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合集下载

【重要】中外史之阶段特征(岳麓三册综合)高密四中11级高三历史组

【重要】中外史之阶段特征(岳麓三册综合)高密四中11级高三历史组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政治: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一)经济:1、农业:(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3)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个体农耕)产生。

(4)井田制日益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5)通过租佃进行土地经营的方式产生。

2、手工业:冶铁业:冶炼生铁和钢私营手工业兴起3、商业: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许多著名都会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出现(二)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度破坏。

(三)文化:百家争鸣(儒、法、道、墨);诗经;楚辞;(四)科技:战国司南【高考真题对接】【考点】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答案】(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在同一历史时期内,中外的阶段特征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以两个历史时期为例,分别为古代和近代,来对比中外的阶段特征。

古代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古代时期是指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间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外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政治制度:古代中外的政治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时期以中央集权的皇帝制为主,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力。

而西方古代国家则主要采取城邦制度,如希腊的雅典和罗马共和国,较为注重公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

经济发展:古代中外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差异。

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导,注重土地的耕种和农产品的交换。

而西方古代则更加注重商业和贸易,特别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制度和商业网络,促进了经济繁荣。

文化传承:古代中外文化传承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文化重视家族和血缘的延续,强调尊老敬祖和礼仪道德。

而西方古代文化注重理性和个体的发展,以哲学和科学为基础,如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和罗马的法律思想。

社会结构:古代中外社会结构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上层统治者享有特权,而下层人民处于较低地位。

而西方古代则相对较为平等,特别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平民阶级,相对平等的社会结构。

近代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近代时期指的是从16世纪开始到20世纪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外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政治制度:近代中外的政治制度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统治,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后才开始了民主政治的探索。

而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民主政治体制,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共和制。

经济发展:近代中外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侵略,导致国家经济一度衰退。

而西方国家则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推动,向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迈进。

文化传承:近代中外的文化传承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出现了思想的割裂和国粹危机。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隋唐时期(四)宋元时期二、世界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古希腊文明三、中国近代阶段特征(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四)、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基本线索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③思想: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尽管不同国家的历史会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但在其中一时期内,不同国家总是有一些共同点。

比较不同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特征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各国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本文将分析不同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对比。

第一阶段:古代文明时期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诞生了自己的古代文明。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城邦国家的形成,农业的发展,文字的创造以及科技的进步。

中华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是农业社会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中国古代的文明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社会,并创造了象形文字。

此外,中国在冶铸、农业生产、纺织等方面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的特点是河流文明的形成。

古埃及位于尼罗河畔,尼罗河的泥沙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古埃及的特点是建造了庞大的金字塔和各种雕像,同时,他们还创造了象形文字,开展了多门科学的研究。

第二阶段:中世纪封建社会在中世纪,欧洲大陆和亚洲各地的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封建制度的建立,农业经济的发展,宗教的影响以及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封建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地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的强大影响力。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以君主拥有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贵族为基础的。

宗教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督教教会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农业经济是当时的主要经济形式,封建领主依靠农民的劳动来获取收益。

东亚封建社会:与欧洲的情况相似,东亚封建社会也以农业经济为基础。

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君主制度在这些国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皇帝和封建领主对国家和人民的控制非常强大。

第三阶段:工业化时期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世界进入了工业化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的加速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

各历史阶段中外历史特征比较

各历史阶段中外历史特征比较
(5)帝国主义矛盾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及民主革命发展
(1)帝国主义侵略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戊戌变法与义和团
(4)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5)辛亥革命
(1)帝国主义时代的侵华特点
(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3)亚洲觉醒中的中国
(4)中印民族运动比较
1914至192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调整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各历史阶段中外历史特征比较
【复习目标】
1.比较中外历史发展的共同特点与个性特征,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2.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中外历史发展特征的认识。
3.从世界总体发展角度分析认识中国历史问题。
【各历史阶段中外历史特征】
分期
世界总体发展状况
中国历史发展状况
中外比较角度
特征
表现
特征
表现
16至18世纪
(2)十月革命
(3)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4)战后革命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
(1)北洋军阀统治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
(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4)中国共产党成立
(5)国民大革命
(1)一战对中国影响
(2)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
(3)一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与中国
(4)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1)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及封建主改革
(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4)对外殖民扩张
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衰落
(1)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占主体
(2)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3)思想专制及文字狱
(4)闭关锁国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较大发展,主要
加强:北宋中央设二府三司,地 原因是什么?结
方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合史实,简述市
来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取得 民群体的发展对
了对地方分权斗争的绝对胜利。 宋代文学艺术的
元朝中央实行中书一省制,地方 影响。(6 分)
14 世纪的意大利(“中世
实行行省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 远影响。
称为“元首制”。
2.经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初 步发展。
3.思想: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
制,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
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主流地位。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民族政权 1.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 并立,民族大融合。
亡,至 1500 年左右,西欧
1.政治: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 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
本主义萌芽,
多元化、世俗化、市民化。 4.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政治:新兴的资产阶级追 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此期间 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
求财富与人生享乐。
会转型;
3.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
兴起
14 世纪后 期——17 世纪前期
1.经济:新航路开辟使人类 从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1 年 38(2)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分析布鲁尼的历 2.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史撰述反映了当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在明 时什么样的思想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个人见解:1.独立的历史事件不会出材料题(如相对论),关键是要找文明对西方文明有 影响的历史事件(如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和西方文明对文明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如启蒙思想、 工业革命),这也是历史的横向发展;2.材料题可能会围绕一个主题来呈现。如市场经济与 计划经济、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政治、人文精神、社会群体等等。

