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5)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小说(五)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 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 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事牵连 在一处时,个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 明。”———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
“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 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 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 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 她已领略得出。”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小说(五)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对沈从文创作生 涯及文学贡献总体评说。
第二节 《边城》
教学目的:
使同学们在对沈从文创作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 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教学重点: 沈从文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创
作内容分类;《边城》的艺术特色。
最典型反映反映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的是《八骏图》等 篇。《八骏图》是这一类小说的力作。
这篇小说中从人性的缺欠、人性的 冲突人手,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指出都市“文 明”制造的种种虚伪的道德规范无形地 捆绑、压制着人们。沈从文在这里企图 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和谐、 健康的生命形式作为参照,来探求“民 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这一问题。
说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它不仅是沈从文 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第38页,
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2版。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边城》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表现了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正直、 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 表现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
湖南凤凰
.
.
.
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说他是“小学文化”, 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他很生气,又去报考燕京大学,又认 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读大学。
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的,便是对所谓“神性”的 赞美。在沈从文的美学观中,神性”就是“爱”与“美”的 结合,这是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既然“爱”与“美”就是“神性”,因此可以说在沈从文作 品中神性就是人性的最高表现。
.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向两个方向延伸: 一个向原始的自然人性(《龙朱》、《月下小景》、
他们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 副刊》、《水星》和《文学杂志》 为主要阵地。这些成员的思想、艺 术倾向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在三十 年代后半期他们在文学事业上有共 同的趋向和主张,在创作上也有着 共同的审美理想与追求。
.
“京派”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对 “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 写。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
.
沈从文
第一节 代继续活动于北平的自由主义作家 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 李健吾、林徽因、萧乾、汪曾祺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 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二是在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 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三是在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 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
生平与创作
1902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南凤凰县沱江镇人。人,原名沈 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懋琳、璇若、上官碧等,京派小 说的代表作家
(概括)中学名著《边城》各章节主要内容
1
觉得他挺好。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边说翠翠会被大鱼吃掉的 人。爷爷告诉翠翠那人也觉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爷爷去顺顺家看船,顺顺家的老大在众人面前夸奖翠翠。离开后 爷爷告诉翠翠老二赞她长得美,翠翠羞得直说爷爷喝醉了。
第十一章: 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欢上了翠翠,派人来说媒。翠翠知道后脸红到 了脖子根。爷爷看到这样的翠翠不禁有点感伤,想起了翠翠的妈妈。
第十九章: 人们都在说顺顺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里,这又触痛了爷爷。爷爷身体不 好,心里却惦记着要到城里去。后来爷爷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园,心里很 不高兴。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4、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他的小说语言以湘西地方口语为母体,杂糅 古典文学语言,少虚词,多方言和比喻,句 式短峭简练,语汇丰富而带地方色彩,形成 一种古朴厚实、简洁凝练而又清新活泼的风 格。
第二节 《边城》
一、《边城》的主要内容: 《边城》以20年代湘川边境上的小山城茶峒 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撑渡船的老人 和他的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 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哀婉动人、和 谐恬静的爱情悲剧。作家力图画出一幅优美、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 图画,但理想的人生形式却无力抗拒命运中 诸多“偶然”、“误会”的冲击,因而,小 说也浸透着人们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忧伤。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道路
(1902-1988)
顽童-小兵-作家-教授-文物学家
