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复习__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年代阶段特征
古代中国1、先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是指我国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文化作为先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
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近代中国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高三总复习 中华史阶段特征(转型时期)及史料运用
(1)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哪些有关明清时期 近代文明萌发的历史信息?(6分)
经济上: 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思想上: 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2分)
批判君主专制 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2分)
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实现社会转型? 试从政策因素方面加以分析(8分)
政治 经济 文化 强化君主专制; (2分)
D
• 日军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 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 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窒息 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 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 说服力的是 • A.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D
• .关于秦朝设置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 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 在考证秦朝设置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 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该 是 • A.《史记》的记载 • B.《汉书》的记载 • C.史家的研究论文 • D.秦简的记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巩固 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儒家思想的发展(新儒学); 领先世界的科技和辉煌的文学艺术
思想 文化
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经济
政治
鼎盛
全面繁荣 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对外贸易兴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唐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文学、艺术…)
思想 文化
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经济
政治
成熟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坊市界限打破 海外易兴盛……经济中心南移完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5、文化:加强文化专制,儒学在汉代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士人群体发展;佛教、道教传播,三教并立;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2、经济: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格局打破时空限制,经济功能增强;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高三历史复习历史分期和阶段特征
安图一中 李桂玲
一、中国古古 时 期 原 夏 商 西 春 战 秦 西 东 魏 西 晋 始 朝 朝 周 秋 国 朝 汉 汉 居 五 七 蜀 民 霸 雄 吴 东魏 北齐 隋 十六国 北魏 朝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唐 五 元 明 清 朝 辽 朝 朝 朝
(2)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 军阀的统治
中国近代史分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4)1919年~1927年:党的成立和国民革 命运动
(5) 1927年~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6) 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7) 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初期(1912-1919): 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一战后:迅速萧条 抗战前夕(1927-36):短暂发展 抗战时期(1937-45):日益萎缩 抗战胜后(1945-49):陷入困境 建国后:重获新生,改造为公
梳理线索,达到线“通”
短暂春天
较快发展 日益 萎缩 迅速萧条 夹缝 产生 陷入 绝境 消亡 时间
(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罗斯福新政二战~ 至今) (八)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改革
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分期
时间
14世纪—16世纪
阶段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期 (简单协作阶段)
世界近 16—18世纪下半期 代 18世纪下期—19世纪中期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蒸汽时代)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时期 (手工工场时代)
鸦片战争 侵略与 反抗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旧民主主 侵华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高考历史世界史各阶段特征汇总!附历史复习法
西方文明的源头【阶段特征】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给后世以借鉴,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而在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构成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
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向工业文明迈进(公元 14 世纪——16 世纪末)【阶段特征】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
政治:14、15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第二阶段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公元 17 世纪——18 世纪末)【阶段特征】思想: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同时,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
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政治:17、18 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
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18 世纪末——19 世纪中后期)【阶段特征】经济: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命。
18 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向西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强调人的价值。
人的发现
文艺复兴(人追求世俗的生活)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现世的幸福。把人从神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人的解放
宗教改革(人追求心灵的生活)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把人从教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社会生活
食物:玉米、土豆、西红柿等;饮料;咖啡(非洲)、可可(美洲)、茶叶(亚洲)等,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社会生活
人口迁移
通过殖民移民、宗教移民、贩卖黑奴、种族灭绝等方式,导致人口大迁移、人种分布大变化等
疾病传播
随着人口迁移,许多大洲的疾病向世界蔓延,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保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为主,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则形成杀伐奔袭的特点。
地理环境
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
周边环境
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和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另一方面,朝代更替频繁,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宗教哲学
宗教与哲学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现代化转型
工业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化转型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世界历史阶段性特征培训资料
公元911年-1300年
晚期中世纪
公元1300年-1500年
中世纪史主要国家与战争
01
拜占庭帝国与十字军东征
02
英法百年战争
03
04
蒙古帝国与欧洲的冲突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欧洲的对 抗
中世纪史重要事件与改革01 Nhomakorabea02
03
04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引发 了欧洲宗教的分裂与冲突。
文艺复兴
19世纪
欧洲列强争夺霸权,民族主义兴 起。
15世纪末-16世纪初
地理大发现,欧洲人探索新大陆。
20世纪初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秩序发 生重大变化。
近代史主要革命与战争
英国光荣革命(1688 年):确立君主立宪制,
限制王权。
01
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推翻君主制,
建立共和制。
03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欧 洲列强争夺霸权,导致
03
《洛迦诺公约》(1925 年):改善法德等国关 系,稳定欧洲局势。
04
《非战公约》(1928 年):反对战争,强调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04 现代史阶段特征
现代史时间线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扩张,世界市场形成。
冷战时期
1947-1991年,两大阵营对峙,核武器竞争。
两次世界大战
世界历史阶段性特征培训资料
目录
• 古代史阶段特征 • 中世纪史阶段特征 • 近代史阶段特征 • 现代史阶段特征 • 世界历史阶段性特征总结
01 古代史阶段特征
古代史时间线
史前时期
古代文明时期
2018年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一):夏商周奴隶制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770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经济: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度盛行;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
