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
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3.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4.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5.M.H.艾布拉姆斯: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6.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态度应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9.文学理论的客体:文学活动,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10.文学理论多样化形态: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
1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①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②文学心理学(亚里士多德、立普斯、布洛、克罗齐、康德、费洛伊德、荣格、冈布里奇);③文学符号学;④文学信息学;⑤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维柯,丹纳“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⑥文学价值学;⑦文学文化学(以“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12.文学理论的基石: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13.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最重要的语言符号)。
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艺术生产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人类学的观念: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础特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观点来源与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5.文学反映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哲学的观念6.艺术生产论(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相比较,并不专指某医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3.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论 3.2卡斯特尔维屈罗
卡斯特尔维屈罗卡斯特尔维屈罗〔Castelvetro,1505—157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他出身于上层市民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宣扬人文主义理想,高扬人、人的价值,肯定人、人性,在当时意大利颇有影响。
在政治主张上,他赞成普选权,因此遭受到宗教迫害,他曾因异端罪被宗教裁判所缺席审判,由此长期流亡国外。
他的著作大都散失,仅存著名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
他对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解释和理解以及自己的文艺理论主张都包含在这本著作中。
此书在评论史和戏论史乃至文论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卡斯特尔维屈罗在继承亚里士多德关于论述诗的题材的根底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历史的题材是由世间发生的事件的经过或者由上帝的意志〔显现的或隐藏的〕供应他的。
〞诗的题材是“关于本来不曾发生过的事物的,但是同时在愉快和真实两方面,都不比历史减色。
〞在此根底上,历史的题材是不能入诗的,因为历史题材所描写的是客观的真实。
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观点,由于历史描述已发生的事,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写诗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地对待,它所描写的事具有普遍性。
因此,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历史的题材只是描述事件发生的经过,历史学家也只是根据已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经过来记载的,历史学家的表述的语言只不过就是“推理所用的〞语言罢了。
而对于文学艺术创作而言,它并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作简单的记载或陈述,作家所创作的文学题材应该近似历史的题材,但却不和历史题材完全等同。
他说:“诗的题材虽然应该近似历史的题材但也应该有所不同,因为如果一样,那就不是近似,如果不是近似,诗人在处理这些素材时就毫不费力,……他就不配人赞美……。
〞他认为诗人创作所要到达的应当是“创造出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同时又能使这故事像历史那样可喜和真实。
〞卡斯特尔维屈罗是从诗人的创作能动性方面来考虑的,主要目的是要求诗人创作出现实中不曾发生过的事,但又具有可预见的真实性,能使读者得到审美的愉悦。
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454
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然后再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惊醒考察,最后再回过头来清理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本节概述:人的活动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它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而在这种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则往往激发人们创造的动机。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知识点1: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的存在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人的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知识点3:文学活动的地位人类活动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各种形态的精神活动中,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因而,可以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本节概述: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西方文论第三章
基督教神学的主要教义是: ★宣扬上帝创造一切的“创世说”; ★主张人天生就带有祖先亚当、夏娃的 原生罪恶的“原罪说”; ★认为人的一生就是赎清原罪过程的 “赎罪说”; ★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来世说”。
基督教文化分前后两期 ★早期他们主要是借助于柏拉图的神秘 主义、罗马后期的哲学家普罗提诺的新 柏拉图主义,以及亚历山大理亚学者阐 述的亚里斯多德的学说,形成了教父哲 教父哲 学,其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 ★后期更侧重于借助亚里斯多德哲学中 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因素建构基督教 神学体系,形成了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其代表人 经院哲学 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第三章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背景简介: 背景简介 ★历史学家一般把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一千来年的历史 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期。封建制的经济 形式是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农奴依附于封 建庄园租种领主的土地,缴纳高额地租并 服徭役,其政治形式是等级君主制。 ★欧洲中世纪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 督教的兴起和统治。
二、主要观点 1、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 1)艺术家进行创作就是对上帝的摹仿,艺术家 之所以摹仿自然,是因为自然万物为上帝所造, 只有摹仿自然才能掌握上帝的“技巧”。(对 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进行了神学改造) 2)上帝创造的美的事物的特点:“美有三个要 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美的东 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 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
豹 ——在巴黎动物园 在巴黎动物园 奥地利]里尔克 [奥地利 里尔克 奥地利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学
