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分析
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我 国劳动 力流 动 问题研 究
牛 玲 中国 劳动 关 系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4 8
摘要 : 我 国的劳动 力流动人 1 : 7 规模 不 断扩 大 , 但仍 面临者农村人 口空心 化、结 构性 矛盾 、户籍制度 等一 系列 的挑 战, 因此我 国需要加 快产业 结构升级和 产业结构 的梯度 转移 , 加 强对流 动劳动 力的教 育培 训 , 改革 户籍 管理制度 , 健 全社 会保障制度 , 并完善针对 流动人 口的城 市住 房制度 。 关键 词 : 劳动 力; 流动 ; 农 民工
பைடு நூலகம்
劳动力流动流动 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 会、人 口转型过 动存在三大壁垒, 一是住房成本过高 , 二是社会福利不能转让或者受 程 中的突 出特征 , 这样大的流动劳动力规模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 让 , 三是劳动力教育水平不足。在我国,这三大壁垒也对劳动力市 例的,在发达 国家的发展历史上也从未遇到过 ,对中国社会的长期 场流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稳定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 第一 , 近几年来 , 我国大 中城市的住房价格快速攀升 , 居住成本 不断提高, 对劳动力有效流动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国家人 口与计生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基本 状况 委的调查 ,超过半数流动劳动力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1 0 平方米及 流动人 口作为 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人 口群体 ,在改革开放 之 以下 ,2 1 .3 % 的流动人 口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5 平方米及以下 , 后 ,其规模、结构和作用都发生了根本 『 生 变化, 尤其是进入2 1 世纪 农业流动人 口住房情况更加堪忧 , 住房面积狭小 ,印.3 % 的家庭 以后,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人均居住面积不超过1 0 平方米 ,其中2 3 .4 % 的家庭人均居住面 根据2 0 1 0 年进行的全 国第六次人 口普查结果, 大 陆3 1 个省 、自 积不超过5平方米。流动人 口,特别是农业流动人口居住面积小、 治区、直辖市 的人 口中, 居住地与户 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 环境质量差 ,国家和地区相关部 门也对此表示关注,并提出相应的 致且离开户 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 口为2 . 6 亿人 , 除去市辖 区内人户 对策 ,各地针对农 民工住房 问题进行了一系的尝试,以求解决该问 分离的人 口1 0 0 3 6 万人, 流动人 口达N2 . 2 亿, 而2 0 0 0 年的第五次全 国 题,包括政府建设面向农民工的低租金住房、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 人 口普查与2 0 0 5 年全 国1 %人 口抽样调查流动人 口数分别为1 . 4 4 亿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等,但实际获得廉租房服务的流动人 口屈指可 与1 . 5 亿, 相比增加2 0 0 0 年增长8 1 . 0 3 %。, 增长8 2 . 8 9 % 。 数, 流动人口的住房成本已成为生活 中的最大开支。 从年龄结构上看 , 2 0 0 9 年全 国流动人 口平均年龄为2 7 .3 岁 , 第二 , 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 , 一直 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 以青壮年劳动年龄人 口为主 , 2 0 4 4 岁人 口占全部流动人 口2 / 障有 巨大差别。近年来,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 但社会保障局面仍 3 , 而又以l 5 2 4 岁年龄组为多, 占到全部迁移人 口的将近3 5 %。 从 存在很多问题 , 尤其值得注意 的就是流动人 口参加社会保障的 比例 性别结构来看 , 依据2 0 0 0年人 口普查资料计算,当时流动人 口的 较低 , 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参保 比例明显低于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 性别为1 0 7 .3 ,N2 o o s年,流动人 口性别比下降到1 0 1 .2 ,男女两 民工。由于这些流动劳动力灵活 陛很强 ,频繁辗转于全国各地 , 因 性流动人 E 1 在数量上达到均衡 , 分年龄来看 ,流动人 口性别结构随 此他们对社会保险关系的顺利转移接续有着迫切 的需求 。虽然国 年龄有所变化。;1 5 2 9岁流动人 口中,女 i 生占5 5 .9 ‰ 而3 0岁 家和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定 ,但在跨地区转移社会保险关 及 以上流动人 口中,女性 比例为4 7 .8 % , 略低于同组男性流动人 系时,实际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 如各地社会保 险 政策不统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与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与影响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劳动力的流动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影响也变得愈发引人关注。
一、劳动力流动的特点1.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劳动力的流出和流入规模都在不断扩大。
既有大量的中国劳动力积极追求更好的就业和薪资条件,选择赴发达国家工作,也有一些海外人才回流投身中国的经济建设。
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增加使得各国在人才资源的竞争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
2.劳动力流动的结构多样化劳动力流动的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流向世界各地,涉及到各行各业,包括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
另一方面,随着各类培训、人才交流项目的举办,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力开始流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中。
这种劳动力结构的多样化既展现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巨大优势,又考验了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技能培养能力。
二、劳动力流动的影响1.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为个人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方面,劳动力流出减轻了国内就业压力,缓解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另一方面,海外劳动力向我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创新思维,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劳动力流动的推动作用使得中国经济更加走向国际化舞台。
2.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也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结构。
一方面,劳动力的流动导致了家庭分离和人际关系的疏远,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子女教育、老人照料等。
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动推动了人口空间流动和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传统的农村人口结构,促进了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
劳动力流动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政策引导。
有关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分析
有关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分析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和类型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流动性。
