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氏介绍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_李世民为什么最爱长孙皇后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_李世民为什么最爱长孙皇后《武媚娘传奇》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民对长孙皇后念念不忘,无人能超越,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也没有立别人为皇后。
那么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到底是谁?而李世民为什么最爱她?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文德皇后长孙氏,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
长孙氏13岁就在父亲和哥哥长孙无忌的撮合下嫁给了李世民,从此他俩恩爱有加,相知相伴。
隋朝末期,李世民和父亲李渊起兵,灭隋朝,建唐朝。
但是唐朝初期政局还是不稳定,李世民就长期出征在外。
长孙氏虽然很牵挂,但是也尽量不去打扰夫君,免去他的后顾之忧,这期间还诞下了几个子女,为李世民增添了不少动力。
而作为儿媳妇,长孙氏也尽力孝敬李渊,深得李渊喜爱。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弑兄逼父,自己登上了皇位,而长孙氏也被封为了皇后,从此明君和贤后交相辉映。
之后的日子,就算李世民做错了什么,长孙皇后也利用自己对丈夫的影响力来护慰朝廷里的贤臣,她常常庇护魏征那些敢于直谏的忠臣,也不断的提醒着李世民要施行仁政,但是长孙皇后也是安分守己,从来没有想要夺权的意思,只是做好妻子该做的事情,做好大唐的皇后,这样的夫妻搭配,让大唐开始了“贞观之治”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死于立政殿,享年36岁,唐太宗悲伤不已。
李世民为什么最爱长孙皇后长孙皇后的品格是一流的,她虽贵为皇后,但她生活节俭,用的物品从来不铺张浪费,唐太宗都看在眼里,爱也爱在心里,所以下朝后经常想和她谈论国家大事,但是长孙皇后总是推辞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这样深明大义的女人唐太宗怎能不喜爱?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又是和李世民从小到大的好兄弟,而且在建立唐朝前后都立有大功,所以太宗想把长孙无忌任为宰相。
但长孙皇后听说后,就极力反对:“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
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
”太宗拗不过妻子,也只好答应了。
因为爱屋及乌,所以长孙皇后的女儿也被李世民视为掌上明珠,所以长乐公主出嫁时,太宗赐的礼物是高祖女儿出嫁时的两倍还多。
唐代长孙家族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代长孙家族研究姓名:徐凤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杜文玉20040401塞捉苌餮家羧醭突徐风黻撩溪:我匿孛凑社会具有激鼹懿除缀瞧,狳级茬会麟登骧鲍溪蒙擞饕恁反映亵浚溃天凑赛上;审霪孛吉蓉忿滚滚家簇受缝霖之蕈霞,滋家太蓑是枣蠢社会主一股激有力萤的被繇势力,深剡触影响着中荫社会的变迁。
唐代著名谱擀家柳芳将魏谢默来的大族箭为五类,即I山东郡她、茨中郡姓、波东侨姓、寨南吴姓、援鼗赛燕,足二卡武装。
簿蒡怒藉徒天,袋磷巍瓷学嚣嚣磐予篷,簿瀑辩毽会聚舞了解,萁嚣巅犬淡毒蔫毪莰磷,鑫筑霞薯襄潞炼在当霹懿浚治遗谊、稔会影镌等情况W见一斑。
艨血擞世族兴起予_B魏,而其他世族多兴越于魏晋,历飚悠久,长期跌嫩人啦】辩这魁丈羧进行了多穷恧懿研究,蕊对虏姓士旗鼹显耋援苓够。
在挪莠器褒壤楚之戴衮豢蒺羹,羲棼蕊整器蘩二,浚凌予{襄蕊壁窒嚣楚。
戴辩己善玄宗统滁时期,距畿挪家族遭难避六十年,长孙浆族能获此拣荣自有缘由。
因此我将腐代长孙家族、~个源出代北的虏姓家族性为我硕士论文的研究题融。
,埝交筵癸五争漆分。
蕊二令熬癸是“骚懿糍潺、赛耨零方法’、“筏撩涎整蠹袈嚣爱透链专势鸯”,途些莛锈蛰撩麓浼鹗。
繁一游劳霆辩畿鼢家族蟊黎黪骄究凌琵作以脓结说明,揩出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使读糟对金篇行文肖个概况性了解;第二部分论潍舱目的是镁滤喾对长孙黎族族澡、姓黥来源、早期历史跌及≤毫魏凝聚戆迁捷舅羧壤势毒溪撼鸯蕊了舞,骧溪受驽逮斌谈这一家蓑瓣灏交邃篓。
第三、谣两卞帮分是文章奎褡之~。
在这黼部分中,储助了大量墓赫撒相关史籍的懈钱,对其家艨成员仕宦情况进行了统计。
在此基础.上。
对其家竣=i暖三百年孛,谯器夸不冠掰受惑戆熬致洽蟓蹙、巷会辫蟋、经济、鞭懿等篱醒撵鞭媛是考襄。
褥爨纂鬟凳憨。
程藜蠢蔑爱憩魏薷蘩,穰舞毒嚣魏塞寮藤羧蠢寄甄镰关系熬“帝熟九姓”之酋,长孙氏在瓣职政权中社秘地位是很黼的。
由于封建化程度的加深,部落内部阶缴分化急剧,淤文帝进行瓣爵制度、索臌黎祀制度敝薄雁,原帝塞兔建(嚣舞除黪≥遗整苓氍下洚,长黪贰鑫幂饕势。
长孙皇后简介
• 女则 • 长孙皇后私下采择“古夫 人善事”,撰成《女则》 一书。 • 史论 • 此文全文已失传,从史书 中提到的一段内容来看, 此文批判的是东汉明德马 后不能抑制外戚“贵盛” 而开启祸端一事。
•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 评价 • 《旧唐书· 后妃传下赞 曰》:坤德既轨,彤 管有炜。韦、武丧邦, 毒侔蛇虺。阴教斯僻, 嫔风浸毁。贤哉长孙, 母仪何伟。
• 贤哉长孙,母仪何炜 • 一代贤后 • 刘德裕逆谋,太宗将 杀之,后叩头流涕为 请命曰:“安业之罪, 万死无赦。然不慈于 妾,天下知之,今置 以极刑,人必谓妾恃 宠以复其兄,无乃为 圣朝累乎!”遂得减 死。
• 史海遗珍,贤媛翰墨 • 书法
• 《玉台名翰跋》徐范自跋云》: 古来名姬传于史册,及稗官、 野史所载,或以淑质丽藻,或 以节烈文才,不可胜计。
平生简介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 日),河南洛阳人。仁寿元年出生,大 业九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 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 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 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 美名
• 诗中的后宫佳人在桃花芳菲烂漫之际,翩然穿梭 于漫天锦绣之中,观蝶聆莺。桃花因偷得她的面 色而娇艳,嫩柳因习得她的腰身而身轻。她自负 地认为自己的出众风之名早已远播于世间,又 勿须借问!这首诗正是一位幸福的女子张扬而自 信的画像! • 而这位女子正是被丈夫李世民称作“嘉偶”“良 佐”,被史书称为“矜尚礼法”“母仪何炜”的 一代贤后长孙氏。 •
历史趣谈:长孙皇后简介 中国史上最为著名的贤后长孙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长孙皇后简介中国史上最为著名的贤后长孙氏导语:长孙皇后于601年(仁寿元年)3月15日出生于长安,在大业九年,13岁时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
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于601年(仁寿元年)3月15日出生于长安,在大业九年,13岁时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
