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

合集下载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香物探讨楚地香文化及其医学运用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香物探讨楚地香文化及其医学运用

其次,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针灸经典,包括《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 等。其中,《针灸甲乙经》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应用,并提供了丰富的 临床实践案例,被誉为针灸学的“圣经”。而《千金要方》则是一部将中药学和 中医学相结合的
重要著作,对于中药的分类、制法、用途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这些针灸经典对于针灸学和药物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医 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三、文化内涵
香囊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其使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香囊被视 为一种吉祥物,常常被用于祭祀、婚礼等场合。同时,香囊也被视为一种装饰品, 常常被用于服装和家居装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 贵族对于生活
的追求已经相当高,对于美的追求也已经十分强烈。此外,出土的香囊也表 明了当时的贵族对于香料的认知和使用已经相当普遍,这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经 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些资料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丰富理论和实践,也展示了中医学在疾病治 疗和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独特理念和方法。这些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如针灸疗法和 中药治疗等,
在今天仍然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并为现代医学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 鉴。
此外,这些医学资料也是国际医学领域的焦点。中医学和针灸学已经逐渐得 到了广泛的和认可,这些医学文献和针灸经典成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历 史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为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现代 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总的来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资料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瑰宝,对 世界医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这些珍贵的医学文献和针灸经典不仅充实了 我们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认识,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在未 来的研究中,我

古为今用马王堆汉墓中香囊

古为今用马王堆汉墓中香囊

古为今用马王堆汉墓中香囊1972年湖南长沙发掘马王堆一号汉墓,发现一具未腐朽女尸,还发现尸体手中握有两个香囊,廓箱中有四个香囊,尚有药绢袋、绣枕。

这些香囊、药绢袋、绣枕中都装了药物,经鉴定,有辛夷、桂、花椒、佩兰等,这些都是含有挥发油的芳香性药物,具有驱风、发汗、祛痰、利尿、消毒和杀菌的作用。

从随葬物品分析,早在汉代人们已有佩带某些药物辟邪的风俗,说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预防疾病的传统。

{预防感冒有作用}本着古为今用的目的,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香囊中的药物成分,选用了高良姜、佩兰、桂皮、冰片等研末成粉均匀调和,取药3~4克放入自制香囊中进行预防感冒实验。

选择一个室内外湿度相差悬殊的工厂车间,对平时易感冒人群进行观察,其中120位工人每日上班把香囊悬挂胸前,10天更换一次香囊,另120位未用药囊,经3~4个月连续观察,120位挂香囊工人患感冒率为17.5%,而另120位工人患感冒率达到30.8%。

这说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药物对预防感冒具有一定效果,与楚地古风俗认为“巳疠”和“僻疫”有一些关系。

{对细菌病毒无杀灭作用}香囊具有预防感冒的良好效果,是否是芳香药物散发的气味具有杀灭细菌和病毒作用?我们把两组药物:雄黄、冰片、山茶、樟脑以及马王堆香囊中高良姜、佩兰、桂皮、冰片等药物,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放在一起,观察有无杀菌灭毒作用。

两组药物与细菌、病毒在密闭箱内接触48小时,取出的标本上具有浓烈的药物香味,但是细菌生长良好,病毒照样繁殖,说明香囊内药物挥发气味对上述细菌和病毒没有作用。

{能提高呼吸道免疫功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是呼吸道黏膜表面分泌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它能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保护呼吸道黏膜,防止有害物质侵入机体。

SIgA局部免疫作用主要在呼吸道表面发挥,而且SIgA增多可使气管局部抗病能力大大增强,SIgA含量增高是局部免疫功能增强的良好指标。

所以,近年来对呼吸道疾病常用喷雾剂局部给药,效果比全身注射好。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马山北麓的一处汉代帝王墓葬,被誉为中国国宝级文物之一。

墓中出土的陶俑和陪葬品,展现了当时汉代的文化艺术风貌,被广泛研究和珍视。

本文将介绍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一、马王堆汉墓概况马王堆汉墓位于襄阳市马山北麓,是西汉时期的一处皇家墓葬。

该墓葬建于公元前168年至公元前144年之间,占地面积约1.38万平方米。

墓内主要有3座大型墓穴,其中M1墓为主墓,M2墓和M3墓为陪葬墓。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与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马王堆陶俑的艺术表现形式马王堆陶俑是马王堆汉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

这些陶俑以精致的技艺、逼真的形象为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陶俑包括宫廷人物、宠物、农民、武士、乐师等,以及动物、车辆等各种类型。

它们精细的雕刻工艺和栩栩如生的造型,反映了当时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三、马王堆陪葬品的研究价值马王堆汉墓的陪葬品是对汉代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记录。

这些陪葬品包括丝绸、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趣味,还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马王堆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作为中国国宝级文物,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物的清理、修复和研究,不断揭示出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为了保护这些文物,也需要加强文物保护措施,包括合理的展示方式、优化的环境条件等。

五、马王堆文物的影响与意义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文物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特点和风貌,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同时,也将中国古代艺术和工艺的精湛技艺传承下来,对于今后的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六、结语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为我们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马王堆汉墓研究

马王堆汉墓研究

马王堆汉墓研究马王堆汉墓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物之一,是汉代女尸墓葬的代表之一。

该墓葬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的马王堆山上,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令人惊叹不已。

