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第12课3(1)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一、生字注音:紫禁城(zǐ jìn chéng)鳌头(áo tóu)琉璃(liú li)藻井(zǎo jǐng)蟠龙(pán lóng)中轴线(zhōng zhóu xiàn)金銮殿(jīn luán diàn)二、生词解释:玲珑:精巧细致。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

三、重点句子解析:1.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

现在人们叫它故宫博物院。

解析:开篇直接点题,介绍了紫禁城和故宫博物院的关联。

2.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解析: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背景和其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3.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桥北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解析:描绘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和景观,突出了其庄严雄伟的气势。

4.走进太和殿,眼前豁然开朗。

这里气魄宏伟,雄伟壮观。

皇帝宝座上方有一块最大的功德牌,上面刻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正大光明”。

解析:描述了太和殿的内部景观,突出了其庄重、神圣的氛围。

四、段落解析: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按照游览路线,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和景观。

其中,第2自然段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情况;第3自然段介绍了午门、金水河和太和门等景点;第4自然段介绍了太和殿的内部景观。

第三段(第5-9自然段):重点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和文化价值。

其中,第5自然段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情况;第6-9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养心殿、宝库和后三宫等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第四段(第10-14自然段):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保护和未来发展情况。

其中,第10-13自然段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保护措施和发展规划;第14自然段展望了故宫博物院的未来发展前景。

六上语文第12课笔记

六上语文第12课笔记

六上语文第12课笔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姥姥的剪纸》课堂笔记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悟姥姥对“我”的牵挂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

3.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15个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4.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意思。

二、学习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悟姥姥对“我”的牵挂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

2.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15个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难点:1.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意思。

2. 感悟出其中的深刻意蕴。

四、课前准备:1.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剪纸。

2. 教师准备课文插图。

3. 教师准备《游子吟》诗句。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会生字词,能区分“怠慢”中的“怠”和“耽误”中的“耽”。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悟姥姥对“我”的牵挂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

3. 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姥姥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悟姥姥对“我”的牵挂和“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剪纸作品。

(引起学生兴趣)2. 教师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3. 学生读题质疑。

(谁剪纸?主要剪什么?)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 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卡片)3. 学生再读课文。

(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三、再读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我”常常深情地回忆起小时候和姥姥在一起的情景。

)2.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段。

(第2~6自然段是文章重点段落。

)四、精读课文1. 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谈歌,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让学生感受老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文原文、教学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PPT,呈现课文题目“桥”,让学生猜测文章内容。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桥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讲授(30分钟)1.学生跟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和语调。

2.分段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讲解生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让学生写出生字并造句。

4.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三、感悟(1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找出令人感动的地方。

2.让学生思考老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以及课文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3.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巩固(10分钟)1.让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

2.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桥和相关情境。

五、作业(5分钟)1.背诵课文,并注意语音语调。

2.写出本课所学生字的笔画和读音,造句。

1.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

2.学生要注意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增强表现力的方法。

3.学生可以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使文章更加流畅和有感情。

教学难点: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读第1—6自然段,感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惊慌。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山洪暴发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出示课题“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1.学生自学课文,轻声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圈画出生字,正确识记字形。

3.学生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与同桌讨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图文讲解+知识要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图文讲解+知识要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图文讲解+知识要点课文知识点一、理解词语泰山:山名,在山东省。

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事物微不足道。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联系上下文,可理解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二、本文结构提出论点(1段)——证明论点(2—4段)——提出号召(5段)文章开头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三、作家作品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等等。

毛泽东的诗词也很有名,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七律》等。

四、理解句子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

整段话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结合学生所知道的事例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优秀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优秀课件(共53张PPT)
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贯彻到底,无论在什 么时候,做什么工作, 都时刻想着人民。
除了为人民服务, 再没有别的目的。
表明了党及党领导与人民的密切关系。
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 的一个同志。
指出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 党员,是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