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
北魏拓跋氏之后,后为宗室长因此以长孙为姓。
她的高祖稚,官至大丞相、冯翊王。
曾祖裕,平原公。
祖父兕,曾做左将军。
父亲长孙晟,字季晟,熟读史书,通晓军事,在隋朝时任右骁卫将军。
她的母亲高氏,是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孙女,乐安王高励的女儿,名臣高士廉的妹妹。
636年7月28日(贞观十年六月己卯二十一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
同年十一月,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昭陵。
最初谥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文德顺圣皇后。
皇后入葬元宫后,在太宗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太宗为长孙皇后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
在魏征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
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越发汹涌难自控,已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
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
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
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生活常识分享。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原文及译文赏析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长安人,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也。
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
性素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
太宗甚礼遇之,常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
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
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
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
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
”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
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
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
”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
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
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八年,从幸九成宫,染疾危惙。
将大渐,与太宗辞诀,曰:“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
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
”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竟不之答竟:竟然B.后意乃怿怿:高兴C.及将出降出降:出嫁D.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赍:携带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B.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C.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D.妾生既无益于时/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孙皇后爱好读书,知书达理。
唐太宗一生中的四大极品女人
唐太宗一生中的四大极品女人若论完美~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政治上~他协助父亲李渊一手建立了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为强盛的唐朝,军事上~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当时与其一起逐鹿天下的各路英豪,爱情上~他更是桃花运不浅~一口气把最贤慧的长孙皇后、天才美女徐惠妃、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前朝公主大杨妃等四大极品女人全部揽入怀中。
同行中的前赵皇帝石虎虽然拥有四万名美女常伴左右~却没有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晚年得到一代美人杨玉环~但最后眼睁睁看着她被吊死~所以纵观五千年华夏历史~唐太宗无疑是中国最有桃花运的君主。
那么这四位极品女人到底有多好呢,请听我慢慢细说。
一、最完美的皇后——长孙氏极品关键字:称职1称职的皇后不在少数~但是集好儿媳、好妻子、好皇后、好国母于一身的却不多~而且更难得的是她有位万中无一的好丈夫。
说起长孙皇后的出身~许多人并不知道她是胡人的后代~祖先是北魏拓跋氏~随着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几经折腾她们家这一支最后改姓长孙~她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官至右骁卫将军。
长孙皇后很小时就知书达理~饱读经书~在今天的孩子们刚刚迈进中学大门的13岁时~她已经迈进了洞房~嫁给了正值雨季~时年17岁的李世民(古代就是好~青春期不用进行生理教育~直接上岗)。
古代的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很早熟~长孙无垢在13岁的年纪就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照顾丈夫起居~无需娘家操心~俨然一个称职的李家二少奶奶。
就孝道而言~长孙皇后不仅做得好~而且做得有始有终~即使后来成了母仪天下的大唐帝国皇后~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好儿媳应有的美德~对退休赋闲的太上皇李渊侍奉有佳~每天早晚都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与寻常百姓家的儿媳们并无两样。
这样的孝道恐怕在历代皇后中难有匹敌者~即使有~出自真心的又能有多少。
对于李世民~长孙皇后在丈夫身份变迁的不同阶段~她成功饰演了不同类型的妻子。
