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救英_文化名人及民主人士撤离香港纪实

合集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再见,殖民统治

《别了,不列颠尼亚》再见,殖民统治

《别了,不列颠尼亚》再见,殖民统治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被铭记,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节点。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那飘扬了一百多年的米字旗缓缓降下,“不列颠尼亚”号黯然离去。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香港,这片美丽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然而,在 19 世纪,英国凭借着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开始了对香港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

在殖民统治时期,香港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难。

英国统治者在香港实行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香港人民在政治上没有权利,经济上受到剥削,文化上被压制。

他们被迫接受外来的文化和价值观,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却受到忽视和贬低。

但是,香港人民从未放弃过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不断地抗争,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努力。

从早期的工人运动,到后来的民主运动,香港人民的抗争从未停止。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殖民统治的不满和对祖国的向往。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香港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

经过多年的谈判和努力,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那一天,整个香港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人们走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当“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的时候,它带走的不仅仅是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更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对于香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开始。

回归后的香港,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保持了高度的自治权和独特的社会制度。

香港继续发挥着其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重要作用,经济持续繁荣,社会稳定发展。

在政治方面,香港人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够真正参与到香港的治理中来。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为香港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方面,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爱国人士霍英东简介资料

爱国人士霍英东简介资料

爱国人士霍英东简介资料/h1霍英东,1923年5月生。

原名官泰,祖籍广东番禺,生于香港。

7岁丧父。

12岁进香港皇仁英文书院,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辍学。

当过渡轮加煤工、机场苦力、修车学徒、铆工等。

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1985年任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6年10月28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4岁。

简介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着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霍英东先生,因病于2006年10月28日19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霍英东先生祖籍广东番禺,1923年5月出生于香港。

早年就学于香港皇仁书院,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辍学。

先后当过船上的烧煤工、糖厂的学徒、修建机场的苦力,开过小杂货店。

1948年,远赴东沙岛与人合股做打捞海人草生意。

20世纪40年代末,从事海上驳运业务,开始了创业生涯。

1953年和1954年,分别创立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和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后组建霍英东集团,任主席。

1965年至1984年,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

1981年起,先后任国际足球联合会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世界象棋联合会会长,亚洲足球联合会副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

1984年至1988年和1990年至1994年,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后任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

1986年获中山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94年获美国春田大学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1995年分别获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名誉博士学位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1997年7月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的大紫荆勋章。

霍英东先生历任政协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上)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上)

九一八 事变 及日军 侵佔东北 三省 要图
纪念九一八事变: 勿忘国耻 奋起自强
日本侵略者的梦想:「大亚细亚」
怒吼吧, 黄河!
东北抗日联军
• 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 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 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 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 • 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 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 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歼灭入侵的日寇
一二八事变
日军侵占东北后,进而窥视华北,进攻上海。1932 年1月28日,发动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中国第十 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下抵抗一个多月, 取得重大战果,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图为十九路军 总指挥蒋光鼐(左)和军长蔡廷锴(右)。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进攻北帄(现北 京)宛帄县卢沟桥,发起了全面侵华的战争。 图为在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奋勇抗击日军。
1938年12月2日,中共惠宝工委在 惠阳淡水周田村成立惠(阳)宝 (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 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治委员, 郑晋(郑天保)任副总队长兼参 谋长。图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 队成立时旧址——周田村育英楼
曾生
整编为东宝惠边 人民抗日游击大队
1939年元旦,中共东宝联 合县委把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和王作尧 带领的部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及各区地方 党组织动员来的武装人员,集中在东莞清溪 苦草洞整训,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 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 黄高阳任党总支书记。 图为苦草洞
抗日英雄刘黑仔(左二)仅存的一张照片。左 起为:黄作梅、刘黑仔、曾生(司令)、林展、 尹林平(政委)

《别了,不列颠尼亚》落日余晖,英旗远逝

《别了,不列颠尼亚》落日余晖,英旗远逝

《别了,不列颠尼亚》落日余晖,英旗远逝1997 年 7 月 1 日,这是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当夜幕降临,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在这之前的一百多年里,香港一直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而今天,英国国旗即将从这片土地上降下,中国国旗将冉冉升起,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傍晚时分,港口上聚集了众多的民众,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海风轻轻吹拂着人们的面庞,却吹不走他们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远处的海面上,一艘艘船只静静地停泊着,仿佛也在见证这伟大的时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指针指向了 1997 年 6 月 30 日 23 时59 分。