中外历史各阶段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各阶段阶段特征

中外重要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特征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它尤如一个坐标轴,纵坐标规定着历史事物的前后联系,涵盖了原因与结果、继承与发展、联系与区别的范畴,横坐标规定着事物的向联系,包含着共性与个性、本质与现象、普遍与特殊等历史范畴,每一个历史因子都可置于这一坐标轴上进行度量,每个交汇点都负载着时代赋予的深刻烙印。

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构建起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历史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编排,人为割裂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致高中学生通史意识薄弱。

而高考注重考察学生的通史意识,现将高中试题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历史阶段归纳如下。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中西方
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考点
2、10世纪中期至14世纪
中国处于宋元时期
3、公元14-18世纪的中西方中国处于明清时期
考点
阶段特征
西方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考点
19世纪中期西方
5、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中西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
考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考点
阶段特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阶段特征
二战后初期的世界
二战后初期的中国
考点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考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阶段特征
9、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历史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魏晋隋唐时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时期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3.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发展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标志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转折。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2、经济上: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罢黜百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外开放交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兼容并包,刚健豪迈尚武风气;具体史实1.经济:发明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2.文化: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经济重心南移具体史实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经济上:农业: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推广,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3.文化上: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具体史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中国近代史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1894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4年~1911年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特征: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个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和新文化运动1915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时期阶段特征: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依旧严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工人运动;1924——1927年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政治: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大搞复辟、独裁,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②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美国继续坚持侵略中国的政策,并利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袁世凯急于称帝的有利时机,加紧了侵略活动;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专制、反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3无产阶级: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文化:1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和农村问题;2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四、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屠杀,力图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国共两党处于对峙、内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国民党: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1政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1928年底东北易帜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2.共产党:苏区即共产党工农苏维埃统治区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2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三区:抗战边区即中共八路军区域,国统区国民党,沦陷区日、伪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1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抗击日军的主力,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3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或19454年初1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2共产党:在斗争中艰难地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中共为渡过根据地严重困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抗日土地政策;3. 反攻阶段1945年8月1日本:日本法西斯最后战败;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命运的斗争趋于激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2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思想发展并成熟,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党纲;4.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1931年起,比1941年才正式参战的苏美早了整整10年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大主力之一以及抗日的主战场,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废除了列强的治外法权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年6月至1947年6月,是国民党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时期;1军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毛泽东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3经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资本纷纷倒闭;解放区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2. 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国民党防守,人民解放军反攻时期;1军事:①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②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2政治: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筹建新中国做好了准备;结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历程1949年至今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1.政治:1建国初,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了敌视政策,国内还残存着反革命势力;面临着严峻政治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953年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2.经济:注意区别并记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1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取得两个“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良好;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外交:1建国初至50年代:面对“冷战”格局,建国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70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掀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二、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人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1978年后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开放区一内地”的格局,引进了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外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
秦汉(公元前221年——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时期,政治上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经济上是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文化则是董仲舒新儒学提出,以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1年)是社会大分裂的时期,封建经济遭到破坏,但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移。思想文化上则是佛道对儒学的挑战与冲击。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经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社会生活变迁
文化科技:物理、生物学、文学艺术
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与合作
高中世界历史是把中国历史剔除并主要讲述的西方历史进程的发展。西方史学把西方历史划分四大阶段,即上古时期(约三四百万年前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史(公元475年至1500年左右东罗马帝国的覆灭)、近代史(1500年——1917年)和现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从人类的产生至1840年,这段历史时间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历经了采集渔猎、农耕经济等文明形态。
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周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公元前2070年以前是原始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则是奴隶社会时期,经历了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和周(公元1046年——公元前221年),其中周代以公元前771年的周平王东迁为界划分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此处须说明的是,很多同学历史认识中多知春秋战国而不知东周,东周时期又可划分为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1)经济:工商业城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总体特征:经济重心南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发达.
3。思想文化:古代科技发展出现了新高峰,文学艺术多元化、世俗化、市民化.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黄金时代。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入,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新思想。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20世纪二十年代
——
二战
1.经济: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苏联斯大林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
2。政治:德意日法西斯上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电气时代)
1。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战爆发1914—1918;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此期间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14世纪后期
——
19世纪40年代
中国处于
明清时期
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兴起和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经济: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人类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阶段和时期,其中包括了中外历史的发展。