李世民21岁随父在晋阳(今太原)起兵~一路东征西讨~打入关中~建立大唐~随后又与王世充、窦建德等豪强作战~短短数年~就平定了偌大的一个中国。
关于长孙皇后的故事
关于长孙皇后的故事长孙皇后是一个贤惠善良、温柔体贴的妻子,是一代贤后。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长孙皇后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可以说是唐朝的一对模范夫妻,明君贤后。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结婚的时候,长孙皇后才13岁,不过在那个时代应该也算是到了结婚年龄,那时候的唐太宗还不是皇帝,甚至连太子都轮不到他。
在她嫁给李世民之后,尽心侍奉李渊,对待后宫嫔妃也是非常恭敬,为了李世民,他还去劝慰朝臣,希望大家支持她的丈夫。
唐太宗喜欢对皇后讲述前朝之事,皇后非常自律,一直劝太宗不要跟自己说前朝之事,太宗还是愿意对她说。
后来唐太宗要立她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一直恳求不要这样做,免得形成她和长孙无忌专权的现象,李世民只好作罢。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是真的互相相信彼此,并且事事为对方考虑,在意对方的想法,可谓伉俪情深。
长孙皇后为人十分恭敬谦卑,识大体。
她所生的公主,唐太宗非常喜欢。
出嫁时,太宗给了很多嫁妆,魏征对此很不赞同,就跟太宗说了,太宗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不但没生气还夸赞了魏征一番,可见其心胸宽广,为人正直。
长孙皇后生病,儿子就来跟唐太宗说,要大赦天下,长孙皇后当时就否定了这个事情,她认为她生病不值得这么做,太宗听闻感动流泪。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相互关心,无论太宗后妃多少,皇后只有这一个,所以她死后,太宗建高台,希望日日能看到他的那位能同甘共苦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的真实面目《旧唐书》中记载:“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
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
”长孙氏在李世民登上皇位前,扮演的是一个辅助李世民的角色。
李渊登基后,有了很多皇子,嫔妃们为了争宠,千方百计地讨好皇子们,而皇子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都曲意承奉各位嫔妃。
但偏偏李世民,心高气傲,从来不参与这些事,嫔妃和其他皇子们都对他心生猜忌。
这个时候,长孙氏站了出来,她四处讨好各位嫔妃和皇子,陪笑脸,送礼,这才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也就是“尽力弥缝,以存内助”。
初中文言文翻译-太宗文德颇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
太宗文德颇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太宗文德颇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
其先魏拓拔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
父晟,字季,涉书史,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卫将军。
后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
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日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适太宗时隐太子衅阋已构,后内尽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
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
寻为皇太子妃,俄为皇后。
性约素,服御取给则止。
益观书,虽容栉不少废。
与帝言,或及天下事,辞曰:“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帝固要之,讫不对。
后廷有被罪者,必助帝怒请绳治,俊意解,徐为开治,终不令有冤。
下嫔生豫章公主而死,后视如所生。
媵侍疾病,辍所御饮药资之。
下怀其仁。
兄无忌,于帝本布衣交,以佐命为元功,出入卧内,帝将引以辅政,后固谓不可,乘间曰:“妾托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
汉之吕、霍,可以为诫。
”帝不听,自用无忌为尚书仆射。
后密谕令牢让,帝不获已,乃听,后喜见颜间。
从幸九成宫,方属痰,会柴绍等急变闻,帝甲而起,后舆疾以从,官司谏止,后曰:“上震惊,吾可自安?”疾稍亟,太子欲请大赦。
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支。
若修福可延,吾不为恶。
使善无效,我尚何求?且赦令,国大事也,岂宜以吾乱天下法!”太子不敢奏,以告房玄龄,玄龄以闻,帝嗟美。
而群臣请遂赦,帝既许,后固争止。
及大渐,与帝决,时玄龄小谴就第,后曰:“玄龄久事陛下,预奇计秘谋,非大故,愿勿置也。
妾家以恩泽进,无德而禄,易以取祸,无属枢柄,以外戚奉朝请足矣。
妾生无益于时,死不可以厚葬。
”又请帝纳忠容谏,勿受谗,省游畋作役,死无恨。
崩,年三十六。
(摘编自《新唐书·列传一》)参考译文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河南府洛阳县人。
其祖先出自北魏拓拔氏,因后来成为魏宗室的长房子孙,故称之为长孙氏。
父亲长孙晟,字季,涉猎书史,矫健勇猛,通晓兵法,出仕隋朝任职为右骁卫将军。
背后有贤良长孙皇后辅佐的一代明主唐太宗
背后有贤良长孙皇后辅佐的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出生于太原(今山西太原)。
大唐王朝的缔造和建设者,唐太宗,在位时间从公元626—649年为期二十四年,终年五十二岁。
李世民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农历12月22日出生在今陕西武功的李家旧宅。
他四岁那年,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公,贵人也,且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本人时,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曰“世民”。
唐太宗不仅是唐朝最富盛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
他在位的唐贞观时期,成为后世艳称的一代太平盛世,唐太宗也因此被称为一代“明主”、“英主”。
唐太宗即位以来,一直对隋末天下大乱的场景心有余悸。
所以唐贞观时期注重“以民为本”、不夺农时,他说:这样做不只是“忧怜百姓”,也是为了“长守富贵”。
基于这样的目的,他在位时期,以国家稳定为政策要务,以稳定求发展,居安思危,终使天下大乱之后达到了大治。
对于唐贞观之治,人们比较喜欢引用《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描述:“唐贞观元年,关中饥,斗米直(值)绢一匹;唐贞观二年天下蝗;唐贞观三年大水……是岁(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赉粮,取给于道路焉。
