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
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摘要本次实验目的是通过测定颜色爱好的程度,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制作主观顺序量表和等距量表。
通过等级相关的算法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不同被试之间颜色爱好也大致相同。
关键词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级相关法1前言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
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1】对偶比较法又称比较判断法。
这个方法由费希纳(1896)的实验美学选择法发展而来,由寇思(l894)在其颜色爱好的研究报告中介绍出来,后来又经瑟斯顿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该方法又称瑟斯顿第五型比较判断法。
这个方法类似恒定刺激法,按照恒定刺激法的方式,应让被试比较标准刺激相变异刺激。
但用这个方法比较美感和态度时,标准刺激要屡次出现,会使人看腻了而影响正确判断,从而改成两刺激对偶比较,这样可以克服恒定法的不足,但其结果又能转化为恒定刺激法的结果。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
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各自的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美国心理学家J.M.卡特尔1906年曾用等级排列法,对当时10个著名的天文学家排过等级。
他请有关专家按照天文学家的声望排出名次。
声望最高的排在第一,其次排在第二,依次下去,就得到一个次序,这就构成了一个顺序量表。
等级排列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有空间误差,不如对偶比较法精确。
2方法2.1被试此项实验共2名被试。
女性,年龄在20岁左右,大学文化程度。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1 引言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略的量表。
它没有等距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
建立顺序量表时,要求被试将事物按照某一标准排出一个顺序即可。
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或等级法)是建立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
该方法让许多刺激同时呈现,由多个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这些刺激进行排序;然后把所有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对刺激各自平均等级赋予数值,即成为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需要比较的刺激配对,然后逐对呈现,让被试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配对的刺激中哪个在这种特性上感觉更为明显。
由于各种刺激都需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若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则配对的个数是n(n-1)/2。
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它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的呈现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 被试某大学本科生五名,一男四女,20岁。
2.2 材料5张不同的图片2.3 程序(一)对偶比较法1 按台阶式排出呈现刺激的顺序,见表1 。
表1 n=5时台阶式的排列顺序A B C D EA *B 1 *C 2 3 *D 8 4 5 *E 9 10 6 7 *2 给被试如下指导语:“每次都给你看两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
”3 按预定的顺序呈现各对图片,每次要将两张图片同时呈现给被试。
将被试的反应记录到相应的位置上。
做完十次后休息3分钟,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十次,这十次两张图片呈现的左右位置与前十次相反。
(二)等级排列法1 排定呈现5种图片的顺序,A、B、C、D、E。
2 给被试如下指示语:“请你将这五张图片按自己的喜爱的程度排一个顺序:将自己最喜欢的图片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其余3张按自己喜欢程度一次排在两者之间。
对偶比较法
对偶比较法绪论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一、实验背景心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地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确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例如,对时间的估计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或者说时间知觉与被估计时距的关系。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所谓实验处理即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刺激条件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
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它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小),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电位等。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总之,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二、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学习和掌握如何对自变量、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并进行严格和有效地控制。
3.如何有效控制额外变量,避免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以大学生为被试4人一组,其中2个被试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有反馈),2个被试不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无反馈)。
