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目标设计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方法建议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导入2019年暑假期间,北京某中学去往华东地区开展研学旅行,那里既有古镇周庄又有现代化国际都市—上海,还有极具南方特色的苏州园林。
组织学生思考,在华东地区研学期间,体验到的景色与北京一样吗?【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我国华东地区景观图教学精讲◆任务一地域文化◆活动1:以南北方景观差异为例探究地域文化的形成结合华东地区景观图片,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P43图2.31地域文化造成了特色各异的城乡景观,并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南北方景观差异1.周庄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体现了什么思想?2.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与什么有关?3.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的最大不同是什么?教师总结:周庄的景色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19世纪时,上海外滩曾是西方各国在中国的租界,各国领事馆在此集中,因此建筑风格多样。
苏州园林讲究不对称美,而北京的园林处处对称且方正。
教师:这些景色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民居、饮食、服饰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42—43,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地域文化1.什么是地域文化?2.什么事物最能直观体现地域文化?举例说明这类事物该如何进行分类?教师总结: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不同,形成的人文景观也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知识导图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一、地域文化 1.文化(1)来源: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2)特点:文化具有地域性。
(3)分类⎩⎪⎨⎪⎧物质方面:如建筑、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方面: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3.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鲜明地体现了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景观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城镇建筑的色调、色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反映了某种价值追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1.地域文化:指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2019)第二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理论联系生活的作用。
教材重点关注了物质文化方面最易于观察和感受的城乡景观,通过大量景观图片的展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城乡景观的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此同时,感受地域文化的美,学会欣赏城乡景观的美,对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弘扬历史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对城镇和乡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城乡空间结构有初步的认识,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政治课及媒体报刊等多渠道学习,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对地域文化现象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地域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有难度,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生产、生活实例,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乡村和城镇景观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
3.结合乡村和城镇景观特点认识景观能够体现人地和谐理念及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对地域文化进行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做好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板书设计】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自然环境形成地域影响城乡传承文化体现景观发展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2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地域文化影响聚落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建筑景观、建设规划等.自主梳理·探新知一、地域文化1.文化: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具有地域性特点。
2.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传统,包括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地域文化景观(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影响。
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
(2)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留在地表的文化印记。
如:农田、村落、道路等。
4.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外,还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3.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合作探究·释疑难知识点地域文化┃┃问题探究■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说明了地域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归纳拓展■1。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分为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
2.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如下图所示3.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地区人口分布生产活动生活习惯东部农耕区人口众多,密度较大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西部牧区人口分散,密度很小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厂逐渐增多4。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如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并分析这些影响背后的原因。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工具,结合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和模拟。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在规划中的融入,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方案。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他们能够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提出针对地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可行性建议。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城乡景观图片、规划案例册。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教学课件、专题研究资料。
2.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室互动白板。
3. 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地图服务、数字化教学视频。
4. 教学手段:
b. 对于短文和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规划能力。
(2)实践作业:
c. 对学生的考察报告进行批改,关注学生对实地景观的观察和分析是否准确、深入,以及报告的结构和文字表达能力。
d. 针对学生的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旨在使学生能够:一是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环境塑造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城乡建设的和谐共生;二是发展综合思维能力,能够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因素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三是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实地考察和模拟规划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素养目标的实现,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实际行动力。
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01地域性。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03景观入手。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答案 B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
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地表不平 D .当地风俗 答案 B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1.结合篁岭的乡村景观,归纳篁岭的乡村景观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能够解释篁岭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如何造就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通过篁岭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与特色晒秋文化形成原因的探究,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上饶市某高中高一下半学期的学生。
作为高一的学生,对文化有所了解,但对城乡景观这个抽象的大范围的概念,定位比较困难,而且受年龄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实际接触认识各地的城乡景观是很少的。
如果不以生动的实例讲述,是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
【设计理念】本节主要采取案例探究的教学模式,选择学生熟悉的家乡案例——篁岭晒秋,能假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家国情怀。
本节课以篁岭游览的时间线索串联课程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乡村景观与其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影响它们形成的有哪些因素。
本次授课我们以一道2016年的高考题为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中国最美符号“篁岭晒秋”,进而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篁岭的乡村景观,感受它的地域文化,让同学们做到“沉浸式体验”,再让同学们一起分析影响因素,一方面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回到课堂开始的题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及设计的地理要素。
教学难点: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设计: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下图),导入。
一、地域文化1.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上图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2.掌握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3.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内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不同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师生活动安排1.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
