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文化
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
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钧瓷的特点有哪些主要特征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钧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钧瓷的特点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还有窑变。
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特点: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
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
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
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
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
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
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代钧瓷北宋时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钧瓷知识概述课件
钧瓷的收藏与鉴赏
收藏价值
01 历史价值:钧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 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02 艺术价值:钧瓷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具 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03 工艺价值:钧瓷制作工艺复杂,技术难度 高,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04 投资价值:钧瓷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升 值空间,是投资收藏的理想选择。
装饰多样:刻花、 纹饰多样:山水、
划花、印花等多 人物、花鸟等多
种装饰手法
种纹饰
艺术价值
01
造型独特:钧瓷造型多样,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2
釉色丰富:钧瓷釉色丰富,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3
工艺精湛:钧瓷制作工艺精 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4
历史传承:钧瓷具有悠久的 历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05
艺术价值:钧瓷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是陶瓷艺术的瑰
演讲人:_____________
01 钧 瓷 的 历 史 03 钧 瓷 的 特 点
02 钧 瓷 的 制 作 工 艺 04 钧 瓷 的 收 藏 与 鉴 赏
钧瓷的历史
起源与发展
起源: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发展:元代开始衰落,明代复兴 地域:主要产于河南禹州 特点:釉色独特,有天青、月白、豆青等 工艺:采用手拉坯、注浆、印坯等工艺 艺术价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05
出窑:冷却 后,进行筛 选和检验
钧瓷的特点
釉色独特
釉色丰富多样, 釉色自然形成, 釉色鲜艳明亮, 釉色具有较强
变化多端
具有独特的艺 具有较高的观 的层次感,立
术魅力
赏价值
体感强
釉色具有较强 的稳定性,不
易褪色
造型多样
名窑钧瓷的历史
名窑钧瓷历史钧瓷是中国独有的国宝瓷器,发源于中国河南禹州神垕镇,是中国五大瓷器之一,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起源我过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造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
禹州地处中原文明的中心区域,经历了由史前陶器到低温釉陶器的发展过程。
至唐代,禹州所辖区域创烧出独特的花釉瓷产品,成为众多瓷器品种中的一支奇葩。
花釉瓷所施彩釉在呈色机理上与后来的钧瓷有诸多相同之处,因而被一些当代研究者认为是钧瓷出现的先导,又被成为“唐钧”。
花釉瓷为后来的钧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工艺基础。
发展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宋徽宗时期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其余全部砸碎深埋,禁止民间收藏,是以当今传世的宋代钧瓷文物不足百件。
故名“钧瓷”,并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
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并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
衰落宋“靖康之变”以后,宋首都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搓。
到金、元时代,因战乱和灾祸,钧瓷生产渐渐衰弱、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的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直到清朝晚年,钧瓷才开始慢慢复苏。
到光绪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经有10余家。
民国初年,又因战乱、灾荒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到冥国三十一年,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新生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批示,要发掘和恢复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神垕的钧瓷艺人开始探索,并初步恢复了钧窑的烧制。
经过不懈努力,钧瓷这个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之后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发展。
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钧瓷窑变之美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不可控的窑变釉色魅力而著称,是区别于其他瓷器的重要特点。
窑变的特殊性在于釉,钧瓷的釉结晶结构呈现一定的纤维状,是主要的显色成分,而纤维状的结晶和玻璃状的均质结晶之间,有很大的气泡,这些气泡有不少突破釉面,造成钧窑瓷器釉面呈现橘皮棕眼状,这显然有助于光在釉面的散射,使得钧窑窑变颜色的层次感更加丰富,进而形成五彩缤纷的神奇釉色。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宋代“五大名窑”瓷器)
