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合集下载

开皇十七年

开皇十七年

开皇十七年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

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隋书·食货志》开皇十七年,即公元597年,隋文帝杨坚因国库充盈,新上缴来的钱财布匹都已经装不下了,只能堆积在走廊上,遂下令停止征收这一年的正赋,以赏赐百姓。

历史上将这次免税誉为开皇之治走向巅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的确,这放在任何时候都是令人亢奋的盛举,亦为千古以来之所罕见。

当然,汉文帝时期也曾有过免税,但汉文帝的免税与隋文帝怎么比?汉文帝之所以免税,是因为汉初时国家太穷。

国家穷到什么程度呢?《汉书·食货志》上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意思是皇帝出行的马车都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出行有时候还需要乘坐牛车。

为此,汉初的历代君王都不得不通过减免税收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这样,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才在武帝初年实现经济繁荣,而此时距离汉朝建立已有七十年了。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汉朝七十年才能实现的经济繁荣,隋朝十七年就完成了,这岂非经济奇迹?甚至,还不用到开皇十七年,早在开皇十二年(592年)就出现了类似的经济繁荣。

(开皇)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

帝曰:“朕既薄赋于人,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用处常出,纳处常入。

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损。

”于是乃更辟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

下诏曰:“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人,无藏府库。

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

”——《隋书·食货志》翻成白话的意思是说:开皇十二年,有主管官员上奏隋文帝,说国库已经装满了,请求另外再扩建个国库,以容纳新征收上来的赋税。

隋文帝觉得很不可思议,说:“我这些年一直在对老百姓减税,而且各方面开销支出又这么大,我都还在担心国库空虚呢,怎么可能钱财多得堆不下?”官员回答道:“国库既有日常的开销,也有日常的收入。

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开皇之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期其实屈指可数,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赢得了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开皇之治”。

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

那么,在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究竟如何?隋文帝又为此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大隋风云》上部第20集“开皇之治”。

蒙曼:那我们一听“之治”,大家可能心里都有点概念了,这不是一个常用的称号,是一个光荣的称号。

你可以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且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这个时代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

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为“开皇之治”呢?成就非常多,但是我们重点讲三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那我们先来看经济成就: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引《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讲。

《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

”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了一个情况,说我们现在国库里已经堆满了布帛了,连走廊也堆满了,再也挤不进去了,所以请您赶紧给我们建仓库吧,否则我们没法办公了。

隋文帝一听很震惊,说连国库都有满的时候啊?我还不知道呢。

接着就赶紧问,我跟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轻徭薄赋啊。

而且这几年整天打仗,没少花钱啊!我害怕国库空了呢,怎么你倒说满了呢?这官员就说了,这几年您是消费来着,没少花钱,每年花出去的都有几百万匹布。

我们知道当时的流通货币就是布。

可是,您收进来的更多啊!每次您这几百万布要赏赐出去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打折扣,可是布帛仍然堆满了院子。

隋文帝一听这才相信,国家真是有钱了。

《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

《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

《中国通史.古代史》解说词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条历史的长河蜿蜒流淌,它记录了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时期的生活、斗争和创造。

今天,我们将一起追溯这条河流的源头,探寻古代中国的历史。

遥远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

他们使用粗糙的石器工具,狩猎、采集果实,开始种植庄稼,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农业社会。

这个时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祖先们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神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奴隶社会,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夏、商、周。

这些国家规模小、统治力量薄弱,但却是华夏民族形成的重要基础。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是主要的生产力量,他们被迫在艰苦的条件下劳动,创造出了著名的青铜文化。

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朝,从此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他的统一措施不仅方便了当时的百姓生活,还为后世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朝虽然强大,但它的统治过于严苛,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在秦朝灭亡后,汉朝取而代之。

汉朝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使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提高。

同时,汉朝还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在汉朝的统治下,中国的经济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逐渐走向衰落。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动荡中。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为了统一天下而展开激烈的斗争。

在这个时期,战争频繁发生,人民饱受苦难。

在历经长期的分裂和动荡后,中国历史终于迎来了又一次统一。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分裂状态,统一了全中国。

