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知识点梳理
溶液知识点总结和习题(人教版)
![溶液知识点总结和习题(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1815c1bc5da50e2524d7fd9.png)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液的定义1、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意:⑴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⑵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和压强不变时,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⑶溶液形成过程是物理变化,当把水蒸发完,溶质会析出。
⑷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注意:⑴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不能称为溶质的一部分。
⑵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⑶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
⑷当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生成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是水。
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溶剂。
注意:⑴不指明溶剂是哪种物质的话,认为水是溶剂⑵如果是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
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6、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知识点二:乳浊液和悬浊液1、⑴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注意:⑴乳浊液形成过程是物理变化,静置后分层。
⑵常见的乳浊液:牛奶、豆浆等。
⑵乳化现象: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
注意:⑴乳化现象是化学变化。
⑵常见的用洗涤剂除油污都属于乳化现象。
用汽油除油污属于溶解现象,是物理变化。
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注意:⑴悬浊液形成过程是物理变化⑵常见的悬浊液:米粥等1、每一种物质溶解过程都包含吸热和放热两个过程。
溶液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f32266d0b1c59eef8c7b42b.png)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3、溶液和浊液的区别项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溶解性溶不溶不溶分散在水里的物质状态固、液、气固液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外观通明均一浑浊、不均一浑浊、不均一久置后的变化稳定不变沉淀分上下两层不稳定【考点3】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d8f5f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a.png)
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一、溶液的基本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均匀的物质。
2. 溶解度:溶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称为溶解度。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速率等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速率时,称为饱和溶液。
4.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称为溶液的浓度,通常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表示。
5. 稀释:将一定浓度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溶质浓度减少的过程称为稀释。
二、溶液的描述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称为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2.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之比称为摩尔浓度,通常用M表示。
摩尔浓度(M)= 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溶液的体积(L)3.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称为体积分数。
体积分数(%)=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三、溶解度相关公式1.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 / 溶剂 + 溶质的质量) × 100%2. 溶质的溶解度溶质的溶解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100%3.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 100%四、稀释相关公式1. 稀释后的溶质的摩尔浓度稀释后的溶质的摩尔浓度 = 稀释前的溶质的摩尔浓度 × 稀释前的溶液的体积 / 稀释后的溶液的体积2. 稀释后的溶质的体积分数稀释后的溶质的体积分数 = 稀释前的溶质的体积分数 × 稀释前的溶液的体积 / 稀释后的溶液的体积五、相关实例1. 已知溶质的摩尔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液的质量2. 已知溶质和溶剂的摩尔质量,求溶液的摩尔浓度溶液的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3. 已知溶质的质量、溶质的密度和溶液的体积,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质的密度) / 溶液的体积六、总结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的基本组成是溶质和溶剂。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https://img.taocdn.com/s3/m/1cc4e9b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7.png)
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溶液一、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指固体、液体、气体中的某些物质与另一种物质混合后所形成的混合物。
其中,原来的物质称为溶质,将其溶解的物质称为溶剂。
二、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个固体在溶剂中溶解所达到的最大量。
一般来说,溶解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三、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是指在一个溶液中,溶质质量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溶液总质量×100%。
如果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同时变化,质量分数就不会改变。
四、浓度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方法。
如果要将溶液中的浓度提高,可以增加溶质的质量或者减少溶剂的体积。
五、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了溶解度的最大值,此时再向其中加入溶质,无法再被溶解并会沉淀出来。
六、压力和溶解度对于气体,其溶解在液体中的能力与气体压强呈正比关系。
即当气体压强升高时,在相同温度下,气体元素会更容易地被液体吸收。
七、影响溶解度的因素除了温度和压力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溶解度。
例如,若将溶液的外部压力改变,也会引起其溶解度的变化。
此外,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物理状态也会对其溶解度产生影响。
比如说,通常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比在气体中更容易被溶解。
八、特殊溶液酸碱溶液:指具有酸性或碱性的溶液。
饱和溶液:指达到溶解度上限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指在某些溶液中,溶质已经超过了其正常的溶解度,但仍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溶液。
九、小结在化学中,涉及到溶液的知识点非常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化妆品等问题,还涉及到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掌握这些溶液相关知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溶液理论知识点总结
