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_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学派
•
• •
比较文学的兴起本是为反对19世纪的狭隘的民 族主义、孤立主义的,但许多研究者力图证明 本国对别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学者,他 们十分热衷于说明法国文化的优越,说明法国 文学对别国文学的贡献,即便是研究外国文学 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其着眼点也在说明法国人 比别的民族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并吸收 外国作家的精神。 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仅仅局限于文学史的研究, 把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者人为分离 是错误的,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互相依存的。 这动摇的法国学派长期以来在比较文学中的霸 主地位,也引起了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学科危 机的关注。
• 学生基亚,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 获文学博士。1980起任新巴黎大学教授。 他强调的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即国际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其著作 《比较文学》是法国青年读者的启蒙读 物,但几乎各种版本的百科全书和比较 文学专著都将它列为参考书。 • 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欧洲中心论后来 受到美国学者批评
法国学派的新发展
• 卡雷(1887——1958)、基亚(1921——)是 二战前后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卡雷,1936年离开里昂大学到巴黎大学教授 比较文学界,兼任《比较文学评论》主编之一。 其博士论文重视事实联系(《歌德在英国》)。 他的观点体现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写的序 言中:我们不喜欢停留在狄更斯与都德的异同 上,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主张:研究国 际间的精神关系和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 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 弗里德里希(1905——)执教北卡罗来 纳大学,被誉为美国比较文学的救星。 《论比较文学》,现在美国比较文学学 者学习和从事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很 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当时的创造性劳动。 1960年成立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任 首届会长。后担任国笔法比较文学协会 秘书长,成功组织了第二届国际比较文 学年会。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目录
• 法国学派 • 美国学派 • 俄罗斯学派 • 跨学科性与全球视野
01
法国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法国学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强调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学之间的比较 研究。
特点
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比较,关注文学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强调跨文化、跨语言、跨 时代的比较。
推动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 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
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人们可以培养国际视野和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俄罗斯学派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俄罗斯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
特点
该学派注重比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强调跨文化、跨语言的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流传、翻译 和影响。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勃洛克、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等。
代表作品
《比较文学史》、《世界文学史》等。
关注世界文学的整体发展
比较文学不仅关注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学,还关注世界范围内文学的 发展趋势和潮流。
强调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比较文学注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探究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 融合。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与价值
1 2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有助于 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代表作品
美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理论 》、《比较文学导论》等。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
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
•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
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 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相 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 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 的文化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 类型学的相似和文学联系和文学影响,通 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苏联大百科全书〉) 苏联大百科全书〉
• 这一立场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要判断一种
文化什么方面是好的,什么又是坏的,无 法从该文化的外部来作出。判断一种特定 的做法或者行为是否与一种文化的价值观 相一致,这是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判断那 些价值观本身是好是坏,就做不到了。” 些价值观本身是好是坏,就做不到了。” (Richard F.Von Dohlen. Culture War and Ethical Theor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97,p.19) America,Inc.,1997,p.19)
卡雷的比较文学定义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
的精神联系,研究阿伦和普希金、歌德来自 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 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 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 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 法国大学出版社,1951年,第5 法国大学出版社,1951年,第5页)
有必要说明的三点
• 1、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是从比
较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的;有的学者认为中 国学派也自成一家,但我认为还不太成熟, 暂时不算在内; • 2、三个学派并不一定是按时间前后形成的, 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往往形成一种“ 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往往形成一种“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 • 3、学派的特点、缺点也是相对的,只是一 种理论上的表述,不是一种绝对的判断。
3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1
• E 艾金伯勒:七种主要著作:《兰波 的神话》、《文学保健学》、《耶稣 会士在中国》、《孔子》、《云雨, 中国的色情》、《比较不是理由》、 《真正的总体文学论文集》;提出三 种学术观点:内在价值与内在规律; 人文主义学术;只有东方的加入,比较 文学才有完整性。
卡雷的定义
•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 际间的精神联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 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 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 在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 系。(《比较文学》,法国大学出版 社,1951年,第5页)
杨、乐先生评“欧洲中心主义”
杨说:“所谓的欧洲中心主义,不过 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而欧洲人不能不从一种欧洲的视角去 看待他者”。 • 乐说:“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传 统、思维方式,自己熟悉的一切去解 读另一种文化,一般来说,他只能按 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 “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 和‘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 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 他如何解释。”(《重读杨周翰先生的“欧洲中