隋朝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例如创立了科举制度、开凿了大运河等。

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和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后的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中国通史42集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42集主要内容

中国通史42集主要内容一、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7年)1.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的封建中央帝国。

•实行郡县制,推行匈奴征战,修筑万里长城,制定度量衡标准。

2.焚书坑儒•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严厉镇压知识分子,封禁私学,修建阅兵马台,推广法家思想。

3.南巡发掘兵马俑•秦始皇南巡时发掘了兵马俑,体现了秦朝严密的军事组织和将领崇拜的特点。

二、汉朝(公元前202年 - 220年)1.西汉刘邦•刘邦消灭了秦朝,建立了西汉朝代,实行郡县制度,兴修水利,推动农业发展,开展对外贸易。

2.王莽篡权•王莽篡权后建立了新朝,推行改革政策,但因政策过激,引发了地方割据和农民起义。

3.东汉光武帝•光武帝刘秀恢复了汉朝,推行黄老思想,实行缓和政策,开拓西部疆域,充实国力。

4.三国鼎立•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形成与对峙,孔明与曹操的巅峰对决,出色的将领和谋士纷纷涌现。

三、魏晋南北朝(220年 - 589年)1.三国到晋朝•三国并立后,晋朝经历了八王之乱,晋武帝隐退江山,开始了晋的南北分裂时期。

2.南北朝时期•北朝称代,南朝分为刘宋、南齐、梁、陈等多个朝代,南北朝为中古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兰陵王•北魏时期的兰陵王元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他的诗词和音乐创作影响了后世。

4.北朝佛教繁荣•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盛极一时,大量的佛教名山、寺庙在这个时期建立。

四、隋朝(581年 - 618年)1.推翻南北朝•隋文帝杨坚自南北朝混乱中崛起,统一全国,恢复了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权。

2.大运河修建•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

3.开皇之治•隋文帝统治时期,实行改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修建宫殿,改革便民政策,整顿幕僚体制。

4.打败突厥•隋炀帝杨广镇压了突厥,巩固了对边疆的控制,推行律令制度,推进吏治改革。

五、唐朝(618年 - 907年)1.隋末唐初•唐朝的建立是通过冯唐诸将联合起来推翻隋朝,异军突起,建立了辉煌的王朝。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夏、商、周(西周、东周
春秋时期 ), 战国时期 十六国政权
新 秦、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西晋、东晋)、
南朝(宋 东魏 北朝

梁 北齐
陈)
西魏
北周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从“开皇之治” 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统一中国与“开皇之治”
1、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 都城:
隋炀帝的统治:
1、使隋朝走向“极盛”;
2、使隋朝走向灭亡: 农民起义爆发
隋炀帝巡游所乘龙凤舟模型
公元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 被部下杀死
李渊称帝建立
唐朝
唐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
山西太原晋祠
山西太原晋祠,始建于北魏之前。据说 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造的。617年, 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据说,李渊和次 子李世民起兵前,曾去晋祠祈祷过。
秦琼 (?—638年)
唐初将领。字叔宝,隋末从张须陀镇压农民起义,后归 瓦岗军。李密败,不久归唐,为马军总管,从征宋金刚、王 世充,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军。唐太宗时,官至左武 卫大将军。
程咬金(?—665年)
唐初大将。后改名知节。隋末从李密参加瓦岗军,任内军骠骑。李 密败,后归唐,任寿命王府左三统军,从李世民镇压窦建德起义军,击 败王世充;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等职,封卢国公。
含嘉仓粮窖示意图
粮窖口大 底小,顶部 园锥形,涂 以厚厚的黄 泥,严封粮 窖。
二、隋朝的灭亡
604年七月, 隋文帝病危,杨 广派人入宫将父 亲文帝杀死,又 假称文帝诏赐兄 杨勇死,缢杀之; 遂即位,为隋炀 帝。
隋炀帝(杨广)
涿郡
永 济 渠 通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编辑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编辑

