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蒂亚森 著作读后感
阿玛蒂亚·森对不平等的本质的理解及其价值
阿玛蒂亚·森对不平等的本质的理解及其价值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后引发了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其他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巨大争论,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阿玛蒂亚·森对不平等本质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阿玛蒂亚·森因在福利经济学领域的巨大造诣而摘取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他致力于不平等与贫困等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与发扬了古希腊时期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互相交融的伟大传统”,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展现出“经济学的良心”。
本文首先分析森所揭示的以往平等理论对不平等的遮蔽问题,进而阐明森对不平等的本质的理解,最后说明其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以往平等理论中遮蔽的不平等问题“人人生而平等”吹响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号角,平等也成为近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基本价值。
然而,平等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又是一个聚讼纷纭的概念。
萨托利认为平等难以琢磨、难以把握,是人类最不知足的一个理想,其他理想都有可能达到一个饱和点,但是追求平等几乎没有终点,因为在某个方面实现的平等会在其他方面产生明显的不平等[1]380。
这形象地表明了平等概念的复杂性,而对平等概念揭示最深刻的学者之一,则是阿玛蒂亚·森。
森在对近代以来的各种平等观研究后指出,平等虽然已成为普遍原则,但平等观念时刻面临着“人与人之间的相异性”与“评价平等变量的多样性”的挑战。
在这二者之中,森着重探讨的是第二个方面的挑战。
在他看来,第一个方面的挑战非常易于理解,人们可能都熟知漠视人与人之间的相异性常常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2]224,例如个人虽然拥有相同的实现自由的手段,但是人际差异会使得其向自由的转化结果极为不同[2]256。
但是,对于第二个方面的挑战,则是人们常常忽略的,也是疑义重生的。
他提出,“在某一评价域(不论该评价域按照传统的看法是多么神圣)的平等诉求到了另一评价域里就可能成了反平等主义的了”[2]237。
森指出,以往的平等观虽然在形式上承认平等对所有主体的适用性,但对平等主体适用范围的一致性认识不仅没能消解对平等客体的广泛争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争论。
浅谈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
浅谈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阿马蒂亚·森是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以其对自由和正义问题的深刻见解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他不仅研究自由的不同形式,而且关注自由的实现以及自由与实现正义之间的关系。
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天皇文化勋章的阿马蒂亚·森在自由观方面的主张值得深入思考。
他认为,自由不仅意味着政治上的自由,更涉及到经济和社会自由。
在他看来,自由是指在法规的规范下,人们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和行动。
在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中,政治自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政治自由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新闻自由等。
阿马蒂亚·森认为,政治自由是一种必要的条件,可以创造和维持一个美满和谐的社会。
此外,他还关注经济自由。
在他看来,经济自由涉及到人民选举自己的职业、创业还是工作的权利。
同时,阿马蒂亚·森也指出,经济自由不能只局限于市场自由,还需要考虑公平竞争和公正分配。
阿马蒂亚·森认为,社会自由与其他两种自由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人们的自由选择信仰或者从事娱乐活动等。
他强调,在任何社会中,都应该存在自由的发展,而非一种单一的符号或者社会群体掌握了所有的掌控权力和目的。
在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中,实现自由的关键是消除不平等和歧视。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平等地享受到自由。
同时,阿马蒂亚·森还指出,实现自由不应该仅仅依赖于国家,还需要个人在社会中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因此,在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中,自由和责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
总的来说,阿马蒂亚·森的自由观强调了自由的多重维度。
自由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上的自由,还涉及到经济和社会自由。
实现自由的关键是消除不平等和歧视,个人和社会都需要相互协作来实现自由和责任,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自由和正义的社会。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阿玛蒂亚·森最有名的著作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但我没有读这部著作,而是读了另外一部:《贫困与饥荒》。
以权利看待饥荒?印度著名的“贫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则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指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
一、阿马蒂亚森生平简介(人)1933 年3月,阿马蒂亚森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地点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校园内。