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介绍(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
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其中,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流传至今的瓷器价值连城。
宋瓷: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宋瓷之美,美在温厚、含蓄,强调内心的感受。
宋瓷那种朴实无华而蕴含独特的气韵深深地吸引着世人。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
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博物馆。
宋代瓷器在海外的收藏以日本、英国和美国居多,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
日本对宋代瓷器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宋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僧人对于建阳窑天目釉茶碗的迷恋。
今天日本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宋代瓷器数量,在中国之外可能是最多的,并且涵盖了众多窑口。
日本博物馆尤其热衷于建阳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定窑和磁州窑器的收藏。
东京文化厅、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有上等的建阳窑和吉州窑茶碗,东京国立博物馆、出光美术馆、救世热海美术馆则有定窑藏品。
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陶瓷馆占据了整个二楼的开放式回廊,展品涵盖了从汉代至清末的中国陶瓷。
陶瓷馆另外增设了一个当代部分,收藏当今世界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意在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进行比照,既突显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位置,又体现了陶瓷艺术在当今多元的世界文化中的延续性。
说到宋瓷,就会让人想到与之谐音的宋词。
痴迷钧瓷难自拔守正创新志不渝
痴迷钧瓷难自拔守正创新志不渝痴迷钧瓷,难自拔—守正创新,志不渝钧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璀璨明珠。
其精致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釉色,使得钧瓷作品成为许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痴迷钧瓷的人,往往对其美感和价值深感着迷,难以自拔。
然而,守正与创新是任何艺术门类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们应该在痴迷钧瓷的同时,也要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激发出新的美学火花,使钧瓷焕发新的活力。
在追求钧瓷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回避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价值。
钧瓷作为中国陶瓷的瑰宝,充满了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
古老的釉料配方、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得钧瓷作品独具魅力。
而且,钧瓷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历史记忆。
痴迷钧瓷的人往往会深入研究其制作过程和文化内涵,努力守住传统技艺,传承着千百年来的智慧与经验。
然而,作为艺术门类,钧瓷也需要不断的创新与突破。
只有守住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可能性,才能使钧瓷得以生生不息。
创新是促使艺术形式焕发生机的推动力量。
通过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赋予钧瓷更多的美感和活力。
例如,通过引入新材料、新工艺,可以打破传统的制作模式,创造出更加新颖独特的钧瓷作品。
同时,也可以尝试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叉融合,例如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为钧瓷注入更多的艺术元素。
守正创新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守正是稳固的基础,创新是立足未来的动力。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钧瓷艺术的传承,更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的变化。
通过守正和创新的结合,我们可以在钧瓷艺术中创造出更加璀璨的未来。
痴迷钧瓷,难自拔。
当我们投入到钧瓷的世界中时,仿佛进入了一个浩瀚的文化海洋,无法自拔。
然而,我们不能被痴迷所束缚,而是要在痴迷中坚守初心,不断追求艺术的卓越。
在钧瓷的世界里,守正创新是一条不懈的追求之路。
通过认真钻研传统技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继承钧瓷的精髓。
通过持续探索,我们能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造诣。
正是在这种守正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下,钧瓷才能焕发出永恒的魅力。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
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
清朝晚期,钧瓷复苏。
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
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起源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之传说。
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特点形式特点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
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图)
钧窑的历史文化知识钧窑瓷器葵花尊钧窑瓷器双龙献寿钧窑创烧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因宋徽宗在夏朝建都的禹州“钧台”设立官窑而闻名天下。
“钧窑”所产之瓷曰“钧瓷”。
她始烧于唐代,鼎盛于北宋,金元时期影响北方诸窑,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为我国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之一。
遗址遍布禹州西部山区及禹州城内,现已发现窑址150多处。
保留完好的为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院内“北宋钧官窑遗址保护区”和神后镇瓷区。
