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鼻及鼻窦的解剖及生理

合集下载

鼻部解剖及生理

鼻部解剖及生理

06 鼻部检查与诊断方法
前鼻镜检查法
检查器械
使用前鼻镜,也称鼻窥镜,是一 种简单的检查器械,用于直接观
察鼻腔前部结构。
检查方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头部稍抬高。 检查者将前鼻镜轻轻插入患者鼻孔, 调整角度以观察鼻腔前部情况。
观察内容
主要观察鼻腔黏膜颜色、肿胀程度、 有无溃疡或新生物等。
后鼻镜检查法
作用。
鼻腔的清洁与防御功能 对于保护机体免受呼吸 道疾病的侵害具有重要
作用。
04 鼻部神经与血管
鼻部神经分布及功能
嗅觉神经
分布于鼻腔上部嗅区粘膜,负责传导嗅觉信息至 大脑。
三叉神经
其分支分布于鼻腔粘膜、腺体及血管,司感觉及 腺体分泌。
自主神经
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鼻腔内血管舒 缩、腺体分泌及鼻腔粘膜立毛肌运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鼻部与相邻器官关系
鼻部与眼睛关系
解剖位置相邻
鼻部和眼睛在解剖位置上紧密相邻,两者之间的组织结构 相互连接。
鼻泪管连接
鼻泪管是连接眼睛和鼻腔的重要通道,负责将眼泪引流至 鼻腔。
相互影响
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可能通过鼻泪管影响眼睛,引起眼部不适 症状;反之,眼部疾病如结膜炎等也可能通过鼻泪管影响鼻部。
鼻部功能与作用
呼吸功能
鼻部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通 过鼻腔的加温和加湿作用,使 吸入的空气更适合肺部交换。
嗅觉功能
鼻腔顶部的嗅区黏膜含有嗅觉 感受器,能够感受气味分子并 传导至大脑产生嗅觉。
发音共鸣
鼻部在发音时起到共鸣作用, 使声音更加洪亮和悦耳。
排泄功能
鼻黏膜表面的黏液层能够粘附细菌、 灰尘等异物,并通过纤毛摆动将其 排向鼻咽部,经口或鼻排出。

耳鼻喉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耳鼻喉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一章耳鼻喉的应用解剖及生理1.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2.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所以当挤压鼻或上唇疖肿时,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临床上将鼻根部至上唇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3.鼻腔:包括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4.以中鼻甲游离缘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为嗅沟或嗅裂,此部位的鼻黏膜称为嗅区黏膜。

5.鼻腔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保护功能、嗅觉功能、共鸣作用。

6.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个部分。

7.鼻咽:位于颅底和软腭游离缘平面之间。

(1)腺样体:顶部黏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集聚,呈桔瓣状,称腺样体;(2)咽鼓管咽口;(3)咽鼓管圆枕:咽鼓管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为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8.口咽:位于软腭和会厌上缘平面之间。

9.喉咽:上接口咽,下连食管入口。

会厌、杓会厌皱襞和杓状软骨,其所围成的入口称为喉入口;在喉入口两侧各有一较深的隐窝名为梨状窝,是异物常嵌顿之处。

10.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防御保护功能、言语形成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11.喉软骨:单个较大的有会厌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成对的较小的有杓状软骨。

(1)甲状软骨:为喉部最大的软骨;甲状软骨切迹是颈部中线的标志;(2)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第一气管环之上;此软骨是喉气管中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如果外伤或疾病引起环状软骨缺损,常可引起喉狭窄。

12.喉肌(1)使声门张开的肌肉:环杓后肌;(2)使声门关闭的肌肉:环杓侧肌和杓肌;(3)使声带紧张的肌肉:环甲肌;(4)使声带松弛的肌肉:甲杓肌。

13.喉腔:喉腔上界为喉入口,下界相当于环状软骨下缘。

被声带分隔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

14.声门裂,简称声门,为喉腔最狭窄处。

15.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声功能、保护功能、屏气功能。

16.耳由外向内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17.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和咽鼓管四部分组成。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鼻的应用解剖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一)外鼻夕卜鼻位于面部中央,由骨和软骨构成。

外鼻呈三棱锥体状,前棱最高部为鼻根,向下一次为鼻梁及鼻尖,鼻梁两侧为鼻背,鼻尖两侧为鼻翼。

该三棱锥体的底部即鼻底,鼻底上有前鼻孔,两前鼻孔间是鼻小柱。

鼻翼向外下与面颊交接处有一浅沟,即鼻唇沟上。

(见图一)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富有皮脂腺、汗腺和毛囊,为鼻疥、痤疮、酒糟鼻的好发部位。

