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挑战
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https://img.taocdn.com/s3/m/8ace0cbd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3.png)
政策主张
两个方面的创 新
两个基本主张
两个方面的创新
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思想的基础上,新古典综合派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主张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0世纪50年代,汉森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compensatory fiscalp olicy)和“补偿性货币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 间实现收支平衡。在经济萧条时,主张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同时中央银行放宽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 息率,可以变萧条为繁荣;在达到充分就业、出现通货膨胀时,实施相反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紧缩信用,减 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以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2、新古典综合派是从实证经济学的手段和目标的统一角度考虑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的。该学派的重 要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现代混合经济制度仍然面临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生活质量,贫穷与不平等,生 态与生长等问题。这些问题全都涉及到价值判断,超出了狭义经济分析的范围。但是萨缪尔森认为可以通过实证 经济学对其做出实证分析。萨缪尔森认为可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在经济学这样复杂的学科中,怎么能保证经济手 段不会造成恰恰与想达到的目标相反的结果呢?萨缪尔森是从实证经济学手段与目标的统一角度考虑这些原来属 于规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他扩展了实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范围,表现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在研究课题 上的交叉和结合的取向。这为我们进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达到解决经济问 题的目的。
第三章 新古典经济学
![第三章 新古典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eb1966deb9f3f90f76c61b21.png)
欧根· 庞巴维克 Eugen Bohm-Bawerk
LOGO
(三)瓦尔拉斯与洛桑学派
瓦尔拉斯(1834~1910),法国 经济学家。洛桑学派的创始人。 生于法国埃富勒,求学巴黎,学 工程学,因父亲鼓励而钻研经济 学,在法国求教职失败,受聘洛 桑大学,建立了洛桑学派,后任 校长。他被认为是创立了后来在 他的意大利弟子帕累托的领导下 为人熟知的洛桑学派。这一学派 继承与发展了他的思想。 著作:《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 (1873)、《社会经济学研究》 、《实用政治经济学研究》等。 一般均衡理论。
卡尔· 门格尔 (Carl Menger 1840-1921)
LOGO
门格尔的学术观点:
门格尔认为,价值起源于效用,而且是“最后
一单位财货的边际效用”。所以,价格是在竞争 条件下,买卖双方对财货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 果。价格的上限是买者的主观评价,下限是卖者 的主观评价。在双方竞争条件下,价格由“两对 边际对偶的主观评价决定”。 而门格尔本人,也正是借助于边际分析的方法, 来测量消费者欲望的满足程度,衡量物的效用从 而决定价值,从而推动着经济学的研究。后来, 除了“边际效用”以外,人们又发展出了边际成 本、边际收益、边际贡献、边际生产率等一系列 概念。因为人们发现,很多经济现象都可能用“ 边际规律”来解释,也就是用“微积分”的方法 来解释。
LOGO
价值的度量完全是主观的; 效用价值论—交换价值等同于总效用; 将边际效用的原理扩展到整个生产和分配领域。
LOGO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也称维也 纳学派,形成于十九世 纪七十年代,它是边际 革命涌现出来的各种流 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 派。以门格尔为奠基人 ,其追随者中最著名的 人物是庞巴维克。
浅谈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走向
![浅谈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fb7c56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1b.png)
浅谈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走向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走向当代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大分支,它始于18世纪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以及19世纪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从那时起,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多种研究方法和不同的学派。
本文将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走向进行浅谈,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了解。
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说,它以边际主义为核心思想,认为个体在资源分配中会以最大化效用为目标,从而实现经济均衡。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理论、模型和政策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挑战,尤其是在面对金融危机和城乡差距等问题时。
一些学者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忽略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非理性行为,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无法很好地解释城市化和全球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进行修正和完善,以适应当今经济的需求。
二、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一种重要修正和补充,它强调个体在经济决策中存在着有限理性和非理性行为。
行为经济学尝试使用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博弈论等多学科知识,解释和预测个体的经济行为。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行为经济学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中得到了应用。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它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模型提出了挑战,使得经济学家们必须更加关注个体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因素。
行为经济学也促使政策制定者在实施政策时更加注重个体行为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学科领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在西方经济学中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e7695e3b3567ec102d8ab5.png)
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属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学带到了北京大学的讲坛,并正式受邀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再例如关于贸易(包括国际贸易)的解释。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专业化生产与多样化消费造成贸易的两难冲突。因为,专业化生产意味着高效率,多样化消费则意味着高效用,而消费的效用越高实现消费的交易费用也越高。因此,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比较优势效益就与交易费用形成了冲突。如果交易费用很大,超过了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则均衡结果就只能取消分工,选择自给自足方式;这时效用最大,生产水平处于可能性边界之内,水平较低。反之,如果专业化生产带来的效益超过了交易费用,则必然出现分工,而且随着交易费用的逐渐降低,分工呈现跳跃式发展趋势,从局部的分工到全面的分工;这时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处于可能性边界上。这一均衡结构是由交易双方的相对人数、相对偏好和相对生产率所决定的。交易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演进,进而伴随着诸如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市场结构变化等拓扑性质的变化。