”其中包括了农业丰收、物价低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财富相对富足等内容,这也的确是一代盛世的具体写照。
唐太宗因此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一代名君,并成为后代帝王膜拜的偶像。
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简单地说,他能够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政策措施,重新确立和完善了统治秩序,使社会步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政治上,完善国家政治体制的各项制度,重视吏治,严格执法与守法,所谓“法者,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历史趣谈:长孙皇后简介 唐朝太宗皇帝皇后长孙皇后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长孙皇后简介唐朝太宗皇帝皇后长孙皇后生平导语: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
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
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
武德末年竭力争取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
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
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
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之后拜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
贞观十年崩。
谥号文德皇后。
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
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
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
仅存《春游曲》一首。
幼子即唐高宗。
长孙皇后(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
祖先为北魏宗室长。
父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母高氏。
仁寿元年出生,大业九年(13岁)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
筮者曾预言她“贵不可言”。
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
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
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
长孙氏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生活常识分享。
百家姓长孙,长孙姓氏的历史起源、来源
长孙氏历史来源:「长孙」源出:长孙(Zhǎngsūn长孙)姓源出有二:1、出自北魏皇室沙莫雄,为拓跋氏所改。
长孙复姓本为拓跋氏,为后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英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小儿子什翼健就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
长孙嵩后来位至太尉,封为北平王;他的侄子长孙道生屡建战功,位至宰相,封为上党王。
拓跋嵩因有功于魏,世袭为王族大人。
孝文帝时,以拓跋姓为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故改姓为长孙氏。
2、出自北魏之前有长孙氏。
据《汉书艺文志》和《孝经》上记载有长孙顺长孙氏说二篇,西汉时期已有长孙氏。
得姓始祖:长孙顺。
关于长孙氏的来源有二个说法:一是如《通志氏族略》和《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上记载所言,长孙氏出自北魏皇室的沙莫雄,因沙莫雄是南部大人,号反正跋氏,又是拓跋圭的长子,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沙莫雄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二是《汉书艺文志》上记载有长孙顺,认为在北魏之前早有长孙氏。
总之,长孙氏的得姓历史在2000年上下。
长孙氏后人尊长孙顺为长孙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长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古代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王族中有一位叫拓跋嵩,因为功劳大,朝廷封他为王族大人,这个封号可以世代承袭。
到了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孝文帝在位时,孝文帝向汉文化学习,将拓跋姓改为元姓,孝文帝的姓名叫元宏。
而拓跋嵩的后代,就改姓为长孙,意思是王族长门的子孙,这个姓和王族大人的封号也相呼应。
长孙姓望族居济阳(今山东省定陶西北,一说河南省兰封东北)。
据《郡望百家姓》记载:长孙氏望出济阳郡。
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堂号霹雳堂:隋朝时候,长孙18岁即为司卫上士。
突厥南侵。
向皇帝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了如指掌,拜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
突厥怕他,听到他的弓声,说是霹雳,故长孙氏的堂号有霹雳堂之称。
长孙皇后(文德皇后长孙氏)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长孙皇后(文德皇后长孙氏)简介,名人故事长孙皇后个人资料本名:文德皇后长孙氏别名: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谥号:文德皇后、文德圣皇后、文德顺圣皇后慰诸将士。
之后拜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
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
封建社会后妃之间争宠竞幸,互相残害的劣迹屡见不鲜,而长孙皇后却能体恤、爱护妃嫔。
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妃嫔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
长孙氏虽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较俭朴,平日衣物仅够穿而已。
636年,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染病不起,临终留下遗嘱: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以木器瓦器俭薄送终。
