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地传播学解释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部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
本部分将概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过程,包括信息的产生、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等环节。
2. 传播者: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媒体等。
3.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个人、群体或公众等。
4. 信息: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5. 传播渠道:传播渠道是指信息传递的媒介,可以是口头、书面、电子等。
二、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框架1. 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指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的线性模式、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2.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如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3.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4. 传播环境:传播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处的周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
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5.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是指传播活动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尊重受众,传播真实、准确、公正的信息。
第二部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与研究方法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不仅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深入探讨了传播学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并简要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的理论流派1. 经验学派:经验学派是传播学的主流学派,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经验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2. 批判学派: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另一重要学派,它关注传播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
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它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又称框架效果。
一、新闻框架的形成及作用新闻框架的形成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新闻媒体的立场和编辑方针,二是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
新闻媒体在处理新闻事件时,总是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根据编辑方针去选择、处理和报道新闻事实。
同时,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体还会根据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选择特定的报道角度和内容,从而形成一定的新闻框架。
新闻框架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主导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还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反应。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它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新闻框架的影响及效果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框架有助于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框架,能够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解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新闻事件。
2、框架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态度。
不同的框架会导致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因为框架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和理解方式的体现。
3、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记忆和回忆。
通过特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框架,能够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记忆和回忆,从而影响受众对整个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4、框架会影响受众的行为反应。
受众在接收到一个新闻事件后,会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
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众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之间的关系。
议程设置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张,媒体通过选择性地报道和强调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度和认知。
而框架理论则强调媒体在报道议题时,会根据自身的立场、价值观和利益诉求,选择特定的报道框架,从而影响公众对议题的理解和态度。
尽管议程设置理论和框架理论在传播学领域各自独立发展,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应用领域等方面,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探讨它们在实际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两个理论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体如何塑造公众认知,以及公众如何受到媒体的影响。
这对于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优化媒体传播效果、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议程设置理论概述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提出。
该理论主张,大众媒体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换句话说,大众媒体通过选择性地报道某些议题,能够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媒体议程能够影响公众议程。
媒体通过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及报道的篇幅和频率,来设置公众关注的议题。
这种设置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结构来引导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议程设置理论强调了媒体在塑造公众意见和舆论环境中的重要角色。
在议程设置理论的框架内,媒体被视为议程设置的主体,而公众则是议程设置的受体。
媒体通过报道议题、塑造形象、构建语境等方式,来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公众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来解读媒体信息,形成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框架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发展
引言
社会认知理论是一种个体如何理解、预测和影响他人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在社 会工作领域中,社会认知理论的运用有助于加深对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理解, 提高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并探讨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方法。
社会认知理论概述