主要游览观光的遗迹有“古钧台”、“禹王锁蛟井”、“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钧神庙”、“火龙庙”、“神后镇钧瓷文化区”等。
禹州制瓷业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陶器,商周有原始青瓷。
到了唐代,制瓷业更加繁荣,盛产一种以黑褐釉为主体,局部施以兰白色斑的“花瓷”,被识为钧瓷的前身,称之为“唐钧”。
到了北宋初年,政治稳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得到社会需求。
钧瓷也从技术上和艺术上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风格,成功烧制出窑变兰色乳光釉和铜红釉,打破了瓷器单一颜色一统天下的历史,受到世人青睐。
到了北宋末年徽宗时期,钧窑受到宫廷重视,把“钧台钧窑”垄断为“官窑”。
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不计工本,精工制作。
其造型端庄古朴,胎质坚实,工艺严整;釉色五彩缤纷,莹光玉润,变化神奇自然;挑选严格,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流入民间。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窑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起到了升华作用,从而钧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纯粹的艺术瓷,钧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金元时期,由于钧窑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加之宫廷垄断的解禁,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影响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在我国北方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钧窑体系。
明清时期,钧窑风格影响到南方,出现了各种仿钧的瓷种,如广东佛山的“广钧”、宜兴的“宜钧”、景德镇的“祭红”、“釉黑红”、“卢钧”等,以及受钧釉影响而创新出的各种高温颜色釉。
新中国成立以来,钧窑得到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其故乡河南禹州蓬勃发展,经过几代艺人、科技人员的不断继承和创新,钧窑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颠峰,走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前列。
传统钧瓷造型寓意解析
传统钧瓷造型寓意解析
钧瓷造型繁多,不同器型蕴含了不同的寓意,今天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观音瓶:因"观音"音同"官印",常被寓意事业步步高升,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之意,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阳开泰尊:阴阳学说中,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兴盛之象,故称三阳开泰。
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预示兴旺发达,诸事顺遂。
双系罐:意为"双喜临门"之意。
益寿瓶:器型端庄古朴,大气浑然,寓意延年益寿,造福后人。
石榴尊:石榴多子,有多子多福之意。
虎头瓶:以猛兽虎头做饰耳,有镇宅辟邪之意。
荷口瓶:瓶口莲花形,荷即"合",有合和平安之意。
象耳尊:象,瑞兽,厚重稳行,"太平有象",为吉祥、喜庆的祥瑞象征,陆游曾赋诗曰:"太平有象天人识,南陌东阡捣麦香"。
双鹤瓶:有长寿平安之意。
葫芦瓶:谐音"福禄",是富贵的象征,另外葫芦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又有子孙兴旺之意。
鼎: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钧瓷鼎有显赫、尊贵、权力之寓意。
钧瓷烧制,十窑九不成
钧瓷烧制,十窑九不成钧瓷烧制,十窑九不成唐代是我国制瓷历史上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
钧瓷的创烧是和唐代的黑花瓷的烧制与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鲁山的段店,禹县神镇的下白峪、郏县黄道窑址中捡到的拍鼓、葫芦瓶、花边盘、执壶、小口瓶等黑花釉瓷残片上可以看出:黑花釉瓷是在黑釉、黄褐釉、黑蓝釉或者茶叶沫釉上饰以天兰或月白彩斑,有些排列规则,有的则在器型上随意加上几点。
即在黑釉上漂浮着蓝斑或灰白色斑纹,斑纹随着黑釉的流动变化莫测,呈现出“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后世称之为“唐钧”,这种斑彩对钧瓷铜红釉红紫相映的窑变有一定影响。
钧瓷发端于东汉,始于唐、盛于宋,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
钧瓷之所以名贵,除了历史原因外,还有烧制上的难度造成的。
古代是柴烧,气温很难控制,十窑九不成,就是说烧十窑的钧瓷,未必出一窑的好货,所以名贵。
钧瓷从在宋代时名列五大瓷系之首(钧,定,哥,汝,官),当时钧瓷是专供皇宫使用,个人是不能拥有的。
宋徽宗一生虽然治国无方,但是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造诣,从书画到瓷器鉴藏颇深,特别是钧瓷官窖作品,每年只准进贡36件,作为传世国宝遮藏,其余的一律杂碎深埋,并且钧瓷不允许随葬,更不准民间私自收藏,只有王公大臣、战功显赫者才赐予钧瓷,所以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出自于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
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
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
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
建窑,耀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
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
五大名窑:钧窑瓷器鉴赏
五⼤名窑:钧窑瓷器鉴赏故宫博物院,河南省⽂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开封市博物馆天津博物馆。
钧窑是宋、⾦、元时期北⽅地区规模庞⼤的重要窑场之⼀,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最著名的窑场位于禹州旧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卦洞附近。
传说钧台是⼤禹传位予其⼦的地⽅,故⼀般认为钧窑得名于钧台。
钧窑瓷器素以瑰丽的釉⾊⽽著称于世,特别是所创以氧化铜为着⾊剂、在还原⽓氛中烧成的铜红窑变釉,更使其名声⼤振。
这种釉⾃然天成、变化万千、异彩纷呈,按变化的程度及⾊彩不同被赋以玫瑰紫、茄花紫、丁⾹紫、海棠红等美誉。
⾦、元时期,河南、河北、⼭西、浙江的许多窑场都曾烧造钧釉器物,形成庞⼤的钧窑体系。
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东⽯湾等地也都曾烧造仿钧釉瓷器。
由此可见钧窑影响之⼤。
本展览以展⽰故宫博物院所藏钧窑及仿钧窑(釉)瓷器为主,辅以禹州市钧台窑址历年考古发现所得标本及兄弟博物馆所藏具有代表性的钧窑完整器,⼒求较为全⾯反映传世和出⼟钧窑瓷器的风貌,供观众朋友们研究、欣赏。
