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生活与体验”

合集下载

《品德与生活》的情感体验

《品德与生活》的情感体验

浅谈《品德与生活》的情感体验从教二十七个春秋,当了二十七年班主任,我深深体会到:为师之本在于心。

只有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才有收获,有所效果。

我深爱这片沃土,爱融进了我的事业,流进了学生的心田。

今年我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一年级实施教材改革,实行新课程标准,回顾反思这一年的工作,汗水与泪水交织,忧思与欢乐并存,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的点滴体会。

一、走进家庭,体验亲情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充满师爱的学习氛围,更离不开一个充满父爱、母爱和睦的家庭环境。

善于从各个方面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是班主任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一年的教学,我发现一年级的教材改动很大,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一样,是无法比的,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学生与家长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班主任要敢于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向学生家长开放,允许家长随时走进课堂,给家长创造一个能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空间,家长可以发现孩子优点也可找与他人的差距。

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走进家庭,和学生家长一起娱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进步,用心观察,用心记录,体验亲情,我们一起去摘星。

二、走进社会,体验民情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他不仅有人类和活动,而且还有大自然动物、植物,只有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才能构建美丽的家园。

少年儿童从小就应走进社会,热爱身边的人们,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品德与生活以社会主线,沿着家庭——社会——祖国——世界的思路。

为了塑造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让小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能力。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地球村离不得长幼之亲情、同学之友情,要求人类讲诚信,讲互住,讲礼仪,也就要求老师带着学生走进社会。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社会里的生活是很好素材,我带着孩子们逐图看,共同走进社会,感受生活。

三、走进自然,体验风情有一首歌“走进大自然”,歌词是这样的:走进春天,走进温暖,走进绿色,走进蔚蓝,走进原野,花儿点头笑,走进林中,小鸟唱的欢,走进山谷,有回声,走进河滩来野餐,走进阳光拥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拥抱明天。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虎林市第三小学孙爱清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而《品德与生活》更使人耳目一新。

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试验,我明白了《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使学生在兴趣、愉快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培养品质,也给教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以下几点:一、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如在学习《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这一主题时,我先布置学生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去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各种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小学品德与生活听课心得体会1充实、创新可以说是这次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令人难忘的特色。

一天六节课的容量,使品德与生活课堂展现出来的是教学艺术与语言技术的融合,是教师教育理念与学生本位成长的深刻展现。

我还是第一次参加品德与生活听课活动。

这次听课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回想听过的六节课有这个几个关键词一直在脑海中闪现:生活、活动、体验。

下面我就从这几方面谈谈一些感受。

一、生活化《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向学生呈现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手工制作等生活素材,为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头。

既然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要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感受,与他们一起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

二、活动化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的灵魂,《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平台。

在这六节课中,教师在教学中都能以活动串的形式组织教学,很好地突出了活动性,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有些老师能够充分挖掘活动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所要学习的生活常识等等都是来自生活,教师将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自信、大胆、声音洪亮、语言流利的说出答案来,体现了学生的良好素质。

从中可以看出平时老师下了很多工夫,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品德与生活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道德、礼貌、友谊、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与教育。

在过去一个学期中,我积极参与了《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并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收获。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等。

通过一些案例分析和教学活动,我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准则和道德底线,并引导他们将这些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社交礼仪和礼貌表达方式。

在教学中,我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礼貌用语。

例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学会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并在活动结束后互相称赞和感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礼貌表达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我让学生体验到积极向上的情绪,并教会他们合理调节负面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通过与他人分享、互助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关爱他人的快乐,并将这种关爱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最后,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品德与生活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家长参与到品德与生活的教育中来,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与生活习惯。

我还定期开展家长会,与家长分享课堂教学的情况,交流教育经验,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发展。

在教学工作总结中,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一是教学内容的设置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还需不断创新和完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三是评价方式需要更加全面客观,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需注重观察评价,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

体验——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在活动体验中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让儿童自主体验,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体验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亲身体验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