学 革命
chè
彻底
迁移
泰山
压迫

píng
dĭng
批评 一言九鼎 目标 牺牲 炊事员
hόng
dào
鸿毛 精兵简政 死得其所 追悼会

体 感
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
知 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
课文围绕“为人 民服务”讲了哪几方 面的内容?
主席在演讲
01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02 正确对待批评 03 提高勇气,团结友爱
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张思德的死重于泰山。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
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为人民的 利益工作,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 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的死是有意义、 有价值的。
还有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
李大钊
董存瑞
黄大年
消防员
医护人员
读一读,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 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 “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读一读,说说“共同的革命目标”是指什么。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
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 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 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 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12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12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第12课笔记一、生字词。

1. 会写的字。

- 咆(páo)哮(xiào)- “咆”左窄右宽,右边“包”的竖弯钩要写舒展。

“哮”左半部分“口”字位置偏上,右半部分“孝”注意笔画顺序。

- 嗓(sǎng)子。

- “嗓”字左右结构,左边“口”字旁,右边“桑”字上面三个“又”要写紧凑,下面“木”字横要长。

- 党(dǎng)员。

- “党”字上半部分为“尚”,中间的“口”要写扁小,下半部分“儿”字的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上。

- 淌(tǎng)水。

- 左窄右宽,右边“尚”字的“口”不要写太大,整体笔画要流畅。

- 肆(sì)虐(nüè)- “肆”字左右结构,左边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右边“聿”字横画间距均匀。

“虐”字半包围结构,注意虎字头的写法,下面的“虍”要写得扁一些。

- 楼(lóu)房。

-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娄”字上面的“米”字最后一笔捺变为点,下面“女”字横画要长。

- 揪(jiū)出。

- 左窄右宽,右边“秋”字左边的“禾”捺变为点,右边的“火”字撇捺要舒展。

- 脸(liǎn)蛋。

- 左右结构,左边“月”字旁瘦长,右边“佥”字的撇捺要写舒展。

- 拥(yōng)抱。

- 左右结构,左边“扌”字旁,右边“用”字要写得饱满。

- 民(mín)众。

- 独体字,横画要平稳,竖提的竖画要直。

- 皱(zhòu)眉。

- 左右结构,左边“刍”字要写紧凑,右边“皮”字的横钩不要写太长。

- 勺(sháo)子。

- 独体字,整体形状要圆润,撇画要写舒展。

2. 会认的字。

- 狞(níng)笑。

- 左右结构,左边“犭”字旁,右边“宁”字要写得紧凑。

- 奠(diàn)基。

- 上半部分“酋”字要写紧凑,下半部分“大”字横画要长。

- 肆(sì)意。

- 注意与“肄(yì)业”的“肄”字区分。

- 搀(chān)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精美课件(共159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精美课件(共159张PPT)
句子:(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 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4)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5)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6)突然,那木桥 轰的一声塌了。
作用: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暗示着人 物的命运,也为表现人物忠于职守、舍己为 人的光辉形象做了背景铺垫。
来的洪水,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乱哄 哄”,而老支书“不说话、像一座山”,可以 感受到他镇定从容、临危不乱;在组织大家过 桥时,他号召“党员排在后边”,可以看出他 舍己为人;自己的儿子违反纪律,他揪出来后 严厉训斥,并命令排到后面去,可以看出他大 无公私。
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 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 人物的作用。
12 桥
第1课单时元文体
重要特征
小说大多是虚构的, 却又有生活的影子。
◎ 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语文要素 ◎ 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习作要求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 时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自读要求
1. 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 什么事?
2. 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并自主识 记字形。
▷ 风雪,中他们用生命照亮了一个个黑 暗的村庄,他们是 之光桥明!
▷ 废墟,中他们用双手拯救了一个个垂 危的生命,他们是 之生桥命!
板书设计
突遇 山洪
疏导 撤离
桥塌 殉职
祭奠 英灵
山人 洪们
惊慌
先秩 人序
临危
父不 子幸
英勇 悲 慷
狂 慌 失措 后 井 不乱 相 双 献身 壮 慨
奔乱
己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精品教案+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精品教案+说课稿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小说是虚构的” 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两篇精读课文和《在柏林》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桥》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穷人》记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