英国国旗在英国国歌的旋律中缓缓降下,这一刻,整个世界都仿佛安静了下来,只有那面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旗帜在缓缓落下。

现场的人们屏住了呼吸,眼中闪烁着泪光,心中充满了感慨。

随着英国国旗的降下,一段屈辱的历史终于结束了。

一百多年来,香港人民在英国的统治下,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不公。

他们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被迫接受着外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但是,香港人民从未放弃过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他们一直在默默地抗争,等待着回归祖国的那一天。

如今,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当英国国旗降下的那一刻,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人们相互拥抱,喜极而泣,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雀跃。

这一刻,香港人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和骄傲,他们终于可以挺直腰杆,做自己土地的主人。

紧接着,在 1997 年 7 月 1 日 0 时 0 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徐徐升起。

这一刻,整个香港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人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高呼着“祖国万岁”的口号,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也标志着中国在实现国家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一位英国老兵的东极之行

一位英国老兵的东极之行

一位英国老兵的东极之行新年前夕,香港“二战”退役军人会传来消息:抗战中曾获舟山市东极渔民救援的英军士兵佐敦病故。

十年前佐敦先生一行曾专程来东极感恩,笔者当时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工作,自始至终组织和参与了这项活动。

十年前的2005年8月18日上午,东海洋面风平浪静。

一艘渔轮载着一群特殊客人,驶向中国舟山群岛最东端的小岛―东极岛。

87岁高龄的英国二战老兵查尔?R?佐敦先生倚在船舱窗口,远眺大海和出没的海鸥,旁边陪伴着的是他85岁的妻子和两个儿子。

这次佐敦先生远渡重洋来东极,是为了感谢60多年前搭救过他的中国朋友,与他同行的有英军遇难者帕特瑞克的侄女玛莲?海伦?当劳和苏菲亚?安妮?霍莉。

此前的6月中旬,受香港方面的邀请,舟山市组织当年营救过英军官兵的沈阿贵、林夫云、陈永华、王宝荣、吴兰舫5位老渔民访问香港。

在港期间,当年的勇士讲述亲身经历,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舍己救人的优秀传统品质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接见了访问团,称赞东极渔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好事!”我利用此次机会,与香港及英国有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研究者进行交流和洽谈,请他们帮助寻找当年的幸存者及亲属,后确定邀请佐敦先生等人来舟山访问。

无私营救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

12月25日,中国香港沦陷,大批英军官兵被俘,身为炮兵部队士兵的佐敦也在其中。

1942年9月25日,日军将关押在香港深水?兜?1816名英俘及部分其他人员押上军用运输船“里斯本丸”,准备送往日本国内强服苦役。

9月27日拂晓,“里斯本丸”启航,但此行却没有悬挂运送战俘的相关旗帜或标志。

10月1日凌晨,“里斯本丸”航行至舟山群岛东部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燃料舱,引起爆炸,失去动力。

日军把英俘全部赶下底舱,并封闭所有舱口。

10月2日上午,日军弃船,悉数转移。

英俘打破舱盖,冲上甲板待机逃生。

中午,“里斯本丸”漂流至浙江省定海县东极乡(今属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庙子湖、青浜、东福山等小岛附近。

“虎口脱险”:1941年香港大营救

“虎口脱险”:1941年香港大营救

“虎口脱险”:1941年香港大营救作者:潘前芝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8年第11期这些文化界名人本来都在重庆、桂林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1941年初,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发动皖南事变。

文化界名人纷纷抨击国民党的反共方针,惹恼了蒋介石,内地呆不下去了,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帮助下,这批文化界名人撤到了香港。

彼时之香港,尚无战火之忧。

这些爱国文人著文办报,继续宣传抗日主张,如范长江创办《华商报》,邹韬奋、茅盾、夏衍等创办《大众生活》等。

日军进攻香港前夕,周恩来发电报给负责八路军香港办事处工作的潘汉年、廖承志等人,要求他们迅速帮助宋庆龄、何香凝等民主人士和爱国文人离港。

廖承志接周恩来电报后,首先做了两件事:一是与东江游击队领导人曾生取得联系,让其做好武装护送的准备;二是召集在港的部分文化和新闻界人士开会,分析形势。

他们一致判断,日军将很快占领香港,撤退工作必须抓紧做起来。

一同开会的还有中共南方局领导张文彬、梁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政委尹林平以及李少石、潘汉年、刘少文等人。