劳动力流动从本质上讲是劳动力的自主寻优选择行为,它通过推动自愿的劳动力交换来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作用。
事实上,一个社会是依靠劳动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职业等之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以一种同时使劳动者和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来进行劳动力配置的。
劳动力流动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
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仅是指劳动力在企业内的工作岗位变换,如工作性质的调整,职位级别的迁升或下落等。
水平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工作岗位的条换。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流动和人口流动是有区别的。
劳动力流动是比人口流动有着更严格限制的定义,劳动力流动通常不考虑随父母迁移的儿童和退休人员在退休时或退休后的流动。
这是因为退休人员的移动和在职人员的移动受不同原因的支配。
退休人员经常是流动到气候宜人和那些生活费低的地方,因为这样能够增大他们退休金的实际价值,从社会保障中得到更得的利益。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可以把劳动力的流动分成不同的类型。
首先,从流动的发起主体来说,流动可以分为自愿流动和非自愿流动两种。
其中,自愿流动是劳动者为追求总体效用水平的提高而主动发起的流动;而非自愿的流动则是企业发起的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劳动者被企业解雇或是辞退等等。
其次,根据劳动力流动的方向来说,劳动力可以划分为职业间的流动、企业间的流动、行业或产业间流动、跨地区流动(包括国际移民)等等。
当然,这几种类型之间会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比如一位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可能同时还伴随着不同企业间的流动,甚至可能同时还发生了职业间的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可以纳入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在现实中,个人进行劳动力流动的决策时,也要首先界定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劳动流动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额影响着劳动者的决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94年底,全国劳动力资源总数达82500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占人口总数68.8%,当年进入劳动年龄的达1750万人。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领域难以完全吸收不断增长的劳动力,虽然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8 %速度增长,但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仍然超过社会经济的吸收能力,因此,失业现象呈现增长趋势。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有饭大家吃,有工大家做”的就业政策;实行高就业、低收入的工资政策,实行城镇劳动力由国家“统包统配”的分配政策,从表现看,中国己消灭失业,但许多机关、企业人浮于事、存在大量富余人员,实际上是以全体劳动者的不充分就业掩盖部分劳动者失业。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就业逐渐市场化,隐性失业随之而来,当前失业有四种表现形式: 1.结构它是由于劳动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合理形成的失业。
2.隐性失业。
它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下实行充分就业政策,在改革中暴露出来。
3.自愿由于劳动者主动工参与劳动市场形成的失业。
4.非自愿它是由于现行工资下,想找工作而找不到形成的失业。
有关资料显示,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 3亿人, 加上城镇失业人口, 劳动力总供给量达到2亿多人, 而需求量只有3500万人,供给已远远地大于需求。
据专家估计, 我国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率已达21. 3%左右。
二、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 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每年以2%的速度进行。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劳动力数量巨大。
2. 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3.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
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摘要: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劳动力流动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趋势的了解,分析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促进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
一、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意义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引起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环境等,但是深层决定因素是收入差距。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从低收入流向高收入。
我国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农民工进城潮流首先是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向城市倾斜的就业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流动,一旦政策有所松动,近30年所积沉下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便大规模转移出来,形成所谓的“民工潮”。
其次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机会。
第三是巨大的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和产业流动。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1. 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流动是一种使人力资本投资达到高效用的方式。
比如地区之间的流动使人们从劳动就业机会少、小的地区向劳动就业机会多、大的地区迁移,以寻得工资收入的增加、生活福利的提高等等。
通过流动,使得具有一定技能水平且在当地不能充分得到利用的人力资本进入到短缺的地区,避免或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
2. 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当劳动力从劳动力资源充裕的部门流向稀缺的部门时,就能取长补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部门之间通过劳动力的流动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
这两方面均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3. 劳动力流动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劳动力流动使工作职业具有竞争性,这不仅促进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形成了对劳动者的竞争压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与效率。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摘要文章根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的现状,在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的人口流动政策有所借鉴。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空间差异性行业限制劳务输出劳动就业形势不容我们乐观。
