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情感升华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 怎样的感情?
在秋夜追忆童年, 思念家乡的感情。
自学指导三:
比一比谁能在2分钟内将古诗背会。
自学指导四:
同学们认真观察“促、深”这两个生字,注
意他们的占格位置,结构,再认真写一写。
(2分钟左右,比一比,看谁写得最棒!)。
我会写
cù
促
shēn
深
促(促进)(促动)(急促) 深(深秋)(深夜)(深山)
(自学时间2分钟)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自学指导二:
再读古诗,比比谁能在3分钟内将古 诗读得准确流利,还能读懂词句,诗意。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④知:知道,在这里指料想。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篱笆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来自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
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 字句精丽,长于白描。
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具风味; 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涵蓄, 词淡意远,耐人寻味。《游园不值》 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诗句的意思我理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 梧桐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 游子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 捉蟋蟀。
诗文大意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
教学目标
1. 掌 握 本 课 的 生 字 词 , 会 “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 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cù
shēn
促(促使)(促进 ) 深(深入)(深远
课堂展示: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看谁读的有准确又生
孩子们捉蛐蛐的情景 让诗人倍感亲切,也许 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 童年。
思考探索: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秋风落叶, 凋零之感。 诗人孤独郁 闷,思念起 了家乡。
小组比赛背诵
看看哪个组背的又快又准
确。
动
小Hale Waihona Puke 合作: 理解诗意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 桐树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 诗人不禁想起自己 的家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他忽然看到远处 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 蟀。
《夜书所见》叶绍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夜书所见》叶绍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作品原文: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作品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作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作品鉴赏:情感评析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篇一: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赏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言】篇二:夜书所见《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夜书所见》教学课件古诗两首
默写古诗
总结词:加深理解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将《夜书所见》这首古诗默写出来,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在默写过程中,学生 需要注意字形、字义和语法结构,从而更好地掌握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阅读相关古诗
总结词:拓展知识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阅读与《夜书所见》相 关的其他古诗,以拓展知识面和增强对古诗 的鉴赏能力。通过比较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和主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诗的文化
03
深入赏析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一 大特点,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情感相互 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情景交融使得诗歌情感更加丰富,给 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中描绘的秋夜景色,如“萧萧梧叶 ”、“江上秋风”,营造出一种凄清 、寂寥的氛围,而诗人的情感也随着 景色的描绘而逐渐展开。
02
诗意解析
词句解释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 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
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夜深了 ,在篱笆旁,还可以看到远处灯
火。
诗人由深秋夜晚的所见所闻,引 发了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01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 的诗,通过描绘秋夜所见之景,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叶绍翁在南宋诗坛上享有较高声誉,其诗歌艺术成就也得到了后世文学家和读者 的广泛赞誉。
创作背景
《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在秋夜时分,看到窗外萧瑟的景色, 有感而发创作的。此时,诗人身处异乡,孤独寂寞,又逢秋 景凄凉,心中感慨万千,便写下此诗。
诗中描绘了秋夜的景色,通过描写萧瑟的秋风、梧桐叶落、 寒蝉凄切等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 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01
02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
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感悟
诗人在秋夜观景时,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客居他乡、辗转 漂泊的孤寂落寞之感。这种情感表达真挚动人,体现了诗歌 抒情言志的特点。
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儿童生活的观察,表达 了对生命、时光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这种感悟具有哲理性和 启示性,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意象运用
诗中通过“萧萧梧叶”、“江上 秋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 萧瑟的氛围,与其他作品中常见
的自然意象有所不同。
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比较
时代背景
叶绍翁生活在南宋时期,与陆游、杨万里等诗人同时代。 他们的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精神。
主题共鸣
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诗人们多通过作品表达忧国忧 民之情。《夜书所见》中的孤独感和落寞情绪,与同时代 诗人的某些作品有相似之处。
评价对比
历代诗评家对《夜书所见》的评价 褒贬不一。有人赞其情感真挚、意 境深远;也有人认为其过于含蓄晦 涩,难以捉摸。
05 文化内涵及价值体现
描绘民间风情,反映社会现实
诗中通过对秋夜景色和儿童捉蟋蟀的描绘,展现了民间生活的宁静与温馨。这种 对民间风情的细致刻画,不仅丰富了诗歌的题材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生活。
艺术特色
叶绍翁的诗风清新自然,与陆游的豪放、杨万里的细腻各 有不同。《夜书所见》在情感表达上更为内敛,体现了诗 人独特的艺术追求。
不同版本、注释、评价对比
版本差异
《夜书所见》在流传过程中出现 了多个版本,不同版本在字句、
押韵等方面存在差异。
注释解读
对于诗中的“萧萧梧叶”、“江上 秋风”等意象,不同注释给出了不 同的解读,如“梧叶”被解读为“ 梧桐叶”、“枫叶”等。
古诗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_1
古诗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古诗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1《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安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夜书所见》原文《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愿睡眠。
赏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或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终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伤了。