新古典经济学概述
![新古典经济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4d961b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9.png)
新古典经济学概述新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初至今发展的一门经济学流派,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对经济现象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核心理论和方法进行概述。
一、基本假设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包括理性选择、边际分析和市场竞争。
首先,理性选择假设认为个体在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选择。
其次,边际分析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
最后,市场竞争假设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数量。
二、核心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和价格理论。
消费理论研究个体如何在有限的收入下进行消费选择,涉及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生产理论分析企业如何在有限的成本下进行生产决策,研究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
价格理论关注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交互作用,研究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
三、方法新古典经济学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经济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
其中,微观经济学通过个体行为建模来研究市场机制和经济交互作用。
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体经济变量为研究对象,关注总量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的效果。
四、应用和争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对经济政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其研究成果包括供给需求分析、市场竞争、效率理论等。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也面临一些争议,如理性选择假设的合理性、市场竞争假设的适用范围等。
结论新古典经济学以其基于理性选择、边际分析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假设为基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分析框架。
通过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和价格理论等核心理论,新古典经济学解释经济行为和市场机制。
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其成果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面临一些争议。
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911af86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8.png)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变革。
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演进,为人们解决了许多经济问题。
本文将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古典经济学兴起于18世纪末的英国。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他认为,市场经济应该自由运行,不应过多干预,通过自由竞争实现经济效率和最大福利。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是古典经济学的后期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
穆勒提出了“边际效用”概念,强调人们在决策时考虑边际成本与收益。
二、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边际效用理论和供求理论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供求理论。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分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三、凯恩斯主义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爆发,人们开始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观点产生怀疑。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国家干预”和“总需求管理”的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以避免周期性的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四、新兴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后期,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兴经济学逐渐兴起。
新兴经济学包括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
行为经济学关注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实验经济学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
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增长。
五、现代经济学的挑战尽管西方经济学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诸如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金融风险等新的经济问题也需要经济学家们去研究和解决。
同时,现代经济学也对经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质疑。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a41ac8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3.png)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经济思想到现代经济学的建立,经济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逐渐形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体系。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古代经济思想、经济学的启蒙时期、古典经济学以及现代经济学,详细阐述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经济思想1.1 早期经济思想的萌芽古代经济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初期。
在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思量和探索经济活动的规律。
例如,古代的商业城市如巴比伦和埃及在贸易和货币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发展,这为经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古代经济学家的贡献在古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提出关于经济活动的理论和见解。
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价值论和货币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稀缺性和实用性。
此外,古印度的考古学家卡乌提利亚亚纳也对经济活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供求理论和货币理论。