目前,城市下岗职工已近1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全社会流动劳动力达8000万人。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中国最严重的就业压力。
中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世纪性挑战。
据有关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3.17亿,2004年在2.7亿左右。
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
如此庞大的数目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严峻性。
下面对该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1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1.1存在东、中、西部的空间差异性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区域性特征,即劳动力流动就业存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性。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支配,东部自然条件虽然不如中部丰厚,但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依赖聚集资本、技术和市场等优势条件,通过建立各种开发区,使这里很快变为产业层次高、结构门类齐全的发达地区。
随着各种产业的不断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渐进有序地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与产业的发展进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同步性。
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同时,中小城镇规模、数量快速扩张。
西部地区缺乏区位优势和历史工业基础薄弱。
中部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区,山地丘陵比西部少,耕地面积与劳动力总量所占比例大。
所以中部农村劳动力大多仍依赖于土地,外出打工以兼业型为主,虽然中部有些省份是输出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但真正长年打工者占当地劳动力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主要表现为大量季节性外出务工。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是就业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探讨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就业问题的存在1.就业岗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国家部分、企业部分和农村部分。
但是这三个部分的就业岗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国企、大型企业、政府和城市,而农民工很难进入城市就业市场。
2.就业流动性不足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就业流动性。
在我国,人们需要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取得工作许可证,这意味着一个人只能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工作。
这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就业选择和流动性,而且也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3.职业教育不足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对薄弱。
虽然我国有大量的职业教育机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财政投入、师资配备和专业设置,这些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
这也使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二、应对就业问题的措施1.推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缓解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快这一进程,包括建设农村电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企业等,从而让农民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发展。
2.改善户籍制度政府可以减少普通居民和城市户口之间的区别,取消城市户口制度,从而让人们在就业问题上拥有更多的选择。
3.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政府可以加强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教育的设施和师资,并加强与企业合作,这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应质量,促进技能型人才的涌现。
4.鼓励创业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创业的政策,为有创业意愿的人们提供更加友好的环境和更加便捷的创业机会。
这可以激发创业精神,同时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政府可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加强对企业、用工单位的管理,对侵犯劳动者权益、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结论:我国的就业问题虽然存在一些挑战,但是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加以应对。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围绕此主题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旨在引起读者对该议题的关注。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然后分析了转移原因,包括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教育因素。
接着,探讨了转移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市场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和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应加强职业培训、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等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制约因素,为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因素、就业市场、教育水平、传统观念、职业培训、政策、农村教育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其中包括农村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等。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因素等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影响。
只有全面分析这些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政策和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关键性意义。
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原因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
通过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象,可以揭示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流动不仅速度在加快,而且其流向也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
大量的劳动力流动在各省区市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农村之间、城乡与工矿区之间,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也在逐步增加。
是什么原因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呢?本文从劳动力的流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性、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实证分析(一)关于劳动力的流向首先分析全国范围内省际之间劳动力的流动问题。
