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桃花源记》说课稿2_0523文档
《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15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15篇)《桃花源记》说课稿(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 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本文编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桃花源记》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
叙述了理想社会的模式,表达了一种憧憬。
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
具体采用如下方法: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三、说学法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一、背景1.1 作者背景: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桃花源先生”。
1.2 作品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隐居桃花源时所写,反映了他对乱世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3 文学时代背景:东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文人雅士们在乱世中追求理想和安宁。
二、主题2.1 乡土情怀:《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2.2 隐逸理想:作品中描绘了一个隐世人士在桃花源中过着自给自足、安逸自在的生活。
2.3 乌托邦憧憬: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呼吁人们追求简朴、自由、和谐的生活。
三、结构3.1 故事情节:《桃花源记》以陶渊明在山中偶遇一个桃花源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桃花源中的生活场景。
3.2 叙事手法:作者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桃花源的美好。
3.3 寓意深刻:作品以桃花源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语言特点4.1 清新自然:《桃花源记》语言简练清新,质朴自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2 婉约含蓄:作品中的语言婉约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了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4.3 情感真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故乡和自然的真挚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真诚和热情。
五、艺术特色5.1 情感表达:《桃花源记》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5.2 意境营造:作品中的意境优美,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安逸的生活氛围。
5.3 文学价值:《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通过对《桃花源记》的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到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说课稿篇1各位老师、专家: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习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习都大有裨益。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1) 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第二、分析教法。
(1)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
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
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
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桃花源记》说课稿1(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
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二)、说教法。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
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
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桃花源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是唐代诗人陶渊明所著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隐居山林的人们所建的幸福乐土,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不满现实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古文,配合此文,本单元还包括了字音字义词形、古汉语、文言文翻译等语文知识点的学习。
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分析本文的内容、结构和语言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2)学习古汉语和文言文翻译相关知识点;(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课前组织学生自主预习、讨论,为教学展开做好准备;(2)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导入、自主探究、板书演示、小组合作等,实现教学过程的活跃;(3)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想法和问题,并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本文,让学生了解“桃花源”的含义,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2)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性,尊重历史和文化,并学会欣赏和鉴赏文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内容,并掌握古汉语和文言文翻译相关知识点;(2)通过语言形式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于《桃花源记》的鉴赏能力;(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斗理想同时尊重历史和文化。
2. 教学难点:(1)古汉语和文言文翻译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2)结合文本,透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有没有听说过“桃花源”这个词?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词呢?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桃花源”认知情况。
2. 自主探究(20分钟)(1)让学生阅读《桃花源记》,并在阅读过程中,合作讨论,找出文中表达的主题。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说课稿范文桃花源记说课稿范文一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陶渊名的《桃花渊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分析教材。
1. 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苏教版语文初二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可以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
为今后的文言学习都大有裨益;况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1) 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2) 理清本文的线索。
(3) 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 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第二、分析教法。
(1)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
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分析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
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
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四、教学过程。
(1)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补充相关知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查阅资料的习惯。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示预习成果,互相补充,使之对作者、背景有较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教师可以简要补充,并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检查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对句读加以点拨,为学生课堂正确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024《桃花源记》说课稿范文
2024《桃花源记》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桃花源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文言文课文。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具有浓厚的道家气息和禅宗思想。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主题,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桃花源记》,让学生感受到美好而宁静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主题,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教授《桃花源记》,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导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独立阅读法、合作学习法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以下教学素材:1、教学PPT:通过图片、文段和问题展示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文言文阅读材料:精选了适合学生阅读的《桃花源记》文言文,并配以注释和解析。
3、课堂讨论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互动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环节一、导读引入通过呈现一些描绘自然景色的图片和诗词,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情感,进而引入《桃花源记》的主题和背景。
环节二、文言文阅读将《桃花源记》分段呈现在PPT上,并结合注释和解析,指导学生逐段阅读并理解文意。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结构。
环节三、深入分析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具体段落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说课稿1说教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浅显文言的能力,这篇课文正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大有帮助。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学生应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文言注释的重要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熟读成诵;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法: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将适时采用点拨、提问、评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学与老师对话,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分组讨论来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说课稿1说教材1、《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设想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
《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的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说课稿1一、说教学分析《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美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憧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其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说教材定位1、说《课标》的要求:《课标》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说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析,培养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说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
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
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
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说课稿《桃花源记》说课稿1一、说教材《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
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二.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
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
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三、教法俗话说。
“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
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不能死搬公式,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1.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
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2.讲读法: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训练,简述大意,背诵等。
3.电化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c四、教学程序:在整个教学中,应以优化课堂过程为指导,贯穿素质教育,结合我区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着重于“双基”落实,充分体现“四个意识”。
《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
《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
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课文内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
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
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
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二、说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知识面窄,没有预习的习惯,但是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
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桃花源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说课稿、教案、教学反思一、说课稿: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
2.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自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5.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
二、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自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品的意境;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4.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
5.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第二步: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第三步: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人物形象;第四步:教师引导,分析作品中的意象;第五步: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1. 优点:利用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2. 不足:在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时,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课堂讨论时间安排不够充足,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改进措施:在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深入理解作品;适当延长课堂讨论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2)(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桃花源记》说课稿(2)《桃花源记》说课稿2.线索清楚。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附《桃花源记》原文、译文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晋朝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说课稿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说课稿《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
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
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节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1、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读写结合,训练写类似的合理想像的文章。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教法:1、平等交流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语文说课《桃花源记》说课稿
2_0523文档
EDUCATION WORD
语文说课《桃花源记》说课稿2_0523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桃花源记》说课稿――libilan
漳州市华侨中学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
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
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学习的兴趣。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
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
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设计意图: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
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
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
是的,这个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设计意图: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
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
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设计意图: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
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
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
《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设计意图: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
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设计意图: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
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
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
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五)课堂作业(出示小黑板)
1、给划线的字注音:便舍舍()船屋()俨然间()隔
2、解释词义:寻寻
3、理解古今异义词: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4、补充省略的成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设计意图:
能正确区别多音字,多义词并初步树立古今汉语存在差别的意识,掌握文言句式,通过练习一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合作学习,我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
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随着古
人去寻幽访古,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七)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思考课后练习二
3、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
翻译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书面表达能力。
背诵突出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思考题则是为下一课作准备。
课后说明:板书是随着课堂进行和学生需要而逐步书写的。
由于有死的教案,没有死的教法。
具体课堂操作要随机应变,其结果不是这一篇说课稿所能预料的。
敬请各位老师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