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叶面积测定 小麦

合集下载

第三章 作物个体生长量研究法

第三章 作物个体生长量研究法
1、仪器设备 剪刀;天平;塑料口袋;标签
2、测定方法
(1)去掉植株上已枯死的部分; (2)将植株迅速从地面切割下,装人有标签的塑料口袋中; (3)及时进行称重。 测定要点: (1)植株上有泥土时,应将泥土冲洗净并用纱布或滤纸吸干后再称重; (2)对于干旱研究中的试材,应在取样前先刷掉植株上的泥土再取样。 (3)整个过程中都要注意防止水分的损失。
a 每小圆片面积 小圆片数 cm2 · g -1 圆片总重量
称重法
3、计算叶面积(S)计算公式为
S a W cm 2 · g -1 g cm 2
4、求值时避开叶脉的影响

如棉花
10孔 /3孔、 5孔/2-1孔;
技术关键:避免因失水差异造成的误差
5、干样称重法 可以采用干样称重法,同鲜样称重法一样计算叶面积。
三、作物体的重量
作物体的重量是作物生长量的基本标志之一
直接比较重量的变化
有关的生理指标 如光合速率、净同化率、相对生长率、
群体生长率需要等。
方法通常有:鲜重、干重和风干重来表示。
测定对象:器官、个体、部分或整个群体。
1、作物体鲜重的测定
作物体鲜重是作物在自然生长的含水量状态下的活体重量。
测定特点: 鲜重的测定可以及时方便快速地进行,但测定结果易受失水 的影响。
测定要点: 茎秆和果穗等粗大的材料,应该用刀切薄或切细,尽可能均匀
地铺成薄层,以促迸干燥。
3、作物体的风干重
将测定样品放在通风良好的室内经1-3周,或直接在阳光下爆晒,
当其重量减少至最低时的值叫风干重,一般的含水量约为1216%。 测定特点:简单易行,不要专门的仪器设备。
在进行风干时,可直接挂起来,也可装入尼龙丝网袋中挂起风

叶面积扫描仪测量及操作方法详解

叶面积扫描仪测量及操作方法详解

叶面积扫描仪测量及操作方法详解叶面积扫描仪也叫叶面积测量仪,托普云农的智能叶面积测量系统是由背光装置和装有嵌入式软件的平板组成。

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根据叶子特征提取、空间转换、边缘检测原理、形态学等技术综合设计的软件。

叶面积扫描仪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的田间作物叶面积测量。

YMJ-C叶面积扫描仪具有操作简洁化,应用人性化、智能化和可升级化等特点,叶面积扫描仪带有手动修正功能,可进行剪切、修补、自动切叶柄等,确保测量高精度。

叶面积扫描仪又称叶面积测定仪,是托普云农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精度无损检测仪器,能快速对被测物面积进行测量参数精准,测量方法为:直接测量方法在冠层结构较小的作物(小麦)、草地地区使用了收获测量法比较准确。

直接测量法是一种传统的、相对精确的方法,通常作为间接测量法的有效验证。

在测量叶片面积时,通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照相法、比叶面积法( SLA)等。

半球摄影方法半球摄影方法(hemispherical canopy photography (DHP) 采用视场角接近或等于180毅的鱼眼镜头摄影,将整个半球空间投影在影像水平面上成像. 商业化鱼眼镜头有极化投影、正射投影、兰伯特等积投影和立体等角投影 4 种投影方式,极化投影和立体等角投影为常见的投影方式.DHP 方法早期应用于森林冠层辐射分布测量研究,而冠层辐射分布直接取决于森林冠层LAI 及其空间分布,因此后来DHP方法被推广应用于森林冠层地面LAI 测量。

DHP 方法可单次测量上半球方向间隙率,因而其在冠层充分采样的同时可极大提高地面LAI 的测量精度及效率. 与其他光学测量方法相比,DHP 方法在冠层信息永久记录、冠层半球方向直射光及散射光分布测量、冠层聚集效应评估及结构参数测量等方面优势明显。

具体产品有如英国的HemiDIG数字植物冠层分析系统; DHP 方法则适宜在黎明前、黄昏后和多云天气条件下观测。

采用DHP 方法时,相机曝光设置、相机类型、影像分辨率等观测条件均不同程度地影响LAI 测量精度。

作物研究法的课程思考题

作物研究法的课程思考题

思考题▪ 1、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方法主要哪几种?(一)生物观察法(二)生长解析法(三)发育研究法(四)生理生化法(五)专家系统法▪ 2、什么是作物生长分析?主要用于植株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指标有哪些?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产量和因经光合产物的积累导致植物发育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生长分析法。

主要阐述经济产量的积累状况,项目包括:(1)叶面积持续期(2)光合势(3)总生物量的作物生长率和经济产量;(4)净同化率;(5)收获指数▪ 3、在取样过程中植株的代表性是怎样通过准确度与精确度来体现的? ▪ 准确度是指试验中所得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 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但在实用上多以相对误差来表示测定值的准确度:▪ 由于真实值不易得到,所以常用由总体抽样测定的平均值来代替,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称为绝对偏差,实用上是以相对偏差来表示准确度: ▪ 偏差越小说明从总体所抽样品的代表性越好。