会后确定,刘少文负责港内的联络和营救,尹林平负责九龙到东江游击区的护送和接待,廖承志等负责先探路,布置撤退沿途的掩护地点和交通线。

12月18日,廖承志在香港大酒店内分批会见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文化界人士,告知大家撤退方案,明确撤退时各小组负责人、联系地点,并分发了部分撤退经费。

到25日港督杨慕琦向日军投降时,大部分文化人士、民主人士已经在香港隐蔽起来。

电影人司徒慧敏把香港中央电影院的地下室作为临时避难所,廖沫沙和胡仲持搬到中环坚尼地道的一座集体宿舍内,夏衍、邹韬奋等居住在铜锣湾的贫民区,茅盾则隐蔽在一家已停业的歌舞厅内。

当时一家叫做“源吉行”的商行在游击队的帮助下,从香港采购汽车轮胎、零部件、汽油等战时紧俏物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当地国民党部队和政府官员都与他们做生意。

“源吉行”借机套取了不少国民党军队动态,并以经商为借口搞到了数百张“通行证”,为后来文化民主人士的撤退提供了“护身符”。

“香港文化名人”老隆大营救始末

“香港文化名人”老隆大营救始末

香港线路 :1 ,取道五 邑,从香港 以西的澳 门、 中山、 台 山、江 门等地撤离 ;2 ,从九龙 北上,走陆路抵港九
游击区再到惠 ( 阳)东 ( )宝 ( )根据地;3 莞 安 ,从 香港坐船 出海经大鹏湾撤离到惠阳、海陆丰根据地 。并
3 2 0 《 0 # ・ 唐恕》 1
SiN I I 史林撷 H IX Y G【 L E N
14 年,在香港的部分文化名人及知名人士 ( 1 9 左起 :陈歌 辛、瞿白音、夏衍、丁聪、何香凝、廖梦醒、欧阳予倩 )
14年 1月香港沦 陷后 ,滞 留香港的文化界名人和 91 2 爱 国民主人 士处境 艰难 。1月9 2 日,中共 中央南方局和 周恩来给八路军驻香港 办事处 负责人廖承志发来紧急电 报 ,要求坚决执行 中共中央指示 ,不惜一切代价 ,全力
林撷 英】SI I I H IX Y G L EN N
“ 港文化名人 ’ 老 隆大 营救 始末 香 ’
■ ( 东 )朱光 进 广
1 4 年末 ,香港沦 陷 。一批暂居 香港 的文 化界名 91 人、抗 日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十分危险,周恩来指示八路 军驻香港 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 、连 贯组织营救。在广东 地方党组织 的紧密配合下 ,滞 留香港 的文化名人和爱 国 民主人士及其家属8 0 人,经东江抗 日游击队和东江 0余
后,立 即开展营救工作 。首先 是联系那些滞 留在港的著 名文化人和爱国民主人士 ,打通营救 出港的通道 。1月 2
拖儿带女的名人们 ,行动相对方便 ,但 日本巡逻艇经常
在海上巡逻,沿途盘查过往船只 ,加上海盗也很猖獗 , 因此这两条线路并不十分安全 。考虑到这些 因素,从这 两条线路转移的一般是 国际和 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民主人

香港发展史第六讲

香港发展史第六讲

第五讲抗日战争时期的香港一内地抗日战争对香港的影响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对中国东北的突然袭击,并迅速占领整个东北地区.日本关东军阴谋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北大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顾国际舆论的谴责,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闸北进攻,中国第5军和19路军奋起抵抗,使日军受到沉重打击。

在美英等国调停下,中日停战并签订《凇沪停战协定》。

1935年日本提出“广田三原则”:1,实现“中日亲善提携”;2,中、日承认“满洲国”,建立中、日、“满”经济合作;3,中、日共同防共和防俄.1936年日本发表声明,不受华盛顿会议规定的美、英、日主力舰吨位比例的约束,企图排斥美英在华势力,打破太平洋均势,确立其优势.1936年德日签订《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1937年日本在中国制造“七七事变”.日本相继占领了的经济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南京,同时也损害美英在华的最大“利益”.1、香港临近战争状态.1938年10月日军登陆大亚湾,随后深圳、广州相继陷落,香港已经处于孤立地区。