根据现有的资料,从迁移和暂时居住两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在省际之间流动.从劳动力迁移状况看,近年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省际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大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负值;而东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小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正值。
2000年,东部净迁入人数比西部和中部分别高倍和倍,东部地区除福建、山东、广西三省其余9省的净迁入人数全部为正值,西部地区除西藏、陕西、新疆外其余7省的净迁入人数都是负值,中部9省有7省的净迁入人数为负值。
从劳动力暂时居住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远大于省际迁移人口,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数要少得多。
2000年全国外出务工、经商、服务、当保姆的暂住人口为万人,其中%集中在东部地区,仅广东省就有万人,占暂时居住人口总数的%。
西部占%,中部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及人口由西向东流动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及人口流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劳动力及人口之所以出现向东部流动的倾向,最主要是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与此相适应,三大地带的劳动者的报酬出现了较大差距。
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省区市之间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差距不大,加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力的有计划配置,从而使劳动力的流动非常缓慢,劳动力流动自身表现出来的倾向性不明显,即便在某个特定阶段出现了劳动力流动的某种倾向性,譬如六十年代出现劳动力由沿海向内地流动,那也是政府行为的产物,而非劳动力流动自身表现出来的倾向性。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计与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成特点、就业领域、影响、问题与挑战以及政策建议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背景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政策引导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原因,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政策等,都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流动劳动力的构成特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化,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二是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三是流动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劳动力占比较大;四是流动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
三、流动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
建筑业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就业领域,因为建筑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制造业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就业领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玩具制造等。
此外,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异质性劳动力。
异质性劳动力是指在技能、教育背景、经验和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劳动者群体。
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岗位之间的不对等,从而影响了劳动者之间的流动。
一方面,教育背景不同是导致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该地区人才储备相对较少。
而另一些地区则拥有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
这种教育差距使得优秀人才更愿意去发达地区工作和生活,从而导致了劳动力的不均衡流动。
另一方面,薪资和福利待遇的差异也是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发达地区的薪资和福利待遇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
而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则相对较低,导致人才流失。
这种差异性使得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选择性流动,从而加剧了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
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优秀人才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选择性流动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些地区因为缺乏优秀人才而无法发展壮大,从而影响了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异质性劳动力流失也导致了技术和知识的不均衡分布。
技术和知识是推动经济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因素,缺乏优秀人才会使得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为解决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其次,改善薪资和福利待遇差异。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改善劳动保障制度来缩小薪资和福利待遇差异。
此外,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措施也是解决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内劳动力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报告通过对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加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劳动力市场现状分析(一)劳动力总量1. 总量规模: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国就业人员总数达到9.11亿人。
2. 增长趋势:从增长趋势来看,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仍处于较高水平。
(二)劳动力结构1. 年龄结构:我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比逐年下降。
2. 性别结构:男性劳动力占比略高于女性,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3. 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趋势明显,但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未实现转移。
(三)劳动力素质1. 教育程度:我国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
2. 技能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力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一)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保持稳定,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二)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1.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2. 区域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三)劳动力市场流动1. 城乡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将减弱,但仍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未实现转移。