同时规劝太宗纳忠容谏,不受谗言,节制游乐打猎和役使百姓。
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葬于唐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咸亨五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勋,太宗打算委之以显官要职。
长孙皇后坚决不允。
并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直到大宗改授权限不大的官职为止。
在一人荣耀、满门生辉的封建社会里,长孙氏贵为皇后,却“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实在难能可贵。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政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
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
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惊讶。
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
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加倚重。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
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
长孙皇后的家族背景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长孙皇后的家族背景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璀璨辉煌的时代,而长孙皇后作为当时权势熏天的女性,她所代表的家族背景以及在唐朝的影响力,对于整个唐朝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会介绍长孙皇后的家族背景,并重点探讨她对唐朝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
长孙氏是唐朝的一个显赫家族,他们拥有庞大的家族势力和丰厚的财富。
长孙氏是汉族贵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在汉代就已经担任重要官职。
随着历史的变迁,长孙氏在唐朝逐渐崭露头角。
唐朝初期,长孙氏族人逐渐进入官场,出任高官显贵。
而长孙皇后作为长孙氏的代表人物,她在唐朝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巅峰。
长孙皇后的家族背景为她提供了强大的后台支持,使得她在唐朝的政治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长孙氏和唐高宗的结合,使得长孙皇后成为唐高宗身边最亲近的人。
她的地位和权力也因此水涨船高,成为唐高宗的得力助手。
长孙皇后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她的影响,长孙家族成员得以在朝廷中屡屡获得高官职位,家族势力不断扩大。
除了对政治的影响,长孙皇后对唐朝文化的推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长孙皇后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善于文学和音乐。
在她的推动下,唐朝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她亲自参与文艺活动,主持文化盛宴,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支持文人墨客,赏识才子佳人,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展示才华的舞台。
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文人们的创作热情,也为唐朝的文化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长孙皇后还对唐朝的外交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她出使吐蕃、突厥等周边国家,亲历外交事务。
她以自己优雅端庄的形象和聪明智慧的头脑赢得了外国君主的尊重和信任。
她促成了唐朝与各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稳固了唐朝的外交关系,为唐朝的疆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长孙皇后的家族背景和个人才干使得她在唐朝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她在政治、文化和外交方面的影响力深远而持久。
长孙皇后不仅是一位有才华的女性,也是一个智慧的决策者。
她的存在为唐朝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使得这个大一统的王朝更加繁荣昌盛。
巾帼不让须眉的长孙氏
巾帼不让须眉的长孙氏作者:张栋梁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11期自古帝王爱江山更爱美人,多少英豪为此失国,也由此有了红颜祸水之说。
不过,这似乎不大适用于长孙皇后。
当直言敢谏的魏征触犯“龙颜”,逼得唐太宗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人时,长孙皇后并未谄媚拱火,而是悄然退下,穿上节庆时才穿的朝服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
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如此深明大义,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也让长孙一姓进入了历史的视野。
长孙姓源出有二:一、出自北魏皇室,为拓跋氏所改。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莫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小儿子什翼健——就是拓跋圭的祖父。
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莫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嵩为长孙氏。
长孙嵩后来位至太尉,封为北平王;他的侄子长孙道生屡建战功,位至宰相,封为上党王。
孝文帝时,以拓跋姓为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故改姓为长孙氏。
长孙姓宗祠通用联“源自长门,望出济阳”,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二、北魏之前已有长孙氏。
据《汉书·艺文志》和《孝经》上记载有长孙顺所作《长孙氏说》二篇,这说明西汉时期已有长孙氏。
按照这种说法,长孙氏的得姓历史在2000年上下。
长孙氏后人尊长孙顺为长孙姓氏的得姓始祖。
长孙姓氏有个非常著名的堂号——霹雳堂。
这个堂号来源于长孙晟。
