁胺治疗;运动 时收缩压降低;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休息或劳力时出现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仰卧位时静息心率≥100次/rain;先 前存在合并症而限制运动耐力。 二、CPET 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运动康复前,应遵循AHA 声明常规进行运动试验¨“。CPET是运动试验的一种形式, 综合应用呼吸气体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活动平板或踏车 技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条件下,机体氧耗量和二氧化碳 排出量的动态变化。客观定量评价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耐 力,是评定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也是制定患者 运动处方的依据。临床常选用踏车及运动平板为运动模式。 基于踏车的安全、方便性,选用踏车的比例更高,常采用运动
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专家共识
·全科医学继续教育·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专家共识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病占人群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
冠心病具有慢性迁延性和高复发性特点,管理的重点应关注发病前的预防及发病后的康复,不能仅关注缓解心绞痛发作和急性心肌梗死的血运重建。
心脏康复是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联合相关药物、介入等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全程服务。
目前,心脏康复使用的评估及康复手段多为西医方法。
我国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技术源远流长,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医康复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心理、中药、针灸、推拿、传统运动等方法,进行辨证干预的综合应用学科。
中医康复学具有丰富多彩的康复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具有区别于西方医学的中华民族特色。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形成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新模式,对我国冠心病人群预后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资源成本的降低皆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西医专家,结合心脏康复实践、相关进展,制定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实施方案,经过广泛讨论后形成本共识。
本共识的形成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①中医药及康复方法的挖掘和文献检索;②我国心脏康复相关指南;③相关领域专家的经验与意见;④部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的临床经验及工作实践。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相关临床实践、研究和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本共识内容将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
1适用人群本共识的适用人群是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稳定性冠心病的定义人群,包括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稳定期、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性心绞痛患者。
2康复前评估在心脏康复前进行全面评估,是安全、有效、可持续开展心脏康复的基础,是制定科学和个体化心脏康复处方的必要条件。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精选ppt
20
临床推荐: (1)术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联合1种P2Y12受体拮抗剂至少5 d。
(2)术前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者。负荷剂量阿司匹林150-300 mg。
(3)术前未规律服用氯吡格雷者,至少术前2 h负荷600mg或术前替格瑞洛 180 mg(明确需行PCI),如支架内血栓高危(如左主干支架、氯吡格雷 治疗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多支架)可选择替格瑞洛180mg。出血 高危或高龄患者个体化处理。
精选ppt
4
一、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 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
•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 总胆固醇升高等。
• 客观检查提示预后不良:心脏彩超(LVEF)<50%。多节段 室壁运动异常)、冠脉造影术(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
精选ppt
14
三、 SCAD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证据及临床推荐
精选ppt
15
一、非血运重建患者
1.阿司匹林:
抗栓试验协作组(A1Tr)荟萃分析显示,在高危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治疗 可使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降低34%,非致命性卒中降低25%及死亡事件发生率降 低18%。小剂量阿司匹林(75~325 mg/d)降低21%的心血管事件,包括非致命 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不同剂量的亚组分析提示75~150 mg/d的疗效和安全件更佳,低于75 mg/d疗效较差。因此,建议SCAD患者 长期阿司匹林治疗的剂量为75~100mg/d。
精选ppt
7
精选ppt
8
一、阿司匹林
1.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一1,从而阻止血 栓烷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1]。
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2],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
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
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1,3,4]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
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
