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案例
传播学案例分析
传播学案例分析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规律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传播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对于媒体、广告、公共关系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传播学案例,来探讨传播学在实际中的运用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成功的传播案例——苹果公司的产品发布会。
苹果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产品发布会,通过这些发布会来向公众展示他们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这些发布会不仅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也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关注。
苹果公司通过精心策划的发布会,成功地将新产品的信息传播给了全球范围内的受众,从而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这个案例展示了传播学在营销和宣传方面的重要性,通过精心策划的传播活动,可以将产品信息有效地传播给目标受众,从而达到营销和宣传的目的。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失败的传播案例——某汽车公司的广告宣传活动。
这个汽车公司在一次广告宣传活动中,推出了一则广告,但是这则广告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广告内容涉及到了一些敏感的社会话题,导致了广告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引起了一些负面的社会反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传播活动中需要慎重考虑内容和形式,避免触碰敏感话题,以免引起负面的社会反响,影响品牌形象和产品销售。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传播案例——某知名明星的社交媒体营销。
这位明星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个人生活、工作和创作等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追捧。
通过精心策划的社交媒体营销活动,这位明星成功地将自己的形象和作品传播给了全球范围内的粉丝,从而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传播学不仅可以应用于商业营销和品牌宣传,也可以应用于个人形象塑造和社会影响力的建立。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无论是商业营销、品牌宣传,还是个人形象塑造和社会影响力的建立,传播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自己的传播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播环境。
传播学案例分析沉默的螺旋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在那场争论中,出现这样的一 种结果,有着必然的社会背景,而沉默的螺旋 理论在其中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这种 结果如何出现的程序上的支 持,并不是问题的 本质。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一 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争议中,非理性的、不正 确的观点完全可以主导事态的发展,很多时候, 对社会 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所以,我们更应 该希望产生一种更加有利于理性和建设性的意 见表达并成为多数和优势的机制产生。
第二方面: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 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 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 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支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 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 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可以想象,在顾雏军被拘以后,倒顾的声音更 是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在有关社会伦 理和社会规范的争议问题上,多数意见更是可 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
案例:郎顾之争
第四阶段: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 元巨亏。10天后,公司公告称,公司因涉嫌 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8月 2日,科龙正式发布公告,证实传闻:顾雏军 等5名公司高管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刑事强 制措施。 4月以来,当初力挺格林科尔的国内学者 再度“集体失语”,直到此次张维迎作出 “与顾雏军不熟”的表示。
郎顾之争传播学分析
大家不难看出,这是件极富争议的一 个话题,却在短时间内出现“舆论一 边倒”的现象。我们可以以传播学中 “沉默的螺旋”理论来做一下分析, 事实上,该事件中从一开始就体现出 来的观点的非此即彼对立性到后来的 观点空前的一致性,而且中间伴随了 “意见环境”形成后通过话语霸权体 现的巨大压力,这是体现这一理 论 的典型案例。
传播学案例分析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的概念是很抽象的,所以我用一个现象 来说明它。