1.3 古代经济思想的影响古代经济思想对后世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的商业实践和经济思想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启示,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学的启蒙时期2.1 经济学的启蒙思想经济学的启蒙时期是指18世纪欧洲经济学家开始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研究的时期。
他们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市场的自由竞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原则。
2.2 重要经济学家的贡献在经济学的启蒙时期,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
例如,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和自由市场理论,认为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此外,大卫·李嘉图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经济学的启蒙时期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经济学家们通过对市场经济的研究,逐渐形成为了供求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成本理论等重要理论,为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新古典综合派
![第三章新古典综合派](https://img.taocdn.com/s3/m/eba8376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c.png)
4、显示偏好论
边际效用学派的早期人物,如马歇尔、L.瓦尔 拉斯等,认为效用是可以用基数如1、2、3、4 等衡量的,因此他们的效用论被称为基数效用 论。 为了避免衡量效用的困难,以后的西方学者, 如V.帕累托、J.R.希克斯(1904~ )等,则 用效用序数来代替基数论。 然而,序数论中的无差异曲线要求消费者能判 别任何一组配合的产品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大于、 等于或小于任何一组其他配合的产品所带来的 效用。这一假设条件似乎过于严峻。
理论特点
在货币工资不能下降的条件下,唯一的改变实 际工资的办法便是通过物价的上涨与下降。根 据这种说法,便可以得出一条总量供给曲线, 表明总产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便能决定整个 社会的产量和价格水平。在这种解释之下,传 统的充分就业和凯恩斯所指的小于充分就业状 态都变成为新古典综合派理论的特殊事例。换 言之,传统的和凯恩斯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它 们的分歧仅在于假设条件的差异,而新古典综 合派能够把这两种理论纳入于它的体系之中。
2、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
萨缪尔森对西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是两个方面: 提出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对西方经济学的某 些理论加以发展。他在进行研究时,经常大量 使用相当高深的数学。 萨缪尔森把以A.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 学和凯恩斯主义合并在一起,把前者称为微观 经济学,后者称为宏观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 综合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 该理论体系在二战以后的40年中在西方经济理 论界占有正统地位。
四、新古典综合派受到的挑战
1、理论困境。 二战以后,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体系一直居于正统地 位,并且在西方经济学界享有威信。这种状况在1965 年以后由于通货膨胀的恶化而有所削弱。进入70年代 以后,西方世界出现的”滞涨”,即失业与通货膨胀 的并存,给予新古典综合派一次严重的打击。 按照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当经济活动处于充分就业 状态时,通货膨胀率应该为零。如果经济活动小于充 分就业,那末,不但不存在通货膨胀,价格水平反而 会下降。只有当经济活动大于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 通货膨胀的现象。这就是说,失业(经济活动小于充 分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同时共存的。这一结论 显然违背存在于西方的滞涨的事实。
简述新古典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简述新古典主义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af298b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2.png)
简述新古典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引言1.1 概述新古典主义是一种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旨在研究并解释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以及市场机制的运作方式。
它形成于20世纪初,在整个世纪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新古典主义的发展对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理性行为和市场机制。
根据新古典主义的假设,个体在经济活动中会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决策。
个体的效用函数和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反映了他们的偏好和资源限制。
新古典主义还涵盖了供给和需求的分析。
根据新古典主义的观点,供给是由生产者根据其成本和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决定的,而需求则是由消费者的偏好和收入水平决定的。
通过供求分析,新古典主义试图解释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商品数量的分配。
新古典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与其他学术学科的进展密切相关。
它借鉴了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使用数学模型和经济计量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并着力于建立可预测和可验证的理论。
新古典主义的方法论也受到物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试图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介绍新古典主义的起源和理论基础,并探讨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全面了解新古典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其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编写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新古典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结构如下:引言部分将概述新古典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并介绍本文的目的。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新古典主义的定义以及其在经济学和相关领域中的重要性。
同时,将提供与新古典主义相关的背景信息,包括时代背景和相关理论流派。
本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正文做好铺垫。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新古典主义的起源和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基础。
首先,将探讨新古典主义的起源,包括该学派的发展历程、主要创始人和对当时经济学思想的影响。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6f32a8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5.png)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学科,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
1. 经济学的起源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就开始思考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的问题。
然而,直到18世纪才出现了现代经济学的雏形。
2. 古典经济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提出了一系列经济理论和观点。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分工理论。
