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答题解析版
小说阅读超实用的答题模板
![小说阅读超实用的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938f10910661ed9ad51f353.png)
一、把握故事情节1分析情节的技法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 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 照应前文。
⑤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 刻画人物性格。
⑦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A.情节安排评价: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 (空间 )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021届高考小说复习专题:第01讲 小说阅读之标题含义作用答题技巧(解析版)
![2021届高考小说复习专题:第01讲 小说阅读之标题含义作用答题技巧(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c1c6fecfc789eb162dc893.p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⑩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她依然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变得更加孤独。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她走到台阶上,呼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而使人不安。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她吃着早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家小酒店。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老寿爷说。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小说阅读答
![小说阅读答](https://img.taocdn.com/s3/m/1accd319fad6195f312ba645.png)
【解题透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 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绿包会不会据为已有,可以仁 智各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瓦萨卡不会将这个包据为己有。1分因为1、尽管自己也得 了病,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这瓦萨卡虽然贫穷,但是他有一 颗善良的心。2分2、当他看到那个偷盗耳环的女人时,他愤愤 地骂。表明了他的正义与正直。2分3、当他经受诱惑时的犹豫 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斗争,哪怕没有中年男子的介入,他拿到皮 包后也会幡然悔悟。2分 示例二,瓦萨卡会将绿包据为己有(1分)他生活处在最艰难的境 地。急需一笔钱给他妻子和自己看病。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 失去了健康,也就无法真正的维持生计。(2分)他觉得与这 个女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也觉得她的钱财来得容易。他不会对 一个富有的人产生怜悯。(2分)从他的一系心情可以看出, 他对小包的占有是相当动心的,尽管有犹豫,但那也是暂时的。 (2分) 【误区警示】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坊。必须有理有据。但是,不 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审丑
1、外貌丑陋; 2、吃苦耐劳; 3、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说假 话维护孙子的形象; 4、孙子不孝,晚景凄凉。
1)、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 表现曾老头的丑陋。在世俗人的眼光里,做人体 模特也是“丑”的。 2)、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地刻画了赵无定此 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赵无定对老人的同情 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答: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 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 出现的各种方言。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的作用,应考虑细节本 身的内容,细节与上下文的关系,细节与 主题的关系。
小说中的作用题用全解
![小说中的作用题用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7945a49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e.png)
自我诊断
★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
什么作用?
《第九车厢》2011浙江卷
参考答案: 1、情节上,用作铺垫,引出第九车厢这个主要故事, 2、表达效果上,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3、主旨上,突出此类现象的普遍性,暗示疏于管理、不 负责任的工作作风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这一主题。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 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 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 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 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 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三、读懂小说的方法:三看一总
1、看人物:一共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各人物的形象是什么(回顾:塑造人物形象的方 法)
2、看情节:写了一件什么事(具体),情节安 排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3、看环境:自然环境是什么,社会环境(时代 背景)是什么
4、总主题:依据“人物、情节、环境”归结小 说“批判假而丑讴歌真善美”主题(揭示了、批 判了.…社会现象,赞美、讴歌.…精神.,表达了…)
灵活原则
七、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项链》)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 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 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 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 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药》)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
十、场景的功能:
渲染气氛、给全篇定调、揭示人物性 格、导引人物出场、作为象征。
小说答题模板
![小说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886794e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0.png)
小说考点一、梳理故事情节题型: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举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
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何效(结果如何)。
记叙文常见线索①时间线:②地点线:③人物线:④事件发展变化线:⑤情感发展变化线:⑥实物线:二、揣摩人物心理1.找句中直接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
2.带有感情色彩(抒情/议论)及反复出现的句子进行分析,间接转换,对能判断或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深层挖掘,浓缩提炼。
(按照要求,整合字数。
)三、理解句子含义考虑是不是双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答题时,可从以下几点人手:①从句子的位置人手。
若是总领句,可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可上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就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
②从句中的关键词语人手。
关键词语在句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
从关键词语人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③从文章的中心思想人手。
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
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
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人物的情感态度形象等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四、赏析重要句子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或从 XXX 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写出了/描写了……,突出了/表达了/表现了……特点/情感/形象。
五、明确人称作用1.第一人称作用: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③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便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主题:④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2.第二人称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直接抒情。
3.第三人称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话自由,便于叙述和议论。
小说阅读(解析版)
![小说阅读(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9e43640975f46527d3e191.png)