当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 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 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 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 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 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 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谢谢大家
死》
案例分析一 傅雷之死
傅雷夫妇为什么要自杀? 因为他们身处文革的时代,他们的意见地位十分“劣势” 在当时,文革就是一种主旋律,一种无可撼动的“优势”。在 ‘四人帮’代表的国家意志下,全国各地,不论城市农村,几乎都在 搞文革,全都倾向了所谓“纯粹的社会主义”。即便有些人不认同它, 甚至反对它,但是迫于周围巨大的环境压力也不得不参与进来。在那 个恐惧四布、人命如蚁的年代,天天都有人自杀。当然也有说真话的。 不过相比闹文革的庞大人群来说,实在过于渺小。况且敢于说真话的 人,几乎都遭受了迫害。 这些“劣势”人群的意见遭受了“优势”意见人群的群起围攻。 有自己结束生命的,有受迫害而死的。所以当“劣势”人群再一度失 势后,更多想讲真话的人就选择了“沉默”,有些甚至投靠了“优势” 意见的阵营。这就进一步助长了四人帮的嚣张气焰,进行了更为疯狂 的文革运动,让“劣势”人群变得更加“沉默”了,也就让“优势” 人群更加优势。所以这种沉默的循环,也就是“沉默的螺旋”也不失 为一种解释文革为什么会持续十年的方法。
2010年3月25日,诺埃尔·纽曼在家中逝世,享年 93岁。
诺埃尔·纽曼逝世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唁函中说: “德国失去了一名卓越的人物。” 默克尔称赞她是德 国民意调查领域的中流砥柱,对德国舆论研究数十年 来的影响无人能及,帮助了德国更好地理解社会的价 值和观念。
5w传播模式案例
5w传播模式案例
5w传播模式是传播学中常见的一种模型,指Who、What、When、Where、Why五个问题,它旨在帮助企业分析和设计营销活动,并综合运用媒介传播策略来完成营销传播的目的。
案例一:
一家新公司通过喊叫的形式进行宣传,希望将其产品介绍给更多消费者。
Who:新公司的消费者
What:喊叫的形式宣传
When:有效的时间(具体根据对象的习惯定)
Where:当地市场或街头
Why:为了向消费者宣传新公司的产品,提高消费者的知晓度。
案例二:
一家礼品公司举办一场线上送礼活动,以此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Who:礼品公司的消费者
What:线上送礼活动
When:活动具体时间
Where:礼品公司官网或微博
Why: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更多优惠,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传播学视野下新网红走红原因探析以papi酱为例
传播学视野下新网红走红原因探析以papi酱为例一、本文概述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也催生了新的文化现象——网红。
这些新网红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关注,成为网络世界中的焦点人物。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新网红走红的原因,并以知名网红papi酱为例,具体阐述其成功的背后逻辑。
通过对其走红过程、传播策略以及受众心理等多方面的探讨,本文希望能够揭示新网红现象的本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简要介绍新网红现象的背景和现状,阐述其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将重点分析papi酱的走红过程,包括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创意内容以及互动策略等方面。
接着,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papi酱成功走红的原因,包括受众心理、传播渠道、内容创新等多个维度。
还将对papi酱走红现象的社会影响进行反思,思考其对于网络文化、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网红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新网红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新网红现象,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papi酱的成名之路papi酱,本名姜逸磊,是一位中国内地的女演员、短视频创作者,因其在网络上发布原创短视频内容而迅速走红。
她的成名之路充满了传播学的智慧和时代特色,从内容创作、平台选择到受众互动,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网络传播的脉搏上。
papi酱的短视频内容多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涵盖了生活、社会热点等多个方面,她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言辞,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
这种轻松、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受众的接受门槛,使得她的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
在平台选择上,papi酱紧紧把握住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选择了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内容。
这一选择不仅让她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创作和分享,还使得她的内容能够更广泛地覆盖到各类受众,实现了内容的快速传播和影响力的最大化。
经典传播学案例
一、佩恩基金研究——20世纪20年代“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大型调查研究1928年,电影调查委员会的理事威廉姆·H·肖特邀请了一批大学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让他们设计一系列研究来评估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会——佩恩基金会答应提供经济援助。
