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文素养知识点全解析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11ed0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6.png)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解读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围绕着议论文展开,包括议论文的特点、结构、写作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议论文写作技巧等。
议论文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通过论证和证据的支持来说服读者的文章,它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是一种具有明确立场和观点的文章,一般包括议题、提纲、论据和结论等要素。
与记叙文和说明文相比,议论文更具有说服性和针对性,通过论证和证据的支持来说服读者。
议论文的语言更具有辩证和辩论性,常常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加说服力,同时也要求作者在阐述观点时要有明确的逻辑和论证。
在议论文的结构方面,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通常是对议题的交代和立论的提出,通过引出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同时也要交代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正文部分是对立论进行论证和阐述,包括论述自己的理由、提出相关的论据和例证,通过阐述和论证来说服读者。
结论部分是对论点的总结和升华,要顶着中心思想,概括全文,强化议题。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使议论文的写作更有条理和逻辑,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除了结构外,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对比、引用权威观点等方法来增加论据和说服力,同时也要注意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和有逻辑的论证方法,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在实际写作中,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精准,尽量避免使用夸张、绝对化语言,而要运用客观、准确的表达方式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我们要介绍一些常用的议论文写作技巧。
在运用例证时,我们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或者真实故事来增加说服力和读者的共鸣,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例证,使其与论点紧密相关。
在举例时,要注意事例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同时也要适当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加例证的表现力。
全册语文知识点集结——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全册语文知识点集结——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dfab9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6.png)
全册语文知识点集结——人教部编版五年
级下册
一、文言文阅读
- 熟练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型结构。
-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 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成语的含义。
二、诗词鉴赏
- 熟悉五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古代诗词作品。
- 能够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
- 掌握常见的韵律和格律。
三、阅读理解
- 能够独立阅读五年级下册课文,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 掌握提取文章中重要信息的技巧,如关键词标记、段落概括等。
- 能够回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
四、写作技巧
- 熟练运用五年级下册所学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 能够按照要求组织文章结构,合理安排内容。
-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五、成语故事
- 理解五年级下册所学的常用成语及其故事。
- 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语境。
- 能够运用成语进行简单的表达和写作。
以上是全册语文知识点集结,包括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和成语故事等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可以提高五年级下册语文水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eef2a8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0.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一、内容简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本册教材精选了多篇经典文学作品,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知识点涵盖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学鉴赏、文化传承等方面,通过细致讲解和深度剖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全册知识点也强调了语文素养的基础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增强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知识点概述识字与写字:学生将继续巩固常用汉字的识别与书写,掌握生字新词,提高识字量,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
词语理解:通过大量课文的阅读,学生们将扩大词汇量,提高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并深入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句子运用:学生们将学习更复杂的句型结构,提升造句能力,并理解各类句子的表达作用。
包括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并了解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古诗文阅读:学生们将接触更多的古诗文,包括经典诗句的欣赏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文阅读:通过学习课本中的文章,学生们将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写作训练:五年级下册的写作训练将注重篇章结构的搭建,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写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文章。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根据作文要求收集素材的能力。
口语交际:通过各类交际活动,如讨论、演讲、辩论等,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结合课程中的专题学习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归纳分析的能力。
三、语言文字知识词汇的丰富与扩充:五年级的学生应当积累更多的词汇量,包括常见词语、成语、俗语等。
学生需要理解每个词汇的含义,并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部编版单元解读全集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部编版单元解读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cf6e804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d.png)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部编版单元解读全集第一单元:见字如面本单元以《见字如面》为主题,通过讲述小学生在信件中交流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信件形式和写信技巧的认识。
教材内容包括信件的格式、信件的开头和结尾的写法,以及写信时需要注意的细节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单元:五谷杂粮本单元以《五谷杂粮》为主题,介绍了中国的主要五谷杂粮,如小麦、玉米、稻子等。
通过研究这些谷物,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培养对食物的认识和感恩之心。
第三单元:童话世界本单元以童话故事为主题,通过研究《长脚杯》、《小红帽》等经典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对童话故事的阅读理解和情感体验能力。
同时,教材还包括了一些与童话故事相关的课文,如写童话故事的方法、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等。
第四单元:有趣的科学本单元以科学实验为主题,通过研究《小小科学家》等课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教材内容包括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变化、物体的浮沉等。
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学生能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单元:家乡的四季本单元以四季变化为主题,通过研究《春》、《夏》、《秋》、《冬》等课文,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
同时,教材还包括了一些与四季相关的内容,如四季的景色、四季的服装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感受。