这些珍贵文物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自1972年开始,考古学家对马王堆汉墓进行了多次的发掘和研究。

当时,陈省身教授领导的考古团队在墓穴内发现了两具皇后遗骸,同时还有大量的随葬品。

这些随葬品不仅包括瓷器、玉器、金器、银器、铜器、箭镞、乐器等等,还有一大批文物,如《楚辞》、《荀子》、《庄子》等古代书籍和文献。

这些文物都带着浓浓的华夏文化气息,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考古学家们又在陵墓中发现了各种藏品。

目前,共发掘了汉代马王堆汉墓12号坑和汉代马王堆汉墓1号坑各一个,以及汉代马王堆汉墓3号坑、汉代马王堆汉墓4号坑、汉代马王堆汉墓5号坑、汉代马王堆汉墓6号坑、汉代马王堆汉墓7号坑、汉代马王堆汉墓11号坑各一部分。

这些墓穴中所出土的文物,极为精美,数量非常之多。

马王堆汉墓的文物从马王堆汉墓出土随葬品来看,这些充满着文化内涵的藏品,代表了汉朝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成就,它们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拍板歌》和《九章算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音乐著作和算术著作,它们的发现无疑使历史研究者们对于汉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此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申鉴》等文献资料,在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汉代医学和医药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时,对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例如,墓穴中出土的贵族生活用品和武器等物品,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汉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和武装力量。

结语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途径。

通过这些考古发掘,我们可以探究汉代华夏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掌握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演变,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保护探讨考古学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与挑战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保护探讨考古学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与挑战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保护探讨考古学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与挑战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保护:考古学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与挑战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马王堆村出土的一批汉墓,被誉为中国考古界的重要发现之一。

这些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然而,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并对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保护进行分析与探讨。

第一节:考古学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考古学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学科,通过挖掘、研究和保护考古遗址和文物,揭示历史真相,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在文物保护中,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掘与保护:考古学家通过科学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寻找、发现和挖掘出埋藏于地下的文物遗址。

同时,他们还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以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研究与解读:考古学家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研究和鉴定,通过对文物的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分析,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推进人类历史的研究。

3.展览与教育:考古学的成果常常通过博物馆展览等形式向公众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的价值,同时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和重视。

第二节: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位于湖北襄阳市马王堆村的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汉代墓葬的重要发现。

1968年至1972年,考古学家对该地进行了系统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衣物、织品、丧葬品、墓志铭等,其中以出土的丝织品和帛书最为著名。

通过对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考古学家对汉代社会、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丧葬风俗、服饰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和帛书等文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纺织技艺、书法艺术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马王堆汉墓的保护挑战虽然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保护挑战。

历史趣谈揭秘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千年不腐之谜

历史趣谈揭秘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千年不腐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千年不腐之谜
导语:在30年前,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马王堆的一个发现大大震惊了世人。

他们在马王堆的一号汉墓里找到了一具保存2000 年而新鲜如初的神秘女尸!那
在30年前,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马王堆的一个发现大大震惊了世人。

他们在马王堆的一号汉墓里找到了一具保存2000 年而新鲜如初的神秘女尸!那具女尸包裹在6层密不透风的棺椁之中,整个墓穴可谓固若金汤。

正因为这样,考古学家发现她的时候,她的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毛发皆在,连睫毛都清晰可见,其骨组织、软组织和内脏仍保存完好,腹内甚至还存有尚未消化的甜瓜子。

人们推测女尸可能是在夏天吃了甜瓜后因腹绞痛引起冠心病而猝死。

但是一般尸体历经千年后,不是腐烂就是变为干尸,这具女尸为何能保存得如此好,实在让人生疑。

多方面的学者都来到了这里,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和鉴定,也作出了各种推测和解释。

“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马王堆女尸2000多年不腐,我们能不能争取再保存200年不腐?”本月15日,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授向本报记者介绍这段往事时唏嘘不已。

如今,距离马王堆女尸辛追出土已经过去了30多年,最近得出的全面检测结果表明,30年来对辛追的保存方法是成功的。

科研工作者在继续研究新的保存方法的同时,经过长时间对发现女尸当时的神奇红色棺液的分析检测,已经初步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罗学港是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系主任。

他和千年女尸的“相识”源于一次偶然。

生活常识分享。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意义揭开历史的面纱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意义揭开历史的面纱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意义揭开历史的面纱马王堆汉墓的发现是中国考古界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之一。

该墓葬位于湖北省襄阳市马山镇马王堆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座汉墓的发现不仅对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给我们揭开了古代历史的面纱,带来了许多有关古代社会、文化、宗教以及医学等方面的重要发现和认识。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丰富多样,包括了瓷器、丝织品、金银饰品、青铜器、木器等。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批保存完好的丝织品,这些织品不仅在数量上很罕见,而且纹饰精美、色彩鲜艳,被誉为中国古代丝织品的瑰宝。

此外,还有一套精美的银器,以及数十件金器和玉器。

这些文物的出土,对于了解汉代社会文化水平、生活习俗以及贵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还揭示了古代人们对死后世界的信仰和追求。

墓地内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陪葬品,其中最让人关注的是一套保存完好的丝织帛书,被称为《马王堆帛书》,内容涉及了方技、医药、仙术、卜筮等多个方面。

这些帛书的内容丰富独特,为研究古代医药学和道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除此之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还揭示了古代医药的发展和进步。