2. 区域流动:劳动力市场流动将更加活跃,跨区域流动将成为常态。
五、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1. 劳动力供给过剩:低素质劳动力供给过剩,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的阻碍因素及对策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是当代中国最主要的劳动力流动形式。
它促进了城乡交流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尤其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从主观层面来看,劳动者自身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人力资本因素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关键因素;从客观层面来看,制度、市场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本文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演变、现状和困境着手,着重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的三种阻碍因素——人力资本、制度和市场,及其所带来的风险。
最后,就如何降低风险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人力资本制度市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labor flow. It has promot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increased farmer’s income, especially has momentous meaning in advancing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village economy structure. The migration in China is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Looking from subjective aspect, the human capital such as the labor’s culture trait and vocational skills is the key factor which restricts the rural labors’ migration; looking from objective aspect, system, market etc. are also restrict the rural labors’ migration in great degree. The thesis embarks on the evolution, actuality and puzzledom of the rural labors’migr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n analyses the three uncertain factors influenced the rural labors’ migration——human capital, system and market, and the risk brought from them。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劳动力流动(workforce flow)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
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仅仅是指劳动力在企业内的工作岗位变换,如工作性质的调整,职位级别的升迁或者下落等。
水平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工作岗位的调换。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为了防止城市人口过于集中而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加上政府鼓励知识青年下乡,限制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状态。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
首先,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了就地转移。
特别是90年代初,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剩余高峰期出生的大量人口正陆续进入了劳动适龄期,农村中劳动力供给旺盛,大批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在此期间我国劳动力流动呈现跨区域化的特征,大城市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民工潮”,加快了劳动力流动的速度。
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下岗工人增多,城市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力的流动。
但不可否认的,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当前,劳动力流动的势头依然强劲。
除了上面提到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传统的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外,还出现了内部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之间的流动,以及国际间的流动等类型。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就业、环境、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迫使人们由内陆向沿海迁移,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
近几年“留学热”“移民热”的浪潮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出国寻找更合适的机会,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从国内向国外流动的现象,并且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分析特殊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使得我国人口流动也呈现出“中国特色”。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特点包括目的地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省份和城市以及省内的中心城市;90%的就业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建筑和社会服务业;循环式流动;高教育者更多选择家乡非农产业就业而不是外出打工;迁移网络对人口流动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特点在发达国家,国内人口流动受到的限制非常少,因此,国际上研究人口流动主要是研究人口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即移民问题。
但在我国,人口流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迁移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迁移不涉及户籍变动,也称为人口流动。
特殊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使得我国人口流动也呈现出“中国特色”。
流动人口在其迁移动机下受到制约因素的影响,后两者的相互作用又进一步形成了人口流动的特点。
农村流动人口的自然特征农村劳动力迁移受到其动力和制约因素的影响。
究竟是哪些人在迁移呢?这些劳动力有什么特征呢?本文考虑到回流迁移者(return migrant)的特点,即外出打工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家乡的劳动力。
下文将比较迁移劳动力、回流劳动力、以及非迁移劳动力的特征(见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发现:相对非迁移劳动力而言,迁移劳动力更有可能是男性、未婚、更年轻、受教育程度更高、配偶不迁移、家庭劳动力较多和村庄人均收入水平更低。
而回流劳动力各项指标处在迁移劳动力和非迁移劳动力之间。
从农村流动人口三大区域来看,全国农村劳动力向东部地区迁移比率大幅提高,从1987年的40.5%上升到2000年的54.5%,向中部地区迁移的比率大幅下降,从30.3%下降到22.7%,向西部地区迁移的比率也大幅下降,从29.2%下降到22.8%。
东部地区内部迁移比例上升,从91.0%上升到95.4%;中、西部地区内迁比例下降,分别从82.7%下降到65.1%,85.6%下降到74.9%。
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比例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比例则大幅上升(详见表2)。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分析