(二)实验材料1.一张10cm310c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c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实验心理学: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小组3)(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上海,200234)摘要实验通过对偶比较法和品级排列法测定个人对颜色的爱好程度,并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和品级排列法制作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测定颜色爱好顺序是用5种色卡一一配对然后一对对呈现给被试看,让被试报告喜爱哪个。
其中同种色块配对的2次呈现要将两种色块的呈现位置互换以排除空间误差。
品级排列法测定颜色爱好顺序是用5种物品各7个颜色的图片给被试,让其依照喜好进行排列。
结果发觉:对偶比较法和品级排列法能够用于测定个人对颜色的爱好程度;个人对颜色的爱好程度存在个体不同;对颜色的爱好受到具体形象的阻碍。
关键词:对偶比较法品级排列法顺序量表1 前言对偶比较法最先由科恩在他的颜色爱好沿街中介绍出来,那个方式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就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定两个刺激中的哪个在那个特性上更明显。
假设有n个刺激,那么一共能够配成的数量为n(n-1)/2。
由于比较是每对刺激或前后呈现或同时呈现,都会产生误差(时刻或空间误差)。
为了幸免误差,每对刺激都要呈现2次,互换其呈现的时刻或位置。
如此总的比较次数就共有n(n-1)次。
排定颜色的呈现顺序能够按台阶式或斜线式,将5种颜色配成10对进行比较。
为了抵消顺序误差,10次测试做完以后要以与原先的测定顺序相反的顺序再进行10次测定。
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被试选择“更喜爱”次数最多的颜色确实是其最喜爱的颜色。
品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一样也是用来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方式。
品级排列法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它要同时呈现所有的刺激,让被试依照必然的心理特点将其中的最优刺激排在第一名,最差刺激排在最后,其他刺激依次排在中间,以品级来表示与各刺激相应的心理量的顺序。
心理物理学的方式包括测量感觉阈限和测量阈上感觉两大类。
与上感觉的测量时通过制作心理量表来实现的。
心理量表大体上能够分为3类: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序法
对偶比较个法和等级排序法1 引言顺序量表的建立有两种方法,等级排序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序法的特点是一次性将要比较的刺激全部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
主试将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平均等级,最后把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序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则是把所有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给被试,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
最后按每一个刺激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作一个顺序量表。
在对偶比较法中,要注意同一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呈现的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序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 被试在进行等级排序法时,被试为某大学本科生,男生一名,年龄20岁,女生3名,年龄20岁。
在进行对偶比较法时,被试为某大学本科生,女生一名,年龄20岁。
2.2 仪器5种不同的图片2.3 程序(1)等级排列法①主试一次性给被试呈现全部图片,指导语为“请你做一个图片爱好的实验,这里有5张不同的图片,请你请你按照自己的喜爱程度进行排序,将最喜欢的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
”②主试作好记录。
一名被试做完以后,将图片收起,换另一名被试进行实验。
(2)对偶比较法①按台阶式的排列顺序将刺激呈现给被试,指导语为“我每次给你看2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
”②主试按顺序呈现图片,一左一右,记录被试的反应,做完10次休息2分钟,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10次,这10次的左右次序要与前一次相反。
3 结果本次实验分别运用了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对被试对于不同图片喜好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在运用等级排序法的实验结果显示,4名被试都较喜欢A和B图片,较不喜欢C 和D图片,其中,对于C图片有3名被试表示为最不喜欢,综合4名被试的喜好程度,我们可以得出被试最喜欢A图片和B图片,最不喜欢C图片,依次为A或B、D、E 、C。
对偶比较法_等级排列法和两极递进式排序法的比较
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和两极递进式排序法的比较Ξ田晓明 冯成志Ξ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苏州,215006)摘 要 排序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于不同排序方法排序结果的比较却鲜有报道。
本研究通过颜色偏好实验考察了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和两极递进式排序法三种排序方法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指标,并比较了三种方法的优劣。
结果表明:三种排序方法在颜色偏好的判断作业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其中以对偶比较法的稳定性稍高;三种排序方法在稳定性、经济性、简便性、直观性和适用条件上各有优劣,文末就三种排序方法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两极递进式排序法,颜色偏好1 引言 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建立顺序量表的常用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被试以一定标准将刺激排序,尽管其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1];但被试在等级排列时会随着被比较刺激数目的增加变得难以抉择,有研究者建议采用等级排列法时刺激的数目以不超过25为宜[2]。