第六单元:古今中外本单元以中外文化为主题,通过研究《中国的象棋》、《美国的儿童乐园》等课文,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同时,教材还包括了一些与中外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中国的传统节日、美国的风俗惯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增长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七单元:故事里的人物本单元以故事人物为主题,通过研究《小狐狸乖乖》、《小兔子找妈妈》等课文,让学生了解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同时,教材还包括了一些与故事人物相关的内容,如故事人物的行为方式、故事人物的思想感情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人物分析和情感理解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知识小结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知识小结及考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cf215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4.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知识小结及考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概要本单元主要内容围绕着传统文化传承展开,通过讲述“《庐山谣》学写、背诵、理解,赞叹典范人物、珍藏传统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重点词语解析1.谣言(yaó yán):指没有根据的道听途说,缺乏真实依据的传闻。
2.焚香(fén xiāng):烧香祭祀,表示一种敬意和虔诚。
3.虚怀若谷(xū huái ruò gǔ):形容人心胸开阔,谦虚谨慎。
三、重点知识梳理1.《庐山谣》为唐代大文学家杜甫所作,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庐山美景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鼓励人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2.本单元通过学习《庐山谣》,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悟。
3.重点培养学生写作和背诵能力,通过学习《庐山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热情。
四、考点梳理1.理解《庐山谣》的主题和背景,能正确解释《庐山谣》中的词语和句子。
2.能够灵活运用《庐山谣》中的句子进行仿写,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能够背诵并理解《庐山谣》部分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学习建议1.学生可通过多次朗读和默写《庐山谣》,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老师可设计一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课堂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对《庐山谣》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六、总结本单元通过学习《庐山谣》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是一次有意义的传统文化传承之旅。
希望学生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所收获,不仅掌握了课文知识,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文素养 知识点总结
![人文素养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0781b8d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3.png)
人文素养知识点总结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对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理解和把握,是人们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种文化性格和文化品质。
它是指人们在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和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品质和基本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它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实践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整个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
在这里,我们将对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培养和提高有所帮助。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自身认知、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中所具有的一系列基本品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人文情怀:指人们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文明传承和创新的情感态度,体现了对人类文明和人类精神的尊重和热爱。
2. 文化修养:指人们对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人文领域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对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的感悟和体会。
3. 道德情操:指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规则的认同和遵循,以及在道德选择和行为实践中所具有的一种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
4. 社会责任:指人们对于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关注,以及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所具有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
二、人文素养的意义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个人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个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提高个人对于自我认知和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2. 社会互动: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增进社会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社会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3. 国家文明:人文素养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品格和文明素质,对于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培养和提高,其主要方式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自觉:个体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人文情怀、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注重提高个人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品质。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77e98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02.png)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一、概述《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是一篇全面梳理和总结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内容的文章。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老师及家长全面了解和掌握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和辅导。
文章主要包括课文讲解、知识点解析、重点难点强调以及能力拓展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依据人教版部编教材,对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点进行详尽的梳理和解读。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学期的语文课程结构和学习目标,从而为进一步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介绍部编教材的特点和重要性部编教材作为当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和重要性不容忽视。
部编教材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国家教育标准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首先部编教材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由教育部直接组织专家团队编写,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部编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其次部编教材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在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不仅包含了经典的文学作品,还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如科技、环保、社会热点等,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部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情感的熏陶等方面,都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和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教材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通过部编教材,国家能够统一规范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公平和质量。