历史七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一、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一、开皇之治(隋)1、隋的建立与统一:⑴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北周外戚杨坚建立,定都--长安。

(北朝结束439--581),年号—开皇⑵统一:时间--589年,隋灭陈朝,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南北。

(南朝结束)2、开皇之治:⑴原因:①改革政权机构,选拔人才;②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③倡导节俭。

⑵开皇之治: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3、灭亡:618年,隋炀帝(因残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贞观之治(唐)1、建立: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626年,李世民继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唐朝开国:李渊(高祖);奠基:李世民(太宗);发展:武则天;全盛:李隆基(玄宗)。

3、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哪些?(1)建立背景:都是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 存在时间:都很短暂,二世而亡; (3) 灭亡原因:都因为统治者的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4) )历史地位: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4、贞观之治:措施①选用良吏,如任用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等。

在三省六部中任要职;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缴纳一定的实物代替劳役;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⑤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如用和亲、封赏笼络顺从的少数民族贵族;被称为天可汗结果: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二、走向全盛的唐朝一、女皇武则天: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统治措施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王景等有才干的人;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⑤减免赋税徭役。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序言】自从人类文明进入写作时代以来,历史一直是被记录、传承的主题。

而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更是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人们对于这个古老的文化和历史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本次纪录片将为大家带来6000年的中国通史。

【第一部分从夏商到西周:氏族联盟时代】随着氏族联盟的形成,商周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时期,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为大家揭示商周时期中国历史的真相和特色。

【第二部分从春秋到战国:分裂局面】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裂、权力斗争和文化背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色。

后来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繁华的文化也同时出现。

我们将逐一讲述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影响,展示中国商周末期到秦朝初期的历史脉络。

【第三部分秦汉:统一中国】秦朝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汉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稳定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局面。

我们将为大家呈现秦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特色,并探讨大一统在这个时期的影响。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分裂再度来临】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在秦汉以后的统一局面中,再度出现了分离和混乱。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出现、南北朝文化的异质性、佛教文化的兴起等特征都将在纪录片中展示。

【第五部分隋唐五代:盛世之兴衰沉浮】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但是,也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时期。

我们将为大家揭示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特色,并展示唐朝盛世的兴衰沉浮,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第六部分宋元明清: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黄金时期。

我们将全面讲述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政治和科技,以及这个时期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结语】6000年的中国通史,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辉煌发展史。

开皇之治名词解释

开皇之治名词解释

开皇之治名词解释
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的历史时期,时间为公元581 年至 605 年。

在这段时间里,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开皇之治的特点是政治安定、社会富足、人民安居乐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设置谷仓储存食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他还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互相制衡,颁布法典《开皇律》,以维持社会秩序,并首开科举制度,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这些良好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后来唐朝盛世的基础。

开皇之治时期,全国人口快速增长,国家累计的财富足以供应天下五、六十年之用。

历史上,开皇之治被誉为隋朝的中兴时期,对于隋朝和后来的唐朝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通史解说词

中国通史解说词

《中国通史》讲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从殷商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
成为了一部大辞典式的编年史,让我们可以见证中华文明的繁华盛世
及峥嵘岁月。

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大时代:考古时代,上古时代,中
古时代,近现代时代和现代时代。

考古时代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最远古的历史,
中国文化的最早发源。

大殷商时期有灿烂的文化,经济发达,包括暗
河文明,商鞅王朝,国家法制的建立,政治的统一等重要发展,也是
中国封建社会演进的开始。

上古时代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周
文化,西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秦始皇统一中国,更是中国历史
上著名的盛世。

中古时代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40年,在这段时期内,出现了有文
言文的唐朝,大都江堰的宋朝,宗教思想多元的明朝,工商业飞速发
展的清朝,以及书法,绘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更是中国文化
熏陶和影响着全世界的名作。

近现代时代从公元1840年到1949年,本段时期推出了晚清的“顺治通宝”,和辛亥革命,开明之路,五四运动从而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诸多变革。

现代时代从1949年至今,中国从历史的低谷中爬出,经历了疆域的扩张,改革的实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联系的建立,中国作为一个发
展中国家继续受世界目光,又为世界带来了希望。

