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昭通

合集下载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摘要:一、云南昭通红色文化背景介绍1.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2.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1.毛泽东与云南昭通2.周恩来与云南昭通3.朱德与云南昭通三、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重大事件1.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昭通2.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昭通3.解放战争时期的云南昭通四、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2.红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3.红色旅游的发展五、云南昭通红色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1.经济影响2.文化影响3.社会影响正文:云南昭通,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

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文化深深扎根,不仅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支柱,还对我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云南昭通红色文化背景介绍昭通地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地形复杂,历史上曾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通道。

早在1927 年,中国共产党就在昭通开展了革命活动,红色文化在这里逐渐发展壮大。

二、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我国红色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云南昭通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红色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足迹,为昭通的红色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三、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重大事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昭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红军长征经过昭通,抗日战争时期的昭通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昭通解放,都成为了昭通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传承红色文化,昭通市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同时通过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传承给后人。

五、云南昭通红色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红色文化为昭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风貌。

红色文化成为了昭通人民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总结,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云南的五个红色故事

云南的五个红色故事

云南的五个红色故事篇一:云南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这片土地上涌动着无数感人的红色故事。

以下是云南的五个红色故事:1. 红军长征的起点——云南龙陵云南龙陵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之一。

1935年10月22日,中央红军第一、第二、第三方面军合围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龙陵的红色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

2. 红军与纳西族的抗战——长征途中的泸水1935年11月6日,红军第四军在云南泸水地区与纳西族人民开展了一场为期13天的抗战。

红军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争取到了军事、政治和民心的胜利,为长征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红军与白族人民的合作——云南大山区云南的大山区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地,红军与当地白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红军为当地人民提供医疗、教育和农业技术等援助,白族人民则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后方支持和帮助。

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成为了云南大山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红军与傣族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双版纳云南的西双版纳是红军长征的重要战场之一,红军与傣族人民共同抵抗了日本侵略者。

红军通过武装斗争和政治工作,团结了当地人民,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5. 红军与藏族人民的抗战——云南迪庆1936年4月,红军第四军在云南迪庆地区与藏族人民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抗战。

红军通过宣传、组织和武装斗争,成功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夺取了迪庆地区的政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红色故事中,都蕴含着云南人民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这些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云南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英勇抗争,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二:云南作为中国的红色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

以下是云南省内五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云南的革命领袖毛泽东与红军长征的故事。

昭通市简介

昭通市简介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与四川、贵州接壤,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

2001年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43个乡镇(办事处)。

2007年末总人口545.97万人,其中有苗、彝、回等23个少数民族54.2万人。

历史悠久。

古称“朱提”、“乌蒙”,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古“南丝绸之路”之要冲,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项,省级11项,市级34项,县区级206项,馆藏文物1.75万件。

1935年2月,中央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为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

人才辈出。

近现代以来,曾诞生和哺育了抗日名将罗炳辉,中共早期革命先驱刘平楷,云南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国柱,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名将张开儒,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曾泽生,国学大师姜亮夫,当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

当代,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作家、作者,形成了备受省内外广泛关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

区位优越。

东南面与贵州毕节地区相接,西南面与曲靖会泽、昆明东川相连,西面、北面、东北面与四川凉山、宜宾、泸州毗邻,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云南北大门”之称。

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四大中心城市辐射的交汇地带。

由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正在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门户,是内地入滇乃至南下东南亚、南亚的便捷通道,区位优势逐步凸现。

地形复杂。

居于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

市内平均海拔1685米,其中市政府驻地海拔1920米,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坝),形成了大山包、黄莲河、铜锣坝、小草坝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迷人风光。

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云南的五个红色故事

云南的五个红色故事

云南的五个红色故事云南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曾经发生过许多具有革命意义的红色故事。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云南的五个红色故事。

第一个红色故事发生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云南保山市。

1935年,红军局部战役圆满完成,红军主力北上,将红一军团击退,局面危急。

当时红三军团官兵正遭遇敌人的围剿,面临着困难和困境。

正在云南边境的彝良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团指挥员叶挺,决定让军委主席、军事指挥员和他自己等六人独自上山。