![溶液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98f9e0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8.png)
溶液理论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基本概念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稳定的混合物,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通常情况下,溶质的量较少,溶剂的量较多,它们之间的物理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力有关,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而随着压力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会增加。
3.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达到了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物质不再溶解,处于溶解与析出的平衡状态。
二、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指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逐渐被溶剂分子分散均匀的过程。
溶解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1.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溶解过程的关键因素。
通常来说,溶质与溶剂之间有两种主要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吸引力和溶质分子内部之间的作用力。
2. 溶解过程的动力学溶解过程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其速率受到温度、溶质颗粒大小和形状、溶剂的种类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溶解过程的速率越快;溶质颗粒越小,溶解过程的速率也越快。
三、溶液的性质1. 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折射率、电导率等。
这些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2. 溶液的化学性质溶液的化学性质是指在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所表现出的化学行为,比如电离、水解、络合反应等。
3. 溶液的溶解热溶解过程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溶解热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时,溶解过程会放热;反之,溶解过程则会吸热。
四、溶解度平衡与溶解度积1. 溶解度平衡溶解度平衡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在溶解与析出之间达到平衡状态。
在溶解度平衡状态下,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和析出的速率相等。
2. 溶解度积溶解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活度积。
根据溶解度积的定义可知:\[K_{sp}=[A^+]^m[B^-]^n\]其中,\[K_{sp}\]为溶解度积常数,\[A^+\]和\[B^-\]分别为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重要知识点梳理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重要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7647b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f.png)
第九单元 溶液1.溶液(1)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形成:宏观上是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微观上是溶质粒子在溶剂分子作用下分散在溶剂中。
(3)溶剂的判断:有水时,水为溶剂;无水时,量多的液体为溶剂。
(4)溶液的读法:(溶质)的(溶剂)溶液,若溶剂为水,则可省去溶剂。
如:碘的酒精溶液、氯化钠的水溶液(可简化为氯化钠溶液)。
(5)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温度等。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6)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氢氧化钠(NaOH )溶于水时放热;硝酸铵(NH 4NO 3)溶于水时吸热。
2.乳浊液(1)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分层)。
(3)乳化:洗涤剂(乳化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乳化后的细小液滴能随着水流动,仪器易被洗净。
汽油除油污是由于油污溶解于汽油形成溶液,与乳化没有关系。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液是否饱和的判断方法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有固体存在,且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则表明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若溶液中没有固体存在,则可以继续向溶液中加少量的该溶质,若所加固体不溶解,则表明溶液是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结晶(4)结晶:①结晶是指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结晶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结晶分为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提纯缓升型固体溶质)和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一般用于提纯陡升型固体溶质)。
4.固体溶解度(用S 表示,单位是g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633ff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0.png)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⑵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⑴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⑴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2)温度3.溶解度曲线⑴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⑵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溶液知识点总结
![溶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3ea6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c.png)
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将食盐溶解在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形成的盐水就是溶液。
二、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如浓度、密度等)完全相同。
无论从溶液的哪个部分取出,其成分和性质都不会改变。
2、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也不会分层或析出溶质。
3、混合物溶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三、溶液的组成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例如,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固体),酒精溶液中溶质是酒精(液体),盐酸溶液中溶质是氯化氢气体。
2、溶剂通常是液体,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但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四、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如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氯化氢是溶质,水是溶剂。
2、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但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不管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例如,酒精和水混合形成的溶液,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3、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多少,水一定是溶剂。
五、溶解过程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例如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例如氯化钠溶于水。
