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3讲 大气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①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大气运动规律

大气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归纳】一、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分析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分析天气、气候现象的基础,此部分内容涉及知识点很多,在这里我们应重点突破以下知识: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依据上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②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③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常见的热力环流:城郊风由于城市人们的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使城市气温升高,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把郊区污染物带入城市中心,严重污染了城市环境。

因此,为了减轻城市污染,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人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人大陆,形成海风。

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a)。

夜间山坡上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人谷地,形成山风(如图b)。

特别说明: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

而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的流向则随昼夜的变化而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因为海与陆、山与谷的气压高低随昼夜改变而改变。

高考地理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理论上是三圈环流,其特点就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形式。

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一致的,并且没有地球自转运动,即空气的运动既无摩擦力,又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那么赤道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极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赤道上空某一高度的气压高于极地上空某一相似高度的气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赤道高空的空气极地上空流去,赤道上空气柱质量减小,使赤道地面气压降低而形成低气压区,称为赤道低压;极地上空有空气流入,地面气压升高而形成高气压区,称为极地高压。

于是在低层就产生了自极地流向赤道的气流补充了赤道上空流出的空气质量,这样就形成了赤道与极地之间一个闭合的大气环流,这种经圈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事实上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假使地表面是均匀的,但由于空气流动时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环流变得复杂起来。

三圈环流赤道上受热上升的空气自高空流向高纬,起初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很小,空气基本上是顺着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沿经圈运行的。

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渐增大,气流就逐渐向纬圈方向偏转,到30°N附近,地转偏向力增大到与气压梯度力相等,这时在北半球的气流几乎成沿纬圈方向的西风,它阻碍气流向极地流动。

故气流在30°N上空堆积并下沉,使低层产生一个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则因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这就导致空气从副热带高压带分别流向赤道和高纬地区。

其中流向赤道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成为东北风,在南半球成为东南风,分别称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

这两支信风到赤道附近辐合,补偿了赤道上空流出的空气,于是热带地区上下层气流构成了第一环流圈(Ⅰ),称信风环流圈或热带环流圈。

极地寒冷、空气密度大,地面气压高,形成极地高压带。

在北半球空气从极地高压区流出并向右偏转成为偏东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北上时亦向右偏转,成为中纬度低层的偏西风。

这两支气流在60°N附近汇合,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高空分别流向极地和副热带。

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小册子: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小册子: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概念辨析一、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地球输送热量,称为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以辐射的形式向大气输送热量,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大气增温,以辐射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和地面输送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二、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少,故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

三、低压(气旋)与低压槽、高压(反气旋)与高压脊1.低压(气旋)与低压槽(1)低压(气旋):如果某天气系统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那么从气压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低压,从气流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气旋。

低压(气旋)中心多阴雨天气。

(2)低压槽:从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气压比两侧低,可能形成锋面,多阴雨天气。

2.高压(反气旋)与高压脊(1)高压(反气旋):如果某天气系统中心气压高于四周,那么从气压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高压;从气流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反气旋。

高压(反气旋)中心因气流下沉,难以成云致雨,故天气晴朗。

(2)高压脊:从高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气压比两侧高,因气流向两侧辐散,不可能形成锋面,天气晴朗干燥。

四、锋面气旋与热带气旋、台风(飓风)1.锋面气旋与热带气旋(1)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一般分布于温带地区。

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

(2)热带气旋:分布于热带的低气压中心,一般不会出现低压槽,不会与锋面叠加。

2.台风(飓风)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台风的形成过程:在温度超过26 ℃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补充→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空气上升过程中,水汽冷却凝结,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形成了台风。

解密03 大气运动规律(分层训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

解密03 大气运动规律(分层训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

解密02大气运动规律分层训练A组基础练(2023·浙江·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过冷却的水汽在草木等地表物体上凝华形成的乳白色冰晶。

