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分法原理与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4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有趣的是,在1690年约翰· 伯努利的哥哥雅可比· 伯努利曾提 出著名的悬链线问题 (The Hanging Chain Problem),向数学 界征求答案,即,固定项链的两端,在重力场中让它自然垂 下,问项链的曲线方程是什么。在大自然中,除了悬垂的项 链外,我們还可以观察到吊桥上方的悬垂钢索,挂着水珠的 蜘蛛网,以及两根电线杆之间所架设的电线,这些都是悬链 线(catenary)。
0 1
例如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12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几点说明: 1、泛函是映射,是从函数空间到数域的映射。 2、泛函的自变量是函数,泛函的自变量称为泛函的 宗量。 3、容许函数空间:满足泛函的规定条件的宗量的全 体所构成的函数空间。 4、求函数的极值时,微分或导数起着重要的作用。 求泛函的极值时,变分起着类似的作用。我们将求泛 函的极值问题称为变分问题,其相应的方法称为变分 法。
d2 y dy a 1 ( )2 dx dx 2 y(0) y0 y (0) 0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6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解此方程并适当选取参数,得
1 y (e ax e ax ) 2a
即为悬链线。 悬链线问题本身和变分法并没有关系,雅可比· 贝努利 随后所证明的“悬挂于两个固定点之间的同一条项链,在所 有可能的形状中,以悬链线的重心最低,具有最小势能”, 有关悬链线的得几个结论,可以用变分法来证明!
Δ xi A(t a,x a) Δ ti 图 2- 1
B(t b,x b)
x(t)
当曲线方程x=x(t)(满足x(ta)= xa , x(tb)= xb )给定后,可算出它在A、B两点 o 间的弧长为: n n 2 (t ) x i J ti 2 xi 2 (t ) 1 t i t i 2 i 1 i 1
最优控制
中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韩华 2008.03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 化系
1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 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2.1 变分法简介 2.2 泛函的变分 2.3 欧拉方程 2.4 横截条件 2.5 泛函局部极值的充分条件 2.6 等式约束条件下的变分问题 2.7 利用变分法求解最优控制问题 小结
2、二次型泛函
连续泛函如果满足下列条件: (1) J[x1(t)]+ J[x2(t)]=1/2[J[x1(t)+x2(t)]+ J[x1(t)-x2(t)]] (2) J[cx(t)]=c2J[x(t)] 就称为*****二次型泛函*****。例如
1 1 J xT ( t f )Fx( t f ) xT ( t )Qx( t )dt 2 2 t0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5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伽利略(Galileo, 1564~1643)比贝努利更早注意到悬链 线,他猜测悬链线是抛物线,从外表看的确象,但实际上不是。 惠更斯(Huygens, 1629~1695)在1646年(当时17岁),经 由物理的论证,得知伽利略的猜测不对,但那时,他也求不出 答案。 到1691年,也就是雅可比· 伯努利提出悬链线问题的第二年, 莱布尼兹、惠更斯(62岁)与约翰· 伯努利各自得到了正确答 案,所用方法是诞生不久的微积分,具体说是把问题转化为求 解一个二阶常微分方程


时,存在 ∣J[x(t)]-J[x0(t)]∣< (2.1.8) 那么,就说泛函J在点x0(t)处是连续的。 根据所采用的函数之间距离定义的不同,是按式 (2.1.5)还是式(2.1.6),其对应的泛函分别称为零阶连 续泛函或k阶连续泛函。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是关于x(t)的二次型泛函,其中F、Q均为对称矩阵。

2017/8/28
tb ta
t
dx 1 dt dt
11
2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例2.1.3 函数的不定积分
y x ( )d
0 t
不是泛函。
泛函的上述概念,可以推广到含有几个函数的泛函的情况:
J [ x (t ) y (t )]dt
• •
d[ x(t ), x0 (t )] max x(t ) x0 (t )
a t b
(2.1.5)
在函数空间Ck[a,b](在区间[a,b]上连续且具有连续的k阶导 数的函数的全体构成的函数空间)中,任意两个函数间的距离 定义为: (k ) (t ) x 0 ( t ) , , x ( k ) ( t ) x0 d[ x(t ), x0 (t )] max x(t ) x0 (t ) , x (t ) (2.1.6)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13
2017/8/28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从例2.1.2可以知道,连接A、B两点的曲线之弧长的泛函,其 2 是未知函数导数的函数。在一般情况下,被 被积函数 1 x ( t )的函数。所以最 积函数是自变量t,未知函数x(t)及其导数 x 简单的一类泛函可表示为:
泛函的变分
一、泛函的定义
如果变量J对于某一函数类中的每一个函数x(t),都 有一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变量J为依赖于函 数x(t)的泛函,记为:J=J[x(t)]。
x(t ) R n , J R 函数 泛函 x(t ) J x(t ) tx x(t ) J ; x(t )又称为泛函的宗量
2. 离散系统
J x 2 (i ) 2u2 (i )
i 1
q
都是泛函。因为变量J的值是由函数的选取而确定的。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10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例2.1.2 在平面上连接给定两点A(ta,xa) x 和B(tb,xb)的曲线的弧长J是一个泛函,如 图2-1所示。
说明:由于函数的值是由自变量的选取而确定的,而 泛函的值是由自变量的函数的选取而确定的,所以将泛 函理解为“函数的函数”。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 化系 9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例2.1.1
函数的定积分
1.连续时间系统:
J x( t )dt
0
1
是泛函 吗?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7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表达为泛函求极值问题, 称为变分问题。 变分法是处理函数的函数的数学领域,和处理数的函 数的普通微积分相对。
什么叫泛函?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8
2.1