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
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思想:商周时期,礼乐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私有制出现。
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个体商业出现。
政治: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
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经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部分(一)中国古代早期:商周时期1、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未实现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经济:井田制、青铜器铸造技术发达;工商食官。
3、思想:学在官府。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首提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前221~220)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表现: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例如:货币官铸、盐铁酒官营、抑制富商、豪族;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盛行庄园经济。
3、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4、科技:以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的发展。
5、文艺:以汉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外: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魏晋南北朝1、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经济重心;北魏实行均田制。
3、思想: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而南移。
(三)隋唐时期(581~907)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具体表现:1、政治: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唐中期,重用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实行民族开放政策。
高考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编辑者:李洁雄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一、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土地公有制;发明养蚕缫丝;原始商业;壁画、彩陶画。
二、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总体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1、经济:(1)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小农经济形成。
(2)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2)宗法分封制瓦解,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3)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4)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
3、文化:高度繁荣(1)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2)科技发达,世界领先。
(3)文化艺术水平高。
(4)“华夷观念”削弱,民族融合加强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总体特征:小农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2、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文化: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共32张PPT)
三、思想: 洋务思潮,中体西用。 维新思潮,君主立宪。 革命思潮,民主共和。 农民思想,盲目排外。
第三阶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 (从中华民国建立—1919年五四运动前 )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一、政治: 1. 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八国侵华 ),半殖民地半封建会形成和深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 起。 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 、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正式合流; 清政府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主共和制确立;
三、思想 1. 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实 业救国成历史主流。 2.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 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二、经济: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化举步维艰: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工业 出现:外商企业;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中国工业现代化;民族 工业的兴起,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 社会习俗开始变化,逐渐多元化。 服饰: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旗袍。 饮食:西餐馆,面包房;租界出现西式住宅。 交通:轮船。 在华传教士办报。
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达到高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 历史巨变,
一、政治: 2.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北洋军阀政府 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 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
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进行反袁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连遭挫败。
二、经济:
中国近代史
高三历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
高三历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真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问哈ude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一、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土地公有制;发明养蚕缫丝;原始商业;壁画、彩陶画。
二、夏商西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一一世袭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国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三、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总体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1、经济:(1)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小农经济形成。
(2)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2)宗法分封制瓦解,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
(3)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4)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
3、文化:高度繁荣(1)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2)科技发达,世界领先。
(3)文化艺术水平高。
(4)“华夷观念”削弱,民族融合加强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总体特征:小农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2、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文化: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传统科技领先世界。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1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1)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070年)一一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原始人类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
(2)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和鼎盛时期。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
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一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战国治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泰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一封建大一统时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推恩令”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历史重要的阶段特征
中外重要历史阶段
历史阶段特征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它尤如一个坐标轴,纵坐标规定着历史事物的前后联系,涵盖了原因与结果、继承与发展、联系与区别的范畴,横坐标规定着事物的向联系,包含着共性与个性、本质与现象、普遍与特殊等历史范畴,每一个历史因子都可置于这一坐标轴上进行度量,每个交汇点都负载着时代赋予的深刻烙印。
掌握了阶段特征,就意味着构建起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宏观立体的历史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编排,人为割裂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致高中学生通史意识薄弱。
而高考注重考察学生的通史意识,现将高中试题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历史阶段归纳如下。
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中西方
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阶段特征
2、10世纪中期至14世纪
中国处于宋元时期
考点
3、公元14-18世纪的中西方中国处于明清时期
西方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14-18世纪】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19世纪中期中国
5、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
考点
阶段特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考点
7、二战后初期的世界与中国二战后初期的世界
