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学案例.doc

合集下载

数学高中教学实践案例(3篇)

数学高中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高中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为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性质及运算,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性质及运算,函数的概念、性质及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运算的实际应用,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班级人数、水果种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是否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

2. 提出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现象?如何表示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二)新课讲授1. 集合的概念: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如:自然数集合、实数集合等。

2. 集合的性质:教师通过讲解集合的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等,引导学生掌握集合的性质。

3. 函数的概念:教师通过讲解函数的定义、性质及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4. 函数的性质: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引导学生掌握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

(三)课堂练习1. 集合运算练习:教师给出一些集合运算的题目,如: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函数性质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函数性质的题目,如: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高二数学教案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9篇

高二数学教案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9篇

高二数学教案认识图形教学案例9篇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1设计意图: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初步认识方形和圆形,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形状。

活动目标:1、能初步认识方形和圆形的基本特征。

2、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一张机器人画像(由若干个方形和圆形组成,大小不一);若干个方形和圆形卡片;教师教具2张大型卡片。

(一张方形,一张圆形); 圆形和方形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幼儿观察并探索图形的特征。

1、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来我们实验幼儿园做客,小朋友们想不想认识下?(想)2、出示机器人画像,请小朋友自由观察。

二、认识方形和圆形1、教师的提问中说出图形的特征。

教师出示图形卡片提问:现在老师要变魔术啦,小朋友们小眼睛看仔细(从机器人身上取下一个方形)小朋友想不想摸一摸?(请一位幼儿上台触摸,并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2、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幼儿摸方形的边和角,(扎扎的,尖尖的)教师引导幼儿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数数有几个(4个)有几条边?(4条)。

所以啊,这个图形就叫----“方形”。

3、提问1:咦,小朋友们再来看看,这个图形宝宝有没有角,他的边是怎么样的(光光的,圆圆的)让幼儿触摸图形卡片。

(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这个图形是圆形。

三、游戏:图形对对碰1、老师指到哪里幼儿说出名称,并回答机器人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2、分卡片幼儿根据教师指令拿出相应卡片,教师检验是否正确。

四、积木分类五、幼儿根据观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圆的、方方的。

六、活动结束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2音乐看到鲜艳的图画,第一次面对摄像机镜头,他们的惊喜可想而知。

刚走进教室的他们,激动得说个不停,好长时间没有静下来。

等到欢快的音乐响起,鲜亮的图片出现,不约而同地,都将目光凝聚在了大屏幕上。

那一刻,教室里静得喜人。

我知道,孩子们被这个简单明快的课件吸引住了。

出示机器人贝贝,及它的简单对话:“我是机器人贝贝,小朋友,你们喜欢我吗?”有人惊奇,有人笑,总之他们被打动了,大声地回答着:“喜欢!”“贝贝身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回到老师这儿来的时候,目光还有些依依不舍。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指导思想: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年级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上学期期末考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对于高一期末考有进步,但还不是很理想,理科生数学学习的难度本学期将增大,加上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本学期学生面临的压力将更大,任务艰巨。

三。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分析: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数学选修2-2,2-3和学考复习。

(1)认真把握“标准”的教学要求。

(2)通过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3)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4)把握学考大纲复习标准四、主要措施1、明确一个观念:高考好才是真的好。

平时不好高考肯定不好,但平时红旗飘飘高考时未必红旗不倒。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在照顾到学生实际的前提下起点要高,注意培养后劲,从整体上把握好的自己的教学。

2、以老师的精心备课与充满激情的教学,换取学生学习高效率。

3.将学校和教研组安排的有关工作落到实处。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大纲和考纲为指导,以课本和大纲为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仅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与能力,而且要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本学期执教班次是高二6班的文科班的数学教学,基础好的学生较少,绝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极差。

且成绩参次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本学期数学教学上新台阶。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必备3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必备3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注意: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2、象限角的概念: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⑴(x-2)2+(y+3)2=3⑵x2+y2=2⑶x2+y2-6x+4y+12=0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高中数学优秀教研案例

高中数学优秀教研案例

高中数学优秀教研案例高中数学教研案例:《利用数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一、案例背景分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计算能力较强,但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较弱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活动,希望学生能够:1.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数学方法,能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入,如“小明在超市买了一些水果,总共花了100元,其中苹果5元/斤,香蕉2元/斤,橙子3元/斤,请问小明买了多少斤苹果、香蕉和橙子?”让学生先试着用口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题方法。