墓地内出土了大量的医疗器械和草药材料,还有附有治疗方法和处方的医书。

这些文物的出土让人们对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当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医学史和传统中医的渊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不仅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而且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古代历史的思考。

墓地内的丰富陪葬品和文物,表明这是一座贵族墓葬,主人享有高尚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财富。

对墓主人身份的猜测引发了人们对于当时社会结构和贵族阶层的探讨。

通过对马王堆汉墓的研究,可以了解汉代社会制度、阶层差异以及贵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总之,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意义揭开了历史的面纱,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医学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历史见证。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1. 简介马王堆汉墓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的马王堆山上,是西汉时期的墓葬群。

其发现于1972年,是目前为止湖北省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墓葬。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墓葬结构马王堆汉墓包括主墓和陪葬墓,主墓为墓道、前室、后室和侧室的组合。

墓道长约30米,前室呈方形,面积为40平方米,后室为长方形,面积为85平方米。

马王堆汉墓的墓室建筑具有较高的金属冶炼工艺和石雕艺术水平,被视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3. 文物收藏在马王堆汉墓的陪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的棺椁内出土的一个编钟。

这个编钟由多个铜制音槌和大小不同的钟铛组成,高度约1.85米。

编钟的音色悠扬,音质纯净,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乐器之一,对古代音乐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此外,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铜器、金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包括琴瑟、鸟尊、玉佩等,展示了西汉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墓主人身份猜测马王堆汉墓主人身份一度备受争议。

有学者认为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王后,也有学者认为是一个富商。

然而,根据墓葬中所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铭的解读,现在普遍认为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王后刘吴华。

5. 对历史研究的影响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墓中丰富的文物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技术、艺术技艺、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墓志铭的研究则为我们还原了当时人物的生平和族谱关系,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体制、宗族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和研究也为其他古代墓葬的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借鉴。

其墓室结构、陪葬品的类型和数量等都对于区分不同墓葬的特征和社会地位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具有重要帮助。

6.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价值马王堆汉墓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享有较高的保护地位。

为了保护和传承马王堆汉墓的历史价值,相关部门对墓葬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并且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

湖南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研究

湖南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研究

湖南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研究中国的汉墓文化举世闻名,而湖南马王堆汉墓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马王堆山下,自1972年开始的发掘工作,已经持续了近50年。

这座汉墓规模巨大、壁画精美,展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医学科技、美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面貌,成为了历史学、考古学和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与初步探索马王堆汉墓是1972年发掘出土的,首先是经过一位农民的发现,再经省、市文物局的验收后,由湖南省机械厂农机修造厂和长沙汽车修理厂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考古队前来对其进行发掘。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考古队就从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器物、文物、遗骸和刻字石碑等,而且这些出土物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出了考古队的预期。

这时候,考古专家们意识到这是一处难得的汉墓古董,因而迅速组建了专业化的回鹘千人考古队,对其进行长达8年的深度挖掘。

在此期间,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了21口墓葬,其中以M1号墓为代表的宫廷大墓最为引人注目。

M1号墓是一座规模巨大的汉代木构建筑,面积630平方米,一共分为9个区域,包括了前室、后室、东西侧室、中心区域等多个部分。

而且M1号墓虽然埋藏了近2000年,但依然保持着相当完整和完美的状态。

墓内的壁画和器物都有高度文化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特别是那些反映了汉代医学、法律和艺术等方面的图腾、图案和图像,令人叹为观止。

马王堆汉墓的学术价值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汉代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对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通过对墓葬内出土物的细致分析和研究,现代人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等级制度、审美和娱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特别是那些医学器物和药方,更是让我们对汉代古老的中医和神仙修行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次,马王堆汉墓的研究还为中国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平台。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先进的研究手段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和文物得以被数字化重建和展示,这为历史学、文物保护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由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看汉代漆器的艺术特色

由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看汉代漆器的艺术特色
( 者单位 : 徽蚌 埠 百盛 广告 装饰 公 司) 作 安 责任编 辑 : 键 文
品 , 出 土 的 漆 鼎 、 壶 等 , 时 还 出 现 了 代 替 青 铜 器 如 漆 同
的漆 礼 器 以 及 大 型 葬 具 。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了 数 具 造 型 和 纹 饰 都 异 常 精 美 的 彩 绘 漆 棺 。其 中 朱 地 彩 绘 漆 棺 最 为 典 型 。盖 板 绘 有 对 龙
景 得 到 了完 美 的结合 , 漆 器 装饰 是 一个 很 大 的突破 , 对 也 说 明 了 此 时 漆 器 的 绘 画 艺 术 已 具 有 了 更 高 的 表 现 能
力。
奁 为梳妆盒具 , 用堆 漆装饰 , 彩斑 斓 , 饰华 美。 采 色 纹 彩 绘 两 用 漆 几 : 漆 器 呈 长 方 形 、 以 折 叠 , 用 此 可 采 黑 漆 涂地 , 红 、 、 、 等 绘制 纹饰 。绘 有 乘 云 奔驰 用 赭 绿 金 的 巨 龙 。 足 有 长 短 两 对 , 足 是 固 定 的 , 足 用 活 动 屑 短 长 连 接 , 起 来 成 为 高 几 , 藏 后 成 短 几 , 此 彩 绘 两 用 竖 折 由 漆 几可 以看 出 , 代 的漆 器造 型设 计 构思 独具 匠心。 汉 马 王 堆 汉 墓 出 土 的 漆 器 物 中 还 出 现 了 大 件 的 物
型 2件 , 蹄 形 1件 , 红 外 绿 , 白 纹 饰 。 绘 双 层 九 子 马 内 黑 彩
具 有 强烈 的节 奏感 , 人寻 味 , 有 韵味 。 耐 富
汉 代 漆 器 在 漆器 题 材 上 , 现 了宣 扬 义 士 、 子 、 出 孝
圣 君 、 相 等 儒 家 题 材 。 另 一 方 面 , 代 人 们 祈 求 长 生 贤 汉 不 死 , 后 羽 化 升 仙 的 道 学 观 念 使 云 气 纹 、 纹 在 漆 器 死 山 上 大 量 交 替 使 用 ,迤 逦 多 变 的 纹 饰 与 未 来 的 天 堂 和 仙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研究与保护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研究与保护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研究与保护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华容区的马王堆山西坡,距离长江不远。