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包括明确诊断的无心绞痛症状冠心病患者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稳定性心绞痛需要满足以下标准:近60天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因或缓解方式没有变化;无近期心肌损伤的证据。
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指有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患者及冠状动脉造影或无创检查证实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有确切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
有关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的内容,请参见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1]。
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管理包括危险评估和二级预防的内容,二级预防的首要目标是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从而延长寿命;第二个目标是减轻心绞痛症状,减少缺血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
对于所有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应建立合理的慢性病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要求各地卫生系统、保健机构、医院和完整的保健实施系统通力合作;通过电话、网络、门诊等多个途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交互的网络管理平台,纳入所有管辖患者。
管理的内容包括冠心病康复的各个方面:定期评估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饮食教育、运动等生活方式调节及精神神经因素调节等)、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判断何时需要进行pci和cabg等。
通过这样的管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再次住院率,控制或延缓冠心病进展,减少冠心病并发症,降低病残率和病死率,控制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共识将就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如生活方式的改善、危险因素的控制、运动康复、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控制及精神心理康复等方面的内容作重点介绍。
1 稳定性冠心病的危险评估稳定性冠心病的危险评估应根据临床评估、左心室功能、负荷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1 临床评估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可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活动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是主要的预后因子。
有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者预后不良。
心电图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左室肥厚、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分支阻滞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也增高。
1.2 负荷试验根据运动时间、st段压低程度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的程度可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duke活动平板评分=运动时间(min)-5×st段下降 (mm)-(4×心绞痛指数)是有价值的分层标准。
其中心绞痛指数的定义为:运动中未出现心绞痛评0分,运动中出现心绞痛评1分,因心绞痛终止运动试验评 2分。
duke评分≥5分属低危,1年病死率平均为0.25%;-10分~4分为中危,1年平均病死率为1.25%;≤-11分属高危,1年平均病死率为 5.25%。
duke评分对75岁以上老年人预后判断的价值可能会受影响。
超声负荷试验有很好的阴性预测价值,负荷试验阴性者死亡或心肌梗死年发生率<0.5%,负荷试验引起室壁运动异常加重者提示危险性高。
核素检查也是主要的无创危险分层手段,运动时心肌灌注正常者预后良好,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的年发生率<1%,与正常人群相似;运动时出现灌注异常者属高危患者,每年病死率>3%,血管重建治疗能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1.3 左心室功能左心室功能是长期生存率的预测因子,lvef<35%的患者年病死率>3%。
合并三支血管病变的稳定性心绞痛男性患者,如心功能正常,5年存活率可达到93%;如心功能减退,则5年存活率仅为58%。
1.4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无创检查提示高危的患者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cass注册登记资料[2]显示,冠状动脉正常者12年的存活率为 91%,单支病变者为74%、双支病变者为59%,三支病变者为50%,左主干病变预后不良。
左前降支近端病变对存活率的影响也比较大,血管重建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
2 稳定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控制2.1 患者教育在稳定性冠心病的管理中,对于患者的教育至关重要,有效的教育可以使患者全身心参与治疗和预防,减轻对病情的担心与焦虑,了解疾病过程、预后、治疗方案、心肌缺血恶化的信号,以便更好地依从治疗方案和控制危险因素,从而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在必要和适当时寻求医疗援助。
患者教育可以在各种医疗团队中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可以正规授课和(或)在看病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建立网络教育平台。
患者教育内容包括:帮助患者了解各类药物的使用和益处,正确使用阿司匹林和硝酸甘油等药物;何时拨打急救电话,提高患者对急性心脏事件的认识程度;提供给患者教育材料,干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等。
需要定期对患者随访,关于随访频率没有明确的共识,应个体化制定患者正在进行中的治疗需求和随访。
2.2 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善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早发心血管病的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饮酒等。
2.2.1 吸烟临床研究显示,吸烟使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增加50%,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与吸烟量直接相关。
吸烟还与血栓形成、斑块不稳定及心律失常相关。