经过艰苦的上山路程,他们成功转移到云南西双版纳和滇西革命根据地,在那里加强了队伍,重新筹划了战略,为党和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第二个红色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35年的红军长征时期。

当时,红军被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追击,被迫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四方面军经过了云南边境的大理地区。

这个地区居住着摆夷族的群众,他们对红军的到来非常热情。

摆夷族群众提供给红军衣食住行的援助,还帮助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这种云南摆夷族群众的友善和援助,给了红四方面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使得红军完成了长征任务。

第三个红色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的云南普洱地区。

当时,云南普洱地区的土改大潮正在进行中,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引发了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在普洱地区,一个叫罗世连的贫农领袖组织了农民进行起义。

起义农民武装使用土枪、刀等简易武器,成功地夺取了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建立了农村革命委员会。

这个起义带动了普洱地区广大农民的斗争,加速了土地改革的进程,给了农民群众以希望和力量。

第五个红色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的云南勐腊县。

当时,云南勐腊县在毛主席的亲自关怀下,迅速进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群众运动开展。

勐腊县的党委和政府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

他们组织广大农民进行争当先进的生产运动、严肃整风运动和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等。

通过这些努力,勐腊县的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这个故事展示了云南勐腊县党委和政府积极进取的作风,也为全国各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实践报告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实践报告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实践报告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昭阳区依托烈士陵园这一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了解感受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缅怀先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昭阳区烈士陵园是昭阳区的红色教育基地,是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昭阳区凤凰办事处双院子社区小凤凰山,1950年6月修建,后经多次修缮,占地面积47600平方米,建有烈士墓、纪念碑、英烈墙、雕塑、广场、陈列室、休息室、五角亭等。

园内松柏长青、环境幽静、庄严肃穆,安葬了解放时期、解放后各条战线牺牲的来自全国12个省、65个市县,40支部队的革命烈士115名,其中,最高职务正团级干部李锋刚烈士,一等功臣2名,二等功臣3名,荣获战功1名。

顺着广场后面的石阶往上进入墓区,墓区左前方是一面英烈墙,正面英名录雕刻着建国以来昭阳区籍为解放昭通、建设昭通及对越反击战中英勇牺牲的129位革命烈士姓名,后面雕刻着昭阳区对越自卫还击及两山防御作战革命烈士简介,是中共昭阳区委、昭阳区人民政府2017年清明敬立。

墓区右前方有两座纪念碑,一座是纪念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石碑,碑身上雕刻着每位烈士的简介,是原中共昭通县委员会、昭通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清明敬立;另一座是纪念解放昭通剿匪斗争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石碑,碑身上雕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43师的127团、128团、129团和机动团牺牲烈士姓名,是中共昭阳区委、昭阳区人民政府2013年8月1日敬立。

纪念碑右方爬过几级石阶便是掩映在郁郁葱葱古树下的陈列室,陈列室于2010年建成,约503平方米,因建在山上,在四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衬托下越发显得幽静庄严。

碧血丹心铸青史,凤凰展翅祭英烈。

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讴歌党的光辉历程,抒发爱党情怀,激励和鼓舞昭阳各级党员干部和全区各族人民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奋力推进昭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昭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昭通革命事迹展》。

红二方面军长征地理(最新)

红二方面军长征地理(最新)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

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损失的部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红军第2军团、第6军团及第32军组成。

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曾在湘鄂川黔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

1935年11月开始长征。

次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是1930年7月由湘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后改称红2军)与鄂西地区的红军第6军在湖北省公安县城(今南平)会师后组成的。

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后邓中夏)。

1931年3月,红2军团在湖北省长阳县枝柘坪缩编为红军第3军。

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治委员。

1934年5月,红3军进入贵州省东部地区,开辟了黔东苏区。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是由湘赣苏区的红军第17师和湘鄂赣苏区的红军第18师于1933年6月合编而成的,由第17师师长萧克、政治委员蔡会文统一指挥。

1934年8月初,红6军团从湘赣苏区遂川县出发,向湖南省中部转移。

11日,进至桂东县寨前圩,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构,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