李嘉图则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地租理论等。
这一阶段的古典经济学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兴起。
该阶段的代表人物包括威廉·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边际效用和供需理论,并对古典经济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和发展。
4.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爆发,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刺激经济增长和解决失业问题。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新古典合理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古典合理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逐渐兴起。
新古典合理预期学派主张个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具有合理的预期,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
供给学派则强调供给侧改革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6. 行为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近年来,行为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热点。
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对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提出了质疑。
实证经济学则借助数据和实证分析,对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创新。
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
![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04eda01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d.png)
三、边际效用学派旳先驱
• 边际学派都认可,一种人所拥有 旳有限资源,有多种用途时,一 定会按使多种资源在使用中旳边 际效用相等旳原则来配置资源, 而资源在整个社会旳优化配置, 又只有经过自由竞争才干实现。
者均衡; • 3、戈森提出边际效用范围——“最终一原子旳效
用”,发觉新享乐,扩充旧享乐.效用最大化规 律。
• 他提出旳这些理论,不但变化了经济学研究旳方 向,由最大利润生产变为最大满足旳追求,而且 为70年代开始旳边际革命产生了直接旳影响。
五、边际效用学派旳三本奠基之作
• 边际效用学派旳三本奠基之作出现于1870年代初。 • 廉·斯坦利·杰文斯旳《政治经济学理论》 • 和卡尔·门格尔旳《国民经济学原理》出版于1871年, • 里昂·瓦尔拉斯旳《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第一部分出
• 古典学派旳关键要义是: • ⑴自利旳经济行为; • ⑵利益友好旳观点; • ⑶最低程度旳政府干预; • ⑷以为一切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都能够增长一国旳财富; • ⑸市场经济旳运营是有规律旳。 • 所以他们提出了许多规律和定律:如:收益递减规律;
萨伊定律、货币数量理论等。
二、新古典学派
• 新古典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古典”,一方面阐明它与 古典经济学有继承关系,另一方面,也阐明它在许多方 面发展出新旳概念和措施。
• 奥地利学派因强调人旳心理动机分析,因而被称为心理 学派;
• 英国旳杰文斯和法国旳瓦尔拉斯利用数学措施分析问题, 因而被看作边际学派中旳另一分支——数理学派。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59b20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7.png)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资源分配和利用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主要学派等方面,详细介绍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二、经济学的起源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经济活动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供求关系等概念。
此后,古罗马时期的经济学家塞涅卡、托马斯·阿奎那等人也对经济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三、经济学的发展阶段1. 古典经济学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是经济学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自由市场以及市场自发调节等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 边际革命阶段边际革命阶段是经济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是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他在《政治经济学纲要》中引入了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是以边际效用递减的方式进行决策的。
3. 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新古典经济学阶段是经济学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他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供求曲线、均衡价格等概念,并对边际效用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
4. 凯恩斯主义阶段凯恩斯主义阶段是经济学发展的第四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他在《通论》中提出了总需求决定总产出的观点,并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以解决失业和经济衰退问题。
5. 新古典合理期望主义阶段新古典合理期望主义阶段是经济学发展的第五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卢卡斯。
他在《经济学方法与理论》中提出了合理期望理论,强调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考虑到未来的预期。
四、主要经济学学派1. 古典经济学学派古典经济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他们强调市场自由竞争、劳动分工以及供求关系等理论。
2. 边际革命学派边际革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卡尔·门格尔等。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8052236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c.png)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流派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中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方式。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早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重要性,认为市场自由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即不干预市场,让市场自行调节经济活动。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劳动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量。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商品交换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
他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比较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然而,古典经济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忽视了市场失灵的可能性,未考虑到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现实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典经济学逐渐演变为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