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纪印度文学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学权威,与泰戈尔过从甚密。
阿马蒂亚这个名字就是诗翁泰戈尔为他取的,意为“永生”。
他的父亲在达卡大学(在今孟加拉国)教授化学。
浸染在周围浓厚的学术氛围当中,据他后来回顾,未来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志向学,教书为文,辗转于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园之间,想不出还会是别的什么样子。
森幼承家学,发蒙很早,充分反映了泰戈尔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思想。
(学)森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帮助他的祖国印度摆脱经济贫困,走向繁荣。
为此,他曾经选择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
阿马蒂亚森研究范围广泛,除经济发展外,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著力尤多,成就斐然。
他已经出版了《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理性与自由》、《以自由看待发展》、《身份认同与暴力》、《经济发展与自由》、《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论经济上的不平等》、《伦理学和经济学》、《自由、合理性与社会抉择》等十几部专著,其中前五种已经出版汉译本。
为了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于社会最贫穷成员所面临问题的关心,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
在国际学术界,阿马蒂亚·森教授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原因在于,与那些热中探讨资本积聚、效益增加等为资本家服务的学者不同,阿马蒂亚·森来自发展中国家,他常常从社会伦理和哲学角度深入探索不平等和贫困与饥荒的原因,他把经济学从生硬死板的数据、公式中摆脱出来,拉到社会生活,尤其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层面上,让经济学具有了伦理学、哲学意义上的关怀精神。
浅析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
浅析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摘要】阿玛蒂亚·森是一位著名的印度经济学家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提出了可行能力理论,强调人们应该有实现自己潜在能力的机会。
在他看来,可行能力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成功,还包括健康、教育和人权等方面。
可行能力与发展理论密不可分,因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力,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可行能力的重要性在于提升人们的自主权和尊严,影响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等。
通过实践,可以促进可行能力的实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发展的启示,未来可行能力理论将继续发展,促进全球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关键词】阿玛蒂亚·森、可行能力、发展理论、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实践、启示、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阿玛蒂亚·森简介阿玛蒂亚·森,生于1933年,是印度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曾担任哈佛大学经济学和哲学的教授,并于199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森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发展学等多个学科,其学术成就备受推崇。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学者,阿玛蒂亚·森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和观点。
可行能力就是他的重要概念之一。
可行能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实现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尊严的能力。
森认为,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国民经济总量,更应该关注人们是否具有充分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潜力和目标。
通过对阿玛蒂亚·森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社会责任感的学者。
他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发展和关注人的基本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阿玛蒂亚·森对可行能力的观点以及可行能力与发展理论的关系。
1.2 可行能力定义可行能力,又称为“能力转化论”或“能力取向理论”,是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提出的一个概念。
可行能力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但最核心的概念是指个体或群体实现其潜力和权利的能力。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
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读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阿玛蒂亚·森最有名的著作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但我没有读这部著作,而是读了另外一部:《贫困与饥荒》。
以权利看待饥荒?印度著名的“贫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则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指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