2. 师生活动安排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2.教师讲授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文化要素、文化景观等;3.指导学生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联系,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4.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探究任务,围绕某一特定地域文化,研究其与当地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5.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
2. 教师讲授讲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文化要素、文化景观等。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联系1.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地域文化如何影响城乡景观;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某一地域文化对当地城乡景观的影响。
4. 小组探究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探究任务,选择某一特定地域文化,研究其与当地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
5. 学生小组展示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互动、探究、展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部分学生在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联系时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地域文化如何影响城乡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培养学生的文化尊重与环境保护意识。
2.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培养学生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印记,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不同地域城乡景观的图片、视频资料)•地域文化案例资料(如建筑风格、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调研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塑造独特的城乡景观。
•图片与视频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特征,促进交流与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城乡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背后的文化差异。
提问:“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城乡景观看起来如此不同?它们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明确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定义,强调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案例(如江南水乡、黄土高原窑洞、福建土楼等),详细介绍其地域文化背景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分析这些案例中城乡景观的构成要素(如建筑风格、布局特点、色彩搭配等)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 教学设计
9号《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何燕萍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重视运用地图和活动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域文化差异,世界各地城乡景观体现的区域文化差异,通过这些活动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综合思维:重视案例教学法,教学使用教材提供的案例,依据教学目标,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借助案例的分析和迁移应用,提高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课后活动让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城市实地考察,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保护,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通过感受城乡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提升他们对人地协调的理解。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城乡景观如何体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快闪短片《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一、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在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和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艺术、语言等)的文化特征。
2、感受地域文化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
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
(不属于地域文化)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包括农田、村落、道路、建筑、雕塑等。
通过三幅图片“上海外滩”“深圳街头的《拓荒牛》”“南昌八一纪念碑”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通过三组明信片“哈尼梯田”,“福建永定土楼”,“安徽宏村”让学生分组讨论明信片背面的问题。
第一组:哈尼梯田与地域文化(1)从课文材料中,找出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生产活动: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用水用地制度:修筑沟渠,选出分水官;各村之间有分水约定。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
研究主题:第二章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研究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重点)。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重难点)。
【突破心法:回归教材、生成知识、查缺补漏】一、地域文化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其自身和特点2、什么是地域文化: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可以是物质文化(建筑、服饰、饮食),也可以是非物质文化(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例如:西北广袤的草原——畜牧业——游牧文化(蒙古舞)3、地域文化的特点(1)、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2)独特性(3)多样性(4)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长期可能会发展变化。
4、.地域景观分类①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②人文景观——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③城乡景观:聚落整体及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的城乡景观具有独特的风貌;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景观特点及举例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城镇景观特点及举例四.世界城镇景观差异五、补充教学1、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1)自然环境:居住区的位置与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距城镇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程度、房价、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小区治安环境、居住者的个人偏好等。
2、人口居住郊区化形成条件(1)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城镇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2)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
(3)现代交通通信信息的发展,家庭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等。
3、居住郊区化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A、有利影响:①使市中心密度降低,减少了人口压力,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下图),导入。
一、地域文化1.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上图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镇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与城镇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镇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2.城镇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3.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学难点: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小麦进城》主题曲。
新课导入: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更是人们生活向往的地方,《小麦进城》讲述了农村女人小麦在北京近三十年的奋斗史,最终通过诚实劳动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们大家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之中,请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城镇的了解和认识。
承转: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镇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集聚,人地关系和用地也趋于紧张,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看个究竟吧。
(板书)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投影的图片(图2.3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分析相关问题。
问题设置:乡村的土地利用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形成与变化的?总结归纳: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
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师:对的,景观是人类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的影响,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的印记,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
城镇景观这一部分其实同学们都有很直观的体验,所有在这部分主要是通过案例之间的对比和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的能力和逻辑思维,体会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同时培养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
五、总结巩固(5min)
师:ok,今天的云旅游到此结束,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的快乐之旅。【根据板书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师:是我们的四合院,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来看一看,四合院不只是很多房间呀,每一类房间都有他的属性,以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这其实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因此我们说城镇建筑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和审美情趣。
师;刚刚我们不仅欣赏了两地的特色建筑,还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意识。但是我们刚刚只提了北京的四合院,同学们觉得最能代表北京的是什么?