雾凇是罕见的自然奇观,沙漠戈壁中更难得一见。

雾凇的形成与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密切相关。

下图为某次降雪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雾凇景观。

完成下面小题。

1.与此次雾凇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受热环节是()A.大气反射作用强B.地面反射弱C.大气逆辐射弱D.地面辐射强2.沙漠垄上雾凇一般要比垄间雾凇量大,其原因最可能是()A.垄上地势更高,降温更明显B.垄间处于背风处,多晴天气温高C.垄间地势低洼,地下水更丰富D.垄上处于迎风处,水汽更易与草木接触【答案】1.C2.D【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雾凇的形成与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密切相关”可知,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作用较弱,导致近地面气温较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雾凇,C 正确;大气反射作用、地面反射都不是导致近地面气温较低的原因,若地面辐射强,说明地温高,不利于形成雾凇,ABD错误。

所以选C。

2.垄上与垄下高差相差较小,温度差异较小,A错误;垄上与垄间的天气状况差异较小,B错误;地下水丰富,会导致雾凇更大,C错误;垄上为迎风坡,水汽更易与草木接触,更有利于雾凇的形成,雾凇较大,D正确。

所以选D。

(2023·广东·统考一模)平流雾是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形成的雾。

湖南省郴州市东江湖的著名景观“雾漫小东江”与平流雾密切相关。

图示意2020年小东江库区气温和水温的逐月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小东江库区易出现平流雾的时段为()A.2-4月B.5-9月C.10-12月D.1-2月4.与“雾漫小东江”现象形成有关的自然条件是()A.冷空气南下B.夏季水温高C.风速较强D.河谷地形【答案】3.B4.D【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平流雾是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形成的雾,在图示中,5-9月气温与水文的差值较大,且气温高于水温,因此易形成平流雾,B正确,A、C、D错误。

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

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

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1题;共40分)1. (4分)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该洋流环流所处位置和环流方向判断正确的是()A . 南半球顺时针B . 南半球逆时针C . 北半球顺时针D . 北半球逆时针(2)若该洋流环流位于太平洋中,则a洋流为()A . 墨西哥湾暖流B . 千岛寒流C . 日本暖流D . 东澳大利亚暖流2. (4分) (2017高二下·黑龙江期中)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A . 冰川侵蚀作用B . 流水搬运作用C . 风化作用D . 流水侵蚀作用(2)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A . 三峡谷地B . 淮北平原C . 青藏高原D . 皖南丘陵3. (6分)读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下题.(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判断正确的是()A . ①﹣a,②﹣b,③﹣cB . ①﹣b,②﹣a,③﹣cC . ①﹣c,②﹣b,③﹣aD . ①﹣c,②﹣a,③﹣b(2)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 . 侵蚀、搬运、沉积B . 侵蚀、沉积、搬运C . 沉积、搬运、侵蚀D . 搬运、沉积、侵蚀4. (2分) (2019高二下·天津期末) 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遍布,大部分地区为无流区。

读阿拉伯半岛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最不能成为该半岛气候干燥原因的是()A .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B . 东北信风来自内陆,性质干燥C . 西部地势较高(高原),阻挡了海洋水汽进入D . 半岛沿岸寒流流经,减湿明显(2)甲地畜牧业较发达,推测其用水来源主要应为()A . 地下水B . 季节性积雪融水C . 高山冰雪融水D . 海水5. (2分) (2019高三上·武汉月考) 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北部的小柴旦湖,属于咸水湖。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6—8题。

6.【大气运动】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7.【大气运动】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答案】6.C 7.D 8.A【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身边地理无处不在。

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

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故选C。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D对。

2014年高考地理 新题型新考点 大气的运动规律

2014年高考地理  新题型新考点 大气的运动规律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 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角度1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
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2.读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及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
直气压分布状况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处风向可能为西北风 ②b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②③ ③甲处气压
低于乙处
A.①②
④丙处气压高于丁处
B.③④ D.①④
(2)若图为该地区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M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距市中心16千米以外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②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N地
3.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热力环流中等压面的弯曲特点 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的等压面向下凹;近地面气 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
(3)热力环流中等压面弯曲状况的应用 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 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②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 下凹的地方。 ③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
(山东文综,5)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
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 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值。读图回答第4题。 4.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 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大气运动规律(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C.西南方 D.西北方
B.东南方
【真题探究】 大气环流 (2022·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 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 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分布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和温度高低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2)下垫面状况
下垫面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和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 度、雪被面积等等,它对气候的影响十 分显著。下垫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 于地面的比热容及反射率。一般可以跟 水汽进行联系。水汽含量较大,比热容 较大。吸热慢,放热慢。一般来说,土 壤的反射率:深色<浅色,潮湿<干燥, 粗糙<平滑;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 95%。
整层空气下沉,厚度减 少,顶部增温大于底部
多在高气压区
【真题探究】 逆温现象
(2021·广东·高考真题)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
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C )
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B气更
频繁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真题探究】 热力环流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 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10题。
10.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D)A.东北方
题1.。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A )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3  大气运动规律√