▪ 精确度(也称精密度),是指在测定中所得数值重复性的大小,它能反映偶然误差的程度。

精确度高说明测定方法可靠,重复性好 。

▪ 注意 : 有时精确度很高,但准确度不一定很好,即测定样品的代表性不一定很好;反之,若准确度很好,则精确度也一定很高。

▪▪▪ 1、什么是作物的株高整齐度和株高构成指数?他们计算公式是怎样表示的?株高整齐度:作为衡量作物群体生育均衡性和栽培管理措施效果的指标。

小麦茎秆上下节间长度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株高构成指数。

(魏燮中等,1983;陈薇薇(旗叶和倒二叶)株高构成指数:Ⅰn 为任一节间长度与该节间加其下节间长度之和的比值。

设株高为L ,Ln 为第n 节间长度,n 为自上而下的节位,则可按上式分别求;L L L I 21L +=;1)(n n n n L L L I ++=得株高的 ⅠL 值和各节间相应的Ⅰn 值。

2、关于作物叶面积指标有哪些测定方法?他们有什么优缺点?目前应用比较多且测定结果较淮确的方法:叶形纸称重法,优缺点:不受叶片短时失水的影响只能进行离体测定。

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试题库三概述

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试题库三概述

《作物栽培学》习题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学》课程习题集(适用于农学、植保和资源环境专业)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制定二00九年十二月十三日目录第一章概论 (2)第二章小麦 (4)第三章水稻 (6)第四章玉米 (9)第五章棉花 (13)第六章向日葵 (20)第七章油菜 (21)第八章大豆 (24)第九章甜菜 (26)第一章概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2.作物3.短日照作物4.中性日照作物5.定日照作物6. 作物产量7.作物群体结构8.生育时期9.生育期10.喜温作物11.率叶面积指数产量12.生物学13.经济产量14.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15.光能利用16.作物生长17.作物发育18. 营养生长19.生殖生长20.叶龄21.耐寒作物22.三碳作物23.四碳作物24.作物生产潜力25.作物品质26.同伸器官27.同伸关系28.长日照作物29.作物群体30.叶龄指数31.叶龄余数二、填空1. 经济系数(%)=()。

2. 目前普遍采用的作物分类方法是按四大部门,即()()()()九大类别即()()()()()()()()()。

3. 农作物群体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包括下列几个因素:()()()()()。

4. 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等,可分为()和()等。

5. 决定光合同化物质的产量有五个因素,用公式表示为:经济产量=〖《()×()×()》-()〗×经济系数.6. 按光照强度效应,将作物分为()()()。

8. 一般说来,凡是以营养器官为主产品的作物,形成主产品的过程比较简单,经济系数()。

凡是以生殖器官为主产品的作物,其经济产量的形成要经历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直到结实成熟,同化产物转化过程复杂,经济系数()。

9. 产量形成过程是指(),也就是作物各器官的建成过程及群体的物质生产和分配过程。

7.作物的产量构成的通式指()()。

10.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

11. 很多学者为研究群体结构的功能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把禾谷类作物群体分为三个层次()()()。

禾本科作物生态指标测定

禾本科作物生态指标测定
以数字显示,速度快、准确、方便。 叶面积测定仪分手持和台式两种。手持测定仪小巧、轻 便,可带至田间进行不离体测量。台式测定仪测孔较宽,可测 较大的叶片,也较精确。
1、LI-3000A便携式叶面积仪
由微处理器控制的读数控制 台和LI-3000传感器头部组成。
主要操作步骤:
0℃的最后一天为准)。有些地区冬季气温经常在0℃左右波动,遇此情况应根据植株高度 变化情况而定。 返青期:冬小麦恢复生长,心叶长出1.0-2.0厘米。 起身期:冬小麦麦苗由匍匐转向直立。此时穗分化进入二棱期。冬小麦冬季不停止生长的地 区不观测越冬开始期、返青期和起身期。
麦类生育期鉴别标准
拔节期:茎基部节间伸长,露出地面约1.5-2.0厘米时为拔节。此时穗分化进入小花分化期。 冬前一般不拔节的地区,如出现拔节现象,应详细在备注栏内记明拔节开始日期和拔节百 分率。
评定标准:
一类:植株生长状况优良。植株健壮,密度均匀,高度整齐,叶色正常,花序发育良好。 穗大粒多,结实饱满。没有或仅有轻微的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对生长影响极小。预计可达 到丰产年景的水平。
二类:作物生长状况较好或中等。植株密度不太均匀,有少量缺苗断垅现象。生长高度欠 整齐。穗子、果实稍小。植株遭受病虫害或气象灾害较轻。预计可达到平均产量年景的水 平。
2.选定时间:一般在作物出苗后,下一生育期出现前进行;育苗 移栽的作物可在大田植株成活(返青)期进行。

观测地点的选定
3.测点面积: 1)条播密植作物宽为2-3行,长为l-2米。 2)穴播或稀植作物宽为2-3行,每行长可包括15-20穴(株)。 3)撒播作物为1平方米。秧田、苗床为0.25平方米。 4)间套种作物可酌情加大。 4.观测植株选择:分蘖作物分蘖前以株为单位观测。分蘖后以茎为单位观