这座汉墓被发现于1972年,是一座岩石墓,规模宏大,墓主人为西汉时期的一位汉代太后。

在这座汉墓中,发掘出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了研究汉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汉代的一些传统。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以丝织品为主,这些丝织品保存得十分完整,给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像这些丝织品这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汉代时期的社会文化历史,并且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文物的保护和研究都十分重要。

文物的保护文物保护的问题主要涉及文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破坏问题,同时也包括了文物所在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我们需要策划出一整套的文物保护方案,保证文物安全,同时在需要的时候让公众能够参观和学习这些文物。

文物本身的破坏主要是由于物理和化学因素引起的。

例如,丝绸易受到细菌和昆虫的侵害,有些金属类的文物可能会受到氧化的损伤,在恶劣的环境下,文物的保存时间会更短。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文物,例如对文物进行维护和修补,调整文物的气候环境等。

文物所在地的环境也需要进行保护。

例如,为了防止自然灾害影响文物的安全,我们需要在文物周围设置遮挡物,以此减缓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

同时,文物所在地的社会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例如,当地环境管理和治安问题都需要得到改善,以此保证文物的安全。

文物的研究文物研究是保护文物的自然延伸,在对文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物,并且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更为有价值的信息。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尤其是丝织品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

它们提供了汉代时期服装设计和丝绸制造技术的重要线索。

例如,其中一件被称为“天人合一”的丝织品,通过文物研究人员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汉代时期的复杂设计与染色技艺。

文物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通过文物的专业检查和实验分析,结合文献和历史记载,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物信息。

马王堆汉墓中的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马王堆汉墓中的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马王堆汉墓中的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它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文化、经济和技术的交流。

马王堆汉墓在中国湖北省襄阳市的一个山脚下被发现,出土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物,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马王堆汉墓的发现揭示了中国古代丝绸生产和贸易的细节。

在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丝绸织物、丝绸制品和与丝绸相关的工具和设备。

这些文物表明,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丝绸生产的国家之一,丝绸制品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的丝绸能够输送到西方世界,推动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许多宝贵的外来物品,这些物品证明了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和经济的交流,也是文化和艺术的交流。

墓中出土的波斯语和希腊语的文物表明,西方商人和外交使节都来到了中国,与中国人进行了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交流,还涉及宗教、艺术和科学等各个领域。

墓中的绘画、壁画、雕塑等艺术品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影响。

马王堆汉墓还证明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被输送到西方,同样地,西方的商品和技术也传入了中国。

墓中出土的罗马硬币、波斯银器等都反映了西方贸易在马王堆地区的活跃度。

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并对双方的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商品和技术的交换,也包括了宗教和哲学的传播。

墓中发现的佛教经文和佛像等物品说明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东方佛教文化。

同时,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方,对西方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丝绸之路文物为我们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推动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地区的发展。

马王堆汉墓的研究与保护

马王堆汉墓的研究与保护

马王堆汉墓的研究与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中之一是墓葬文化,多少文人雅士都津津乐道,一族绝非偶然。

经历了夏商周的盛衰,中国历史已经发展了数千年,其中涌现的历史人物、传说、事迹、文化、艺术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

近些年,随着考古发掘技术的发展,一批批重要的历史文物被发掘出来,其中,马王堆汉墓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处。

本文将针对马王堆汉墓开展研究,讨论其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巨大的意义,并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汉墓文物。

一、马王堆汉墓简介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省京山市马王堆村附近的南麓山顶,是东汉时期的山墓群,发现于1972年。

该汉墓共有五个墓室,分别为一号墓、二号墓、三号墓、五号墓和六号墓,墓主人为汉昭帝始皇后、汉武帝刘彻、汉元帝刘奭三位皇帝的母亲,姨母和姑母。

因其为汉朝宗室墓葬,保存完整、资料丰富,被誉为“东方陵寝之冠”。

二、马王堆汉墓的研究意义1. 历史研究意义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填补了东汉、西汉时期玉器、漆器、丝绸等方面的空白,对研究汉朝王室贵族的生活和墓葬制度、礼仪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研究汉朝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和文化巨大的作用。

2. 艺术研究意义马王堆汉墓的壁画精美绝伦,墓主人的服饰造型、建筑构造等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壁画中的主题涉及到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等多方面,作为东汉时期墓室绘画的代表作,艺术价值极高。