专题三 大气运动规律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 为低压。

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 .偏东风B .偏南风C .东北风D .西北风(2)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 A .14日14时 B .14日19时 C .15日4时 D .15日11时 (3)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A .华北平原,3、4月份 B .四川盆地,1、2月份C.黄土高原,10、11月份D.东南丘陵,4、5月份【思路分析】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主旨词是“风向”,限定词为“甲地6~9时”,解题思路是从图中确定出________时甲地所处的等压线位置。

第(2)题,关键句是“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解题思路是从图中读出L与甲的________,再计算出________。

第(3)题,主旨词是“月份”和“地区”,解题思路是从图中气压高低来确定。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我国某地区”、“14日6时”、“L为低压”、“200千米/天”“东移”可获取空间、时间、气压类型及其移动速度和方向等信息。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第(1)题出错主要是不能准确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进而不能画出风向。

第(2)题出错原因是不能准确根据比例尺算出距离,进而导致时间计算不准确。

第(3)题难度较大,出错原因是没有掌握我国各地的大气环流形势。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在春秋季节多受高压控制,四川盆地12月份受盆地影响,等压线应为闭合状。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大气的水平运动3.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气候(2)季风环流影响的气候◎易错易混气温高气压就低,气温低气压就高。

高考地理 专题三 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课时)学案1

高考地理 专题三 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课时)学案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课时:大气运动【学习目标】1、能独立绘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图,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能独立绘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理解地面的受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3、能够利用海洋和陆地比热容的不同,分析海洋和陆地白天和夜间,夏季和冬季气温以及气压的差异,进而加深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理解。

【学习策略】1、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绘制出大气受热过程图和热力环流图。

在绘图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对每一个步骤给予科学的解释。

2、列举出生活中物体因比热容不同所导致的吸/放热时温度差异的例子,以此加深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理解。

3、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的原理活动建议1:读图2,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内容解析]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__________作用,对地面具有__________作用。

2.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______________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______________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典例剖析1】(2010年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图3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 .①B .②C .③D .④考点诠释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太阳大气上界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宇 宙 空 间面地①②③④图3活动建议2:请在图4中加上箭头完成A 、B 、C 三地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判断A 、B 、C 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绘制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大气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考地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涉及到大气环流、气候形成等方面,还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在本文中,我将以大气运动为主题,探讨它的相关知识点,深入剖析其原理和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关案例引发对大气运动的思考。

大气运动,简单地说,是指地球大气中空气的大规模流动。

这种流动既包括垂直运动,也包括水平运动。

大气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球的自转、地球形状、太阳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球自转引起了地球表面的气压差异,从而形成了大气运动的根本动力。

大气运动主要表现为纬向运动和经向运动。

纬向运动指的是大气团沿着纬度圈流动,如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

经向运动则是指大气团由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形成了地球上各种气压系统。

这些压力带的存在和移动,决定了各地区的气候和天气变化。

大气运动也受地球热带与极地之间的温度差异所影响。

热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高,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从而形成热带低压带。

而极地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低,地表温度较低,形成极地高压带。

这种温度差异引起了空气的连续流动,形成了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此外,地球上的地理环境也对大气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陆地与海洋的分布、地形地貌和海陆风向的变化等,都会改变大气运动的方向和强度。

例如,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节作用很大。

海洋的水汽蒸发和降水使得大气中的水分得以再循环,维持了地球上的水循环。

而陆地的地形和地貌则对大气运动的路径和速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季风气候。

季风是一种由大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引起的周期性大气运动。

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及印度、东南亚等地都受到了季风的影响。

由于亚洲大陆在冬季辐射能量流失较快,而海洋辐射能量的流失相对较慢,形成了大陆冷高压和海洋暖低压,导致了冬季的东北季风。

而在夏季,亚洲大陆迅速地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形成了大陆暖低压和海洋冷高压,引发了夏季的西南季风。

