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课堂实录(沪科版初二)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20172018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科学探究:摩擦力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

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节关于摩擦力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我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摩擦力的存在,并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等。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木板、毛巾、砂纸、重物、滑轮组。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小车,木板、毛巾、砂纸各一块,重物一个。

五、活动过程1.引入:我向幼儿展示一个小车,放在木板上,让幼儿观察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情况。

然后,我将毛巾、砂纸和重物放在木板上,再次让幼儿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的运动情况。

2.实验一:我邀请几名幼儿上来,让他们用手推动小车,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然后,我让他们在木板上放置毛巾、砂纸和重物,再次推动小车,感受摩擦力的变化。

3.实验二:我向幼儿解释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等。

然后,我邀请幼儿进行实验,他们可以在木板上放置不同的物品,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摩擦力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实施情况。

我发现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细致,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5科学探究: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五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以及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3. 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鞋底的花纹、自行车的刹车等都是利用摩擦力来实现某种功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包括木块、毛巾、滑轮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如行走时的鞋子、自行车的刹车等。

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鞋底有花纹、如何增大摩擦力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影响因素:1.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 压力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生活中的一种摩擦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如自行车刹车时,刹车片与车轮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从而增大摩擦力,使自行车停止。

2. 简述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5《摩擦力》WORD教案4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5《摩擦力》WORD教案4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一)教学建议:课标的基本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以及增大和减小的方法等,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不高,基本上属于“知道”层次。

对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了解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都不困难。

但本节教材将摩擦力安排为一次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就赋予了它新的教育意义。

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中,本节主要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在“制定计划”环节中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建议:1.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各种摩擦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的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然后,就发动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关于该问题的“猜想和假使”。

课本上给出了几个主要的猜想,但不要用这几个猜想去限制学生的猜想,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甚至荒诞(比如“摩擦力的大小是否和推力拉力有关”、“是否和运动方式有关”等),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其猜想的结果进行假使和预测,比如说猜想与“压力有关”,在预测一下有什么样的关系,正比?反比?平方正比或其他关系。

在各种猜想均列出之后,然后确定两个猜想让大家在课堂内进行实验探讨。

对此,可以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并非看起来那样简单,其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在初中阶段,我们只对课本上安排的两个问题进行实验探索。

接着,进入“科学探究”的“制定计划”阶段。

在制定探究计划时,可引导学生注意到摩擦力发生在相对运动的两个接触面上,并结合学生提出的猜想指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之间的运动快慢、运动的方向等一系列因素。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6.5科学探究:摩擦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6.5科学探究:摩擦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对应的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
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次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1
一辆小车
木板
2
一辆小车
纱布
3
一辆小车和一个钩码
木板
请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控制变量
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压力保持不变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
根据前面的讨论和描述请归纳总结:什么样的力是摩擦力?
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摩擦力
1.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
在学生归纳后,向学生简单介绍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
教学难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资源及媒体
1.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纱布
2.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5节《科学探究 摩擦力》教案2 (新版)沪科版.doc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5节《科学探究 摩擦力》教案2 (新版)沪科版.doc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内容:摩擦力教学目的:1、通过对摩擦力的探究,掌握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了解增大有益摩擦与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结论的能力教学重点: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2、怎样增大与减小摩擦力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摩擦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假如你所在的地面像玻璃一样,非常光滑,你能在上面跑吗?2、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滑动,说出自己的感觉。

(好像有一种力在阻碍我向前滑动); 你只把手话桌了上不动,感觉一下还有没有那种阻碍的力。

(没有,没有运动)。

我们就把你们刚才做实验时感觉的那种阻力叫做摩擦力,(板书:摩擦力)二、新课教学1、摩擦力(1)提问:刚才大家在做实验时,在哪种情况下才产生阻碍手运动的力呢?(手在滑动时);(2)当你的手没有运动时,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没有);(3)现在大家再來做一做:你的手放在桌面上,没有运动,但你用力在向前滑动,但不要让手运动,有什么感觉?还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有);(4)你们在做实验时,你感觉产生阻碍手运动的力在哪个地方产生的(手与桌子的接触面上);学生总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个正在运动或将要运动的物体。