中外历史阶段的特征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

下面将对中外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探讨。

中国历史阶段特征:1.传统社会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阶段,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止。

在这个阶段,社会组织以农耕社会为主,封建社会制度基本形成。

国家政治中心以王朝为单位,社会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生产方式,封建等级制度存在,并在这个阶段逐渐发展。

2.帝国时代:帝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主要是指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一直延续到1912年辛亥革命为止。

这个阶段中国出现了多个统一的大型王朝,包括秦朝、汉朝、唐朝、宋朝等。

这个阶段中国文化和科技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在经济方面,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相对繁荣。

3.民族解放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和旧中国时期的抗日战争。

中国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国家政权的动荡和外来势力的侵略。

在辛亥革命中,中国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制度。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阶段对中国的解放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重要作用。

外国历史阶段特征:1.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阶段之一,包括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在这个时期,人类出现了文字和文字记载的历史,建立了国家和政治制度,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形成了属于各个国家的文化和宗教体系。

2.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大致从罗马帝国灭亡后开始,到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为止。

在这个阶段,欧洲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和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基督教教权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阶段特征对比
2.经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3.思想文化: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兴起。
4. .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牛顿力学)
1.政治: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另一方面,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和限制君权理论和设想的早期民主思想。
2.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追求私欲的进步思想。
2.经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
3.文化:唐朝时期的文化全面繁荣。如诗歌、绘画、书法等方面。
4.对外关系: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0世纪——14世纪中期
中国处于宋元时期,
960--1368
总体特征: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北宋中央设二府三司,地方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来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取得了对地方分权斗争的绝对胜利。元朝中央实行中书一省制,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
(3).思想:有文化的人几乎都是教士,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
2.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执政期间,汇编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大融合。
1.政治: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2.经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2.经济: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坊市制被打破;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发达。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是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对中外历史的演变及其阶段特征进行探讨。

中国历史的演变及阶段特征:1.古代封建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1840年):中国历史的初期主要是一个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农业社会。

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农耕经济的繁荣。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世袭制取代了部落联盟制,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2.封建社会崩溃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公元1840年-1949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出现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中国社会的沉沦和动荡,经济的停滞和衰弱,民族抵抗和革命浪潮的兴起。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49年-1978年):建立新中国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国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发展。

4.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78年至今):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国际合作的加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外国历史的演变及阶段特征:1.古代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3500年-公元476年):在古代欧洲、亚洲等地,奴隶制度是主要的社会经济形态,以战争为主要手段获取奴隶劳动力。

此阶段的特征是贵族阶级的统治和奴隶劳动的盛行。

2.封建社会阶段(公元476年-1789年):在这个阶段,欧洲大陆出现了封建制度。

在这个体系中,贵族阶级通过封地和官职来统治社会。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封建制度的相对稳定和农业经济的繁荣。

3.资本主义社会阶段(1789年-现代):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资本家阶级的崛起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高三历史

中外古代近现代各阶段的时间轴及阶段特征高三历史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

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学领域,《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科技领域,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以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

最新通史复习: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人教版]

最新通史复习: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人教版]

一、先秦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2.经济: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近本的经济形态。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之一。

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3.思想文化: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经济: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

3.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此不复存在。

三、隋唐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文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四、宋元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文化:理学产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高峰,活字印刷术发明、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五、明清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

3.思想文化: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开始出现,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科学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科技著作;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应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事实;京剧诞生并发展。