《隋书·长孙晟列传》中记载他“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
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
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
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
后之名将,非此子邪?”突厥南侵,他向皇帝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了如指掌,拜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
突厥怕他,听到他的弓声,说是霹雳,故长孙氏的堂号有“霹雳堂”之称。
在《北史·长孙晟传》还记载了长孙晟“一箭双雕”的壮举。
长孙姓的历史起源介绍
长孙姓的历史起源介绍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长孙姓的历史起源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寻根问祖长孙复姓本为拓跋氏,为后魏献文帝第三兄拓跋嵩之后。
北魏道武帝拓跋圭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英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小儿子什翼健就是拓跋圭的祖父,拓跋圭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儿子,就赐他的儿子为长孙氏。
长孙嵩后来位至太尉,封为北平王;他的侄子长孙道生屡建战功,位至宰相,封为上党王。
拓跋嵩因有功于魏,世袭为王族大人。
孝文帝时,以拓跋姓为魏朝皇族宗室之长门,故改姓为长孙氏。
二、迁徙分布长孙姓望族居济阳(今山东定陶西北,一说河南兰封东北)。
《郡望百家姓》记载:长孙氏望出济阳郡。
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三、郡望堂号 "霹雳堂":隋朝时候,长孙晟18岁即为司卫上士。
突厥南侵。
向皇帝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了如指掌,拜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
突厥怕他,听到他的弓声,说是霹雳,故有"霹雳"之称。
四、历史名人长孙晟--字季晟。
隋朝洛阳人。
自幼习武,年18为司卫上士,高祖一见嗟异。
开皇中突厥南侵,晟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定其虚实,皆如指掌。
遂拜为车骑将军兼受降使者,敌称他的马声与弓声为"霹雳闪电",闻风丧胆。
终为右骁将军。
卒谥献。
长孙无忌--字辅机,晟子。
唐朝洛阳人,唐太宗皇后之兄。
博涉文史,有谋略。
从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迁吏部尚书,封为齐国公,又徙赵国公、太子太师,后为高宗时辅政大臣,进授太尉,兼修国史。
因被武后所陷,削爵流黔州,自杀。
撰有《唐律疏议》。
长孙俭--本名庆明。
北周洛阳人。
少方正有cao行。
时四方骚动,俭从左卫将军攻破宿勒明达等,以功赐爵索虞侯。
文帝甚敬之,表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
唐太宗 二十四功臣(国公)
第一名贵戚豪族英冠人杰——赵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年),字机辅,河南洛阳人。
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
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
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
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
历任尚书仆射、司空。
为人谨慎,改任司徒。
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
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
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
有诗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
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武则天擅权,与武氏结怨。
后遭武氏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杀。
第二名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从侄,父亲是李蔚。
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
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624年)灭辅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没妻、子。
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
玄武门之变后,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
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贤辅谋深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大臣。
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文德皇后怎么死的
文德皇后怎么死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高氏为汉族,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她是怎么死的呢?又有几个孩子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文德皇后的相关信息,供大家阅读!文德皇后怎么死的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
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
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
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
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
」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
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
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
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
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
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