一、阿马蒂亚森生平简介(人)1933 年3月,阿马蒂亚森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地点在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校园内。
他的外祖父是研究中世纪印度文学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印度教哲学权威,与泰戈尔过从甚密。
阿马蒂亚这个名字就是诗翁泰戈尔为他取的,意为“永生”。
他的父亲在达卡大学(在今孟加拉国)教授化学。
浸染在周围浓厚的学术氛围当中,据他后来回顾,未来的人生道路似乎除了矢志向学,教书为文,辗转于世界各地的大小校园之间,想不出还会是别的什么样子。
森幼承家学,发蒙很早,充分反映了泰戈尔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的思想。
(学)森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帮助他的祖国印度摆脱经济贫困,走向繁荣。
为此,他曾经选择经济发展问题作为他的主攻方向之一。
阿马蒂亚森研究范围广泛,除经济发展外,在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著力尤多,成就斐然。
他已经出版了《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理性与自由》、《以自由看待发展》、《身份认同与暴力》、《经济发展与自由》、《集体选择和社会福利》、《论经济上的不平等》、《伦理学和经济学》、《自由、合理性与社会抉择》等十几部专著,其中前五种已经出版汉译本。
为了表彰他在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以及他对于社会最贫穷成员所面临问题的关心,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
在国际学术界,阿马蒂亚·森教授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原因在于,与那些热中探讨资本积聚、效益增加等为资本家服务的学者不同,阿马蒂亚·森来自发展中国家,他常常从社会伦理和哲学角度深入探索不平等和贫困与饥荒的原因,他把经济学从生硬死板的数据、公式中摆脱出来,拉到社会生活,尤其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层面上,让经济学具有了伦理学、哲学意义上的关怀精神。
读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有感
读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有感国际学院农经六班康米学号:201342021608 前言:记得第一次见到森的名字是在我最喜爱的诗人泰戈尔的传记中,阿马蒂亚的名字就是泰戈尔所取,意为“永生”,也在此印证了森在经济学界的传奇地位。
之后我接触的第一本森的著作是《贫困和饥荒》。
到现在里面所描写的孟加拉,埃塞俄比亚等等的饥荒案例,依旧让人触目惊心。
在各大案例的基础上森纵观全局,用权力的方法阐释了贫困和饥荒,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到贫困和饥荒这个问题。
这一次,我选择的是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本综合了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饿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这本是是森为公众所写,技术性的讨论相对较少,更加让我领略到了森这位学术大师深邃的哲理辨析,精确有利的经济分析和令人信服的经验论证。
接下来翻开目录,让我们一起领悟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首先纵观全文,《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森改变了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
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
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
在此我仅对书中所提及的“自由”的概念和森的理论框架这两个方面结合我的收获和体会做一次浅谈。
一:关于“自由”的概念的探讨首先,于真老师在序言提出:“发展就是扩展自由”。
也明确指出书的主题是发展——更准地说,是一种特定的发展观,即: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一面镜子——读《伦理学与经济学》
一面镜子——读《伦理学与经济学》《伦理学与经济学》是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八十年代的作品,但书中深刻揭示和论证的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分离以及由此导致的现代经济学的贫困和伦理学的缺陷,就像谈的当下我国状况;而阿马蒂亚.森作为经济学家,他的深邃的历史感、广阔的伦理思考、对人性及其需要的完整而透彻的理解、特别是他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则是我国经济学和伦理学共同的严重缺失。
阿马蒂亚.森指出,经济学在历史上是作为伦理学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这一事实对于理解经济学的本质至关紧要。
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经济研究就与人类行为所追求的目的相联系。
而人类行为动机复杂多样,因而追求的目标是多元的。
如果经济学关注真实的人而不是被狭隘的描述方式扭曲和抽象化了的人。
那么,经济学研究就不仅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直接相关,而且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追求有关。
经济学跟伦理学的这种关联为它规定了不可逃避的任务,即,在财富之外,经济学研究还包括对更基本的目标的评价和增进。
在阿马蒂亚.森那里,经济学应致力于评价和增进的“更基本的目标”至少应该有自由与公正。
他对自由和公正的看重基于如下判断: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拥有的自由度以及福利分配上的公正性直接关涉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并构成社会基本的道义性。
然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动机作了及其狭隘的预设,断言人都追求自利最大化,进而依据专断而有缺陷的信息结构把追求自利最大化视为理性的要求。
但阿马蒂亚.森认为,“人”这一概念具有基本的和不可约减的二元性,自利,或者个人福利的考虑并不是人们行为的全部动机。
他由此把关注引向了对自由、权利的思考。
而追求自利最大化的狭隘预设对人性以及人的需要作了不真实的理解,排斥了对一些有意义的经济关系的关注,拒绝了评价和增进人类更基本目标的任务。
后果是双重的。