对偶比较法首先将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逐对呈现,让被试就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在这个特性上更明显。
其优点是可以检测被试在比较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非传递性,即比较过程中出现三角循环现象;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两两比较的次数随N 的增大而快速增加,一般说来被比较对象不超过15个[3]。
另外一种较少提及的方法是两极递进式排序法,是从同时呈现的许多刺激中根据一定标准先筛选出最优的n (n ≥1)个刺激,再筛选出n (n ≥1)个最劣的刺激;然后对剩余的刺激进行层层递进式两极评判,直至筛选完毕。
该方法在绩效评估中应用较多,由于从一批员工中区分出最好的和最差的相对比较容易,两极递进式排序法更受人们的欢迎。
这些方法不仅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对社会价值的判断、心理健康评估、感知觉的测量、跨文化比较及偏好判断等[4-9];而且在教育学、生物测量学、经济学、市场与广告学、医学、计算机工程和管理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10-16]。
第四节 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第四节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一、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又称比较判断法。
这个方法由费希纳(1896)的实验美学选择法发展而来,由寇思(工blrnl894)在其颜色爱好的研究报告中介绍出来,后来又经瑟斯顿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该方法又称瑟斯顿第五型比较判断法。
这个方法类似恒定刺激法,按照恒定刺激法的方式,应让被试比较标准刺激相变异刺激。
但用这个方法比较美感和态度时,标准刺激要屡次出现,会使人看腻了而影响正确判断,从而改成两刺激对偶比较,这样可以克服恒定法的不足,但其结果又能转化为恒定刺激法的结果。
1、对偶比较法的具体步骤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两两配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两个刺激中哪一个刺激的某种屑性更明显,如甲物比乙物好看,受欢迎……它要求每一个刺激都要分别与其它刺激比较一次。
如果用n代表相比较刺激的数目,那么比较的总次数就是:n(n—I)/2。
例如10个刺激,若每一个刺激都与其它的刺激比较一次,则需比较10(10一1)/2=45次。
为了控制空间误差、时间误差等系统误差,要求每对刺激随机呈现,用AB法平衡空间和时间误差,即每对的两次比较中某刺激先呈现,在另一次比较时,则后出现等。
记录方式有两种(I)用字母表示,即当A与B比较时被试觉得A比B好(即某一属性明显)就在A行B列的交叉处写上“A”,如果B与G比较时,被试报告G比B好,就在B行G列的交叉处写上G,最后统计得分时,记录表上4的个数即为4的分数,同样,B的个数为B的分数,依此类推。
这个得分,称作选择分数,用字母c表示。
所有各刺激所得选择分数的总和应该是比较的总次数,即c=n(n一1)/2.最后可用这一点,对选择分数的计算是否有误进行核对。
(2)用“1”表示某一特征明显,“o”表示不明显。
c分数的计算很简单,纵列“o”的个数或横行“1”的个数,就是该项的得分数。
关于对选择分数进行核对,前面所讲是在只进行一轮比较,即每一个刺激与另外的刺激只比较一次时c=n(n一1)/2。
实验指导-对偶比较法实验
《对偶比较法实验》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颜色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使用对偶比较法制作心理量表。
二、实验理论心理量表法是用以描述系列刺激与人的心理感受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基于精确程度的不同,这种对应关系分为比例量表、等距量表、顺序量表和名称量表四种。
顺序量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所引起某种心理感受的强弱程度序列,一般采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来制作顺序量表。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
它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标准对所有刺激进行排序。
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
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这种方法在市场研究和调查中较常用,如调查消费者对同类商品的评价和购买意向、收视率调查以及对一组广告优劣的评判等。
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这种方法是把所要测的刺激配成对,让被试者对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或更喜欢哪一个刺激。
如果有n个刺激,则配对的数目应为n(n-1)/2对。
为了消除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每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在第二轮比较时每对刺激的左右位置对调,呈现顺序也与第一轮相反。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红、橙、黄、绿、蓝、青、紫共7种颜色圆,配成对,每对刺激比较两次,第二次呈现的顺序相反,左右位置对调,共42次。
四、实验步骤: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本实验无参数设置,实验者可直接点击“开始实验”进入指导语界面,然后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指导语是:下面每次将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对每次呈现的一对颜色进行选择。
如果你喜欢左边的颜色,请按“-”键;喜欢右边的颜色,请按“+”键。
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实验量表
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顺序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一般用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来制作顺序量表。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