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毗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毗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通。

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所以当挤压鼻或上唇疖肿时,有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外鼻的运动神经为面神经,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上颌神经)的一些分支。

图一外鼻(二)鼻腔鼻腔被鼻中隔分成左右两侧,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1•鼻前庭位于鼻腔前部,由皮肤覆盖,其特征是皮肤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故易患疖肿。

由于缺乏皮下组织,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联合,一旦发生疖肿,疼痛剧烈。

2•固有鼻腔简称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

鼻前庭皮肤与固有鼻腔黏膜移行处称鼻阈。

鼻腔分为内、外侧和顶、底四壁。

(1)内侧壁:即鼻中隔主要由鼻中隔软骨和筛骨正中板构成。

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动脉血管丰富,密集成网,此处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见图二)(2)外侧壁主要由筛骨及上颌骨的内侧壁组成。

从下向上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

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对应地依次称为下、中、上鼻道。

(见图三)审前功nt-期找血区上曆畝融图二鼻中隔动脉上鼻平上鼻適中鼻直r*a图三鼻腔外侧壁i)下鼻甲及下鼻道下鼻甲是位置最靠前、最大的鼻甲,其前端接近鼻阈,后端距咽鼓管咽口1〜1.5cm。

下鼻甲肿胀或肥厚时可引起鼻塞,也可影响咽鼓管功能出现耳聋、耳鸣等耳部症状。

鼻及鼻窦的解剖及生理.

鼻及鼻窦的解剖及生理.

第一篇耳鼻咽喉基础第一章耳鼻咽喉的解剖及生理第一节鼻及鼻窦的解剖及生理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

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

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移行连为一整体。

一、外鼻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nasal root 、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几个部分(图1-1。

图1-1 外鼻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

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侧鼻软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软骨(alar cartilage等组成。

各软骨之间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图1-2。

图1-2 外鼻骨和软骨支架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

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图1-3。

第一节 鼻及鼻窦的解剖及生理

第一节 鼻及鼻窦的解剖及生理

第一节鼻及鼻窦的解剖及生理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

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

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移行连为一整体。

一、外鼻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nasal root )、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几个部分(图1-1)。

图1-1 外鼻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

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侧鼻软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软骨(alar cartilage)等组成。

各软骨之间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图1-2)。

图1-2 外鼻骨和软骨支架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

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图1-3)。

五官科学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及生理PPT

五官科学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及生理PPT
理学检查进行诊断。
常见鼻窦疾病的诊断
01
02
03
鼻窦炎
根据症状和体征,如头痛 、鼻塞、流脓涕等,结合 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鼻窦囊肿
根据症状和体征,如鼻塞 、面部肿胀等,结合影像 学检查进行诊断。
鼻窦肿瘤
根据症状和体征,如头痛 、鼻塞、流脓涕等,结合 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进行诊断。
鼻与鼻窦疾病的鉴别诊断
预防疾病的方法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 ,接种相关疫苗以预防
传染病。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 动、充足睡眠等,以增
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接触病原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接触病患或其分
泌物、排泄物等。
健康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
控制烟酒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 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呼吸功能
鼻腔作为呼吸道的起始部分,能够过滤、加湿和调温吸入的 共鸣,影响语音音质。
鼻窦的生理学特性
减轻头部重量
鼻窦内充满空气,有助于减轻头部的重量,维持头部的平衡。
共鸣腔室
鼻窦能够增加语音的共鸣效果,使声音更加洪亮和清晰。
调节温度和湿度
鼻窦内的黏膜能够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以适应人体的生理需求。
日常保健措施
保持鼻腔清洁
定期清洁鼻腔,避免鼻孔内积聚过多 灰尘和细菌。
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宜
使用加湿器或在房间放置一盆水,以 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之间,有 助于防止鼻腔干燥。
避免刺激性气体和环境
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烟雾、香水等 刺激性气体和环境中,以减少对鼻腔 的刺激。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鼻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 处理鼻腔问题。