师:我们知道,一个城镇不是盲目的在发展和扩大,在其背后一定有相应的地域文化在支撑。比如说重庆这座城市,被我们戏称为“筷子楼”的重庆国泰艺术中心,该建筑造型来源于重庆湖广会馆中的多重斗拱构件。我们的洪崖洞,在重庆快速发展拓展之际仍保留有原始的吊脚楼设计。每个地区的景观背后都蕴含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创造灿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概念及其关系;2.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3.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城乡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1.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2.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对经济、环保、社会发展等的影响;2.如何整体把握我国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地貌图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讲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地域文化:指某个地区特殊的文化现象和特点;•城乡景观:指城市与乡村地域特有的景观变化。
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讲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3.讲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北方地区:地域文化特点:黄河文化、战国文化、辽西文化等;城乡景观特点:多为平原,以煤炭矿业为主要产业,富有民俗特色。
•南方地区:地域文化特点:江南水乡、客家文化、闽南风情等;城乡景观特点:多为丘陵山地和盆地,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自然景观和历史风貌独特。
•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特点:川渝文化、滇黔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城乡景观特点:山地和高原地区多,以景区和旅游业为主要产业,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
•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特点:陕北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草原文化等;城乡景观特点:以荒漠、戈壁和高原为主,以矿业和农牧业为主要产业,具有浓厚的游牧风情。
4.情境模拟老师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对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进行储备性练习。
5.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分析某个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对经济、环保、社会发展等的影响。
五、教学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应该明确地知道:1.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3.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对于经济、环保、社会发展等的影响。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最新教研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二册)
【探究活动3已知乡村景观联想地域文化】
乡村景观
乡村民居
乡村空间格局
乡村土地利用
地域文化
徽派建筑白墙灰瓦蕴含“自然和谐”
郭巨渔村枕山面海蕴含“海洋文化”
西递宏村宅高田低蕴含“人地和谐”
设置了三个不同的乡村景观,从乡村民居、乡村格局、乡村土地利用三方面体现地域文化影响乡村景观,并突出北仑乡村景观独特的海洋文化。
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深层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以及地域文化概念
【探究活动1北仑代表之争】
1.谁能代表北仑味道?
北仑十大地方特色菜
大榭地方特色菜:红膏炝蟹
柴桥地方特色菜 :糟带鱼
大碶地方特色菜:咸菜黄鱼汤
进一步带领学生认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后活动
课后探究“实地拍摄并设计一张北仑名片,要求体现北仑海港味道”
让学生在实践中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和品味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北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板书设计: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核
心
目
标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地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文化,如习俗、文字、艺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01地域性。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03景观入手。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答案 B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
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地表不平 D .当地风俗 答案 B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01色调、□02色彩。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03文化意识和□04审美情趣。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05价值追求。
,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 .城镇道路 B .城镇建筑 C .城镇交通工具 D .餐具答案 B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
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提示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任务探究地域文化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
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话。
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
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
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成果展示] (1)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故房屋朝向南,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族群中传播。
1.地域文化的形成2.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续表读图,回答问题。
(1)两幅图示景观截然不同,反映了城镇鲜明的________特征,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________。
(2)从图示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都有影响。
(3)图a所示的城镇有深刻的________文化烙印,是这些城市赖以生存的________。
科学思维地域文化的形成类型第(1)题,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第(2)(3)题,地域文化影响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图a中的建筑是具有典型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宗教文化是该类城镇生存的基础,而图b中的景观是典型的欧洲城镇风格。
[答案](1)地域文化城镇中的建筑(2)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3)宗教基础提升运用能力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完成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③④正确。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答案 B解析妈祖一般指护航海神,安徽不临海,故A项错误;安徽南部以山地为主,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适合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故B项正确;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故C项错误;吊脚楼多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形崎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
任务探究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
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中国“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3)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成果展示] (1)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2)自然环境技术水平(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
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1.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2.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A.商业区布局B.民居的屋顶坡度C.室内装饰D.夏季服饰科学思维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第(1)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
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商业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方服饰差别不大。
[答案](1)A (2)B提升运用能力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
据此回答1~2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B.黄海沿岸C.海南岛山区D.东北平原答案 C解析从建筑材料和房屋的结构可知,该地气候湿热,因而最可能位于海南岛。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A.高寒缺氧B.潮湿、多虫鼠C.多火山、地震D.干旱缺水答案 B解析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适宜蚊虫、鼠类等生存。
任务探究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材料一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
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成果展示] (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主要是由于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城镇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01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城镇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另外,城镇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
如沿海、沿江、沿湖城镇多利用□10水体表现城镇特色。
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区,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11黄浦江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区,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城镇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镇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镇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镇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C.苏杭的神秘D.拉萨的奇逸科学思维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第(1)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