它与对偶比较法的不同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标准对所有刺激进行排序。
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
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因此,在空间误差可以忽略的前提下,等级排列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最简捷最直接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市场研究和调查中较常用,如调查消费者对某同类商品的评价和购买意向、收视率调查以及对一组广告优劣的评判等。
一、目的通过对8种手机外观喜好程度的排列,学习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8张不同型号的手机图片。
三、方法1.双击桌面“心仪心理实验平台”图标,弹出登录窗口。
对首次登录者请先注册用户;对已做过实验者用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双击“电脑实验”,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
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单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练习等,也可以单击“开始实验”按钮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是:下面将要呈现的是一组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手机图片。
请你根据自己对这些手机外观的喜好程度进行排序,将手机图片拖到下面相应的框内。
框分别用1、 2、3、4、5、6、7和8表示,最喜欢的排第1位,依此类推。
你可以修改排序,直至完全从高到低排列好为止。
点击“确定”按钮确认。
在你明白了实验要求后,请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3.进入实验界面,上面并排有 8张手机图片。
下面是编号从1到8的8个框。
被试排序完毕后点“确定”按钮予以确认。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以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实验心理学作业之心理物理学方法
传统心理物理法一、最小变化法I 特点:探索从感觉不到到感觉到的转折点和从感觉到到感觉不到的转折点1、刺激是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2、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出现3、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不同4、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5、每个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就是绝对阈限II 阈限的测定1、绝对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刺激由递增和递减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寻找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重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每一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
当被试说不清时,意义与之前的判断相反。
阈限计算:转折处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阈限,绝对阈限就是系列所有阈限的平均值。
2、差别阈限的测定实验过程: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即刺激是固定的,其强度大小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又称变异刺激,即刺激的强度按由小到大或由大而小的顺序排列。
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照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
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四类反应,当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时记录为“+”;当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录“=”;当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时记录“—”;表示怀疑可记作“?”.阈限计算: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距离为不肯定间距,取平均上下限的不肯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为主观相等点,理论上应与标准刺激相等,但实际上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被称为常误。
III 误差及其控制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错误。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对偶比较法
绪论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一、实验背景心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地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确它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例如,对时间的估计是否受时间长短的影响,或者说时间知觉与被估计时距的关系。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的各种变量。
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它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所谓实验处理即主试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影响刺激条件的变化。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