总结什么叫做摩擦力: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或将要滑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我们就把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又叫摩擦力。

(板书)2、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路上倒上了机油,我们在上面往往站不住,容易摔倒,但如果路上没有机油的话,我们却不容易摔倒,这是为什么呢?到底煤响摩擦力的大小有哪些因索,你猜猜看。

演示:安装调试好摩擦力演示器,开启电源,让皮带匀速转动,让学生触摸长方体木块的两个面,说岀两个面的不同(一个面光滑,一个瓯粗糙),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把木块光滑的那一血放在演示器皮带上,这时,接触面比较光滑,在弹簧测力计上会有一个数据,说明:这个数据就是当前木块所爱到的摩擦力,记下这时数据;把木块换一个面,让接触血变粗糙,按上面的方法做实验,记下接触血粗糙时弹簧测力计的数据;把表面光滑的那一面与皮带接触,再在上面放一个圆柱体,这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数据,用同样的方法做两次以上的实验;实验记录农格如下表:实验次数接触面是否放圆柱体摩擦力(N)1光滑曲一皮带占2光滑曲一皮带占3粗糙血一皮带否4粗糙面一皮带否5光滑而一皮带是6光滑面一皮带是分析表格数据,学生比较实验1、2、3、4总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1)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讲解:在木块上放一个圆柱体时,它的重力增大,木块对皮带的压力增大。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五节《科学探究 摩擦力》教案1 沪科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六章 第五节《科学探究 摩擦力》教案1 沪科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1 (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1 (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1 (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2.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的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2)学会猜想与假设,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2.难点(1)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2)认识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线、毛巾、玻璃、长木板钩码、三只圆柱形铅笔、肥皂水。

教学过程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小实验:让学生用手压在桌面上拖动,感受一下拖动时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越大),手拖动就越困难(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然后在桌面上铺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压在毛巾上拖动,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动更难一些(说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较大)。

师:手压在桌面上拖动你有什么感受?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动时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师: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生甲:阻碍手运动的作用。

师: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有什么感受?说明了什么?生乙:手对桌面压得越紧,拖动越困难,说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科学探究 摩擦力(实录)

科学探究 摩擦力(实录)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初二物理备课组杨庆盛课标要求: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教果。

课标解读:(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通过对日常现象的分析已经亲身的体验,感知摩擦现象的存在,了解摩擦现象存在的普遍性,了解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滑动害摩擦的方法,并在举例分析的过程中,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所学知识社会服务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利用知道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1、在摩擦力的定义中,“相对运动”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两次毛刷向不同方向滑动的实验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

为了避免学生无目的猜想,设计了四个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解决办法归纳分类,形成假说,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3、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通过视频”泥地打滑”的播放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引出思考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摩擦力大了好还是小了好?”。

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4、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内容:(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2)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探究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自主的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具和媒体:教师:毛刷、小车、弹簧测力计、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泥鳅等学生:弹簧测力计、木块、金属块、帆布条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5.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物理:5.5《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沪科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并能自主探究出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摩擦有所认识,这一节知识更容易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并且,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容易进行。

其次,由于本节实验不难,要重视设计实验的教学。

设计实验用到控制变量法,分析与论证用到比较法,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重视交给学生方法。

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是迷你实验室中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有好处,也应作为正式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以加强对摩擦力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带钩的正方体木块、带钩的长方体木块、毛巾、小车、钩码、光滑的长木板。

学生准备带盖子的玻璃瓶、肥皂水、油、毛巾、餐巾纸。

教学过程滑动摩擦力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假如没有摩擦力课堂小结:什么叫滑动摩擦力?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1、写一篇小短文: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2、课本P.95:1、2题教学探讨与反思初二的学生物理学习刚刚入门,在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上的能力有所欠缺,较多的学生对方案设计难以形成愉快体验。

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把丰富多彩的实际情境、亲身经历的操作过程与方案设计结合起来,必定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信心和更多的成功感。