研究进行了3年,从1929年一直到1932年,其结果分为10卷,于30年代初出版。
一种媒体与一部分特殊受众间关系的调查,有12个以上的主要调查同时进行,每一个都是较大规模的调查,而且每一部分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调查目的。
调查策略:精心设计的控制手段和设备的实验室实验、内容分析、调查、实地实验和布鲁默的个人自传法。
从调查对象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评估影片的内容并确定观众的数量和构成;评估电影主题和信息对观众的影响。
一共对几种主要效果进行了研究,即电影对信息获取、态度改变、感情刺激、健康损害程度、道德水平的侵蚀程度以及对行为的影响:1.观众和影片内容:在1929和1930年间,每个儿童平均每周要看一次电影。
2.信息的获取:即使8岁小孩也能从影片中获得相当数量的信息。
(事实性材料的记忆超乎寻常得高)3.态度的改变:一些电影确实改变了儿童的态度,年纪越小效果越明显;看2部或3部涉及同一问题并且观点相同的电影比只看1部电影效果要明显;由电影引起的态度改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4.情感的刺激:成人已经学会了对电影离奇的内容“打个折扣”,而儿童则会体验真正的感情唤起。
5.对健康的损害:某些种类的影片的确干扰睡眠,这一后果可能会对健康和正常的成长产生负作用。
6.对道德水平的侵蚀:对电影中的一些镜头的描述,尤其是关于犯罪和性的,与所有实验小组的规范标准和道德观都是相反的。
7.行为的影响:电影迷和不常看电影的孩子相比,老师对他们的行为评价更低;电影的内容确实会对儿童的生活和某些活动如游戏、穿着方式、发型和沟通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电影还会产生大量的白日梦和幻想;电影确实对调查所研究的那部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起着直接的作用。
优秀典型课程教学案例展示——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学科。
它以研究各类媒体的运作原理、传播规律以及信息传递的影响为主要研究目标。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优秀典型课程教学案例的展示对于传播学的学习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学习,可以加深对传播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播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以下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传播学课程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第一案例:《品牌传播与社交媒体运营》该课程以品牌传播为核心,结合社交媒体运营的实践,探讨品牌传播的新趋势和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学生将了解品牌传播的基本原理、传播渠道的选择和社交媒体的运营技巧。
同时,该课程也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小组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二案例:《媒体融合与新闻传播》该课程旨在探讨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通过分析媒体融合的案例和实例,学生将了解新闻传播领域中的跨媒体应用和新闻产品创新。
同时,该课程也关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伦理和专业素养培养,引导学生思考新闻传播中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第三案例:《网络公关与危机传播管理》该课程以网络公关和危机传播管理为重点,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应对不同情境下的危机传播能力。
学生将学习网络公关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危机传播管理的原则和策略,并通过实践项目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案例:《媒体与社会变迁》该课程旨在研究媒体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
通过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学生将了解媒体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并深入探讨现代社会对媒体的新期待和挑战。
同时,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与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和解决。
以上是几个典型的传播学课程案例展示,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和分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这些案例也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实践指导和借鉴,推动传播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传播案例分析
THANKS
10
认为在传播过程的循环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主客皇马吧巴侮辱球星蔑视足球侮辱球星蔑视足球小组分析传播者潘梦莹与受播者众网友没有主客之分该模式的重点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周逸超 郑淑贤 苟若峥
公共事业管理121班
22312118/17/19
传播学案例分析
传播学案例分析
传播学案例分析
传播模式
线性模式
控制论模式 新模式:网络化的传播
传播学案例分析
拉斯韦尔—5W模式
苹果公司
Iphone5s/c
发布会
大众媒体
认知了解
小组分析
拉斯韦尔