二、沈从文富于传奇性身世经 历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A:成长的特殊地域:明丽天 然、充满楚文化遗留和原始蛮 荒色彩的湘西 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 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 各个支流县分乡村人事。这地 方人民的爱恶哀乐、生活式样, 都各有鲜明特征。我的生命在 这个环境中成长,因之和这一 切分不开 1922年摄于保靖,沈从文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翠翠看 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 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 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 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 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 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 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版上册知识点11章到20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四版上册知识点11章到20章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2.巴金的主要作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3.《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艺术上的杰出成就:①“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②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③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2.《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①它是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②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庭制度的攻击,从鲁迅小说开始。
继鲁迅之后,真正把这一主题加以推进并取得重大发展的,当推《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③《激流三部曲》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这一文体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激流三部曲》以及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在30年代先后问世,它们以各自卓异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1)主要作品: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
(2)沈从文的小说可分为两类: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一类写乡村与无产阶级。
(3)沈从文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
2.沈从文小说的特色:①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②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第二节《边城》3.《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诗1.“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因三人合集《汉园集》)2.中国诗歌会:(1)时间地点: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于上海成立。
(2)主要发起人:黄浦芳(蒲风,代表性的诗人)、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朱栋霖版)配合扬州大学中文系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上编(1917-1949)第八章30 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
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
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
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第九章30年代小说(二)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
茅盾与《小说月报》。
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
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30 年代小说(三)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
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
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
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
《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说(五)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完整ppt)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5)沈从文
• 中国社会是农业文明,中国作家向来不乏田园感情。中国古 典诗歌和散文都充满了田园情感,田园山水文学是中国古典 文学历久不衰的文学潮流,田园诗、山水诗,几乎是没有中 断的文学传统。即使到了五四文学革命,这种田园文学传统 也仍然没有消失。五四作家往往流露出田园感情,即使象鲁 迅那样小说的创作。他是五四时代唯 一的田园小说家。但是,废名的佛教信念使他的田园小说过 多地注重个人化的内心体验,忽略了人物、故事,甚至连乡 土习俗,后来甚至走向孤僻怪异的风格。到了三十年代,沈 从文把传统田园感情进行了现代的改造和升华,终于创作出 熔铸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文化追求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田 园小说,即使到了现在,也没人超过。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对外汉语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授课人:赵步阳 | 章澄
2011年9月
上编 中国现代文学(1917~1949)
绪论:“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嬗变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二章 鲁迅 第三章 二十年代小说 第四章 二十年代新诗 第五章 二十年代散文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七章 三十年代小说(1)
•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往往是 对乡土人生的道德赞歌。
• 在沈从文笔下,乡土人生 虽然也存在着痛苦和不幸, 但是,却充满着道德光辉 和生命力量。那些乡土社 会的男男女女,要么淳朴、 善良,要么单纯、天真, 或者洋溢的旺盛而饱满的 生命力量。
《柏子》
• 《柏子》写一个水手与一个妓女的爱情。从通常的道德 观念上看,一个水手,以船为家,浪荡江湖,一定有许 多痛苦;一个妓女靠出卖肉体生活,也一定会有述说不 尽的辛酸。但是,作家所感受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另一 面。就是他们生活、性格中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一切都顺应自己的本性,顺应着自己的感情、意志的特 点。那个水手,把攒了一个月的钱和精力,全部贡献给 妓女,在妓女那里获得了一种感情和欲望的满足,而妓 女也觉得自己用肉体换回了真诚和勇敢,获得了真正的 感情。这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第一节 热情追求光明的文学战...
巴金在《家》的“后记”中这样 说 《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在一
九三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所 以最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我写 这本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然而要是没有我 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 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家》 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 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 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 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 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 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 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来历