1778)Voltaire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 领袖。继承了拉伯雷和 斯威夫特的讽刺幽默的 传统,辛辣而尖刻。 代表作:《查第格》、 《老实人》、《天真汉》
哲理小说:法国启蒙学者创造的一种小说体
裁,以表达思想哲理为主,情节只是一个框 架,人物只是一种寓意,不注重情节描写与 人物刻划,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表现为 书信体、对话体、游记体等。在启蒙运动中 起过宣扬启蒙思想的作用,但文学性较差。 创始人为伏尔泰。
哥特小说的审美意义是表现壮美,激发人的敬畏与
恐惧的心理。
哥特小说影响
哥特式小说影响了后世小说。如19世纪德国
霍夫曼的恐怖小说和故事。狄更斯的《荒凉 山庄》、《远大前程》,夏洛蒂•勃朗台的 《简•爱》,艾米丽•勃朗台的《呼啸山庄》。 美国一直是丰富多产的“哥特式恐怖之地”, 产生了布朗的小说、爱伦· 坡的恐怖小说,福 克纳的《圣殿》(Sanctuary)和《押沙龙, 押沙龙!》(Absalom,Absalom!)都深 受影响。
法国启蒙文学
四大启蒙学者:孟德斯鸠、
伏尔泰、狄德罗、卢梭 1、孟德斯鸠(1689—1755 Montesquieu ):法国启 蒙运动的先行者,资产阶级 温和派代表。 《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波斯人信札》:为18世纪 法国启蒙文学所特具的哲理 小说体裁奠定了基础。
2、伏尔泰(1694—
驯服野山羊,圈养(畜牧阶段)
收集麦种种植(农垦阶段) 与“星期五”建立主仆关系(社会) 土地分给众人(私有制) 全岛达成协议(社会契约)
2、斯威夫特 Swift (1667-1745) 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 小人国:英国的缩影 大人国:理想的君主国 飞岛国:否定脱离实际的 科学 魔术国:赞成共和政体 慧骃国:向往单纯而正义 的宗法制度
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过程)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一。“合目的性”就是人的活动是有意识、 有计划、有目的活动。“合规律性”就是 符合自然的规律和人的规律,即“人的尺 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 人的生活活动体现着人的自觉意识。文学 活动就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自觉能动的 创造,是全面性的生产,是感性与理性的 共同作用,是先天与后天的共同结果全面 表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第三章 文学活动论
运动 维持生命本能 自由自觉 物质性生活活动 活动-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文学活动 精神性生活活动 审美 质 生物 人类 其他艺术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文学 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的人。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活动
第二节,反映是能动的创造,创造是文学的 生命。 中国古代文论都重视作者的作用。作品是作者创造的 产物,既是情感的产物,又是认识的结果。“诗言 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乐也,人之情所 不免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朝 卢延让)。 西方文学理论中,古典文艺理论强调模仿与再现,浪 漫主义思潮中,强调作者的决定作用,认为文学是作 者心灵的表现,作者对作品的意义有生成的作用,文 学创造能力来于作者的“天才”。华兹华斯认为:诗 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福科关注作者在文本中的“出现”与“消失”,不是 “出席”而是“缺席”,是表示社会中某些话语的存 在、传播的运作的特征。
文学理论笔记
中国文学概论笔记第一章总论一、文学与人1.文学对人了生活的意义。
大众文化是向文学本身的归附。
文学弥补生活中的缺憾,对生活的一种超越,客服生活中的困难,是自由的体现。
消遣、娱乐的价值。
文学的社会价值(核实是审美)认识价值是审美的认识价值。
教育价值也是审美化的教育价值。
具经济价值文学商品化2.文学与人性。
(1)人性即人的自然性(2)人性即人的社会性(带有欺骗性)不足:实质是那人降低到动物层次。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但并未忽视人的自然性,而是放在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结合点上。
(3)人性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文学要显现出人性的丰富,生动和宽阔和深厚。
3.文学是人学。
依托政治权力才能确立。
(1)文学是人写的,写人的,为人的。
写作的主题,对象,目的是人。
作者笔下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融情于物。
(2)文学对人的表现是整体性的。
文学和艺术吧人的一般性和个别性结合起来表现。
(3)文学显现了人的自由。
艺术能克服生活的局限,显现出人最完满的自由的需要。
艺术是对人的生活的有限性超越。
二、文学理论的性质和任务。
1.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
西方之所以称“诗学”的原因:(1)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
(2)西方诗学兴起较早,因而诗学即文艺理论。
诗论(中国)关于文学的理论即文艺学。
文艺学的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含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含文学理论史)2.研究对象。
以文学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体来讲: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学科方法为对象。
3.研究方法。
方法是多方面的。
(1)运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把文学看成一个具有内在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文学是整体构成的。
(2)比较方法:横向、纵向、古今、中西。
(3)理论联系实际(4)多学科融合(模糊数学→模糊美学)4.研究任务。
M·H·埃布拉姆斯《浪漫主义与批评传统》。
书中提出著名的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西方诗学研究重心)→作品→作家(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后的转移)→读者。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三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作为文艺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出现于唐代。传为王昌 龄所作的《诗格》一书中提出:
▪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 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 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 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非常相 近却又是有所区别的,也可视 为意象和境界的区别。“象外 之象”指玲珑透彻而又意蕴多 重的诗歌审美意象,“景外之 景”则是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 整体诗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兴”与“兴象”
▪ 滋味和兴象,在唐代诗学中是具有标志性和普遍性的范畴。 兴象之“兴”,缘于中国先秦诗学中的比兴,也成为后来的 “感兴”之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பைடு நூலகம்
▪ 兴是作家受到外物的触发,唤起 了内心的情感,从而引起创作的 冲动。其中有这样几个要素:一 是要有外物的触发,也即“感 物”;二是这种感发的偶然性或 随机性,而非预先立意,刻意为 之;三是主体情感的唤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皎然所提出的“取境”是通过 诗人创作运思而得,主张苦思, 达到成篇之后“有似等闲,不 思而得”的境界。
▪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 之极也。”——皎然《诗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晚唐的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 偕”命题。
▪ 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 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沉渍益 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 乃诗家之所尚者,则前所谓必 推于其类,岂止神跃色扬 哉?——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书》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文学理论研究虽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韦勒克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的论述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我曾试图对文学研究的某些主要分支加以区别。