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放风筝了。

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生3说:我发现春天小蚂蚁都出来了。

生4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生5说:春风吹在我的身上真爽,春天真好啊!……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人——《品德与生活》体验教学谈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人——《品德与生活》体验教学谈

著 名 心 理 学 家柯 伯 尔 认 为 : 童 儿 道 德 发 展 是 从 理 智 发 展 经 角 色 承 担
体 验 . 更 好地 推 动 学 生 良好 品 质 的 能
形 成和 发 展 师要 积极 引导 学 生 参 教 与 学校 生 活 . 时 捕 捉 校 园 内 发 生 的 及 典 型事 例 . 以丰 富 品 德 课 的 践 行 体 用
我 还 在课 堂 上 播 放 《 园 礼 仪 专 题 校
体 并 快 乐 地 成 长 呢 ?教 学 中 。 组 织 我 孩 子 们 进 行 了一 次 “ 们 都 是 好 朋 我
友” 主题 班 队活 动 。 动前 . 活 我让 孩 子
1家庭 体 验 . . 学会 感 谢 父 母
现在 的孩 子 .大 多 是 独 生 子 女 . 他 们 在父 母 、 辈 的过 度 呵 护 和 关 爱 长
其他 / 海撷 英 教
在体验中成长
德与生活》 体验教学谈
人 民政 府 教 育督 导 室 陈 美 玲
苏 霍 姆林 斯 基 说 : 道 德 , 有 当 “ 只 它被 学 生 自己去 追 求 . 得 亲 身 体 验 获
的 画 面 、 俗 简 练 的解 说 , 起 了 学 通 唤 生 的情 感 体 验 . 生 们 初 步懂 得 了 遵 学 守 学 校 生 活 规则 与纪 律 的 重 要 性 . 树
个 情 景 。 对 孩 子 们说 :大 家都 找 到 我 “
了好 朋 友 .我 们 把 自 己带 来 的 好 吃
的 、好 玩 的 拿 出来 与 朋 友 一 起 分 享 吧 !” 后 , 激 励 、 随 我 引导 孩 子 们 大 胆 地 表 现 自我 . 演 节 目… …孩 子 们 在 表 轻松 愉 快 的活 动 中增 进 了解 . 相 接 互 纳 . 验 到 了 友谊 的可 贵 与 快 乐 。 体 二 、 换 角 色 。 体 验 中 学 会 感 变 在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设计》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设计》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设计》心得体会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次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设计的培训。


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的
重要性。

首先,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为小学生,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品德修养
方面的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例如,勇敢、正直、诚实、宽容等品德素养的培养,不仅可
以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与
他人相处,培养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品德与生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可以
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目标塑造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了解自我、设立目标、规划行动方案、及时总结和调整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计划能力会得到有效地锤炼。

最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原则:根据阶段
性原则确定研究内容、注重情境教学、重视性别平等、注重教师的
示范引领等。

在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尤为关键。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中
去体验、去感受并去应对。

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提升,以身作则、以德为师、循循善诱地塑造学生的品格。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设计中,应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坚持原则性设计。

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
践中,我一定能够更好地运用培训所学知识,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
起到推动作用。

《品德与生活》课有感

《品德与生活》课有感

《品德与生活》课有感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给了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那么怎样让孩子们“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呢?下面就以《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品德与生活》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

如在学习《与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课后我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昨天我的邻居老张突然跑来找我说:“新搬来的李某好可恶!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我非常同情他,说:“的确可恶,你没有马上报警?”他说:“没有。

我就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听我的爵士乐。

”一则小笑话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邻里之间许多的凡人小事,如爸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你是怎样帮助邻居的等等,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自己明白了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从而引申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

像《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和动物交朋友》等课,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通过对身边的事的回忆、讲自己和小动物的故事,通过积极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学生们对保护好眼睛、爱护小动物,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他们的认识会达到更高的层面。