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它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小),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电位等。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总之,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二、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有无反馈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2.学习和掌握如何对自变量、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并进行严格和有效地控制。
3.如何有效控制额外变量,避免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以大学生为被试4人一组,其中2个被试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有反馈),2个被试不知道每次练习画线结果(无反馈)。
(二)实验材料1.一张10cm³10cm的白卡片,上面画有一条2cm长的直线,将画有直线的白色卡片放入镜框内,直线与水平面平行、居于镜框中间,作为实验的标准刺激。
实验六: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颜色爱好量表实验目的:通过测定颜色爱好程度,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作颜色爱好量表。
被试:大学生被试三人实验器材:红、黄、蓝、绿、黑五种不同颜色纸片各一张,每张纸片5cm*5cm大小正方形实验步骤:1.用对偶比较法比较颜色爱好。
1.1把五张纸片逐一配对,共配出10对,实验前主试按对偶比较法原则排列呈现顺序并制成相应的表格,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给被试,为尽量排除空间误差,在同一个纸片配对中,该纸片在左和右的位置各半。
主试按顺序成对地呈现不同颜色的纸片,要求被试加以比较并报告两者中喜欢哪一种颜色,被试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而不能有折衷答案。
主试记下被试的选择结果,喜欢的记“1”分,不喜欢的记“0”,并将得分填到相应的格内。
1.2比较呈现的顺序按下表排列每一对比较时,竖行颜色的都放在左面,做完10次后休息五分钟。
1.3重复10次比较,但实验顺序相反(10次到1次),且每次比较时竖行颜色的纸片都要放在右面。
2.用等级排列法比较颜色爱好。
2.1五张颜色纸片同时呈现,让被试按他的判断标准,依次把五个颜色排成一个顺序,最喜欢的放在第一位,其次的放在第二位,依次类推,排完后被试可调整其位置,到被试认为正确为止。
然后把多名被试对同一颜色评判的等级加以平均。
结果:1.根据程序1实验所得的数据计算的被试对不同颜色的选择分数C,以及P、Z、C’、P’、Z’2.根据程序2实验所得的数据分别列出被试五种颜色的喜爱等级。
讨论:1.对本实验所得量表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心理学依据。
2.分析每组被试对颜色偏好的个别差异。
3.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用于实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4.如何用对偶比较法设计实验为某陶瓷厂预测四种不同形状杯子的销路。
参考文献: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148-149。
附:实验记录表表1:对偶比较法记录纸表2:等级排列法。
实验报告2
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量颜色偏好郭燕摘要:本次试验分别运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测量应用心理专业两名被试对五种颜色的偏好程度。
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一套,以探究被试对所提供颜色的偏好,再将用对偶比较法制作的顺序量表转化为等距量表。
得出被试对所提供颜色偏好的等距量表。
1、引言对偶比较法最早由科恩在他的颜色爱好的研究中介绍出来。
这个方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呈现,让被试就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判断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在这个特性上更明显。
等级排列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被试以一定的标准将刺激排序,然后把所有被试的排序等级加以平均以求出每一个刺激的平均等级。
本次试验的目的在于学习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判断被试对那种颜色的偏好较强,并分析其原因。
2、方法2.1 被试应用心理专业的两名学生2.2 实验仪器不同颜色的笔一套2.3 程序(1)对偶比较法。
把五种颜色逐一配对,共配出10对,然后按照斜线法的顺序一对一对的呈现给被试。
为尽量排除空间误差,把以上10对颠倒位置再呈现给被试。
被试的任务就是在两种颜色中进行选择,确定自己更喜欢哪种颜色。
喜欢的记“1”,不喜欢的记“0”。
(2)等级排序法。
把五种颜色同时呈现,让被试先按照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排列,记下结果,最左侧记5分,依次减少1分,最右侧记1分。
然后,再让被试按照最不喜欢到最喜欢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排列,记下结果,最左侧记1分,依次增加1分,最右侧记5分。
3、结果整理结果记入表1和表2表1 对偶比较法记录纸表2 等级排列法4、讨论4.1 实验得出两名被试的颜色偏好分别是蓝,粉,橙,绿,紫和紫,蓝,粉,橙,绿。
4.2 在对偶比较法中,为排除空间位置这一额外变量,巧妙的安排了颜色对呈现的顺序。
4.3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所得数据权威性不高,但也足以证明被试的颜色偏好。
5、参考文献郭秀艳著,杨治良审订,《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序法
对偶比较个法和等级排序法1 引言顺序量表的建立有两种方法,等级排序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序法的特点是一次性将要比较的刺激全部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
主试将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平均等级,最后把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序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则是把所有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的呈现给被试,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