课文赞美了穷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在柏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凄楚的故事:一位后备役老兵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但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去参战。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语文园地》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2.单元重点:(1)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与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2)习作时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在学习这三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去想象,从而达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要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起素材,再加以想象,从而成为创编生活故事的基础。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读读体会的感悟方法。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五四制)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学习目标
古代诗歌三首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把握马、石灰、竹的形象特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渴望愤懑
深入研读
古代诗歌三首
【释义】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详析】“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绘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空旷荒凉,“燕山”高拔险峻。“沙如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既从视觉写出颜色,也从触觉写出寒冷的感觉。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月似钩”,不仅写出月亮的形状,更是写作者的向往。“钩”是一种弯刀,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向往为国战斗之意。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指人的高尚节操
粉骨碎身: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全,全然。
古代诗歌三首
《石灰吟》第一二三句诗人写出了石灰怎样的特点?面对痛苦石灰表现出怎样的态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
《马诗》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诗人借助马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成果。
“何当”放在诗句开头,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当”的意思是“何日、何时”三四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可以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什么时候可以骄傲的驰骋飞奔?这两句诗,写的是马的想象,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即渴望能驰骋飞奔和被人器重。这愿望的背后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借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前的马,也许并未有黄金的马饰,并未被器重,也并未有疾驰飞奔的潇洒,而且尚不知自己能够实现愿望的确切年月。第一二句中写出的边塞战场,正是诗中第三、第四句中马所在的环境,暗示出这匹马内心的愿望是获得重用,驰骋疆场,以及能够作为一匹战马而得到赏识,得以佩戴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得以在沙场之上驰骋飞奔。骏马渴望驰骋沙场。渴望有自己能够驰骋的环境,暗示了诗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渴望一展所长,建功立业,诗人将寄寓着自己情感的马放在边塞战场的环境中,是为了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即能够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人知遇,一展所长。诗人又写出这样的理想暂时不能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凉、愤懑之情。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课文原文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谈歌,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桥》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六年级语文书上册第12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书上册第12课课堂笔记

《寓言四则》——坚持不懈、发挥优势、稳步前进、全面考虑以下是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的课堂笔记示例:第12课:寓言四则一、生字词1.重点字音:2.(1)栋梁(dòng liáng)(2)侵蚀(qīn shí)(3)不偏不倚(bù piān bùyǐ)3.重点词语:4.(1)栋梁:房屋的大梁。

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5.(2)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

6.(3)不偏不倚:表示中立或公正,没有偏向。

二、课堂讲解1.寓言的概念: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拟人化的形象来表现深刻的道理或道德观念。

2.寓言的特点:3.(1)简短易懂:寓言通常很简短,但寓意深刻,容易理解。

4.(2)形象生动:寓言通常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表现主题。

5.(3)讽刺幽默:寓言往往运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表现主题,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道理。

6.课堂内容分析:7.(1)《纪昌学射》的故事中,纪昌是如何学习射箭的?他为什么能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8.答:纪昌学习射箭时,非常勤奋刻苦,他先练习不眨眼,然后练习看小东西像大东西一样,最后练习把小的东西看成像车轮一样。

他成功的原因是他的恒心和毅力,以及他对射箭技术的不断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能获得成功。

9.(2)《以弱胜强》的故事中,弱小的老鼠为什么能够战胜强大的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0.答:在《以弱胜强》的故事中,弱小的老鼠能够战胜强大的猫,是因为老鼠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不要害怕和退缩,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智慧,勇敢地面对挑战。

11.(3)《欲速则不达》的故事中,为什么急性子的王明没有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2.答:在《欲速则不达》的故事中,急性子的王明没有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是因为他过于急躁,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为人民服务》讲解知识点教材分析:《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作者介绍: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我会写:彻:彻底透彻贯彻彻夜彻头彻尾迁:迁移迁都拆迁变迁事过境迁泰:泰山泰斗国泰民安泰然处之迫:压迫迫害饥寒交迫从容不迫批:批评批判批驳批示批改标:目标路标商标标题标新立异牺:牺牲牺牛牺牲品炊:炊烟炊具炊帚野炊炊事员葬:葬礼土葬下葬火葬海葬形近字:革(革命)束(结束)彻(彻底)沏(沏茶)泰(泰山)秦(秦腔)迫(强迫)追(追逐)牺(牺牲)洒(洒水)炊(野炊)饮(饮水)多音字:说shuō说服shuì游说正zhèng正常zhēng正月兴xīng兴奋xìng兴趣难nàn苦难nán难免近义词:彻底——全部改正——纠正责任——义务寄托——寄予反义词:压迫——反抗批评——表扬兴旺——萧条提高——降低理解词语:【解放】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推翻反动统治,特指我国1949年推翻国民党统治。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2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2课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2课笔记第12课:牵牛花开的地方本课是一篇描写田园风光的美丽诗文,教导孩子热爱大自然,欣赏美丽的花朵和自然景观,体验诗歌的美好。