通过研究壁画题材和风格特点,可以了解汉朝时期华丽的绘画风格,并且对中国古代壁画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学术研究意义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书籍中,有一部《太上感应篇》、《周易参同契》和《铁令十二篇》等道家文献,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宗教研究和学术界互动交流。

三、马王堆汉墓的保护1. 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保护马王堆汉墓这一重要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保护水平,同时加强对公众文物保护知识普及,提高保护意识,树立文物保护意识的正确价值观。

马王堆汉墓中的陪葬品解读古代王陵中的社会生活与仪式

马王堆汉墓中的陪葬品解读古代王陵中的社会生活与仪式

马王堆汉墓中的陪葬品解读古代王陵中的社会生活与仪式在中国陵墓考古工作中,马王堆汉墓是一处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发现。

这些墓葬被认为是西汉时期一位重要贵族的墓地,出土的陪葬品数量众多,包括丝织品、华丽的玉器、瓷器、铜镜、青铜器等。

这些珍贵的陪葬品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仪式的机会。

一、丝织品的意义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丝织品。

这些丝织品采用了复杂的织造技术,具有精美的图案和色彩。

它们通常被称为华服,是贵族阶层进行仪式和庆祝活动时穿着的装饰品。

通过对这些丝织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王陵中举行的各种庄重仪式。

其中一种重要仪式是祭祀祖先。

按照古代的观念,祖先灵魂的存在对后代的福祉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王陵中的墓主人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祈福。

丝织品作为祭祀仪式的重要装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富裕和繁荣。

二、玉器的象征除了丝织品,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如玉璧、玉佩、玉璋等。

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因此,这些玉器的存在表明墓主人在生前具有高贵的地位和权势。

另一方面,玉器在古代王陵中还具有宗教信仰的意义。

古代中国人相信,玉具有超凡的力量,可以保护和祝福人们。

因此,王陵中的玉器被认为是墓主人在来世中得到保护和祝福的象征。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玉器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来世的向往和对神秘力量的虔诚信仰。

三、瓷器的精美除了丝织品和玉器,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的瓷器。

这些瓷器大多采用青花技术,装饰着各种吉祥纹样,如鲤鱼、莲花、如意等。

这些瓷器的出现表明古代中国王陵中的生活非常丰富多彩。

瓷器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被认为是贵族阶层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瓷器品质精美,细节考究,显示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对艺术的追求。

四、青铜器的庄严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一些青铜器,如青铜镜、青铜器等。

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

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丝绸2011年第9期)

马王堆汉墓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探究王树金董鲜艳陈谷苗(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香囊在中国历史悠久,承载着诸多的文化信息,种类型制也繁多。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质香囊,无论在香文化、纺织工艺和社会习俗上都占有独特地位,尤其对后期香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在简述香囊发展历程之后,补充了发掘报告上缺失的香囊信息,并重点诠释了汉代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香囊;制作工艺;功能用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珍贵的香囊实物,一号汉墓就出土了四件较为完整的香囊,其中一件绢地“信期绣”香囊出土于北边厢,另三件放在东边厢出土的一件竹笥中。

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了三件香囊残片,为研究香囊史,尤其是西汉初期香文化和纺织工艺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作为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香囊,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习俗,也是中国纺织成就的重要体现之一。

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的。

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

古人衣上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则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

《易·坤》:“括囊”。

正义曰:“囊,所以贮物。

”现存佩囊实物以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者年代为早,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整个囊袋以羊皮为之,作长方形,竖置,高6.7厘米,宽3.7厘米,囊口呈开敞式,并附以皮带,以便栓系挂佩;两侧则以纤细的皮条缝缀,虽然历经千载,但缝合之处坚固如初。

传世文献多处记载佩囊的使用情况,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而名称各异,有容臭、缨、縭、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名目。

如《战国策·燕策》:“乃以药囊提轲也。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

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香囊或药袋谈芳香中药的辟秽安神之功

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香囊或药袋谈芳香中药的辟秽安神之功

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香囊或药袋谈芳香中药的辟秽安神之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一批中药,至今尚可辨认的药物有辛夷、佩兰、茅香、花椒、桂皮、杜衡等10余种。

绝大部分是芳香类药物。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草药实物标本之一。

出土时分别置于药袋、香囊、枕头和熏炉之中。

现今市场上经常看到有各种药枕或保健枕头出售,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药枕。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药枕高12cm,长45cm,宽10.5cm,枕内填塞着中草药佩兰。

佩兰又名水香、香草、大泽兰,为菊科一年或多年生本植物佩兰的地上部分。

夏季开花之前收割地上部分,除净泥土,晒干或阴干备用。

佩兰全草含挥发油约1.5%~2%,故其气味特别芳香。

佩兰性平味辛,能芳香化湿,醒脾和胃,清暑辟秽。

用本品做药枕既有芳香化湿和抑菌消毒辟秽的作用,又具养血安眠之功效。

早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发现和利用芳香药物的功效。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竹熏罩一个,高21cm,底径30cm,口径10cm。