可以通过列方程、建立等式组来解决问题。

3.教师示范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如何通过设置变量、建立等式组来解决问题,演示整个解题过程。

4.学生练习让学生试着自己解决一些类似的问题,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5.学生展示和总结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四、教学成果经过这样一次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还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学到了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也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案例启示通过本案例的教学活动,我们认识到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和问题导向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高二数学教学案例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高二数学教学案例

高二数学教案人教版高二数学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空间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学会运用空间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空间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空间几何问题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空间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空间几何问题的求解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空间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那么在空间几何中,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有哪些位置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探究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画出一个长方形,然后折叠这张纸,使得长方形的一边与另一边平行。

请大家观察,这两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它们是平行的。

师:很好。

现在请同学们再拿出一张白纸,画出一个长方形,然后折叠这张纸,使得长方形的一边与另一边垂直。

请大家观察,这两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它们是垂直的。

师:很好。

现在请同学们再拿出一张白纸,画出一个长方形,然后折叠这张纸,使得长方形的一边与另一边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请大家观察,这两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它们是相交的。

师:很好。

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线线、线面、面面之间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垂直和相交。

3.小结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空间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它们分别是平行、垂直和相交。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空间几何问题的求解方法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空间几何中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那么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空间几何问题的求解方法。

2.探究空间几何问题的求解方法师:请同学们看这道题目:一个长方体长a,宽b,高c,求证:对角线d的长度是a²+b²+c²的平方根。

高中数学教案实例

高中数学教案实例

高中数学教案实例【篇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课题 :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教学设计思路:1、函数及其图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3种:列表、图像、解析法,以往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图像的作用,这其实只借助了图像的直观性。

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

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的研究方法,以便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本节课我努力做到:①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②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案【篇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默认分类2009-10-11 07:29阅读69评论0字号:大中小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最新5篇】

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最新5篇】

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最新5篇】反思聘书爱国范文礼仪篇一成语自我介绍文明比喻句加油稿的小升初个人表现对照检查研修策划书的礼仪常识自我推荐班会习题答案的近义词写作指导活动方案竞聘的同义词对照检查举报信工作,借条诗经对联工作决心书苏轼。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模版篇二案例模版1、教学设计背景2、教学设计思路2.1设计理念2.2教学重点与难点2.3学法与教学用具3、课堂教学实录3.1新课导入3.2独学、对学、群学3.3课堂展示3.4课堂作业4、教学反思5、教学评析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三教学案例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

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

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

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

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

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

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

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

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1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中优化问题的学习,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进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运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

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增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进程:一、问题情境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问题2把长为100cm的铁丝分成两段,各围成正方形,怎样分法,能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各最小?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最省?二、新课引入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最值问题。

1。

几何方面的运用(面积和体积等的最值)。

2。

物理方面的运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

经济学方面的运用(利润方面最值)。

三、知识建构例1在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铁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如图),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的边长是多少时,箱底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说明1解运用题一样有四个要点步骤:设——列——解——答。

说明2用导数法求函数的最值,与求函数极值方法类似,加一步与几个极值及端点值比较即可。

例2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容积一定时,它的高与底与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变式当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表面积为定值S时,它的高与底面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说明1这种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值的函数称单峰函数。

说明2用导数法求单峰函数最值,可以对一样的求法加以简化,其步骤为:S1列:列出函数关系式。

S2求:求函数的导数。

S3述: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大(小)值,从而肯定为函数的最大(小)值,必要时作答。

数学教学案例(集合12篇)

数学教学案例(集合12篇)

数学教学案例(集合12篇)数学教学案例第1篇本节课上后个人感觉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虽然同事们都给予了肯定,但我个人还是不太满意的。

下面作出自我反思:1、本节课拖堂5分钟,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可能是教学内容较多,在新课中就有许多练习,整体上时间已经比较紧凑了。

第二,在两个环节上个人认为还处理不当,导致时间浪费过多。

一是学生收集的信息中有一个关于8和9的小故事,这在试教时是没有的,因为两个班学生收集的信息不同。

我觉得这个题材不错,于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读了一下,也浪费了1分钟时间,虽然感觉这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在时间如此紧凑的前提下,也只能放在课后让学生去了解。

另外,在处理8和9的序数意义时,我怕读题太费时间,但结果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对这一题解决得并不理想,也许读一读题目,效果会好很多,毕竟这是一年级的学生。