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

2024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03 地球上的大气(2024·广东)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热力环流及的应用)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2.(影响降水和气温的因素)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D.湖泊效应增强【答案】1.C 2.A【解析】1.由材料“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可知,暖季时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与低海拔地区暖湿气流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致使局地降水概率增加,C正确;由题干关键词“若暖季”可知,暖季时气温相对较高,大气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A错误;该地位于珠穆朗玛峰南坡,是阳坡,暖季时气温较高,冰川融化导致冰面的流水作用增强,B错误;下行风指空气从上向下流动,焚风效应是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形成的干热风,综上,下行风会导致焚风效应增强,D错误。

故选C。

2.由题干“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可知,更强的下降风将高海拔地区的冷空气吹向下方,由此可能引起P地附近年均气温趋于降低,这种区域降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冰川的融化,导致冰川消融减慢,A正确,B错误;更强的下降风也降低了区域风辐合的高度,从而减少了P地附近的降水量,导致P地附近年降水量趋于减少,C错误;湖泊效应指水库(人造湖泊)对气候的作用,由于水体巨大的热容量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更强的下降风引起的区域降温会导致湖泊效应减弱,D错误。

故选A。

(2024·广东)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运动是地球大气系统的基础,它对大气的温度、压力、湿度、气流和水循环等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大气运动是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对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大气循环大气循环是指大气在地球上的环流运动。

根据密度、温度和状态的不同,大气分为低层大气、中层大气、高层大气和特殊大气四个层次。

从全球范围看,大气循环可分为大尺度环流和中尺度环流。

其中,大尺度环流包括赤道低压带、副高带、极地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中尺度环流有地转偏向力、地形和地表摩擦等因素影响形成的,包括温带气旋和锋面等。

二、风系风是指气体相对于地球表面或其他物体的运动。

风的产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差有密切的关系。

风系是指大气中不同等压面的风化性质。

根据其分布范围不同,风系又分为地面风系、中层风系和高层风系。

地面风系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大陆和大洋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许多地形性风。

中层风系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风系相互作用形成的。

高层风系则主要由大气的过热和冷却等因素产生。

三、锋面和气旋锋面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空气在接触界面上形成的区域,是大气中的一种锐利变化面。

按照空气性质差异,锋面可分为冷锋、温锋和静锋;按照位置,锋面又可分为平面锋(二者接触面基本呈水平面)和斜面锋(接触面呈斜面)。

锋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具有相当的影响。

气旋是指大气中旋转着的气体体系,它是气象灾害中最具危害的天气元素之一。

气旋与大尺度的环流存在密切关系,它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

根据其性质不同,气旋又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四、季节性气候变化季节性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所带来的季节规律性变化,包括四季分明、气候渐变和季风气候等。

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内由于地球绕太阳运动和地形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预定期内,一定区域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明显变化的温度和湿度特征,是亚洲大陆上最具代表性的季节性气候类型。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

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

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那么接下来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①均匀的地球外表②高低纬度地区受热不均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①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赤道地区温度高,气流上升,气压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南北分流。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北的一支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

赤道高空的空气在北纬30°附近高空不断堆积、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东北信风带的形成在近地面,从副热带流出的气流,一局部向南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带。

东北风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在赤道和北纬30°之间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④西风带的形成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⑤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温度极低,空气冷却下沉,气压高,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⑥极地东风带的形成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⑦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因气流上升形成一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从副极地上升的气流在其高空南北分流,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高空,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①熟记上图中所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②全球气压带是如何分布的?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附近;南北纬30°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两极地区为极地高气压带。

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同是高气压带,形成原因是否相同?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同是低气压带,形成原因是否相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作用影响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作用影响形成的。

版高考地理(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三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 (33)

版高考地理(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三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 (33)

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保温(吸收红外线)
成 分 O3
吸收紫外线,使生物避免受伤害
水汽
成云致雨的条件;保温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条件;反射、散射太阳辐射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课后作业
1、画出简图:大气的受热过程
2、《南方新课堂》 P30:例1、 P33:基础巩固1-3 P33-34:能力提升1-7
想一想
月球与地球距离太阳远近差别不大,但月球
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C上,夜晚低 达-183°C。而地球表面白昼的温度比月球
要低得多,夜晚则高得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P29活动题
(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 “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月球表面无大气作用,温差达300度以上。
地球表面有大气作用,温差比较小。
地球白天极端最高气温 达58.80C
昼夜温差一般在500C 左右
课本P29 活动(2)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太辐阳射暖能地是面大气 “大气还地面地”面“是地近面地暖面大气”主
最重要能量来源
要、直接热源




