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双百方针(1956-1957)

(一)背景:

1.苏联文艺界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文艺政策进行反思。

2.全国上下形成的学习毛主席思想的现象。

3.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被提了出来。

(二)名词解释:

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在艺术上“百花齐放”,科学上“百家争鸣”,为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三)实质:是冲破苏联模式,抛弃照抄外国的教条主义做法,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一条中国自己得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来。

二、“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一)名词解释:

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倡我们的文学应当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1960年7月正式确认了的“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二)两结合同以往作家、批评家关于两结合论述的区别

1、它首先是基于“时代要求”自上而下地提出的而不是从创作时间中归纳出来

的。

2、它由于人们的主观精神膨胀

(三)“两结合”对新中国文学的影响?

1、对“两结合”的倡导,给新中国文学增添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色彩,想象夸张、意象营生和语言修辞等艺术手法也愈见丰富;从文学总体风格来说,倡导“两结合”以来文学,由建国初期的质朴、平实、清新向庄重、华美和宏阔转变。

2、作为一种艺术规范,“两结合”实际上具有抑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正常健

康发展的功能,也是审美一体化的题中之义。

(四)革命的浪漫主义必须含有下列要素:

1.必须有理想,革命的理想主义是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基础;

2.必须有共产主义者的无限广阔的胸怀;

3.必须是集体主义者,是集体主义的英雄主义;

4.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所谓“写真实”的方法。

三、《茶馆》

(一)主要内容: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将57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个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命运。

(二)艺术特色:1、艺术构造独特。

a.采取反描法,描绘了三个时代三个社会;

b.使用侧面透露发,选择茶馆来透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

c.人像展览法结构戏剧。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始终。次要人物:二德子、唐铁嘴则父子相承,其他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2、艺术结构上次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每一幕穿插一个怪异的事件。

3、《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四、样板戏

1、八大样板戏:1964年《人民日报》宣布了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为八大样板戏。

2、八大样板戏的“根本任务论”:塑造无产阶级典型人物(高大丰满、光彩夺目、完美无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样板戏人物塑造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重要人物;在重要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主要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五、伤痕文学

(一)含义: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伤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在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1、前期:60、70年代反映的是“文革”时期,权威的坍塌和信仰的破灭,正

变得无法控制,许多中国人开始用怀疑、不信任的目光重新审视各种口号和思想禁区,一种由亮到灰色的心理情绪,是这类作品一个共有的基调。代表作:张扬《第二次握手》刘心武《班主任》

2、后期:80年代题材开始触及到大量的社会悲剧,他反对“反右”、“大跃进”、“文革”的认识,明显朝着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方面发展。代表作冯骥才《啊!》路遥《人生》。

(二)历史意义: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

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就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

(三)局限: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

2、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说中的语

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在《班主任》中,作者这样形容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3、"伤痕文学"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

弱点。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深化应该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表现灾难;其二,是在灾难中展现崇高。而"伤痕

文学"只是停留在悲剧的第一个层次上,作品一味注重悲惨故事的叙述而忽视了

对人格的刻画。

4、模式化的喜剧结尾。大多数作者仍然难以摆脱以往"左"的创作观念的惯性影响,因而往往在结尾加入一个"前途光明"的机械性预言或大团圆式的喜剧性结局,以至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四)意义:

伤痕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悲剧高潮。在思想上,它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艺术上,它第一次给当代文坛带来悲剧意识。这一意识可以说是新时期文学的“原色”之一,其整个文学时期的悲凉格调也由此而出。这便是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所在。

六、汪曾祺

七、朦胧诗

(一)朦胧诗含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

人气闷的“朦胧”》疑问而得名。其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等。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征的诗歌。如顾城的《回答》。

(二)内容特征

1、表达对人道主义思想------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

反思,批判。北岛《履历》。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如舒婷《致橡树》《神女峰》《愿安好》。

3、英雄主义色彩-----把个人与民族的命运相联系,表达对民族对历史的思考。

如北岛,杨炼,江河。

(三)、审美艺术特征

1.打破了现实主义审美的模式。即由写实倾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意象,由明晰转模糊。着重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2.打破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游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单向状态。

3.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向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更多的是,闪烁的意向,跳跃性的转换,瞬间伤感的捕捉。

八、寻根文学

1、概念:1983年前后,当现派小说创作处徘徊期,作家把目光瞄准民族文化。

2、产生原因:1.反思与寻找《你别无选择》。2.传统与现代。3.民族性与世界性

3、文学特点:

a.鲜明的地域特色;

b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寻中国文化重铸可能性;

c.创作手法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4、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态度:

a.文化批判性,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及否定态度。韩少功《爸爸爸》。

b.文化认同性。对传统文化认同、相知。阿城《棋王》

c.原始生命性。莫言《红高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