由于我对低段教学经验不足,总是忽略这个问题,这是今后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2、8和9的书写环节应该调整在揭题之后。

这是吴老师给我提的第一个建议,我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明显,但自己之前却没有考虑到,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看到课本上的顺序是这么安排的,就这么死板地去教,可见自己处理教材上还应考虑得更周全些。

吴老师的建议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比如在理解8、9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时,我是通过数花朵一题来完成的,但由于没有读题,学生反馈情况不太理想,吴老师建议我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如请从左数第8个学生站起来,请从右数8个学生站起来。

这样的方法既直观又生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几和第几”,从而突破难点。

遗憾的是我只能将吴老师的建议带回我平时的课堂深化下去,感谢的是有这么多专家及同事给出中肯的建议,让我学到更多!包括黄校长,亲临我的试教,悉心指导;还有吴老师的谆谆指导,总是让我受益匪浅,而面对这所有的一切,我只有更快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个人觉得自己此次准备仓促,也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设计上,还没有特别创意的设计。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10篇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10篇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10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一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

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

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

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

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

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3、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

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

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

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问题情景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课题:§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灵宝三高李荣娟
一、教学设计思路:
1、函数及其图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3种:列表、图像、解析法,以往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图像的作用,这其实只借助了图像的直观性。

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

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的研究方法,以便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本节课我努力做到:①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②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案
教学
反思
与评
价:

过具
有一
定思
考价
值的
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树立数形结合思想,学会“看图说话,并加强指数运算
的计算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指数函数的简单性质.。

高中数学实践性教学案例(3篇)

高中数学实践性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案例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模块《函数》为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开展高中数学教学。

二、案例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理解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学内容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以及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性质。

(2)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如温度变化、人口增长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吗?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

(2)探究函数的性质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问题探究函数的性质。

如:观察一组温度数据,分析函数的增减性;观察一组人口数据,分析函数的周期性等。

(3)函数图像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函数图像,并分析图像与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

(4)实践操作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根据温度变化设计空调制冷方案;根据人口增长设计城市发展规划等。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三、案例实施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实际问题的素材,如温度变化、人口增长等。

(2)设计问题引导法和小组合作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3)准备实践操作所需的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引言本文将介绍十篇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数列与函数的关系这个案例通过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展示了数学的实际应用。

学生通过分析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规律,掌握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方法。

案例2:应用题解决这个案例通过一系列应用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应用题,培养了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3:图形的变换这个案例通过图形变换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变换规律,加深了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案例4:概率统计这个案例将概率与统计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学生通过统计数据和计算概率,培养了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

案例5: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个案例通过三角函数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用途。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了三角函数的知识。

案例6:平面向量的运算这个案例通过平面向量的运算,让学生掌握向量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学生通过解决向量运算的问题,提高了数学建模和计算能力。

案例7:解析几何的应用这个案例通过解析几何的应用,让学生熟练运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解析几何的理解。

案例8:数学建模这个案例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分析。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数学建模和分析能力。

案例9:数学思维训练这个案例通过数学思维训练,提供了一系列拓展性的数学问题和思考方法。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10:数学竞赛解题这个案例通过数学竞赛解题,让学生在竞争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数学竞赛,培养了良好的数学竞赛素养。

总结这些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涵盖了数学的各个知识点和应用领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4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一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策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白话文】。

可见,探究式教学主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

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来理解科学探究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的。

这个学习环境具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以自己的方式检验其设想。

二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中能明确方向。

这说明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创造出一种智力交流和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发现规律。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1)问题性。

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高二数学教案“转圈”中的数学

高二数学教案“转圈”中的数学

;xxx;高中数学-高二数学教案“转圈”中的数学“转圈”中的数学“转圈”中的数学----“探索多边形外角和”教学案例及点评执教:荆门市京山实验中学/程诗春点评:荆门市教研室/罗昭旭摘自:《荆门教育信息网》我们的数学教材、数学教师乃至数学教学总是那么一幅正儿八经的数学面孔:抽象化、符号化、程式化,使得原本生气勃勃的青少年对数学望而生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活动产生了数学,社会生活充满了数学,我们何不将数学的“真实”(背景、情境、发生过程等)再现给孩子们!本此目的,在执教多边形外角和时,作了如下尝试.课例:首先,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引出课题:多边形的外角和。