新古典经济学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和扩展。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均衡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竞争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它引入了供给和需求的概念,通过供求关系来解释价格形成和资源分配。
新古典经济学还发展了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需求时会考虑边际效用的变化。
与古典经济学相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加注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关注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学方法和工具,如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用来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97a8db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c.png)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经济学作为一门关于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学科,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经济思想到现代经济学的形成,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1. 古代经济思想古代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农业和贸易领域。
在古代文明中,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经济繁荣起着重要作用。
古代经济思想家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罗马的塞涅卡等,提出了关于贸易、货币、劳动价值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观点。
2. 经济学的启蒙时期18世纪的启蒙时期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形成。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和劳动分工的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同时,其他经济学家如大卫·李嘉图和托马斯·马尔萨斯等也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供求关系和效用最大化原则,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和供求曲线等重要概念。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等。
4.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遭遇严重衰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应运而生。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主导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5. 新古典主义革命20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经历了一次革命。
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提出了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货币供应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派别,如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等。
6.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后期,发展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发展经济学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政策和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章 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挑战(2)
![第三章 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挑战(2)](https://img.taocdn.com/s3/m/6eba8ff7524de518964b7d73.png)
报酬定律
马歇尔在用报酬定律来说明四种生产要素的变化对产品 供给的影响。他把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三种情况汇总起来, 首次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报酬定律。 马歇尔认为报酬递减规律是自然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表 现出来的倾向;人类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会表现出报酬递增 的倾向 ;而当报酬递增和报酬递减两种倾向相互抵消时,就 会出现报酬不变的情况。
需求规律
效用递减规律转变成需求的一般变化规律,即“需求的 数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需 求表反映了一个购买者在不同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个商品 的数量。而以曲线的方式表达,则这条曲线可称为他的需求 曲线。 马歇尔还从个别消费者的需求,引申出整个市场的总需 求。认为某一商品的市场总需求就是这种商品的所有买者的 个人需求的总和。由此,马歇尔得出了一个“普遍的需求 律” 。
供给、供给定律和供给弹性
同把需求转化为需求价格进行分析一样,马歇尔也把供 给转化为供给价格进行分析。在他看来,供给价格是生产者 为提供一定量的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由边际生产费用决 定。这同样可以用供给表或供给曲线表示。 他还提出了供给弹性的概念,用来衡量商品价格一定比 率的上升(或下降)将引起多大比率的供给量的增加(或减 少),即供给弹性反映了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第三章 新古典经济学的 形成、发展和挑战
第二节 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奠基 者: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经 济学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新古 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以他的理论为核心的 经济学派也被称作剑桥学派。 主要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 除此外,比较重要的著作还有《工业经济学》 (与夫人合写,1879)、《工业与贸易》 (1919)、《货币、信用与商业》(1923) 等。
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d180433ee06eff9aef807e7.png)
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所谓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
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
“凯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从而在理论体系上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凯恩斯则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凯恩斯完成理论创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论基础“萨伊定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
据此凯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议强调,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弥补私人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产生失业与危机的基础。
“预期革命”的演绎逻辑是,货币对产量等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供给的变化可以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动,并由此引起经济波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这种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总需求的变化,而总需求的变化又将导致经济波动。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与发展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0d7973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e.png)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内容与发展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修正,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学中重要的增长理论之一。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共同驱动的。