钧窑是宋、⾦、元时期北⽅地区规模庞⼤的重要窑场之⼀,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
话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
钧窑是宋代“五⼤名窑”之⼀,素以古朴的造型、瑰丽的釉⾊著称于世。
除了常见的天蓝釉之外,最为世所珍的是铜红窑变釉,按变化的程度及⾊彩不同被赋予玫瑰紫、茄花紫、丁⾹紫、海棠红等美誉。
本次展览,特别展出了玫瑰紫釉长⽅四⾜花盆、天蓝釉双⽿三⾜⾹炉等不同釉⾊的藏品,让观众⼀饱眼福。
为便于观众观赏,展览按“民钧——器⽫类钧瓷”、“官钧——陈设类钧瓷”、“仿钧——钧瓷仿制品”三个单元予以展⽰,全⽅位反映历史上钧窑瓷器所取得的⾼度艺术成就,及钧窑名列宋代“五⼤名窑”的原因。
第⼀部分:“民钧”器⽫类钧瓷(上) 乳光幽兰宋、⾦、元时期钧窑产量最⼤的是碗、盘、洗、罐、瓶、炉、枕等⽣活⽤品,釉⾊以带乳光的天蓝居多,部分饰有红或紫红⾊斑块,少见通体玫瑰紫和海棠红器物。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钧瓷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名瓷之一,其制作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至今仍备受珍视。
钧瓷的特点是采用青釉,并在釉面上呈现出独特的“云纹”效果,因此也被称为“钧云瓷”。
除了釉面的特殊效果,钧瓷的底足特征也是研究钧瓷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朝代的钧瓷底足特征入手,探讨其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唐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唐代钧瓷的底足特征表现为“平底、宽足、内撇、外撇、矮圈、浅凹”。
这种底足的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而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唐代钧瓷的底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底部有一圈“烧痕”,这是由于制作过程中采用了“三极烧制法”所致。
唐代钧瓷的底足设计精美,制作工艺高超,成为后世钧瓷底足设计的经典之一。
宋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宋代是钧瓷的鼎盛时期,此时的钧瓷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
宋代钧瓷的底足特征表现为“平底、细足、内撇、外撇、高圈、深凹”。
相比于唐代的钧瓷,宋代钧瓷的底足更加纤细,线条更为流畅,整体感觉更加优美。
此外,宋代钧瓷的底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底部的烧痕比唐代的钧瓷更加明显,这是由于宋代采用了更高的温度进行烧制所致。
宋代钧瓷的底足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而且更加注重稳定性和实用性,为后世钧瓷的制作提供了借鉴。
元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元代钧瓷的底足特征表现为“平底、宽足、内撇、外撇、矮圈、浅凹”。
与唐代钧瓷类似,元代钧瓷的底足设计也比较简洁,但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稳定性。
元代钧瓷的底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倒圈”设计,即外撇的圈比内撇的圈更加宽大。
这种设计能够使钧瓷更加稳定,不易倾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明代钧瓷的底足特征明代钧瓷的底足特征表现为“平底、细足、内撇、外撇、高圈、深凹”。
明代钧瓷的底足设计与宋代钧瓷类似,但是更加注重细节处理和装饰效果。
明代钧瓷的底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烧字”设计,即在底部刻上“大明宣德年制”等字样,这是为了标明制作年代和制作人员,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钧瓷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纹饰而闻名于世。
在各个朝代中,钧瓷的制作工艺和风格都有所不同,但其底足特征却是一直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各朝代钧瓷的底足特征。
唐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唐代是钧瓷的起源时期,当时的钧瓷以温润细腻、釉色深沉、纹饰简单为主要特点。
在底足方面,唐代钧瓷的底足多为直圆足或圆足,较为厚实,底部有一定的凸起,也称为“圆台足”。
这种圆台足的造型,可以使器物更加稳定,不易倾倒。
此外,在底足的处理上,唐代钧瓷还有一种特殊的工艺,即“一分二合法”,即将器物的底足分成两半,再用胶水粘合在一起,使其更加牢固。
宋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宋代是钧瓷的鼎盛时期,当时的钧瓷以釉色浓艳、纹饰繁复、造型精美为主要特点。
在底足方面,宋代钧瓷的底足多为圆足或突足,较为细长,底部较为平整,也称为“平底足”。
这种平底足的造型,可以使器物更加轻盈,更加符合宋代时期的审美趋向。
此外,在底足的处理上,宋代钧瓷还有一种特殊的工艺,即“切足法”,即将器物的底足切成多个小块,再用胶水粘合在一起,使其更加平稳。
元代钧瓷的底足特征元代是钧瓷的转折时期,当时的钧瓷以釉色淡雅、纹饰简单、造型朴素为主要特点。
在底足方面,元代钧瓷的底足多为直圆足或圆足,较为厚实,底部有一定的凸起,也称为“圆台足”。
这种圆台足的造型,可以使器物更加稳定,不易倾倒。
此外,在底足的处理上,元代钧瓷还有一种特殊的工艺,即“拼足法”,即将器物的底足拼成多个小块,再用胶水粘合在一起,使其更加牢固。
明代钧瓷的底足特征明代是钧瓷的复兴时期,当时的钧瓷以釉色深沉、纹饰繁复、造型精美为主要特点。
在底足方面,明代钧瓷的底足多为圆足或突足,较为细长,底部较为平整,也称为“平底足”。
这种平底足的造型,可以使器物更加轻盈,更加符合明代时期的审美趋向。
此外,在底足的处理上,明代钧瓷还有一种特殊的工艺,即“砂足法”,即在器物底部涂上一层砂粉,使其更加稳定。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
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许昌工商管理学校孙慧菊 461000一、钧瓷文化的发源地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
“垕”字可以说是一个传奇,自它诞生之日起,就被禹州的千年古镇——神垕所独有。
《新华字典》这样解释:“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
”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处,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因窑火千年不衰而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历史上,神垕曾因陶瓷而兴盛、钧瓷御用的同时,垕字也被古代帝王四次皇封。
小故事:神垕四次受皇封唐玄宗时期,有次出游路过肖河南岸,只见烟火冲天,尘雾弥漫,烟尘向北吹至一座神庙,神像也被薰黑了,于是问地方官:“烟火薰到神前,侵犯神灵,为何不把窑搬至神后呢?”皇上金口玉言,于是地方官就将窑迁到了肖河北岸,自此就有了“神后(垕)”地名。
这是“垕”字首次受皇封。
宋徽宗时期,有钧瓷贡品进朝,徽宗爱不释手,连夸“绝妙珍品”,当即提御笔在“后”字上加了一个“土”字,并称“神后出此珍宝,应以土为上”。