优点: 详细生动地介绍了Iphone手机的更高更快更强的外观、配置、性能以及环保 努力,如不含汞的 LED 背光显示屏、不含砷的显示屏玻璃、可回收的铝金 属机身、电源适配器超过全球最严格的节能标准等。 缺点: (1)忽略了反馈:在5W模式中,苹果发布会此传播表述为一种直线性、单 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和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只是 被动接受发布者所给予的信息。 (2)忽略了外部环境:线性传播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不 符合实际。
传播学案例分析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双向循环传播模式 小组分析 侮辱球星, 蔑视足球
@潘梦莹
皇马吧巴 萨吧李毅 吧WOW吧等Fra bibliotek爆吧人肉
该模式变直线性、单向型 传播者潘梦莹与受播者众网友 思路为循环/双向型思路, 没有主客之分,该模式的重点 引入了控制论的核心概念 不是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 之一:反馈。 种节 ,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 认为在传播过程的循环中, 角色功能;该模式的重点不是 传播者和受传者没有主客 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 之分,并且强调了传受双 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 方对信息的编码、释码及 色功能;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 译码处理,从而突出了传 方在不同的阶段都依次扮演译 播的互动性。 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 体现了人际传播“面对面” 并相互交替这些角色。 这种 的特点。 模式传播的信息会产生反馈, 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
经典传播学案例
一、佩恩基金研究——20世纪20年代“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大型调查研究1928年,电影调查委员会的理事威廉姆·H·肖特邀请了一批大学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让他们设计一系列研究来评估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会——佩恩基金会答应提供经济援助。
研究进行了3年,从1929年一直到1932年,其结果分为10卷,于30年代初出版。
一种媒体与一部分特殊受众间关系的调查,有12个以上的主要调查同时进行,每一个都是较大规模的调查,而且每一部分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调查目的。
调查策略:精心设计的控制手段和设备的实验室实验、容分析、调查、实地实验和布鲁默的个人自传法。
从调查对象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评估影片的容并确定观众的数量和构成;评估电影主题和信息对观众的影响。
一共对几种主要效果进行了研究,即电影对信息获取、态度改变、感情刺激、健康损害程度、道德水平的侵蚀程度以及对行为的影响:1.观众和影片容:在1929和1930年间,每个儿童平均每周要看一次电影。
2.信息的获取:即使8岁小孩也能从影片中获得相当数量的信息。
(事实性材料的记忆超乎寻常得高)3.态度的改变:一些电影确实改变了儿童的态度,年纪越小效果越明显;看2部或3部涉及同一问题并且观点相同的电影比只看1部电影效果要明显;由电影引起的态度改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4.情感的刺激:成人已经学会了对电影离奇的容“打个折扣”,而儿童则会体验真正的感情唤起。
5.对健康的损害:某些种类的影片的确干扰睡眠,这一后果可能会对健康和正常的成长产生负作用。
6.对道德水平的侵蚀:对电影中的一些镜头的描述,尤其是关于犯罪和性的,与所有实验小组的规标准和道德观都是相反的。
7.行为的影响:电影迷和不常看电影的孩子相比,老师对他们的行为评价更低;电影的容确实会对儿童的生活和某些活动如游戏、穿着方式、发型和沟通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电影还会产生大量的白日梦和幻想;电影确实对调查所研究的那部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起着直接的作用。
传播学案例分析分析
五.双向传播理论
“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 活动。传播学上指出,人类的传播活动均是具有 双向性的,在双向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 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关系。但这种双向性又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 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双向性则 较弱。
四.活动与渠道
相对于其他品牌厂商的宣传,iPhone的宣传攻势显得比较低调且更有连 续性。首先,在手机发布之前的一年多时间内,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关于 iPhone手机谍照、功能上的介绍、技术的详细信息,甚至网友都参与涉 及iPhone的外形和功能。这段时间,尽管iPhone没有露面,但仍在网络 上掀起了持续的热潮,让iPhone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能让消费者, 尤其是经常上网的年轻人早一步接触iPhone手机, 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宣 传,让商务人士开始关注这一产品。 手机发布后,苹果公司没有随即展 开宣传攻势,而是非常低调的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中播放了它第一个广告— —好莱坞众多明星出现在广告中,传达出iPhone将于6月上市的信息。从 先前的讨论、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和广告中出现的信息来看,苹果公司并 没有完成对IPhone除基本技术革新、功能外的详细介绍,致使很多心急 的消费者通过电话、邮件与相关部门、媒体联系,询问信息。此举造成了 iPhone的人 气不断上升。这样的传播达到了比单纯在媒体上刊登广告宣 传更好的效果。 苹果采用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媒体,以透露信息为主,继 而采用视频广告出现。这些都是年轻人能够获取信息而且乐于去获取的渠 道,也再次印证了苹果公司将年轻人作为首要受众的结论。