古诗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2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解释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灯火。
鉴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夜书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夜书所见体裁:诗题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名字:叶绍翁年代:宋代描述: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翻译: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原文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流露出诗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江上秋风动客情。 注释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东西 拨弄。 促织:俗称蟋蟀, 有的地方叫蛐蛐。 篱落:篱笆。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挑:tiāo
扁担 tiǎo 等两头挂着东西, 知有儿童挑促织, 用肩担着 tiǎo用细长 的东西拨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深篱落一灯明。
促 深
夜书所见_叶绍翁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夜书所见_叶绍翁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夜书所见_叶绍翁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夜书所见》的译文
《夜书所见》的译文《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作品原文】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译文】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作品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夜书所见古诗及解释
夜书所见古诗及解释夜书所见古诗及解释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一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一个送字与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与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与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与愁思。
古诗夜书所见译文及注释
古诗夜书所见译文及注释
古诗《夜书所见》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古诗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
[11]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
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
师:好。
这就叫:作客的心情。
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
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书“字有如下几种意思成本的著作:书籍。
书刊。
书稿。
书香。
信:书信。
书札。
书简。
书函。
文件:证书。
说明书。
写字或写的字:书法。
书写。
书桌。
书案。
书画。
写文章:大书特书。
罄竹难书。
字体:草书。
隶书。
楷书。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
听书。
师:“书字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是哪种意思?谁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
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
四句嘛,能背吗?谁来?生:(多数举手)师:(指一位)你背看看!生:背得好。
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生:(互相背诗)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
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生1 “萧萧的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生2: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师:你说对了。
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长期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师:(指一人)你来说!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
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
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
生:(齐读)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
(指看文本上的图)。
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孩子们在做什么?高兴吗?生:(笑)捉蟋蟀呀!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
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生:高兴!师:是的,诗人是高兴的。
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
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
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
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
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
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投影显字):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
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
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
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
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
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生:(自由读)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
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
(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过去,我们学过李白的《静夜思》一诗,现在看看大家还能背出来吗?生:(齐背诵,投影显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们想想看,诗人李白抬起头来望见那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是那么高,月光又明又照得那么远,月光为什么会使他一低下头来就想起自己遥远的故乡呢?明月真神呀!开动脑筋想想,为什么?生:因为同在一个月光照耀下,这时照到他床前,同样可以照到他那远离的故乡去,也会照到他亲人的房里去,他在老家就常常看月光。
所以月光使他思念起故乡来!师:你讲得太好了。
我们学诗就要学会联想,你看,他想到了“同在一个月光下”,月光是能照到千里之外诗人的故乡去的呀!大家再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生:(读《静夜思》后两句)师:“明月”会引起他想念家乡,那么,“江上秋风”使诗人“动起了客情”,也是思念家乡呀!有个成语讲:看见某种景象而引起某种思念之情,就像两位诗人那样,谁先想出这个成语?生:(4人举手)师:(指1人)你说。
生:见景生情!师:对,(板书)“见景生情”,又叫“触景生情”。
见景能生情,那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生:好呀!(鼓掌)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
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阵阵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活像什么?生1:(活像一阵阵风浪在心中翻滚。
)生2:汹涌澎湃。
师:忽然,几个浪头“砰”的一声,撞起了什么?生:(雪白的浪花。
)师:对。
撞起了几丈高雪白晶莹的浪花!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一吧!生:(齐声诵读)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这首诗的意思,用现代人的话口述四句;要想像、顺口、有感情。
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生:(讨论后,有的组举手)。
师:(选一个人诵读)你们组来吧?生:萧萧秋风吹落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啊,江面上的风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园更恰当!)那篱笆下的儿童们玩蟋蟀啊,更使我思念自己的童年!四、布置作业1、默写生字4个。
2、默写课文。
3、读读《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
联系本课,更好地体会诗意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