六、乳化现象1、乳化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2、乳化作用的应用用洗涤剂清洗油污,就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第七章《溶液》知识点
![第七章《溶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b5be3a0722192e4536f6c5.png)
第七章《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 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 ,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 —10g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1g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
溶液的性质知识点总结
![溶液的性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bab906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9.png)
溶液的性质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形成的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其中,溶质为被溶解的物质,溶剂为溶解物质的物质。
二、溶液的成因1. 溶解作用:当溶质颗粒与溶剂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颗粒内部相互作用力时,溶质颗粒就会被溶剂颗粒所包围,形成溶液。
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
但是也有些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减小。
3.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气体溶解在液体中时,压力升高会使溶解度增大。
而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压力的改变对其溶解度基本上没有影响。
三、溶液的分类1. 按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类:根据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可以将溶液分为解离型溶解液和非离子型溶解液。
2. 按溶解度的大小分类: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可以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 按溶剂的性质分类:根据溶剂的性质,可以将溶液分为水溶液和非水溶液。
四、溶液的物理性质1. 溶液的透明度: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不会出现浑浊或悬浮固体颗粒。
2. 溶液的颜色:溶质的颜色会影响溶液的颜色,溶液的颜色是溶质的颜色和溶剂的颜色的混合。
3. 溶液的导电性:能导电的溶液称为电解质溶液,不能导电的溶液称为非电解质溶液。
五、溶液的化学性质1. pH值:不同的溶质溶解在水中会使溶液的pH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溶液的酸碱性。
2. 溶液的化学活性:溶液中的溶质能参与化学反应,如产生沉淀反应、中和反应等。
3. 在不同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还会发生电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电解反应等。
六、溶液的浓度1. 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 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
3.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量。
4. 摩尔分数:溶质的摩尔数与溶质摩尔总数的比值。
5. 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极限,不能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七、溶液的稀释稀释是指在不改变溶质物质的物质量的情况下,向容器中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降低的过程。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
![(完整版)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dbee6ec8d376eeafaa3184.png)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一般把量多的叫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剂量的溶剂里面,不能继续溶解溶质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ab635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1.png)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溶液的性质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质质量被溶解的速率的度量。
溶解度亦称溶质的溶解度或溶质的溶解率。
溶解度越大,表明溶质越容易溶解;溶解度越小,表明溶质越不容易溶解。
一定条件下,相同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是不随外界因素改变的。
2. 极性:极性是指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中,具有电荷不均匀分布的性质。
每个原子或分子都有一些电子充电,它们可以表示为正电荷或负电荷。
极性决定了沉淀物的稳定性,极性更强的物质的溶液的稳定性更低;极性更弱的物质的溶液的稳定性更高。
3. 气味:气味是指一定条件下溶液可以很明显地闻到的气体的气味。
气味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溶质的特性,而不是溶液的性质,所以要判断溶液是苦味还是咸味,就可以闻一闻溶液的气味。
二、化学反应1. 前置反应:前置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发生前,必须准备好充分配分的物质,以促使反应发生的反应。
这类一般是可逆反应,反应产物可以再次发生反应,结果产生新的产物,多用于改变溶液的参数,如酸碱度、Ph值等。
2. 溶解反应:溶解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或分子被完全拆分的反应。
这种反应的特点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另一对反应引起游离离子或原子的重新组合,只能提供单一离子或原子。
3. 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指某些化合物与水反应,当化合物与水反应时,会引起改变,因此得到新的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反应。
这类反应一般是可逆的,可以表示为水的添加或分解的形式。
三、物质的溶解过程1. 吸收: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电荷的传递,溶质的电荷会被溶剂的电荷所吸收,从而使溶质分子更加稳定、更容易进行溶解。
2. 团簇化: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溶解过程会随着溶剂量、温度、压强等参数的改变而改变。
当溶质质量足够时,溶质分子之间会形成团簇,从而促进溶解过程。
3. 渗入:溶质分子吸收溶剂后,会分子局部溶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以促进其质量的渗入溶剂中,使溶质稳定溶解在溶剂中,完成溶质的溶解过程。
溶液知识点梳理总结
![溶液知识点梳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f266df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9.png)
溶液知识点梳理总结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而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形成是因为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和分散。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它是一个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溶解的极限值,通常以质量或摩尔浓度表示。
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3. 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的溶解和析出达到动态平衡的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与温度相关,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4. 稀溶液和浓溶液稀溶液是指溶质的质量分数较低的溶液,而浓溶液则是指溶质的质量分数较高的溶液。
这两种溶液的溶解度和性质有所不同。
5. 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指溶质分子在溶剂中扩散和溶解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溶解的溶液。
