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认识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新马原:第二章

新马原:第二章

第二节 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 列宁指出: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 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 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 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 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 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 永恒过程中。”
——《列宁全集》第55卷,第165页。
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处在永恒 的矛盾过程中。 一.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内涵 1.认识的主体: 是指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有四大特征: 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 性。 其中最根本的特性是什么呢? 社会性和实践性。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实践是最根源性的动力; 社会实践(阶级斗争实践)是直接 动力; 科学实践,是愈来愈重要的动力。 4.实践体现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无论是否有人参与,自然规律都起 作用; 而社会规律只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体现出来,“是社会行动规律”。
四.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说: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 生命直接区别开来。”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认识论 ——真理价值论
第一节
实践范畴
马克思: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页。
人类哲学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马克思:“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 条件性和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 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认识总是具体的、近似性和有 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 、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 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费尔巴哈
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
•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
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 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
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
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一,不可知论的两种表现: 一是以休谟为代表,主张人只能知道的是 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 一是以康德为代表,主张人只能认识事物 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自 在之物”是人认识不了的。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知之 ” ,而是“求之而后 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 也”;“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主体 ≠ 主观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 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客体 ≠ 客观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工具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 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唯理论 经验论 教条主义 经验主义
割裂两者关系
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经验论 夸大感性 认识而轻 视理性认 识
再认识是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 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 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 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 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 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 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 完整、正确的认识。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 ,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 。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 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王 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 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 章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新的知识和真理。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真理
性。
0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检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决 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真 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而改
变。
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
实践的形式
01
02
03
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的实践活动,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探索、验证的实 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重要手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马原复习第二章

马原复习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3.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这句话说明()A.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D.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5.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共同点是()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B.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D 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7.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8.“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9.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

3《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不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算盘
电脑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名人名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 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 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 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 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 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 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 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 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 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其一,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 历史发展来理解人的反映不同,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 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 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其二,与旧唯物主义脱离辩证法不同,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 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 动的辩证过程。
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 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 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
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完全被动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
论。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

马原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原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 接 经 验 与 间 接 经 验
陆 游
源 和 流 的 关 系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 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列 宁
十 月 革 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
开国大典
毛 泽 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㈡由认识到实践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 动反作用。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 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非理性因素
——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 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包括影响主体 认识的心理状态和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 反映能力。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影响主体认识心理状态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 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 和控制作用。 不同于理性认识的非理性认知能力和心理形式 是逻辑思维形式的重要补充。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作 用,也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

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
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及其原因(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
思考与探讨
• 世界是否可知? • 世界上是否存在人类无法认识或无法彻底认 识的领域? • 人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反映程度是否存在某 种无法突破的限度?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 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 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思想 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 认识的不同回答
• 二者的共识:都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外界 对象。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33


• 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实践先于认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认识是什么? •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 主体的认识能否消除主观认识与客观 实际之间的差异,达到 “客观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 识、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 次能动的飞跃。 • 感性认识:对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 各个方面的认识,没有深入到事物本质的认 识。 • 理性认识: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 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因为居维叶在他的头脑中进行了一番推理:凡有蹄子的动 物都是食草动物(大前提),出现在窗口的这个“怪物”是有 蹄子的(小前提),所以出现在窗口的这个“怪物”是不吃肉 的。(结论)。这样,他就知道这件事不过是缺乏生物学常识 的调皮学生搞的“恶作剧”,无须害怕和惊恐,继续睡他的午 觉
2014-10-29
2014-10-29
2014-10-29
2014-10-29
2004-5-27
不可知论
例:
安知鱼乐
《庄子· 秋水》记载:庄子和惠施二人有一天外 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 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有多快乐!”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 反问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 乐?”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 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 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不 是他人就不知道他人的感觉。如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 没有什么事物可以知道了,因此最好不去认识,这是 典型的不可知论。
2014-10-29
29
2004-5-27
三、 真理观
(一)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二)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14-10-29
2014-10-29
2004-5-27
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1、含义 2、特性
(1)客观性
A.两层含义 B.实用主义 C.真理一元论
2014-10-29
2014-10-29
2004-5-27
有权就行
说 你 能 行 就 能 行 不 行 也 行
2014-10-29
2014-10-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课件PPT演示课件