鼻科学

鼻科学
鼻腔的血管丛 黎氏区 吴氏静脉丛
第二节 鼻的生理学
外鼻 鼻腔 鼻窦
鼻腔:
呼吸功能:生理性鼻甲周期; 嗅觉功能:可增进食欲,认识环境,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保护功能:对空气清洁过滤、加温、加湿; 反射功能:鼻肺反射,鼻心反射,反射性喷嚏; 共鸣功能:使声音洪亮悦耳; 排泪功能:
鼻窦:
增加粘膜面积,语音共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减轻颅骨重量,维持头部平衡。
舒缩功能,能迅速调节鼻腔黏膜的血流量。
嗅区黏膜:中鼻甲游离缘以上部分,黏膜深部 有嗅觉细胞,其分泌的浆液能溶解到达该区的 物质微粒,产生嗅觉。
鼻窦黏膜
五、鼻的血管、淋巴及神经
外鼻静脉血流的特点
外鼻的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动, 内眦V → 眼上、下V → 颅内海绵窦。
鼻腔的供血 颈内动脉的眼动脉 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蝶腭动 脉)
三、防治原则:去除病因,治疗鼻腔疾病,改掉挖鼻 习惯 ,保持局部清洁 。 局部糜烂或皲裂可用30%硝酸银烧灼后涂抹抗生 素软膏
鼻疖
指发生鼻前庭毛囊、皮脂腺或汗腺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 偶可发生在鼻尖或鼻翼。
一、病因 :挖鼻、拔鼻毛等损伤皮肤、继发感染 二、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疼痛,疖成熟时见顶部有黄色脓点。 可伴有全身不适或低热 。
三、鼻窦
共四对,依其所在颅骨命名,各窦有口与鼻腔相通, 粘膜连续。
上颌窦(maxillary sinus) 筛窦(ethmoid) 额窦(frontal) 蝶窦(sphenoid)
上颌窦:最大,上-眼眶,下-口腔,内-鼻腔,前面颊,后外-翼腭窝,窦口在窦腔的内上方,不易 引流。
筛窦:蜂房样,外-眼眶,上-前颅窝 依窦口所在分前、后两组。前→中道,后→
第四章 外鼻和鼻腔的普通炎性疾病

鼻、鼻窦的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课件

鼻、鼻窦的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课件

(6)鼻腔血管:
① 动脉: 颈内动脉—眼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 颈外动脉—蝶腭内静脉。 上部可经内 眦静脉入海 绵窦、经筛 静脉入颅。 中隔前下克 氏丛,下鼻 道后外吴氏 丛。
(7)鼻腔的淋巴:
①前 1/3——耳 前、腮腺、 颌下淋巴 结。
鼻腔外侧 壁下部,后上 有窦口通中鼻 道。
二、筛窦(筛迷路):
蜂 窝状, 成人约 4~17个 气房。 被中隔 基板分 成前、 后两组。
1、外侧壁:眼眶内侧壁,由泪骨和 纸板构成,后者占大部、薄。
2、内侧壁:鼻腔外侧壁上部,附有 中上鼻甲。
3、顶壁:颅前窝底的一部分。 4、下壁:中鼻道外侧结构(筛泡、 钩突、筛漏斗)。 5、前壁:额骨筛切迹、鼻骨嵴、上 颌骨额突。 6、后壁:蝶筛板,与蝶窦毗邻。
三、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
鼻塞 鼻涕 闭塞性鼻音 嗅觉减退 耳鸣、耳闭塞 头痛、头昏 咽干、咽痛 下甲形态
下甲弹性 对麻黄碱反 应 治疗原则
慢性鼻炎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
慢性单纯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
间歇性、交替性
持续性
略多、粘液性
多、粘液或粘脓性,不易擤出


无明显
可有

可有
可有
常有
可有
常有
粘膜肿胀、暗红色、
(5)鼻腔粘膜:
①嗅区:
分布在鼻腔顶中部,内、外壁上 部(占成人鼻粘膜1/3)。为假复层 无纤毛柱状上皮,由支持细胞、基底 细胞及嗅细胞构成,粘膜固有层含嗅 腺。
②呼吸区:
嗅区以外之鼻腔粘膜,前1/3鳞 状上皮、移行上皮、假复层柱状上皮。 后2/3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 细胞、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及基底细 胞组成。粘膜下层有粘液腺、浆液腺 还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浆细胞、淋 巴细胞、肥大细胞)。