同时部编教材也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桥梁,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深入研究部编教材的特点和重要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强调五年级语文下册在全册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五年级语文下册在整个全册学习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学生逐渐进入高年级阶段,五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时期。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2dada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12.png)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一、内容概述首先介绍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考点,包括重点课文的内容理解、生字词的掌握、文学常识的了解等。
第一单元通常涵盖一些经典篇章,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积累一定的文学知识。
其次概述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考点,第二单元通常会涉及到一些描写自然风光或者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重点考察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描写技巧的理解。
同时也会包括一些新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接着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和考点通常与科学探索有关,通过学习相关的科普文章或科幻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精神。
本单元的重点在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及科学类文本的阅读技巧。
第四单元到最后一单元的知识点考点会涵盖人生哲理、历史故事等方面。
这些单元旨在通过不同的文本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考点主要包括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人生哲理的领悟以及相应的文学素养等。
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重点和考察点,学生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准备和学习。
二、单元一知识点考点识字与写字: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并正确运用常用汉字。
特别是需要注意一些生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基础知识。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书写汉字,注意字的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
词语理解与运用:学生需要理解本单元出现的关键词汇,包括成语、短语等,并能够在语境中正确使用这些词汇。
对于词语的理解不仅包括其表面含义,还包括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和用法。
句子理解与表达:本单元会涉及一些关键句型、句式和修辞手法的使用。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并能够通过模仿和创造来运用这些句型。
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文本理解与鉴赏:通过阅读本单元的文学作品,学生需要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
同时初步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包括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
文化知识:本单元可能会涉及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或当地文化相关的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点梳理(附人物特点汇总)新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点梳理(附人物特点汇总)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6130d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e.png)
部编版五下语文精品知识点精品知识点全册附人物特点汇总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知识点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这首诗描绘的是(夏季)的景色。
通过对农村中大人耘田、绩麻,孩子学种瓜场面的描写,反映出农村的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情趣的生活,表现出农村孩子的勤劳纯朴、天真可爱。
2.《稚子弄冰》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这首诗描绘的是(冬季)景色。
通过对稚子脱冰、穿线、敲击、冰块破裂等情景的描写,表现出孩童生活的乐趣和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3.《村晚》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
这首诗描绘的是(夏季)的景色。
古诗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
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牧童的活动。
表现出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4.课文选自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品《生死场》、《小城三月》。
5.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玩耍的情景,说明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时期快乐、自由、幸福的家园,表达了“我”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
6.人物特点:天真幼稚、无拘无束的“我”;慈爱、包容、耐心的祖父。
7.《月是故乡明》是一篇抒情散文。
作者季羡林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8.童年趣事: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坑边望月。
(按时间顺序记叙)9.望月经历: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
(排比的修辞手法)(写童年趣事的目的,通过回忆这些往事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写成年的望月经历的目的,以各地美丽的月景,衬托出故乡月亮的美,表达“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
)10.《梅花魂》作者(陈慧瑛),梅花魂中的“魂”是精神,品格。
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人文素养教育知识点总结
![人文素养教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f88bf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b.png)
人文素养教育知识点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旨在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人,使他们在社会中更加有担当、有表现、有影响力。
本文将围绕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是指以人文科学为基础,通过学科知识和文化传承,在校园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肩负社会责任,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操和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贯穿学校教育各个环节和各个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是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加强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能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执着追求真善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
三、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1. 人文科学知识。
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 伦理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 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
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5. 美育和审美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美的事物。