6.5科学探究:摩擦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6.5科学探究:摩擦力—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课型课时】:新授,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实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1感受摩擦】观看视频,思考:什么是摩擦力及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活动2感受摩擦】伸出自己的手来感受摩擦。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活动3摩擦力的产生】从0N开始逐步加力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描述你的感受和物体运动情况。

【讨论】以下这几个过程的摩擦类型一样吗?类型1、拉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才滑动类型2、物体滑动后不用力物体会停止运动类型3、球体滚动后不用力球体也会停止运动【辨析】下列生活中的摩擦类型A 用手握住瓶子时,手与瓶之间B 旋动瓶盖时,盖子与手之间的摩擦C 溜冰时鞋与冰面之间的摩擦D 擦黑板时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E 双杠运动员的手与杠之间的摩擦F 紧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G 圆珠笔写字,笔尖与纸面间的摩擦H 人走路时,鞋与地面的摩擦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5《科学探究:摩擦力》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5《科学探究:摩擦力》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6.5《科学探究: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材第6.5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具体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3. 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摩擦力的实验器材,如木块、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把铅笔,用于做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拉门,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3. 讲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4. 演示实验:进行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推拉门所需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科学探究: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具体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毛巾、木板、小车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创设情境(1)演示;运动的小车最终静止。

(2)演示:用手拿装有水的啤酒瓶,当在瓶壁上涂上肥皂水后再试试,就不易拿起。

(3)播放视频:下雪天汽车追尾事故等。

引发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引入新课新课讲授:一、认识摩擦力活动1:做做下面的实验(1)手放在桌面上滑动;(2)推动刷子向前滑动;(3)用手捏住竖直的铅笔或其他物体。

思考、讨论1、手在桌面上滑动时,手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对手的运动起什么作用?你认为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2、刷子滑动时,刷毛向哪弯?原因是什么?3、对铅笔受力分析,铅笔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各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小结:1、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2)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接触面粗糙;b.物体间有相对运动(3)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联系生活:列举生活中存在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例子。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教案-2023-2024沪科版物理 八年级全一册

6.5 科学探究:摩擦力 教案-2023-2024沪科版物理 八年级全一册

一、教材分析《科学探究:摩擦力》选自沪科版教材《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第五节。

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它产生条件;2.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2.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2. 通过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自主的实验探究。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

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太难。

教法指导1、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2、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采用操作法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方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体验、大胆猜想、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法。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第5节科学探究:摩擦力word教案2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第5节科学探究:摩擦力word教案2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内容:摩擦力教学目的:1、通过对摩擦力的探究,掌握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了解增大有益摩擦与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结论的能力教学重点: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2、怎样增大与减小摩擦力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摩擦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假如你所在的地面像玻璃一样,非常光滑,你能在上面跑吗?2、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滑动,说出自己的感觉。

(好像有一种力在阻碍我向前滑动);你只把手话桌子上不动,感觉一下还有没有那种阻碍的力。

(没有,没有运动)。

我们就把你们刚才做实验时感觉的那种阻力叫做摩擦力,(板书:摩擦力)二、新课教学1、摩擦力(1)提问:刚才大家在做实验时,在哪种情况下才产生阻碍手运动的力呢?(手在滑动时);(2)当你的手没有运动时,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没有);(3)现在大家再来做一做:你的手放在桌面上,没有运动,但你用力在向前滑动,但不要让手运动,有什么感觉?还有没有阻碍手运动的力(有);(4)你们在做实验时,你感觉产生阻碍手运动的力在哪个地方产生的(手与桌子的接触面上);学生总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个正在运动或将要运动的物体。

总结什么叫做摩擦力: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外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或将要滑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我们就把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又叫摩擦力。

(板书)2、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路上倒上了机油,我们在上面往往站不住,容易摔倒,但如果路上没有机油的话,我们却不容易摔倒,这是为什么呢?到底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有哪些因素,你猜猜看。