社会认知理论主要的是个体如何通过自己的信念、预期和判断来理解他人,以 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该理论强调,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并不是客观 的,而是受到个体的知识体系、经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人 们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和判断也并非绝对准确,而是常常出现偏差。
2.框架理论的创新发展及优点
框架理论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框架理论强调对传播现 象的全面把握,既包括传播内容、传播者,也包括受众和传播效果;其次,框 架理论注重对传播现象的深层次分析,强调对信息的选择、强调、省略和理解 过程的分析;最后,框架理论强调对传播现象的动态把握,既包括传播过程本 身,也包括受众和传播效果的变化。
5.框架理论在政治传播中的运用
政治传播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理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 在政治传播中,框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宣传的本质和影响。政治宣传 者通过框架理论来设计和传播宣传信息,以影响公众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同时, 框架理论也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政治宣传,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政治 决策。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对传播学框架的独特见解。郭庆光教授认为,传播学的 框架应该包括传播者、受众、信息和媒介四个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他进一 步提出了传播学的四个基本框架:传播者框架、受众框架、信息框架和媒介框 架。这四个框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传播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学生们提 供了一个理解和解决传播问题的重要工具。
框架理论.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
用Goffman(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
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
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
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传播学基本概念
传播学基本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数字化社会中,传播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们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下是传播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想法从一个人或群体向另一个人或群体传递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2. 媒介:媒介是指将信息传递到接收者的手段或工具。
传播媒介可以是口头语言、印刷媒体(报纸、杂志等)、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
选择哪种传播媒介取决于传达者想要达到的目的、目标人群和预算等因素。
3. 受众:受众是指接收信息的人或群体。
受众可以是特定的个人、社会团体或整个国家。
在传播学中,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传达者更好地传达信息,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效果:效果是指信息传递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效果可以是积极的,例如促进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引起不良的行为或情感反应。
传播者必须对传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评估信息传递的成功程度。
5.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指解释和预测信息传递现象的理论框架。
它们解释了信息传递的机制,包括传播媒介、受众和内容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常见的传播理论包括传播模式、熟人影响、社会认同理论和第三人效应等。
总之,传播学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的机制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数字化时代,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和假新闻等挑战。
框架理论 脉络梳理
框架理论——梳理一、框架的定义及其发展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社会学家代表作:《框架分析》【主要观点】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她对于情景的定义,这种定义可以分为条和框架,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高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框架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源自过去的经验,二是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学者丹尼斯&詹姆斯传播学者和政治学家所称的“框架”一词主要涉及两种情况:①媒介框架(或称传播框架):当有关议题或事件的信息传递给某听众时,讲述者所使用的字词、图像、短语和讲述风格,强调讲述者想要突出的重点。
②受众框架(或称思维框架):指某受众对事件情况的认知性理解,强调受众所认定的事件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美国天普大学学者Zizi Papacharissi&Maria de Fatima Oliveira框架即是选取已知事实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在用于沟通的文本中更加引人注目,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被描述事件产生某种特定的认知,因果判断,道德评价、应对措施。
美国学者加姆桑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框架的定义,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取材的范围框架架构:人们通过架构的方式来解释外在世界n.&v.作为名词:即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事实框架的过程对于动词的框架,其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认为是选择和凸显钟文蔚&臧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二、框架理论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传播学五大效果理论
传播学五大效果理论一、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作为一种效果理论,议程设置假说具有三个特征: 1. 认知层面的效果 2. 长期、综合、宏观的效果3. 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一种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意义与问题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E. 属性议程设置二、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诺依曼理论内涵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为了防止受到孤立,避免社会惩罚,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形成螺旋式的过程和舆论一边倒现象;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诺依曼认为,影响人们判断周围意见分布的信息源有两个,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其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包括了类似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持续与重复传播的累积效果、传播范围广的遍在效果等,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强效果论。
舆论形成包括了三个要素:(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的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框架理论与框架效果
内容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定量分析媒介内容中不同框架的使用情况,评估框架效果。
详细描述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媒介内容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了解不同框架在媒介内容中的使用情况 。内容分析法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支持。但内容分析法可能受到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谨慎处理。