这是“垕”字第二次受皇封。
到了南宋高宗皇帝登基,又有钧瓷贡品进朝。
高宗皇帝看到“神后(上土下后)”两字,极为不悦,心说:“怎麽能把土压在头上呢?”于是提笔划去“后(上土下后)”上的土,又在后字下面添上一个土字,这就变成如今的“神垕”了。
这是“垕”字第三次受皇封。
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又有神垕钧瓷贡品进朝。
李莲英为讨好主子,在一旁述说了历代关于“垕”字的演变。
太后评曰:“把土托在头上,以土压人不妥;能烧制如此珍宝的土踩在脚下也太可惜,还是象我这样,把它拿在手里为好。
”李莲英拍手称妙,连忙照着慈禧手持宝瓷的姿势写出一个“垢”字,慈禧一见神会其意,喜笑颜开。
于是“神垢”也就成为第四次皇封懿旨了。
只是,光绪皇帝得知此事后,觉的无聊之至。
圬垢的“垢”字怎能应用于此呢?由于光绪皇帝的抵制,辞海上的“垕”字才没有修改。
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
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许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6.27•【字号】许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施行日期】2024.10.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许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已经许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4年4月30日通过,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5月30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许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6月27日许昌市钧瓷文化保护和发展条例(2024年4月30日许昌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24年5月30日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加强钧瓷文化保护,推动钧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钧瓷文化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未作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钧瓷,是指始于唐、盛于宋,以宋代烧制技艺为基础,以禹州行政区域内的陶瓷黏土为主要原料,以铜、铁等为主要呈色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成的窑变瓷器。
本条例所称钧瓷文化,是指与钧瓷相关的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表现形式的总称。
第四条钧瓷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应当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创新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许昌市、禹州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钧瓷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钧瓷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钧瓷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作。
“国之瑰宝”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故事
“国之瑰宝”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故事钧瓷是我国宋代名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的“钧窑”。
钧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钧窑”名称的由来,与古代钧台之名有关。
禹州早在四千年前,曾是大禹的封地,大禹的儿子夏启在钧台宴会天下诸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钧台也因此而为世代所传。
宋徽宗时在钧台附近建立官窑,烧造御用瓷器,此窑即被称之为钧台窑,简称钧窑,钧窑之瓷即谓钧瓷。
钧瓷兴起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
据文献记载,唐宋以来,曾出现“遍地窑烟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
据考古调查发掘,禹州古窑遗址星罗棋布。
在它14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一百四十处窑场在增光添彩。
特别是在民窑集中的禹州西部山区的神垕一带,更是“七里长街,烟火柱天万”,至今当地尚流传着“进入西南山,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的谚语,足见当时盛产钧瓷的壮观景象。
但到了公元1120年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宋室由汴梁南迁临安,钧瓷艺人也弃窑逃生,在战乱中,民间为了生活,不少地方仍借钧瓷盛名和依靠逃生的钧瓷艺人,恢复钧窑生产,但质量却远赶不上宋钧。
金代钧瓷釉面虽然润泽,但造型制作不规整。
元代钧瓷器更是胎粗釉差,釉面气孔棕眼很多,与宋钧之窑变有明显差异。
到了明万历三年,因钧瓷忌“圣讳”被勒令停产,钧州改为禹州,钧瓷也只能转入深山老林于民间烧制。
清代康、雍、乾三朝,虽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高峰,钧瓷也被几个瓷区仿制生产,但由于仿钧不似钧,只是彩花釉,所以钧瓷艺术在这个时期并无建树。
与汝瓷、官瓷、哥瓷、定瓷相比,钧瓷的特色显然更为突出,其在烧制过程之中发生的神奇无比的窑变现象,令其与所有其他的瓷器区别开来,让这一隶属于青瓷系列的瓷器,嬗变为名副其实的彩瓷。
窑变导致的千变万化而又出人意料的釉面色彩、纹理、图案,成就了钧瓷独一无二的美质,这种特有的美堪称举世无双。
窑变的神奇之处在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在烧制过程中瓷器釉面上显现的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从过程还是从结果上看,皆具有不可控制、不可预测、不可限定的特征,一旦瓷器入窑,人们便只能听天由命,静候烧成的结果。
小议禹州钧瓷文化的审美艺术
诗 云 :钧 瓷 无 双 , “ 窑变 无 对 。 ”
三、 总 结
种 窑变 艺 术 釉 , 不 象 其 他 瓷 器 的 釉 那 样 , 么 色 彩 单 一 , 么 它 要 要 是 上釉 时 描 绘 什 么 釉 彩 , 成 后 就 是 什 么 釉 彩 , 色 事先 已 为 人 所 烧 釉
一
钧 瓷 艺 术 不 断 做 着 创 新 。 创新 的 内 容包 括 把 失 传 的 、 话 的 、 神 传 说 的 工 艺 和 型 色 味 , 虚 无 的或 曾 存 在 过 的 历 史 中 , 找 出 来 , 从 寻 “ 复 ” 世 。正 确 的 方针 政策 , 定 的 社 会 环 境 , 钧 瓷 艺 术 提 供 恢 当 安 给 了 广 阔 的 发 展 繁 荣 空 间 。 坚持 科 学 发 展 观 , 拓 进 取 。钧 瓷 艺 术 开
么样 子 什 么 颜 色 , 候 不 同 出来 的 效 果 不 一 样 , 至 同样 的颜 色 一 火 甚 个 窑 位 置 不 同烧 成 的颜 色也 不 同 。所 以 , 瓷 不是 普通 的 瓷 器 , 钧 而
