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辞馆职到二次罢相,看王安石华丽转身之后的悲情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
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金陵钟山脚下的半山园,回首往事如尘埃一般,他写的《怀钟山》,平淡无奇中透着政治上失意的愤懑和无奈,借用唐代《枕中记》中的故事,暗示人间好似一场梦境,世事无常,人生如戏。
王安石从1042年入仕之后,一直无意馆职,除了三年治理鄞县的政治经历以外,并无大的政治舞台供其施展。然后在辗转的二十年之后,三辞馆职,迎来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官拜副宰相,与神宗共谋变法大计。
然而,在鄞县成功实行的青苗法,一实施就遭到朝中反对派的攻击,仅仅五年之后,王安石就自请辞相,变法形势急转直下,到神宗去世,司马光废尽新法,变法最终失败。从二十一岁入仕到七十五岁彻底退隐,王安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悲情人生?笔者试着将王安石入仕以后的人生轨迹分成以下三个阶段,也许能窥探出他英雄落寞的原因。
1.才气外露,却三辞馆职
2.华丽转身,却经历辞相—复相—再罢相
3.退居江陵,神宗去逝,新法尽废,
一、才气外露,却三辞馆职
馆职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及秘阁官的统称,主要是负责整理编撰史籍和记录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是跻身高级官员的捷径。依宋朝惯例,一般来说,进士考试中取得较高名次的前五名,在地方任职期满后,就可上呈文章,申请京中馆职,一般符合条件的士大夫都会循例申请。
王安石虽然具备条件,但从未提出过申请馆职的要求。庆历二年(1042)三月 ,王安石高中进士第四名, 任淮南判官, 做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任期满后他并没有按惯例献文求试馆职。
庆历七年(1047)再调到鄞县任知县,相比之前淮南判官的工作,知县可是一县主官,凡财政、行政、司法、治安、民政、教育等都在其职责范围内,这是王安石政治生涯中圆满完成的第一次大考,鄞县人民爱戴有加,“其系民去思数百年而未沫也若此,则公之道德政治,其有以致之矣”。
1050年夏,鄞县任满,在临川和江宁呆了一年之后,回到京师,宰相文彦博上疏朝:“馆阁之职,士人所欲,而安石恬然自守,未易多得。”,朝廷特令王安石前来应试馆职 ,,但王安石还是以家贫亲老为由推托,最后被任命为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
“伏念臣祖母年老,先臣未葬,二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不图逊事之臣,更以臣为恬退,令臣无葬嫁奉养之急,而逡巡辞避,......即今赴阙,实于私计有妨。伏望圣慈察臣本意止是营私,特寝召试指挥,且令终满外任,一面发赴本任去讫。”
1054年三月,舒州通判任上届满,回京侯差,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力荐王安石任集贤校理一职,仁宗决定免试直接授予,他再次以“家贫口重”为由,四次上书力辞。
朝廷改任群牧判官,王安石仍力辞,后在欧阳修劝诫下,才接受任命。群牧判官负责全国马政,待遇优厚,王安石却心有他属,不断向朝廷上书,终于在1057年七月,出知常州。1058年二月便被调往饶州,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
四年五月 (1059)神宗下旨任职直集贤院 ,安石推托不了才就任。五年(1060)四月任同修起居注 ,安石以资质不够为由 ,请辞了七次。“最后有旨,令阁门吏赍敕就三司授之 ,安石不受 ,吏随而拜之, 安石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 ,安石遣人追还之。”朝廷还是妥协了。然而,到了了十一月,再授同修起居注 ,安石又辞了七、八次后无奈就职。六年(1061)任知制诰。“自是遂不复辞官矣。”至治平四年(1067)入为翰林学士。
可见,家贫亲老是为了辞馆职的托词而已,不喜抄抄写写的文职,而是需要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