最后按每一个刺激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作一个顺序量表。
在对偶比较法中,要注意同一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呈现的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序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2.1 被试在进行等级排序法时,被试为某大学本科生,男生一名,年龄20岁,女生3名,年龄20岁。
在进行对偶比较法时,被试为某大学本科生,女生一名,年龄20岁。
2.2 仪器5种不同的图片2.3 程序(1)等级排列法①主试一次性给被试呈现全部图片,指导语为“请你做一个图片爱好的实验,这里有5张不同的图片,请你请你按照自己的喜爱程度进行排序,将最喜欢的放在最左边,最不喜欢的放在最右边。
”②主试作好记录。
一名被试做完以后,将图片收起,换另一名被试进行实验。
(2)对偶比较法①按台阶式的排列顺序将刺激呈现给被试,指导语为“我每次给你看2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喜欢哪一张。
”②主试按顺序呈现图片,一左一右,记录被试的反应,做完10次休息2分钟,然后再用相反的顺序比较10次,这10次的左右次序要与前一次相反。
3 结果本次实验分别运用了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对被试对于不同图片喜好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在运用等级排序法的实验结果显示,4名被试都较喜欢A和B图片,较不喜欢C 和D图片,其中,对于C图片有3名被试表示为最不喜欢,综合4名被试的喜好程度,我们可以得出被试最喜欢A图片和B图片,最不喜欢C图片,依次为A或B、D、E 、C。
实验题目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姓名: 苏双实验题目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1 引言1.1 实验目的1.1.1 通过比较五种物品颜色爱好程度,学习用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顺序量表。
1.1.2 学习和掌握对等级排列法测量结果一致性系数的统计分析方法。
1.2 实验内容等级排列法也是用来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被试将所呈现的一系列刺激按优劣或喜欢—不喜欢的顺序依次排列。
等级排列法与对偶比较法的不同在于,等级排列法一次对所有的刺激进行排序,因此,在空间误差可以忽略的前提下,等级排列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最简捷、最直接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市场研究和收视率调查等应用研究中比较常用,如调查消费者对同类商品的评价和购买意向的排序等。
根据等级排列的结果,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两个顺序量表的相关,相关越小,差异越大,公式如下:ρ=1-(6∑D²)/n(n²-1)ρ—等级相关系数n—刺激的数目D—对同一刺激判断的等级差 [1]1.3 实验意义掌握等级排列法的相关实验程序。
2 方法2.1 被试心理学院大二学生5名,3男2女,年龄19~20岁,颜色和知觉正常。
2.2 仪器或材料2.2.1实验仪器:计算机、等级排列法实验程序。
2.2.2实验材料:4 种实验材料(方块、自行车、玫瑰花、雨伞)的图片,每种物品的颜色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灰、黑九种,图片背面均为白色,共 36 张。
各种颜色的 RGB ( ) 函数值如下:表 8-1 实验材料的 RGB ( ) 函数颜色参数值2.3 程序1、 单击“等级排列法”实验程序图标,进入实验状态,便会出现如下实验指导语:“现在你看到的是一组方块的图片,他们图案相同但颜色不同。
用鼠标单击图片的背面便可翻看图片。
在排序前,请你先看一遍所有的图片,根据对不同颜色的喜好程度,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进行等级排序,并将图片放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1’代表最喜欢,‘9’代表最不喜欢,如果对排好的顺序不满意,可以继续调整,直到满意为止,实验完成后,请用鼠标单击屏幕中心图标,并按确认图标予以确认。
5.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XXX 应用心理学X班摘要实验通过对被试颜色爱好的测定,学习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关键词对偶比较法顺序量表1.引言概念界定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
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明显。
因此,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n(n-1)/2对。
又因为有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n(n-1)次。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应用心理学2班同学1名,矫正视力正常,左右手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1号反应盒。
2.3 实验材料屏幕上会出现一左一右两个不同颜色形成的图片,请挑选出比较喜欢的颜色,二选一。
2.4 程序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
实验共有7种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
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橙、黄、绿、蓝、青、白。
为抵消顺序误差,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实验顺序如下表:表1 实验顺序安排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红橙 1黄 2 3绿 12 4 5蓝 13 14 6 7青 19 15 16 8 9白 20 21 17 18 10 113 结果表2 颜色顺序结果序号颜色被选择的次数1 红 112 橙 103 黄 84 绿 25 蓝 26 青 57 白 4图1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结果图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
1 引言
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有两种,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等级排列法的特点是一次性地将刺激全部呈现给被试,请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序。
主试将多个被试对同一刺激的评定等级加以平均。
就能求出每一个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组顺序量表。