七.总结
苹果公司iPhone手机的整个营销过程无疑是非常成功 的。Steven Jobs用最少的钱制造了持续且成功的话 题。这些都为苹果iPhone手机的销售推波助澜。目前, iPhone手机暂时只在美国上市,但各大专卖的 iPhone手机基本都销售一空。据调查公司的调查, iPhone手机尽管价格昂贵,却有85%的年轻人熟悉 它的性能,其中更有1/4愿意购买。iPhone的营销定 位非常成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理,又同时兼顾了通 讯市场的另一个主力军——商务人士。当然,苹果公 司是一个企业,在产品推广、市场营销上自然不存在 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经典传播学案例
一、佩恩基金研究——20世纪20年代“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大型调查研究1928年,电影调查委员会的理事威廉姆·H·肖特邀请了一批大学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让他们设计一系列研究来评估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会——佩恩基金会答应提供经济援助。
研究进行了3年,从1929年一直到1932年,其结果分为10卷,于30年代初出版。
一种媒体与一部分特殊受众间关系的调查,有12个以上的主要调查同时进行,每一个都是较大规模的调查,而且每一部分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调查目的。
调查策略:精心设计的控制手段和设备的实验室实验、内容分析、调查、实地实验和布鲁默的个人自传法。
从调查对象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评估影片的内容并确定观众的数量和构成;评估电影主题和信息对观众的影响。
一共对几种主要效果进行了研究,即电影对信息获取、态度改变、感情刺激、健康损害程度、道德水平的侵蚀程度以及对行为的影响:1.观众和影片内容:在1929和1930年间,每个儿童平均每周要看一次电影。
2.信息的获取:即使8岁小孩也能从影片中获得相当数量的信息。
(事实性材料的记忆超乎寻常得高)3.态度的改变:一些电影确实改变了儿童的态度,年纪越小效果越明显;看2部或3部涉及同一问题并且观点相同的电影比只看1部电影效果要明显;由电影引起的态度改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4.情感的刺激:成人已经学会了对电影离奇的内容“打个折扣”,而儿童则会体验真正的感情唤起。
5.对健康的损害:某些种类的影片的确干扰睡眠,这一后果可能会对健康和正常的成长产生负作用。
6.对道德水平的侵蚀:对电影中的一些镜头的描述,尤其是关于犯罪和性的,与所有实验小组的规范标准和道德观都是相反的。
7.行为的影响:电影迷和不常看电影的孩子相比,老师对他们的行为评价更低;电影的内容确实会对儿童的生活和某些活动如游戏、穿着方式、发型和沟通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电影还会产生大量的白日梦和幻想;电影确实对调查所研究的那部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起着直接的作用。
跟传播学有关的案例
跟传播学有关的案例那我给你讲个超有趣的传播学案例。
就说“冰桶挑战”这个事儿吧。
它最开始可能就是一小撮人想要呼吁大家关注渐冻症患者,然后搞出这么个挑战。
游戏规则就是你得拿一桶冰水从自己头上浇下去,然后再点名三个人来接受挑战。
这就像是一颗小石子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巨大的涟漪。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玩意儿可太厉害了。
它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啊。
你想啊,那些名人、明星啥的,一桶冰水浇下去,那画面多震撼。
这就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不管是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视频,还是听别人说起,都能一下子抓住眼球。
而且它有很强的参与性。
被点名的人呢,一方面觉得这是个挺有趣的事儿,另一方面又有点那种社交压力,觉得要是不参加好像有点不合群。
所以就一个传一个,像滚雪球一样,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它的传播渠道也很绝。
主要就是靠社交媒体,像Facebook、Twitter(国外),微博、抖音啥的(国内)。
这些平台让信息传播得那叫一个快啊,几乎是瞬间就能扩散到全球各地。
大家都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分享自己的冰桶挑战视频,然后又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还有一点很有趣,就是它在传播过程中还产生了很多变体。
有的人会在浇冰水的时候搞出各种花样,什么穿着奇装异服浇啊,在特别的地点浇啊。
这些变体又进一步增加了它的趣味性和传播性。
不过呢,这个活动也不是没有争议。
有人就觉得这有点像是在作秀,只是为了博眼球,并没有真正把重点放在渐冻症的公益宣传上。
但不管怎么说,从传播学的角度,冰桶挑战绝对是一个超级成功的案例,让全世界好多人都知道了渐冻症这个病症。
再给你讲个案例哈。
就是那个“凡客体”。
凡客诚品当年推出了一系列的广告,广告词是“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29块的T恤,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
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
”这广告词一出来,就像一阵旋风席卷了网络。
为啥呢?首先它的文案风格很独特,很口语化、个性化。
它打破了那种传统的、一本正经的广告文案模式。
二八定律传播学案例
二八定律传播学案例“二八定律”是指在很多事物中存在着二八分布的现象,即20%的因素产生了80%的结果。
在传播学中,这一定律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几个“二八定律”在传播学中的案例。
1. 知名度十分重要在品牌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知名度是吸引消费者注意的重要因素。