中国从考古时代起,历经政治与文化的变迁,从而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当今中国——这是中国通史的解说词。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2018年4月14日第01集《中华道路》上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雄伟壮观的锦绣山河,孕育着无限的生机,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悠久辉煌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塑造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

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一场场历史大剧不断上演,无数的曲折与坎坷,考验着这块土地上的民族与众生,自强不息,厚物载德,勇于探索,敬守家园,爱好和平,深入中国人的血液,无论风雨飘摇,困难重重,中国人都能迎难而上,顽强奋斗,渡过难关,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真理,无论烟雾弥漫,障碍重重,中国人都能够坚韧不拔,沉着冷静,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缔造中国与人类的幸福,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面灿烂,绵延而不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绽放,演绎出无数的传奇往事。

这些古老的历史,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历久而弥新,她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的复兴之路,她像一位母亲守护着我们梦的摇篮。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人类星球的北纬30度上下,东方、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孟子、庄子、黑子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出,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称之为百家争鸣。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这个时代都被称为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这里是位于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和别的思想家不同墨子的塑像极具特立独行之状,他身着布衣,肩背行囊,俨然是一位风尘仆仆的行者,黑子的一生相伴着各种各样鬼斧神工般的发明,而这些发明被巧妙地运用到黑子的思想实践当中,在纷乱的战火间,黑子和他的弟子更像一个苦行僧团体,有着最坚定的意志,人人皆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非攻主张。

兼爱,没有任何亲疏贵的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

与墨子激进的救世思想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政治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和学派,诞生了主张将世界万物变化归结于阴阳五行的阴阳家,以法治世的法学,游说各国的纵横家,他们从不同角度来探寻自然,人与社会如何相处的真谛,可谓众说纷纭,然而,所有的这些思想都与一个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一学派就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正是被后人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

中国通史解说词18秦始皇统一中国

中国通史解说词18秦始皇统一中国

18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陵陕西省西安市在西安临潼区东面5公里的骊山北麓,高隆着一座土丘,这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帝王陵,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陵墓封土现在周长仍有1700余米,雄伟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蛮怀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

在这里,沉睡着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巨人,他就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是他结束了中华大地列国纷争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青史,又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而他所主持设计的皇帝制度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家喻户晓的秦始皇,不仅他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如今就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神秘莫测的秦始皇陵,空前绝后的兵马俑,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感受这位伟大帝王的丰功伟绩。

第十八集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的邯郸,赵国的首都,秦国公子异人正在这里充当人质,公元前259年,异人的长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彪炳史册的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0年,异人继承秦国王位,称秦庄襄王,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因为年幼,朝政大事控制在相国吕不韦手中,公元前238年,二十二岁的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仪式,戴冠,佩剑,这不仅意味着他已经正式成人,而且将亲理朝政,此前秦国内形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朝政大权已经从相国吕不韦转移到了长信侯娇嫪毐手中,嫪毐被吕不韦送入宫与赵太后私通,嫪毐仗着太后的势力日益嚣张,曾对人自称秦王继父,嬴政亲政让嫪毐感觉莫名恐惧,他盗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率兵进攻蕲年宫,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这位年轻的国王向世人展示了超凡的魄力和领袖才能,他迅速组织兵力平定叛乱,将嫪毐车裂,随后罢免举荐嫪毐的相国吕不韦,将其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畏罪自杀,嬴政顺利铲除了两大权力集团,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攻伐,战争不断,经济破坏,民不聊生,天下百姓都渴望和平,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战国七雄的激烈角逐中,经过商鞅变法洗礼的秦国,实力逐渐超迈关东六国。

(完整版)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完整版)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开皇之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期其实屈指可数,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赢得了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开皇之治”。

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

那么,在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究竟如何?隋文帝又为此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大隋风云》上部第20集“开皇之治”。

蒙曼:那我们一听“之治”,大家可能心里都有点概念了,这不是一个常用的称号,是一个光荣的称号。

你可以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且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这个时代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