是 观 赏 性极 高 的 艺术 瓷器 。
个 纯 正 的 河 流 , 能 激 起 动 人 的 水 花 。这 一 切 , 商 业 无 关 。钧 才 和
( 接 第 19页 ) 上 4
[ ] 家治. 1李 《中国科 技 史 ・陶瓷卷 》M]科 技 出版社 出版 19 .0 [ . 981
中国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钧瓷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中国钧瓷是中国古代传统瓷器中的珍贵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钧瓷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现状。
本文将分析中国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中国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
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许多传统的钧瓷工艺和技术逐渐失传。
一些工匠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对钧瓷的传统工艺了解不足,导致传统技艺无人继承。
此外,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仿制品和劣质产品,使得真正的中国钧瓷在市场中难以得以重视和推广。
其次,中国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受到资金和支持的不足。
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但是实际上,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执行不力等问题。
许多钧瓷作坊和博物馆面临经济困难,无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面临一些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应加强对钧瓷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社会对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可以通过开展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钧瓷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应加大对钧瓷技艺传承的支持力度,鼓励年轻人学习和发扬传统的钧瓷工艺,培养更多的后继者。
同时,可以设立奖学金和专项资金来支持钧瓷匠人的创作和传承工作。
另外,相关部门和相关部门还应增加对钧瓷文化遗产的资金和支持,加大对钧瓷作坊和博物馆的经济援助,保障其正常运营和保护工作。
同时,应对仿制品和假冒伪劣产品采取更加严厉的打击措施,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真正的中国钧瓷文化。
此外,也可以加强与各国文化机构和组织的合作,推动中国钧瓷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钧瓷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相信中国钧瓷仍然会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钧瓷是一种传统的中华文化产物,起源于唐代,曾经是皇家御用
的瓷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钧瓷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目前,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较为良好。
在供给端,钧瓷制作
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各地也不断开展培训和推广活动。
在需求端,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
和喜爱钧瓷文化,钧瓷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拓展,钧瓷文化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机遇。
在设计创新方面,许多创意公司和设计师开始将传统的钧瓷元
素运用到现代生活中,推出了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钧瓷产品。
在营
销方面,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提升销售服务质量,也是钧瓷文化产
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总之,钧瓷文化产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既有着
历史悠久的传统,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
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宋代钧瓷解释
宋代钧瓷解释宋代钧瓷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一种十分精美的陶瓷。
作为一种传统的陶瓷,它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宋代以来,宋代钧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历史上许多宋代钧瓷作品,出现在许多古代文献中,在宋代社会中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大收藏家和爱好者们的青睐。
宋代钧瓷制作主要运用高岭土作为原料,是以把无定形的原料经过火烧、制成瓷器的工艺。
它的制作技术更加复杂,在烧造、配料、调和等步骤中,技术层次更加复杂,技术需要更加深厚。
而且,宋代钧瓷制作过程中运用到的技术更加多种多样,在它得到现今这种十分完美形态的过程中,有着许多技术要点,这些技术要点都是制作宋代钧瓷必不可少的,它们是宋代钧瓷今天才得以保持其色泽和光泽的关键。
宋代钧瓷的特点有:烧制工艺复杂,精美程度十分出色。
比例协调,颜色丰富,光泽耀眼。
此外,宋代钧瓷上的图案也是非常多样化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绘制不同的图案。
有着各种花卉、动物、文字等等,而这些图案的形状、线条、细节都是非常精致的。
宋代钧瓷的烧制工艺技术是最重要的,烧制工艺技术是把无定形的原料经过烧制,最终制成瓷器的工艺。
在烧制过程中,为了保证烧制质量,供坯、色泽、平整度等全部各项指标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思想创造力,一般认为宋代钧瓷烧制工艺所提高的完美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烧造技术中的一大成就。
宋代钧瓷在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宋代钧瓷的传世以及宋代钧瓷在宋代社会发挥的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独特而又重要的意义,而宋代钧瓷的制作技术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最高艺术水准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历史的发展中,宋代钧瓷作品一直拥有着广大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喜爱,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上,宋代钧瓷的价格也是越来越高,可以说,宋代钧瓷的发展也是对它技术和文化上的贡献的展示。