演示:安装调试好摩擦力演示器,开启电源,让皮带匀速转动,让学生触摸长方体木块的两个面,说出两个面的不同(一个面光滑,一个面粗糙),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把木块光滑的那一面放在演示器皮带上,这时,接触面比较光滑,在弹簧测力计上会有一个数据,说明:这个数据就是当前木块所爱到的摩擦力,记下这时数据;把木块换一个面,让接触面变粗糙,按上面的方法做实验,记下接触面粗糙时弹簧测力计的数据;把表面光滑的那一面与皮带接触,再在上面放一个圆柱体,这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数据,用同样的方法做两次以上的实验;实验记录表格如下表:擦力的因素:(1)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讲解:在木块上放一个圆柱体时,它的重力增大,木块对皮带的压力增大。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六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

《沪科版第五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教案【教学课型】新授◆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滑动摩擦及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⑶.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能力目标:经过探究过程,尝试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探究的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和假设,认识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突出“猜想与假设”。

2.难点:“制定计划”环节中的“控制变量法”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毛巾、凡士林、玻璃瓶、细麻绳、一双旱冰鞋、抹布。

◆教学情景导入【教师活动1】提问:(1)重力的定义(2)重力的大小计算(3)重力方向与作用点【学生活动1】回忆、回答师的问题。

【教师活动2】组织实验:(1)找两位同学、一根钢管(一端做的粗糙,另一端做的光滑)(2)让两位同学分别拉两端,进行拔河比赛。

根据现象采访提问:(1)拉光滑一端的同学,为何抓不住,容易脱手呢?(2)拉粗糙一端的同学,为何那么轻易的把钢管拉过来?师述: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很容易看出,导致此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手和钢管之间的摩擦力不同所致。

本节课就来一起探究此问题。

板书课题:科学探究:摩擦力【学生活动2】配合老师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师的问题并做回答。

根据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一)、从生活到物理(准备一个盖子盖紧且抹上一些凡士林,很光滑的玻璃瓶,一块抹布;一条拔河用的细麻绳,一双旱冰鞋)师:(展示材料)这节课我想先与同学们一道玩几个游戏。

哪位同学来帮我把玻璃瓶的盖子打开?(几个男同学上来,却拧不开瓶盖,后有甲生用了抹布,终于拧开了瓶盖)师:(赠送瓶中的小礼物)谢谢!这小礼物归你了!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别人打不开,你却能拧开了?甲生:原来瓶子太滑了,擦干净后就不滑了。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实录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实录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思想:初二物理《摩擦力》这一课,由于抽象历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

初二年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摩擦现象感性认识不深,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

我设计本课题时,将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内容实现整合,主要是从真实情景、问题情景和虚拟情景三个方面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终身探索乐趣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学习的趣味,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表意见,增强学生与同伴交流、协同、合作的能力。

教学实录:一、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师:今天要研究摩擦力。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摩擦力在自然界中、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都很常见,同学们请看:(播放视频一: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图一(选自视频一)图二(图二选自视频一)同学们看到的古人钻木取火、飞机、坦克、自行车、汽车在运动、人在走路等都与摩擦有关,其中有的摩擦是有害的,有的摩擦是有用的,因此有必要学习摩擦力。

摩擦有很多种,本节课只着重研究滑动摩擦力。

(板书:一、滑动摩擦力)二、新课教学:1 滑动摩擦力师:什么是滑动摩擦力?(边播放视频二,老师边讲)师: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滑动,这时产生一个阻碍木块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滑动摩擦力。

确切的定义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屏幕显示: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滑动摩擦力。

(老师边讲边做,学生跟着做):伸出右手,用手压在桌面上滑动,好,再来一次,再用力压得紧些再滑动,这次的感觉跟前面的一样吗?生:不一样。

摩擦力课堂教研活动记录(3篇)

摩擦力课堂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摩擦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我校物理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以“摩擦力”为主题的课堂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课后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对摩擦力教学的理解和教学设计能力。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首先由教研组长主持,组织全体物理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针对摩擦力的基本概念、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1)摩擦力的基本概念:教师们共同学习了摩擦力的定义,即两个物体接触面之间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教师们分析了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不同类型的摩擦力,并讨论了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教师们探讨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的质量、压力等。

2. 课堂观摩集体备课结束后,教研组安排了一节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的摩擦力公开课。

公开课以“生活中的摩擦力”为主题,通过实验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摩擦力的知识。