6. 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溶质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力决定了溶质和溶剂在形成溶液过程中的行为和性质。
7. 溶解热和溶解焓溶解热是指单位质量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溶解热的大小取决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
而溶解焓则是单位摩尔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释放或吸收的焓值。
8.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质的量。
常见的浓度单位包括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9.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变化的曲线。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规律。
10. 溶液的物理性质溶液具有比溶质和溶剂更复杂的性质。
例如,溶液的密度、折射率、导电性等都受到溶质和溶剂性质的影响。
11. 溶液的化学性质溶液也具有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
例如,溶液中的离子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或生成新的化合物。
12.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溶解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溶质质量、溶剂性质等。
溶液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溶液的详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d10d84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9.png)
溶液的详细知识点总结1. 溶液的分类根据溶剂种类的不同,溶液可以分为气液溶液、固液溶液、液液溶液和固气溶液等。
其中,气液溶液是指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如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固液溶液是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液液溶液是指液体在液体中溶解,如酒精溶解在水中;固气溶液是指固体在气体中溶解,如氢气在钯中的溶解。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压强下,一定量的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达到平衡时,达到溶解度的溶质的量称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者质量的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量。
常见的浓度表示方法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和molality。
质量分数是指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总质量之比,体积分数是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总体积之比,摩尔浓度是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之比,molality是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剂的质量之比。
4. 溶解过程溶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溶质的离子化和溶质的离子在溶剂中的散布两个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离子在溶剂中受到溶剂分子的包围,形成水合离子,这是溶解过程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同时,溶质的分子间和溶剂的分子间会发生相互作用,这个作用决定了溶解过程的进行程度和速率。
5. 溶液的性质溶液具有与溶质和溶剂不同的性质,它既保留了溶质的性质,又体现了溶剂的性质。
比如,溶质赋予溶液一定的电导率,导致溶液的电解性;溶液还会呈现变色、变味、变浓度等性质。
溶质和溶剂以及其间的相互作用对溶液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6. 溶液的制备溶液的制备有很多方法,常见的有溶质溶解、溶剂溶解、物质化合和沉淀溶解等。
在实验室制备溶液时,需要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控制好温度、压强和搅拌速度等因素,确保制备的溶液浓度和纯度。
7.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溶解物质、输送物质、催化反应、制备材料、生产药品、环境保护等方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84d80750e2524de4187e72.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考点与知识点归纳整理(附专项练习及解析)一、思维导图二、主干知识总结1.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应该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2.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①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但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但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溶质与溶剂均相同的溶液来说,在相同状况(同温、同压)下,饱和溶液总比不饱和溶液要浓,即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
3.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溶解度是用来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某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溶液组成。
4. (实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实验回顾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10mL、100mL)、食盐。
实验步骤:①计算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氯化钠质量及水的质量。
②称量(量取)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倒入烧杯中,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作1g/cm3,用量筒量取相应体积的水。
③溶解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
④贮存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放到试剂柜中。
(2)例题解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常按如图操作顺序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可能涉及以下操作:A.称量B.计算C.溶解D.装瓶贴标签.回答下列问题: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100g 5%的氯化钠溶液时,其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2)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______g,水______g.(3)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时,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偏向左盘,应______.A.增加适量氯化钠固体B.减少适量氯化钠固体C.调节平衡螺母(4)配制上述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______,其中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解析】:(1)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贴标签.(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5%=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5g=95g.(3)用托盘天平称量5g固体药品NaCl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在右盘上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称量过程中他发现指针偏左了,说明NaCl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NaCl.(4)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搅拌,加速固体溶解.故答案为:(1)BACD;(2)5;95;(3)B;(4)胶头滴管;搅拌,加速固体溶解.5. 关于溶液稀释或增浓的计算(1)思路:溶液稀释定律(守恒观点)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即m1w1=m2w2。