文章中融入了一篇短文和两首诗歌,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短文的开头描述了一个春天的美丽场景,诗人借助鲜艳的画面和生动的描写,形象地将读者带入田园风光中。

短文中的描写生活真实而直观,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详细内容及重要词语和短语。

1.第一段: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描述春天早晨的景色,如金色的阳光、明亮的空气、生机勃勃的气息。

-用到的词语:金色、巨大、充满2.第二段:描述麦田里的牵牛花-描写了麦田里的牵牛花,花朵姿态优美,像鲜红的大海。

-用到的词语:鲜美、红、如、山像莹3.短文结束-描述了一天的结束,太阳西斜,大地进入了安静和黑暗。

-用到的词语:渐渐、熄灭、黑暗4.诗歌一:《牵牛花开的地方》-主题:以牵牛花开放为主题,用到对比手法,将花开的美丽与大地的寒冷进行对比。

-用到的词语:一片、偏执、当然、普通5.诗歌二:《四月》-描述了四月的美好,将四月比作一个黄色的盒子,盛满了阳光和希望。

-用到的词语:瞬间、月光、电台、充满、咏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到诗歌可以描写生活,描写自然,呈现出美的画面。

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欣赏美丽的花朵和自然景观,并通过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还应该学会欣赏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好与意义。

我觉得这篇课文给我带来了很多美的享受,也让我了解到诗歌的魅力。

我从中学到了如何欣赏自然的美景,如何运用诗歌表达情感和思考。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总之,本课是一篇描写田园风光的美丽诗文,通过短文和两首诗歌的结合,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美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诗歌的美好。

这篇课文引发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兴趣,使我更加懂得欣赏美丽事物和真正感受生活的美好。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一、学习目标1.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 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3. 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1. 重点: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 难点: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三、作者简介黄传惕,1934 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笔名黄羽。

195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

主要作品有:《天安门颂》《北京,我心中的城》《故宫博物院》等。

四、字词积累1. 矗立(chù):高耸地立着。

2. 鳌头(áo):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

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3. 迥然不同(jiǒng):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4. 藻井(zǎo):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一般成圆形、方形或多边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或彩画。

5. 蟠龙(pán):盘旋环绕的龙。

6. 中轴线(zhóu):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

7. 金銮殿(luán):唐代皇宫中殿名,后来代指皇宫。

五、整体感知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 特点: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本文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先概括说明故宫博物院的总体特征,然后从午门进入故宫,按照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3.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如“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等,准确地说明了故宫的规模宏大。

- 作比较:如“御花园面积不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将御花园与紫禁城的建筑作比较,突出了御花园的小巧玲珑。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2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2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2课课堂笔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2课《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整理如下:一、《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之句子解析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写出太和殿的大和高。

2.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

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

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后三宫和前三殿作比较,鲜明地写出后三宫的特点。

3.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

二、《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读者既从中获得了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三、《故宫博物院》课堂笔记之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2.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1)规模宏大壮丽(2)建筑精美(3)布局统一3.全文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分说时,又按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4.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1)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2)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

(3)位置和功用(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摘要:一、课文概述1.课文标题:《草原》2.作者:老舍3.选自:《老舍散文选》4.体裁:散文5.内容简介:文章描绘了我国内蒙古大草原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二、课文主题与结构1.主题:赞美草原的美景,表达对草原的热爱2.结构: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描述了草原的静态美、动态美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

三、课文详细内容1.第一部分:静态美a.描述草原的广阔无垠和绿色如茵b.展现了草原的宁静、美丽和富饶2.第二部分:动态美a.描绘了草原上牛羊成群、骏马奔腾的景象b.展现了草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3.第三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描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与草原的关系b.突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文:《草原》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 课的课文,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