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为“开皇之治”呢?成就非常多,但是我们重点讲三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那我们先来看经济成就: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引《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讲。

《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

”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了一个情况,说我们现在国库里已经堆满了布帛了,连走廊也堆满了,再也挤不进去了,所以请您赶紧给我们建仓库吧,否则我们没法办公了。

隋文帝一听很震惊,说连国库都有满的时候啊?我还不知道呢。

接着就赶紧问,我跟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轻徭薄赋啊。

而且这几年整天打仗,没少花钱啊!我害怕国库空了呢,怎么你倒说满了呢?这官员就说了,这几年您是消费来着,没少花钱,每年花出去的都有几百万匹布。

我们知道当时的流通货币就是布。

可是,您收进来的更多啊!每次您这几百万布要赏赐出去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打折扣,可是布帛仍然堆满了院子。

隋文帝一听这才相信,国家真是有钱了。

最新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最新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此话不假。

在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370年的分裂局面之后,中国又一次走向大统一。

这次大统一是如何实现的?是由哪朝哪位历史人物来实现的?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为国家的统一和实现盛世局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你很想知道吧?让我们来共同学习隋唐时期的历史。

一、知识梳理(一)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581年,北周外戚称帝,建立隋朝,定都,年号开皇,他就是隋文帝。

他于年派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

隋文帝建立隋朝和统一全国后,勤勉治国,锐意改革,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

(二)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暴政导致亡国。

618年残暴的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太原留守李渊在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三)“贞观之治”1.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

李世民就是,他遵从“”的古训,基本上做到了广开言路。

他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纳谏,推行一系列开明务实的政策,使唐朝出现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史称“”。

2.重用能臣是国家兴盛的原因之一。

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谏臣是,被称为“房谋杜断”的两位大臣分别是、。

3.唐太宗推行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负责审议的是省,负责决策的是省,在省之下设六部。

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

二、释疑解难(一)重点掌握杨坚于581年建立隋朝,都城在长安,统一全国时间589年。

杨坚的年号是开皇,杨坚统治时期国家富庶,社会繁荣,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开皇之治”。

(二)重点把握唐朝建立者李渊,建立的时间618年,都城长安。

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了解他的治国措施,可以从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民族关系等方面来理解记忆。

(三)本课有两幅工具插图,应注意字的写法,“筒车”学生经常错写成“简车”,“曲辕犁”错写成“屈原犁”,有时把“犁”写成“梨”。

学生应看图探讨两幅图能说明什么问题,它们都节省了人力,是生产工具的改进。

中国通史解说词 简书

中国通史解说词 简书

中国通史解说词简书
《中国通史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中国通史的解说词。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远古时期起,这块土地就孕育了数不尽的文明和历史。

中国通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悠久、丰富的历史之一。

通过对中国通史的解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探索这个古老国家的传奇故事。

中国通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那时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史记》开始了纪录中国历史的事物。

接下来的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相继兴起,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英雄豪杰的辉煌事迹,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中国通史的解说,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比如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刘备、关羽、张飞;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先河;唐朝的盛世,开放了与外国的交流与贸易;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秩序,以及许多其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中国通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通过对其深入解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个古老国家的悠久历史与璀璨文化。

希望今天的解说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历史知识和精神享受。

谢谢大家!。

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上课PPT课件

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上课PPT课件

贞观之治
1、什么是贞观之治?(P5—6) 2、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政策 3、分析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 4、如何评价唐太宗?
(626—649年在位 )
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 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 • 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 法律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 • 教育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 民族政策上:恩威并施,改善民族关系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一课
从“开皇之治” 到“贞观之治”
识记与理解:
1、记住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 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 朝的都城。 2、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 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 原因。
一、隋朝统一中国与“开皇之治”
1、隋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581年(6世纪) 建立者: 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589年,消灭了陈朝,统一全国。
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 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懂得“为君
之道”,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 • 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国措施
评一评 如何评价唐太宗?
A.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懂得 “为君之道”,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的古训,虚心纳谏,广开言路。
B.他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开创了“贞观 之治” 的盛世局面,为唐朝达到鼎盛奠 定了基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中国 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公元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
被部下杀死
李渊称帝建立
唐朝
唐高祖李渊(618—626年在位)
唐高祖窦皇后四子表
长子 李建成 太子 589-626
次子 李世民 秦王 598-649
三子 公李元玄6霸26年,早玄夭 武门之变两个