其以竹篾编成,外蒙细绢。

用时罩在装有中药的熏炉上,炒内药物徐徐地燃烧,缕缕青烟通过细绢均匀地散发,阵阵清香扑鼻,可使室内空气变得清新。

马王堆三号汉墓又出土彩绘陶熏炉一个,炉高13.3cm,口径11.2cm,盖上镂孔,以便发散熏烟。

炉内装有高良姜、茅香、藁本和辛夷等。

高良姜,又名良姜、小良姜、海良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良姜的根茎。

其性热味辛,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高良姜煎液对炭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与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高良姜所含挥发油不但气味芳香,而且有抗血栓的功效。

茅香,又叫香茅、大风茅、香巴茅、香茅草,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香的全草。

茅香性温味辛、甘,能疏风祛寒,温中止痛,止泻驱蛔。

其所含挥发性的茅香油对草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及真菌等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而茅香煎剂则有消肿和降血压的功效。

藁本又名藁茎、薇茎、野芹菜、山香菜,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藁本的根茎。

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装饰特点的研究

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装饰特点的研究

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装饰特点的研究
马王堆位置在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距离长沙市中心约4公里,现在隶属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这里地势平坦,浏阳河从这里经过转向西北。

这里曾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软侯利仓的家族墓地。

马王堆汉墓共有三座墓葬,其中一号汉墓埋葬着辛追、二号墓埋葬着长沙国丞相利仓、三号墓是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男性,根据出土的竹简和文书断定此人是利苍之子。

这三个墓葬出土了大批漆器、帛书、竹简等等,这些帛书和竹简对研究汉代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帛书和竹简的出土当时震惊了世界,帛书和竹简的内容涵盖了医学、天文、战争、农业、养生等等方面,可以说是西汉科学文明的一个总结。

马王堆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精华的一个缩影,在地下深埋2000余年发掘出土之后,经过清理,仍然十分精致,大多漆器漆层尚未脱落仍然光亮如新。

马王堆漆器大多是生活用具,从漆碗到漆卮、漆耳杯、漆奁、漆尊、漆钫等等,总共六大类其中包括餐饮具、礼器、家具、丧葬用具、化妆用具、车马兵器等等,几乎涵盖了当时生活的所有方面。

这些漆器在造型上有很多推陈出新的设计,在器物的功能性上更是经过了工匠们的深思熟虑,在装饰色彩和装饰手法上也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技法是前代所未曾出现的,比如:堆漆,堆漆具考证是汉代开创的。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在汉初的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影响下,汉朝初期工匠们的Z造物思想所体现出的设计美学、以及汉初漆器的发展状况等等。

对于汉初漆器的发展,据现在所能看到的漆器当属马王堆漆器最为经典,本论文主要从马王堆漆器的装饰特点上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马王堆漆器的造型、
装饰特点、装饰色彩,以及功能性等等。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有数件,但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完整,实属珍贵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有数件,但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完整,实属珍贵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有数件,但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完整,实属珍贵徐珊珊2000多年前西汉人活得多精致?透视装、防蚊枕……我们古人有多精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人在炎炎夏日里已经穿上了这世上最轻薄的衣服枕着具有保健功效的驱蚊枕头其中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的“衣柜”里就有各式各样的时尚“定制单品”除了“透视装”素纱单衣她所珍爱的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共有7种颜色,印花+手绘制作堪称“西汉时装”中的“爱马仕”高级感爆棚目前这三件古代“时髦单品”已被南京云锦博物馆成功仿制今天,就带你走进匠人的“高仿”过程通过文物复制品近距离窥探古人的“精致生活”“高仿”素纱衣:丝线为1/4头发丝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轻、最薄的衣服。

自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以来,许多人尝试仿制它,却从未成功。

素纱单衣曾深埋地下2000多年,出土后由于环境骤变,加速其纤维分子链的断裂,纤维的强度大幅降低。

常年展览、光照、氧气等自然因素也加速了纤维的老化,虽然素纱单衣依然保持有一定的光泽和弹性,但无论从文物保管、开放陈列还是文化传承等方面综合考虑,仿制素纱单衣工作迫在眉睫。

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面料为素纱。

重量仅有49g,一个鸡蛋的重量是70克左右,一张A4纸重4.9克,所以这件衣服,大约等于10张普通A4纸的重量。

在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经理、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冀元看来,“素纱单衣的制作技术对现代人而言并不复杂,除了织造就是简单的缝纫。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现代的很多工艺条件都发生了变化。

”譬如,吐丝的蚕宝宝驯化后更胖了,吐出的丝更重了。

为了更真实的还原素纱单衣的面料,制作团队经过多次考察和验证,最终找到较现代蚕丝更细,纤度为11旦的三眠蚕丝宝宝。

此外,制作团队还特意定制了一台门幅48厘米宽的织机,织造用的木梭也是重新定制。

他们还采用了电脑测绘技术,一比一还原衣服上的纹样。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香料与香具探析汉代用香习俗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香料与香具探析汉代用香习俗
Interpreting the Customs of Using Spice in the Han Dynasty from the Spice and Its Containers
Unearthed from Tomb No. 1 of the Han Dynasty at Mawangdui
作者: 陈东杰[1];李芽[2]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上海200062;[2]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上海 20004 0 出版物刊名: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6-12页 主题词: 马王堆一号汉墓;香料;香具;用香习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要: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植物性香料十余种,分别为花椒、佩兰、茅香、辛夷、杜衡、 藁本、桂、高良姜、姜等;香具四种,分别为香奁、香枕、香囊、熏炉(配有竹熏罩)。它们 基本代表了西汉初期贵族熏香习俗的物质概貌。汉代人对香料的使用,既有着美味饮食、宗教 祭祀、香身、保健、防腐等实际用途,更有着对香料所蕴含的精神气象的迷恋,反映了当时的 用香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汉墓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探究王树金董鲜艳陈谷苗(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香囊在中国历史悠久,承载着诸多的文化信息,种类型制也繁多。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质香囊,无论在香文化、纺织工艺和社会习俗上都占有独特地位,尤其对后期香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在简述香囊发展历程之后,补充了发掘报告上缺失的香囊信息,并重点诠释了汉代香囊的制作工艺与功能用途。