6. 全人教育和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和方法1.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册解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册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0bfdf7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f.png)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全册解读第一单元课文解读课文一:《妈妈的生日礼物》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明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并学会用心为他人准备礼物。
课文二:《我的梦想》这篇课文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并鼓励他们积极追求自己的目标。
通过这个课文,学生可以学会自我激励和坚持不懈。
课文三:《海豚奇遇记》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主人公与海豚的奇妙相遇,引发学生对保护动物的意识。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课文四:《书的世界》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书籍的魅力,鼓励学生多读书、爱读书。
通过这个课文,学生可以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五:《百灵鸟》这篇课文通过描述百灵鸟的生活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个课文,学生可以培养对动物的兴趣,增加对自然的热爱。
课文六:《鼓励的力量》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鼓励的故事,鼓励学生在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单元课文解读课文一:《我最好的朋友》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主人公和他最好的朋友之间的友谊,让学生了解到友情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学会珍惜友谊,培养友好的交往方式。
课文二:《我的祖国》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和自豪。
通过这个课文,学生可以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课文三:《春天的故事》这篇课文通过描述春天的美好景色和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通过这个课文,学生可以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课文四:《五一劳动节》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和意义,鼓励学生珍惜劳动,尊重劳动者。
通过这个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劳动意识。
课文五:《小鱼儿与蓝鲸》这篇课文通过描述小鱼儿和蓝鲸之间的友谊,让学生了解到友善和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
![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e568bc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f.png)
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词语解释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间跨越了从公元
前770年到221年。
2.尝矢:试了味道的箭。
3.供需队:带着货物去供给队里士兵的人。
4.阖庐:列为徒弟的人的院舍。
5.大弟子:徒弟们。
6.庹:指定辅助的从事人员。
7.礼让升堂:礼仪和宽容的待人行为使人者受到提拔。
二、文学常识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古代战争中的文学作品,涉及到《论劫》、《寿亨》和《春秋》等作品。
这些作品描绘了古代战争中的策略和智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战争的思考与感悟。
三、作者简介
•司马迁:古代文学家,代表作品有《史记》等。
•左丘明:古代文学家,代表作品有《左传》等。
四、历史知识
本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荆轲刺秦王、孙膑、庞涓等。
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五、生字生词
1.噤若寒蝉:形容受惊吓后不敢作声。
2.寿亨:寿命长久。
3.沉默寡言:指人不爱言谈。
六、思维拓展
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文学作品?
2.你认为古代战争中的智谋和策略对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3.你如何理解礼让和宽容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结语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知识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战争和文学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文学修养。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有思想有修养的人才。
统编五年级下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统编五年级下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1c19bee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2.png)
课:军 神
理解描写人物动 作、语言和神态、 情绪变化的词 句,体会刘伯承 的坚强意志。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 和神态、情绪变化的 词句,用多种方式读 课文,充分体现以读 为本,读中理解、读 中感悟,尊重学生的 独特感受,增强读书 的指导作用。
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有特色 的表达方法,如对话描写、侧 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渗透写 作方法的指导。既注重了语文 的工具性,又注重了人文性, 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让学生带着感情 读,既可以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反映人物的内心 世界。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通过对毛 主席动作、语言、神 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 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 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 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 很好地走进毛主席作为普通 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 世界。
统编五年级下第一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单 元
人文
主题
语文 要素
具体安排
一
童年
往事
体会 课文 表达 的思 想感 情。。
课题
要素呈现方式
教学建议
注意问题
第1
课:
古诗三 首
找出三首古诗中 描写儿童表现的 词语,体会童年生 活的乐趣。如学种 瓜、月兑晓冰、横牛 背。
1.自主、探究、 有感情朗读。
2、借助关键词和 插图想象画面。把 古诗改写短文。
2、记录当时真实感受,不拔高, 不编造。
3、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
统编五年级下第二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单 元
人文
主题
语文 要素
具体安排
二
走进 中国 古典 名著
初步 学习 阅读 古典 名著 的方 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部编版单元解读全集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部编版单元解读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7f3b407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9.png)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部编版单元解读全集第一单元:人与自然主题概述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通过阅读有关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文章,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动物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和动物的喜爱之情。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草原》课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景象,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2. 《鸟的天堂》课文描述了一个鸟儿快乐生活的地方,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3. 《鲸》课文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鲸的特点和习性。
第二单元:故事里的智慧主题概述本单元以“故事里的智慧”为主题,通过阅读一些含有深刻寓意的成语故事和民间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故事中的智慧和道理。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守株待兔》课文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根旁等待兔子撞死,结果饿肚子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2. 《揠苗助长》课文讲述了一个农夫想要帮助稻苗长高,结果把稻苗拉长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 《精卫填海》课文讲述了精卫鸟为了报仇,决心填平大海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第三单元:诗歌里的春天主题概述本单元以“诗歌里的春天”为主题,通过阅读一些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文学人文素养知识点总结