耳鼻喉PPT课件:鼻、鼻窦的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

耳鼻喉PPT课件:鼻、鼻窦的解剖及生理慢性鼻炎

一、上頜竇:
形似橫置錐體,有五壁,平均容積約13ml。
1、前壁(面壁): 中央薄而凹陷為尖牙窩。眶下緣下有眶下
孔,同名血管神經經過。
2、後外壁: 毗鄰翼齶窩、
顳下窩、近翼肌。
3、上壁: 眶板構成眶底壁內側。
4、底壁: 即齒槽突,
低於鼻腔底, 與第2雙尖牙, 第1~2磨牙關 係密切。 5、內側壁:
(5)鼻腔粘膜:
①嗅區:
分佈在鼻腔頂中部,內、外壁上 部(占成人鼻粘膜1/3)。為假複層 無纖毛柱狀上皮,由支持細胞、基底 細胞及嗅細胞構成,粘膜固有層含嗅 腺。
②呼吸區:
嗅區以外之鼻腔粘膜,前1/3鱗 狀上皮、移行上皮、假複層柱狀上皮。 後2/3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由纖毛 細胞、柱狀細胞、杯狀細胞及基底細 胞組成。粘膜下層有粘液腺、漿液腺 還有多種免疫活性細胞(漿細胞、淋 巴細胞、肥大細胞)。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 早期:同慢性單純性 鼻炎。
(2) 以上治療效果欠佳者,粘膜肥厚, 下甲部分切除,下甲骨性肥大作粘骨膜下 切除或骨折外移。
響情緒等作用。
三、共鳴
四、反射
第七章 第二節 P55
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或粘 膜下層的慢性炎症,包括慢性單 純性和慢性肥厚性兩種。
一、 病 因
(一) 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發復發作或未獲徹 底治療。
2、鼻腔、鼻竇慢性疾病影響。 3、 鄰近感染性病灶影響。 4、鼻腔用藥不當。
(二) 職業及環境因素:
2、頂壁:蝶鞍。 3、前壁:鼻頂 後及篩竇後壁,竇 口位於此壁。 4、後壁:毗鄰 枕骨斜坡。 5、下壁:後鼻 孔上緣,鼻咽頂。
五、鼻竇的血管、淋巴、神經。
鼻的生理
一、呼吸: 1、通氣,鼻阻力,鼻週期。 2、過濾、清潔作用。 3、溫度調節作用。 4、濕潤作用。

鼻部解剖生理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鼻部解剖生理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一、鼻的应用解剖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一)外鼻外鼻(external nose)突出于面部中央,呈三棱椎体状,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架,其中鼻骨上端窄厚,下端宽薄,易受外伤骨折。

鼻根和鼻背部皮肤薄而松驰,鼻尖、鼻翼和鼻前庭皮肤较后,富含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易发生鼻疖、痤疮和酒渣鼻。

人面部有危险三角区,原因何在?因为外鼻的静脉的特点。

经面静脉、内眦静脉及眼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且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反流,故挤压鼻或上唇疖肿可引起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此为外鼻静脉特点和临床意义。

(二)鼻腔鼻腔(nasal cavity)左右各异,起自前鼻孔,经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

包括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1.鼻前庭(nasal vestibule )2.固有鼻腔(nasal fossa proper)简称鼻腔,起自鼻阈,止于后鼻孔,由粘膜覆盖,有内、外、顶、底四壁。

(1)内侧壁:即鼻中隔(nasal septum ),由软骨和骨构成,软骨膜和骨膜外覆有粘膜。

其最下部粘膜下动脉血管汇聚成丛,该区称利特尔区(little area ),是鼻出血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2)外侧壁:为鼻腔重要部位,从下向上有3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突起,分别称为下、中、上鼻甲。

下鼻甲最大,前端接近鼻阈,后端距咽鼓管咽口仅1.0-1.5cm,故下鼻甲肿大时常引起鼻塞,也可影响咽鼓管的通气而出现耳部症状。

每一鼻甲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间隙,分别称为下、中、上鼻道。

下鼻道顶端有鼻泪管开口,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的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外侧壁后端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喉静脉丛(鼻-鼻咽静脉丛),是鼻腔后部出血的主要部位。

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为钩突,后上为筛泡,两者间为半月裂孔,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形成筛漏斗,内有前组鼻窦开口。