我写道:“首先,在两种文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区别:一种观点将文学视为一种共时序列;另一种观点将文学主要视为一系列按编年顺序排列的作品,并将其视为历史进程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在文学原理和文学标准的研究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之间,也存在着进一步的区别,不论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是孤立的,还是按编年顺序进行的。
第三章文学的功能
第三章文学的功能目录第一节审美与娱乐第二节认识与教育第三节传达与交流第四节文化积累与创造所谓文学的功能是指文学对人类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它属于价值论范畴。
文学的功能是文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就其实质而言,对它的探讨是以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为前提的。
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功能观。
对文学功能问题的思考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出现的时间都很早。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对文学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柏拉图认为,文学会培养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所以不利于他的理想国建设,他的建议是把诗人从理想国中赶出去。
亚里士多鲤则肯定了文学的积极作用,认为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宣泄人累积在心里的消极情绪,他把这种作用称为Catharsis",中文把它解释为“净化”或“陶冶”。
【选择】在中国,《左传》里就曾提出通过文学,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盛衰以及一个人的志向,即“观麦”的说法。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赵孟(武)请郑七子赋诗时说,“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7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韩宣子对郑国六卿说,“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孔子则提出了文学功能的“兴观群怨”说【选择】,对文学的社会作用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至U了20世纪,随着理论界对文学审视的视角不断转换,对文学功能的认识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深入。
一般观点认为,文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其中,由于文学属于语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审美功能是它的核心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只有通过审美的方式才能实现,与一般的认识和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我们看来,除了认识、审美和教育功能以外,对人类的传达和交流、对文化的积累和创造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学功能。
第一节审美与娱乐一、文学的审美功能1.定义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是指在文学活动中,欣赏文学作品所带给欣赏者的情绪上的激动、精神上的振奋以及感觉上的快适等审美愉悦.【名解】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来看,文学作品是创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观照的产物,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提升、加工、变形以及集中的固态凝结物。
文学理论 知识点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任务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世界——作品——读者——作家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它活动的特殊性质,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文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研究文学发展的根由及文学发展的规律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了文学创作论。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为文学活动的实践所检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1、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2、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3、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卡西尔: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人论》等。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4、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5、社会学视角:文学社会学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形态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6、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非实用价值:特殊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的存在环节:创作、作品、消费7、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文学理论是学好其它课程尤其是各种文学史课程的基础。
文学理论第三章
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它可以超越 物质活动,确立人类精神发展的高 远目标。还可以对历史和现实作出 自己的反映和裁判,让未来的指向 去超越历史和现实。
屈 原
“求索”,语出《离骚》“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是文学的审美想象的语言形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比喻是以彼物喻此物,在比喻句中把 彼物与此物两个事物的共同相似点连接 起来,产生一种联想的意象,很好地体 现了文学语言间接性这一特性。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是文学语言表现其深 广意义内涵的普遍的 想象性特征。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都只是单纯从精神活动本身 来说明文学的性质,没有从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及 其产生根源来理解文学。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 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识、情感、 意志诸意识要素。 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 式。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西方文论知识点汇总
西方文论教案第一章总论☐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 1、学科性质☐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
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4、研究方法☐(1)、以人为本。
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
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
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
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美学等无不如此,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而已。
2、作家中心(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浪漫主义文论、唯美主义文论、直觉主义文论、象征主义文论等把作家作为研究的中心,视文学为心灵的产物。
03《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35
•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 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 接影响
“改革文学”代表作家 蒋子龙
•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 响
作家周立波
•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 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 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 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鲁迅《论睁了眼看》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 宗教和艺术等。