调查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受众对某一框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信息,以评估框 架效果。
详细描述
调查法是一种以受众为主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了解受众对某一框 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信息的方法。调查法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受 众的真实情况。但调查法的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选择偏差、问卷设计等因素的影响,需要
框架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框架理论起源于心理学领域,强调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性和加工 方式。
02
随着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发展,框架理论逐渐被应用于解释社会
现象和传播过程。
目前,框架理论已经成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政
03
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框架理论的应用领域
政治领域
用于分析政治话语、政策制定和传播策 略,探究政治现象背后的认知框架。
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如正式、非正式或口语化,会影响信息的传 达效果。
信息组织
信息的组织方式,如列表、表格或故事,影响受众对 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受众特征
知识水平
受众的知识背景和水平影响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 接受程度。
兴趣与需求
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决定了他们对信息的关注程度 和接受意愿。
心理状态
受众的情绪、动机和信任感等心理状态影响他们 对信息的认知和态度。
框架理论.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
用Goffman(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
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
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
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新媒介时代下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内容框架
新媒介时代下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内容框架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学科,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也得到了扩展和深化。
本文将探讨新媒介时代下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内容框架。
一、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1.1 信息传播的定义与特点信息传播是指将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
在新媒介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全球化、即时性、互动性和多媒体化等特点。
全球化使得信息能够迅速跨越时空限制,即时性让信息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快速传递,互动性使得发送者和接收者能够实时互动,多媒体化改变了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
1.2 传播效果与观众反馈传播学强调传播效果的研究。
在新媒介时代,观众反馈对于传播效果的评估非常重要。
观众的喜好、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等都需要考虑在内。
传播学研究者需要通过观众反馈的数据来评估传播内容和策略的有效性。
1.3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模型在新媒介时代,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模型包括:传播管道模型、传染病模型、双步流程模型和新闻价值理论等。
传播管道模型强调信息在传播中的路径和流向;传染病模型比喻信息传播的传染性和传染速度;双步流程模型则强调传播信息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来影响观众。
二、新媒介时代下的内容框架2.1 内容创作和传播新媒介时代,内容创作和传播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性。
内容制作需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创造有吸引力的内容形式和展现方式。
同时,内容传播渠道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受众特点和传播效果。
2.2 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在新媒介时代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新闻传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内容框架需要考虑社交媒体平台的特性,利用社交媒体传播新闻,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和影响力。
2.3 跨文化传播新媒介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
传播学在新媒介时代下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意义和效果。
内容框架需要兼顾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传播需求,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传播策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理论整理
1、框架理论:框架理论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2、第三人效果理论: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舆论学季刊》发表题为《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 。
他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1978年到1982年间进行四次实验,验证第三人效果的存在。
从此该理论在国际传播学界得到广泛重视。
P46_901.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过程理论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2.“自我与客我”理论:米德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的来源、定义、研究以及在传播学领域的运用框架理论的来源:框架分析的理论概念被认为来源于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两大学科传统。
其后又被其他学科吸收,在内涵上有了一些转化,涉及到了多个学科。
朔伊费勒认为社会建构论的框架分析,虽然根植于多个领域和学科,但是其根本还是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高夫曼的框架分析。
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推断出潜在的因果联系,经验证据支撑了这一假设。
高夫曼也同样假设人们不能完全地理解这个世界,因此主动积极去分辨和解释生活经验来弄清楚身处的世界。
个体对感知信息的反应依赖于被称为“primary frame work”的诠释基模。
高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框架理论的定义:框架可以界定为采取一种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增加和精心处理等方式,通过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的体现,对新闻内容做出报道的做法。
如对恐怖主义的报道。
学者对框架理论的研究加姆桑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
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
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
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多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如基特林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指出是选择与凸选,而台湾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
2019中传MJC考研传播学-框架理论
2019中传MJC考研传播学-框架理论凯程考研果酱菌整理了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传播学:框架理论基本要求。