港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备战措施:征召适龄英籍男子服役,编组战斗补充团;粮食统配,每年储备粮食75万包;邮电检查;征收新税项如战争特别税;一年时间修筑近百个防空洞等。

1939年英国对德宣战,香港进入战时状态.1941年9月军人出身的杨慕琦出任总督.港府颁发战时紧急法令冻结日本在港资产.1941年11月16日盟军2个营的加拿大兵团抵达香港.2、中国抗日战争与外界联系的窗口.1938年1月,中共中央派廖承志、潘汉年为代表,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设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

1942年1月该办事处撤出香港。

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简称“保盟”》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周恩来于1938年2月在武汉请新西兰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带一封信,交给在香港的宋庆龄,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为八路军、新四军伤病员提供一些急需的医疗物资。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红色抗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红色抗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李际卫,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

① 柳卓楠:《东江纵队在香港有个独立大队浴血奋战三年零八个月》,2021年7月15日,http://news.yc wb.com/2021-07/15/content_40140926.htm,2021年10月25日。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红色抗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李际卫(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030)摘 要: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是香港抗战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的抗日队伍,是由中国共产党一手创建和直接领导的敌后战场武装力量。

香港沦陷的三年零八个月,港九独立大队依靠和发动香港人民,始终坚持抗击日寇,浴血奋战,开创性地开展城市近郊和海上游击战,为我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传承和发展港九独立大队红色抗战文化精神,利用和发挥港九独立大队抗战史迹遗址对于当下香港青少年历史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港九独立大队;抗战;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1)04-0103-06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是英国政府在远东地区控制的经济金融中心和军事设施基地,也是中国与同盟国联系沟通和抗战人员物资输入的联络通道和重要窗口。

因此,香港对于国际抗战和国内抗战两个战场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的同时,早已集结在香港边境并准备完毕的日军部队1 5万人,大举越过深圳河进犯香港。

12月25日,英军无条件投降,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在九龙半岛酒店签订《停战协定》,包括总督杨慕琦在内9000余军人成为战俘,史称“十八天的战争”。

在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沦陷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一手创建和直接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为香港唯一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坚持敌后战场游击战争,密切联系和发动群众,运用游击战运动战策略,浴血奋战,与敌周旋,有力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力量,谱写了一段英勇抗战的壮丽诗篇。

何香凝香港虎口脱险

何香凝香港虎口脱险

1941年末,港英总督向日军投降,香港沦陷。

日军马上封锁了香港至九龙的交通,大肆搜捕抗日人士,勒令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前往“大日本报导部”或“地方行政部”报到,否则格杀勿论。

在周恩来发给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电报中,他特别提到要派专人护送著名民主主义者何香凝一家撤离香港。

日军占领香港后,一队日本兵包围了何香凝一家人暂住的房屋,声称要搜查,并质问何香凝是什么人。

何香凝临危不乱,不慌不忙地回答:“这里的主人已经逃走,我们一家人是帮忙看房子的。

”日军没有发现更多的疑点,将信将疑地走了。

听说何香凝家闯入了日本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马上决定将何香凝一家护送到铜锣湾交通站的一条货船上。

在护送何香凝撤离时,她什么东西都合得不要,唯独对收藏多年的字画视如珍宝,所有字画加在一起足足有几箱。

可是,空着手走都不容易穿越敌人的封锁线,这几个箱子又怎么能不被检查呢?铜锣湾交通站交通员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把字画藏到棺材里,让十几个武工队员装成送葬的样子,头扎白布,身披重孝,按当地办丧的风俗,哭哭啼啼、吹吹打打地穿过日军的封锁线,许多日军还围在一起看热闹。

