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和《竹石》,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4.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背诵《马诗》,导入新课。

导语:在上节课中,诗人李贺把自己爱国的壮志和理想化作了《马诗》这首古诗,我们对他的才华感到钦佩,但又对他的命运感到哀叹。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情感,我们先来学习于谦的《石灰吟》。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单介绍作者。

(1)板书诗题:“石灰吟”,学生讨论题意。

①“吟”的意思谁知道?(“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游子吟》。

《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那么“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石灰吟”即赞美石灰。

)(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①介绍作者。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

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遒劲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②了解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日后的人生追求。

2.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3.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XXX: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XXX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3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凉州词》和《秋夕》三首古诗。

2. 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3. 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感知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和背诵,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内容:三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欣赏《古诗三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古诗鉴赏能力。

本教案采用部编版教材。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并准确理解其中的意义。

3.能够鉴赏古诗的优美之处,并进行简单的创作。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

2.课件或白板。

3.学生朗读《古诗三首》的录音或视频。

4.学生练习朗读古诗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老师播放《古诗三首》的录音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2.老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古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步骤二:帮助学生理解古诗(15分钟)1.老师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向学生解释其中的生字词和短语。

2.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老师让学生朗读古诗,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

步骤三:学生合作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研读。

2.学生小组内讨论古诗的意境、表达和词句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3.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步骤四:学生创作(2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写一首类似的诗。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给予一些建议和鼓励。

步骤五:课堂总结(10分钟)1.老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总结。

2.教师概括授课内容,并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整理好,写成诗集,交给老师。

2.要求学生复习所学的古诗,准备小测验。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提高了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忆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的引领知识与才能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拟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老师参考〕初读诗歌,模拟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完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完美教案教学设计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2)指名学生说。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3)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小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战宏图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解题导入,了解文体。
1.了解“吟”这种诗歌形式。
(5)熟读成诵。
三、盘点收获。
同学们,学习古诗,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师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四、“两翼”带文环节。
认真阅读《经典诵读》中《新竹》,结合注释,了解意思,说说自己的感受。
1.自主学习,边读边批注。
2.汇报交流。




作业设计
1.探讨: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出示PPT)
(2)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一主”教材教学环节。
(一)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批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
李贺 唐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通过朗读、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

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1. 知识与技能:a. 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登高》、《春夜喜雨》、《望庐山瀑布》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理解古诗中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b.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知识。

c.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a. 通过朗读、背诵等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

b.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色。

c.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的创作或仿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简要介绍今天所要学习的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让学生跟随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

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及其含义。

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对每首古诗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三首古诗的艺术特点,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通过讨论、分享,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小诗或短文,以巩固所学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友情、亲情的珍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翊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
牵牛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听读、朗读邀请学生诵读该诗;
5.感知《迢迢牵牛星》中表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及背景;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及意思;
3.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在诵读时能够传达出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
1. 古诗《迢迢牵牛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教学过程
1. 初读课文
1.介绍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2. 理解诗歌
1.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

2.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朗诵古诗
1.学生跟读古诗。

2.分组朗诵古诗,比赛哪组表现更好。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2.写一篇感悟古诗的作文;
3.制作一份关于古诗的漫画或绘画。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能力。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的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人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人教()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品味古诗中的节日,看一看千百年前古人留下来怎样的节日记忆。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生字:侯章泣盈脉栖鸦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进行生字书写。

三、学习《寒食》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时节,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皇宫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

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9.板书设计:寒食春城→飞花斜柳不满、讽刺寒食→权臣烛火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迢迢牵牛星》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含义。

(2)理解《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古诗《泊船瓜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作者王勃,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学习《泊船瓜洲》(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瓜洲美景”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3.学习《游园不值》(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游园不值”为主题,进行讨论或写作。

4.学习《江上渔者》(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江上渔者”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欣赏大自然。

6.作业布置(1)背诵三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创意改编,如绘画、写作等。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

2. 作品主要情节的讲解与分析。

3.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分析。

4.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的作用。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简要介绍作者笛福的生平事迹,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3. 作品主要情节讲解: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4. 鲁滨逊人物形象分析: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5.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讨论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 作品艺术特色品味:分析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的作用,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寒食》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四、板书设计: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难点)三、教学方法及设想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效果的办法,利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欣赏图片让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2.出示教学目标。

3.作品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4.朗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1)给三分钟时间,学生自我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揣摩课文的意蕴。

2)全班齐读课文,点拨字词和读法。

注意掌握五言诗的朗诵节奏。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全班读书,自学下列问题:(1)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词、句、艺术手法)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2)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3)《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4)本诗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主旨)6.学生讨论,互助答疑(8分钟)7.师生合作探究。

(1)点播:A、这首诗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

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与前面的“星”重复,又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态。

起笔就引导人们抬头仰看深邃广阔、星汉灿烂的夜空,让人们神思直飞向那个凄婉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B、“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

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

C、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却织不成一匹布,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强烈的悲凄之感和悲痛之情。

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伤心D、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是有人压制了她的爱情。

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痛苦的感情。

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

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

E、读了这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画面?一位女子泪光盈盈地站在水边,含怨带愁地望着牛郎的方向。

以女子的饱受离愁、楚楚动人、凝眸深情远视的神态结束,既给人以美感,又让人想象回味。

(2)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皎皎: 写星的光辉,亮纤纤: 写手的形状,秀美札札: 写织机的声音,(织布繁忙)盈盈: 写水的形态,清且浅脉脉: 写人的神情,含情(3)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

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4)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8.小结诗歌鉴赏的方法:(1)把握诗歌的特点。

(2)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来理解古诗。

(3)反复诵读,品味,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抓住关键字词或诗句,以点代面。

9.当堂练习:(赏析《杳杳寒山道》)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

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

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

诗风幽冷,别具境界。

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

首联写山水。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

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

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

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

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

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

《卫风。

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

”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

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

“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

八组迭字,各具情状。

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

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

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

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

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

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1.“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2.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

10.课后作业:(1)默写两首诗(2)熟读成诵。

二、选择题2.爸爸教我读中国诗程怡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