经过调查可以发现,消费者对于20%的知名品牌的关注度超过了80%。
例如,在手机市场上,苹果、三星等品牌占据了市场份额的高位,而一些小众品牌则很难获得消费者的关注。
因此,在维护品牌知名度方面,企业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品牌的曝光度。
2. 自媒体带来广泛的影响力自媒体的崛起给个人、小型组织和企业带来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只要内容质量好、宣传方式得当,往往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数据表明,在微博上,仅占用户总数20%的大号就产生了80%的阅读量。
因此,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建设,一个优秀的自媒体账号可以带来非常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品牌推广的强有力工具。
3. 媒体曝光效果最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影响力是非常显著的。
调查显示,在电视广告、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曝光的品牌会获得比网络媒体更高的信任度。
其中,只占整体推广成本20%的电视广告却产生了大部分消费者的认知和关注度。
因此,企业在制定宣传计划时,要注意选择媒体渠道,寻求更多的曝光机会。
4. 热点事件牵动民心在社交媒体上,只有极少数的微博热点事件,却被大量用户讨论和转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疫情期间,最热门的20%热点事件,吸引了80%的用户关注度。
因此,在传播学研究中,热点事件可以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手段,可以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增强语言话题的议程设置能力。
总的来说,二八定律是传播学研究中常见的现象,可以帮助企业分配资源,明确宣传方向,提高营销效果。
但在实际操作中,二八定律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行业、时期和地区都会存在差异,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传播 反差案例
传播反差案例
传播学中的反差案例是指通过比较不同信息或情境之间的差异,以突出某一信息或情境的特点或重要性。
下面是一个反差案例的例子:
在一个环保组织为了呼吁人们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宣传活动中,他们采用了两个场景的反差手法。
第一个场景是展示一个被塑料袋覆盖的海洋,海面上漂浮着各种死亡的海洋生物,而第二个场景则展示一个清澈见底的海洋,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
这两个场景之间的反差非常明显,突出了塑料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呼吁人们减少使用塑料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这个反差案例利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两个不同的场景进行比较,突出了塑料袋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这种反差案例的方式,可以让信息更加鲜明、生动,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传播学 噪音 案例
传播学噪音案例
那我给你讲个传播学里“噪音”的案例吧。
你知道那种电视购物节目吧?有个卖神奇拖把的。
本来这拖把的功能就是能吸水、拖地比较干净。
但是呢,在这个电视购物的传播过程中啊,就出现了好多“噪音”。
主持人在那介绍的时候,背景里有超级大声又超级乱的背景音乐,这就是一种噪音。
就像你本来在听一个人好好说话,旁边却有人在敲锣打鼓一样。
而且啊,旁边还有一堆人在那瞎起哄,什么“哇,太神奇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厉害的拖把”之类的。
这就干扰了真正的信息传递,你都不知道这拖把到底是真的那么好,还是被他们吹得那么好。
还有那些滚动的字幕,一会说“仅剩100套”,一会又弹出个什么“购买还送超值赠品”。
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信息一股脑地往你眼前和耳朵里塞,就像你要在一个堆满杂物的房间里找一个小物件一样困难,真正关于拖把质量、功能这些关键信息就被这些“噪音”给掩盖了。
再比如说,你在一个很吵的菜市场里跟朋友聊天。
你朋友想告诉你他家新养了一只超级可爱的小猫,会各种有趣的动作。
但是菜市场里有各种叫卖声,什么“新鲜的蔬菜便宜卖啦”“刚捞上来的鱼嘞”,还有剁肉的声音。
这些声音就是传播中的“噪音”,让你很难听清楚朋友说的关于小猫的具体细节,可能只听到个大概,什么有小猫,很可爱,但是具体可爱在哪就没听全。
这就是传播学里噪音干扰信息传递的情况啦。
传播学案例
传播学案例
嘿,咱今天来聊聊传播学案例。
你知道不,传播的力量那可真是超乎想象啊!就像一阵风,能迅速把一个消息吹遍各个角落。
比如说那次“冰桶挑战”,哇塞,那可真是太火了!从明星到普通人,大家都纷纷参与,一桶冰水从头浇下,然后点名其他人继续。
这传播速度就跟火箭似的!这就好比是一场欢乐的接力赛,大家都乐在其中。
好多人之前都不知道渐冻症是啥,经过这一传播,大家都了解了,这影响力不一般啊!
还有啊,那些网络流行语。
“雨女无瓜”“淡黄的长裙”这些,一开始可能就几个人说着好玩,可一旦在网上传开了,那简直就是人人都挂在嘴边啊!这不就是传播学的神奇之处嘛。
再看看那些品牌的营销,比如某饮料品牌,通过各种广告和社交媒体的宣传,让大家都觉得喝它就是时尚,就是潮流。
这可不就是传播学在起作用,让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嘛!这就好像是给人们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慢慢发芽长大。
传播的力量能让一件小事变成大事,能让一个陌生人一夜之间成为网红。
它可以是积极的,让美好的东西被更多人看到;也可以是消极的,谣言就是个例子呀,传得快得很,能给人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说,传播学真的很重要哇!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我们得好好利用它的力量,让好的事情传播得更广,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呀!。
生活中的传播学的例子