何香凝一家在1942年1月15日凌晨登上了帆船。

庆幸的是,前半夜频繁出动的日军巡逻艇此时也安静了下来,艇内的日军都回去休息了。

何香凝一行人乘小船好不容易才漂到长洲岛,又换了一艘有三条桅杆的大机帆船转往汕尾。

因为当时日军要没收一切机器,船主只好把机器拆下,沉入海底,机帆船变成了布帆船,完全靠风力行驶。

这样一来,本来两三天就能到达的航程,由于海上无风,竟在海面上漂泊了七天七夜。

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何香凝一家时刻走在死亡的边缘。

船上的淡水和食物都吃完了,大家心急如焚,幸而碰上东江游击队的海上护航队船只。

他们听说船上坐着何香凝一家,当即送来烧鸡、鸡蛋和奶粉,还送来几箩筐番薯,并装足了淡水。

后来何香凝感慨之余,作诗一首: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关于新闻中的“特写”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 特写,特写是新闻的一种。其 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 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 再现” 。
表面意思是告别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 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不列颠尼亚”号, 实际意思是暗指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 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 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 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脱离英国统 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 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这次告别仪式称为“日 落仪式”。
6、分析第6段中“雨越下越大”的含义
①照应上文导语中“蒙蒙细雨”; ②反衬殖民者当时的心情; ③雨过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
别了,“不列颠尼亚”
进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 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 之珠”是什么地方吗?
“东方之珠”——香港!
写作背景(3分钟)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 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别了,不列颠尼 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 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 况。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 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 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 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 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体裁简介(5分钟)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电影 “特定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 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 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

东江纵队革命史略

东江纵队革命史略

东江纵队革命史略作者:来源:《源流》2015年第09期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孤悬敌后,处于敌伪和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中,遵照中共中央的正确指示,紧密依靠群众,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开辟粤北山区,挺进韩江平原,积极配合华南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作战,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威震南粤,蜚声海外,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诗篇。

创建武装1938年10月12日,侵华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相继沦陷。

在此前后,中共广东省委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要在日军占领区开辟抗日游击区的指示,派一批共产党员到东莞、宝安、惠阳、增城等地组织抗日武装。

12月2日,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在惠阳周田村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曾生任总队长;12月下旬,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员会及宝安、增城党组织领导的东莞模范壮丁队等几支武装在东莞苦草洞进行整编,成立了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

两支武装共200余人。

1939年初,经与东江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这两支武装分别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4战区第3纵队新编大队和第4纵队直辖第2大队。

9月,日军再次在大亚湾登陆,两支游击队主动袭击日军,先后收复大鹏半岛的沙鱼涌及宝安县城南头,并在横岗伏击战中,毙伤日军30余名,迅速扩大了影响。

广大群众、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踊跃支援和参加抗日游击队。

至年底,两支游击队共发展到700余人。

1940年3月,两支游击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围攻,被迫向海丰、陆丰转移,途中被追击堵截,损失严重,最后剩100余人。

重返敌后1940年8月,曾生、王作尧等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游击队应返回东莞、宝安、惠阳坚持敌后抗战的指示,率部重返东宝惠地区。

中共广东省委派省委常务委员、东江特别委员会书记尹林平到宝安上下坪召开游击队的干部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方针,将部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第5大队。

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化和内地文人向香港的迁徙

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化和内地文人向香港的迁徙
周恩来深知胡风对《七月》的 感情。 他耐心地对胡风说:“撤退 固然是为了保存干部, 但还有一 层更重要的积极意义, 那就是对 国民党的背信弃义表示强烈抗议 的一种形式。 对待政治斗争,我们 切不可感情用事, 否则将会遭致 不必要的损失。 ”
胡风终于接受了党的安排, 准备撤离重庆。 但究竟是去延安 还是赴香港,他又犹豫了起来。
42 2010 年第 5 期
四海钩沉
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救国会的主 要负责人之一的邹韬奋, 自上次 离港返沪续办《生活日报》后,眼 下亦已随内地大批文化人撤抵香 港。 这样, 在香港办报的中坚力 量,无疑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廖承志在得到周恩来的电报 示复后,即开始付诸实施。 他亲自 出面商请自己的表妹夫、 香港华 比银行副经理邓文钊和他的哥 哥、华比银行经理邓文田,由他们 出任一名 “法 人 ”,并 出 面 向 香 港 当局办理注册登记手续,缴付2000 元港币的“按金”。 尔后,约请邹韬 奋、范长江、夏衍、金仲华、乔冠 华、胡仲持、羊枣(原名杨 朔 )、恽 逸群、张明养等,共商办报具体事 宜,并确定了在国内坚持抗战、团 结、进步,在国外反对对日妥协; 批判“绥靖政策”和“东方慕尼黑” 阴谋,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 斗争方式的办报方针。 至于报纸 的名称, 廖承志说:“香港主要是 靠转口贸易来维持其繁荣的经济 的, 因而商人是港英当局赖以支 持其殖民主义统治的社会基础; 换句话说,在香港这样的商埠,如 果撇开商贾, 实质也就失去了繁 华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考虑,这张 报纸冠名以‘华商报’是最合适不 过的了。 因为‘华商报’三字,不仅 含有华侨商人自己办报的思想, 而且可以充分体现报纸统一战线 的性质, 同时还能广泛地增强华 侨、 工商及社会各界对报纸的感 情, 扩大报纸的发行量和阅读 面。 ”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上)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上)