基于 APSIM 的旱地小麦叶面积指数模拟模型构建

基于 APSIM 的旱地小麦叶面积指数模拟模型构建

基于 APSIM 的旱地小麦叶面积指数模拟模型构建聂志刚;李广【摘要】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growth law of leaves of wheat in dryland ,the APSIM-based model of leaf area potential growth and the leaf area growth model regarding to water and nitrogen stress were built .The parameters of AP-SIM were modified and verifi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field experiment ,an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leaf area index (LAI)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of wheat was simulated by connecting the models to APSIM-Wheat .Further-more ,the change law of LAI of wheat was explored by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SIM-based model of leaf area potential growth and the leaf area growth model regarding to water and nitrogen stress could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process of LAI of wheat with a high accuracy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wheat , the simulated and observed LAI valu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R=0 .996) ,with the 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NRMSE) within 3 .08% ~9 .38% and the effectiveness index (ME ) within 0 .594~0 .956 .% 为了解旱地小麦叶片生长规律,建立基于APSIM的小麦叶面积潜在生长率模型和叶面积水、氮协同生长率模型,并在田间试验修订参数的基础上,连接到APSIM平台,模拟小麦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过程,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变化规律。

【实验】作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作物学实验报告

【关键字】实验作物学实验报告篇一:作物栽培学实验报告小麦生长分析不同播期小麦幼苗的生长分析摘要:生长分析是指通过定量测定来分析生长过程。

作物的干物质生产和积累是通过作物的生长过程实现的。

生长既能描述植物大小的不可逆性,还能描述数量的变化,如用重量表示,干物重即是干物质生产量的指标,作物生长过程中,植株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的增长与增长速度、光合器官生产的干物质能力等有关。

对作物进行生长分析时,主要通过相对生长率(RGR)、净同化率(NAR)、叶面积比率(LAR)、比叶面积(SLA)等数据的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生长分析、干物质、光合器官、生长率、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作物生长率、叶干重比一、目的意义运用生物观察法和作物生长分析法分析植株的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情况及其与叶片、株高、叶面积等植物学形态特征的关系。

通过本实验,要求既要掌握作物生长分析方法,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2·1 光合器官性状2·1·1叶面积指数(LAI)2·1·2叶面积比率(Leaf Area Rate,LAR):表示作物单位干重的叶面积,即叶面积对植株干重之比。

LAR?L2?L1L1nw2?1nw1?? Ww2?w11nL2?1nL1单位为米2/克。

2·1·3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 表示单位叶重的叶面积,可反映出叶片的厚度L(LW 为叶片干重) SLA?Lw2·2干物质生长指标2·2·1干物质积累动态2·2·2干物质分配特征2·2·3相对生长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 表示单位重量干物质在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长量。

作物干物质的增长是在原有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来株体越大,其生产的效能就越高,形成的干物质就越多。

小麦生长指标——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

小麦生长指标——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

烯效唑(S-3307)对小麦种子成苗的影响郝登全园艺学院园艺08级1班学号20083552摘要:用0(CK)、20、40、60 mg·L-1植物生长延缓剂S-3307对小麦种子进行浸种24h,结果表明,种子呼吸速率降低,麦苗的生长速度减缓,S-3307对株高有控制作用,同时使幼苗叶绿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增强、根冠比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减少,其中以20-40mg/L处理效果最佳。

关键词:小麦种子 S-3307 幼苗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高产的重要条件是培育壮苗,保证基本苗,为后期高产奠定基础。

S-3307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具有控长、促蘖、杀菌、增加于物质积累等作用[1]。

研究结果和生产上使用表明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具有很好的壮苗和增产的效果,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2,3]。

本文以小麦为材料,探究不同浓度S-3307处理小麦种子后对种子和幼苗的各项生理生化的影响,深化对《现代植物生理学》这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为以后的工作实践作一个引导作用。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供试小麦种子为绵麦31号。

由农学院植物生理系提供,一共取240粒。

1.2方法种子处理及幼苗栽培管理选种。

选择饱满成熟的小麦种子用0.1%升汞浸种处理10min;然后用浓度分别为CK、20、40、60mg/L S-3307浸种24h后在25-28℃恒温箱中催芽3d。

取各浓度催芽后的种子各60粒,用镊子将其栽植到纱窗网上,每张纱窗上栽植30粒,用橡皮筋将栽好种子的纱窗网固定于盛满水的塑料杯上,在室内用日光灯照射常温培养14天。

1.1.1呼吸速度的测定——广口瓶法。

2.1.1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

2.1.1.1取各浓度处理的幼苗10株;株高、根长、根数的测定,测定方法为:株高,由植株茎的基部开始测量直到第一片真叶叶柄处;根长,分别选左中右三条最长的根测量,从小麦基部最中间的一条编号为1,左边最长根编号为2,右边最长根编号为3;根数为由小麦胚上长出的根系。

作物栽培学各论-小麦-参考答案

作物栽培学各论-小麦-参考答案

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1.1.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我国小麦种植区划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地理地域、品种特性、栽培环境,小麦种植区域的划分,根据环境、耕作制度、品种、栽培特点等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的综合影响进行划分,也是最直接服务于决策的综合区划。