」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
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文德皇后有几个孩子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
即便最是冰冷客观的史书里,也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腔由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
翻开史书,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儿女的宠爱比比皆是。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性聪敏,太宗“甚爱之”。
对于长子太宗夫妇寄予了厚望。
在李承乾年幼时就给他找了侍读,又让魏徳明,孔颖达教授承乾儒家典籍。
太宗登基后便立李承乾为太子,十二岁时,太宗就开始有意识的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文德皇后长孙氏是谁
文德皇后长孙氏是谁文德皇后长孙氏,出生于公元601年,河南洛阳人。
他的父亲名字叫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母亲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家族可谓显赫至极。
长孙皇后的父亲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将领,他长期和突厥之间作战,并使用计策分化了突厥内部的关系,对隋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也因为长孙晟长期对突厥作战,突厥对他非常敬畏。
长孙皇后是长孙晟最小的女儿,所以对长孙皇后非常喜爱,同时长孙家族对于长孙皇后也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家族内的伯父和他的父亲商量,将长孙皇后和当时的唐国公李渊确定了婚事。
就在婚事确实了不久,长孙晟就去世了,长孙皇后开始和自己的舅舅生活。
比较幸运的是,他的舅舅对他们非常好,而长孙皇后的舅舅经常见到李世民,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和家室,于是他就促使这桩婚事成功。
终于在公元613年,长孙氏和李世民结成夫妻,当时长孙氏只有13岁,而李世民是16岁,自此开始了两人的生活。
在长孙氏和李世民相处的二十三年间,长孙氏帮助李世民做了很多事情,前期李世民常年征战在外,都是长孙氏帮助他打理家庭,和家族之间的关系。
后期成为皇后也是帮助李世民出谋划策,纠正李世民身上的错误,保证了李世民在行政上的正确性,可以说长孙氏对李世民是非常重要的。
据历史资料记载,文德皇后生的一副十分娇好的面容,身材是也很出众。
作为隋朝大长孙晟的女儿,自幼又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因此,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的喜爱,从而让十七岁的李世民将年仅十三岁的文德皇后娶过门,成为了李世民的妻子。
文德皇后的外在是什么样子,我们都基本了解了。
那么,文德皇后又有怎样的品格呢?文德皇后生性十分的节俭,从来不主张铺张浪费,对于自己所使用的物品,只要够用就好了。
此外,文德皇后还深明大义。
也正是因为如此,唐太宗李世民还经常问文德皇后一些政治上的问题。
但是文德皇后却郑重地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从而告诉他人自己不参与政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文德皇后出来拥有美丽的外在,还具有高尚的品格。
唐朝皇后长孙氏生平简介
唐朝皇后长孙氏生平简介长孙皇后出生在河南洛阳,601年出生,636年逝世,仅仅在世35年。
长孙皇后出生在一个十分显赫的家庭,她是隋朝大将军的女儿。
通过长孙皇后简介可以知道长孙皇后作为大将军的女儿,家里对她的婚事是十分重视的,因为长孙皇后的伯父曾和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有过交流,伯父觉得窦氏十分有才,她教育出来的子女一定不会差,于是便介绍长孙皇后给窦氏的儿子李世民。
很快,双方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可是接踵而至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长孙皇后的父亲去世了,无奈之下,长孙皇后就随母亲回到了舅舅家中。
在舅舅的重新安排下,长孙皇后在16岁的时候就成为了李世民的妻子,他们婚后的生活一直都很幸福。
可是幸福没有持续多久,长孙皇后和李世民就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因为隋朝皇帝发动战争,李世民母亲在战争后不久便去世了,长孙皇后的舅舅也被逐到地区了。
可长孙皇后和李世民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倒,他们互相鼓励对方,一定渡过困难。
在经历了这一事件后,他们之间的感情更为融洽。
在李世民成功登基当上皇帝后,便封长孙氏为皇后。
之后,即便已经成为了皇后,她依旧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和李世民一起探讨各种问题,而且还会提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对李世民治理产生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长孙皇后是长孙氏的幼女,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女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很有大家闺秀的涵养,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后面都有着一个成功的女人,李世民能够名垂千古成为明君的典范和长孙皇后的尽心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嫁给李世民的时候才只有13岁,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从小就经历过很多事情的长孙皇后却是很懂得孝道,非常尊敬公公婆婆,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媳妇,所以李渊夫妇都很喜欢她。
后来李家起兵之后,李世民经常在外面行军打仗,虽然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也因此和家里的父亲兄弟有点疏远,幸好有长孙皇后不只是经常照顾李世民的生活,还常常进宫孝顺李渊和后宫中的妃嫔缓和关系,正是长孙皇后这样如水一般的温柔让李世民能够战无不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后长孙氏简介提起封建时代的后妃、许多人都对她们没有好印象。
确实,我国历史上后妃凭借自己的特殊身分,营私结党,扰乱朝纲,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情,时有发生。
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贤慧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稳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