![文学人文素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cf5799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8.png)
文学人文素养知识点总结一、文学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文学与人文素养密切相关,文学是人文素养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人文素养的内涵和理念。
而人文素养则是人类对于自身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理解和表达,是一种对生活、思想和情感的综合体验和表达。
因此,文学与人文素养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互为表里的关系。
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节、背景和语言等方面得以展现。
同时,文学作品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人文素养。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可以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对文化、历史、社会、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理解和认知,进而使个体的思维和情感更加深刻,体验更加丰富,修养更加高尚。
二、文学与人文素养的内涵1. 文学的内涵文学是人类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类灵魂的抒发和寄托。
文学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涵盖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接受和阅读等多个方面。
在文学中,包含了对于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思索和表达,以及对于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念的反思和表达。
文学的内涵还包括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的类型和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方式,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
2. 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对文化、历史、社会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理解和体验,并能够在自身的言行举止中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人文素养首先包括了对于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是对于人类智慧和情感的认同和感染。
此外,人文素养还包括了对于社会、历史和时代的认知和反思,对于人类生活、伦理和价值观念的审慎思考和坚守。
人文素养还包括了对于自身情感和情感世界的深入体验和表达,以及对于他人、自然和宇宙的尊重和敬畏。
三、文学与人文素养的作用1. 文学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可以培养和熏陶人的内在修养和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也往往是一种对于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和表达,可以引导读者对于生活、情感和思想的反思和体验,从而提升人的情感智慧和内在修养。
人文素养的讲义
![人文素养的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0bd751af18583d049645990.png)
《人文素养》讲义一."人文素养"的涵义: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人文素养何谓"人文素养" 望文生义,可以从"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深入理解."人"是指有生命的,鲜活而独特,真实而朴素的,非"物"非"神"的.其基本属性包括:"人性的,人道的,有精神的,世俗的,幸福的";"文"即文化,是人类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不仅仅指知识(经验),还包括"价值规范"和"艺术"等;"素养"即平常的修养,是日常的,日积月累的,不断丰富发展的素养."这一术语,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对于古典文化有着相当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2.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 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3.珍视人的完整性,反对对人的生命和心灵的肢解与割裂;承认并自觉守护人的精神的神秘性和不可言说性,拒斥对人的物化与兽化,否则将人简单化,机械化.4.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5.对于人的心灵,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给予深切的关注;内心感受明敏.丰富,细腻与独特,并能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6.重视德性修养,具有叩问心灵,反身而诚的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7.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8.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9.具有终极关切和宗教情怀,能对于"我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一类的问题作严肃的追问.10.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差异,不同, 另类,甚至异端,能够抱以宽容的态度.11.能够自觉地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诸如公平与正义.二,教师的人文教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至少可指三个方面:①广博而丰腴的文化底蕴.指教师在知识的拥有上要"渊博".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另外,还应广泛猎取,长成自己的人文"血肉".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理解.②敏锐而有深邃的时代感悟.表现为教师不仅要有"信息"上的量增,更要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包括反思,感悟,启迪等),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③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语文教师的生活情趣,应该是积极而又多彩的.表现为:一是富有童心,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二是开朗乐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的机智;三是丰富而多姿多彩,充满动感和朝气蓬勃;四是昂扬而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导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三,"人文素养"的现实意义:1,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第三次全教会以来,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开展起来,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长期分离,许多学校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做人教育;强调自然科学的学习,以分数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素质的高低,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教育,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等这些人文底蕴的增长远远滞后于知识的发展,这些都是素质教育改革中面临的种种问题.2,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作为实施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近几年来,部分教师的追求与信仰发生偏差,不能把献身教育,潜心育人作为人生第一目标,作为最高理想境界.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个优秀的教师当为人师,把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最终目的.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从事本工作的人必须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开放的新形势下的教育呼唤具有这样人文精神的教师.换言之,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科学,人文底蕴,才能培养出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长时间以来,在广大教师中更多地重视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忽视了人文修养的增强.因此,加强人文修养是目前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中,广泛存在着金钱至上,追求物质享受,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现象.