10月,红6军团到达贵州东部地区。

24日,与红3军在印江县木黄地区会师。

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所属第7、第9师改称第4、第6师。

红6军团仍由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

所属第17、第18师缩编为3个团。

这时,红2军团4400余人,红6军团3300余人。

两军团的行动,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

为策应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红2、红6军团于10月底发起湘西攻势,相继攻克大庸(今张家界)、桑植、桃源等县城,创建以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

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时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和军区,任弼时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司令员。

红军长征走过云南

红军长征走过云南

• • • • • • • •
永远的记忆 红军壁画 禄劝红军烈士洞 红军指引彝家路布疑兵,红九军团挥 师滇东北 红九军团进军板桥 占宣威,神兵天降 破会泽,古城欢腾 求解放,争当红军
抢渡金沙江
•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取得大规模战略 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后,红二、六军团在贺龙、 任粥时、萧克、关向应、王震等率领下,主动 退出湘鄂川根据地。1936年3月30日于转战云 贵途中,奉由朱德总司令签发的“北渡金沙江, 北上抗日”的电令。旋即从贵州盘县出发,开 始了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行动。 • 1936年4月24日至26日,贺龙、任弼时、肖克、 关向应、王震率红二、六军团在石鼓镇顺利抢 渡金沙江,军民团结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北 上抗日,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流下了许多 佳话,使石鼓声名远扬。
• 红一方面军长征一进 • 云南 • 红军进驻水田寨 • • 清扫境内敌军 • • 扎西会议 • • 扎西缩编 • • 打土豪分财物 • • 宣传组织群众 • • 军民鱼水情深 • 巧设“空城计” • 粉碎敌军合击 红一方面军长征二进 云南 白龙山战斗 车心口战斗 老崖脚击溃民团 沙寨阻击破安旅 白水滞敌围沾益 亲人,红军 鱼水情长
谢谢
云南马龙
• 红军长征曾经过云南马龙,中央红军在 1935年4月经过,二六军团在1936年4 月经过。红军长征过马龙没有发生激烈 的战斗。马龙至今有一地点称为“红军 哨”。红军长征过马龙时,曾留下一些 失散红军,现在大多已去世。
红军长征过后留下的纪念
铁虹桥,当年红军在此抢渡金沙江
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
红军长征走过云南
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其经过 和民间留下的口号、儿歌
长征的开始
•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中央工农红军在一系 列历史因素的迫使下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先后两次转战于云南, 在云南境内的昆明、曲靖、昭通、楚雄、大理、 丽江、迪庆等七个地州34个县市区留下了足迹, 在云南广袤的地区播下了胜利的种子,尤其是 在昭通境内召开 “扎西会议”等一系列行动, 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粉碎了敌人企 图围歼红军于云南的阴谋,取得了北上抗击日 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主动权,为夺取红军长征的 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昭通简史

昭通简史

昭通简史昭通市,位于金沙江下游东岸的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的中间过渡地带,居于乌蒙山脉与属横断山脉的凉山山系两大山脉之间。

在历史时期中,以今昭通市、东川市为中心的滇东北区域,曾创造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在历史时期中,这一区域对西南和国家的经济生活曾产生长期的、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并曾产生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的科技成就,在中国冶金史、财政史及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及地位。

在历史时期中,这一区域又长期是沟通中原、巴蜀与中国西南以及沟通中、印、缅交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之地,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

在近代历史的风云中,这一区域产生了曾经长期统治云南的地方实力派首脑龙云、卢汉。

红军长征途中于1935年2月在昭通威信召开的扎西会议,使遵义会议未能解决的组织、军事等重大问题得以最终解决,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之一。

由于今天昭通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经济、文化发展的落伍和在全省地位的下降,上述事实也湮没而极少为人所知。

简介一下昭通的历史:昭通人云南是早期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近、现代这里先后发现了元谋人、昭通人、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等远古人类的遗骨、遗迹。

1982年11月,文物工作者在昭通城北15公里的过山洞中发现一枚人牙化石,经专家鉴定属距今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化石,被学术界定名为“昭通人”。

昭通人的发现填补了云南从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使云南早期人类发展史成为一个连续而不间断的整体。