为君王定国安邦出谋划策,为个人一展抱负各显其能,
也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千古风流。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8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价值观念对主体认识过程的影响主体对客体的选择
主体在认识之前必须对客体进行选择,以什么作为
认识和研究的对象。第一是出于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专长的考虑,扬己所长才能早日成功。第二是对社会发 展的趋势的预测,没有人会选择已经被社会淘汰的领域 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1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意志——认识过程的悟性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具有非凡的坚强意志, 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2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和毅力,就无法攀上科学的高峰
多媒体教学课件
1
目 录 DIRECTORY
◆绪 论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价值观念影响主体对客体进行选择的时候,有人 考虑社会需要多一些,有人考虑个人因素多一些。但 无论如何,只考虑社会需要完全不考虑个人因素是不 存在的。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概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影响
理性因素是可以逻辑化和精确化的因素,包括阐述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非理性因素是认识主体的意志、情感、 直觉、想象、本能等的精神和心理的因素。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于源来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班· 达依尔 :陛下, 我只要 ……
舍罕国王 :当然可 以……?!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些花是红的 感觉
批判
经验论: 洛克 霍布斯等 唯理论: 笛卡尔 莱布尼茨等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论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理论回到实践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大意义
(1)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 的要求 (2)是实践本身发展的要求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在知觉的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2、理性认识
含义 :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 系的规律性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理果
主义
反映 论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 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
(1)为什么
1)它不真正了解人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2)把物质世界看成是消极直观的对象; 3)把主客体的关系仅看成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 1)脱离实践 2)不懂辩证法
(2)根本缺陷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积极的、能动的、 革命的反映论
含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 局限: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反映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标题:世界的物质性→唯物论(世界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辩证法(方法论)本章知识点:一、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

根据对世界本源看法的不同,世界观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根据对世界状态的看法不同,方法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哲学: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换言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部分。

(二)哲学基本问题:提出者;恩格斯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为意识,存在未物质)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据哲学基本问题1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的不同回答,可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据哲学基本问题2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世界的存在状态即世界是怎样存在的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禁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上二者合称为旧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

三者的区别:对物质范畴的认识的定义,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AB)
A. 具有客观现实性
B. 具有社会历史性
C. 表示人和社会的关系
D. 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
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这一历史性飞跃的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是(BCD)
A. 进一步印证了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发展得最好的唯一模式
B. 逐步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D. 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在改善工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让步
6、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ABD)
A. 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B. 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C. 他的这一观点具有辩证法的倾向
D. 他没有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ABD)
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C.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和来源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
9、贝克莱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做是“观念的集合”。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其本质上是(ACD)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承认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C. 唯我论的观点
D. 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1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1、“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2、“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3、“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4、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5、“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6、“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8、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9、逻辑证明虽然不是与实践并列的标准,但却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理由在于(ABCD)
A. 逻辑证明有助于发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B. 真理一定符合逻辑,符合逻辑的未必就是真理
C. 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D. 无法用直接实践进行完全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20、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BD)
A. 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
B. 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
C. 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
D. 真理具有客观性
21、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BC)
A. 对评价标准的正确认识
B. 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C. 对客体属性的正确认识
D. 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2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不确定性是因为(BC)
A. 并不是所有的真理性认识都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B. 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C.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不同阶级、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2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ABCD)
A.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 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C. 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D. 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ABCD)
A.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25、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可俗话又说: “亡羊补牢,为时巳晚!” 这说明(BD)
A. 真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主观的
B.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C. 价值不具有客观性
D. 真理是具体的
26、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下列对真理相对性理解正确的是(BCD)
A.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B. 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
C. 任何真理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
D. 任何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27、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BCD)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28、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

”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

”下列选项与“三人成虎”这一成语体现的观点在根本上一致的是(D)
A.实用主义真理观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客观性
29、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利用20多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死后留下了丰厚的观测资料。

他的助手开普勒利用这些观测资料,经过长期的分析、归纳、推算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

这件事说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AB)
A.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C. 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D. 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30、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在于(AC)
A.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B. 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
C.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D. 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