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bec348b83d049649a665809.png)
化学:《溶液》知识点整合By:田一含要点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要点诠释】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要点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乳浊液和乳化现象1.溶解时的热现象:浓硫酸、氢氧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如:把植物油和水混合振荡后得到的浑浊的液体,就是乳浊液。
该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分层。
3.乳化现象:是指加入乳化剂后,乳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不再分层而能稳定存在,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
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要点诠释】汽油和洗洁精都能洗去油污但原理不同,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洁精洗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不能形成溶液。
要点三、溶解度、溶解度曲线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要点诠释】1.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要点四、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2.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616a4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66.png)
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稳定混合物,在其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逐渐稀释。
2. 溶液具有均匀、透明、稳定、具有电导性等特点。
二、溶解度和饱和溶液1.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2.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三、溶解过程和溶解度规律1. 溶解过程是指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分散、扩散的过程。
2. 溶解度规律包括三种类型: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和晶体生长规律。
四、溶液的浓度和计量单位1. 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相对量的度量。
2. 常用的溶液浓度的计量单位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百分浓度、以及摩尔分率等。
五、溶解过程的热效应1. 溶解过程会伴随热效应,当溶解过程吸热时,为热吸收过程,反之则为放热过程。
2. 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在一定温度下溶解所需要或所释放的热量。
六、溶液的电导性1. 强电解质溶液在溶液中电导率较高,弱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较低。
2. 非电解质溶液不具有电导性。
七、共晶现象和挥发性1. 多组分溶液中会发生共晶现象,此时溶液的温度会低于混合物各组分的熔点。
2. 各组分在溶液中的蒸气压,取决于各组分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八、溶液的物理性质1. 溶液的物理性质包括沸点、结晶点、密度、黏度等。
2. 溶质溶解后会引起溶液的性质发生变化,如沸点升高、结晶点降低等。
九、溶质溶解性和溶解度变化1. 溶质的溶解度受溶剂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2.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十、凝固点和固液平衡1. 溶液在凝固过程中,固相和液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 凝固点降和凝固点升是指溶液相对于溶剂的冰点降低或升高。
十一、溶液的分离和提纯1. 溶质可以通过蒸馏、结晶、结晶析出、离心、吸附、析出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2. 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和挥发性差异可以用于溶液的分离和提纯。
十二、溶液的作用和应用1. 溶解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化学知识点-溶液
![化学知识点-溶液](https://img.taocdn.com/s3/m/51e1b35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05.png)
第10章溶液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要点1]溶液1.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 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2)稳定性: 若外界条件不变, 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3)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 肉眼不可见, 也不阻碍光线透过, 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不一定无色, 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
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 有Cu2+呈蓝色, 有Fe3+呈黄色, 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例如水。
3.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1)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溶质: 被分散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如食盐水中的NaCl;氨水中的NH3;碘酒中的I2(2) 溶剂:溶质分散其中的物质。
溶剂通常为液体, 常见的有水、油等。
如食盐水、氨水中的水;碘酒中的酒精固体、气体溶于液体, 液体为溶剂(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 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无水, 量多的为溶剂例题1.有关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的B.溶剂一定是水C.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解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溶剂可以是水、酒精、汽油等多种物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答案: D4.溶解过程:概念: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
物质溶解时, 同时发生两个过程: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 并伴随着能量变化, 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 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中放出和吸收热量的相对大小。
如: 浓硫酸稀释溶液温度升高, 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要点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里, 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溶液知识点梳理
![溶液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ce8e59e28ea81c758f578b2.png)
知识点一、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
可以是固、液、气三态,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5、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名称溶质溶剂石灰水氢氧化钙Ca(OH)2水H2O盐酸氯化氢HCl 水H2O碘酒碘I2酒精C2H5OH6、溶解时的热现象:吸热(如硝酸铵)温度不变(如氯化钠)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7、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8、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说明物质分子之间有间隔)d、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注意透明和无色是两个概念。