在出土的昭通人化石的土层中,还杂有粒状的炭屑,这是当时人们利用木制器具或用火的反映。

现代人们在鲁甸野石、马厂和昭通闸心场等地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

这些器具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制作技术较之云南其他地区新石器文化更为进步。

杜宇如果说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中原文明的早期情况。

与上述传说相类似,古史记载中关于杜宇王蜀的传说,则反映了西南文明的早期情况。

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事件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编辑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红九军团长征在贵州期间的历史作用

红九军团长征在贵州期间的历史作用

红九军团长征在贵州期间的历史作用作者:马菲菲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21期摘要:红九军团作为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重要队伍,长征期间在云、贵、川三省辗转活动,历时时间较长,转战战线长。

虽然军团队伍士兵数量较少,但短小精悍,利于行动,且有较强的战斗力,因此承担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掩护任务。

关键词:长征;红九军团;贵州;作用红九军团是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中一支率创奇迹的部队,1934年9月30日从福建长汀出发,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等11个省份完成长征。

红九军团是走的时间最长、行进里程最长的队伍,为中国工农红军最终完成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

1 黔东南地区扰乱敌军视线1934年12月13日中央红军一部——红九军团占领贵州锦屏,14日中央红军占领黎平县城,16日林彪、聂荣臻发布致朱德《关于目前我军应在黎平西北略事休整等战略行动建议》电文,内容(部分)如下:朱主席:在上述情况下,我军主力应利用目前机会在黎平西北一带略事休息、整顿与集结,并以一部阻滞追敌,一部(九军团)向锦平(屏)以北威胁,与掩护我军基本企图,并诱湘敌向锦屏方向前进(使我将来不能侧击他们,只能向我尾追)。

我主力略事休息整顿后,重新布置经施秉以南向镇雄关、绥阳,綦江、纳溪、毕节,而以桐梓、遵义、仁怀为中心之地域前进。

在前进途中须决心消灭阻我前进之黔敌,以便巩固尔后再新发展之便。

林、聂十六日十八时[1]178从电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后由湖南进入贵州,仍然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由于敌军内部不团结,中央红军可以利用相关策略摆脱敌人的追击。

林彪、聂荣臻发布致朱德电文建议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吸引敌军至锦屏附近,为我军大部队的行进及修整赢得时间。

16日,朱德《关于我军突破黔敌清水江、沅江第二道防线的部署》电文回复林彪、聂荣臻,内容(部分)如下:各军团、纵队首长:A、我一师昨占黎平城。

壮举永镌长征路

壮举永镌长征路

I3 年 l 月 .中央 红 军 到 达 95 1 陕北 ,在 江 南 J 剩 下红 二 、六 军 5 _ ; l 团一 支主 力红军 蒋介 石调集 10 3
口 ,正是 当年 红 二 、六军 团渡江 时的5 个渡 口之 一 和 耀 武 的小 院 离 金沙 江 不过 百十米 ,他 说 ,这 所 房屋 是 村里 仅存 的 一所老房 子 .1 3 年4 9 6 月红 军 渡江 时 . 曾有 一个 连的 红军 在
碑 前极 目远 望 。金 沙江 第 一湾 一
毛 铺 满楼 上 楼 下 ,脚 对 脚 地 睡 在
松 毛 上 .被 包 没 打 开 ,衣 服 也 没
山坡下.一大片油菜花开得正盛 ,
两只苍 鹰 在空 中翱 翔 。 13 年 5 1日前 后 ,红 二 、 96 月
有 脱 ” 老 人 回忆 着 ,一 切 仿 佛就 在 昨天 . “ 二 天 ,红 军 开 始 渡 第
麻 的红军 . , ” “ 红军来 到我 家 ,就问 我父 亲
我 们在 石 鼓镇 术 瓜寨 村 ,找 到 了 曾经 目睹 当年 红 军长 征渡 金 沙江 的 8 岁的 老人 和 耀武 。木 瓜 察渡 0
哪里 有水 ,父 亲领着红 军到 江边 ,