二、诙谐幽默的品德课是最快乐的今天的课堂,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僵化模式,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也可以是导演更可以是演员,而且是这部戏的主角,师生合力上演的是一部轻喜剧。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课后思考与实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课后思考与实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课后思考与实践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课后思考与实践是帮助学生巩固、应用与延伸课堂所学内容的重要方法。

1. 提倡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在课后思考课堂所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家庭、学校或社会中体现诚信、友爱等品德,或是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

2.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生活中,将课堂所学的品德观念运用到实践中去。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工活动、环保宣传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制定反思活动。

通过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课堂所学,并思考自己在实践中的表现和不足之处。

可以设计问题或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或团队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协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记录和反馈。

要求学生记录实践过程和心得体会,可以通过写日记、拍照、录音等形式进行记录。

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

总之,课后思考与实践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与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参与实践和反思总结,帮助他们巩固并应用所学的品德观念和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和人生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解析与实践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解析与实践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解析与实践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在小学阶段,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策略等方面对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进行解析与实践探讨。

一、教学目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念,激发他们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意愿。

2. 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

通过生活教育,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和休息等。

3. 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品德与生活教学,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二、教学内容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内容是多样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品质教育。

教育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友善、团结、勇敢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品质的重要性。

2. 社会责任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和公益事业,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3. 生活技能教育。

教育学生学会自理、自强、自尊、自信,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如个人卫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

4. 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和实际案例的引导,将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生活技能应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方法需要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品德与生活相关的场景,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度和理解力。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阶段对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不是以说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要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致力于创设全新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为师生发展而教,为师生发展而学。

在教学中,应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遵循三个“一致”,即一致地贯穿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一致地重视把社会的、科学的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一致地体现出思想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等特点,真正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针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的特点。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辨明是非,感知善恶,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激趣体验品德与生活课程所展现的活动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都是学生所熟悉的。

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如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一课,在活动一开始,我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导入,请他们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从一个盒子里摸各种纸制品,并将课前搜集到的纸制品图书、扇子、纸杯、包装盒、人民币、复写纸等放到袋子里,再找其他同学上前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

接着我还让大家看一看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物品是纸做的?用寻找身边的纸制品激发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感受到纸的方便之处,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纸的欲望。

二、调查体验,关注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达到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解与实施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解与实施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解与实施学科:品德与生活学校:和平区昆明路小学姓名:吴玫[内容摘要]《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教学活动必须以儿童生活为基础。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生活化的理解与实施对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学活动生活化的重要意义和落实的方法与途径。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二、落实生活化教学活动是推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三、拓展生活化教学活动是鼓励学生完善良好习惯的有力支撑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讲话中特别强调:“目前,我国急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青少年道德建设,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转变传统的、单一的品德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应运而生,落实好《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是每一位任课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众所周知,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蕴藏于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因此,教学活动生活化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的理解与实施对促进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重要意义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品德与生活》课程必须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行为习惯为目标。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教学经纬 ・ 品 思
新 课 程 改 革 倡 导 多 元 化 的 评 价 理 念 ,在 教 学 活动 活动 的 评 价 表 ( 下 表 )使 评 价 真 正 成 为 教 师 、 童 共 如 , 儿
中 , 了 关 注 上 述 的 教 学 策 略 , 觉 得 还 要 注 意 充 分 运 除 我
用 多 元 的 评 价 去关 注孩 子 探 究 的 过 程 、 力 的 过 程 , 努 以
把 自己种 的 植 物 拿 回 学 校 , 班 进 行 交 流 和 评 价 。在 孩 全
子 的 互 相 交 流 中 , 以看 出孩 子 所 体 验 到 的 不 仅 仅 是 种 可 植 所 带 来 的 愉 悦 。 且能 更深 地 感 受 到 孩 子 对 大 自然 的 而
热爱 , 活的热爱 。 对生 正如《 德与生活 课程 标准》 品 所说 ,
然 、 爱 生 活 的 良好 品 质 。 热
2演一演 , . 再现生活 。 如教学 《 遵守交通规则》 一课 ,
虽然 文 字 不 多 , 在 一 幅 幅 生 动 的 图 片 中 , 涵 了 丰 富 但 蕴
社 区 生 活 中 去 , 之 扩 展 和 深 化 。另 一 方 面 。 计 富 有 使 设
坐活 申掌 每发展
浅 谈《 品德与生活》 教学 的实践 与体会
广 东广 州市天 河 区华康 小 学(160 何小 玲 502)
活 。 生 活 中 形 成 良好 的 品 德 习惯 ? 面 在 下 浅谈几点教 学 融 人 生 活 一 教
引 导 儿 童 热 爱 生 活 。学 习 做 人 是 课
1 . 找一找 , 留心生 活。《 品德 与生 活》 教学 内容 的设
计安 排 。 合 孩 子 的 年 龄 特 点 , 的 教 学 内 容 是 孩 子 比 符 有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让《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让《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让《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综合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带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的过程。