戒烟对心脏病人的好处毋庸置疑,观察性研究明确显示,戒烟1~2年可使因吸烟所增加的冠心病危险下降50%,戒烟的获益在最初数月即可出现,戒烟5~15年后危险可接近于不吸烟者[3]。
作为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戒烟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戒烟所需花费通常要小于继续吸烟的花费,但获得的生存益处却很大。
发生心脏事件后,患者往往更容易意识到吸烟的严重危害,因此这时是督促患者戒烟的大好时机。
目前,已有一些行为及药物治疗措施,如尼古丁替代治疗、选择性烟碱乙酰胆碱受体部分激动剂伐尼克兰等,可以协助患者戒烟。
所有冠心病患者每次就诊时,均须详细询问吸烟史,劝告所有吸烟者戒烟,应采取咨询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建议患者避免工作和回家后接触有烟环境。
2.2.2 营养和肥胖建议患者食用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食物,增加食物的种类、限制能量的摄入,鼓励摄入水果、蔬菜、谷物和鱼,每日脂肪摄入占能量的30%,饱和脂肪酸仅占其中三分之一,限制盐的摄入,每天摄入盐量应<6g。
常见食物的脂肪含量如表1-1所示。
具体饮食建议可参考中国肥胖防治指南[4]。
表1-1 常见食物的脂肪含量按照中国肥胖防治指南定义,肥胖指体重指数(bmi)≥28kg/m2;腹形肥胖指男性腰围≥90cm,女性≥80cm。
肥胖多伴随其他促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其他多种危险因素,减重5%~10%可以降低血压、胆固醇、降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严重程度,改善糖耐量。
缓慢持续的减重是最理想的减肥方法(0.5~1kg/周),1kg脂肪储存了7700卡(1卡=4.18j)热量,如果每天摄入减少500卡,就可以达到每周减少0.5kg的目的。
快步走15~20分钟,可以消耗约100卡热量。
每月测1次腰围并做好记录,有助于让患者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减肥的效果。
建议每天应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谷类250~400g,胆固醇少于300mg/d,食用油少于25~30g,每日饮水量1200ml。
限制饮酒。
每日啤酒355ml,红酒2两,白酒1两。
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6g以内,每天钾盐摄入≥4.7g。
控制体重,维持BMI在18~24kg/m 2。
2.2.2 运动运动的益处远远大于危险。
在有监护的心脏康复运动中,出现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非常低(约117 000人小时出现1例),发生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几率更低,为750 000人小时出现1例。
如果逐渐增加运动量,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会更低。
多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进行中等量的运动时不需要医护人员监护。
运动应尽可能与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结合起来,成为冠心病患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资料显示,运动锻炼能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核素显像的缺血程度及动态心电图上的st段压低。
运动还可以通过降低血压、降低运动时抵抗、减轻体重、改善血脂代谢等途径降低心血管病危险。
所有冠心病患者都应有书面的运动计划,并记录运动中是否出现症状。
开“运动处方”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体格检查和日常运动量,以确保没有运动的禁忌证。
应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疾病,是否存在因长期不活动导致的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平衡能力下降和感觉异常,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
运动的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fitt)要求如表1-2。
表1-2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运动的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fitt)要求急性冠脉综合征康复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但临床稳定的患者,应该接受12周的运动康复治疗,在此期间需要有医护人员监护。
多数冠心病患者可按表1-3逐渐增加运动量。
严重冠心病患者可以从少量多次的轻微活动开始,如平路散步,持续2~10分钟,可隔天一次。
最初的目标是增加运动频率和持续的时间,达到每天活动30分钟以上后再增加运动强度。
表1-3 冠心病患者逐渐增加运动量的方案根据所有患者当前的运动情况进行评估,已经规律进行运动的患者要强调益处并鼓励患者维持下去;对于缺乏体力活动的患者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充分告知患者运动的益处,并为患者选择可行的方案,定期随访调整运动处方。
如果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加重或延长,则应重新修订运动处方,以避免诱发或加重缺血。
2.2.3 危险因素的控制(1)控制血压: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及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于140/90mmhg以下,对于糖尿病及慢性肾病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选择降压药物时,应优先考虑β受体阻滞剂和(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
(2)调脂治疗:脂代谢紊乱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冠心病患者应积极纠正脂代谢紊乱,流行病学资料提示,ldl-c每增加1%,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增加2%~3%。
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是ldl-c,冠心病患者应接受积极的降低ldl-c的治疗。
tg与冠心病危险的相关性多与其他因素(包括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有关。
目前尚不清楚针对高tg的治疗是否能够降低初发或复发冠心病事件的风险。
具体调脂治疗的药物见治疗部分。
(3)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立即开始纠正生活习惯及使用降糖药物治疗,使糖化血红蛋白(ghba1c。
)在正常范围(≤6.5%)。
荟萃分析[5]显示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在5%以上者每增加1%,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相应的增加20%。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组 (ukpds)的研究[6]表明,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心肌梗死的危险显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