框架理论是新闻与传播考研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果酱菌在读大学期间,传播学老师让我们必背的传播理论中就有框架理论,之后会继续整理传播学经典理论,希望2018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考研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中传艺术考研。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G·贝特森《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元传播”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
他认为任何一种传播活动,同时都在传递着由三个元素构成的信息组合:感官刺激的符号、搞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以及传受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互动行为的规则。
在这里,框架:指的是就如何理解彼此符号,传受双方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
E·戈夫曼《框架分析》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双重含义:第一,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第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个人框架:它指的是我们每个人在“关于存在、发生和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持续不断的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用的准则“。
组织框架:它指的是一个组织信息处理的认知结构或定性准则,根据这种认知结构或这些准则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则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该信息性质的基本判断以及其动机、立场、倾向和态度。
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
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
理解新闻框架:第一,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新闻的框架理论简介
新闻的框架理论简介新闻学传播学研究中的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源自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思想。
不过,戈夫曼的框架概念却是借用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柏特森(Bateson,G)的。
框架概念经历了从柏特森的人类学到戈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历程。
1959年,戈夫曼出版社会学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在讨论个体如何向他人呈现自我的方式时,引入了框架分析,他认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涉及各种动态问题”,既有助于“把读者已经具有的零散经验联结在一起”,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值得检验的指导”,“框架按逻辑展开”。
若对上述观点进行解读,可知戈夫曼同时在三个层面上使用框架概念:1.研究对象(个体);2.读者;3.研究者。
对个体来说,在社会中展开活动,必须对情景进行定义,这是个人行动的前提。
框架就是人们界定情景的组织类型。
对读者来说,当框架帮助读者将“零散的经验联结在一起”时,实际上就是指导读者(受众群体)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
对研究者来说,框架“提供了一种值得检验的指导”,也即说,框架有助研究者对事件进行回溯、检验或指导,通过检验原有架构,可对事件作出主观解释与结构性思考。
1974年,戈夫曼出版《框架分析:关于经验组织的一篇论文》一书,进一步阐述他早年的框架思想:“框架”是属于个人“解释的图示”,“通过这么一个图式,每个人可以发现、了解、确认和区分信息或事件”。
高夫曼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隐含或使用了特定的诠释框架,它可使原本混沌的情境变得具有某种意义。
它还是人们建构某特定现实所遵循的规则,或者说是“意义的一个特定范畴”(one finite province of meaning)。
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管思想的重要凭据,也是传者提供给受者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
——这多少已涉及符号及信息流动的问题。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解释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理解本题目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PARTⅠ: 框架的基本概念框架的定义是什么?1、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2、对于Goffman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戏剧主义理论中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家,他用戏剧性的比喻来分析人的行为。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简单说来,框架是人们对世界进行主观思考和解释的一个结构其来源是:过去的经验+社会文化意识影响框架(Frame):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
3、加姆桑(Gammson)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围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 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多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eg:基特林(Gitlin , 1980)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Eentman)指出是选择与凸选而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PART Ⅱ:框架研究的基本情况介绍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
20多年来,框架理论被广泛引用.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 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Kahneman)和特威尔斯基(Tversky):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引申出潜藏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由谁来负责。
框架理论在我国的研究: (1)
(三)高姆森发展
• 专门从事社会运动研究的美国学者高姆森可能是迄今引用框架
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 • 高姆森将框架的定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界限之意,可引申 为对社会事件的规定,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 “架构”。由界限的定义来看,框架像是人们藉以观察世界的 镜头,凡属此镜头纳入的实景,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部分。 再由架构的定义来看,人们藉由框架来建构意义,以了解社会 事件发生的愿意与脉络。前者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后者则显示
的影响、对信息的价值判断态度以及行为反映的影响。
• 心理学上“框架效应”。 • 称为框架效果并不是绝对的,只有在与受众框架互动的过 程中,透过受众框架的过滤才能发挥其效果。
(四)受众框架
• 受众个人接受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 • 围绕不同新闻事件所产生的各种舆论反应,实际上是大众 传播的新闻框架与受众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
•
存储在人的记忆系统里。
• 认知“基模”即“诠释的框架”
2、框架效应:预期心理学视角 • 框架效应是凯尼曼(Kahneman) 特威尔斯基 (Tversky)决策研究中所考察现象之一,指
同一种资讯经由不同的表述会导致不同的选
择。
• 情景设想:假设发生了一场致命的传染病,该病可能导致 600人死亡。
意义的结构,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
• 将框架理论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是美国传播学者吉特林。 • 他认为框架是“关于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和有什么意
义这些问题上进行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框架是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框式,也是选择、 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范式。通过这样的框架,符号的处 理者按常规来组织话语。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特定的新闻 报道,而是一种经过了抽象并且具有一般规律的处理方式。