中鼻甲几中鼻道附近的区域称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

耳鼻喉的生理解剖

耳鼻喉的生理解剖
第一章 耳鼻咽喉应用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一、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
鼻分为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
(一) 外鼻
外鼻呈锥体形,有骨和软骨 构成支架,外覆皮肤及软组 织。 由鼻根、鼻尖、鼻梁、鼻背、 鼻翼、鼻小柱等构成。 由鼻翼的游离缘及鼻小柱共 同构成了双侧前鼻孔。 鼻翼向外侧与面颊交界处有 一浅沟,称之为鼻唇沟。
(一)喉软骨:构成喉的支架
3块单一软骨 会厌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 3块成对软骨 杓状软骨、楔状与小角软骨 。 两个关节 环杓关节 环甲关节
(二)喉肌
喉外肌 位于喉的外部,是喉与周围结构相连的肌肉,与喉 的上、下运动及固定有关。 喉内肌按其功能分为5组: A、声带外展肌:环杓后肌; 功能:声带外展、声门变大。 B、声带内收肌:环杓侧肌、杓肌; 功能:声带内收、声门闭合。 C、声带紧张肌:环甲肌; 功能:声带紧张度增加。 D、声带松弛肌;甲杓肌; 功能:声带松弛。 E、使会厌活动肌:使喉入口关闭和开放。
陷入形成6~20个深浅不一的盲管,是细菌、病毒存
留繁殖,形成感染病灶的部位。
2. 6-7岁生理性肥大,后逐渐萎缩。
二、咽的生理学
(一)呼吸功能
(二)言语构成 (三)吞咽功能 (四)防御保护功能
(五)调节中耳气压功能
第三节 喉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喉是呼吸的门户 喉的解剖位置与毗邻关系 位于颈前正中,舌骨之下。 上通喉咽,喉上端为会厌上缘。 下接气管,喉下端为环状软骨下缘。
以中鼻甲游离 缘为界,上方 鼻甲与鼻中隔 之间为嗅区。 下方鼻甲与鼻 中隔之间为总 鼻道。
3、鼻腔粘膜
分为嗅区粘膜和呼吸区粘膜两部分。 嗅区粘膜特点 分布于上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内侧面及相对应 的鼻中隔部分; 含有具有嗅毛的双极嗅 细胞。

鼻解剖生理ppt课件

鼻解剖生理ppt课件
鼻腔鼻窦手术解剖及生理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陈雪梅
鼻的生理
❖鼻包括外鼻、鼻腔和鼻窦。 ❖鼻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保护功能、
嗅觉功能和共鸣功能。



外鼻
鼻根 鼻梁
鼻尖 鼻小柱
鼻背 鼻唇沟 鼻翼 前鼻孔
额窦 蝶窦
鼻腔
• 骨支架由鼻骨、额骨 鼻部和上颌骨额突组 成。
• 鼻骨成对,其上缘、 外侧缘、下缘分别于 额骨、上颌骨额突、 鼻外侧软骨上缘连接。
特异性物质 IgG IgA
保护功能——反射性打喷嚏
三叉神经 迷走神经
保护功能——加温加湿
静 脉 动 脉
嗅觉功能
海马回 嗅球
嗅神经 嗅上皮
鼻腔鼻窦共鸣功能
额窦 筛窦
上颌窦
额窦
筛窦
蝶窦
鼻息肉与鼻功能改变
正常前鼻镜所见
鼻息肉
进展与展望
• 鼻内镜及其功能性鼻 窦手术、导航微创手 术
视神经结节、最后筛房(Onodi气房),蝶筛隐窝等
筛顶与筛板
三、额窦

位于额骨的内板和外板之间,左右各一。开口位
于窦底,经鼻额管引流至额隐窝。额隐窝决定额窦的
引流方向,而且由于额隐窝的存在,常使筛窦感染与
额窦感染互为影响。
• (1) 前(外)壁:较厚
• (2) 后(内)壁:较薄,为颅前窝前壁的一部分。 • (3) 底壁:为眼眶顶壁和前组筛窦之顶壁。
五、鼻腔的淋巴
• 鼻腔前1/3的淋巴管与外鼻淋巴管相连,汇入耳前 淋巴结、腮腺淋巴结及颌下淋巴结。
• 鼻腔后2/3的淋巴汇入咽后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群。
六、鼻腔的神经
1、嗅神经 分布嗅区粘膜。嗅细胞中枢突汇集成多数嗅丝穿 经筛板上之筛孔抵达嗅球。

临床专业鼻的解剖与生理 鼻部疾病(1)教案

临床专业鼻的解剖与生理   鼻部疾病(1)教案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课程名称眼耳鼻喉口腔科学部(系)临床系教研室外科教研室教师姓名袁锐职称讲师,主治医师授课对象2011年级临床专业授课时间2012年9 月3 日至2013年1月6 日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说明一、教案基本内容1、首页:包括教师姓名、课程名称、学时、授课题目、授课时间、教学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媒体与教具。