歼灭入侵的日寇
一二八事变
日军侵占东北后,进而窥视华北,进攻上海。1932 年1月28日,发动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中国第十 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等率领下抵抗一个多月, 取得重大战果,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图为十九路军 总指挥蒋光鼐(左)和军长蔡廷锴(右)。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进攻北帄(现北 京)宛帄县卢沟桥,发起了全面侵华的战争。 图为在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奋勇抗击日军。
黄作梅任国际工作小 组组长
1942年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派出熟悉英语并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干 部在港九大队建立国际工作小组,黄 作梅任组长。 1955年4月作为一路的领队参加亚非 会议,因特务在飞机安放了定时炸弹 ,飞机坠毁,黄作梅和其他参加亚非 会议的同志壮烈牺牲。
图为黄作梅
这是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中遇难的3位 新华社记者遗像,他们分别是李平、黄作梅、 沈建图(由左至右)
港九大队有四位传奇人物, 两文两武
文的是黄作梅、林展,武的 是刘黑仔、王锦。林展和王 锦分别住在昆明和广州。最 早参加港九独立大队的人, 很多是青年知识分子,有不 少是家境富裕的英文书院的 学生。如港九独立大队政委 陈达明是位大学生;国际工 作小组负责人黄作梅毕业于 皇仁书院;给曾生司令当英 文翻译的林展是庇理罗士女 书院的学生;全家共有九人 参加游击队的沙头角罗家, 几兄弟也分别在英文书院和 大学读书。
游击队据点,蚝涌车公庙
蚝涌的车公古庙是游击队的据点,经常在那里部 署工作和开会。
东江纵 队成立
东江纵队司令员等领导
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 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政 治部主任杨康华。
游击纵队第二大队 常驻旧址—— 宝安县罗祖村
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和发展壮大部队,东宝惠边 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经过统战工作,于1939年4、5月间取得国民党 第四战区的统一番号,分别改称为“第四战区 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简称“第二大 队”)、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简 称“新编大队”)。图为第二大队常驻旧址— —宝安县罗祖村。

1952年香港进步电影人士遭驱逐事件

1952年香港进步电影人士遭驱逐事件

1952年香港进步电影人士遭驱逐事件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23期1952年1月10日,港英当局非法逮捕司马文森等8名电影工作者,从罗湖地界递解出境。

因为该事件及后续发酵的香港“大公报停刊案”,我国外交部曾两次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

该事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外交卷》。

司马文森之女司马小莘亲身经历了此次事件,以下是其回忆文章。

亲身经历的暴行童年往事中,我最深的记忆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英外交博弈事件——1952年1月10日港英当局非法逮捕父亲司马文森等8名电影工作者,从罗湖地界递解出境。

1952年1月,父亲司马文森时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每天要工作到半夜,写社论、短评,遇到报纸有空白,随即要撰文补上,深夜报纸付印后才回家。

当时香港报纸中,美英支持的报纸有三四十家,进步报纸只有《文汇报》《大公报》《周末报》等,并受到反动派的封杀,他们威胁在进步报纸做广告的商家和报贩,在文汇报社围墙上放置炸弹。