新课标认为: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任知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首先体验和道德认知。

所以作为一个《品德与生活》的老师,要加强教学与生活和社会的融合,使我们的教学贴近生活,让品德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

一、让学生真正地走近生活,走进生活。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因此我们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的知识的单靠从书本上获得是不够的,所以我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尽量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例如我在教学《我和太阳做游戏》一课时,我就把学生带出教室,请学生坐在花坛边,闭上眼,听着优美的音乐,伸出双臂,用双手去抚摸太阳,用笑脸去接受阳光。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知阳光的明媚。

接着我和学生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感受影子与阳光的关系,和学生一起在阳光明媚下吹泡泡,体验阳光色彩的。

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做和太阳有关的游戏,让学生自己谈与太阳有关的知识。

这样在愉快中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我的这一节课就圆满地完成了。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了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从中受到了教育。

二、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适当的情境。

情境可以传递情感。

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情节,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生活领域,才能发挥高度的功能。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请情境,把主题内容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中,我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我通过情境教学、讨论互动、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其次,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我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包括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再次,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品德与生活课程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家长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程进展情况和学生的表现,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最后,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我经常参加区域性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研讨会,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交流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我还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参加在线培训课程,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教学技能。

总之,在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中,我从多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有时不够紧密和连贯,学生参与度和活跃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在研究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通过研究这门课程,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生活惯。

首先,这门课程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程中涉及到的品德故事和案例,让我认识到做人要有诚实守信、友善和勇敢的品质。

我深刻明白了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友善是与人交往的原则,勇敢是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

这些品德价值观的培养使我更加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关心他人,以及如何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其次,这门课程还帮助我培养了良好的生活惯和自律能力。

在课程中,我研究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以及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通过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我研究到了生活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我开始注意自己的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卫生惯,并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这些良好的生活惯使我更加健康和自律,对我的研究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

通过研究这门课程,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生活惯。

我相信,这些积累和培养将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使我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有责任心的人。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研究心得的要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研究诚实守信、友善和勇敢的品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生活惯和自律能力- 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惯- 重视饮食健康和身心健康- 课程使我更加健康和自律,对我的研究和成长有积极影响- 课程是一门有意义的课程,对成长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成为一个积极向上、有责任心的人。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教学点滴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教学点滴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教学点滴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

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

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在整个教育中起着特殊作用和影响。

所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学校、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小学《品德与生活》就是小学所有学科中的重要学科。

这门课程存在很强的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开发性和实践性。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有如下体会: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如我在教学《社会呼唤诚信》一课中的这一主题“社会生活中的信用”时,让他们将收集到的信誉卡、保修卡、房屋买卖合同、装修合同等展示出来,讲讲其中的故事,说说商家承诺上门服务、自己买到放心商品的喜悦和商家不讲信誉的烦恼。

学生在活动中很受启发,了解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承诺形式,感知现实生活各种主体对诚信的期待。