o
图2-4 注意:一阶相近的两个函数,必然是零阶相近,反之不成立。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17
t1
t2
t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k阶接近:

(k ) (t ) x 0 (t ) , x( k ) (t ) x0 x(t ) x0 (t ) , x (t )
tf
( t ), t ]dt J [ x( t )] L[ x( t ), x
t0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14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二、泛函宗量的变分
泛函J[x(t)]的宗量x(t)的变分 是指在同一函数类中的两个函数 间的差:
x
x (t)
x 0(t)
x(t ) x(t ) x0 (t ) (2.1.1)
0 t1 图2-2 t2
t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wenku.baidu.com
15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三、泛函的连续性

函数相近 零阶相近
当函数x(t)与x0(t)之差的绝对值,即: ∣x(t)-x0(t)∣, t1 t t2 (2.1.2) 对于x(t)的定义域中的一切t( t1 t t2 )都很小时,称函数 x(t)与函数x0(t)是相近的,也称为零阶相近。如图2-3所示。
at b


显然,式(2.1.5)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的零阶相近度,而 式(2.1.6)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的k阶相近度。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19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泛函的连续性

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可以找到这样一个>0, 当 d[x(t),x0(t)] < (2.1.7)
20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四、泛函的常见形式
1、线性泛函 连续泛函如果满足下列条件: (1) J[x1(t)+ x2(t)]= J[x1(t)]+ J[x2(t)] (2) J[cx(t)]=cJ[x(t)]
其中,c是任意常数,就称为线性泛函。例如
( t )]dt J [ x(t )] [tx( t ) (sin t ) x
x
x (t)
x 0(t)
o
2017/8/28
t1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图 2- 3
t2
t
16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一阶相近
当函数 x(t)与 x0(t)之差的绝对值以及它们的一阶导 0 ( t ) 之差的绝对值,即 ( t )和 x 数 x (t ) x 0 (t ) t1 t t 2 (2.1.3) x(t ) x0 (t ) , x 都很小,称函数x(t)与函数x0(t)是一阶相近的,如图2-4 所示。 x (t) x x 0(t)
t1 t t 2 (2.1.4)
都很小时,称函数x(t)与函数x0(t)是k 阶相近的。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18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函数间距离

在不同的函数空间,函数间的距离也不同。 在函数空间C[a,b](在区间[a,b]上连续的函数的全体构成的 函数空间)中,通常采用下式定义距离:
t1 t2
( t )]dt J [ x( t )] [ p( t ) x( t ) q( t ) x
t1
t2
J[ x(t )] x(t ) t 2
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故均为线性泛函。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21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2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2.1

变分法简介

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变分法(calculus of variations)的诞生,是现实世界许多现象不断探索的 结果: 约翰· 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1696 年向全欧洲数学家挑战,提出一个难题:“设在垂直 平面内有任意两点,一个质点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自 较高点下滑至较低点,不计摩擦,问沿着什么曲线下 滑,时间最短?”这就是著名的“最速降线”问题 (The Brachistochrone Problem)。
2017/8/28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
3
第二章
变分法及其在最优控制中的应用




它的难处在于和普通的极大极小值求法不同,它要求出 一个未知函数(曲线),来满足所给的条件。这问题的新颖 和别出心裁引起了很大兴趣. 罗比塔(1661-1704)、雅可比· 伯努利(1654-1705)、莱布 尼茨(1646-1716)和牛顿(1642—1727)都得到了解答。 约翰的解法比较漂亮,而雅可布的解法虽然麻烦与费劲,却 更为一般化. 欧拉(Euler Lonhard,1707~1783)和拉格朗日(Lagrange, Joseph Louis,1736-1813)发明了这一类问题的普遍解法,从 而确立了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变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