关键词:马王堆汉墓;香囊;制作工艺;功能用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珍贵的香囊实物,一号汉墓就出土了四件较为完整的香囊,其中一件绢地“信期绣”香囊出土于北边厢,另三件放在东边厢出土的一件竹笥中。

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了三件香囊残片,为研究香囊史,尤其是西汉初期香文化和纺织工艺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悠久,作为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香囊,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习俗,也是中国纺织成就的重要体现之一。

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的。

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

古人衣上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则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

《易·坤》:“括囊”。

正义曰:“囊,所以贮物。

”现存佩囊实物以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出土者年代为早,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整个囊袋以羊皮为之,作长方形,竖置,高6.7厘米,宽3.7厘米,囊口呈开敞式,并附以皮带,以便栓系挂佩;两侧则以纤细的皮条缝缀,虽然历经千载,但缝合之处坚固如初。

传世文献多处记载佩囊的使用情况,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而名称各异,有容臭、缨、縭、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名目。

如《战国策·燕策》:“乃以药囊提轲也。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

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

”《后汉书·儒林传》记曰:“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

”晋崔豹《古今注·舆服》: “青囊,所以盛印也。

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

非奏劾日,则以青缯为囊,盛印于后。

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

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缯也。

”宋明时期则称其为“顺袋”,因被裁制成弧线形,状如北方的一种茄子,故又被称之为“茄袋”。

元代以后佩囊则被称为荷包,一直沿用至今。

香囊属于佩囊的一种,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郑玄注曰:“容臭,香物也。

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

”大意作者简介:王树金(1974—),男,秦汉史硕士,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简帛和马王堆服饰。

董鲜艳(1982—),女,研究方向为纺织品保护修复。

是说未成年的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

南宋黄震撰《黄氏日抄》卷十九:“容臭者,容谓容受;臭谓香物,若今香囊,恐身有秽物触尊者,故佩之。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卷十六称:“《礼记》‘佩容臭’。

注:‘香物也。

助为形容之饰,犹后世香囊也。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佩戴香囊风俗日盛。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

纫,即连缀。

佩即佩带之意。

又《离骚》之“椒专佞以慢慆兮,又欲充夫佩帏。

”佩帏即香囊。

古人重视对香花香草的采集,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为了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不过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把阴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丝袋里,佩在身边既可散发芬芳,又可作为饰物。

到了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

有关佩挂香囊的记载也屡见不鲜。

例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就明确告诉人们当时是把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的佩戴方式,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从袖筒散发出。

这种袖底生香的魅力是既含蓄又充满诱惑力。

由于用丝绸缝制的香囊精巧可爱,随人走动,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所以称为古人十分喜爱的随身之物。

当然,这种佩戴身上的香囊体积应该较为偏小,以便于随身携带。

香囊的出现与香料的使用密切相关。

香料在我国的使用历史可谓悠久,古时人们采用各种芳香物质做成香料,其功用正如宋洪刍《香谱》卷下记载:“可以奉神明,可以达洁。

三代祀,首惟馨之荐。

”所贮香料品种不一,南朝任昉《述异记》称:“南海山出干步香,佩之香闻于千步也。

”又《奚囊橘袖》称:“女香草出繁绩,妇女佩之,则香闻数里。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佩在身边的香囊一直以香草为主,其中较为名贵的香草称蕙草,又名薰。

《说文解字·艹部》:“薰,香艹也。

从艹、熏声。

”《广雅·释草》:“薰草,蕙草也。

”王念孙注引杜预语:“薰,香草。

”又引《西山经》: “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蘪芜,佩之可以已疠。

”因此香囊也称薰囊。

“薰”通“熏”。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册中有四枚提到“薰囊”这一名称,如遣策简269记“白绡信期绣熏囊一素掾(缘)”,270记“绀绮信期绣熏囊一素掾(缘)”;271记“素信期绣熏囊一沙素掾(缘)”;272记“红绮熏囊一素掾(缘)”。

这四件香囊出土时每个囊中都装有香料,一个装有茅香根茎,一个全装花椒,另外两个装有茅香和辛夷等。

陪葬品中还有盛放香草的竹笥。

这些香囊刺绣华美,以丝制作香气绵长,所以当时的上层贵族们死后将香囊作为陪葬品,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这美好的温香。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些香囊的制作工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的制作工艺是相当精美的。