大气削弱

过 程
太阳 辐射
大部分热 能到地面
地面

2022届高考地理高考复习大气运动核心概念总结

2022届高考地理高考复习大气运动核心概念总结

大气运动核心概念总结一级概念概念层级概念名称关键特征基本含义概念列举一级概念大气运动大气进行热量、水分交换,不同性质空气相互交流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

热力环流、大气环流一级概念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一级概念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二级概念概念层级概念名称关键特征基本含义概念列举二级概念气压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大气密度等有关,一般随高度升高按指数律递减单位:hPa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印度低压二级概念等压线反映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的状况;同一幅地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

等压线越稀疏,气压梯度越小,风力越小。

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在平面图上连接起来所成的封闭线。

二级概念等压面反映垂直方向上气压分布的状况等压面是指气压相同的面。

二级概念单圈环流前提是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

由于赤道与两级之间存在温差,形成赤道与两级间的闭合环流。

二级概念三圈环流前提是假设地表均匀,只考虑地球自转,不考虑地球公转。

是大气环流的理想模式。

只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二级概念季风环流由于地球表面不均匀,受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等因素影响。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海陆分布不均,产生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亚欧大陆与北太平洋之间的气压差异非常大,因而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二级概念气候具有稳定性,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分析热量传递和转换过程中的影响条件。 ①影响太阳辐射多少的直接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天气状况 和地势高低。 ②影响地面升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地面热力性质,同样的热 量收支海洋要比陆地升温、降温幅度小。 ③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大气水汽含量(云量)呈正相关。
迁移训练·提能力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 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 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积云的 云底高度。据此完成第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 常呈( C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分析推理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 1.题干信息 图中四条曲线为当地寒冷期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枯雪 年平均气温日变化、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和枯雪年膜 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示意。
分析推理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 1.题干信息 时间为2016年1月24日→北半球冬季→影响我国的天气是 寒潮。
2.图像信息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知识 第(1)题,读图可知,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受高压影响,多晴 朗天气,而西南地区受低压影响明显;与三亚相比,昆明等压线 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在北京 与上海处分别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向右偏转即可得出 两地的风向。第(2)题,与成都相比,上海受海洋的影响大,冬季 气温应高于成都,B项错误;两地纬度相差不大,C项错误;读图 可知,上海此时受高压影响,不会形成冷锋,D项错误。成都位 于四川盆地,周围有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较小。
核心知识·筑基础 1.降水的形成、分布与 天气系统和天气变化
2.根据锋面判断南、北半球 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气旋与锋面系统叠加在一起 形成锋面气旋。其左半部分发育的是冷锋,右半部分发育的 是暖锋。 (1)根据风向来判断南、北半球。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该气旋气流 呈逆时针辐合,故为北半球气旋。 或者根据风向向右偏也可判断为 北半球。
地理
第3讲 大气运动规律
命题分析·知识概览 考点整合·热点突破
命题分析·知识概览
命题分析·明考向
命题形式:文字+图像(坐标图、等值线图等) 注意内容:(1)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强化对基本概念、原理、 规律的理解,如大气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冷锋、暖锋等;(2) 充分利用各种示意图理解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 律,利用气候分布模式图掌握气候的分布规律,注重总结各种 图形的判读规律与技巧,如各种等压线图、气候模式图等;(3) 注重所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突破点三 大气环流与气候
多以各种气候统计资料、气候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分析各种 气候相关图表资料,根据气候的形成规律、分布规律判断某 地气候类型,并从影响气候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 洋流等方面描述气候特点及分布规律,阐释气候特点形成原 因等方面的能力。
核心知识·筑基础 1.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高考真题·悟方法 典例2(2016·江苏卷,5~6) 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 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 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 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我国( )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2)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 A.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 B.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 C.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D.冷锋过境,降温明显