总之,宋代钧瓷作为一种传统的陶瓷,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宋代钧瓷的烧制技术更是古代艺术的重要继承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禹州神垕古镇钧瓷旅游项目开发策划书组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设计组人员:石优优编制时间:2016年12月8日编号:201434005070序文设计的目的:钧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是具有千年文化传承的独特瓷种,不仅凝聚着非凡的科技成就和伟大的创新精神,彰显着地域文明的深厚底蕴。
禹州是钧瓷的故乡,发展钧瓷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优势。
钧瓷文化内容丰富,内涵生动,传承文化是历史的责任,要更好的通过影坛、论坛、讲坛等平台来提升钧瓷文化,普及大众对钧瓷的了解,带动产业发展,起到惠民的作用,要把钧瓷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在“吃、住、行、游、娱、购”上做文章,拉动经济,搞活产业,通过新媒体、高端媒体进行广泛和全覆盖的宣传。
并强调:古镇保护要和旅游规划相结合,慢建设、高端规划,把文化和文物相结合,在老街规划建设上,坚持一点一特色,一户一特色,一院一特色的原则,保持原汁原味的古香古朴,高标准的完成神垕古镇规划建设。
主要构想:神垕镇以钧瓷和古镇出名,具有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和市场潜力,但其旅游开发时间晚、起点低,产品体系和空间体系尚未成形。
根据文化旅游产品和市场的开发趋势,结合神垕镇钧瓷文化和古镇风貌的实际情况,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的市场开发,需做大低端市场,做强高端市场,开发钧瓷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构建老街旅游中心,培育钧瓷文化旅游市场。
设计的主体层次: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的主体层次为以下四个方面:1. 钧瓷文化旅游市场定位2. 钧瓷文化旅游产品开发3. 构建老街钧瓷文化旅游中心4. 培育钧瓷文化旅游市场目录一、背景分析1.概况 (1)2.旅游资源特征 (2)二、神垕古镇区域优势/劣势 (3)1.优势 (3)2.劣势 (4)三、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现状1. 钧瓷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5)2. 钧瓷文化旅游得到初步开发 (5)3.钧瓷文化旅游得到初步开发 (6)4. 钧瓷文化旅游空间有待整合 (6)四、神垕镇钧瓷文化旅游开发构想1. 钧瓷文化旅游市场定位 (7)2. 钧瓷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7)3. 构建老街钧瓷文化旅游中心 (8)4. 培育钧瓷文化旅游市场 (8)五、项目预算 (9)六、项目进度表 (9)七、附录 (10)一、背景分析1.概况: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箕山山脉东南端边缘地带。
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
神垕镇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从事农耕和冶陶。
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
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
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之繁华神垕古镇由东、西、南、北四座古寨构成,有东大街、老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红石桥街、关帝庙街等大小街巷20条,镇区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古街,俗称“七里长街”。
神垕镇还有神垕钧窑遗址、祖师庙、灵泉寺白果树等几处文物古迹。
2.神垕古镇旅游资源特征:(1)历史悠久:神垕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先民就从事农耕和冶陶。
自唐代出现钧瓷以来,神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陶瓷中心之一。
宋时称神垕店,明代开始称神垕镇,属鸿畅都,清时属文风里。
明成化年间的《神后真武庙碑记》记载,当时“神后之镇耕读冶者千家”,遂成七里长街。
清代以后,依然是“日进斗金”之地。
明清时期流行一首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由此可见当时之繁华。
神垕古镇保护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镇区内建筑布局合理,整体为东西走向(北寨街为南北走向),自东向西除民居外,重点建筑依次有温家大院,霍家院、白家院、伯灵翁庙、望嵩门、驺虞桥、天保寨、文庙、老君庙、白衣堂,古代政府机关、商会、民团、文化、祭祀等场所都设于此。
历史上曾因陶瓷兴盛、钧瓷御用而“神垕”地名被四次皇封,厚重的钧瓷文化孕育了神垕镇。
神垕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神垕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确定为十八条旅游线路之一。
1(2)独具特色的钧瓷文化:神垕镇的主要特色是钧瓷文化及千年古镇。
钧瓷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起源于神垕,其遗址的发掘被评为2001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产于河南禹州的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被誉为“中华之魂,国之瑰宝”,它位于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期,在禹州设置官窑,烧制宫廷御用瓷,每年选36件入宫,其余的全部打碎深埋,由于官窑设置在夏启建都的古钧台附近,所以窑名为“钧窑”,瓷名为“钧瓷”,钧瓷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的盛誉。
近年来,神垕镇以钧瓷为依托,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建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和五个专业市场,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钧瓷之都”、的荣誉称号。
(3)人文、自然资源组合良好:神垕镇旅游资源众多,而且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空间组合良好、互相融合、交相辉映。
如:乾明山上不仅有成片的槐树林,林中还有祖师庙、山神庙、烈士陵园等人文景点,凤翅山上有灵泉寺、古银杏树等。
同时,境内还聚集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既有山清水秀的“人造花果山”凤翅山,又有郁郁葱葱的大龙山深林公园,还有壮观的乾明山文化公园,以及众多的寺庙、道观、牌坊、楼阁等遗址,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都比较丰富,而且形成良好的组合,这是很多古镇所不能及的。