生活中的传播学的例子
1、结合国内的现状,微博平台形式众多的自媒体,通过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参与:例如短视频形式;写实漫画形式等等形式。
在此背景下,利用现有技术和有限资金参与草根作品制作,来更好实现草根创造性与媒体业的碰撞。
2、将电影以及其衍生产品,如漫画、游戏等系列作品作为一个跨媒体叙事的案例来审视。
大家熟知的《星球大战:启示录(StarWars:Revelations)》就是一部由粉丝拍摄、创作并在网络上分享的40分钟“电影”,它不仅有预告片,还有海报以及自己后期的特效处理,制作十分精良。
3、超文本和跨媒体应用作品《白宫风云》《黑道家族》。
在跨媒体叙事方面,跨媒体叙事是随着媒体融合而生的一种新的审美意境,叙事者从提供消费者参与的机会来考虑整个故事的架构,从而引发粉丝知识社区的积极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佩恩基金研究——20世纪20年代“电影对儿童的影响”大型调查研究1928年,电影调查委员会的理事威廉姆·H·肖特邀请了一批大学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让他们设计一系列研究来评估电影对儿童的影响,一个私人慈善基金会——佩恩基金会答应提供经济援助。
研究进行了3年,从1929年一直到1932年,其结果分为10卷,于30年代初出版。
一种媒体与一部分特殊受众间关系的调查,有12个以上的主要调查同时进行,每一个都是较大规模的调查,而且每一部分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调查目的。
调查策略:精心设计的控制手段和设备的实验室实验、内容分析、调查、实地实验和布鲁默的个人自传法。
从调查对象看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评估影片的内容并确定观众的数量和构成;评估电影主题和信息对观众的影响。
一共对几种主要效果进行了研究,即电影对信息获取、态度改变、感情刺激、健康损害程度、道德水平的侵蚀程度以及对行为的影响:1.观众和影片内容:在1929和1930年间,每个儿童平均每周要看一次电影。
2.信息的获取:即使8岁小孩也能从影片中获得相当数量的信息。
(事实性材料的记忆超乎寻常得高)3.态度的改变:一些电影确实改变了儿童的态度,年纪越小效果越明显;看2部或3部涉及同一问题并且观点相同的电影比只看1部电影效果要明显;由电影引起的态度改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4.情感的刺激:成人已经学会了对电影离奇的内容“打个折扣”,而儿童则会体验真正的感情唤起。
5.对健康的损害:某些种类的影片的确干扰睡眠,这一后果可能会对健康和正常的成长产生负作用。
6.对道德水平的侵蚀:对电影中的一些镜头的描述,尤其是关于犯罪和性的,与所有实验小组的规范标准和道德观都是相反的。
7.行为的影响:电影迷和不常看电影的孩子相比,老师对他们的行为评价更低;电影的内容确实会对儿童的生活和某些活动如游戏、穿着方式、发型和沟通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电影还会产生大量的白日梦和幻想;电影确实对调查所研究的那部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起着直接的作用。
佩恩基金的调查成为使媒介调查领域科学化的先驱,它预言了后来的研究才提出的意义理论、模型理论,并且还关注了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中的课题,如态度转变、休眠效应、使用与满足、内容分析、模仿的影响和现实的社会性建构。
他们把定量分析、实验和调查的方法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仍然使用了更多的定性分析方法。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对部分批判宣传的传播学者所使用的旧式修辞的研究模式进行了改进。
从这些方面来看,佩恩基金调查仍然是使大众传播成为一个科学的研究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二、火星人入侵:广播使美国陷入恐慌1938年10月30日普林斯顿大学的广播研究室(the Office of Radio Research of Princeton University)对恐慌事件进行了跟踪调查,采用个人访谈、科学调查、对报纸的叙事分析和对邮件的分析等多重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的报告名为《火星人入侵》(Invation from Mars),由哈德利·坎垂尔(Hadley Cantril)执笔。
调查发现:1.至少600万人听了该节目,且其中至少有100万人受到了严重的惊吓或者惊慌失措。
2.解释为什么这个广播节目使许多听众受到惊吓的而其他类似“离奇”的广播节目却没有的原因:•美国公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广播的信任。
它成了他们首要的新闻来源,公众认为广播会用来发布重要的声明。
•所处的历史时期。
这个节目播出时,美国正在长期的经济危机中挣扎,并且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另一场大战的威胁。
•节目高超的表演技巧——特别是独创性地运用了“现场报道”方式和“专家”访问。
•转台的时间太晚。
错过了开头的声明,没有听见后面的节目是根据《世界大战》改编的广播剧,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3.有很多原因造成有些人惊慌失措而有的人则稳如泰山:•具有批判能力的人很有可能发现,这是一个广播剧而不是一个新闻报道。
•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人容易相信侵略是真的。
•不安全感、病态性恐惧、缺乏自信和宿命论等人格因素也非常重要。
那些明显具有上述特征的人更容易相信入侵确有其事。
•个人对广播内容的接受,还受到特殊的收听情境的影响。
例如,一个被惊慌失措的朋友通知收听的人就与因其他原因而收听者的收听条件(期待)有所不同。
三、人民的选择:政治宣传中的媒体对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调查研究,竞选双方为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g Roosevelt)和温德尔·魏尔基(Wendel Willkie)。
调查报告名为《人民的选择》,作者是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贝雷尔森(Berelson)和哥迪特(Gaudet),它的副标题——“选民是如何在总统竞选中做出选择的”。