1927 年1月,为了进一步对无政府主义进行 “深的研究”,巴金赴法国留学。 1927年至1928年12月,巴金创作了第一部中篇 小说《灭亡》。开始使用笔名“巴金”。这笔 名曾被误以为是取无政府主义领袖巴枯宁和克 鲁泡特金的首尾两字组成的。其实, “巴金” 中的“巴” 字是为了纪念与他处得极好的在法 国投水自杀的中国同学“巴恩波”,“金”字 是另一个同学从巴金当时正在翻译的《伦理学 的起源和发展》的最后一个字信手拈来的。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四)
第一节 热情追求光明的文学战士巴金
(1904—2005)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04年11月25日出 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 地主家庭,父亲李道河曾任 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尧”是李家巴金这一辈 的排行, “棠”和“芾甘” 取自诗经中的《召南· 甘棠》 篇:“蔽芾甘棠,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他自称从母亲 那里学会爱,知道了爱与被 爱的幸福。因为受到了爱, 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拿来 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 的人做一点事情。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的细密观察。
(2)代表作家及作品:茅盾(开创者)《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沙汀等5、新感觉派:(以南方上海为阵地),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主要阵地:《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
(2)代表作家及作品:施蛰存:最初的《江干集》《娟子姑娘》《追》,自认为“正式的第一个短篇集”是《上元灯》,自觉运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创作的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边城十一至十五章内容
边城十一至十五章内容摘要:一、边城第十一至十五章内容概述1.第十一章:端午节赛龙舟2.第十二章:顺顺家的悲欢离合3.第十三章:新碾坊的诞生4.第十四章:岳云的归来5.第十五章:翠翠与傩送的误会正文:《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第十一至十五章讲述了端午节赛龙舟、顺顺家的悲欢离合、新碾坊的诞生、岳云的归来以及翠翠与傩送的误会等一系列故事。
在第十一章中,端午节来临,边城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
人们热情洋溢地观看比赛,欢声笑语弥漫在整个边城。
赛龙舟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展示了边城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第十二章讲述了顺顺家的悲欢离合。
顺顺是边城的一位富商,他家道中落,但最终东山再起。
这一章节反映了家庭、亲情和爱情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十三章,新碾坊的诞生。
边城的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共同建设新碾坊。
新碾坊的诞生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生产力,还促进了边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第十四章中,岳云回到边城。
岳云是一位军人,他曾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他的归来让人们感叹战争的残酷,同时也为他的英勇感到自豪。
这一章节表现了家国情怀和对英雄的赞美。
第十五章,翠翠与傩送的误会。
翠翠和傩送是边城的一对年轻恋人,他们因一场误会而产生矛盾。
这一章节揭示了爱情中的曲折和挫折,以及人们在面对感情问题时需要真诚和勇气。
总之,《边城》第十一至十五章通过端午节赛龙舟、顺顺家的悲欢离合、新碾坊的诞生、岳云的归来以及翠翠与傩送的误会等故事,展示了边城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30年代的沈从文 30年代的沈从文
1930年起, 1930年起,先 年起 后在武汉大学、 后在武汉大学、青 岛大学任教。 岛大学任教。1933 年返回北京, 年返回北京,9月接 大公报· 编《大公报·文艺副 刊》,并主持《大 并主持《 公报》文艺奖, 公报》文艺奖,有 力地扩大了京派的 影响。 影响。 抗战爆发后任 西南联大教授, 西南联大教授,胜 利后为北京大学教 并主编《 授,并主编《大公 益世报》 报》、《益世报》 的文学副刊。 的文学副刊。
“乡下人”的目光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沈从文小 乡下人” 说的题材取向, 说的题材取向,也使其小说的两类题材在对立互 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了表现。它们相互对比、 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了表现。它们相互对比、相 互发明,前者使后者“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 互发明,前者使后者“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 而后者则使前者“真正呈现出病态” 而后者则使前者“真正呈现出病态”。 展现这一病态世界的,可以《绅士的太太》 展现这一病态世界的,可以《绅士的太太》、 八骏图》 某夫妇》 大小阮》 《八骏图》、《某夫妇》、《大小阮》、《有学 问的人》等为代表。 问的人》等为代表。 在这类由乡村和抹布阶级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 在这类由乡村和抹布阶级构筑起来的“湘西世界” 中,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 人生形式。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的, 人生形式。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的, 便是对所谓“神性”的赞美。 便是对所谓“神性”的赞美。在沈从文的美学观 神性”就是“ 的结合, 中, “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这是 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一种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美学观念。
d
沈从文创作的题材取向
沈从文的这种审美选择外化在小说题材领域 他的小说可分为两类: 中。他的小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写城市 与知识阶级的, 与知识阶级的,第二类是写乡村与抹布阶级 的。 沈从文的这种题材取向与他先乡村后都市的 独特的人生道路相关, 独特的人生道路相关,也与他自己的角色认 知相关。他一再宣称: 知相关。他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下 ……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 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 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 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 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 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 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五)PPT课件
.
2、都市人生
“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你们石头打他的妇人, 我是为你们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1)都市人的爱情和家庭道德面貌 《绅士的太太》、《有学问的人》、《或人的
太太》、 (2)知识分子 《八骏图》、《焕乎先生》、《一日的故事》
26
.