伦理道德,基础道德低下,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前途缺乏责任感,邪教,黄,赌,毒泛起,黑社会抬头,假货充斥市场,假药危及人们健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曾对中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现状进行调查,统计表明:"30%多至70%的学生做不到或有时能做到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关心集体,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拾金不昧,遵守纪律,在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等".该研究还分析了学校对基础文明,道德文明,人文教育重视不够是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些不得不使我们考虑, 人文教育在民族群体中的重要地位,小学生人文素养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值还处在世界排位的后面,人口问题带来的巨大包袱我们还要长期背下去,同时我们过去的一些失误和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不能不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九九八年长江百年不遇的一场大水教训了我们,长期无节制地滥垦滥伐森林,严重破坏草原植被,就会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必定祸及子孙;清华大学87%,北京大学72%的毕业生出走海外,使我们看到我国人才流失的严重性;近几年每年受到党纪政纪刑事处分的处级以上干部就达4000人以上,使我们看到腐败现象的难以根治;全国患爱滋病的人数达60万,这个基数如果发展下去,进入增长期将是非常可怕的.要铲除这些邪恶的社会现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人的素质.4,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基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不仅是侧重理论,侧重书本,而且是侧重少数几门"主科".仅以目前小学的课程为例,除了"大三门"语,数,外和"小三门"音,体,美以外,还有劳动课,科技课,社会课,自然课等等课程,这些被称为"副科"的课程无论从哪一门来看都设计得很完美,不仅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而且还包含有大量动手的作业,但学生们被告知,这些课程中的大多数内容都因为缺乏足够的课时而不能讲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不仅占据了最大量的课时,而且这三门课的作业也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中小学阶段主副科的划分,以及在课时分配上各学科之间鲜明的主次地位,构成了学科的等级化,这种等级化课程教学的结果,必然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以及各类知识间的平衡,也会影响学生正确认识知识整体,并导致群体偏科现象,即将所有学生的精力集中导向少数学科,构成群体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缺陷.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世界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其结果是,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却排名倒数第5.此项调查还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它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同时,中国学生回家后每周还要在数学上花4个小时,而其他国家孩子在家学数学的时间每周不到1小时.毫无疑问,在学数学和演算数学题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必然会导致中国的学生缺乏参与其他活动的机会;数学能力的过度发展,实际上是以透支其他方面的发展潜能为代价的.因此,中国学生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所付出的代价就是时间加创造力.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即使是语文,尽管课时并不少,但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比国外低很多.阅读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低能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检索,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按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这种研究性的写作训练与我国为应试而进行的作文训练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站在知识总体之上选取为己所用的知识,以及如何将所学的知识排列组合出新的阵容.其结果是,最初表现在阅读,写作,收检信息能力上的优势,最终表现在判断,组织,运筹能力上的优势.仅以美国中学为例,即使是在数学资优班,课后的作业中也很少有数学作业,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作业量却相当大,为了满足学校的基本要求,学生们必须在课后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并不断地写出作文乃至论文.中美两国的学校在数理与人文两方面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相异之处.譬如,美国的学生若想在参加数学竞赛之前进行赛前培训,会发现很难找到相应的培训机构.相比较,我国奥校培训班遍地都是,真可谓数学竞技培训大国.对比是鲜明的,在我国的学校重视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美国的学校重视的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我国的基础教育强调数理解题训练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重视用语言来表达思维,以思维来提高语言,其中既包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能了解自己,同时也包括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理解别人.我国学校在语言方面的训练,不重视个人思想观点的表达,重视的是记忆背诵名家的名篇,并模仿名家的写作方式写命题作文.由于缺乏在语言理解基础上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正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偏重于数理学科的知识积累,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最终构成了学生整体性薄弱于人文能力与创造能力.从教育内容来看,这不仅是由于对阅读量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低要求,而且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训练很少包括那些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的内容,诸如收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动手实践,实验操作等等.这些活动的缺乏必然导致我国学生在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独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缺陷.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四,《语文课程标准》中体现着人文素养的精神实质.如果要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回答就是一句话: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贯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必须防止和避免前述的两种倾向.既要反对不顾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放弃或者弱化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任务,把语文课程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倾向,也要反对忽视语文课程固有的人文因素,取消或者淡化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把语文课程演变为纯技术训练的课程的倾向.同时,在反对一种倾向的时候,一定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从我们当前的教学现状出发,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它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大前提之下,切不可认为语文课程的任务只在进行人文教育,而竟忘了语文课程特有的任务.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必须明确,在语文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这段话在指出提高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强调指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也就是说,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是统一的,不要人为地割裂.上面的论述已经说明,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主要指的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本养是在同一个过程中统一进行的.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那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是什么呢《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的论述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是说,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靠的是在语文实践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什么说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主要依赖语文实践呢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法国有一句古谚:"打铁才能成为铁匠."这句话,乍听,颇似废话;细想,耐人寻味."