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高层建筑结构荷载作用与结构 设计原则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
韦爱凤
1
3.1基本假定
弹性变形假定
只对某些构件(框架梁及连 梁)考虑局部塑性变形(内力调幅)
各层水平位移相等
刚性楼板假设
平面抗侧力假设
任何一片抗侧力结构只能承 受其平面内的侧向力,其平面外的刚度为零
2
3.2荷载效应及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1) 8度Ⅲ、Ⅳ类场地和9度时,高大的单层钢 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横向排架; 2) 7 ~ 9 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 0.5 的钢 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高度大于150m的钢结构; 4) 甲类建筑和 9 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 结构和钢结构; 5)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 13
1
不超过12层且层侧向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 土框架结构可采用简化计算法; 除1款以外的建筑结构,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 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等。
2

3 规则结构可采用弯剪层模型或平面杆系模型, 不规则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
18
弹塑性变形计算的简化计算法:

up p ue


p up uy uy y
γ
RE
0.75
0.75
0.80
0.85
1.0
0.85
0.85
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各类结构构件
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取为1.0
8
3.3.2结构稳定验算 (刚重比)
1
2
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简体结构 应符合下式要求:
EId 1.4 H 2 Gi
i 1
n
(3.5)
框架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
Di 10
j i n
Gj
hi
(i 1,2,3...n)
(3.6)
9
结构抗倾覆验算

Ms
M0
1.0
(3.7)
MS—稳定力矩,计算时,恒载取90%,楼面
活荷载取50%; M0-倾覆力矩,按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计 算其设计值
10
3.4高层建筑结构水平位移限值
0.6
1.0 0.0
3
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γG
其效应对结 构不利时 其效应对结 γQ 构有利时
γw
承载 当可变荷载效应 力计 起控制作用时 算时 当永久荷载效应
起控制作用时
1.2 1.35 1.0 1.0 1.4 1.4
位移计算时
1.0
1.0
4
2.
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和地震 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4)高度不大于150m的其它高层钢结构。
15



结构薄弱层(部位)的位置:

1)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 可取底层; 2)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 构,可取该系数最小的楼层(部位) 和相对较小 的楼层,一般不超过2~3处;

16
结构薄弱层(部位) 弹塑性层间位移应符合: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 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 受剪承载力 y 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 计算的楼层弹性地震剪 力
14
2
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采用时程分析的房屋和竖向不规则类型的高 层建筑结构; 2) 7度Ⅲ、Ⅳ类场地和8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 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3)板柱-抗震墙结构和底部框架砖房;
1.
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 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表3.5的限值
表3.5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板 柱、剪力墙 筒中筒、剪力墙 框支层 △u/h限值 1/550
1/800
1/1000 1/1000
11
2.
高度等于或大于2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 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宜大于1/500; 高度在150~250m之间的高层建筑,其楼层 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的限值按本条第 1款和第2款的限值线性插入取用。
3.
12
3.5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1
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u p [ p ]h
结构类型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排架 钢筋混凝土框架 底部框架砖房中的框架-抗震墙 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框架-核心筒 [θp] 1/30 1/50 1/100 1/100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筒中筒
多、高层钢结构
1/120
1/50
17
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变形计算
表3.9 弹塑性时程分析时输入地震波加速度的峰值 抗震设防烈Fra Baidu bibliotek 加速度峰值(cm/s2) 7度 220(310) 8度 400(510) 9度
20
620
3.7设计要点及程序框图
3.7.1结构设计方案的选取 总原则:受力体系明确,传力简捷,力求平面和立面 规则,并协调建筑、水、电、暖等相关专业的要求 具体有:结构形式的选用; 材料的选用; 结构单元体的划分; “三缝”的设置和处理; 抗侧力结构的不同布置方式和位置; 主楼和群楼的关系; 转换层的布置及采用的形式 21
表3.8 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ηP
ξy ηP 0.5 1.8 0.4 2.0 0.3 2.2
19
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应符合:
应按建筑场地类别、所处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特
征周期选用不少于两条实际地震波和一组人工 模拟的地震波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地震波延续时间不少于12s,时间间距取0.01 或0.02s; 输入地震波的最大加速度,按表3.9采用;
(3.3) (3.4)

有地震作用组合:
S R / RE

γ 0——结构重要性系数, γ 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7
γ
构件类 别 梁
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轴压比 小于 0.15的 柱
轴压比 不小于 0.15柱
剪力墙
各类 构件
节点
受力 状态
受弯
偏压
偏压
偏压
局部 承压
受剪、 受剪 偏拉
1.
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 值应按下式确定: S S S S (3.1)
G Gk Q Q Qk w w wk
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 ψ Q 载组合值系数
ψw
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 时
1.0 0.7(0.9) 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 0.7(0.9) 用时
S G SGE Eh SEhk Ev SEvk w w Swk


(3.2)
5
(1)承载力计算时:
(2)位移计算时,各分项系数均应取1.0
6
3.3构件承载力计算、结构稳定验算和抗倾 覆验算
3.3.1构件承载力计算 无地震作用组合:


0S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