由于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引发了学生的体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学会关注现实生活中诚信问题,愿意为建设诚信社会出一份力,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二、创设情境,活动激趣,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危险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去探究并带有情绪体验的倾向。

如《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我十分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饶有兴趣的状态下接受教育,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本课中,我首先采取了故事引入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上课铃一响,我就神秘地说:“小朋友,想听故事吗?”学生们兴奋地说:“想!”接着,我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小红在上学路上掉进池塘里遇到危险的故事,忽然我停住不讲了,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好危险啊!后来怎样了呢?”这样很好地将学生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中,为后面的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学习心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学习心
得.txt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研究心得
近日,我在研究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有了一些
心得体会。

品德与生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让我们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品德与生活课程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通过
研究,我明白了做人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要诚实守信、友善待人、
帮助他人,并且要尊重师长和他人的权利。

我认识到一个人的品德
决定了他的道德水平,而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社会中必将受人尊重。

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给予了我许多实践的机会。

通过参与各
种社会实践活动,我能够亲身感受到做好事的快乐与幸福。

例如,
我们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参加环保活动、参与义卖等等。

这些实践
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奉献他人的价值,懂得了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培
养了我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品德与生活课程还加深了我对学问的理解。

研究不仅仅
是书本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问修养。

通过研究人文知识、艺术修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我不仅开阔了视野,还提高了
综合素质。

这对我未来的研究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对我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体验了实践的快乐,并加深了对学问的理解。

我相信这些品德与生活的学习对我未
来的发展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回归生活”进行教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回归生活”进行教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心得“回归生活”进行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根据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

因此,在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

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为了做到这些,我在教学活动之前,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要了解一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了解儿童不同的个性,生活经历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长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逐步积累儿童的有关信息,努力使开展的活动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使儿童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真快乐》一课中的“从今天起,你们都是小学生啦”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他们年少幼稚,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

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

我就紧紧抓住他们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他们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横标,老师、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门口迎接他们的情形,让他们畅所欲言谈谈:作为一名小学生你为什么很快乐吗?通过“动手画出校园中我最喜欢的地方”活动,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

这样从最贴近孩子们的寻常生活的问题入手,以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使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了生活。

“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努力走进生活,贴进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

让品德培养回归到生活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生活与体验”
发表时间:2017-02-13T15:58:27.7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4期作者:潘孝光[导读] 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引导小学生主动纠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小学26661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要求教师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
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引导小学生主动纠正不良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立足生活基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觉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

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融入生活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

1.根据课堂情节,创设合适的道德情境。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

例如,在开展“我爱我家”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不是一味去讲述教材里儿童的家庭生活,而是创建活动情境,引导儿童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儿童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

低年级小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受到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往往在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教学当中出现学生学不懂、教师不好教的困境。

为了显著提升学生的直观认知,跨越社会经验障碍,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动画形象化、具体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做到由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践。

事实证明,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迅速进入生活。

3.教学环境,贴近生活。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就是以儿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所选的题材都是来自于儿童生活,来自于他们所喜欢或探究的主题,所营造的学习环境是非常自然的。

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情感目标是让学生真实深刻地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

在教学时,我选择了一个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从发生在这位小男孩丁丁身上感人的故事,来想想自己家人曾经为“我”做过什么。

这一下大大启发了学生。

三、指导活动实践,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将课本中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将静态的教材内容“激活”,引导学生在亲历中得到体验。

教师要有创意、巧妙地将课本里的生活模拟出来,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四、课后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

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它遇到好的条件,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退到原来的状况。

因此,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长期抓、反复抓。

可在课后布置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既能为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分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对父母的爱和感激。

又如饲养小动物和培养植物,这是培育爱心、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手段,同时,观察能力和持久的耐心也会逐步被培养起来。

还有向家长表示孝敬,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一杯水等。

这样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旨在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实现知行统一,使品德教学再次回归生活。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要确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教师要努力引导小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要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体验生活,进而“学会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