一方面,现代经济学提倡了一种神经分裂症式的生活,这种生活固执地追求自利最大化,而自利又限于物质财富,这就遗忘和丢失了自由、权利、爱与同情。
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及其启示
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及其启示作者:肖林生温修春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摘要:福利的构成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文化、政治参与、社会机会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在森那里,福利就是人的需要的各个方面,这些需要要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森从经济伦理和道德哲学高度论述的福利内涵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使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发生重要转变。
现在,人们更加注重从可行能力、社会权利、生活质量等角度对社会福利问题进行研究。
同样,森的福利理论对各国的社会政策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福利;经济收入;实质自由;权利中图分类号:F06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16-02福利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人们对福利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在福利的政策实践中,各国也产生出不同的福利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或者大小之争。
总体上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福利的认识及实践在不断地深化。
人们通常将福利与人的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
德国经济学家E.恩格尔认为,社会福利是为了达到“满足日常生活欲望的状况”。
吉登斯则认为,“福利在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的概念,而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关乎人的幸福”。
与强调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不同,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福利不是单纯的个体的事情,它关乎整个社会;福利的获得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社会整体的统筹安排。
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设计对福利的获取和实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文化和道德因素也对福利产生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史,分析福利内涵的演进和变化,重点分析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点。
最后,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福利经济学的福利观念对福利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从福利经济学说史角度考察福利内涵的变化或许更具启发意义。
首先来看旧、新福利经济学对福利的论述。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的总结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印度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曾荣获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著作《贫困与饥荒》(Poverty and Famines)深入探讨了贫困和饥荒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贫困与饥荒》进行全面评估,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1. 饥荒与贫困的关系在《贫困与饥荒》一书中,森教授首先深入探讨了饥荒与贫困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饥荒往往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不公平和不平等导致的,贫困人口更容易受到饥荒的影响。
这一观点引发了我对贫困和饥荒之间的深刻联系的思考,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来减少饥荒的问题。
2.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森教授在书中还提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指国家的生产总值增长,而更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这使我意识到,要解决饥荒和贫困问题,不仅需要经济的增长,更需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3. 饥饿的复杂原因在书中,森教授还分析了饥饿问题的复杂原因,而不仅仅是食物供应的紧缺。
他提出了"功能失调饥荒"的概念,强调了政治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这使我对饥荒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意识到只关注食物供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饥饿问题。
4. 森教授的观点与个人理解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森教授对贫困和饥荒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认为,他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从中我学到了贫困和饥荒问题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通过深入学习他的著作,我对如何减少贫困和饥饿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也更加理解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总结通过对《贫困与饥荒》的全面评估,我对贫困和饥荒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森教授的观点和分析给我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启发,更使我认识到解决贫困和饥荒问题需要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深入的变革,并关注社会公平和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读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有感