我国小麦种植划分为三个主区,十个亚区。

小麦子粒的品质,既受品种本身的遗传控制,也受环境因素影响,小麦子粒品质特性是品种基因型和环境条件综合影响的表现。

�春麦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冬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冬春麦兼播区:新疆冬春麦区、青藏冬春麦区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2.2.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小麦自种子萌发之后,必须经过几个阶段的顺序渐进的质变过程,才能开始进行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发育过程称为小麦的阶段发育。

小麦的阶段性的质变是器官形成的基础,也就是每一器官的形成必须在一定的发育基础上才能实现。

当麦苗尚未通过春化阶段的时候,茎生长锥的分生组织主要分化叶片、茎节、分蘖和次生根等营养器官;小麦穗分化达二棱期,春化阶段结束,进入光照阶段,茎生长锥分化生成雌蕊和雄蕊原基,拔节到开花阶段小麦对光周期的反应性仍然存在。

春化阶段是决定叶片、茎节、分蘖和次生根数多少的时期,光照阶段是决定小穗数多少的时期。

春化阶段较长的冬性小麦叶片和分蘖数多于春化阶段短的春性小麦。

延长春华能增加分蘖数,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大穗。

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3.3.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根:小麦的根系为须根系,由初生根群和次生根群组成。

初生根由种子生出,又称种子根或者胚根。

种子萌发时,从胚的基部首先长出一条主胚根,然后长出一对或者多对侧胚根。

当第一片绿叶展开后,初生根停止发生,其数目一般3-5条,多者能到7-8条,根细而坚韧,有分支,倾向于垂直向下生长,入土较深。

农作物叶面积指数测量方法

农作物叶面积指数测量方法

农作物叶面积指数测量方法作者:张亿博申健李浩宁任丽伟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9年第04期摘要农作物叶面积指数(LAI)是反映作物长势的一个重要参数,准确快速地估算农作物LAI对及时掌握农作物生长状态并估算产量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以江苏省东台市水稻产区为研究区,应用多种LAI测量仪获得水稻各个生长期的LAI数据,通过平滑处理为衡量指标,得出水稻生长前期最佳LAI测量仪器是LAI-2200(5R),中后期最佳仪器是TRAC,同时分析了各仪器测量精度差异的原因。

本研究可促进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准确快速测量,也可为同类作物叶面积指数测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叶面积指数;测量仪器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9.12.073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表征植被冠层结构最基本的参量之一,它控制着植被的许多生理过程,如光合、蒸腾、呼吸、碳循环和降水截获等[1],是评估植物冠层功能、定量分析地球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LAI既可以定义为单位面面积上所有叶子表面积的总和(全部表面LAI),也可以定义为单位面积上所有叶子向下投影的面积总和(单面LAI)[2],Chen等[3]将LAI定义为单位地面面积上总叶面积的一半。

本次研究以江苏东台水稻产地的水稻为对象,在研究区内划分出1、2号两个样点,分别利用LI-3000C、LAI-2200、TRAC和CI-110这4种叶面积指数测量仪,对水稻的全生长期的LAI数据进行采集,获得了水稻叶面积指数的真实值,有效叶面积指数,集聚指数以及冠层孔隙率。

然后以真实值为基准,对有效叶面积指数进行分析,评价不同LAI测量仪在水稻不同生长期上的叶面积指数测量精度,并讨论各仪器的适用情况。

1 研究方法1.1 研究区概况本研究区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台市,东台市是我国典型的农作物区,种植模式为小麦、水稻轮作,为双季稻稻作区[4],从中划分出1、2号两个样点。

小麦的种植实验报告(3篇)

小麦的种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小麦从播种到成熟的全过程,了解小麦的生长规律、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评估不同种植条件下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选用优良品种,如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

- 土壤:选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 肥料:有机肥、碳铵、过磷配钙、氯化钾等。

- 浇水设备:喷灌、浇灌等。

2. 实验方法:- 种植时间: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华北地区一般是在冬季的十一月份左右播种,东北地区是在春季的三四月份播种。

- 选种整地: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及土壤情况的种子进行种植。

整地时至少要深翻土层三十厘米左右,并将土块整细,将田间填平,然后撒上农家肥,再翻耕一次土地。

- 合理播种:在整好的地中按照每行间隔三十厘米的距离起一条小沟,将种子均匀的撒在沟中,用土掩种即可。

- 田间管理:- 施肥:一般要求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中低产田2500—3000公斤。

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补中微,氮磷钾配比为1:0.6:0.5—0.7,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补充硫、硅、钙、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

- 浇水:根据土壤湿度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 病虫害防治:定期观察麦田,及时防治病虫害,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表明,小麦在不同种植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状况。

在适宜的土壤、肥料、水分和光照条件下,小麦生长旺盛,植株健壮,叶片翠绿。

- 在土壤肥沃、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的分蘖数、茎数、穗数等均较高,产量也相应提高。

2. 产量:-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高产田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 中低产田亩产在300-500公斤之间。

- 适当增加肥料投入、合理施肥、科学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3. 影响因素:-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小麦生长,提高产量。