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之治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之治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之治原文与解析隋文帝(598年-604年在位)的开皇之治,是中国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由唐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中关于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对这一历史时期有更深入的了解。

隋文帝开皇之治起源于隋朝建立之初。

文章开始,提到隋文帝发动政变,推翻北周并夺取政权。

随后,隋文帝开始着手进行国家的统一和治理。

原文中描述了隋文帝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修筑运河、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均田制等等。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隋朝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首先,隋文帝重视农业和水利建设。

原文中提到他修建了著名的大运河,这对于国家的交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北方水利状况,还促进了北方和南方的经济联系,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其次,隋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原文中描述了他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如削弱地方豪强势力、设立三省六部制度等。

这些举措使中央政府的权力更加集中,提高了国家的统一度和行政效率。

此外,隋文帝还实行了均田制。

原文中提到隋文帝通过减轻负担、重新分配田地等措施,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提升,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隋文帝开皇之治是一个建立在强大国家力量基础上的治理体系。

通过修建大运河、加强中央集权和实行均田制等措施,隋文帝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隋文帝开皇之治也存在一些问题。

原文中并未详细提及这些问题,但历史学家们根据其他史料研究发现,隋文帝在统一和巩固国家的同时,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最终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中关于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原文带给我们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启示。

隋文帝的开皇之治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皇之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期其实屈指可数,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赢得了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开皇之治”。

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

那么,在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究竟如何?隋文帝又为此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大隋风云》上部第20集“开皇之治”。

蒙曼:那我们一听“之治”,大家可能心里都有点概念了,这不是一个常用的称号,是一个光荣的称号。

你可以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且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这个时代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

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为“开皇之治”呢?成就非常多,但是我们重点讲三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那我们先来看经济成就: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引《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讲。

《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

”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

”(《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了一个情况,说我们现在国库里已经堆满了布帛了,连走廊也堆满了,再也挤不进去了,所以请您赶紧给我们建仓库吧,否则我们没法办公了。

隋文帝一听很震惊,说连国库都有满的时候啊?我还不知道呢。

接着就赶紧问,我跟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轻徭薄赋啊。

而且这几年整天打仗,没少花钱啊!我害怕国库空了呢,怎么你倒说满了呢?这官员就说了,这几年您是消费来着,没少花钱,每年花出去的都有几百万匹布。

我们知道当时的流通货币就是布。

可是,您收进来的更多啊!每次您这几百万布要赏赐出去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打折扣,可是布帛仍然堆满了院子。

隋文帝一听这才相信,国家真是有钱了。

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成就了。

可能有人就说了,历史上这样的记录不是没有过啊。

比方说汉朝,汉武帝的时候,官方记载不也是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陈陈相因”,不就从这来的吗?说粮食堆得都到腐烂了。

这是汉朝,另外唐玄宗的时候,在天宝年间不也是财货堆得没处堆,最后又新修了几百座仓库吗?隋文帝这个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确实,这样的时刻,在汉朝、唐朝都有过,但是别忘了,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而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代皇帝。

汉朝和唐朝,那都是经过了(近)100年的发展才出现这样的局面。

而隋朝可是在第一代皇帝任上,仅仅用了13年的时间就出现了相似的局面,这还不是奇迹吗?这个奇迹是怎么取得的呢?怎么在短期之内聚积了这样多的财富?我觉得,主要应该归功于隋朝对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