文学与它们互相影响,又有所区别。
经济基础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 是通过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文 化环节而实现的。
有形之外,无兆可求,不落迹象,难 著文字。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 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 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钱锺书:《谈艺录》
钱钟书
钱锺书 1910—1998
三、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 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 由的特性。 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2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3 .对人自我的超越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
美的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 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 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 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 和评价美。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整理)艺术常识知识点1
第三章艺术常识考点归纳1.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2.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重点提示一、艺术鉴赏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
基本要领:“入乎其内”:一种难得的情感共鸣。
“出乎其外”:一种难得的感悟能力。
“入内”与“出外”是彼此融合的心灵状态。
二、艺术常识(一)美术、建筑1.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村的石器都是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
2.《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
3.东晋时期顾恺之提出绘画要“以形写神”,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六法”,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
4.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品为《拾穗者》和《时装美女》。
5.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为《巴尔扎克像》。
6.《照夜白图》是唐代的韩干的作品。
7.《历代名画记》是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的作品。
8.《秋郊饮马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作品。
9.《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
10.帕提农神庙是为保护雅典娜建造的,也是平民百姓欢庆节日的庙宇。
11.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发现的史前壁画上,有20多个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形象,其中包括野牛、野猪、母鹿等。
12.我国现存最早的岩画是江苏省连云港市郊锦屏山的将军崖岩画,属于新石器时期,距今有三、四千年历史。
主要内容为人画、兽面、农作物以及各种符号。
13.在距今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国猿人居住的周口店山洞口,遗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十分粗糙的打造石器。
14.原始民族喜欢红色一类的强烈色调,山顶洞人在他们同伴的尸体旁撒上抗物质的红粉,山顶洞人装饰品都是红色。
15.19世纪以来,在欧洲的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发现了不少史前洞穴壁画,如著名的阿尔塔米拉洞穴、拉斯科克斯洞穴等。
文艺理论复习要点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是从生命活动的意义上而言的;从其内在构成上言之,生活活动是以人们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文学本体论:是美国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所创造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
这一术语意在说明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3.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4.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5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是指作者与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本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
即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可见从创作一开始,作者与读者就处于对话状态。
6.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第三章 第三节 美术接受的内在过程
第三章第三节美术接受的内在过程(1)我们将把主题接受的内在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三个部分给予讨论和描述。
(2)准备阶段包括:【1】定向与期待【2】审美态度的形成。
初级阶段:【1】知觉——完形与弥散【2】知觉——错觉【3】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
高级阶段:【1】理解:理解和前理解、理解的循环、理解中的还原和理解【2】体验【3】回味第四节美术的审美教育(1)在我们的文艺理论中,一般把艺术的社会功能分为三种,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2)美术审美教育的特点【1】寓教于乐【2】潜移默化(3)“寓教于乐”是由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最早提出来的。
对于贺拉斯所说的“教”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对于“乐”,我们则还得在贺拉斯的基础上做些补充说明:首先,这个“乐”区别于一般所说的那种快乐,而是一种关注,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每所感受到的快乐,或者说昰一种被物化、客观化的美感而区别于那种纯粹生理上的快感。
其次,这个“乐”并不仅是那种肯定意义上的快乐,而且还包括解说像蒙克那种表现主义,达利那种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中的怪诞,恐怖的形式与形象所引起的快乐。
第三,这个“乐”还可以进一步指在接受美术作品时,人们获得了新的活动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新的方式,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这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而富有节奏感和丰富性。
(4)“潜移默化”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与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
也就是说,美术的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美术作品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熏陶,感染了接受者的结果。
第一章发生论(1)游戏论的代表人物是希勒和斯宾塞。
巫术论的代表人物是泰勒、弗雷泽、雷纳克等。
劳动论。
(2)美术发生的上限——人工性。
(3)我们将仅以对象形态的知觉样式为根据,把美术形态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
即写实形态、形式形态和装饰写实形态。
(4)美术形态在历史发生过程中的先后次序:从美术形态发生的历史过程看,石器工具中形式形态的发生构成了美术形态发生的起点和开端。
03《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35
一、情感性 •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 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 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 感体验。
案例:马歇雷论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把艺术看成是由绝对理念本 身生发出来的,并且把艺术 的目的看成是绝对本身的感 性表现。 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 的形式就是诉诸感性的形象。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都只是单纯从精神活动本身 来说明文学的性质,没有从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及 其产生根源来理解文学。