担 一担 地挑 水 回来 ,开始 煮饭 .
弟 自豪
1岁 .牺牲 时 只 有2 岁 ,那 时他 2 9
已是一 名光荣的 共产党 员了 贾 ” 老是解 放 后陆 续获 悉 兄 弟为 国捐
我 们聆 听 、我 们记 录 .我 们 的 心 灵在一 次 次震 撼 中升 华 。这 是 怎样 的 一个 群体 .他们 坚信 正 义 的事 业必 定 胜利 ,为 了救 国救
回报 ,他 们 是 一群 有 着钢 铸 的 身 躯 、铁打 的 意 志的 勇 士 他 们又

红二、六军团四进云南

红二、六军团四进云南







进 云南
回 旋 乌 蒙 山 岭 构 筑 的 第
云 的 手令


道防 线

国 民 党 镇 雄 县 长 杨 国 珍根 据 龙

在 镇雄县 西 南 的 广 德 关设 置

第二道防

位 于 滇 东 北 和 黔 西 北结 合 部 的 乌 蒙
层峦叠嶂


气势 磅 礴

线


广 德 关 号 称天 险
盐 津 地 域 北 渡 金 沙 江 与 红 四 方 面军 会 合

遂急
任弼 时

关向应


萧克

王 震 的 率领 下

从湖

忙调 整 部署 度
令 国 民 党 中 央 军 5 个纵 队 和 川 黔 滇 三省

南 桑植县 出 发
红军

向 湘黔 边 转 移
开 始 了 伟 大 的 长征

地 方 军 阀 向 金 沙 江 沿 岸 进 行追 堵


地 势 十 分 险要

易 守难攻



其范 围 包 括 云 南 省 的 昭 通


镇雄
彝良

人声 称
红 军 就 是 有 翅 膀 也 难 飞 过来
然而

再大
宣威 和 贵 州 省 的 赫 章

威宁等



多 个县 的 广大 地区。
的 艰 难 险 阻也 阻 挡 不 了 红 军 前 进 的 步 伐

红军长征过云南时的民族工作方法探析

红军长征过云南时的民族工作方法探析

红军长征过云南时的民族工作方法探析杨世英 王 洪 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摘 要: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先后两次经过了云南这个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为了团结各族人民共同革命,实现革命的目标,党在这一时期因地因时依据不同的民族灵活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和措施,运用正确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为红军长征顺利通过云南奠定了基础,也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为党在以后开展民族工作、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矛盾、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探析红军长征过云南时的民族工作方法,对正确理解和运用并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提高理论水平,妥善处理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红军长征 云南 民族工作方法 探析1934年10月,由于受到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了惨重的失利,红军不得不撤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一、 红军长征过云南的路线及民族简况经过四度赤水之后,1935年2月,中央红军趁滇军龙云部救援贵阳之机,从昭通威信县扎西镇,经镇雄、巧家县第一次进入了云南,经过曲靖的沾益、马龙、寻甸(现属昆明)等地进而威逼昆明,突转西北从金沙江皎平渡口、树桔渡口游过了长江天险,摆脱了国民党追兵,取得红军转进以来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胜利。

这是红军第一次经过云南,总共在此活动了20多天,足迹从滇东北到滇中,经过了昭通、曲靖、昆明和楚雄等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

其中,寻甸为回族和彝族的聚居区,现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楚雄为彝族聚居区,现为彝族自治州,其他还有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居住。

1936年3月初,原驻扎在湘鄂黔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红军从云贵交界处的昭通彝良县进入云南,到5月从云南西北部高原藏区中甸县(今香格里拉)离开,这是红军第二次经过云南,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红军经过了6个地州27个县区。

遍及云南大部分地方,经过了昆明、曲靖、楚雄、大理、丽江和迪庆等地区。

红军长征都经过云南哪些地方?

红军长征都经过云南哪些地方?