结合图形(如下图所示),老师和学生共同明确了多边形的外角及外角和的意义后,提出问题:请你想一想,下列图中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外角和m3、m4及m5,哪个大?然后分组计算讨论.T:同学们有什么发现?S1:它们的外角和总是360°,与边数无关.T:那为什么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有关,而多边形的外角和总是一个周角呢?你不感觉到意外吗?(激发求知欲望)S2:可以用内角和(n-2).180°来说明它的正确性.(具体推导略)T:不错.哪位同学能有更确切的见解?比方说你们由周角会想到什么?(点击思维火花)S3:每个顶点处转动一个角度,正好联成一个周角.T:S3的见解太妙了,转了一圈就是一个周角,360°就是转了一圈.那么同学们会转圈吗?(刺激活动兴趣)S:(齐答)会!我们每天早锻炼跑步就是在操场上转圈.T:(如图)清晨,小明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请思考:问题(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在图上标出.问题(2):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S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分别是∠1、∠2、∠3、∠4、∠5.S2:我想小明在点A处第1次转身前后视线夹角为∠1,同样在点B处第2次转身可得∠2,在C处第3次转身得∠3,在点D处第4次转身得∠4,点E处第5次转身得∠5后,他与他原来方向一致,刚好转了一圈,由此我想这五个外角的和是3600.[学生对问题(1)、(1)的解决充分展示了他们思考的全程,同时也充分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数学,形成数学结论,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同成长.]S3:沿各边行走,应该说他的视线恰好扫过了一圈.S4:我在某一顶点沿各边方向转动一圈,恰好形成一个周角.T:好极了,S4回答得真精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今天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多边形的外角和总是360°.周而复始,原来如此!现在我们把转圈的过程搬到黑板上来.(教师拿来出圆规,使一边与六边形的一边重合,另一边沿着各边方向旋转……,直至最终重合在一起,形成周角)此时所旋转的各角与各外角是什么关系?(自然过渡,恰到好处的抽象.)S5:所旋转的各角与各外角是同位角.S6:这相当于在一个顶点处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而并未改变外角的大小.T:Verygood!一语道破了天机!可见数学原本是实际生活的产物.(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实际,再现了“数学----生活”的主题.)T:好,非常好!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多边形的外角和为周角这一有趣的结论.这里不妨再回头比较一下它和多边形内角和的联系与区别.(照应前面S2说过的话)S7:根据内角与外角互为邻补角,可以由内角和推导出外角和.S8:多边形内角和随边数增加而增加,而外角和始终为周角.S9:(举手)老师,也可以由外角和推导内角和.T:太好了!其实在前面探讨多边形内角和时,我们是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基础的,而用外角和来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更为方便.请大家填写下列表格,作为课外的探讨.多边形顶点的个数内外角总和内角和外角和333×180°180°360°445566……………nn反思:上完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慰.说实话,从事数学教学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在追求,在探索,但始终未能跳出“灌输”的窠臼.应该说也是在没完没了的“转圈”,就像多边形外角和为360°,不知教了多少遍,但每次都是轻松地带过,而未能真真切切地“看”到这个“圈”.直到今天,在这个“转圈”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周角,而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全新的理念及其课程观.点评:传统的数学教学总是从定理到定理,用公式推公式,数学知识真实而生动的背景、情景及发生过程被掩盖得严严实实.比如多边形的外角和,我们总是用内角和一证了之,没有任何探究过程,更谈不上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本节课打破惯例,在师生共同的“转圈”活动中观察、体验,让学生真正看到了多边形外角和是一个周角,再现了数学知识的真实背景及其本质内涵,学生当然不会把360°当作一个简单的数据去记忆了.它留给孩子们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公式,而是鲜活又纯真的“梨子的滋味”,天经地义的结果和“原来如此”的感悟.。

辽宁省高二数学 函数的单调性(导数)教学案例

辽宁省高二数学 函数的单调性(导数)教学案例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二数学 函数的单调性(导数)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之间的联系,掌握利用导数的符号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导数的思想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导数的方法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用高等数学的方法解决单调性的问题。

(3)情意目标:能够结合导数的几何意义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站在更高的层面来考察函数的基本性质,体会高等数学的思想根源,逐步渗透分析学的方法和理念。

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节函数的单调性。

(板书:函数的单调性)师:首先,请同学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看到这样的一个课题之后你能想到什么?(学生思考)生1:联想到什么是函数的单调性生2:单调性与图象有关师(趁势提出问题):那么谁能告诉我到底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是什么?生1:对于函数)(x f 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变量21,x x ,且21x x ,都有)()(21x f x f <,则函数单调递增,若)()(21x f x f >,则函数单调递减。