公开课结束后,教研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评课。

评课过程中,教师们对公开课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3. 课后研讨课后,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摩擦力教学的难点:教师们共同探讨了摩擦力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如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大小的计算等。

(2)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们分享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创新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3)教学评价的改革:教师们探讨了如何改进摩擦力教学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活动总结本次摩擦力课堂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课后研讨等形式,教师们对摩擦力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课堂实录(沪科版初二)科学探究摩擦力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平常专门喜爱作游戏,请几个同学来作打滑溜的游戏,哪些同学来试试。

〔多人在地面打滑溜〕师:打得专门好。

我们看见有的同学滑的距离专门长,有的同学滑不起来,这是什么缘故?生:因为有的同学鞋底专门光,而有的同学的鞋底不光。

生:鞋底粗糙,滑的时候对地面产生一种摩擦,产生了一种阻力,阻碍滑行,就滑不起来。

鞋底光滑,摩擦力专门小,产生的阻力小,就滑得快〔远〕。

〔指导者评:通过游戏,使学生运用体会信息去分析摩擦现象,激发了学生研究摩擦力的爱好。

〕师:讲得专门好!讲出了滑得远和近的缘故。

因为滑行时会受到一种阻力,这种阻力人们叫作摩擦力。

什么是摩擦力呢?〔出示投影片〕生读: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师:谁能发觉这种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点?生:在接触面上产生。

师:想想看,刚才几位同学打滑溜的时候,什么地点是接触面?生:鞋底和地面构成了接触面。

师:同学们都明白,生活当中专门多地点都会产生摩擦力,你能举几个例子吗?生:骑自行车,滑旱冰的时候。

生:溜冰的时候。

生:走路的时候。

师:冰面专门光滑,打滑溜能够滑专门长的距离,专门轻松,有没有摩擦力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大小的咨询题,还要解决如此两个难题。

〔出示投影片〕1.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师:摩擦力有大有小,跟什么有关系呢?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

请认真观看,看能不能找出答案。

拉人游戏一:一名同学分不拉蹲下的两个体重不一样的同学。

师:感受有什么不同?生:拉×××〔体重的〕费劲,拉×××〔体轻的〕不太费劲。

拉人游戏二:一名同学分不拉一个蹲在地面上,一个蹲在地毯上的同学〔两人体重差不多〕。

生:在地面上拉比较轻松,在地毯上拉却专门费劲。

〔指导者评:这两个游戏为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进一步作出铺垫,提高了学生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的成功率。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能够看出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系?生:与物体大小、轻重有关系;与接触面的粗糙、光滑情形有关系。

生: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就专门小。

生: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得出了结论,我们再通过实验来验证。

桌上有许多实验器材,请同学们用木板、木块、测力计来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各组自己设计实验。

〔指导者评: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表达了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猎取知识的教学思想。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是如何作实验的,得出了什么数据和结论。

生:木块在粗糙的木板上拉用0.6牛的力,在光滑的木板上拉用0.4牛的力。

接触面光滑时产生的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时产生的摩擦力大。

生:在光滑的面拉木块用了0.3牛,在粗糙的一面拉用0.5牛。

在接触面粗糙的时候摩擦力就大,用的力就大;接触面光滑的时候,用的力就小,讲明摩擦力也就小。

师:刚才两个组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证明了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关系。

我们再利用刚才的实验器材,加上钩码来验证一下物体的轻重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

生:我们先用4个钩码放在木块上拉,用了1.2牛,用一个钩码放在木块上拉用了0.7牛。

物体轻摩擦力就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生:我们用了3个钩码,用了0.9牛的力,放两个钩码用了0.7 牛的力,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物体重摩擦力就大,物体轻摩擦力就小。

师:其他组的结论和他们一样吗?生:一样。

师:我们通过实验,解决了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的咨询题,谁来总结一下。

生: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有关,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指导者评:归纳总结是学生形成能力的重要时期,也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又搭了一个台阶。