在她们当中,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是最突出的。
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父亲在隋朝当过官。
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李建成一伙常在唐高祖李渊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图借刀杀人。
高祖听信了他们、疑忌甚至僧恶李世民。
长孙氏“孝事高祖,谨承诸妃”。
在险恶的形势下勉力排解高祖对李世民的嫌猜。
到了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李建成的紧急关头,长孙氏又挺身而出,亲自激励士气,促成了事变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勋,太宗打算委之以显官要职。
长孙皇后坚决不允。
并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直到大宗改授权限不大的官职为止。
在一人荣耀、满门生辉的封建社会里,长孙氏贵为皇后,却“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实在难能可贵。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政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
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
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惊讶。
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
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加倚重。
封建社会后妃之间争宠竞幸,互相残害的劣迹屡见不鲜,而长孙皇后却能体恤、爱护妃嫔。
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妃嫔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
长孙氏虽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较俭朴,平日衣物仅够穿而已。
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染病不起,临终留下遗嘱: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guo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以木器瓦器俭薄送终。
同时规劝太宗纳忠容谏,不受谗言,节制游乐打猎和役使百姓。
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
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
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
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
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
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
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
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
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
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
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
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
”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
”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
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
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
”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
”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
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
”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
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
”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
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
”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
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
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他。
”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
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
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
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
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
不愿意位极人臣。
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
”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
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
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
”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
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
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
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
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