材质都采用桑蚕丝,品种上有“绢”、“绮”、“锦”和“罗”。

绮是平纹地斜纹显花,斜纹只具有斜纹的效果,在织造时根据经纬线浮长的不同显现不同的图案。

锦以绒圈锦为主,采用四枚组织,起出1-3枚浮长的经浮点的不同花纹,在织造时,经线按照1:1或1:2排列织成素地或花地经重组织,纹样以线条和简单几何纹饰变化。

罗组织是以四经绞罗作孔眼较大的地纹,以二经绞罗起孔眼较小的花纹,形成相对分明的耳杯型菱纹罗。

除这些织造时形成的特有图案外,这几件香囊中还有在绢地上用辫子绣刺绣出精美的信期绣纹样和在纱地上印绘出美丽的图案。

这些香囊又都有缘饰,当时囊袋俱用缘饰。

据《礼记·内则》记载:“男鞶革,女鞶丝。

”汉郑玄注:“鞶,小囊,盛帨巾者。

男用韦,女用缯,有饰缘之。

”三号汉墓中出土的遣策中简383有“青绮熏囊一,桃花椽(缘)”的记载也说明了这批香囊是有缘饰的。

这种精美的香囊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文献资料中也多有类似的记载,如“《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绛石绮绢裹被囊一、丹罗长命绮绢裹椀囊一、紫綦文绮绛绢裹椀囊二。

”这四件香囊整体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

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65—4号用香色罗绮外,都用“信期绣”缝制。

领部和囊部的长度,约呈三与二之比。

至于底部,65—4号为“信期绣”,442号为起毛锦和绢各两片相间拼起,(参见图片1、2)另二件全用起毛锦。

每件香囊都有底部是符合实际需求的,也见证于汉代文献的记载。

《汉书·王吉传》:“所载不过囊衣。

”注曰:“有底曰囊,无底曰橐。

”在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古墓中也出土了几件布帛类香囊,以黄色丝绢缝制而成,作长方体,竖置,高10厘米左右,口部均有折裥,贮物后以绳带系之即可佩戴。

形制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基本相似。

图片1 图片2 四件香囊的各部位尺寸见下表:(单位:厘米)在裁剪与纺织工艺方面,442号绢地“信期绣”香囊的形制与裁剪方法如下线图1所示,腰部的系带用朱色罗面料缝制,领部和囊里用斜裁的2块三角形素绢缝制而成,腰部用绢地“信期绣”缝制,底部用起毛锦和绢各两片相间拼起。

线图1442号香囊领部绢的经纬密度为 164×70根/cm2,囊身绢78×40根/cm2。

缝纫方法是腰部与领部结合的地方用一上一下的平针缝合,针间距0.5cm,针脚长0.1cm;囊领和囊里的绢面料也用平针缝合而成,针脚长0.3cm。

腰部的“信期绣”针脚长0.15mm,线径宽0.1mm。

该香囊一系带残断,可看到西汉时期系带的打结方式如下线图2所示。

线图2系带时人称缨或縭,《诗传旁通》卷十一注:“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

……后世香囊是其遗制。

”《尔雅·释器》中有“妇人之祎,谓之缡。

”郭璞注曰:“即今之香缨也。

”《广韵·平支》:“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有系属。

”又“妇人之帏谓之缡,今之香囊。

在男曰帏,在女曰缡。

然则缡者,即系囊之绳也。

”其腰部的信期绣在绢地上刺绣,图案纹样如线图3所示:线图365—2号黄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的形制与裁剪方法如线图4所示,腰部有带,带用绛紫绢面料缝制。

囊领由3块三角形绢面料斜裁拼和而成,腰部用菱纹罗地“信期绣”缝制,囊底由一圆形的起毛锦缝合而成。

线图4其经纬密度为:囊领部的绢为118×66根/cm2,腰部四经绞罗88×30根/cm2,囊底锦88×30根/cm2。

其缝纫方法为腰部与领部结合的地方用一上一下跑针缝合,针间距0.4cm,针脚长0. 5cm;囊领由3块三角形绢面料平针拼合而成,针脚长0.3cm。

刺绣的针脚0.15mm线径宽0.06mm。

信期绣纹样同442号香囊(参见线图3)。

65—1号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信期绣”香囊的裁剪方式和形制同65-2号黄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参见线图4)。

囊领部绢的经纬密度为102×62根/cm2,囊腰部绮地为98×42根/cm2,囊底部锦54×46根/cm2。

刺绣针脚长0.15mm,线径0.06mm。

信期绣纹样同442号香囊(如图3)。

65—4号黄褐色菱纹罗香囊的裁剪方法与形制如下图示,腰部有带,带用敷彩纱面料缝制,腰以上的领部用斜裁的3块三角形素绢缝制而成,腰以下的囊部用黄褐色菱纹罗缝制。

囊底由两块“信期绣”拼接而成。

线图5线图6 系带上印花敷彩图案纹样囊领部绢的经纬密度为118×66根/cm2,囊底部绮地为88×30根/cm2,囊腰部面为四经绞罗76×34根/cm2,囊里绢为74×38根/cm2。

缝纫方法同65-2号黄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

其刺绣针脚为0.15mm。

刺绣纹样同442号香囊(参见线图3)。

另外,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3件香囊的残片中,东112○1赭褐色绢地香囊残片的香囊底部为起绒锦,囊身为乘云绣。

另外两件囊底残片为起绒锦。

通过这几件香囊的裁剪方式和缝纫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件香囊基本上都是采用斜裁的方式,并不是每件香囊都采用相同的裁剪方式而是根据面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裁剪方式,也很有可能根据面料的剩余情况来裁剪香囊,在缝制的时候都采用平针在面料的背里缝制,针脚较小,针距均匀,做工精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