2、续页: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时间安排,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各讲述部分的具体时间安排等。

3、尾页:包括课堂设问、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

二、教案书写要求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以一个教学单元为基本单位填写。

2、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3、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4、图表规范、简洁。

5、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项目齐全,详略得当。

6、如因篇幅原因需对表格进行调整,应当以“整页设计”为原则。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请写出)四、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首页)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教案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讲稿鼻的解剖与生理一、应用解剖: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组成。

外鼻支架:1 骨性支架包括:额骨鼻部鼻骨上颌骨额突2 软骨支架包括:鼻外侧软骨大翼软骨外鼻1.外形名称:鼻尖、鼻根、鼻背、鼻梁、鼻翼、鼻小柱、前鼻孔。

2.特点:1)在面部位置首当其冲,易受外伤。

2)外鼻静脉无辨膜,直接与海绵窦相通,感染易向颅内扩散。

鼻腔1、鼻前庭:前鼻孔与鼻阈之间区域。

皮肤覆盖,有鼻毛、皮脂腺、汗腺,易发疖肿。

鼻阈(鼻内孔):鼻前庭皮肤与鼻粘膜交界处的弧形隆起。

2、固有鼻腔:鼻阈与后鼻孔之间区域有四壁:1)顶壁:筛板,与颅前窝相隔。

2)底壁:硬腭,与口腔相隔。

3)内壁:即鼻中隔。

其前下方(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因此处有动脉丛、粘膜薄及易受外伤。

4)外壁:上中下三鼻甲及其鼻道组成。

第四章--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生理

第四章--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生理

蝶鞍内有脑垂体。窦口位于蝶筛隐窝。
2021/3/28
14
鼻和鼻旁窦的生理功能
呼吸 嗅觉 共鸣 反射等功能
2021/3/28
15
嗅觉功能
共鸣作用
反射作用
鼻窦的生理功能 一般认为鼻窦对鼻腔的共鸣功能有辅助作用,
并可减轻头颅重量,缓冲外来冲击力,对重要器官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21/3/28
16
第二节 咽的应用解剖生理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2021/3/28
1
第一节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鼻(nose)为呼吸道的门户,也是嗅觉、共鸣器官。
可分为
外鼻
鼻腔
鼻窦
2021/3/28
2
外鼻(extenal nose)
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覆皮肤和软组织。 形如三 遍锥体,突出于面部中央,易受外伤。
2021/3/28
3
外鼻(extenal nose)
前组鼻旁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开口于中鼻 道;
后组鼻旁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 道,后者窦口位于蝶筛隐窝
2021/3/28
11
鼻窦
上颌窦
居于上颌骨体内,为鼻窦中最大者。出生时即存在, 成年后才发育成熟。有5个壁。
前壁 上壁 底壁 内侧壁 后外壁
2021/3/28
12
鼻窦
筛窦形似蜂窝状结构。
2021/3/28
23
2、血管
动脉有5支, 均来自颈外动脉: (1)腭降动脉 (2)腭升动脉 (3)面动脉扁桃体支 (4)咽升动脉扁桃体支 (5)舌背动脉
静脉血 扁桃体周围静脉丛
咽静脉丛
颈内静脉
舌静脉
2021/3/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鼻及鼻窦的解剖及生理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

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

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移行连为一整体。

一、外鼻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nasal root )、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几个部分(图1-1)。

图1-1 外鼻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

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侧鼻软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软骨(alar cartilage)等组成。

各软骨之间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图1-2)。

图1-2 外鼻骨和软骨支架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

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图1-3)。

图1-3 外鼻静脉与海绵窦的关系二、鼻腔鼻腔(nasal cavity)为一顶窄底宽的狭长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

同鼻中隔分隔为左右两腔,每侧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两部分。

(一)鼻前庭(nasal vestibule)位于鼻腔最前部,由皮肤复盖,富有皮脂腺和汗腺,并长有鼻毛,鼻前庭皮肤与固有鼻腔粘膜交界处称为鼻阈。

(二)固有鼻腔通称鼻腔,有内、外、顶、底四壁。

1.内壁:即鼻中隔(nasal septum),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筛骨正中板,又称筛骨垂直板(perpendicular plate of ethmoid bone)及犁骨(vomer)组成(图1-4)。

图1-4 鼻中隔支架软骨膜及骨膜外复有粘膜,鼻中隔前下部粘膜内血管丰富,由鼻腭、筛前、上唇及腭大动脉支密切吻合形成毛细血管网称为利特尔区(Littlr’s area)。

