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资料23条定律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小知识23条定律小结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五天。每天五篇,每篇一条心理学定律(效应)。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没看过前面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翻一下前面的文章。
第一条,吸引力法则。由朗达·拜恩(Rhonda Byrne)在《The Secret秘密》一书中提出。凭借此书于2018年被选中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创造者和巨擎人物”。
第二条,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解释了第一印象为何会如此重要。
第三条,消费者剩余。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基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演绎出
的一个消费心理学概念。告诉我们,消费不止取决于你需不需要;值不值得也不取决于物品的实际价值,而取决于你的心理价位。
第四条,自重感效应。源于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曾说:“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让你明白做一个会说话的人(认同别人的观点),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条,手表定律。是由一个猴子的小寓言故事得来。主要讲述规则,目标,标准等等要明确,不可有双重目标,双重规则,双重标准。
第六条,酝酿效应。因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戏剧性过程,被心理学家归纳为“酝酿效应”。讲述了我们潜意识对解决问题的应用。哪怕我们没有在思考问题,潜意识也在想怎么解决问题。
第七条,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以发生在斯德哥尔摩市的一起抢劫案命名。讲述的是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第八条,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第九条,贝勃定律。贝勃定律表明的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
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钱的报纸变成了十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电脑涨了100元,你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
第十条,奥卡姆剃刀原则。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第十一条,狄德罗效应。是由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发现。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的心理。
第十二条,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
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第十三条,野马结局。是指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
第十四条,霍桑效应。霍桑实验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实验,是关于人群关系运动的
实验研究。1924—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Mayo,George Elton,1880—1949)主持的
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它发现工人不是只受金钱刺激的“经济人”,而个人的态度在决定其行为方面起重要作用。
第十五条,约拿情结。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简单地说,
“约拿情结”就是对成长的恐惧。它来源于心理动力学理论上的一个假设:“人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其代表的是一种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的心理,是一种情绪状态,并
导致我们不敢去做自己能做得很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
第十六条,沉锚效应。1973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
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1974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实验
来进一步证明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第十七条,卡瑞尔万灵公式。起源于威利·卡瑞尔的真实故事。其内容是:唯有强迫自己
面对最坏的情况,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后,才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地位上。
第十八条,路西法效应。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之后写了《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由此有了路西法效应。也有了情境改变人性的说法。
第十九条,心理暗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简单,却不简单!
第二十条,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由此得出瓦伦达效应。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为“瓦伦达心态”。
第二十一条,晕轮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最常见的是以貌取人,情人眼里出西施等等。
第二十二条,自我服务偏差。最常见的心理活动,指的是,将肯定的结果归于内部原因而将否定的结果归于外部原因,它发生的范围广泛,效应也,很强烈。
第二十三条,镜中我效应。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
好了,之前写的全部二十三条心理学定律讲解全部在这里了。喜欢的朋友点个赞。不理解的可以去翻一翻我之前的文章。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每天一个心理学小知识。我是模糊。关注我,和我一起见证心理学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