打铁才能成为铁匠",这就是说,在铁匠炉旁站着看的,纵然站上三年五载,也不可能成为铁匠;在教室里听"铁工学讲义"的,即使把讲义倒背过来,还是不能成为铁匠.要成为铁匠,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举起铁锤一锤一锤地打下去."打铁才能成为铁匠",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掌握任何一种工具,主要依靠实践.既然一切工具的熟练使用,都必须通过多次的实践,那么,作为一种极为复杂而又要求高度精确的工具的语文,要掌握它,就更须反复多次的实践.吕叔湘先生讲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要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必须形成长时工作记忆,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一个意思,只要大家都听得懂,都这么说,就得承认它是正确的.而且,事实上,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比如,白种人可以简称为白人,黑种人可以简称为黑人,黄种人却不简称为黄人.上山,上楼,这都好理解,上北京,上省城,也可以解释,可即使厕所在楼下,为什么也非要说"上厕所"而不说"下厕所"呢类似这些语言现象,研究语言的人当然能够也应该从理论上做出一些解释,但学习语言的人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为什么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依赖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呢这也是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语文实践,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我们的语文教材,尽管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但总的来看,应当说还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那么,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为什么不能被学生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呢一种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因此,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过程.五,《语文课程标准》是人文主义的完美体现.课程观:努力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于课程之中1.突破学科中心,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这个狭窄的视野,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的联系,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理念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发展的特定功能.2.构建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它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标准》中,还首次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个新名词,要求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资源.它特别强调了家庭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资源,提出广播,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体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学生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1.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1996年国家教育部曾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过高,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而《标准》中要求:"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换言之,它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每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发展的"大众教育".2.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在理念上的体现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并在"工具性"的基础上着力体现其"人文性".3.重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特别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以真正落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标准》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1.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标准》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实践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语文教学而言,加强语文实践无疑是学好语文的绝好途径.《标准》写到:"语文是实。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单元全书解析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单元全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f639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e.png)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单元全书解析本文档旨在对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各个单元进行解析,以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课文解析该单元的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友谊的故事。
通过阅读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真正的友谊是无私且可靠的。
故事情节紧凑,语言简洁明了,容易理解。
第二单元:诗歌赏析本单元的诗歌主题是大自然。
通过赏析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力量。
诗歌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境。
第三单元:古诗词鉴赏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古诗词,让学生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化。
这些古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四单元:阅读理解本单元的阅读材料包括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科普知识。
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材料,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扩展知识面。
材料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科学等多个领域。
第五单元:写作指导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这些写作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六单元:名篇赏析本单元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名篇,让学生学习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
这些名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第七单元:文言文阅读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古代经典文学作品。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可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八单元:写景作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写景作文。
通过学习这些写景作文,学生可以提高对环境的观察和描写能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以上是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单元全书的简要解析。
通过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部编五年级下语文重点知识
![部编五年级下语文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4ed14d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7c.png)
部编五年级下语文重点知识部编五年级下语文知识1第一单元1《草原》:A 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线索:草原美景、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草原美景、迎客、待客、话别)(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B 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之路、经济交流之路、友谊交流之路、商贸交流之路。
3《白杨》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 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 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C 含义深刻的句子: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