此处粘膜较薄,血管表浅,粘膜与软骨膜相接紧密,血管破裂后不易收缩,且位置又靠前,易受外界刺激,是鼻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

2.外壁:鼻腔外壁表现极不规则,有突出于鼻腔的三个骨质鼻甲(conchae turbinate),分别称上、中、下鼻甲。

各鼻甲下方的空隙称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

各鼻甲内侧面和鼻中隔之间的空隙称为总鼻道(common meatus)。

上、中两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腔隙称嗅裂或嗅沟(olfactory sulcus)(图1-5、1-6)。

图1-5 鼻腔外侧壁(1)上鼻甲(superior turbinate):位于鼻腔外壁的后上部,位置最高、最小,因前下方有中鼻甲遮挡,前鼻镜检查不易窥见。

上鼻甲后上方为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 recess),蝶窦开口于此。

图1-6鼻腔外侧壁(上、中、下鼻甲部分去除)(2)上鼻道(superior meatus):内有后组筛窦开口。

(3)中鼻甲(middle turbinate):系筛骨的突出部,中鼻甲中常有筛窦气房生长,使鼻腔上部显著缩窄。

中鼻甲前端外上方的鼻腔侧壁有小丘状隆起称为鼻丘,是三叉神经、嗅神经所形成的丰富的反射区。

(4)中鼻道(middle meatus):外壁上有两个隆起,后上方为筛窦的大气房名筛泡(ethmoid bulla ),筛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嵴状隆起名钩突(uncinate process),筛泡钩突之间有一半月形裂隙,称为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其外方有一弧形沟称筛漏斗(ethmoid infundibulum),额窦多开口于半月裂孔的前上部,其后为前组筛窦开口,最后为上颌窦开口。

(5)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为一独立骨片,附着于上颌骨内壁,前端距前鼻孔约2cm后端距咽鼓管口约1cm,为鼻甲中最大者,约与鼻底同长,故下鼻甲肿大时易致鼻塞或影响鼓管的通气引流。

(6)下鼻道(imferior meatus):前上方有鼻泪管开口,其外段近下鼻甲附着处骨壁较薄,是上颌窦穿刺的最佳进针部位(图1-7)。

图1-7 右鼻腔3.顶壁:呈狭小的拱形,前部为额骨鼻突及鼻骨构成。

中部是分隔颅前窝与鼻腔的筛骨水平板(cribriform plate),此板薄而脆,并有多数细孔,呈筛状,嗅神经经此穿过进入颅前窝。

外伤或手术时易骨折致脑脊液鼻漏,成为感染入颅的途径。

4.底壁:即硬腭,与口腔相隔,前3/4由上颌骨腭突,后1/4由腭骨水平部构成,两侧部于中线相接,形成上颌骨鼻嵴,与犁骨下缘相接,底壁前方近鼻中隔处,两机时各有一切牙管开口,腭大动、静脉及腭前神经由此通过。

(三)鼻腔粘膜按其组织学构造和生理机能的不同,分为嗅区粘膜和呼吸区粘膜两部分。

1.嗅区粘膜:分布于上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内侧面及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由嗅细胞、支持细胞、基底细胞组成。

其固有层内含分泌浆液的嗅腺,以溶解有气味物质微粒,产生嗅觉。

嗅细胞为双极神经细胞,其中央轴突汇集多数嗅细胞嗅丝,穿过筛板达嗅球,周围轴突突出上皮表面,成为细长的嗅毛(图1-8)。

图1-8 嗅神经2.呼吸区粘膜:除嗅区外,鼻腔各处均由呼吸区粘膜覆盖,该区粘膜属复层或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其纤毛的运动主要由前向后朝鼻咽部。

粘膜内含有丰富的浆液腺、粘液腺和杯状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使粘膜表面复有一层随纤毛运动不断向后移动的粘液毯(mucous blanket)。

粘膜内有丰富的静脉丛,构成海绵状组织,具有灵活的舒缩性,能迅速改变其充血状态,为调节空气温度与湿度的主要部分。

下鼻甲上的粘膜最厚,对鼻腔的生理功能甚为重要,故手术时不宜过多去除。

三、鼻窦鼻窦(nasal sinuses)为鼻腔周围颅骨含气空腔,按其所在颅骨命名为额窦、筛窦、上颌及蝶窦,共四对。

各鼻窦的发育进度不一致,初生儿只有上颌窦和筛窦,到三岁时额窦和蝶窦才开始出现,各鼻窦形状,大小随着年龄、性别和发育状况而有所不同(图1-9)。

图1-9 鼻窦面部的投影临床上按其解剖部位及窦口所在位置,将鼻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其窦口均在中鼻道。