小麦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小麦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小麦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农作物田间试验目前国内尚无规范性文件,为了规范小麦品种产量比较的试验行为,减少试验误差,获取可靠数据,科学分析数据,得出可靠结论,结合自己多年的田间试验的工作经验特提出本规范,以便于和广大同仁交流。

1.适应范围本规范适合于以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比较为目的的品种比较试验。

2.试验地选择(TJSD-750-IV土壤紧实度仪)2.1地形地貌宜选川平地或水平梯田,山坡地要求坡度≤5°,无遮阴、无积水、远离村庄。

2.2土壤肥力试验地选择应在试验所在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肥力地块,在前茬作物生长中后期进行预选。

通过对前茬作物的生长势来判断土壤肥力是否均匀一致,是否适合做试验用地。

备用的试验用地在以后的耕作、施肥等作业要尽可能做到均匀一致,符合当地多数生产者的作业习惯。

3.编制田间试验方案(TMJ-I区域面积测量仪)依据试验的目的、试验因素、结合试验地实况,编制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应当包括:试验的目的、参试品种、对照品种、小区面积、播种密度、小区排列方式、试验设计的种类(如:顺序排列、随机排列、正交设计等)、记载标准等。

3.1.试验设计参数参试品种数(含对照)≤15,行距10-25cm,小区间距30cm,区组间距50cm,每小区的行数≥8,5 m2≤小区面积≤15m2。

小区的长或宽必须是行距的整数陪。

小区计产面积即两侧各收割两行后,测量新小区长宽,在此基础上每边的两端各延长半行距长计算计产面积,使之尽可能接近营养面积,使测产结果更接近大田真实产量。

不应用小区面积代替计产面积。

重复次数≥2.选择的对照品种应当是试验区域内的主栽品种,可以设置副对照。

参试品种要求无包衣。

注:小区面积是指种植作物边行长与边行宽的积。

3.2. 种植图根据试验方案和试验地的地理实况画种植图,种植图应标示清楚各小区和各区组的排列顺序,以及试验地的地理方位,便于田间记载和作业查照。

3.3.试验地的规划割方:指把不规则的试验地通过几何方法割去多余部分,变成矩形田的过程称为割方。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农学专业).

作物栽培学实验指导(农学专业).

农学1201—1202班作物栽培学实验安排前半年实验1 玉米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2 高粱、谷子、黍子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3 大豆、绿豆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4 棉花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5 冬小麦冬前分蘖的田间诊断后半年1.种子净度及发芽率的测定2.作物生长分析法3.花生、芝麻、向日葵形态观察4.马铃薯、甘薯形态识别5.冬小麦成熟期田间测产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实验2 种子净度及发芽率的测定实验3 玉米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4 冬小麦苗期形态识别及越冬前苗情诊断实验5 大豆、绿豆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实验6 棉花的形态特征及栽培种的识别实验7 花生、芝麻、向日葵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实验8 马铃薯、甘薯形态特征观察实验9 小麦成熟期田间产量测定实验10 作物标本园综合观察实验11 谷子、黍子、荞麦形态观察与类型识别实验12 高粱植株形态观察及类型识别实验1 作物生长分析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生长分析法的测定与计算。

2.分析各生理指标间的关系。

3.学会使用各种仪器。

二、材料及用具玉米植株、钢卷尺、电子天平、剪刀、牛皮纸袋、干燥箱、真空干燥器三、内容说明生长分析法是以作物生育过程中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的,在测定干物质增长的同时,也测定叶面积。

生长分析法的基本观点是作物产量以干物质重量来衡量,作物生育进程也以植株干物质增长过程为中心进行研究。

其具体做法是每隔一定天数进行取样调查,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并同时测定叶面积。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生长分析法考察的生理指标。

1.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是指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土地面积的比值。

即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作物大田生产通常是依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来进行的,所以计算叶面积指数时要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群体叶面积为准而不能以单株叶面积为准。

表1为2001年6月13日取样时,高粱的单个叶片叶面积数据。

取样株数为5株。

农林叶面积系数的测定法

农林叶面积系数的测定法

【学习目标】
1、正确说明不同作物叶面积系数的测定法。

2、能掌握系数法和称重法的主要计算方法。

【技术要点】
单子叶植物小麦或玉米用系数法。

阔叶植物棉花、甘薯用称重法。

叶面积系数:指一定土地面积上,植株总绿叶面积与该土地面积之比值。

1、系数法
(1)田间取样: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按5点取样法取约30—50株小麦,玉米3—5株。

(2)室内测定:小麦依分蘖的多少按比例取出10—20株为测量样本,玉米3株。

然后用清水冲洗一下,
用吸水纸吸干水,逐棵测量叶子的长(由叶枕到叶尖)和宽(叶子中间最宽处)
也要测量。

(3
(4
积系数。

(5)调查次数与时间:越冬前,(3℃以下开始调查),小麦拔节前(苗期),起身期,挑旗期(最大叶面积期),灌浆期(收获前20天);玉米在穂期、花粒期。

单株平均叶面积cm²X 单位面积基本苗
叶面积系数=
单位土地面积X 10000
(其中,单位面积一般是亩)
(单株平均叶面积=平均单叶面积X 单株叶数;平均单叶面积=长*宽*系数0.83 )
长*宽*系数0.83 X 单株叶数X 亩基本苗
叶面积系数=
亩土地面积666.7㎡X 10000
2、阔叶植物(棉花、甘薯)比叶重法。