阶段特征
二战后初期的中国
考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考点
考点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部分(一)中国古代早期:商周时期1、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未实现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经济:井田制、青铜器铸造技术发达;工商食官。
3、思想:学在官府。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首提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前221~220)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表现: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例如:货币官铸、盐铁酒官营、抑制富商、豪族;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盛行庄园经济。
3、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4、科技:以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的发展。
5、文艺:以汉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外: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魏晋南北朝1、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经济重心;北魏实行均田制。
3、思想: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而南移。
(三)隋唐时期(581~907)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具体表现:1、政治: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唐中期,重用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实行民族开放政策。
2、经济:曲辕犁、柜坊、飞钱;实行“均田制”;封建经济的繁荣。
3、思想: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儒家思想得到新发展。
4、科技: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用于军事,科技的发展。
5、文艺:唐诗、传奇、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6、对外:广州设立市舶使,海外贸易盛行。
(四)宋时期(960~)总体特征: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封建社会继续发展。
具体表现:1、政治:宋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地方实行派文官、设通判、设转运使、抽调精兵充实禁军,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
2、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不抑兼并;城市:市坊界限、经营时间的限制被打破;民间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工商市镇兴起、饮食娱乐场所:瓦肆;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形成。
3、思想:理学的兴起,使儒学日益哲学化、思辨化、系统化,南宋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4、科技: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定型和外传,科技的发展。
5、文艺:市民文化的繁荣,如宋词、话本、风俗画。
6、对外:海外贸易发达。
(五)明清时期(1368~1840)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具体表现: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高产农作物玉米、番薯传入中国,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思想:儒家思想(理学)仍占统治地位,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出现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4、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未形成近代自然科学。
5、文艺: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小说和戏曲艺术的发展。
6、外交: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中国近代史部分(一)19世纪中期(19世纪40~70年代)总体特征: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农耕文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具体表现:1、政治:列强的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掀起救亡图存斗争,发动太平天国运动。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对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倾销有很强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思想:西学东渐;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4、社会生活: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具体表现:1、政治: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经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先后出现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和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4、社会生活: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总体特征:中国近代社会的上升时期。
具体表现:1、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提出;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三、中国现代史部分(一)过渡时期(1949~1956)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体表现:1、政治: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3、外交:美苏“冷战”,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4、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5、文艺:“双百”方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6、教育:创建人民教育。
7、社会生活上: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总体特征: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具体表现:1、经济:一方面进行了正确的探索,如中共八大、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另一方面,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如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外交: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封锁严。
3、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社会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左”倾错误思想的泛滥,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
4、科技:原子弹、导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发明,现代科技的发展。
5、文艺:“双百”方针的实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6、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两种教育制度,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总体特征:十年动乱,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遭到破坏。
具体表现:1、政治: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2、经济:国民经济的劫难;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促使国民经济的复苏;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整顿,促使国民经济的回升。
3、外交: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开创外交新局面。
4、思想:“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
5、科技: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的发明,科技的进步。
6、文艺:“双百”方针的中断,社会主义文化遭到破坏。
7、教育:以阶级斗争为纲,取消高考制度,知青上山下乡。
(四)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总体特征:“两个凡是”造成两年徘徊,国家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具体表现:1、经济:国民经济的发展停滞。
2、思想:“两个凡是”,“左”倾错误思想的延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五)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具体表现:1、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
3、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4、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
5、科技: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的发展。
6、文艺:“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7、教育:颁布《义务教育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8、社会生活上: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
一、世界古代史部分(一)古希腊时期(前6世纪~前4世纪)总体特征: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1、政治: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经济: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
3、思想: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二)古罗马时期总体特征: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1、政治: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
3、思想:君权神授、人文主义。
二、世界近代史(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6世纪,1300~1599)总体特征:中世纪晚期,西欧现代化的启动阶段,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具体表现: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2、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主义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二)手工工场时期(16~18世纪,1500~1799)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具体表现:1、政治: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