王安石初辞馆职召试 ,再辞集贤校理,又辞同修起居注 ,而且多是屡授屡辞。其实,早在1058年,王安石接到调他入京为三司度支判官的诏令,他上书宰相富弼,请求到地方上为官。富弼没有理会。同时,王安石写下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朝野引起震动。循序守旧,优柔寡断的仁宗也并没有重用他。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史诗《明妃曲》,失去宠爱的阿娇留在宫中,还不如远嫁的王昭君。其深意在于:如果不受皇帝赏识,即便身处朝堂,也无异于被贬他方。这或许可以用来解释王安石长期谋求外任的原因吧。
二、华丽转身,却经历辞相—复相—再罢相
王安石任群牧判官时,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韩维。韩维曾任淮南郡王府记室参军,当淮南郡王的老师,这位淮南郡王也就是后来的神宗赵顼。
变法开始了五年之后的熙宁七年四月,新法的实施遭到了严重的阻碍,“投老安能长忍垢,会当归此濯寒泉”,“勋业无成照水羞,黄尘入眼见山愁”,变法因为受到保守派的重重阻挠,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施行开来,再加上朝廷上同僚的排挤,王安石激愤难平,不得不迫于形势辞官归乡,这一次罢相虽然让王安石无限的失意,退隐江宁,但却并完全打击他想要继续变法重回朝廷的决心。
熙宁八年(1075 年)二月,王安石重新恢复相位,回到京城:
“今陛下复召用臣,臣所以不敢推辞者,乃为报答陛下知遇之恩,希望能为陛下的盛德大业再尽一点绵薄之力。然臣年老力衰,恐怕不能久事陛下左右了。”
然而,离开不到十个月时间,朝廷的气氛已然和之前有了极大的不同,神宗与他的观点渐渐产生了分歧,不再对他的策略言听计从,“上颇厌安石所为”。
阅尽人情,遍尝世味,王安石早已洞明世事险恶,只求无愧于心而已。他重登相位后还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变法派内部的矛盾。自己的阵营中出现了敌人,那就是曾经视王安石如父如师的吕惠卿。他在《与参政王禹玉书》中写道:
“行不足以悦众,而怨怒实积于亲贵之尤智不足以知人,而险坡常出于交游之厚。且据势重而任事久,有盈满之忧意气衰而精力弊,有旷失之澳。”
说的是,旧大臣和皇室亲贵一如既往地低毁新法,而吕惠卿之流倒戈一击,反目成仇,改革阵营要分崩离析。
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是继续推动变法的,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展开激烈交锋。
但吕惠卿在掌权之后,担忧王安石回朝威胁到自己的权位,就开始构陷王安石;在古代,祭祀是重大的仪式,有赦免犯了罪的人的旧例;熙宁七年(1075年)十一月,吕惠卿拿这个做说辞,想让皇帝授王安石为节度使。神宗直到他的想法,反问道:“安石不是因罪去官,为何要用赦免的方式复官。”吕惠卿无言以对。
吕惠卿是依靠王安石的信任一路走到副宰相之位,而王安石离任后却又极力打击王安石,甚至拿出和安石的私信来诋毁他,王安石退处金陵后,也深悔错信了吕惠卿。
再加上此时他最为器重的大儿子王雱又因重病去世,王安石身心疲惫、过度哀伤,再也无力周旋于复杂混乱的官场。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辞相,这次辞相彻底摧毁了王安石的政治抱负,革新弊政的道路也被迫中止了。
“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高论颇随衰俗之,壮怀难值故人倾”
三、退居江陵,神宗眷顾未绝
王安石罢相后以荆国公身份退居江陵钟山。神宗为照顾王安石生活,两次赐金,“神宗闻安石之贫,命中使甘师颜赐之金五十两。”后又赏赐黄金二百两,并且安排他的弟弟安上提点江东刑狱,并将治所由饶州移至江宁。元丰七年春,王安石又一次催患重病,以至两天不能说话,并将夫人和侄女婿叶涛唤至榻前嘱咐后事;神宗得知后,派王安石的女婿蔡卞赴江宁探望。
然而,这些都随着神宗的突然去世和保守派的复辟,王安石一生的变法事业也全付之东流。
总结:
王安石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从入世到出世,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心一直都存在着,三辞馆职,王安石被认为是娇柔造作,屡辞馆职,是为私利,文人傲骨,恬退之风,两次罢相无奈之举,亲人的离世,晚年的王安石受到严重的打击,郁郁寡欢,激愤难平,“怀抱难开醉易醒,晓歌悲壮动秋城”,“三亩未成幽处宅,一身还逐众人行”,那是英雄末路的悲凉和内心抱负不被人所理解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