作物叶面积的测定

作物叶面积的测定

(五)打孔器测定法 用叶片打孔器(1.5—2.0cm)取下一定面积(A1) 叶片, 用叶片打孔器(1.5—2.0cm)取下一定面积(A 将它与其余的叶片分别烘干,求出打孔取样的干叶重量 (w1),称出其余部分的干叶重(w2),即可求出该叶片 ,称出其余部分的干叶重(w 的面积(A 的面积(A)。公式如下: A1× ( w1+ w2) A= ————————— w1
作物叶面积测定
张小均
2011年 2011年3月
一、目的
一、目的
了解叶面积测定的意义 学习作物叶面积常用的测定方法
二、内容说明
二、内容说明
叶片是植物接受光能的主要器官,其数量多少和空间分 布情况,对个体和群体受光效率产生很大影响。叶面积是 表示光合效率和呼吸速率的重要指标。测定作物叶面积指 数的动态变化,有助于采取各种有效栽培措施,促进植株 的正常生长发育。
五、作业
(一)用叶面积仪测定法测定小麦和大麦叶片面积(各测定5 (一)用叶面积仪测定法测定小麦和大麦叶片面积(各测定5株 叶片以上),列表记载原始数据及计算平均每株叶片面积平 叶片以上),列表记载原始数据及计算平均每株叶片面积平 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及 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及k值; (二)用印相重量测定法、数格子法和打孔器测定法测定5 (二)用印相重量测定法、数格子法和打孔器测定法测定5片 以上吊兰叶片,列表记载原始数据及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 以上吊兰叶片,列表记载原始数据及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 变异系数 (三)随机选取图叶片( 56.2cm× (三)随机选取图叶片( 56.2cm×80.1cm )第一排中一片叶 片,分析计算其面积。(叶片标注,例左3或右4 片,分析计算其面积。(叶片标注,例左3或右4) (四)比较以上六种方法利与弊,进行简要说明。

~作物叶面积测定小麦

~作物叶面积测定小麦
=194.15 (cm2/g)
(3)计算叶面积(S): S=a×W= cm2·g-1×g= cm2 叶形纸称重法不受叶片短时失水的影响,能 克服称叶样时因失水造成的误差,只要坐标纸质 地均匀,描绘叶形仔细,称量准确,就可获得很 高的精度。另外,在工作繁忙来不及测定时,也 可保存叶形纸样,
本法的缺点是只能进行离体测定。
该法不需要剪去叶片,测定方法简便易行,能对田间 活体植株进行连续测定
长宽系数是由叶长(L)宽(b)乘积再乘以一系数K, 即可算出叶面积S=L×b×K
S=L×b×K L
b K=叶片的实际面积/长方形面积
校正系数 K的求取
(1)叶形纸称重法: 按坐标纸上叶形的长宽先剪出相应的长方形并称重。 再将长方形中的叶形纸剪下称重,由于质地均匀优质纸,重量比 就等于面积比。校正系数为: K=叶片面积/长方形面积=叶形纸重/长方形纸重 (2)叶面积仪法 用叶面积测定仪测定选取叶片的面积。 再用叶片的长宽求出相应长方形的面积。 由叶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的比即可求出校正系数K值。
量取叶片长(L)、 宽(b)值,计算长方 形面积 S2=L×b
计算叶片实际面积: S1=a×W
按叶片形态剪取硫 酸纸并称重w(g)
求取叶面积校正 系数K,K=S1/S2
注:植株叶面积测量过程中,主要测定展开的绿叶 面积,枯黄的叶片以及未展开的心叶不在计算范围。
2、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 取5-7株植株,剪下展开的绿叶, 量取每片叶片的长(L)和宽(b), 运用试验1中求取的校正系数(K),计算植株的叶面
(3)几何图形法
叶面积=梯形+抛物型= (上底 下底)高 + 2 底高
2
3
(基宽
=
中宽)
里长

~作物叶面积测定小麦

~作物叶面积测定小麦

(3)几何图形法
叶面积=梯形+抛物型= (上底 下底)高 + 2 底高
2
3
(基宽
=
中宽)
里长
+
2
中宽
外长
2
3
叶面积=梯形+长方形+抛物型
(基宽 里宽)里长 里宽中长 2 外宽外长
2
3
单叶的面积和叶片的长度、宽度、长宽乘积、叶片干 重或叶片的长宽比,都有很高的相关性
可由这些自变量通过一定的回归方程计算出因变量叶 面积,同样也可由单叶计算出单株的叶面积。
量取叶片长(L)、 宽(b)值,计算长方 形面积 S2=L×b
计算叶片实际面积: S1=a×W
按叶片形态剪取硫 酸纸并称重w(g)
求取叶面积校正 系数K,K=S1/S2
注:植株叶面积测量过程中,主要测定展开的绿叶 面积,枯黄的叶片以及未展开的心叶不在计算范围。
2、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 取5-7株植株,剪下展开的绿叶, 量取每片叶片的长(L)和宽(b), 运用试验1中求取的校正系数(K),计算植株的叶面
2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取57株植株剪下展开的绿叶量取每片叶片的长l和宽b运用试验1中求取的校正系数k计算植株的叶面3鲜干样法测定叶面积从长宽系数法剪下的展开绿叶中任取510张小麦叶片并列排列取已知面积的叶片称鲜重计算鲜重面积系称量需测面积叶片鲜重w已知面积叶片称过鲜重后置烘箱烘干至恒计算干重面积系数a需测叶面积叶片称过鲜重后置烘箱烘干至恒重3样本烘干称重
该法不需要剪去叶片,测定方法简便易行,能对田间 活体植株进行连续测定
长宽系数是由叶长(L)宽(b)乘积再乘以一系数K, 即可算出叶面积S=L×b×K
S=L×b×K L
b K=叶片的实际面积/长方形面积