读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有感--------关于贫困的感想国民经济 2006 李伟只首先我从饥荒谈起,森通过对1940年以来发生在印度、孟加拉和非洲撒哈拉沙漠贫穷国家的数起灾荒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了饥荒形成机制的根本原因。
在他1981年出版的重要著作《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他批驳了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发生饥荒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短缺或发生干旱或洪水等因素的传统论调。
森认为,事实上在大多数发生饥荒的年度,发生饥荒的国家不但有充足的食品供应,甚至食品生产较前一年度有较大增长并对外出口的情况下,人们仍面临着饿死的威胁,在许多饥荒的实例中,食物的供应能力实际上并未显著减少。
相反,正是另外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如工资降低、失业、食物价格腾贵、食物分配系统崩溃等,造成了社会中某些群体的人们陷于饥饿。
这样的饥饿群体,总是无钱无权的底层民众。
换句话说,饥荒的形成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饥饿的人有需求而无消费。
无消费的真正原因是他们没有获得享用食品的能力(capabilities),即他们没有进入食品市场的购买力。
比如,在1974年发生在孟加拉国的饥荒,就是由于该国发生水灾造成食品价格飞涨,农民的工作机会锐减,其实际收入也大幅下降,导致这一群体得以实现其福利的能力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更容易遭到剥夺。
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饥荒很大程度上多属人祸,所以在食物供给总量充足的情况下,发生饥荒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底层贫困群体没有获得基本食物的能力或权利。
如果再深入研究下去我们又可以发现这种能力的普遍缺失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一、"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
市场经济中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贫困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穷人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包括知识水平、努力程度等等。
而自身的贫困反过来又让穷人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这其中的潜在逻辑就是“穷人越来越穷”经济学中所言的市场是一个自由市场、公平市场,但"看不得见的手"潜在地控制生产和分配。
书评:以自由看待发展
书评:以自由看待发展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自由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
发展的目的不是所谓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大国崛起,而在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的自由生活。
他以“人类可行能力”视角分析经济增长,强调“人不仅是生产的手段,而且是其目的”。
森的发展观把发展的目的和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就是以人为中心。
什么是自由呢?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这里所采用的自由观涉及到确保行动和决策自由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给定的个人与社会境况下所享有的机会”。
自由意味着一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什么是发展呢?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
发展要更多的关注我们生活的充实度以及是否拥有更多的实质自由,因为“扩展我们有理由珍视的那些自由,不仅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不受局限,而且能使我们成为更加社会化的人、实施我们自己的选择、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交往并影响它”。
在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中,发展本身不是重要的,而发展的目的,人类的发展可能是更加重要的。
同样的,自由本身不是重要的,真正的自由才是更加重要的。
经济和自由本身不是割裂的,而恰恰是紧密联系的。
由于极端贫困而造成的经济不自由,会使一个人在其他形式的自由受到侵犯时成为一个弱小的牺牲品。
经济不自由可以助长社会不自由,正如社会和政治不自由也会助长经济不自由一样。
他认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人们的实质自由,既集中注意人们去做他们有理由珍视的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
这种自由如果具体操作可以被列成下列清单,人们应该享有吃、穿、住、行、读书、看电视、投票选举、在公共媒体发表言论观点,参与政治生活而不必遭受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等以及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可行能力的剥夺。
这些是一个人在一个社会中所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即可行能力。
如果上述任何一项被剥夺,那么也就是对可行能力的剥夺,是对自由的限制,也是对发展的限制。
《贫困与饥荒》读后感(1)
《贫困与饥荒》是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撰写的一本经济学著作。
实际上,称之为严格的经济学著作也有失偏颇。
《贫困与饥荒》更多的是通过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社会学的理论,来剖析人类社会中贫困与饥荒发生的普遍原因。