这篇散文选自《老舍散文选》,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我国内蒙古大草原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课文的结构分为三部分,首先描述了草原的静态美。

作者通过描绘草原的广阔无垠和绿色如茵,展现了草原的宁静、美丽和富饶。

在这部分中,作者将草原比喻为“绿色的海洋”,形象地表现了草原的广阔和富饶。

第二部分描绘了草原的动态美。

在这部分中,作者通过描绘草原上牛羊成群、骏马奔腾的景象,展现了草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

牛羊如星辰般点缀在草原上,骏马奔腾如同绿色海洋中的白色浪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三部分突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作者描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与草原的关系,展现了他们在草原上放牧、骑马、唱歌跳舞等生活场景。

这些画面充分体现了草原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人对草原的美好生活产生无限向往。

通过这篇散文,我们可以领略到我国内蒙古大草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

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舍己为人、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问题归纳: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一位村支部书记在洪水到来时,沉着镇静地指挥村民撤离,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故事。

2.简练概括一下课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表现了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3.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老支书伟大的光辉形象,也充满了父爱。

4.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写大雨和洪水有什么区别?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出了雨的大、急,洪水的疯狂肆虐,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为后文写人们的慌乱蓄势,烘托出了主人公老汉崇高的精神品质。

5.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村民们有哪些表现?面对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挤做一团。

6.老汉是如何疏散群众,把群众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的?老汉让人们排成一队,党员排在后边,然后依次过桥。

7.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老汉是一个沉着镇定、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舐犊情深的村党支部书记。

8.课文为什么以“桥”作题目?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9.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的好处是体现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

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很悲壮,达到震撼了人心的效果。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至6自然段)主要写了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全村一百多人惊慌失措,奔向北边那座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第7至23自然段)写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第三部分(第24至27自然段)写了老支书和他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6年级上册语文12课课堂笔记

6年级上册语文12课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的课堂笔记如下:一、生字部分:1. 生字表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有:盗、湍、酿、羚、辉。

其中,“酿”字的部首是“酉”,与酒有关;“湍”字的部首是“氵”,与水有关;“羚”字的部首是“羊”,与羊有关;“辉”字的部首是“光”,与光有关。

2. 生字表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有:搀、兜、逮、撬、幢、慨、磕、淌、颓、沮、咒。

其中,“幢”是一个量词,表示一束,一捆;“咒”是一个动词,表示念咒语,说咒文。

二、词语部分:1. 重点词语:盗贼、湍急、酿酒、狩猎、高傲、步履蹒跚、搀扶、兜售、逮捕、撬开、颓唐、咒骂。

2. 成语:(1)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无独有偶: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二者同时出现。

(3)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4)黯然失色:本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

现多比喻事物相比之下没能提高多少,没有多大变化。

(5)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三、句子部分:1. 重点句子:(1)“他高傲地抬起头,手扶拖拉机隆隆地开动了。

”这句话中,“高傲”一词形容人自以为了不起的骄傲态度;“隆隆”一词形容声音很响。

(2)“狩猎英雄高尔禾带领猎人自恃人多势众,不听劝告,执意要穿越麻雀山。

”这句话中,“自恃”一词表示自以为有所依靠,倚仗别人的力量;“执意”一词表示坚持自己的意见。

(3)“他步履蹒跚地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并发出沙哑的喊声。

”这句话中,“步履蹒跚”一词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沙哑”一词形容声音嘶哑。

2. 修辞手法:(1)比喻句:“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于他来说好像已经消失了。

”这句话把“他”比作“喝醉了酒的人”,形象地描绘了他走路摇晃不稳的状态。

(2)排比句:“他的脸色阴沉如同秋日的天空,他的目光黯淡如同冬夜的苍穹,他的双唇惨白如同寒冬的雪地。

”这句话运用排比手法,连续使用“如同”一词,形容他脸色、目光和双唇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12、姥姥的剪纸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想象画面,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要点,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课文,感知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的技艺高超,出神入化。

抓住“剪纸”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批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

通过动情的朗读来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4.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难点: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评价设计: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听写、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给段落加小标题,提炼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抓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的技艺高超,出神入化,以及因剪纸而连起来的深厚的祖孙情意。

通过动情的朗读来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4. 通过仿写练习,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搜集有关剪纸的知识,欣赏一下剪纸作品。