e、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知识点二、乳浊液与乳化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止后会分层。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知识点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只能是一种。
可以是固、液、气三态,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
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⑴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⑵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 无水,量多的为溶
剂,量少的为溶质。
5、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名称溶质溶剂
石灰水氢氧化钙Ca(OH)2 水H2O
盐酸氯化氢HCl水H2O
碘酒碘|2 酒精C2H5OH
6、溶解时的热现象:吸热(如硝酸铵)温度不变(如氯化钠)
放热(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7、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8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为蓝色,FeSO为浅绿色,Fe(SO)3 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二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工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说明物质分子之间有间
隔)
d、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
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注意透明和无色是两个概念。
e、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知识点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静止后会分层。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知识点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区分浓溶液与稀溶液的标准是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
注意:a、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b物质A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A,但是还可以溶解
其他物质,比如B等等。
C、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中,饱和溶液最浓。
e、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的转化(改变溶质、改变温度、改变溶剂),
注意氢氧化钙的特殊性。
知识点四、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数学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3)
3、理解: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⑤当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不止一种时,其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是这种溶质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
4、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
①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②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
③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
④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
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
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量筒、托盘天平、药匙、胶头滴管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装瓶,贴签。
以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为例说明。
1)计算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蔗糖溶液所需要的:①蔗糖质量:50g X 5沧2.5g,②水的质量: 50g-2.5g =47.5g 。
2)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 2.5g 蔗糖倒入烧杯中,近似认为水的密度为1g/cm3,用量筒量取47.5mL水。
3)溶解
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用玻琉棒搅拌,加速蔗糖的溶解。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溶液
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7、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时,可用过滤的方法。
步骤:⑴ 溶解: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
⑵ 不溶物残留于过滤器中,可溶物存在于滤液中。
⑶ 蒸发:将滤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至有较多量固体析
出,停止加热。
知识点五、物质的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⑴、定义: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克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
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⑵、意义:例:在20C 时氢氧化钙Ca(OH)的溶解度为0.165克,表 示的意义为:20C 时氢氧化钙Ca(OH)在100克水中溶解0.165克后, 就达到了饱和状态。
2、溶解度曲线: ①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 外界因素是温度,内在因素是溶质和溶剂 的性质。
将溶解度与温度的对应关系表现在直角坐标系中,则得到该物质的溶 解度曲线。
② 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如图有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 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下降,其溶解 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m. t 1时,A B 、C 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C > B > A t 3时,A B 、C 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 >B >C
P 点意义:t 2时,A C 物质溶解度相等。
3、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 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 CO 2 气体从水中逸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气 压减少而减小;人喝了啤酒(或饮料)后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 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4、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固体物质结晶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的物质——蒸发的方法(如上图中 B 物 质) ②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如 上图 A 物质)。
I . A C 物质溶解度曲线坡度大,溶解度 受温度变化影响大;B 物质溶解度曲线坡 度小,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
n. A B 两物质溶解度曲线往右上升,它
1 T ■
5、结晶法分离混合物⑴、适用范围:结晶法适用于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其中一种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另一种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比较小(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
⑵、操作步骤:①配制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物质(硝酸钾)的热的饱和溶液。
②冷却结晶。
③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