2015小麦综合实验报告

2015小麦综合实验报告

小麦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提高育种效率,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小麦的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学习和掌握小麦的有性杂交技术。

2. 小麦产量的高低除受群体影响外,还受个体发育状况的制约,对小麦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可以有效的分析个体生育状况及生产效能。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小麦农艺性状考察的的基本内容,掌握各项农艺指标测量的标准及方法。

3. 通过考察高秆品种A和矮秆品种B两种不同小麦的农艺性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对比与分析。

二、实验用品1.实验材料:高秆品种A和矮秆品种B(种植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青圃园实验地)2.实验用具:镊子、剪刀、纸袋、透明塑料袋、大头针、纸牌、铅笔等。

三、实验内容1.小麦的花器构造小麦为自花授粉作物,复穗状花序。

小麦的穗是由一个穗轴和20-30个互生的小穗组成。

每个小穗包括2片护颖和3-9朵小花,最上部的1个或几个小花发育不完全或退化。

一般情况下,只有小穗基部的2-3朵发育完全的小花结实。

发育完全的每朵小花具有1片外颖(或外稃)、1片内颖(或内稃)、2个鳞片(或浆片)、3个雄蕊和1个雌蕊。

外颖厚而绿,内颖薄而透明,芒着生在外颖上。

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

花药两裂,未成熟时为绿色,成熟时黄色。

花粉囊内充满着花粉粒,成熟时花粉囊破裂,散出花粉粒。

每个花药约有花粉2000粒。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柱头羽毛状,成熟时羽毛张开接受花粉。

子房卵圆形,白色,受精后发育成一粒种子。

2个鳞片位于子房和外颖之间的基部,开花时鳞片细胞吸水膨胀推开外颖,呈现开花现象,以后膨胀减弱,颖片渐渐合拢。

2.小麦的开花习性小麦属于自花授粉作物,当雌、雄蕊生长发育成熟,外形表现为:雌蕊柱头呈松散羽毛状,雄蕊的花药饱满呈黄色鼓槌状时,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子房基部2个鳞片吸水膨胀,刺激内、外颖张开。