红军长征都经过云南哪些地方?答案:会泽,红军长征中扩红最多的地方: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遵义会议以后,红九军团在罗炳辉军团长、政委何长工的率领下,完成了迷惑牵制敌人、掩护主力渡过乌江的任务后,迂回穿插,于4月25日经贵州盘县北盘江上游的虎跳岩渡江进入云南,4月27日攻克宣威县城。

红九军团攻克宣威后,于4月29日接到中央军委电令:迅速离开宣威,渡过金沙江,向披沙前进。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相机袭占东川(即今会泽)。

云南威信:因为继遵义会议以后,在云南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党和红军的命运发生了重要转折金沙江:;还因为红军从云南渡过了天险金沙江,从此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渡江北上的战略转移在云南得到实现。

乌蒙山区:二六兵团转战湘中、黔东后,于1936年3月初进入滇黔边境,和围追之敌在磅礴的乌蒙山区展开了千里回旋战。

国民党军5个纵队,近十万之众向乌蒙山的红军逼近,对红军形成了包围态势,红二、六军团进入了长征途中以来最艰险曲折的乌蒙回旋战。

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区回旋先后历时1个月,行程1500余里。

在气候恶劣、山高谷深、人烟稀少、给养困难,且多路敌军不停围追堵截的情况下,红军在千里乌蒙山区与敌周旋,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在大踏步的运动战中调动敌人、疲惫敌人,给围追之敌以沉重打击,终于摆脱了敌人的围攻。

虎头山:1936年3月17日,红二、六军团越过滇军孙渡纵队在昭通、威宁间的防线,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向南急进。

3月22日,红军进入宣威县城北的来宾铺地区,23日,与滇军孙渡纵队和国民党中央军郭汝栋纵队在虎头山进行了激战。

由于敌援军增至3个旅加1个纵队,又占据了有利地形,要全歼敌人已不可能,红二、六军团遂决定天黑后撤出了战斗。

虎头山战斗,敌我双方投入兵力在万人以上,红军重创了滇军刘正富旅,打击了中央军郭汝栋纵队,毙伤敌400余人,俘敌4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300余支。

昭通的红色故事

昭通的红色故事

昭通的红色故事《咱唠唠昭通的红色故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昭通这个地方的红色故事。

提起昭通,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儿。

你可别小瞧了这西南边的一角,这里藏着好多让人热血沸腾的红色传奇呢!就说那长征时期吧,红军队伍在昭通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他们翻山越岭,不怕苦不累,那精神,啧啧,简直太牛了!想象一下,那些战士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脚都磨破了,还在坚定地前进。

要是咱平时走两步路就喊累,跟他们比起来,那可真不好意思了。

记得有个故事,说红军战士们在昭通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他们可没有退缩。

反而发挥聪明才智,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这就像是咱平时玩游戏遇到难关,只不过他们是真刀真枪地干,可不是闹着玩的。

人家那是为了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豁出命去拼。

还有那些当地的老百姓,也是不得了。

他们积极支持红军,送吃的送喝的,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有个老乡,自己家都没啥粮食了,还拿出仅有的一点给红军,这种情谊,真是让人感动得眼泪汪汪啊。

这些红色故事,可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几行字,那是真真正正发生过的事情。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无数人的拼搏和奉献。

这么想想,咱们现在能舒舒服服地过日子,那可都是先烈们用血和汗换来的呀!咱不能把这些故事给忘了,得时不时拿出来回味回味。

提醒提醒自己,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那咱是不是也得好好努力,不能给先辈们丢脸呢?得让昭通这片土地上的红色精神一直传承下去,这可是咱的责任啊。

以后要是有机会去昭通,一定得好好感受感受那里的红色氛围。

说不定走在那些前辈们走过的路上,还能沾点英雄气概呢!咱得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也知道,咱现在的生活可不是凭空来的。

昭通的红色故事,就是咱的精神宝藏,得好好珍藏啊!咋样,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对昭通的红色故事有了更深的感触呢?嘿嘿,让咱一起铭记这些故事,继续前行吧!。

红军过雪山简要概括

红军过雪山简要概括

红军过雪山简要概括
红军过雪山简要概括:
红军过雪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的重要考验之一。


一艰苦的行军任务发生在1935年10月至1936年1月期间,红军需要穿越海拔超
过四千米的积雪山脉,其中包括四川康定至云南昭通的大雪山。

红军过雪山的任务极其困难而危险。

高海拔、严寒、缺乏衣物和食物的情况下,士兵们需要克服极端的自然环境,以及可能遭遇的敌军袭击。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红军领导层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包括减少装备的重量、分散行军队伍、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休息和补给等。