生2:应该补充说明是在定义域内的某段区间内,任取21,x x 。

教师总结,并肯定后来同学的补充。

师(继续引导):既然同学们联系到了定义也联想到了图象,就请同学们利用定义或者图象判断一下函数2x y =和x y sin =的单调区间。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利用课件给出2x y =和x y sin =的解析式和图象。

)师:谁能先说明一下2x y =的单调区间生:在]0,(-∞上单调递减,在),0[+∞上单调递增。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生:我是利用图象。

师:x y sin =的情况呢?生:从]22,22[ππππ+-k k ,(Z k ∈)是单调递增的,在]232,22[ππππ++k k (Z k ∈)是单调递减的。

师:强调一下k 是属于整数集合Z 的。

探索问题师(进一步的指明):这里的两个问题同学们都是选用图象法来解决的。

有效的将学生“带到问题中去”——《复数复数的几何意义》教学案例

有效的将学生“带到问题中去”——《复数复数的几何意义》教学案例

有效的将学生“带到问题中去”——《复数复数的几何意义》教学案例复数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传统内容,复数的问题式教学如何把握,有效的将学生“带到问题中去”,我依据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对复数的问题式教学进行了尝试.[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二年级的一节区级公开课,授课班级为文科普通班,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思考问题较积极.[教学背景]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2的第三章复数第3节的第一节课《复数的几何意义》,学生是在已学过复数的概念和四则运算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复数的几何意义.[教学难点]复数的几何表示和向量表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向量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比较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一、“复数的几何表示”教学片断1、问题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概念和代数形式表示,(板书:复数的代数形式表示)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复数的几何形式表示.(板书:将“代数形式”擦去,改为“几何形式”)2、概念的建立(多媒体投影展示)问题一:下列两组中的复数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1)和(2)和【学生甲】显然都不相等,第一组复数实部为0,但虚部不相等,第二组复数实部与虚部都不相等.【师】请问大家如何通过最简单的改动,能使它们相等呢?【学生乙】第一组只要让的负号去除就可以相等,第二组将的实部与虚部互相交换就可以相等.【师】同学们在思考这个问题过程中,对复数的认识是准确的,你们紧紧抓住了复数的两个关键部分:实部和虚部.如果说实数是一元数,那么复数就是二元数.两元a、b的大小、顺序方向决定复数的唯一性,可以讲它们就是的唯一身份标志.(板书:有序数对)若将实数a、b组成有序数对,则有序数对与复数是一一对应关系.(投影展示)问题二:任意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唯一的点与它对应,类比实数的几何表示,那么任意复数是否也存在唯一的点与它一一对应呢?(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并在板书的“有序数对”上做出红色记号,以此暗示学生,由于启发得当,学生较为顺利地体会出我的设计意图)【学生丙】刚刚您讲了“有序数对与复数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有序数对的书写形式就是点坐标形式,所以我认为“任意复数存在唯一的点与它一一对应”)【学生丁】与复数一一对应的点就是,它应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师】回答很好.任何一个复数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唯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因此点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也就是它的几何表示形式.(板书:复数点)二、“复数的向量表示”教学片断1、课题导入【师】刚才的学习中我们说“实数是一元数,复数是二元数”.如果把一元的实数看作“单纯的数”,那么二元的复数的意义就大大扩张了,不仅有数量意义,而且还有方向意义.【学生】还有方向意义?【师】复数的实部和虚部是不能颠倒的啊!位置放反,复数就不相等了.(学生纷纷点头赞同)【师】复数是一种“有方向的数”,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习过什么内容提出“方向”这个概念?【学生】向量.【师】所以接下来我们还要学习复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板书:复数的向量形式表示)2、概念的建立(投影展示)问题三:如图,复平面内的点表示复数,连接OZ,向量是由点唯一确定的,那么向量与点是什么对应关系?【学生甲】向量与点是一一对应关系.【师】点与复数也是一一对应关系啊!【学生甲】所以向量与复数是一一对应关系.(我通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有效的将学生“带到问题中去”.此时师生共同归纳出复数与向量关系的概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师】因为复平面内的点与以原点为起点、以点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复数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板书: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向量三者之间一一对应)【师】将来有些复数问题,我们就可以转化为几何问题来研究了,这样增加了解决复数问题的途径.【学生乙】这种解题方法是不是就叫做您常讲的“数形结合”法?【师】是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复数问题来研究.【师】向量是复数的向量表示形式,向量除了具有方向,还具有长度.它的长度叫做向量的模,也叫做复数,记作.(板书:)[教学反思]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剖析复数的本质概念,突破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向量三者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学生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这一点与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我认为这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这节课的导入新课方式上思考了多种方式,综合比较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还是采用上述“修改板书”这样的类比式导入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的思维从旧知识的情境中,突然转变到新知识的情境中,很容易的使学生很快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教学案例
刘方杰
(一)教学题目:《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一课时
(二)授课类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抛物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