框架理论概念、源流与方法探析兼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
框架理论概念、源流与方法探析兼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框架理论的概念、源流及其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阙失。
框架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广泛应用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分析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然而,在我国,尽管框架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
本文首先将对框架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追溯框架理论的源流,揭示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框架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及它们在框架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随后,本文将重点关注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我国学者在框架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找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单理论创新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文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我国框架理论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
也期望通过本次探讨,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框架理论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框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框架理论概念解析框架理论,源自社会学领域,随后逐渐扩展到传播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议题。
其基本内涵是指个体或组织在认知、解释、呈现事物时,所依赖的一套特定的概念、视角和逻辑结构。
框架是人们在理解和解释世界时所使用的“心理模板”或“认知图式”,它影响着我们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
在传播学领域,框架理论强调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被特定的框架所塑造和影响。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报道内容、角度和方式都受到特定框架的制约。
这些框架可能来自于媒体的组织文化、编辑方针,也可能来自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影响。
2——关于框架理论的综述
2——关于框架理论的综述展开全文这是周老师“新媒体研究”课上的作业,要求做关于框架理论的综述。
文中没用什么个人的见解,都是拾人牙慧。
看看就算了,别太在意。
在传播学界,许多学者认为“框架”并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Scheufele,1997),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模糊的、充满矛盾的概念,在新世纪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框架理论起源于两方面的研究:首先是社会学方面,Heider的归因理论和Goffman的框架分析认为,世界纷繁复杂,个体为了洞悉事物的因果关系,往往采用“主体框架”来认知世界。
用Goffman (1974)的话来说,框架作为一种认知的结构,帮助个体去“定位、感知、确定和命名”周遭的环境和信息。
另一个方面是认知心理学,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和Kahneman、Tversky的预期理论认为,个体的判断和认知是在一个参考框架下进行的,而框架则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预期。
这两种起源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框架是“心灵的内在结构”,而前者则认为框架是“建构话语所使用的策略”(Pan & Kosicki,1993)。
框架理论与传播学结合起来,强调框架就是选择事实的某些方面,使被选择的部分在传播文本(电视节目、新闻报道等)中更为显著(Entman,1993)。
也就是说,框架按照某种特定的规范和惯例,简化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有选择地迅速将其整合到新闻报道中,这个框架隐含在采写、编辑、组织等过程——当然,这是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框架理论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就是刚才提到的新闻生产角度,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其次是从媒体内容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最后是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即受众框架(陈阳,2007)。
如何和框架理论的两个起源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前两个角度(新闻生产角度和媒体内容角度)是与社会学联系起来的,该方面研究往往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比较典型的就是讨论新闻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媒体内容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而效果研究的角度则与心理学结合,则往往处于相对保守的立场,关注的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理论的传播学理解本题目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PART Ⅰ: 框架的基本概念框架的定义是什么?1、框架的概念源自贝特森(Bateson , 1955),由高夫曼(Goffman , 1974)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后来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了定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2、对于Goffman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戏剧主义理论中的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家,他用戏剧性的比喻来分析人的行为。
高夫曼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就是他或她对情景的定义。
这种定义可分为条和框架。
条是指活动的顺序,框架是指用来界定条的组织类型。
他同时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
关于框架如何而来,高夫曼认为一方面是源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经常受到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
简单说来,框架是人们对世界进行主观思考和解释的一个结构其来源是:过去的经验+社会文化意识影响框架(Frame):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
3、加姆桑(Gammson)在高夫曼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界限:包含了取舍的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框架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n & v. (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臧国仁,1999)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对于作为动词的框架,学者们对于它的具体机制作了许多的研究,并且有不同的说法:eg:基特林(Gitlin , 1980)认为是选择、强调和排除恩特曼(Eentman)指出是选择与凸选而台湾的钟蔚文与藏国仁认为是选择与重组等PART Ⅱ:框架研究的基本情况介绍框架研究(framing research)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研究媒介与民意关系的新典范”。
20多年来,框架理论被广泛引用.1、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前提)来自两方面的研究:黑尔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高夫曼(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舍瑞夫(Sherif)的参照框架理论(frames of reference)微观层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人层面分析入手,认为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凯尼曼(Kahneman)和特威尔斯基(Tversky):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引申出潜藏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由谁来负责。