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在上鼻道,后者窦口在蝶筛隐窝。

(一)上颌窦(maxillary sinus)在上颌骨体内,为鼻窦中最大者,容积约15~30ml,形似横置的锥体,锥体之底即上颌窦内侧壁,锥体尖部在上颌骨颧突处,15岁时窦的大小几与成人相同。

顶壁:即眶底,故眶内与窦内疾病可相互影响。

顶壁有眶下神经及血管的骨管通过。

前壁:中央最薄并略凹陷称“尖牙窝”,上颌窦手术多经此进入,尖牙窝上方有眶下孔,为眶下神经及血管通过之处。

后外壁:与翼腭窝相隔,上颌窦肿瘤破坏此壁侵入及翼内肌时可致张口困难。

内壁:为鼻腔外侧壁的一部分,后上方有上颌窦窦口通入中鼻道,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薄,经此行上颌窦穿刺术。

底壁:为牙槽突,常低于鼻腔底部,与上颌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部以菲薄骨板相隔,有的磨牙的牙根直接埋藏于窦内粘膜下,故牙根感染可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反之,上颌窦炎症或肿瘤的侵犯亦常引起牙痛、牙松动等症状。

(二)筛窦(ethmoid sinus)位于鼻腔外上方和眼眶内壁之间的筛骨内,呈蜂房状小气房,每侧10个左右,气房大小、排列及伸展范围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有筛迷路(ethmoid labyrinth)之称。

筛窦以中鼻甲附着缘为界,位于其前下者为前组筛窦(anterior ethmoid sinus),开口于中鼻道。

中鼻甲后上者为后组筛窦(posterior ethmoid sinus),开口于上鼻道,实际上前、后组筛窦很难截然分开(图1-10)。

图1-10 各鼻窦相互关系筛窦顶壁位于筛板之外侧,为颅前窝底部。

底壁前部是上颌窦上壁的内侧缘,后部是腭骨的眶突。

外壁菲薄如纸,为眶内侧壁的纸样板(lamina papyracea),故筛窦或眼眶炎症可相互感染。

(三)额窦(frontal sinus)位于额骨内,出生时尚未形成,一般至三岁开始出现,成年后才告完成,但其大小、形状极不一致,有时可一侧或两侧未发育。

额窦的前壁为额骨外板,较坚厚,内含骨髓,后壁为额骨内板,较薄,与额叶硬脑膜相邻,有导血管穿过此壁入硬脑膜下腔,故额窦感染可经此引起鼻源性颅内并发症。

底壁为眶顶及前组筛窦之顶,其内侧相当于眶顶的内上角,骨质甚薄,急性额窦炎时该处有明显压痛,额窦囊肿破坏此壁可使眼球向外、向下方移位。

额窦开口于窦底内侧,经鼻额管(nasofrontal duct)通入中鼻道前端。

内壁为分隔两侧额窦的额窦中隔,上段常偏曲。

(四)蝶窦(sphenoid sinus)位于蝶骨体内,一般三岁才出现,成年发育完成,形状大小不一。

由蝶窦中隔分为左右两侧,两侧常不对称。

顶壁与颅前窝及颅中窝相隔,顶壁凹陷形成蝶鞍底部,故可通过蝶窦行垂体肿瘤摘除术。

外侧壁有视神经压迹和颈内动脉及三叉神经上颌动脉及三叉神经上颌支压迹。

后壁为蝶骨体。

前壁与筛骨垂直板及犁骨后缘相接。

下壁即后鼻孔与鼻咽顶。

蝶窦开口位于前壁的上方,通过蝶筛隐窝。

四、鼻及鼻窦的血管及神经(一)动脉: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的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及颈外动脉的上颌动脉(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其行径分布如下:(2)眶下动脉:经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颌窦。

(3)腭大动脉:出腭大孔经硬腭向前入切牙管→鼻中隔前下部。

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中隔支、上唇动脉、腭大动脉、鼻腭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构成丰富的动脉丛为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图1-11)图1-11 鼻中隔动脉分布(二)静脉鼻腔下部静脉汇集成蝶腭静脉,进入上颌静脉,最后汇入颈外静脉。

前部静脉导入面前静脉,鼻腔上中静脉则沿筛前和筛后静脉导入眼静脉,最后引流于海绵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