• C 、奥尔德里奇:《论比较文学》 (1945)为其代表作; • 三种主要著作:《但丁在国外的声 望》、《比较文学大纲—从但丁到奥 尼尔》、《比较文学书目》。 • 创办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杂志。
• D 、克里斯蒂:五种主要著作:《美 国超验主义中的东方影响》、《亚洲 遗产与美国生活》、《从文学看世 界》、《比较文学与多种文化关系参 考书录指南》、《世界文学:人类经 历文集》。 • 创办《比较文学通讯》。 • 提出了文学的“环宇主义”和“文化 多元主义”观点。
(2)美国学派的四个特点: A 、对于法国学派主张的反叛性; B 、强调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性”; C、 认可“平行研究”具有重大价 值; • D、 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 意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 ,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 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 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 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 :《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的回顾
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的回顾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而在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
其繁荣则是在二战以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长期以来,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代表学派是法国学派,他们的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考据而否定美学评论。
这在二十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质疑。
于是进入比较文学新的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第二阶段是以美国学者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奥尔德里奇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会议之后,两个学派继续开展论战的同时,更致力于理论建树,其中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对美国学派有重大的理论建树。
法国比较文学家巴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利、基亚等是欧洲比较文学的辐射源和中心,构造了欧洲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以研究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为主旨,也就是影响研究,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张用实证的方法确立两国文学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主要特征是:崇尚实证,注重文学的历史事实考据;注重比较的科学性。
研究对象为相互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即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关系”。
而要说明影响的存在,往往要在实证的方法下来进行,因此实证的方法又成为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核心手段。
影响研究的步骤大体有如下几个阶段:1、提出影响存在的假设。
研究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发现两部或两部以上异国作品在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意象等方面有类似现象,而他们的出现又有先后不同,那么,就可提出后者可能受前者某些方面直接影响的假设。
2、材料的搜集考订。
要使假设得到事实证明,必须经过这番工作。
这要查阅作家的传记、书信、日记、回忆录、游记、评注、序跋、对外国作家的评论介绍以及创作论等。
如果发现这些材料中足以证实假设的真实性,那么这一影响研究论题便可成立,如无则可能是偶然巧合,对于第二手材料,更要审慎地辨别真伪。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
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
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
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
《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
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的回顾
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的回顾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而在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
其繁荣则是在二战以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长期以来,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代表学派是法国学派,他们的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考据而否定美学评论。
这在二十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质疑。
于是进入比较文学新的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第二阶段是以美国学者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奥尔德里奇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会议之后,两个学派继续开展论战的同时,更致力于理论建树,其中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对美国学派有重大的理论建树。
法国比较文学家巴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利、基亚等是欧洲比较文学的辐射源和中心,构造了欧洲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以研究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为主旨,也就是影响研究,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张用实证的方法确立两国文学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主要特征是:崇尚实证,注重文学的历史事实考据;注重比较的科学性。
研究对象为相互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即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关系”。
而要说明影响的存在,往往要在实证的方法下来进行,因此实证的方法又成为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核心手段。
影响研究的步骤大体有如下几个阶段:1、提出影响存在的假设。
研究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发现两部或两部以上异国作品在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意象等方面有类似现象,而他们的出现又有先后不同,那么,就可提出后者可能受前者某些方面直接影响的假设。
2、材料的搜集考订。
要使假设得到事实证明,必须经过这番工作。
这要查阅作家的传记、书信、日记、回忆录、游记、评注、序跋、对外国作家的评论介绍以及创作论等。
如果发现这些材料中足以证实假设的真实性,那么这一影响研究论题便可成立,如无则可能是偶然巧合,对于第二手材料,更要审慎地辨别真伪。
比较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一、基础知识绪论部分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P20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法国(同源性)美国(类同性)中国(异质性)P203、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梵.第根;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歌德;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波斯奈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69-73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对“印象”渊源进行的研究、对口传渊源的研究、对笔述渊源的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个体媒介2.团体媒介3.文字资料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媒介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一国作品输入另一国之方式,作品流传的中介等。
第二章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文化过滤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研究翻译的叛逆背后的文化因素译介学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翻译研究不仅积极肯定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是绝对的、必然的,而且这种“叛逆”与“不忠”往往携带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此,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将指导翻译实践、确立翻译规范作为自己的任务,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它将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 相结合,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内容。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主要观点与理论
强调文学的民族性
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民族文化和历史,弘扬民族 精神。