沈从文小说的思想价值
他的小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 在乡村和城市的题材空间里,通过人性世界 (包括“神性”世界)和病态世界的对比,严 肃地探讨了人生,讴歌了健全的人生形式,从 而构成了一个从伦理道德角度去表现人生之 “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
专注于那些历经艰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 底层人民的本性,生命的庄严,人性的朴厚, 人情的纯美,是沈从文笔下永恒的主题 。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向两个方向延伸: 一个向原始的自然人性(《龙朱》、《月下小 景》、《神巫之爱》、《阿黑小史》等) 一个向摧折自然人生的社会现实(《萧萧》、 《柏子》、《贵生》、《丈夫》、《会明》、 《虎雏》等)。
乡间的没一点世俗之心的纯真爱情。甚至什么都 没有表白过。
37
.
B. 人性之美、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他善良、 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 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 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 报答。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 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 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 地过下去”。后士兵自杀,女儿为之殉情,他又负起了 抚养外孙女的责任。十几年后老船夫又要为翠翠找一个 如意郎君。为此他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 和杨马兵之间。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导致了一系列的 误会,最终酿成了天保、傩送与翠翠的悲剧。他带着万 般的无奈和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第十一章 沈从文
《萧萧》与《柏子》悲凉的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效果,正 是体现在人们对自己可怜生命的毫无意识, 不自觉。
沈从文只用轻淡的笔墨,写出使人心 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 那些历经磨难而又能坚忍、诚朴、倔 强地生活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专 注于那些原始的生命力,抒发对家乡 自然美与人情美相融无间的感叹。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 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 西去云南。途径沅陵时,写散文《湘 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 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同 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 。先 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 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
京派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人性美(尤 其是乡土的人情美)之中,来与现实的丑 恶相对抗。
他们强调文学是作者感受的强烈表现,并 有意识地让它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们的文风诚朴,对人生有一种执着追求。 文学修养比较深厚。
主要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老向、芦 焚(师陀)、萧乾等人。小说理论和批评 方面有朱光潜、李健吾;诗歌方面有卞之 琳、何其芳等。
简而言之,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温 柔、纯净、忠于爱情,从内心到外表晶莹 剔透,都是姣好的。
在翠翠身上体现了那种优美、健康、自然 的人生形式,她集中代表了湘西人民生活 中的“爱与美”。
沈从文的爱情观:“乡间的爱即便粗野, 也比丑恶都市里的虚假的卿卿我我美过万 分。真而粗俗的爱是能做为无言地揭露虚 假爱情的对立物而存在的。”
二、沈从文(1902年-1988年)
30年代文学:沈从文
祖父: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 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 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 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 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 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 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小说中的三位年轻人都有一颗善良纯朴、洁 白无暇、忠于感情、不恋财富的美好心灵,然 而却由于诸多的主客观原因造成了爱情悲剧。 这是一个‚谁都没有错‛的悲剧。
小说凸显了人生中的‚偶然‛、人心的隔 膜和命运的乖舛。
命运悲剧
尤其是老船夫的良苦用心最终却弄巧成拙, 这一情节写出了处于长期封建压迫下的古老民 族的一股沉痛隐忧。 老船夫的心底始终潜伏着一丝忧郁,他担 心外孙女翠翠重复她母亲当年的爱情悲剧,所 以要让翠翠自己作主,结果还是弄巧成拙,反 而增加了外孙女爱情的曲折并且落得个悲剧结 局。
沈从文
主要内容: 1、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及主要特色 3、《边城》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一、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2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 小说、戏剧和诗歌) 192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 始崭露头角。 1928年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 《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 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 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 等。
1929年至1932年沈从文每年都出版有多部 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呆官日记》、《旧 梦》、《一个女演员的生活》,中篇小说《神 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泥涂》, 短篇小说集《男子须知》、《十四夜间及其 他》、《沈从文甲集》、《沈从文子集》、 《石子船》、《龙朱》、《虎雏》、《都市一 妇人》,长篇传记《记胡也频》,以及散文集 《旅店及其他》等。
边城第十一章读书笔记
边城第十一章读书笔记关于边城第十一章读书笔记1《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
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
所有这些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极致啊!沈从文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在他看来,“诚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他崇尚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认为这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那些原始古朴的,不带政治功利色彩的优美而自然化的人物。
他的世界观复杂又充满矛盾,但是贯穿其中的是对人性的执意追求。
沈从文将人性放到了一个几乎不可企及的高度,他曾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地做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体型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正是由于这种近乎信仰的追求,才使我们认识了那些忠厚善良、重义轻利的人们,才有了诗一般优美的《边城》。
人性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研究的课题,即便是宣扬“人性本恶”的荀子,不也是执着地找寻美好的未来吗?《边城》中的理想人格,就是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索与向往。