3.热力环流与风 (1)热力环流形成的三个关键点。
(2)图解风的形成。
高考真题·悟方法 典例1(2020·全国Ⅱ卷,6~8)对 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 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 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 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 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 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 包括太阳辐射(纬度)、 大气环流、下垫面(海 陆差异、洋流、地形)、 人类活动等。具体归纳 如下。
高考真题·悟方法 典例3(2017·全国Ⅰ卷,9~10)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 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 (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 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为 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 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突破点二 天气系统的判读
多以等压线分布图、天气系统图或天气统计资料为载体,综 合考查各类天气系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分析天气过程、 天气现象、气象灾害的产生过程,并进行预测分析、判断的 能力。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重点是从题干和天气系统图、 天气原理图中获取影响天气的气压及气团性质等信息,并结 合天气符号,如风向、锋线等,进行推理分析。
第(2)题,白天,绿洲地表温度比沙漠低很多,即便沙漠夜晚降温 快,绿洲地表温度依然低于沙漠,①正确;绿洲水分充足,夜晚 蒸发较多,散失热量多,使得绿洲的地表温度在夜晚降低,②正 确;绿洲空气湿度大、大气逆辐射强,夜晚的降温幅度小,温度 会偏高,③④错误。故A项正确。第(3)题,该地位于甘肃,为温 带大陆性气候。读图可知,白天的最高温度在40 ℃左右,夜晚 最低温度在15 ℃左右,符合夏季的温度特点,C项正确。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易错警示 (1)不能正确判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的含义;(2)不理解降雪 对膜内温度及当地气温日变化的影响。 答案:(1)B (2)C
迁移训练·提能力 〔2016·天津卷,13(2)〕据图1、图2说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 差异并分析原因。
图1 巴西1月降水量分布图 图2 巴西7月降水量分布图
答案: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 气压带控制;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巴西1月降水量较多,7月降水量相对较 少,巴西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1月 两种气候区都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较多;7月热带草 原气候区主要受信风带控制,南部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 气压带控制,降水量较少。
(2)根据冷、暖锋移动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从下图中可知,冷锋向西北方向移动,说明其南侧为冷气团, 北侧为暖气团,根据北热南冷可知,此图为南半球的锋面气旋。
(3)根据雨区位置判断南、北半球。 锋面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因此根据雨区能判断出冷、 暖气团的位置,进而判断出南、北半球。如下图根据雨区可 判断出北侧为冷气团,南侧为暖气团。根据北冷南热可知,此 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D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 值多出现在( A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解析:第1题,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下降,水汽凝结成积云; 气流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天气晴朗。上升气流和下沉 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不能连续分布,而形成间隔团块状,C 项正确。第2题,热带雨林带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 升气流,多积云,其他地带上升气流发生的频率较低,形成积云 频率较低,D项正确。第3题,下垫面温度越低,对流运动形成积 云的高度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故 A项正确。
易错警示 (1)不能正确判读高压(反气旋)与低压(气旋)的等压线分 布;(2)不能正确理解高压与低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3)不 能正确理解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答案:(1)D (2)A
迁移训练·提能力 (20年1月30日8 时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 百帕),图中虚线为锋面系 统。读图,完成第1~2题。
答案:(1)C (2)A (3)C
方法指导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技巧
(1)确定大气的热源。 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明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是吸收和反射作用。
(3)把握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 还大地,即太阳→地面→大气。 ①太阳暖大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大 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增温。 ③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来说是隔热层,它把地 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 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分析推理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 题干信息 (1)该地位于甘肃绿洲地区。 (2)天气稳定时,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 沙漠的现象→与常见的沙漠和绿洲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温度 差异不同。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知识 第(1)题,读图可知,0时到6时期间,绿洲和附近沙漠的地表温 度曲线接近平行,说明两者的降温速率接近,C项正确;地面长 波辐射的强度主要受地面温度高低的影响,两者呈正相关,15 时左右沙漠和附近绿洲的温差最大,因此15时左右两者的长 波辐射差值最大,A项错误;傍晚,沙漠地表温度曲线较陡,说明 沙漠的降温速率明显快于绿洲,B项错误;上午,绿洲的地表温 度低于沙漠,故其长波辐射强度也弱于沙漠,D项错误。
2.图像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