其实,隋朝初年的时候,贵族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每一个贵族都有好多依附人口。

这些依附人口根部就不到政府这儿申报户籍去,也不给政府纳税。

他们就在贵族人家有一个私下的名籍,给贵族私下里交一些税就可以了。

那我们知道,这样一来,政府不是就少控制了很多纳税人吗?这是一回事,还有一回事,我们知道,隋朝的税收对象是针对成丁的男女,也就是成年男女啊。

那样好多狡猾奸诈的人就想办法。

比方说,自己明明是28岁的精壮大小伙子,一到报户口的时候,非说自己才14岁。

或者是明明是50岁什么都能干的壮年人,一报户口,说我已经83岁了。

这是什么意思啊?这在隋朝历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就叫“诈老诈小”。

这也是逃避税收,这一下子不就又少了好多纳税人吗?那这两大社会问题,让隋朝纳税人比实际数额少很多。

怎么办呢?就在开皇年间,隋文帝推行了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一个叫做“输籍定样”,一个叫“大索貌阅”。

就是针对这两大社会问题的。

这两个名词很新鲜,我们一个一个解释。

什么叫“输籍定样”?所谓“输籍定样”,就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户等划分样本。

也就是说,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上户”;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中户”;还有,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这一般就没有什么牛了,或者说有牛,没有男丁;或者牛也有,男丁也有,没有地,反正不一样,你就叫“下户”。

“上户”、“中户”、“下户”的划分标准在这个样本里写得清清楚楚。

那上、中、下户各自应该给国家承担的负担也写得明明白白。

任何人,你只要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样本一对照,你就知道自己的户等所属,也知道自己应该承受的国家负担。

这还不要紧,更重要的是,整个这个划分标准,它是贯彻的上户多交、下户少交的原则,就是明确保护弱势群体。

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个标准样本呢?这其实是宰相高颎出的主意。

高颎说,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愿意给大户人家当依附人口,就是不给国家当编户齐民,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赋税标准不明确。

穷人还要承担不少的负担,而富人反倒他的负担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多。

这样一来,好多人就觉得给国家干不如给大户人家干划得来。

现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我们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样本,让他们明白,如果投靠政府的话,就能享受优惠政策。

交轻税,比你投靠大户人家更加划算。

那么,不用我们强迫,甚至不用我们动员,这些依附人口就会自觉自愿,乃至自动地脱离大户的控制,到我们国家这儿申报户口来。

这样一来,国家掌握的纳税人口不就多了吗?这就是所谓的“输籍定样”。

再看“大索貌阅”。

什么是“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其实就是拿着户口本核年龄,根据你的相貌来核准你的实际年龄,那就是依靠乡里基层组织搞入户调查。

根据你的体貌特征来核定你的实际年龄,如有隐瞒,严惩不贷。

那在这种情况下,你胡子拉碴的壮汉,再想冒充小正太,这个就很难做到了。

就因为这样两项政策的推行,所以隋朝隐瞒人口的现象就减少了,纳税人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多。

多了多少?多了几百万啊!这样一来,仓库不就迅速地充实起来了。

这是我们说的经济成就。

因为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导致经济实力的加强。

我们也知道,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发展前景,不光要看经济,还要看上层建筑,也就是文化。

那隋朝的文化发展的怎么样呢?我们还是举一段史料。

《隋书·儒林传》的序言里讲:“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

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

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

”什么意思呢?隋朝统一之后,四海之内的知识分子都汇聚到京师来了,而且人们为了追求学问不远万里四处求学,所以在帝国的每一条道路上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这是汉魏以来从未有过的盛景。

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我们知道,自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中国已经打打杀杀好几百年了。

这好几百年间,你看吧,路上走的不是军队就是难民,现在居然满街都是吟诗作赋的书生了。

这不是太平盛世的最好写照吗?那么,这样的文化成就又是怎么得到的呢?这个还得归功一个叫牛弘的人,这个人做出杰出的贡献了。

牛弘是何许人?牛弘是关陇贵族集团之中一个难得的读书人,饱读诗书,读到书呆子的程度。

何以见得?《隋书·牛弘传》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有一次,隋文帝让牛弘去宣一道敕令,这是一道口敕,牛弘就领命而去了。

从台阶上下来,走到最后一级台阶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把皇帝让他宣的这个敕令给忘了。