红军通过严苛的训练,提高了士兵们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使他们能够在恶劣
的环境中坚持行军,并成功地突破了雪山。

这一壮举不仅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红军的坚韧毅力和忠诚精神。

红军过雪山对于长征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它标志着红军克服了一个重
大的障碍,并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雪山行军考验着红军的意志和执行力,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军队在极端条件下的优良素质。

红军过雪山的艰辛历程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一壮举激励了无数
中国人民,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红军过雪山的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深远影响

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深远影响

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深远影响红军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经过云南,并先后从云南渡过金沙江,甩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红军长征两次经过云南,震撼了祖国西南边疆的这块土地,促进了云南各族人民的政治觉醒,加深了云南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认识,指明了云南革命的前进道路,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留下了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对云南以后的革命斗争产生了跨越地区和时代的深远影响。

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云南人民从未放弃过争取翻身解放的斗争,但都以付出巨大的流血牺牲为代价而失败。

在茫茫黑夜中,人民渴求光明,盼望解放。

1926年,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建立后,曾经从云南边疆多民族的实际出发,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工农群众运动,进行了武装斗争的英勇尝试。

1930年,云南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云南的革命形势转入低潮。

红军在云南的壮举,向云南各族人民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红军路经各地,公开宣传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号召人民抗日救亡,沿途书写了大量的“红军是抗日救国的先锋队”、“组织抗日救国联军”、“联合全国白军弟兄同胞一致抗日”、“反对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反对投降帝国主义”等标语口号,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旗帜鲜明地宣布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

“长征是宣言书”。

从此,云南各族人民了解了这支打不垮也消灭不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钢铁军队,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光明和希望。

红军长征过云南,就像划破黑夜的闪电和响彻天宇的惊雷,彻底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寂局面,在云南人民面前透出了一道灿烂的曙光。

指明了解放的道路“长征是宣传队”。

红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为云南各族人民指明了争取自由、谋求解放的道路。

红军长征走过云南

红军长征走过云南

红军长征过后留下的纪念
铁虹桥,当年红军在此抢渡金沙江
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
• 红一方面军长征一进 • 红一方面军长征二进
云南
云南
• 红军进驻水田寨
• 白龙山战斗
• 清扫境内敌军 • 扎西会议 • 扎西缩编 • 打土豪分财物 • 宣传组织群众
• 车心口战斗 • 老崖脚击溃民团 • 沙寨阻击破安旅 • 白水滞敌围沾益
红军长征走过云南
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其经过 和民间留下的口号、儿歌
长征的开始
•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中央工农红军在一系 列历史因素的迫使下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先后两次转战于云南, 在云南境内的昆明、曲靖、昭通、楚雄、大理、 丽江、迪庆等七个地州34个县市区留下了足迹, 在云南广袤的地区播下了胜利的种子,尤其是 在昭通境内召开 “扎西会议”等一系列行动, 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粉碎了敌人企 图围歼红军于云南的阴谋,取得了北上抗击日 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主动权,为夺取红军长征的 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 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 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 力。
纪念碑
丽江:石鼓镇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
长征的故事
•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 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 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 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 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 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 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 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四渡赤水有关的地名

四渡赤水有关的地名

四渡赤水有关的地名四渡赤水,是指红军长征时期,红军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历经四次渡过赤水河的艰难行军。

这四次渡水,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历程,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壮丽史诗。

下面将介绍与四渡赤水有关的地名。

一、瓦屋山:瓦屋山位于四川省荣县境内,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个重要障碍。

红军在瓦屋山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封锁,迅速向赤水河进军。

二、赤水河:赤水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个大河,位于四川省盐井镇。

红军在赤水河遭遇了敌人的重重封锁,被迫四次渡水。

这四次渡水是红军为了保卫红军主力,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重要举措。

三、毛儿盖:毛儿盖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红军在四渡赤水过程中的一个战略要塞。

红军在毛儿盖与敌人进行了多次激烈战斗,最终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继续向西进军。