第11练小说阅读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看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A.看戏途中B.渔火点点C.月夜行船D.水乡夜景【答案】B【解析】考查学生拟写小标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并能找准主干句子概括总结。
此题中,ACD三项正确;B项“渔火点点”不能完全概括选文内容,故选B。
2.下列对文中画構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划线句中“轻松”和“舒展”从感觉上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是心理描写。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eef632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4.png)
完整版)小说答题模式及技巧小说的答题技巧及模式一、情节梳理概括类1.情节梳理题:概括情节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包括序幕、发生、发展、、结局和尾声。
如:赞XXX——盼XXX——遇XXX——躲于勒。
2.主要情节概括题: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扣紧人物、开端、结局等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情况下、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略)。
二、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类1.人物特点概括题:要结合身份定位和人物性格、思想情感进行回答。
例如,XXX是一位普通的木匠,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2.赏析题:要结合人物言行或情节具体分析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
例如,XXX太太是一位热爱故土、珍视亲情的普通妇女,纯朴善良、热情爽直,善于观察“我”的内心与表情的变化。
3.手法分析题: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例如,《红楼梦》第五回通过描写XXX的眉毛、眼睛、姿态等,刻画出她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她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形象。
提醒】人物形象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
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三、环境描写类1.常见题型包括: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解题思路: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四.语言修辞类:在语言修辞类中,我们需要从三个角度考虑:写作手法角度、修辞角度和关键词角度。
在写作手法方面,主要有象征手法、衬托手法、讽刺手法、欲扬先抑等类型。
新高考新题型之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及技巧
![新高考新题型之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及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77b8cf5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e.png)
新高考新题型之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及技巧【题型一】诗化(散文化)小说的主要特点。
答:①环境描写:多有自然景物、民情风俗描写,人、景、情虚实相生,场景描写充满诗情画意。
②情节结构:淡化情节,无激烈的矛盾冲突,不强调情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③人物形象:淡化人物的典型性,人物形象多正面美好。
④主题表达:如人与自然和谐(抗争)关系、思考人的命运、人在社会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人性的美好……⑤语言风格:具有抒情意味,清新自然,蕴含意象美、诗意美。
【注】如果同学们嫌太多记不住,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口诀: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抒情味浓。
【题型二】外国小说中的一些热门手法。
答:①“显示”:客观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
②“讲述”: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流露出对人与事的感情。
③表面虚构,内在真实: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把内在的真实嵌入外在的虚构。
④节制: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越大力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反,适当的节制和隐忍,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具有更大的情感张力。
⑤延迟: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例1 】([奥地利]卡夫卡《煤桶骑士》)卡夫卡在小说发展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重新处理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结合本文,谈谈卡夫卡是如何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的。
答:①作者采用了“表面虚构”而“内在真实”的法则来处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把内在的真实嵌入外在的虚构。
②表面虚构:作者虚构了一个“骑着空煤桶飞翔讨煤”的穷汉形象;小说采用了象征、夸张等艺术技巧,拉开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③内在真实:情节发展与穷人处境悲惨、富人为富不仁的社会现实高度吻合,作者对生活细节、场景细节、心理活动等的细致描写,极其真实。
【注】这里的答题结构,同学们可以学习一下,首先综述,然后分条答,注意一定要标序号,那样你的答案会让阅卷人看得一清二楚,得分点更容易看到。
(完整版)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完整版)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https://img.taocdn.com/s3/m/fcdd2bedcaaedd3383c4d3ee.png)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①.缺要素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小说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9d3694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f.png)
小说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情节类题型解题策略题型一、概括小说情节类(一)答题思路1、寻找小说线索(1)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如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
(2)有对比冲突线索。
(3)还有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
2、理清小说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抓住情节。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按场面概括全文情节:见贾母,见王熙风,见贾宝玉。
理清这些场面,全文的情节也就清楚了。
(二)答题模板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
(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三)答题注意要点1、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注意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特别是每个情节之间不能存在交叉或包含关系。
2、在表述时注意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否则会导致情节之间不连贯。
题型二、分析情节作用类(一)答题思路1、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1)就全文看,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看,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看,有倒叙式,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还有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4)就结尾来看,有戛然而止式,留下空白。
(5)就中间行文来看,有伏笔铺垫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6)就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来看。
①有注重节奏的作用,情节的进展应张驰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②有转折引发推动作用,“柳暗花明”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之外的转折,如《荷花淀》中妇女突然遇到敌人大船的情节。
③悬念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能量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如《项连》结尾中主人公得知从朋友处借的项链是假的。
④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的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考点分析及答题模板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考点分析及答题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8bdd8c9168884868662d650.png)
语文小说阅读题型考点分析及答题模板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8b187c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7.png)