张开角度为20°-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宽 里宽) 里长 2 里宽 中长 外宽 外长 2 3
单叶的面积和叶片的长度、宽度、长宽乘积、叶片干
重或叶片的长宽比,都有很高的相关性 可由这些自变量通过一定的回归方程计算出因变量叶 面积,同样也可由单叶计算出单株的叶面积。
对于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或不同栽培条件下,回 归方程参数会有所差异,为准确起见,应用时要根据具 体情况分别求出其参数值。
干物质重量测定方法
( 6 )袋重、鲜、干重采用感量为 0.01 克的 天平称量,样本量大可分次称量。样本总 重的分器官鲜、干重的称量和合计值均取 二位小数。株(茎)重, 1 平方米鲜,干 重,含水率,生长率计算取一位小数。
(四)作业
比较不同叶面积测量方法(长宽系数法、鲜样法、干 样法)的利弊及测量结果的差异。
(3)计算叶面积(S):
S=a×W= cm2· g-1×g= cm2
叶形纸称重法不受叶片短时失水的影响,能
克服称叶样时因失水造成的误差,只要坐标纸质 地均匀,描绘叶形仔细,称量准确,就可获得很 高的精度。另外,在工作繁忙来不及测定时,也 可保存叶形纸样,
本法的缺点是只能进行离体测定。
鲜重: 作物在生长的含水量状态下的活体重量。将作物需要 测量鲜重的某一部位(叶片、果实等)从活体植株上取下, 迅速装入贴有标签的塑料口袋封好后带回室内测定。 鲜样的测定过程要注意防止水分的散失!
注:植株叶面积测量过程中,主要测定展开的绿叶 面积,枯黄的叶片以及未展开的心叶不在计算范围。
2、长宽系数法测定叶面积 取5-7株植株,剪下展开的绿叶, 量取每片叶片的长(L)和宽(b), 运用试验1中求取的校正系数(K),计算植株的叶面 积(S)。
S=L×b×K
3、鲜、干样法测定叶面积
从长宽系数法剪下的展开绿叶中
(1) 剪去1dm2的硫酸纸,用分析天平准确称重,并 计算出纸重面积系数a值(cm2/g) (2)将叶片(单叶或全株叶片)平铺硫酸纸上,用细 铅笔沿叶片边缘仔细准确地画出叶形,剪去叶形纸并准确
称重的叶形纸重w(g)
本次试验所用硫酸纸: 400cm2重2.0603g 纸重面积系数 a=400/2.0603 =194.15 (cm2/g)
(三)方法步骤
1、叶形纸法测定叶面积的同时求取叶面积校正系数
取标准大小 的硫酸纸
称重
计算单位重量硫酸纸 的面积a (cm2· g-1)
取植株叶片,在硫 酸纸上描绘叶形
量取叶片长(L)、 宽(b)值,计算长方 形面积 S2=L×b
计算叶片实际面积: S1=a×W
按叶片形态剪取硫 酸纸并称重w(g)
求取叶面积校正 系数K,K=S1/S2
(2)叶面积仪法 用叶面积测定仪测定选取叶片的面积。 再用叶片的长宽求出相应长方形的面积。 由叶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的比即可求出校正系数K值。
(3)几何图形法
叶面积=梯形+抛物型=
(上底 下底) 高 2 + 底高 2 3
(基宽 中宽) 里长 2 + 中宽 外长 = 2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叶面积=梯形+长方形+抛物型
LI-3000A 叶 面 积 仪 , 利用了矩形近似值的电子 学方法做测量。 当一个叶片通过仪器的 扫描头部时,叶片面积、 叶片长度、平均宽度和最
大宽度都被记录在读数控
制台中。
二、小麦叶面积的测定(实际操作)
(一)实验目的
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小麦叶面积的测定技术。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 硫酸纸、铅笔、剪刀、直尺、分析天平(千分之一 或万分之一)、烘箱等。
任取5-10张小麦 叶片,并列排列 取已知面积的叶 片,称鲜重
计算鲜重面积系 数a1(cm2/g)
已知面积叶片 称过鲜重后置 烘箱烘干至恒 重,称干重, 计算干重面积 系数a2 (cm2/g)
需测叶面积 叶片称过鲜 重后置烘箱 烘干至恒重, 称干重W2(g)。
称量需测面积叶 片鲜重W1(g)
计算叶片面积S1 S1=a1×W1
作物叶面积的 测定
一、作物叶面积测定方法介绍
(一)叶形纸称重法
(二)长宽系数法
(三)鲜样称重法和干样称重法
(四)回归方程法
(五)叶面积仪测定法
对于叶片平展但叶形不规则的叶片可用叶形纸称重法 测定。该法是首先求出质地均匀的优质纸的面积重量比
(cm2/g),然后再根据叶形纸的重量求出叶面积。
干重:
作物放进鼓风箱烘干至恒重的重量。首先要根据样品 的不同(叶片、茎秆等)在105℃ 下杀青 0.5-2小时,以停 止酶的作用,然后再 70-80℃ 下烘干至恒重,然后放入干 燥器中冷却至室温所称的重量。
鲜样称重法或干样称重法 首先求出代表性叶片的面积鲜(干)重比( cm2/g ),
然后再根据叶片鲜(干)重求出叶面积。
目前测定叶面积的仪器大多是按光电原理设计的,从原 理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利用光电成像转换的原理来测定叶面积。
一是利用独特的机械光电扫描原理来测定叶面积(LI3000A叶面积测定仪)。
充电电源 接口 保险管 主机 ON/OFF
RS-232C 端口
扫描头
长度编码索
LI-3000A叶面积测定仪
计算叶片面积S2 S2=a2×W2
干物质重量测定方法
3、样本烘干、称重:将样本袋放人恒温干燥 箱内加温,第 1 小时温度控制在 100—105℃ 杀青,以后维持在 70 - 80℃, 6 - 12 小时后 进行第一次称重,以后每小时称重一次,当 样本前后两次重量差≤5‰时,该样本不再烘 烤。样本取出烘箱后,需先放入干燥器中冷 却再称重,避免冷却过程中干植株吸水影响 重量。
即可算出叶面积S=L×b×K
L b
S=L×b×K
K=叶片的实际面积/长方形面积
校正系数 K的求取
(1)叶形纸称重法: 按坐标纸上叶形的长宽先剪出相应的长方形并称重。 再将长方形中的叶形纸剪下称重,由于质地均匀优质纸,重量比 就等于面积比。校正系数为:
K=叶片面积/长方形面积=叶形纸重/长方形纸重
( 1 )将叶片分大、中、小三种类型,选取其中有代 表性的叶片各3-5叶。 ( 2 )将叶片平铺,根据需要,取已知面积的叶片, 并称量其鲜(干)重,计算鲜(干)重面积系数a
(cm2/g),由不同类型叶的a值求出平均a值(a)。
( 3 )将需要测量叶面积的叶片称鲜(干)重( W ), 计算叶面积:S=a×W= cm2· g-1×g= cm2
根据已知面积叶片求取叶片的鲜 (干)重面积系数(a) 。
由需要测量叶面积叶片的鲜(干) 重(W)求取叶面积(S)。
S=a×W
对于平展而规则的叶片可用长宽系数法,如禾谷类作 物和豆类叶片等均可应用此法测定。 该法不需要剪去叶片,测定方法简便易行,能对田间
活体植株进行连续测定
长宽系数是由叶长(L)宽(b)乘积再乘以一系数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