我们小组讨论认为: 我们小组讨论认为:农村劳 动力的有序流动不一定单方 面的指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面的指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而应该还有城市的劳动力流 动或城市对农村的影响 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导致 动或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导致 的一些原因。 的一些原因。
城市人口或者非农业建设非法占据宅 基地。这种情况出现过, 基地。这种情况出现过,但我认为这 种现象远不止媒体播出的那些, 种现象远不止媒体播出的那些,因为 家乡就有这种情况。 家乡就有这种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 因素有城市房价飞涨以及很多贪图利 益的行为等。 益的行为等。这种占据行为也越发促 使了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使了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城市人口中有购置乡野别墅和田地的 行为, 行为,或是集体进行农产品垄断炒作 压价的行为,使一些田地闲置, 压价的行为,使一些田地闲置,也会 促使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促使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③国家向乡村调用的建勤民工,由集体 国家向乡村调用的建勤民工, 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村脱产干部, 经费支付工资或补贴的乡村脱产干部, 到全民所有制单位或城镇集体所有制 单位工作,并取得实物、 单位工作,并取得实物、现金收入的 合同工、临时工。 合同工、临时工。④自行外出就业但 没有转走户口的劳动力。 没有转走户口的劳动力。年龄在十六 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由国家支付工资 的职工,不统计为乡村劳动力。 的职工,不统计为乡村劳动力。2001 中国农村劳动力为48229万人。 48229万人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为48229万人。
浅析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升级 , 个业 对 高 历 的优 质 人才要 求 也越来 越高 , 导致“ 就业难 ” 州“ 招l : 难” 的现象 , i : 存, 再加 l : 我 …农 【 结 语
劳动 力 资源 是流 动 的财 宙 。我 …人 n众 多 , 动 力 资源 丰 动有 以 卜 儿 个特 点, 比如 , 城 m优 越 的条什 吸 引农 进 城 , 而农 富 , 由于城 乡收 入 差 人 、 城 乡 待遇 差 异人 等 索 影 响, 动 力
慈
敏
r 日 农 业基 础地位 的维 护 , 也不利 我 l l 4 农村 产业 结杜 J 的调 整 , 从 长远 上看 , 不利 我 Ⅲ平 ¨ 谐稳 定 : 进城农L . I : 的子 女的 教 育、 疗、 就 业等 问题 也没有 得到解 决, 我 Ⅲ 长期执 行严 格 的城 乡 二 元 籍 制度 , 限制 了农 : l : 享 受城 I ¨ 发 展的 果 , 尽 管 为城 I 1 建 没 干 ¨ 发展做 “ { 了重 要 的贞献 , 但是 他们 始终 , 上活存 城 I f 『 的边 缘 , 抑 制 了他 们建 设的枞极 性 , 也不 利于 社会 的 和 与 公平 。 ( 二) 劳动 力要 素对 流 入地 影 响 。 劳动 力 是经 济 发 展 的基 小 索 。我 ¨ J : 业化处丁 1 毛 速 发 展 时期 , 以东m 沿海 为代表 的制 造业 对我 经济 发展 影响 深远 ,
疗等 问题也 备 受 关注。笔 者 结合 区域经 济 学、西方 经 济 学等 知识 简析 我 国劳 动力 人 口流 动 的现状 及 影响 , 并针对 实际情 况提 出相 关政 策。 关键 词 劳动 力流 动 城 市化 户 籍制度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问题分析
( 重庆 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 ,重庆 4 0 4 ) 0 0 4
摘
要 : 高 农 村 劳动 力 流 动 的 组 织 化 程度 是 实 现 我 国 大规 模 农 村 劳 动 力 合 理 、 序 流 动 的 重 要 条 件 。 政 府 组 织 、 提 有 中介 组 织
和 自组 织是 我 国 农 村 劳 动 力 流 动 的 主 要 组 织 形 式 ; 村 劳 动 力 流 动 组 织 化 程 度 低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 原 因是 多 方 面 的 ; 高农 村 劳 农 但 提 动 力流 动组 织 化 程 度 , 需要 健 全 组 织 系 统 , 立 组 织 间 的 沟通 、 建 协调 与衔 接 机 制 , 建 网 络 信 息 共 享平 台 。 构 关 键 词 : 村 劳 动力 流 动 ;政 府 组 织 ;市场 中介 组 织 ;流 动 人 口 自组 织 农
me tl r a i t n i tr d a y o g ia o ft e ma k t n ef-r a iai n o efo t g p p l t n T i st e i c ne tb ef c n a g z i , n e me ir r a z t n o r e d s l o g z t ft a n o n ao n i h a - n o h l i o ua o . i h si o tsa l a t h n
ta elv lo ra ia o ftef w fr r a o slw, h ra elao saev.o s. rvn h e e fog iain o e h tt ee f g zt no o o ua lb ri o w ee st  ̄ sn r oiu I o igt elv lo ra z t ft h o n i h l l h ' r mp n o h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问题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问题分析近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日益紧密。
全球化带来了许多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一、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全球化带动了劳动力流动的增加,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更加紧密。
跨国企业的兴起使得劳动力在不同国家之间快速迁移,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薪资待遇。
同时,劳动力流动也促进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提高了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全球劳动力市场不同于商品市场,存在着文化、技能和语言等方面的障碍,这也使得劳动力流动面临一定的挑战。
二、社会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增加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了解和获取海外的工作机会。
社交媒体和求职网站等平台的出现,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更多便利。
此外,全球化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使得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方式。
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年轻劳动力,正面临着就业机会匮乏和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因此更有动力选择劳动力流动。
三、文化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也带来了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随着劳动力的流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不同文化之间也开始相互融合。
这种文化融合既是全球化的一种产物,也是劳动力流动的结果。
例如,移民工人的流动使得文化的交汇成为可能,移民工人带来了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同时也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
这种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既丰富了社会文化,又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四、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挑战与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劳动力流动导致了一些人力资源的流失,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回报。