父亲和同志们不畏艰难,坚持斗争,揭露美英等敌对势力将香港作为反华反共基地、造谣中伤的行为。

当时,母亲在南国影业公司从事影片宣传工作,我即将4岁,因生病发高烧,连日小脸通红地睡在母亲身边。

1月10日凌晨,我被剧烈的敲门声惊醒,父亲将一包资料递给母亲,藏到我的枕头下面。

母亲凝重地注视着我,叮嘱我:“不管发生什么事情,要躺好不要动,一定要记住,要一动不动地躺好。

”随即,一群港英警察持冲锋枪,破门而入,翻箱倒柜,抄走父亲的信件、照片、稿件等。

当他们走近床边,母亲坚决地说,我的女儿在发高烧,你们不能碰她。

父亲质问带队的英籍帮办:“凭什么理由逮捕人?”英籍帮办说:“要逮捕你就逮捕你,没有任何理由!”他们强行带走了父亲。

和父亲一起被逮捕递解出境的有马国亮、齐闻韶、刘琼、舒适、杨华、沈寂、狄梵等电影工作者8人(之后还有白沉和蒋伟)。

《文汇报》《大公报》《南方日报》《联合报》等媒体迅速报道。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具人物事例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具人物事例

名人爱国故事篇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萧邦,19岁从音乐学院毕业时已经很有名气了。

后来他决定出国深造。

在朋友举行的送别晚会上,朋友们赠送给他一只装满祖国泥土的银瓶。

这只银瓶一直伴随着他19年。

1849年秋天,萧邦病重垂危。

临终前,他嘱咐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不会允许将我的遗体运回华沙,就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去。

”名人爱国故事篇2秋瑾到了日本之后,视野打开了,不再是一个旧社会里封闭的女人,她认识了徐锡麟、陈天华等优秀的留学生,经常聚会喝酒、聊新的知识,并且一起加入了同盟会。

在当时,同盟会是一个非法组织,加入者都抱着被杀头的准备,唯有充满梦想的人才会参加。

秋瑾到日本之后,意识到东方的女性受到极度的压抑,被当做弱者,因此她的革命不只是政治的革命,更大的一部分是她对女权革命的觉醒与伸张。

秋瑾在日本学武士刀、练剑,所以会拍下那么一张照片,象征女性的解放。

名人爱国故事篇3《孙中山》——振兴中华“振兴中华”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它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来的。

在孙中山之前,也有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像林则徐、魏源、严复、李善兰、徐寿等思想家、科学家,还有一些清朝的官员,都在想办法使中国强盛起来,可是他们大都是在清朝的“躯体”上进行改革,不可能成功。

孙中山看透了清朝的腐败和反动,认为仅有推翻这个绊脚石,实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国。

1894年,孙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现属美国)创立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兴中会。

兴中会,顾名思义,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

孙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成立本会的目的,“专为振兴中华”。

之后,他又经常不断地宣传振兴中华的思想。

有一次,他说:“我们明白中国几千年来,是世界上头一等的强国……到了此刻怎样样呢?此刻这个时代,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顶弱顶贫的国家……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样样来挽救……不然中国就会成为一个亡国亡种的地位。

大家要醒!醒!醒!醒!”他还要说过:“如果我们能从今日就醒起来,那么中国前途的运命,还是很大的期望。

香港民主文化人士大营救

香港民主文化人士大营救

香港民主文化人士大营救作者:麦婉华阳博骞来源:《小康》2021年第20期在树林掩映之间,广东省惠州市上塘街70号坐落着一座欧陆风格的青砖小洋房,名为东湖旅店。

20世纪40年代,其曾作为“省港秘密大营救”的中转站,见证了茅盾、邹韬奋、张友渔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安全地“住进來”,秘密地“送出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入侵中国的日本军队于该年12月向香港发动了进攻,香港沦陷,众多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及国际友人被困香港,危在旦夕。

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东江游击队迅速组织开展了秘密营救,历时200多天,行程2万余里,遍及10几个省市。

最终,上千名被营救人士,无一人走失,无一人被捕,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奇迹。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陆军渡过深圳河,入侵香港。

18天后,12月25日,香港沦陷。

香港沦陷后,日本的“南支派遣军”特务机关“大东亚共荣圈”在报纸上刊登启事:“请邹韬奋、茅盾先生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另一文化特务还在香港各大影院打出“请梅兰芳、蔡楚生、司徒慧敏到半岛酒店会晤”的字样。

据了解,宋庆龄、何香凝、茅盾、邹韬奋、夏衍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在来到香港后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行动,在香港掀起过一股火热的文化风潮,引起了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

因此,日军此次名为“邀请”,实为逮捕。

各路民主人士、文化人士的处境十分危险。

当此之时,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多次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