怎么办呢?牛弘是老实人啊,没办法,赶紧回去吧。

老老实实地跟隋文帝交代,不好意思陛下,我下台阶的时候,把您让我宣的敕令给忘了。

隋文帝一听哈哈大笑,说看来啊,传话这样的小事真不该让您这大知识分子干啊!那你看,连皇帝的敕令都能忘掉,这还不是书呆子、糊涂虫吗?可是,就这么一个书呆子、糊涂虫,在大事上,可是一点都不糊涂。

就在开皇初年,百废待兴的情况下,牛弘就给隋文帝上了一份表。

他是这么说的:“昔陆贾奏汉祖云:‘天下不可马上治之,故知经邦立政在于典谟矣。

为国之本,莫此攸先。

”(《隋书·牛弘传》)什么意思?既然国家建立了,就要考虑治理问题。

怎么治理呢?先贤说得非常清楚,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

要想把国家管理好,必须要学习前朝的经验教训。

那前朝的经验教训在哪呢?在书本上写着呢。

所以,如果您问我治国以什么为先的话,那我就告诉您,以读书为先。

这是一个很好的见解、很好的主意。

问题是,当时你要提倡人家读书,总得有书可读吧?而隋朝,那是历经丧乱之后啊。

根本就没有什么书可读。

隋朝的家底有多少?跟大家摆一摆。

北周一共有国家藏书一万卷,后来又灭了北齐,把北齐这点库藏又打扫了一下,加起来一万五千卷,这就是隋朝初年国家藏书的全部内容。

这作为国家藏书哪行啊?怎么办呢?这点牛弘已经想到了。

他说“礼失求诸野”,现在国家历经战乱,是没有什么藏书,可是民间,老百姓手里,藏书是不少啊。

我们可以从私人手里征集。

问题是,人人皆有私心,你国家要是不给任何好处的话,平白无故就说把您手里书给我,那谁干啊?怎么办呢?牛弘讲,要想从老百姓手里征集图书,光靠行政命令或者是宣传鼓动是不行的,国家一定要舍得花钱。

只有你把钱花到让老百姓觉得划得来的程度,他么才会心甘情愿地把书献出来。

所以说,牛弘的这个建议合起来就是这么回事,第一,治国要优先考虑发展文化,要让人读书;第二,要想增加国家藏书量,必须从老百姓手里去买。

那对于这样一个建议,隋文帝什么反应?别看我们讲过隋文帝只正经念过两年书,绝对谈不上是什么大知识分子,也没什么风雅的情趣,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绝对是堪称英主。

就在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即将打仗,什么地方都需要钱的情况下,隋文帝慨然下诏:献书一卷,赉缣一匹。

(《隋书·牛弘传》)任何人,只要你给国家献一卷书,我就给你一匹缣。

缣是一种丝织品,我就给你一匹丝绸。

这个价钱是什么概念?我们一定得说清楚,大家才知道隋朝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我们都知道,隋朝税收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田租,庸其实是劳役,调是人民向政府提供的丝织品。

当时的农民,一年的调,就是一匹缣。

也就是说,你贡献给国家一卷图书,你一年税收的三分之一就免掉了。

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更加人性化的是你把这个书献给国家,国家并不是就据为己有,而是组织人力、物力去抄你个书,抄完之后呢,你的原件是完璧归赵。

也就是说,你只要把书借给国家读几天,你的钱就来了,这样的好事谁不愿意干啊?所以老百姓是纷纷踊跃献书啊。

就这样经过隋文帝和牛弘两个杰出人物的努力,隋朝的藏书很快达到了三万多卷。

就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翻一番了,这也成为隋朝推行文治的基础。

那我们也知道,一个社会真相良性发展,光有经济和文化成就还不行,还有一个指标也非常重要。

什么呢?就是吏治状况。

因为官员,他不仅仅是老百姓的管理者,是社会事业的组织者,还是国家和百姓之间的桥梁,他代表的是政府的形象。

你只有官员清正廉洁人们对政府才能有信心,国家也才能有发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