〕师:冬天有的路面结冰,我们走在路面上容易摔跤,这是什么缘故?生:是因为冰上专门光滑,摩擦力比较小,因此容易摔跤。

师:你们有没有方法在冰上不摔跤?生:能够在冰面上撒砂子,使接触面变粗糙,就不容易摔跤。

师:他的方法真好,还有什么方法?生:能够穿鞋底粗糙的鞋、有钉子的鞋,在冰面上走就不容易摔跤。

师:同学们想出了好几种方法,这些方法使摩擦力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使摩擦力变大。

师:使摩擦力变大,改变了什么条件?生:从光滑改变到粗糙。

师:刚才讨论的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二个咨询题,如何增加和减小摩擦力。

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验,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记录数据,先讨论再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各组汇报实验数据和结论。

生:我们先在木板粗糙的一面垫上砂纸,木块上放4个钩码,在砂纸上拉用了3.5牛的力。

把砂纸拿掉,在玻璃上拉用了0.4牛的力。

在接触面光滑的地点摩擦力就小,接触面粗糙的摩擦力就大。

另外,物体轻的时候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就大。

师:还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吗?生:我们用毛巾包上木板,用木块在毛巾上拉,用了1.2牛的力,在光滑的玻璃上拉用了0.2牛的力。

师:不管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差不多上从哪两个方面来考虑的?生: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要增大摩擦力,就要把接触面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增大,减轻物体的重量,摩擦力就变小。

师:生活当中专门多地点都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什么缘故要如此做?有什么好处?我们来研究一下自行车。

〔教师把儿童自行车立在讲台上。

〕师:自行车哪些地点用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什么缘故?先观看,同学们再讨论一下。

生:轮子粗糙能够增大摩擦力,能够防止摔倒。

生:车轴内有滚珠专门光滑,轮子转动能够减少摩擦力。

生:脚蹬表面粗糙,用力时不易打滑。

生:车闸的闸皮表面粗糙,在刹车时与车圈产生摩擦,使自行车容易停下来。

生:车把套上有花纹的塑料套,刹车时可不能打滑。

师:同学们观看专门认真,自行车有这么多有关摩擦力的知识。

同学们看课本47页的几幅图,互相讨论,哪些情形下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小摩擦。

〔学生看图讨论。

〕师:同学们知识专门丰富,能讲明生活中应用摩擦力的知识。

我出一个难题,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那个地点有一根拉链差不多不行用,请同学们想一个方法使它好用。

生:在拉链上涂上蜡,使接触面光滑,拉时就比较省力。

师:什么缘故省力?生:摩擦力减小了。

生:抹润滑油,能够使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就小了。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期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看多应用,解决生活中的专门多咨询题。

编者评:«摩擦力»这节课,执教者的思路比较清晰,是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来安排教学的。

从整体上看,执教者的思路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操作,并引导学生收集分析操作中的事实得出假设,然后再为学生提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由体会得出的假设,最后形成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始终注意引导学生从操作实践动身,从实践中发觉的事实动身,没有把结论强塞给学生,这是十分可贵的。

验证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也是专门有意义的尝试。

这讲明执教者在备课时并不是简单地以得出结论——知识为唯独目标,而是有意地让学生在猎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磨练。

请不小看这一点,没有相信学生,敢于让学生"胡想"、"胡讲"、"胡做"的魄力,这一步是专门难放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作这种尝试了,这是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的新表现。

值得研究的是如何样给学生展现材料。

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有一定的结构,这是教师事先设计好了的。

学生操作材料、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目的确实是探究隐含在材料结构中的意义。

这既是教学过程,也是科学过程。

然而这种意义由教师给学生暗示或挑明了好,依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好?专门值得研究。

本课似乎是选择前者。

比如讲两个"拉人游戏",第一次要求学生拉体重不同的人,第二次要学生在地板上和地毯上分不拉人,实际上就将结论暗示给学生了。

如此设计的好处是学生容易得到结论,课能够上得专门顺当,但毛病恰恰也是学生得到结论太容易了,课上得太顺当了,学生得到训练、磨练的机会却少了。

也许有人会讲:教师不是要起〝主导〞作用吗?不是要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吗?咨询题的实质可能正在那个地点:既要放手而又不能失控,既要引导而又不能包办。

那个地点面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观念咨询题,也有教学方法咨询题。

请读者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