倡导人民性
主张文学应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生活和 思想感情。
推崇现实主义
认为文学应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公和弊端。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1 2
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俄罗斯学派注重对本土文化和传统的挖掘与传承, 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02
03
比较方法论
美国学派强调比较方法论,通过比较 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学作品, 揭示其共性与差异。
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推动学科发展
美国学派的兴起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 力,促进了该学科的繁荣与进步。
跨文化交流
美国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对话。
新批评学派
强调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包括语义、修辞、 象征等方面的分析。
文化研究学派
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与其他社会 科学领域相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比较
形式主义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和解读上,推 动了文学批评的精细化。
新批评学派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在于强调文本本身的重要性,促进了文本解读和 文学批评的深入发展。
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 多,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 的文学关系的重要性,法国学派正是 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主要观点与理论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1.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派之一。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
早期的法国比较文学家比较注重研究具体的文学事实,把不同国家的文学和作家之间的互相影响作为研究的重点。
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之间的事实联系。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注重的是“影响研究”,其方式是通过历史追踪和实证考据,考察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国文学在外国的影响,或探讨作家和作品的源流受到哪些外国文学的影响,或研究产生影响的媒介。
法国学派忽视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表现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和保守倾向。
2.教堂山会议: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3.笔述渊源:渊源学研究类型之一,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即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者。
渊源学研究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基本上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笔述的渊源指的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渊源关系的探究须要以作品产生的条件、创作过程的资料、作家的情况如接受者或接受国文学中的传记、感想、评论、序、跋等来补充。
4.比较视域:比较文学汇通性研究的本体。
当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它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以自己的学术思考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以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开放性的研究视野。
即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内涵,把“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作为研究客体。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中心在法国(梵·第根等人)。
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跨民族意味着: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跨民族的根本意义在跨文化。
二,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在比较文学范围之内。
各种文学关系:包括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有些文学现象,虽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其相同和相异具有某种可比性和研究价值,它们之间的内在价值联系)交叉关系(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相互影响、互相阐发等关系)比较文学的性质: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的特征:开放性、宏观性。
开放性: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
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评价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评价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评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但是与其他众多学科一样,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定义之争,国际学术界始终未能给出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
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带来危机;然而,也正是这种危机一次次地推动了比较文学相关学派的形成,以及学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学术界认为,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阶段,即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亚洲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本文仅对前两个阶段进行相关论述。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法国学派认为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法国学派形成时期的领袖人物巴当斯佩哲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查阅大量报刊和原始文献,崇尚严密的考证方法。
其后的梵·弟根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之一,他以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论,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
他提出“三种文学”的概念,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使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之后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筑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大厦。
具体而言,他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第三讲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有必要说明的三点
• 1、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是从比
较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的;有的学者认为中 国学派也自成一家,但我认为还不太成熟, 暂时不算在内;
• 2、三个学派并不一定是按时间前后形成的,
也有交叉、也有重叠;往往形成一种“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态;
• 3、学派的特点、缺点也是相对的,只是一
• 这一立场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要判断一种
文化什么方面是好的,什么又是坏的,无 法从该文化的外部来作出。判断一种特定 的做法或者行为是否与一种文化的价值观 相一致,这是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判断那 些价值观本身是好是坏,就做不到了。” (Richard F.Von Dohlen. Culture War and Ethical Theor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2019,p.19)
• C 其比较文学研究仍然没有跨越东、
西方两大文化体系。
• (4)美国学派的特点与缺点之成
因:
• A 正在兴起的新批评的影响; • B 多民族、多种族的社会结构; • C 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气象; • D 比较短的文化与文学传统.
• 3 俄苏学派 • (1)三个主要代表:
• A 维谢洛夫斯基:其《历史诗学三
• (2)俄苏学派的四个特点: • A 历史比较文艺学; • B 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 C 一种新的类型学研究; • D 同时重视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但
做得不够。
• (3) 俄苏学派的三个失误: • A 局限于文艺学范围之内; • B 时有“苏联中心主义”观念; • C 以政治观念代替学术研究。
四种主要著作查尔斯摩根英国在法国小说中克洛代尔研究比较文学认识比较文学的性质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研究的七个方面媒介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