四、泸定桥:泸定桥位于四川省康定市,是红军在四渡赤水过程中的最后一次渡水地点。

红军在泸定桥遭遇了敌人的顽强抵抗,但最终成功渡过赤水河,继续长征。

五、桃花江:桃花江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红军在桃花江遭遇了敌人的封锁,但通过巧妙的策略和顽强的战斗,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阻击,继续向北进军。

六、大渡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最后一个大河。

红军在大渡河遭遇了敌人的重兵封锁,但通过英勇的战斗,成功渡过了大渡河,继续向北进军。

七、娄山关:娄山关位于四川省威远县,是红军在四渡赤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塞。

红军在娄山关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继续向北进军。

以上是与四渡赤水有关的地名,这些地名见证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与英勇,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一页。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回顾红军长征的历程,感受红军英雄们的顽强拼搏精神,铭记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过昭通
7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历史的尘埃早已被岁月抹去。

但是,红军长征这一空前绝后的壮举,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雄伟、更加壮丽。

昭通——彩云之南的北大门,就镌刻下了这一壮举中光辉的一页。

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随后,中央红军准备进入川南,寻机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创建革命根据地。

此时,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川、滇、黔军和中央军气势汹汹大举向川南扑来,封锁了长江沿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长江以南,川、滇、黔接合部。

在此严峻时刻,中共中央当机立断,中央红军一渡赤水,2月4日至14日集结云南扎西,到了昭通的威信(扎西)、镇雄两县。

中央红军集结扎西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及政治局连续三次在威信县境召开扎西会议,根据形势的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转变。

扎西会议的召开,从组织上完成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更换,由洛甫代替博古任党中央总书记。

博古交权,意味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最后终结,保证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在实际上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正式形成。

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它在中共党史、军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935年4月22日,中央红军又回师西进,挺进云南。

红九军团遵照党中央和军委的指示,为牵制敌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途经宣威、会泽,先头部队5月5日到达金沙江边的巧家树桔渡口。

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兵临贵阳,威逼昆明,从皎平渡口、树桔渡口巧渡金沙江,终于和从川陕根据地长征到达懋功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11月,转战于湘鄂黔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在完成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务后,撤出根据地,在长江以南单独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蒋介石对日益强大的红军十分惊恐,急忙调集十数倍于我的兵力,对1.7万红军进行“围剿”,二、六军团处于被敌人重围之中。

在这紧急关头,“二、六军团于1936年3月6日至18日从贵州进入昭通境内活动,军团总指挥部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的领导下,根据赫章野马川会议决定,在彝良寸田、镇雄以萨沟指挥了回旋千里,转战滇、黔边,历时23天的乌蒙山回旋战,完成了调敌西去,疲惫敌人,诱敌北进,寻机向南,跳出敌人包围圈的目的”。

红二、六军团经过乌蒙山回旋战、横扫滇西、翻越雪山、攻克13座县城,最后从滇西石鼓渡过金沙江,在甘孜和红四方面军会合。

1936年7月初,根据党中央指示,红二、六军团同红三十二军(原红九军团)合编,正式成立红二方面军。

经过党中央和红一、二方面军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与张国焘的斗争,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9日、22日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先后到达甘肃会宁,与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具有伟大意义的长征。

红军在昭通的征程
中,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以及山高路隘、江深水急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红军的节节胜利和长驱直进。

从此,昭通各族人民了解了这支党领导的钢铁军队,在灾难深重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红军长征过昭通,就像划破黑夜的闪电,响彻天宇的惊雷,使革命者鼓舞,使犹疑者坚定,使昏睡者觉醒,使反动者心惊胆战,万马齐喑的沉寂局面被彻底打破了。

在红军的宣传教育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昭通各族人民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拥护。

红军所到之处,各族人民积极支援红军,为红军筹粮、渡船、当向导、保护红军伤病员,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沿途各族青年踊跃参军。

红军长征三次过昭通,给昭通人民带来了希望和火种,促进了昭通人民的政治觉醒,对昭通的革命斗争产生了跨越地区和时代的深远影响。

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昭通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红军高举过的红旗,终于在昭通上空迎风飘扬。

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昭通各族人民奋勇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