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的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
劳动力增长率可以通过人口增长率来衡量,资本增长率可以通过投资率来衡量,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则是一个外生变量。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当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率都保持一定水平时,经济就会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
这是因为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会带来产出的增加,而技术进步则能够提高产出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
然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它的一大局限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现实世界中,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环境的容纳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如果经济增长过快,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进而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包含环境因素的增长模型,例如可持续发展模型。
这
些模型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以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它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修正与完善。
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人们对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以寻求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e94c29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4.png)
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经济学作为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本文将聚焦于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两个主要的学派,探讨它们的理论观点和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边际革命时期。
他们强调个体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及市场机制的功效。
新古典经济学主张,在理性的假设之下,个体的行为受到效用最大化的驱动。
它利用供给和需求的分析,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动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此外,新古典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定理和模型,如效用函数、供需曲线和边际效用理论等,为经济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然而,在新古典经济学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质疑其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问题和挑战出现了。
因此,现代经济学应运而生。
现代经济学不满足于狭窄的假设条件和简化的模型分析,更多地考虑现实社会和经济环境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广泛涵盖了工业经济学、博弈论、行为经济学等领域,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例如,博弈论的引入使得研究者能够对个体的互动和决策制定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了契约、委托和市场失灵等重要概念。
同时,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揭示了人类决策和行为的心理机制,更加全面地认识了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律。
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基础和承继关系,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新古典经济学更倾向于从个体行为角度解释经济现象,更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
而现代经济学则更关注团体合作和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此外,现代经济学更注重对非理性行为和市场失灵等现象的研究,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影响。
尽管存在一些分歧和争议,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古典经济学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并为经济学的其他学派提供了参照和对比。
现代经济学的出现则为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和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等范畴, 认为商品是能够提供快乐或避免痛苦的物品, 认为效用是快乐的产物。
(1)效用 1)效用 效用就是一物所具有的产生快乐与防止痛苦的性质。 效用需要由一个人的幸福或快乐的增加量来计算。 2)区分了物品的总效用和效用程度 效用应分为总效用和效用程度。 总效用是物品所能满足的欲望总量, 效用程度则是物品某一单位所满足的欲望强度。 效用程度可表示为在商品供给的某点上,商品增量同它所
(3)杰文斯交换方程式 杰文斯所用的价值一词,总是简单地指交换价值或价
格。劳动论者,如马克思,定义价值为商品中凝结的 劳动,但杰文斯蔑视地拒绝这种定义。杰文斯仅仅对 价格感兴趣。他公然而自信地将其经济分析局限于市 场流通领域。 杰文斯交换方程式即是商品的“交换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说明两个商品的交换率, 是交换后各个商品数量的最后效用程度的比例的倒数。
(三)门格尔的边际效用论 1、关于“经济财货”及其与所有权的关系 2、关于价值的性质及尺度 3、关于价格形成的理论 4、关于生产财货的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边际效用量) 物品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物品的边际效用量 物品价值量的大小, 决定于物品的边际效用量, 决定于人们对最后单位物品的主观评价, 决定于最后单位物品能够满足人的最不重要的欲
3、先驱者 (1)巴尔本、伯努里、加里安尼等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巴尔本(1640-1698) 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里(1700-1782) 意大利经济学家费迪南多·加里安尼(1728-1787) 意大利的彼得罗·维里、法国哲学家埃蒂耶·孔狄亚克也
论述了与加里安尼类似的思想。 杜尔哥(1727~1781)的主观价值理论。 萨伊(1767-1832)的客观效用价值理论。 西尼尔(1790-1864)的主观效用价值理论。
(2)戈森—边际效用论的奠基者和直接先驱者
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1810-1858) 《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年)书 中提出了他的主观效用价值论、劳动理论、交换均衡论 等。他对经济学说史影响最大的是建立了效用价值论基 础之上的戈森定律。
戈森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 发现享乐规律以及按这些规律行事的条件,帮助使人们 获得人生最大的享乐。实现享乐的必要条件是获得物品 和适当消费,所以理论经济学应阐明消费和生产的最合 理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效用量或享乐量。
(一)数理学派概述
1、数理学派