黑尔德认为,归因是观察的行为和对此行动负责的个人或社会、环境因素之间的连接。
①也就是说,人们试图对社会现象做出因果关系的判断。
高夫曼亦假设个人无法充分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为此,他们利用被称为“主体框架”的诠释基模②积极地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解释。
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理论意味着在新闻媒介中存在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③换句话说,人们采用的框架的类型为实际描述事件提供了一条途径。
舍瑞夫假定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发生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的。
④这里的参考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
⑤正如沃尔特·李普曼所说,“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⑥这就说明,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存在着一种个体层面的框架会影响到媒介框架的效果。
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考察了本质相同的一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或呈现,将会如何影响人们的选择和他们对选择的评价,即所谓的“框架效应”,即同一组资讯经由不同的表达导致不同的决策选择,⑦这种框架效应是其预期理论所预测的现象之一。
预期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人们采用不同的认知框架来体验现实(表现为价值函数,即对回报预期的心理感受),并根据这种框架采取行动(即做出选择),从而建构出特定的现实(即选择的后果)。
但是人们在考察某一具体问题时,可能会超越某一框架,或采取不同的框架对现实做出不同的选择。
⑧2、框架理论的主要观点(1)迄今为止,研究框架理论的学者很多,例如Erving Goffman,Tuen van Dijk,William Gamson等。
但是,对框架理论贡献比较大、人们经常援引的要属美国社会学家欧文·高夫曼。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74)介绍了一种框架分析理论,对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期望来理解日常生活情景和其中的人提供了系统性阐述。
他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犯下的种种错误所吸引,其中包括我们从来不注意的错误,例如把礼貌误会为情调。
他确信日常生活比看上去复杂。
他认为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经常性地大幅度地改变我们对境遇、行为和他人的定义或典型化。
或者说,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在不停改变,有时候改变的幅度很大,我们却没有注意到。
我们从一个时节步入另一个世界,却往往忽略已经跨过的边界。
根据戈夫曼的理论,我们对于社会角色、目标或情景的期望并非固定的、有限的。
事实上,我们在形成期望并且使用这些期望的时候是有相当灵活性的。
如果我们获取意义的能力如此强大又如此灵活,我们又是怎样构建它的呢?戈夫曼认为,生活的流转很像舞台上的戏剧表演。
场景改变了,我们也随之根本性的改变我们获取意义的方式。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场景结束而另一个场景开始了?根据戈夫曼的理论,我们总是留意着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暗示,它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开始改变。
例如,当你在剧院里观看演出,很多惯例性的暗示提醒你场景在发生改变。
最古老的也是最明显的暗示莫过于使用幕帘——在新的场景开始时幕帘升上去,场景结束时幕帘落下去。
其它的暗示更微妙些,例如灯光的变换和音乐节奏的变动经常预示着改变。
当灯光变暗,不祥之音乐响起,我们知道危险即将来临。
戈夫曼相信我们在使用与理解戏剧一样的认知技能去理解日常生活。
他的理论也表示,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学会的社会暗示也会被用来区分日常生活中不容社会场景的边界。
戈夫曼使用框架这个术语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
不同的框架就像是音阶上的音符,它们连续分布,有的用来结构我们最严肃最重要的社会行为,有的则结构有趣的琐碎的行为。
它们如同音符一般各不相同,但潜在的拥有结构上的连续性。
当我们从一套框架转到另一套框架,我们可以调低档或调高档。
我们从新构造深处的境遇,以便用更严肃或更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和体验。
当你和你朋友假装打假,一旦有人真的受伤,假打就变成了真打。
你们都在调低档。
忽然,你不再控制自己的拳头,尽可能的给对方造成疼痛。
许多你通过游戏学会的打架技能得到了应用,但这次是在不同的框架中应用的——你在试图伤害的你的朋友。
也许,当两个人都累了,其中一个人开了个玩笑,暗示对方他想调到高档,并且回到刚才以玩为主的框架中去。
调低档和调高档增加了日常交互的复杂性,戈夫曼认为这是不可忽略的。
涉及概念: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戈夫曼关于人类如何使用期望来理解日常生活的意义的想法。
社会暗示(Social cues):在框架分析理论中,指环境中的信息昭示着变迁或行为转变。
框架(Frame):指在某个特定时间用来理解社会境遇的一套特定的期望。
调低档和调高档(downshift and upshift):在框架分析中,在更严肃或更不严肃的框架中前进或后退。
(2)台湾学者潘忠党认为,高夫曼的“框架分析”就是一个关于人们在建构社会现实过程中如何交往的研究领域,包含以下几个观点:1.社会现实是人们经过社会行动和互动而建构的。
架构分析是对人们如何建构社会现实——裁选和诠释现实生活的某一部分,将之置于某特定意义体系内——的分析。
2.社会现实的建构源自建立共同生活场景的需要,通过交往互动发生,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社会现实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即由相互主观而构成的外在性)。
架构分析考察的是人们如何遵循话语或叙事建构的某些具体规则展开交往行动,从而实现在具体行动场景下对情景的共同定义。
3.发生在现实的政治经济场景中,这种建构现实的话语或叙事活动表现为话语的争斗(discursive contestation),即讨论和争辩。
架构分析必须考察争斗的过程,并在规范和经验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4.在公共领域发生的话语争斗,亦即架构的过程,是民主社会中人们公共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
架构分析就是考察人民如何展开公共生活,它是在广义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研究商议民主的一种重要分析手段。
⑿可见,潘忠党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以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结合现代社会公共生活、商议民主等观念考察架构分析,认为架构是这样一个过程: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话语的途经,形成并交流对现象的认知,建构共享的话语环境(discursive environment),使得公共生活得以展开。
(3)其他学者如美国学者甘姆森(Gamson)可能是迄今引用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他曾指出,“框架乃是人们组织事务的原则,其功能在于提供人们整体性的思考基础,针对一连串的符号活动发展出中心思想,建构其意义。
”他把“框架”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boundary,如摄像机的镜头)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规范;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架构”(building frame),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
前者代表了取材的范围, 后者则显示意义的结构, 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
⒀然而,“框架”也有其反面的内涵,即人们常说的“习以为常”,因为熟悉客观世界的某些事物,而习以为常地以此为架构,因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框架界限以外的真象。
“框架的正面意义固然在于协助人们思考或整理迅息,但另一方面,框架也成为人们意识形态或刻板印象的主要来源,‘框限’了主观认知世界的活动,具有负面效果。
”⒁PART Ⅲ:框架之于新闻的作用1、对于新闻媒体的框架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是源自高夫曼的思想。
坦克(Tankard ,1991)认为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
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在对新闻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 1994)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的互动的结果。
2、框架分析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传播学者的重视并且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