另一方面,流动劳动力在目的地国也面临着融入困难、工作条件不稳定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研究
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和灵活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和灵活性指的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灵活就业,包括跨企业流动、跨行业流动和跨地区流动等。
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劳动力市场流动性的分析劳动力市场流动性是一个国家劳动力市场上不同部门、行业、地区之间人才的自由流动程度。
劳动力市场流动性高,有利于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激发创新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从国内外情况看,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个人的教育、技能、年龄、性别,以及地域、职业、行业、产业等因素均会对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具有较高的潜力。
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限制,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流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农村到城市的就业流动性差,造成劳动力的浪费。
另外,我国很多地区的生产率依然较低,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不足。
另外,职业教育与实践不足也制约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二、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分析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指的是劳动力对就业的自由选择和就业形式的选择。
更具体地说,劳动力灵活性包括工作时间的灵活性、就业形式的灵活性以及雇佣关系的灵活性等方面。
当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较高时,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员工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工作形式。
这有利于企业雇用效率、激励员工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首先,企业因领导上的权力过大,导致员工无话语权,从而减弱了灵活性。
其次,大部分人只能选择从事纯商业工作,而对于需要创新的工作很少。
这表明国家应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最后,劳动法律法规缺少针对新型企业在职业灵活性方面的支持。
三、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首先,在流动性方面,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不仅可以做到更好的资源配置,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合理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分析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和类型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流动性。
劳动力流动从本质上讲是劳动力的自主寻优选择行为,它通过推动自愿的劳动力交换来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作用。
事实上,一个社会是依靠劳动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职业等之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以一种同时使劳动者和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来进行劳动力配置的。
劳动力流动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
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仅是指劳动力在企业内的工作岗位变换,如工作性质的调整,职位级别的迁升或下落等。
水平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工作岗位的条换。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流动和人口流动是有区别的。
劳动力流动是比人口流动有着更严格限制的定义,劳动力流动通常不考虑随父母迁移的儿童和退休人员在退休时或退休后的流动。
这是因为退休人员的移动和在职人员的移动受不同原因的支配。
退休人员经常是流动到气候宜人和那些生活费低的地方,因为这样能够增大他们退休金的实际价值,从社会保障中得到更得的利益。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可以把劳动力的流动分成不同的类型。
首先,从流动的发起主体来说,流动可以分为自愿流动和非自愿流动两种。
其中,自愿流动是劳动者为追求总体效用水平的提高而主动发起的流动;而非自愿的流动则是企业发起的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劳动者被企业解雇或是辞退等等。
其次,根据劳动力流动的方向来说,劳动力可以划分为职业间的流动、企业间的流动、行业或产业间流动、跨地区流动(包括国际移民)等等。
当然,这几种类型之间会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比如一位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可能同时还伴随着不同企业间的流动,甚至可能同时还发生了职业间的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可以纳入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在现实中,个人进行劳动力流动的决策时,也要首先界定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劳动流动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额影响着劳动者的决策。
虽然,劳动者的流动提高了社会的劳动力利用效率,因而对社会的福利改善也是有益的。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劳动者的自由流动还是发现劳动力市场价值信号即市场均衡工资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一个组织中存在频繁的劳动力流动现象或是员工的流动动机很强,则这种情况会迫使那些支付的工资低于均衡工资水平的企业提高工资水平;而且,人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频繁的员工流动对企业的损失的是很大的,企业为了减少人员流动的损失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制度或改变经营模式,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然而,流动本身却是要付出代价的。
劳动者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工资性报酬,往往不得不首先付出成本,而他们的流动决策也同样需要考虑流动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从这一点上来看,劳动力流动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方式未必会改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但是却改变了既定人力资本存在的利用效率,并相应的带来了工资性报酬的提高。
现在,我们分别从企业和劳动者两个角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
(1)劳动者角度与人力资本投资所涉及的成本一样,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也包括货币成本以及非货币成本。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劳动力流动之前,劳动者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搜寻关于其他工作的信息,对于一部分劳动者来说,可能还必须辞去原有的工作;如果的跨地区迁移,可能还需要购置新的房屋,这其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经济损失,这是劳动力流动的货币成本。
流动的非货币成本则包括:须要放弃一些有价值的员工福利或者是未来的内部晋升机会;在流动过程中因为不能立即开始工作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因为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或者亲属朋友,重新建立新的环境以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所产生的心理成本;劳动者在流动中因为生活和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可能造成的风险成本等等。