这是一部十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巨作。
书中对于贫穷的概念以及分析了几个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大饥荒作为引子。
书的最后引出的结论是令人深思的,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基本权利的深刻探讨。
当然,我们要谈论这本书,就需要从贫困这个概念细说,什么是贫困呢?贫困一般来说,是形容一个人所拥有的一种资源匮乏的状态,这种匮乏的状态使得这个人长期保持一种各个基本需求不能被满足的状态。
这就是贫困的一个简单的肆意。
贫困在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任何人在社会中都有可能跌入贫困的境地。
自私有制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分工发展出了财富的积累,由此就产生了阶层的分化。
以财富和权力为标准的阶层分化,必然导致了一部分人是处于社会的底层,这些人缺乏足够的资源与财富,同样也缺乏基本的教育。
可怕的是,这种匮乏会跟随这些人持续很多代,除非出现了某些巨大的变化,否则,平民阶层想要摆脱贫困,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阿马蒂亚·森的这部书中,对于贫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阿马蒂亚·森认为,贫困除了是一种资源匮乏的状态,也同样是一种权利匮乏的状态。
这里的权利指的是人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权利。
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从近代几百年以来,欧洲文明的发展和扩张,使得人类普遍地开始了解到人权的基本含义。
但是,就当下的时代来看,大量的国家当中还存在着极度贫困和饥饿的人口,有人说,在我们当下的时代,生产力已经能够足够供得起全球人口不饿肚子,唯一能造成饥饿的原因就是政治。
此话不假,但是也过于简单化地对这个问题进行定论。
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及其启示
摘要:福利的构成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括精神文化、政治参与、社会机会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在森那里,福利就是人的需要的各个方面,这些需要要通过全社会的积极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森从经济伦理和道德哲学高度论述的福利内涵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使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发生重要转变。
现在,人们更加注重从可行能力、社会权利、生活质量等角度对社会福利问题进行研究。
同样,森的福利理论对各国的社会政策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福利;经济收入;实质自由;权利福利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人们对福利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在福利的政策实践中,各国也产生出不同的福利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或者大小之争。
总体上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福利的认识及实践在不断地深化。
人们通常将福利与人的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
德国经济学家 E.恩格尔认为,社会福利是为了达到“满足日常生活欲望的状况”。
吉登斯则认为,“福利在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的概念,而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关乎人的幸福”。
与强调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不同,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福利不是单纯的个体的事情,它关乎整个社会;福利的获得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社会整体的统筹安排。
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设计对福利的获取和实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文化和道德因素也对福利产生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史,分析福利内涵的演进和变化,重点分析阿马蒂亚·森的福利观点。
最后,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福利经济学的福利观念对福利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从福利经济学说史角度考察福利内涵的变化或许更具启发意义。
首先来看旧、新福利经济学对福利的论述。
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旧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及马歇尔等人的局部均衡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建立起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读贫困与饥荒有感
读贫困与饥荒有感读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笔记1.著作简介阿玛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书⽤了⼀种不同于之前的视⾓解释了饥荒这⼀社会现象,那就是贯穿全书的——权利分析⽅法,并提出了⼀些他⾃⼰的不同于前⼈的观点。
阿玛蒂亚·森阐述⾃⼰观点的主要⽤两种⽅法,第⼀个是批驳其他类似的观点,第⼆个是⽤具体的事件和数据实证⾃⼰的观点。
阿玛蒂亚·森先是分析了贫困的识别和度量,逐⼀分析了⽣物学意义上的“贫困”、相对贫困、贫困与不平等的关系、贫困与道德感、贫困与政策等基本问题,指出了这些识别⽅法的缺陷。
在此基础上,第⼆部分阿玛蒂亚·森就提出了权利分析⽅法,并⽤这⼀⽅法解读贫困和饥荒,指出饥荒就是⼈们粮⾷权利失败的结果。
第三⼤部分,作者列举了世界上曾经发⽣过的⼏次⼤饥荒,⽤具体的事例来批驳认为饥荒的发⽣是由于现实中粮⾷供给短缺造成的观点,与此同时也印证了他的权利分析⽅法有更⼤的适⽤性。
2.内容概要第⼀章把权⼒⽅法引⼊到对贫困与饥荒的分析中,指出,“饥饿是指⼀些⼈没能得到⾜够的⾷物,⽽⾮现实中不存在⾜够的⾷物”。
提出交换权利的概念:在市场经济中,个⼈可以将⾃⼰所拥有的商品转换成另⼀种商品。