2、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能根
据给出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了解抛物线的通径及画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由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推导抛物线的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抛物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初步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而培养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使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件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一些实际应用。

(五)教学难点:抛物线各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六)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讲练结合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七)课时分配:1课时
(八)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九)学情分析:我授课的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不太好,尤其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双基的训练。

(十)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

设计意

一、导入1、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点F和一条定直
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点F
→焦点,直线L→准线。

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图形标准方程焦点坐

准线方

3、唐朝王翰在《凉州词》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琵琶马上催”的句子,诗中提到“夜光杯”。

问题1:如果测得酒杯口宽4cm,杯深8cm,
试求抛物线方程。

解: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可知A(-2,8),B(2,8) 所以设抛物线的方程为:
A、B点在抛物线上,代入抛物线方程,可得P=
4
1则
所求的抛物线方程为:
y
x
2
1
2=
问题2:研究酒杯轴截面所在曲线的几何性质。

老师展示结
论。

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由“数
学模型”到“数
学问题”的解
决问题的方
法。

展示解题
过程。

抛物线的
定义及标
准方程由
学生口述。

提出问题
由学生完
成,引导学
生由“数学
模型”到
“数学问
题”的解决
问题的方
法。

并思考
抛物线的
几何性质。

(学生说
出结题思
路)
提出这一
问题的研
究方法—
—对比、
数形结
合。

通过诗句
中的“夜
光杯”模
型引发学
生探究问
题本质的
热情,同
时巩固抛
物线方程
的知识并
提出本节
课的标
题,起着
承上启下
的自然过
度。

二、学生自一、我们根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0
(
2
2
p
px
y=来研究它的几何性质。

1、范围:0

x
师生共同完成
y2=2px(p>0)
性质的探究
学生根据
图像特征
初步了解
抛物线的
)0
(
2
2>
=p
px
y)0,
2
(
p
2
p
x-
=
)0
(
2
2>
-
=p
px
y)0,
2
(
p
-
2
p
x=
)0
(
2
2>
=p
py
x)
2
,0(
p
2
p
y-
=
)0
(
2
2>
-
=p
py
x)
2
,0(
p
-
2
p
y=
)0
(
2
2>
=p
py
x
主、合作学习2、对称性:关于x轴对称,抛物线的对称轴叫做
抛物线的轴
3、顶点:(0,0)抛物线和它的轴的交点叫做抛
物线的的顶点。

4、离心率:e=1抛物线上的点M与焦点的距离和
它到准线的距离的比,叫做抛物线的离心率,
用e表示。

二、结合抛物线y2=2px(p>0)的标准方程和图形,
探索其的几何性质:
教师设计表格
口述内容。

学生自学,
小组谈论
其它性质
抛物线的
几何性质
和填表。

几何性
质。

自主探究
的方式掌
握抛物线
的几何性
质,增加
学习的积
极性。

三、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标



)0
(
2
2
p
px
y=





x0

x

y0

y



关于x轴
对称
关于x轴
对称
关于y轴
对称
关于y轴
对称





线




(0,0)



e=1
教师总结学生
展示学习成
果,提示各种
形式的共性与
不同
学生展示
成果
区别这四
种形式,
找到共同
点,建构
完善的知
识体系。

)0
(
2
2
>
-
=
p
px
y
)0
(
2
2
>
=
p
py
x
)0
(
2
2
>
-
=
p
py
x
)0,
2
(
p
F)0,
2
(
p
F-)
2
,0(
p
F
)
2
,0(
p
F-
2
p
x-
=
2
p
x-
=
2
p
y=
2
p
y-
=
(十一)板书设计:题目: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1、复习引入:
2、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表格)
3、应用:例1 变式1 ;例2 变式2;
例3、变式3 总结:数形结合
4、练习:
5、小结与复习:
(十二)教学后记: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教学案例
年级:高二
学科:数学
姓名:刘方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