研究者们选择了科学调查(survey)的方法来寻找答案,选择俄亥俄州的伊里县(Rrie County)作为调查地点,采用创造性的固定样本(panel)设计的调查方法,使用了许多专业的现场访员。
研究的资金来自于洛克菲勒基金会、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生活》杂志和舆论分析员埃尔默·罗珀(Elmo Roper)。
调查结果的第一版直到调查完成4年后才正式出版。
调查结果:1.测量选举的参与度:•社会属性和投票的既有倾向:对选民既有倾向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宗教信仰、城乡差别、职业以及年龄。
•政治既有倾向指数(index of political predisposition,IPP):坚定的共和党人、温和的共和党人、不坚定的共和党人、不坚定的民主党人、温和的民主党人、坚定的民主党人。
•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失业、救济(福利)、WPA、欧洲大战、农业问题、劳工政策等。
•与竞选兴趣有关的变量:兴趣高、中、没有。
2.最后决策时影响选民的因素:•早决定还是晚决定•交叉压力3.媒体宣传的主要影响:•激活(activation):政治宣传会激活由社会类别关系决定的潜在既有倾向(存在既有倾向的对一切漠不关心的选民)。
•强化(reinforcement):强化那些受社会属性限制(各党支持者)而较早做出的决定。
•改变(conversion):使少数人(少数怀疑者)由一方转到另一方。
4.竞选宣传中的注意模式:•媒体接触的集中:人们的助益方式非常具有选择性,每个选民的注意力绝不是完全平均分配的。
媒体接触程度较深的人是那些具有很高的兴趣的人、那些早就做出决定的人和那些SES值较高的人。
这类人中,富裕的、学历高且年级较长的城市男性接触的信息更多。
•广播对印刷媒体:广播成为一个比报纸影响更大的政治媒体,杂志在竞选中所起的作用较为次要。
5.人际影响和两级流动直到实际研究开始了很久以后,人际影响的重要性才被认识到。
这是调查进行中才出现的意外收获。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接触了大量的竞选信息,那些媒介接触度、知识水平和兴趣度较低的人,则会从意见领袖这里获得信息和建议。
意见领袖会把他们从媒体得来的第一手信息,连同他们自己对其意义的独特解释一起,传播给其他人。
“观点经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从他们流向不太活跃的人群”,研究者们称之为“两级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四、日间广播连续剧的听众:使用与满足1937年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慷慨资助下,广播研究室(Office of Radio Research)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由拉扎斯菲尔德领导。
广播研究室资助集中研究广播日间连续剧的特点及其影响,以此为始,使用与满足这一术语被用来形容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研究方向。
在拉扎斯菲尔德的学生赫塔·赫佐格的指导下,进行了4个独立的研究:全国非农业妇女的调查、艾奥瓦州的总体调查、俄亥俄州的分组调查和CBS调查。
数据显示:在那个年代,日间连续剧的听众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充满热情,与大众社会的概念相反的是,那些非常喜欢收听的人与不收听的人相比,不会自我封闭品;但是她们所受的教育较少,并且偏爱阅读难度不大的读物(意味着具有较低的知性兴趣);经常收听的人和非听众对公众事务(在总统选举上)的兴趣差不多,但是她们再把这种兴趣带到投票行为上,程度有所不同,证明听众在人格上与众不同的调查不太成功,但是有一点很清楚,那些听日间连续剧的人和不是肥皂剧迷的人相比,花在广播上的时间更多,即使是完善也不例外。
日间连续剧为其听众提供的使用与满足包括:•感情释放:或者说替代性的感情经验,是收听中获得的一种重要的满足形式:在为剧中人的悲惨遭遇哭泣的时候,在为剧中的欢乐场面感到高兴的时候,或者从广播剧唤起的攻击感中获得满足。
•愿望的想象:把自己的生活环境想像成和剧中一样。
•有用的建议:连续剧为许多听众所可能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法。
受教育程度越低,越有可能认为节目非常有帮助;那些比别人更焦虑的人,更容易认为通过收听连续剧获得了解脱。
五、艾奥瓦杂交玉米种研究:创新的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农业科技中最重要的创新成果之一,就是杂交玉米种的发明。
瑞恩和格罗斯对创新采用的研究报告与1934年出版,目的是研究杂交玉米种和两组艾奥瓦农民采用这一技术的情况。
研究方法:对种植玉米的农民进行个人访问。
他们发现新技术的采用是一个渐进和实验的过程,几乎没有农民在其所有的土地上换种杂交玉米,很多人在改变前都先在一小块地上实验。
研究发现,创新的采用依靠既存的人际关系和对媒介的习惯性接触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埃瓦瑞特·罗杰斯(Everet Rogers)把瑞恩和格罗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化,提出采用过程可以分为5个主要阶段:知晓、兴趣、评价、试用和采用(awareness,interst,evaluation,trial,adoption)。
罗杰斯把创新直接定义为:“个人或其他单位在采用的过程中,被感知为新鲜的思想、行为或事物”,他还使用一些重要的相关概念,定义了扩散的概念,他认为,扩散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创新通过某些渠道在社会系统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
六、电影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1941年12月7日,日本飞机突袭美国珍珠港,第二天,罗斯福总统发表广播讲话,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和日本帝国进入战争状态。
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几周内,志愿者争先恐后地要尽早参军,大批平民变成士兵。
军队领导人意识到需要对士兵们进行一次迅速而有效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敌人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盟友,以及接受参战训练的必要性,用系列影片来做这项工作看起来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