劳动力流动的收益则包括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
货币收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劳动力在流动前后的工资性报酬差额。
而非货币收益则包括更宜人的环境、齐全的公共设施、更便利的交通、好的子女就学条件这些间接收益。
同时,还有因为社会地位的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等等。
很显然,劳动者在进行劳动力流动决策时遵寻是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动的收益必须超过流动的成本。
劳动者流动后从新的工作中获得的收益越高、效用越低,与流动相联系的直接成本越低,劳动者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劳动力流动的就越频繁。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劳动力流动都能获得正的净收益现值,劳动力流动是基于对未来的收益预期来衡量流动的收益的,这种预期可能的正确的也可能的是错误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流动蕴藏着风险。
(2)企业角度对于企业来说,劳动力流动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企业完成正常的人员更替,避免人员的老化以及创造力的不足。
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员工的脑力和智力要求较高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劳动力的流动更有利。
但是,劳动力的流动也会带来很高的代价。
当一个有经验的员工离开,企业在离职者身上付出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费用就会损失,同时,企业重新雇佣新员工不仅增加了招聘和甄选成本,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得承担因新员工效率低而产生的损失。
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其他措施来把员工的流动率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企业的管理中要求有不同的劳动力流动来保证企业被注入了新的血液,保持企业活力,可是如果有太过频繁的劳动力流动时,企业的管理者就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并思考是否要对企业战略进行调整了。
(1)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因素首先,整个社会对于劳动力的劳动力流动的态度以及流动的传统习惯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动率。
比如,像美国、澳大利亚等这些传统移民国家中,劳动力的流动率通常比其他国家要高些。
其次,劳动力会流动向另一个地区是为了获得让人尊重的意识。
比如在中国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下,人们会选择去首都北京工作而不得在别的城市。
再次,不同的社会制度也会影响劳动力流动。
相对来说,欧洲和日本的住房制度使得劳动者的居住成本高,劳动流动率低。
(2)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因素。
对劳动力的研究表明,70%-80%的流动是经济原因造成的,其中,大约有30%的人是为了改变职业和工作。
所以经济原因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
首先,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以及人口的分布不均,造成了部分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造成劳动力流动。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比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提供的工作机会更多,劳动力大量涌入。
再次,不同国家地区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由于同一质量的劳动的收入不同,造成劳动力跨地区的迁移,劳动力从低工资地区向高工资地区流动。
首先,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越大,员工的流动率越底。
这是因为大公司的工资水平相对要高,而且员工的工作轮换和晋升机会较多,劳动力流动率低。
其次,企业组织文化。
员工认同了企业文化,把自己融入了这个企业后离职率自然会下降,海尔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海尔的员工对他们的公司有很高的认同感,这会让他们“舍不得”离开公司。
再次,领导者风格。
有的时候员工心理感受不佳导致他们总体满意度下降并最终离职,而员工心理感受往往与领导者的风格有着直接的联系。
(4)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劳动者个人因素首先,劳动者的年龄。
劳动者在年轻时的流动会高于他们中年以后的流动。
统计表明,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24岁之间。
其次,劳动者的性别。
女性的离职率要高于男性而且在职年限低于男性。
女性因为生育行为而造成的职业中断,同时,很多女性会为了照顾家庭而牺牲自己的职业发展。
再次,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
较高的教育水平使得人们具有较强的资本进行劳动力的流动,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劳动者搜寻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技能水平影响直接劳动者的流动意愿和预期收益。
最后,流动距离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劳动者的流动距离越大,流动成本越高,劳动力流动的数量就会减少。
四、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
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因素既有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工农差别所引起的收入落差,也有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动。
因此,我国劳动力流动呈现四大特点:由农村流向城镇,劳动力内外双流,劳动力资源由传统经济部门流向新兴经济部门,由国有部门流向非国有部门。
我国劳动力流动也存在着很多问题:(1)流动人员受到各种就业限制由于我国实行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因此,目前我国劳动力的转移是制度约束下的劳动力转移,无法完全发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从而出现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同时存在的矛盾现象。
(2)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绝大多数城市流动人口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意做的“脏、累、粗”工作,而工资待遇较低。
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缺乏保障,流动人员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扩大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之间的差距更令流动人员缺乏被社会认同的信心。
(3)信息障碍阻碍劳动力流动随着地区经济差别长期不断扩大,劳动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会过度流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但还缺乏指导可选择工作岗位的精确信息。
所以,即便存在不同的工资率,劳动力供给也难以做出积极有序的流动,对劳动者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影响。
存在信息障碍,也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之一。
(4)劳动力流动配套措施不完善当前,劳动力流动配套措施并不完善,劳动力异地就业的成本大。
比如:由户籍制度所带来的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身份证、暂住证、计划生育证明、工资风险、伤病风险、以及社会保障和福利权利的真实落实,也由于流动而变得复杂。
因此,我国劳动力转移是制度约束下的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流动配套的措施并不完善。
参考文献:[1] 董克用刘昕:《劳动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2] 孔微巍:《劳动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3] 何承金唐志红等:《劳动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