周恩来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方法,尽快把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转移出来,护送到安全的地带。

为此,廖承志立即联系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以下简称“东江纵队”)寻求帮助。

1942年1月,这场大营救工作开始秘密进行。

“这些被营救的都是文化界精英、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战士,如果被抓,将是中国的一大损失。

所以当东江纵队知道日本要进攻香港时,就按上级指示第一时间进行营救。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尹素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香港回归相关人物事件素材500字

香港回归相关人物事件素材500字

香港回归相关人物事件素材500字
香港回归祖国,并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很多人为香港回归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代表人物。

一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在谈到国家统一模式时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

他表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的那个制度”。

“一国两制”的概念正式出台。

这也成为后来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国策。

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没有今天的香港。

遗憾的是,他未能亲眼看到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刻。

“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并成为统一台湾后的基本构想。

二是世界船王包玉刚。

包玉刚1918年生,1991年去世,先生一生传奇,被誉为世界船王。

他既然是企业家,又是慈善家。

当之无愧,宁波人物!包玉刚更是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同时与英国女王沟通,为中英谈判破冰,为香港回归做出重大贡献!
三是爱国商人霍英东。

他担任过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是香港和大陆对接的重要人员之一。

抗美援朝时期,西方对我国实施全面禁运、港英当局武力“缉私”,霍英东却在香港组织船队,为祖国运送急需物资,支援抗美援朝。

改革开放后,他是最早到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家之一。

他还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衷心拥护中央对港方针政策,为确保香港平稳过渡、顺利回归和长期繁荣稳定殚精竭虑,作出了突出。

省港大营救:抢救茅盾夏衍等名人 (2)

省港大营救:抢救茅盾夏衍等名人 (2)

1942 年省港大救:救茅盾、夏衍等名人1942 年省港大救:救茅盾、夏衍等名人2014-02-11 19:40:40 未知共有18人部分文化人在江游区合影(前排右三茅盾,三排右七戈宝)深圳市新区的巷子深,有一个不起眼的院落,口的牌上注着“文假名人大救念”。

在个院落里,并排着数茅草搭成的小屋,明牌上挨次“公木坑兵工厂址” 、“草寮款待所址” 、“后方医所址”。

草屋旁,是一 200多平方米的构的展,此中的列室中,并无什么人眼前一亮的物件——几沓、一根扁担、两只水桶,上的几十人物照泛着史的灰黄色,凑近一看,都是在中学本中被频频说起的“大家”——茅盾、、范江、戈宝⋯⋯上世 40 年月,念所在的地方是一个不足 200 人的村庄,名“白石”,800 多名中国当最有名的文化界人士奇观般避了日的搜捕,从占区的香港逃离,在邻近的茅寮里安扎寨,而后跋涉千里,走大后方。

身陷占区1941 年,香港。

中国的抗日争已持了四年多,但此座英国人治下的租界城市未硝烟。

12 月 7 日,日本了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迸发。

次日,日本空军就在香港启德机场扔下了炸弹,当机遇场停驻了三架鱼雷轰炸机和两架水陆两用机,这已经是英国在香港的所有空中军事力量了。

在短短5 分钟的轰炸后,它们悉数被炸毁。

而当时驻防在南海的两艘英国军舰“威尔士王子”和“击退”号,也快速被击沉。

由夏衍、金山、司徒慧敏构成的“旅港剧人协会”的几位成员当时都住在启德机场邻近,据司徒慧敏以后回想,1941 年 12 月 8 日,日军开始轰炸机场的时候,他们都“弄得很狼狈”,由于“没有思想准备,没有想到在最紧急的时候该怎么办。

”日本陆军同时重新界的青山公路和城门炮台推动,只花了 5 时节间就占据了新界和九龙半岛,开始轰击香港市里。

18 日 22 时,日军从北角、远古等地登岸,一个礼拜后的 25 日,港督府扯起了白旗,香港陷落。

这天,本应是香港人习惯合家庆贺的圣诞节。

香港刚才陷落,日本的“南支差遣军”特务机关“大东亚共荣圈”就在报纸上登出了启事:“请邹韬奋、茅盾先生参加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 ,一个文化特务还在香港的各大电影院打出幻灯“请梅兰芳、蔡楚生、司徒慧敏到半岛酒店会见”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