有形之外,无兆可求,不落迹象,难 著文字。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 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 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钱锺书:《谈艺录》
钱钟书
钱锺书 1910—1998
三、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 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 由的特性。 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2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3 .对人自我的超越
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
高尔基(1868-1936)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 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 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 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 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 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
——朱光潜:《诗论》
朱光潜 1897—1986
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 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 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 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 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 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 级革命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然后再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惊醒考察,最后再回过头来清理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本节概述:人的活动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它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而在这种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则往往激发人们创造的动机。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知识点1: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的存在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人的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知识点3:文学活动的地位人类活动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各种形态的精神活动中,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因而,可以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本节概述: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知识点1:世界世界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以及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由此形成了摹仿论(包括再现论、反映论)的立论依据。
知识点2:作品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知识点3:读者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本节概述: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和游戏发生说。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人类的文学活动产生于劳动。
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
在总体的方面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知识点1: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 G Frazer)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巫术说不是说文学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2.宗教发生说德国批评家赫尔德(Herder)认为,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惟一通向灵魂的美的艺术”,“灵魂的音乐”,“打动着内在的感官,而不是艺术家的肉眼”,诗歌占有特殊的位置。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在其活动过程与结果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情感活动,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
格罗塞的观点主要不在于他论证了艺术同宗教在发生学上的联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把艺术也当成了一种宗教。
3.游戏发生说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康德的游戏说在席勒那里被系统地继承并加以发挥。
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德国学者谷鲁斯也标举游戏说。
4.劳动说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知识点2:文学活动的发展(重点)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如何来理解和解释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呢?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惟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本章总结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
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这其中,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在生活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文学活动的构成包含了若干要素,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和劳动说。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为指导,我们认为文学是起源于劳动,这不仅有哲学上的依据而且有现实实践的证明。
相对于文学活动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
比如有社会风气推动说、时代变化说以及理念运动说等等。
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但与文学发生问题的不同在于,文学发生问题归根到底可以用劳动来作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它的表现。
本章常见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简述并指明片面性。
文学活动作为活动是一个过程,是历时性、阶段性的,对它进行分割应具有可行性。
同时,在文学活动中,涉及世界(社会生活)、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那么,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来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照,这是对文学活动进行多个层面、多个阶段论析的基本着眼点。
在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的论析中,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理论涉及四个要素的观点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四个要素分别是作品、艺术家、作为描写对象的世界、欣赏者。
这与我们对文学活动四阶段的论述也基本上吻合。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的反映说、表现说、形式说和读者的接受理论中找到具体的理论资料。
文学活动作为人通过语言媒介来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活动,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
它所涉及的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只具有相对的可分性,在实际的文学活动过程中,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