2.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初入情境。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

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读词语啧啧赞叹、刷刷刷刷、悦耳至极、清清爽爽、左邻右舍、择菜薅草、喜鹊登枝、牛驮小兔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

3.思考:选择这两姥姥组词语当中的一个或几个,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围绕着剪纸,作者回忆了他和的哪些往事?指导学生概括出要点:技艺高超浓浓亲情4.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围饶重点感受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1.姥姥的剪纸的技艺高超具体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具体词句。

句子一:“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但作品内容广泛,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3)指导学生读出感受。

句子二:“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1)你找的句子真棒,给我们示范读读?生读句子。

(2)真棒!同学们,你从哪儿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呢?(3)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4)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前后同学先互相夸夸。

(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谁来赞人物?谁来赞植物?谁来赞器物?(5)让我们一起来啧啧赞叹,齐读这句话。

(四)理解“熟能生巧”1.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们想见识一下精美的窗花吗?好,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

电脑展示。

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有什么话要说?2.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

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3.自读交流(1)“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

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2)“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展示“喜鹊登枝”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枝”,我们来欣赏一下。

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4.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5.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评价,读得真好,听了她们的朗读,慈爱的姥姥与顽皮的作者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6.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巧”的意思是?技巧,巧妙的办法。

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7.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8.“熟”的意思是?熟悉;姥姥对什么最熟悉不过?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她是怎么剪的呢?“数九寒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

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地剪,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9.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打毛衣、包饺子)10.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

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11.姥姥的专注令我着迷,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悦耳之极”,悦耳意思是——动听到了极点。

姥姥剪纸的刷刷声,为什么会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到了极点?手法娴熟,如同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

这句话通过我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五)理解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1.姥姥不仅剪纸技艺高超,还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指读出示句子“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帖?’”“广结善缘”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姥姥是个怎样的人?“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帖?”可以看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为人很爽快。

让我们一起爽朗的来读读这句话。

2. 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默读思考)勤劳普通出示句子看人乐颠颠的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让我们学习姥姥的勤劳于善良齐读这句话。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六)剪纸传情。

1.在我童年的那段难忘时光里,还有很多很多我和姥姥之间的美好回忆,在我心头回荡。

请同学们把这一部分读一读并把写剪纸的部分划出来。

边划边思考:姥姥的剪纸剪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剪这个内容?2.学生读书思考。

3.(出示三部分剪纸内容)(1)(出示在密云多雨的盛夏):剪的是牛驮兔的剪纸、牛和兔啃食青草的剪纸。

表达姥姥什么样的感情呢?姥姥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剪的?(疼爱之情)(2)(出示在我上学前):剪了那么多牛兔主题的剪纸,没有具体写哪一张,表达了姥姥什么样的情呢?(对孙子的呵护之情)(3)(出示在我上学后):“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请你把目光移到那幅剪纸上,来想象这幅画面。

请同学再来读读这句句子。

姥姥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剪的这幅剪纸的呢?(4)这里姥姥借着剪纸来表达什么样的情呢?(期待、思念)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凝望、期待、牛兔情)4.在这部分中,哪些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嚷、缠、忆)这三个字分别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我”对姥姥剪纸的喜爱,请同学们再找找课文中的哪一个字能传神地概括这三个词儿,集中表现出姥姥剪纸对“我”的吸引力。

(拴)前面三个词都说明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

5.姥姥的剪纸拴了“我”多久?还将拴“我”多久,还能拴“我”多久?(姥姥的剪纸拴了“我”的童年、小学、中学、大学,还将拴“我”一生,让我的生活,让我的心境与梦境永远有声有色。

)6.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对家乡、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牵挂。

)7.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这三部分内容,姥姥都在剪牛、兔主题的剪纸。

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些牛、兔主题的剪纸,再来细细地读一读,感受这头老牛的形象。

(出示: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8.你感受到什么样的亲情呢?(姥姥任劳任怨、勤劳善良,对我的关爱、期待、思念、牵挂)9.作者更是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出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0.作者的心境与梦境为什么会变得有声有色起来了呢?(作者有感于姥姥对自己的一份爱,感受到这份恩情,作者的感恩之心会陪伴他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