那是对渐已逝去的美的哀婉,是对现实道德沦丧的忧虑,也是对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设计。
猝然倒掉的白塔,象征了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象征了衰败的社会的终结,同时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的渴望。
仔细想想,沈从文所追求的人性美则美矣,却过于虚假。
那种自然的状态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谁都不能阻止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那个湘西世界只能是梦想。
关于边城第十一章读书笔记2《边乡》里的文字老是不经意的挑逗着我的心弦,文中随处浸润着湘楚景致,随处是质朴朴实的风味情面,字里止间飘散着一种浓浓的诗意。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沈从文
翠翠、老船夫、天保、傩 送、顺顺、团总及女儿、 老马兵。 翠翠形象分析:恬静、温 柔、纯净、忠贞,从外表 到内心都无比美好。是美 的理想的化身。 老船夫形象分析:忠厚、 善良、淳朴。
《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 特殊关系中人性 的极致美:自然、淳朴、 和谐、宁静。展示了偏重 自然的美的人性,以此作 为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和 自己建设人性的理想。
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 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 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 而来,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 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对都市文明的隔膜 二、乡村与都市Βιβλιοθήκη 照的小说世界 1、乡下人的意识 、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 (三)、艺术风格:
1、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
呈现出水墨山水画的效果。人物呈现 出一种单纯的纯朴、自然美。
2、人与景、情与景水乳交融,构成一种自 然和谐之美。 3、重描写,不重情节、结构,人物。强调 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的作用。小说呈现 出散文化的抒情美。 4、语言古朴、简约、明净。
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1湘西情结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人身上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三种血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是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 沈从文
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1、湘西情结 、 沈从文 (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湘西凤 凰人,身上有汉族、 苗族、土家族三种血 统。
•在作者看来,这种生活既是庄严的, 又是悲凉的。湘西人的生命是自在 的,然而更高层次的生命应该是自 觉的演进的,湘西人生命的简单与 世代相因是民族命运的悲剧。 •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用平淡、冷静 的语调来叙述一个悲剧故事。
第十一章 沈从文(1)
沈从文
教学要点:
• 1、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 2、沈从文的美学思想
第一节 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 一、沈从文的生平简介
•
沈从文[苗](1902.12.28-1988.5.10)
•
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
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
•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 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 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 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
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 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 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 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15 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与东西方文化 赵学勇著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0.6
沈从文小说新论 刘洪涛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沈从文与丁玲 李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
沈从文批评文集
刘洪涛编 珠海出版社1998年
沈从文评说80年 王珞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2月
• 沈从文晚年口述 王亚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 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 《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 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 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 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 成熟。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说(五)
1988年5月10日,病 故于北京,享年86岁。
2021/8/2 14
2021/8/2
.
沈从文是一位丰产作家,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 00多万字。
30年代是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创作最丰盛的时期。1928年后, 他连续出版了《雨后及其他》、《入伍后》、《阿丽思中国 游记》、《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旧梦》、《虎 雏》、《都市一妇人》、《月下小景》、《八骏图》、《新 与旧》等,他一生中的30多个集子大都出于这个时期。1934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 (第一卷)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则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 的成熟。
1915年,沈岳焕从私塾转到设在城内王公祠的第二小学。 因爱逃学,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当补 充兵。
1917年8月入伍当兵。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辗转于湘川 黔边境和沅水流域,广泛了解社会生活。
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
6
2021/8/2
.
湖南凤凰
7
.
12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 返回湘西,居住沅陵,写 散文集《湘西》。后任西 南联大教授,胜利后为北 京大学教授,并主编《大 公报》、《益世报》的文 学副刊。
2021/8/2
1938年沈从文在湘西沅陵
13
.
建国后被迫离开北京 大学,在中国历史博 物馆为展品写标签, 后从事古代服饰研究。
二是在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 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三是在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 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