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成长理论
理论部分:
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观点:单个企业的成长与其分工程度正相关,分工使得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取得规模效益。
马歇尔观点:认为新加入企业带来的竞争、企业家寿命有限性对企业成长的制约、企业在规模扩大时带来的灵活性降低都会使企业规模达到一种均衡。
新古典经济学:
基于对价格机制有效性的研究,认为企业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安排生产,确定最有生产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当企业调整至最有生产规模时,即实现了企业成长。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缺点:
忽略了企业资源、技术条件、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更加关注于企业规模的确定和调整上,而且更多的是一种静态均衡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
科斯观点: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相比较决定了企业的规模。
新制度经济学缺点:
在考察企业成长方面,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问题,也是一种静态分析。
企业内生成长理论:
(一)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成长是资源和能力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普拉哈拉德提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
(三)提斯、皮萨罗、肖恩提出“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企业整合、重构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技能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四)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企业成长过程中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向曲线左右两端(即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转型,在产业链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企业内生增长理论优点:
占据主流,强调企业要不断创新,协调好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应用部分:转型升级的多种路径
(一)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升级。
1.产业内创新升级。不是靠“转行”去做芯片、太阳能等高科技新兴产业,而是立足于原有传统行业的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高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努力从
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提高企业效益。这种立足于本行业,将企业重点向“微笑曲线”左端(研发)靠拢的转型方式,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地位和话语权,提高抗风险能力。这种模式符合彭罗斯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
2.产业间转型升级。进入新兴行业对企业技术、资金、人才有更高的门槛要求,较传统行业内升级需要企业开发更新的生产管理、营销管理方式,开辟新的市场渠道,从研发到收回成本有一个过程,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大。但新兴行业比传统产业企业数量少,竞争小、附加值高、前景长远。企业在选择这种转型升级路径时,需考察彭罗斯的“多元化战略”所提及的三个因素,即企业已有资源、与原专长行业的联系和其他企业进入的数目,应当基于企业自身的已有资源和实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理性进行多元化生产。
(二)完善价值链,融入供应链,通过产业组织创新实现升级。
1.融入国际领军企业供应链,借力发展。
供应链的组织过程不仅是企业内部活动,更是企业组织之间的互动过程。杰出的供应链管理不仅意味着在每个企业的内部环节运营杰出,而且意味着供应链整体的杰出运营。随着知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先进技术、研发能力、科学管理、营销手段等,使得融入供应链的中国企业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营销手段等得到升级。这与提斯等提出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即强调企业要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相一致。
2.整合本地企业间价值链,合力发展。
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由单个企业竞争走向价值链竞争的有效途径。在金融危机中,许多企业抱团取暖。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尝到了甜头,纷纷建立产业集群平台,包括合资建立企业、共同开发技术、协调上下游产品供应、共享市场信息等,通过合作降低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获得合作伙伴的隐性知识、分担研发成本和风险、实现技术转移、获得国际国内市场信息。这种合作有利于合作企业获得大规模、集体性转型升级。这种路径符合“动态能力”分析框架,即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三)开源节流,通过管理创新实现升级。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粗放型经营到精细管理升级。在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将事情做精、做细,需要企业规范流程、强化管理,关注细节。现代信息技术是企业在精细化管理中做到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绩效的有效手段。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是一个必要条件,这条路径是新制度经济学中降低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内生性企业成长理论重视企业管理能力所强调的。
引进国外先进的6S管理、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导入质量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四)改善营销模式,建设企业品牌,通过市场创新实现升级。
以外销为主的企业逐步转向内外市场并举的方式转型,尤其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等外贸行业,营销理念和模式的创新、服务质量的提升、企业品牌的建设都至关重要,如建立“专卖店”、“营销网点”、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等,即向“微笑曲线”右端靠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工制造企业过度依赖低劳动力成本,大量采用代工生产模式,以微薄的利润率、靠大批量生产维持经营,当前代工企业已经开始向自主品牌经营转型。品牌是一种生产力,而且这种生产力是企业升级的一个有效的催化剂,打品牌也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生段,是促进企业升级的一种方法。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贸易创新实现升级。
坚持“走出去”战略,采取多样化的投资形式,从单个企业海外建厂到一个或多个企业联合在海外投资建工业园,以“单兵作战向抱团共赢”的战略升级。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有条件、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参股、并购受危机影响而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境外企业,有利于培育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名牌,这也是中国企业向国际化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
建议部分:
一、要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着力于增强企业的内生能力,专注于自己的主业,通过集约化管理科学地整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适应随时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
二、转型升级应量力而行。
要根据自己的资源、能力状况向纵向一体化升级、多元化转型,不应盲目进军所谓的“高精尖”新型企业,盲目扩大企业规模。
三、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
产品创新依赖生产技术的提高,组织创新依赖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创新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包含着观念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通过创新,才能使企业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改革发展模式,培育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强做大。总之,创新是企业生存和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
四、企业整合优化资源,同时争取政府的扶持。
企业应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把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效结合,通过内外部有效互动,走出转型升级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