对偶比较法则是把所有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最后按每个刺激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作一个顺序量表。
在对偶比较法中,要注意同一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前后两次的呈现要再时间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平衡。
所有的刺激对呈现的顺序也要按照台阶式或斜线式的方法进行安排。
本次试验的目的是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2 方法
2.1被试
等级排列法被试为5名21岁在校大学生,3女2男;对偶比较法被试为1名21岁男大学生。
2.2实验工具
5种不同的图片
2.3实验程序
(一)等级排列法
1 一次给被试呈现5张图片。
2 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请你做一个图片爱好的实验,这里有5张不同图画面的图片,请你按自己的喜爱程度给它们依次排序。
如果排好后你觉得不满意还可以再改,直到排出你满意的顺序为止。
这个实验无所谓对错,只要你按自己的爱好程度排序就行,现在就请开始。
”
3 主试做好记录。
4 换下一名被试,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二)对偶比较法
1 按台阶式排除呈现5种图片的顺序。
2 给被试如下的指导语:“我每次给你看两张图片,请你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张,最好能说明为什么喜欢这张。
”
3 按预定的顺序呈现个对图片,每次都要将两张图片同时放到被试前得桌面固定位置上,一左一右。
被试的反应要记到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做完10次后休息2min,然后再按照相反的顺序比较10次,这10次每张图片呈现的位置要和前面呈现时的左右位置调换一下。
给被试呈现图片顺序列表见表3.1:
表3.1 对偶比较法图片呈现顺序列表
A B C D E
A * 20 19 13 12
B 1 * 18 17 11
C 2 3 * 16 15
D 8 4 5 * 14
E 9 10 6 7 *
3 实验结果
在实验一结果中发现,图片B的平均等级最小,即最受喜爱,图片E在总体中则是最不受喜爱的,不同被试对画面的喜爱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即便是结果排在最后一位的E,也还是有被试把它排在第一位。
根据被试结果的数据得出被试对图片的平均喜爱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B、C、D、A、E,具体结果见表3.2:
表3.2 等级排列法的实验结果和具体运算
同时,在实验二对偶比较法的结果中发现,被试对图片A和C的喜爱程度相同,均排在第一位,且图片B和D并列排在第三位,图片E排在第二位,具体结果见表3.3:
表3.3 对偶比较法的实验结果和具体运算过程
A B C D E
A
B B(A)
C C(A) C(C)
D A(A) D(D) C(C)
E A(A) B(E) E(C) E(E)
总计C 6 2 6 2 4
P=C/2(n-1) 0.75 0.25 0.75 0.25 0.50 Z 0.67 -0.67 0.67 -0.67 0
名次 1 3 1 3 2
四讨论
从实验一的实验过程来看,等级排列法虽然计算步骤相比较对偶比较法较繁琐,但是实验所用的整体时间短于对偶比较法,由此可见,等级排列法明显的优点是简单、省时、经济,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被试对不同图片喜爱程度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得到图片刺激的受欢迎程度。
其不足是等级排列法不能反映不同等级被试之间的差距大小,结果具有相对性。
从实验二的实验过程来看,对偶比较法的程序是较细致的,相比之下也显得十分复杂,但由于在实验中刺激是一对一地呈现,可以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所以采用对偶比较法得到的结果比较精确。
同时,对偶比较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一些情况下,呈现给被试的两张图片可能都是被试喜欢的又或是被试不喜欢的,例如实验发现经过多次选择之后,图片A和C并列第一,我们发现,对于图片A和C来说,这两张图片的共同包含特点是色彩属偏深色调,这说明总体来说,该名被试更偏爱深色调的图画,那么主试在实验中如果同时呈现图片A和C,就会使被试陷入双趋选择的两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被试做出二选一的选择就显得模棱两可,很容易使得被试前后两次的选择不同。
不一致的结果当然可能是被试的选择标准在实验中发生变化导致的,但不排除是因为呈现图片的组合而导致的,这样就会影响实验结果,那么对于图片B和D这两张背景偏浅色系的图片为什么并列第三的原因也就不难解释了。
比较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实验,发现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并不相同,其中,两组被试对图片A和E的判断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我们认为这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组被试不同质的原因造成的差别,如果要考察两种实验方法结果上的细微差异,或许让两种实验都采用相同的被试组的做法更具有可比较性。
但是综合来说,两种实验方法是各有优缺点的,例如等级排列法比较经济省时,同时对偶比较法又比较准确可靠。
实验中主要存在上的误差,从实验过程来看,主要存在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为消除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每对刺激需要比较两次,互换时间顺序或空间位置,如对偶比较法的实验过程,被试应该进行20次比较,后10次的实验顺序与后前10次相比,时间顺序与空间位置均相反,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准确。
从主试来看,在实验过程中,主试的一些做法会影响到被试的选择,例如有的被试再实验时会对被试的选择做不恰当评价:“怎么会是这张好看,你不觉得另一张也很好么?”类似这样的评价会给被试造成心理暗示,影响实验结果。
从被试来看,重复地选择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且用于实验的图片数量较少,也会给被试带来腻烦感;在呈现刺激的图片组都是被试所喜欢或不喜欢的情况时,被试会表现出犹豫,该名被试甚至会表达“这两张让我好纠结啊”、“能闭着眼睛选一张吗?”类似的话语,可见图片组合的顺序上也会导致误差的产生。
五结果
通过对5种图片的爱好程度的测定,学会用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制作心理量表。
参考文献
[ 1 ]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 2 ]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