这种转换可以通过贸易、⽣产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在转换中,他能够获得的商品组合所构成的集合可以称作这个⼈所拥有东西的“交换权利”。
第⼆、三章分析了贫困的概念、识别和度量。
作者逐⼀分析了⽣物意义上的贫困、贫困与不平等、相对贫困、贫困与道德判断、贫困的政策性定义等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的不⾜之处。
第四、五章则是对饥饿的分析,作者认为⼀般性饥饿现象有两种原因l、典型的⾷物消费⽔平低下2、⾷物消费量的下降趋势。
那么关于饥荒的爆发,作者所持的观点是⾷物消费⽔平的突然⼤幅度下降。
在第五章进⼀步分析了权利⽅法,作者进过分析和具体的事例研究得出结论:饥饿是权利失败引起的。
第六章⾄第九章中阿玛蒂亚·森分别举四次⼤饥荒的例⼦来说明权⼒分析⽅法的适⽤性。
《平困与饥荒》读书笔记-高杰
《贫困与饥荒》读书笔记高杰2016102571阿玛蒂亚·森的这本《平困与饥荒》给了我认识饥荒新的角度,及或许饥荒并非是由于食物供给短缺(典型的食物供给不足观点,FAD),而是由于没有得到食物的权力。
森前辈用他独到的“权利方法”结合世界上近现代几次著名的饥荒案例,为我们揭示了贫穷、饥饿与饥荒,它们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预防新的可能的饥荒事件提出了一些合理政策性建议。
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到5章,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的解释和区分;第二部分,6到9章,对孟加拉大饥荒、埃塞俄比亚饥荒、萨赫勒地区饥荒,以及孟加拉国饥荒等四个案例用“权利方法”分析了饥荒形成的因果链,有力反驳了FAD的观点;第三部分,10章,总结全书,对“权力方法”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具体而言,森在第一章首先对他的“权利方法”进行理论铺垫,对一些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实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实物......饥饿现象基本上是人类关于食物所有权的反映。
”(P1)“交换权利映射是这样一种关系,它为每一个所有权组合指定了一个交换权利集合。
”(P8)“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在面临饥饿威胁时提供保证最低限度的交换权利从而帮助人们战胜饥饿。
”(P12)森从第二章开始对各种关于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认为一个令人满意的平困概念必须包括两个不同的要素,一个是识别穷人的方法(识别),一个是把穷人构成的集合的特征进行加总(加总)。
据此,森批评了生物学的方法(一个家庭处于基本贫困是指其总收入不足以获得维持体能所需要的最低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批评了不平等方法(从社会等级阶层的角度来考察贫困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不平等问题),相对贫困方法,价值判断法,政策定义法。
然而在批判了以上一系列方法后,森缺并没有给贫困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
森在第三章讨论了贫困的识别和加总,他认为“用一个给定的基本需求集合来识别贫困有两种方法——直接方法(简单地考察人们的消费组合是否满足基本需要),收入方法(首先计算满足指定的最低需要的最低水平,再考察人们的实际收入是否处在贫困线下)”(P38)。
《贫困与饥荒》读书报告
《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读书笔记政管学院1001班 201027920113 吕娴一个学期的社会保险学,看了老师列的一些参考文献以及一本参考书目,即阿玛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论权力与剥夺》,下面主要是对该书的介绍。
印度著名的“贫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则在《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一书中指出,贫困不单纯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
在国际学术界,阿马蒂亚森教授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他与那些热衷探讨资本积聚、效益增加等为资本家服务的学者不同,阿马蒂亚森来自发展中国家,他常常从社会伦理和哲学角度深入探索不平等和贫困与饥荒的原因,他把经济学从生硬死板的数据、公式中摆脱出来,拉到社会生活,尤其是贫困生活的真实层面上,让经济学具有了伦理学、哲学意义上的关怀精神。
在《贫困与饥荒》这本书中,我们都不会否认下面的观点:饥饿是指一个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这与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足够的食物无关;饥荒则是指某个区域的人普遍得不到足够的食物。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研究饥荒,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研究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
森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贫困与饥荒的,得出的结论:饥荒是由获取食物的权利失败造成的。
在森看来,贫困就是一种权利失败。
接下来,我想回到文本,简要理顺一下作者的思路。
与大部分著作的书写方式一样,森也是先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引入分析问题的方法——权利方法,然后通过对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一些饥荒案例的分析,来支撑自己的权利方法。
作者在阐释书本将要探讨的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倾向性观点。
第1章,作者谈贫困与权利,焦点集中在影响交换权利的因素上。
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
既然饥饿与是否存在足够的食物无关,那么与什么相关呢?作者认为是权利,饥饿与一个人是否具备获得食物的能力(权利)息息相关,这就是说权利体系分析方法能更一般地应用于贫困和饥荒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自由看待发展》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综合他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
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
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