1.古希腊文明:从公元前8世纪起,伴随着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希腊工商业发展起来,推动了以雅典城邦为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兴起,并走向繁荣;同时,古希腊的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对近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汇总世界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汇总世界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汇总世界史分期与线索分期:可分三大阶段——①工业革命前(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阶段);②工业革命~二战结束(1945);③二战结束以来(1945~今)线索:①资本主义发展史;②社会主义发展史;③近代科学发展史;④世界格局演变三、阶段特征或大事列表A.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总特征:西方文明的摇篮(源头)政治上:民主(雅典)、法制(罗马法);经济上:工商业发达;思想上:人文精神起源B.前工业革命时代(14C ~1765 )总特征:向近代社会转型政治上:尼德兰革命、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专制→民主)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原始积累、手工工场阶段),世界市场出现并拓展思想文化:人文思想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近代科学建立C.工业革命的浪潮(1765 ~1945)1、重大事件:①两次工业革命(18C中期~)②世界市场形成(19C末20C 初)③民主政体在美、德、法的确立④两次世界大战(20C初)⑤社会主义运动2、基本特征:世界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①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文明向世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政治上:民主政体在英国的完善及在北美大陆的创新和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格局变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③思想文化: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艺术流派先后流行;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

D.二战后的世界(1945 ~今)1、主要内容: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②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改革;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④(近现代)科技发展与文学艺术2、基本特征:世界格局剧烈演变3、分期:①1945~20C90年代初② 20C90年代以来~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1、中外历史先秦阶段特征政治: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通过春秋争霸,王室衰微,战国新兴地主阶级手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

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①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②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萌生。

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2、古希腊罗马阶段特征1.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从梭伦改革(BC594年开始)——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9年开始)——伯利克里执政(BC443——BC429),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BC450年古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2.经济:雅典的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发达。

3.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以智者学派(BC5世纪)和苏格拉底(BC469——BC399)的思想主张为代表。

3、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治:建立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初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思想文化: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4、魏晋南北朝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大融合。

1.政治: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2.经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3.思想: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中外交流频繁。

1.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创立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成熟。

但是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

科举制度的实行,保证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2.经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

3.思想文化:出现”三教合一”局面;雕版印刷术发明;楷书、草书、行书流行,唐诗更是繁荣。

4.对外关系: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北宋中央设二府三司,地方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来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取得了对地方分权斗争的绝对胜利。

元朝中央实行中书一省制,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坊市制被打破;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外贸易发达。

纸币出现。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思想文化:理学兴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学艺术多元化、世俗化、市民化。

4.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此期间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7、明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明废丞相、设内阁,强化皇权。

2.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还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在明朝后期出现了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追求婚姻自主的进步思想。

4.对外政策:实行“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8、清朝前期的阶段特征1.政治: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另一方面,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和限制君权理论和设想的早期民主思想。

2.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但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批判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追求私欲的进步思想。

3.思想文化: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另一方面,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主张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

4.对外政策: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9、19世纪40年代——19世纪70年代阶段特征中国:1.政治: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中国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3.思想:新思潮萌发,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4.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1.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主义代议制在德国、法国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经济:工业革命的扩展(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思想文化:出现了自由主义(自由贸易政策)、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民族主义(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三大思潮;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兴起。

4.科技:进化论诞生10、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阶段特征1.政治:①1894——1895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②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兴起了维新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

③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④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开展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发动了一系列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

2.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3.思想:向西方学习由器物阶段发展到制度阶段,维新思潮兴起。

11、1910-1929年阶段特征中国:1.政治:1911年的辛亥革命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年共产党成立,新三民主义指导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2.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世界:1.政治: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苏俄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 思想文化:现代主义文学艺术12、二战后——70年代初的中国阶段特征1.政治:经过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政协、人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曲折发展(1957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2.经济:通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具体史实及经验教训),1966——1976的文革是国民经济的劫难。

3.思想文化: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及以后遭遇挫折;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挫折。

4.科技:两弹一星、杂交水稻(1973年)5.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与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7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意义13、二战后——70年代初的世界阶段特征1.政治:40、50年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经济:一方面世界处于经济政策调整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表现);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表现);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思想文化:现代主义文学艺术4.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14、20世纪70年代末——1990年中国的阶段特征.政治: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内容);一国两制。

2.经济: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79年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3.思想文化: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双百方针的恢复,1977年恢复高考及教育的发展。

4. 科技:863计划,银河型计算机5.外交:新时期外交的表现15、20世纪70年代末——1990年世界的阶段特征. 1.政治:世界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时期。

2.经济:世界处于经济政策调整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表现);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3.思想文化:现代主义文学艺术16、1991年后中国的阶段特征. 1.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内容)2.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2001年加入WTO。

3.思想文化:邓小平理论的深化(南方谈话)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4.科技:银河型计算机和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17、1991年后的世界阶段特征1.政治: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2.经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3.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多元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