数理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分支,形成于 19世纪70年代,流传于20世纪初。这个学派的特 点是以边际效用学说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研究、 论证和表述经济现象的规律,是边际效用学说和 数学方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2、先驱、鼻祖 古诺(1801—1877)鼻祖 戈森(1810—1858)先驱 3、代表人物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1835—1882)英,数理学派的
主要代表人物。 莱昂·瓦尔拉斯(1834-1910)法,洛桑学派的创始人。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意大利,洛桑学派
的创始人。
(二)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 度价值论”
1、杰文斯的生平与著作 (1)生平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1835—1882)英 (2)著作 《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
庞巴维克是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古典 理论的主要传播者,他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取代古典经济 理论而占统治地位作出了许多贡献:他发展了资本与利 息理论,并解释了实际利率必须是正数的原因;他是首 次将时间因素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的经济学家之一,还 发展了由时间因素扮演关键角色的经济学。
Friedrich Frieherr von Wieser (July10,1851-July22, 1926) 奥地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戈森从消费领域着手,提出了享乐法则,并称之为无
须加以证明的公理。他的法则或规律被归结为两条:
第一定律,即边际递效用减规律:“如果我们连续不断 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享受的量就会不断地递 减,直到最终达到饱和。”
第二定律,即边际效用相等法则或效用最大化规律(法 则),它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 的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 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 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 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
(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1、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中把个人抽象演绎出来。 2、把人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即消费作为研究的出发
点。 3、关于人的需要,他们从心理来说明,把一切经济
范畴说成是人们心理的反应和表现。 所以,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方法论可以归结为个人、
消费、心理六个字,从个人消费心理出发来研究经 济问题,探讨经济生活的普遍规律。
当时,德国历史学派排斥理论,认为经济学不过是一 种数据的堆积,目的在于为国家服务。
1883年,他出版了第二部著作《关于社会科学、尤其 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探讨》,由这本书所引起的
奥地利学派与德国历史学派关于经济学方法的论战持 续到20世纪初而偃旗息鼓。
庞巴维克
(1851-1914)
2、利息的形态 (1)借贷利息 (2)企业利润 (3)耐久物品的利息—租金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否定 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 和19世纪初叶以后的成本价值论 提出了“归算论”“时差利息论”“边际生产力
论”等主观的分配论否定剩余价值论 主要针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三、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数理学派概述 (二)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 (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四)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
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 (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三)门格尔的边际效用论 (四)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
(一)奥地利学派的 代表人物
门格尔 (1840-1921) 《国民经济学原理》 庞巴维克 (1851-1914) 维瑟 (1851-1926)
一、概述 1、新古典经济学 2、边际效用学派 3、先驱者
1、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时代的开始:边际主义的兴起 狭义的: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剑桥学派) 广义的: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边际分析方法
和原则为特征的各种经济学说 奥国学派、数理学派、美国学派、马歇尔经济学
提供的效用量的比例。 效用程度=商品增量效用/商品增量
(2)“最后效用程度”(边际效用) 物品的各种效用程度中, “最后效用程度”具有最主要的意义,它表示 现有商品量中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增量的效用程度。 最后效用程度=商品最后增量效用/商品最后增量 ⊿u/⊿x=du/dx 杰文斯认为, 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φ 1(a-x)/φ 1(y) =φ 2(x)/φ 2 (b-y) =y/x
交换后谷物对于甲的最后效用程度/交换后牛肉对于 甲的最后效用程度
=交换后谷物对于乙的最后效用程度/交换后牛肉对于 乙的最后效用程度
=牛肉的数量/谷物的数量
(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 理论
1、瓦尔拉斯的生平与著作 莱昂·瓦尔拉斯 (1834-1910) 洛桑学派的创始人,边际效
2、学说特点 杰文斯经济学说的特点是以主观心理为出发点,
以效用论为基础,以数学分析为工具。 他吸收了边沁的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功利主义
思想,把主观心理概念用于经济学分析。 在杰文斯看来,人们仅具有两个特征使其被称为
经济人。
3、效用价值论 杰文斯是从人的欲望以及满足出发来论述其主观
2、边际效用学派 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几乎同时出现在奥地利、法
国和英国的一个流派。这个学派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 用为中心,以所谓边际分析主观评价价值和其他经济现 象。 在奥地利该学派称为奥地利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门 格尔、庞巴维克和维色; 以杰文斯为代表的称为数理学派; 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称为美国学派。
பைடு நூலகம்
是经济科学史上“边际主义革 也纳的风貌,近代经济学就
命”的中流砥柱之一。
是从这本书开始起家的,门
米塞斯曾说这本书“使自己成 格尔也因该书声名鹊起。
为经济学家”,当然他指的并 这部奠定奥地利学派基础的
不是仅仅门格尔的货币和价格 代表作,继承了德国经济学
理论,还包括门格尔在这一领 的传统,重视心理分析,把
出生于维也纳一个高级军官家庭,早年 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到奥地 利政府机关供职达10年。曾去德国,在 历史学派的W.罗雪尔、B.希尔德布兰德 (1812~1878)、K.G.A.克尼斯 (1821~1898)等指导下研修经济学。 1884年到布拉格大学任教,1889年成为 该校经济学教授。1903年接替岳父C.门 格尔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1917年 后,任奥匈帝国上议院终身议员,并在 奥匈帝国最后两届内阁中任商务大臣。 维塞尔的主要著作有:《经济价值的起 源及主要规律》(1884)、《自然价值》 (1889)、《社会经济理论》(1914)、 《强权的法律》(1926)。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 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
3、边际效用论的提出瓦尔拉斯《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 法国的瓦尔拉斯各自独立研究,创建了以边际效用 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
边际效用学说的产生,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 命(经济学理论、观点、方法的变化称作经济学上 的“边际革命”),标志着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了现 代西方经济学的新阶段。到20世纪初,经济学的面 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