二、区域优势和劣势1.优势(1)资源优势:全镇旅游资源众多,有祖师庙、山神庙、烈士陵园、灵泉寺、古银杏树等人文景点;还有沿白峪河成组分布的中唐至宋元时期的窑炉遗址八座,对钧瓷的历史研究和制作工艺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自然景观方面有位于大刘山北坡的大刘山森林公园,总面积一万二千余亩,现在通过整治已经构成神垕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极具天然韵味,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社会民俗与旅游购物方面有古玩市场和钧瓷市场,古玩市场门面设计是明清风格的白墙青瓦式建筑,古色古香。
街道全为石板铺砌,成为专供游客参观游览的步行街。
钧瓷市场集苗家、孔家、荣昌、文公窑等名窑精品,是游客购物、欣赏钧瓷艺术的好去2处。
集聚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于一体,既体现了神垕镇古老的文化底蕴,又有利于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全方位吸引游客。
(2)区位优势:禹州市地处中原城市群之中,省会郑州、园林城市漯河、历史名城许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封等将其交臂环抱,古老文明与现代气息在这里水乳交融,311国道融贯东西,临近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北临新郑国际机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目前河南省旅游开发的重点”三点一线“即洛阳、郑州、开封和黄河旅游线,神垕镇据此线近便,容易受到”三点一线“包括旅游信息、客源、旅游交通等的辐射和扩散,必将带动神垕镇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目前大规模道路建设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神垕镇的交通条件因而又有很大改观。
经过禹州市区的郑平、许落等省道以及禹州市区经鸿畅到神垕镇的地方公路,路面质量和宽度都有了很大提高。
而且,目前的洛界高速、许平南高速、郑石高速已经建成,这将有利于提高神垕镇的对外交通条件,对增强神垕镇与周边城市的通达性、提高对周边城市以及远距离游客的旅游吸引力将十分有利。
(3)经济优势:”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
比如神垕老街的修复和保护,游客住宿条件的完善,基础设施的改进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
神垕镇作为全国唯一的钧瓷基地,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禹州市的一个经济重镇。
不仅文化深厚,而且煤炭资源丰富。
到目前为止,全镇个体私营企业有890多家,其中有钧瓷企业380多家,煤矿有43家。
神垕镇的煤炭资源可采储量达1.2亿吨,全镇银行储蓄余额达1.92亿元。
曾经先后被评为”全国100个小城镇经济开发试点镇“,”河南省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禹州市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实验区“。
这些企业和矿产资源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后盾为神垕镇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政策优势:政策方面,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强劲的旅游市场需求已昭示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灿烂前景,我国也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点和拉动国内消费的重要举措。
2001年开始,禹州市把旅游开发列为政府管理的目标体系中,列出旅游开发的重要举措基金,来支持和扶持钧瓷旅游的发展。
2.劣势(1)资源遭到破坏: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力、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作为一种资源,旅游资源除了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基本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在拥有。
由于交通、经济和历史上的几次战争,加上后来盗墓者的挖掘,神垕镇很多窑址和古建筑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镇区掀起了乡镇企业的建设高潮,古镇受到巨大的冲击3力。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加上人们对历史文化意义的认识不足,使它们遭到建设性的破坏。
(2)旅游产品未得到充分开发:除了保护不力造成资源的破坏,整个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也面临许多问题,产品单一,没有个性化,很多优秀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开发。
古镇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整个镇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更高的要求,以观光、游览为主的古镇旅游已满足不了旅游者。
而神垕镇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较多还是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深度旅游产品。
例如钧瓷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现在的开发还只是处于商业买卖,供游客欣赏的阶段,并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
神垕镇除了优秀美丽的古镇风光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主要特点是古镇依靠人工活动制作钧瓷而赋予的更多文化和历史底蕴,而这些还都未开发成可供游客体验的旅游产品。
(3)资源开发缺少规划:伴随着中国较早一批古镇开发的成功,像周庄、丽江古镇等,人们对古镇旅游的关注越来越高,全国其它地区看到古镇开发的经济效益,也开始竞相开发古镇资源,想从中得到一些经济收入。
在这个背景下,各个地方,不管是条件成熟的古镇还是条件不成熟的古镇,都进行了开发。
但是由于区位、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古镇的开发可谓是很盲目的。
缺少正规、科学的旅游规划,导致开发出的古镇旅游产品问题突出、无序发展现象严重。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神垕较为封闭,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配套,这些原因虽然有利于神垕镇在历史上的几次战火中得以遗存下来,但是事实上也影响了古镇的可进入性。
导致古镇的现代化进程较慢,现有的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在旅游活动中的基本需求,影响游客的滞留和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