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小说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浙江长兴华盛高级中学曾根生老师整理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de)叙述和环境(de)描写反映社会生活(de)一种叙事性(de)文学体裁.生动(de)人物形象、完整(de)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de)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de)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de).小说(de)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de).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de)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人物: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见知识网络(人物描写(de)方法)题型设置一:人物形象(一)概括人物形象(de)特点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2、赏析文中(de)某个人物3、请简要概括人物(de)形象特征(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de)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de)言行,影响着人物(de)性格.第二,通过人物(de)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揭示人物(de)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de)人物都是在一定(de)历史背景下活动(de),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de)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de)介绍和评价.组织答案:1、表述人物形象(de)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XX是一个……(de)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de)性格(思想品质).概括人物形象(de)答题模式: 1.先总说人物形象特点(外貌、突出性格、身份、)2.然后逐条分析人物形象(de)特点.(二)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de)具体方法及其作用.(见知识网络)(三)赏析人物形象作用(1)主人公:主要情节,表现主题(2)次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主人公;丰富文章(de)主题(或更好(de)表现主题等);表现环境(de)特征.(3)“我”: 1.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表达思想.2.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拉近读者与文本(de)距离.3.“我”是全文(de)线索,串联全文(de)故事情节.4.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5.小说可“借”我(de)情感态度,揭示文章(de)主题.(四)主人公(de)探讨:①从情节设计上看;②从人物塑造上看;③从主题表现上看.④文章标题及文章结构设计题型设置二:情节结构(一)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de)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de)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de)某一方面).④请具体分析文章(de)行文思路.阅读流程:思路: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细致读:抓场面---找线索---理清结构概括情节思路总结:1梳理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概括每一阶段(de)内容(形式:某某干什么)3 加入关联词组成语段(用序号)(2)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de)目(de),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de).所以,在分析情节(de)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de)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de)作用.(二).鉴赏故事情节.这类型(de)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有: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de)宗旨,结合情节(de)一般作用: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1.在情节上(de)作用:A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B(是文章(de)线索)推动故事情节(de)发展 C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发展更合理.D转换情节,使情节更加生动曲折、摇曳生姿等E前后对比,突出强调相关内容F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G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再生波澜; H在高潮中结局,戛然而止 I留下悬念,引人思考2.在人物上(de)作用:暗示人物身份、刻画人物形象(性格、心理)、丰富人物形象.3.在主题上(de)作用:揭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含蓄暗示主题、丰富主题等4.在环境上(de)作用:营造了……(de)氛围,暗示了……(de)时代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三)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先抑后扬式、对比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de)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按情节发展:倒叙式,顺序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环境渲染式、直接塑造人物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景物象征或省略号).还有出人意料式、情理之中,悲剧,喜剧式(大团圆)等.出人意料结局(de)艺术效果: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de)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de)心灵,产生震撼人心(de)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de)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更有利于衬托人物形象.④更有利于揭示文章(de)主题.解题技巧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de)来龙去脉.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3、见微知着,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de)意义.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de)艺术匠心.(四)探究情节(de)合理性:1.从人物分析2.从主题分析3.从情节分析4.小说本身(de)社会背景 5.作者(de)时代背景(五)补充小说情节:1、符合情节(de)发展需要.2、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或展现人物性格.3、有利于文章主题(de)呈现.4、能够符合当时(de)时代背景.(六)赏析小说情节:1、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或描写手法) 2写出什么内容.3、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表达了什么情感或揭示什么主题.题型设置三:环境类题型类型: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de)句子;②分析概括环境(de)特点;③就指定(de)环境(场景)描写说出其作用.④赏析环境(场景)描写(de)句子.环境作用:社会环境——故事发生(de)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de)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de)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自然环境——人物活动(de)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转换、暗示情节变化;⑤揭示或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景物(环境特点):恬静安谧、幽静恬淡、和平、雄浑壮阔、瑰丽、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繁华热闹颓败肃杀、荒凉、凄惨、萧条、悲壮苍凉、旷远、沧桑、虚幻飘渺、景物描写(de)特点(方法、表现特色、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1.从视、听、嗅、触、感觉等多角度写景2.分层次写景(远、近、高、低)3.色彩鲜明、点染4.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5.虚实结合6 .一般修辞: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7. 从大处落笔,小处刻画命题角度四:小说(de)标题⑴题型:小说(de)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小说(de)标题是……,有人建议把小说(de)标题改为……,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de)看法.解题思路:(1)表层含义:与小说(de)内容有关(2)深层含义:与文章(de)主题有关(3)字字落实标题(de)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de)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氛围等2.概括小说(de)故事情节3.给人以悬念、是文章(de)线索4. 揭示文章(de)主人公、揭示主人公(de)性格5. 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暗示或揭示文章主题6.形象生动,具有象征义7.个性作用: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命题角度五:小说主题—小说(de)主题是小说(de)灵魂,是作者(de)写作目(de)之所在,也是作品(de)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de)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de)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de)主题.命题类型:①小说(de)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哪些道理.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de)理解和看法.④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与现实谈谈你(de)见解.主题挖掘(de)基本途径:1、从作者背景看2、文本所反映(de)时代背景3、从人物特征看4、从情节发展看5、从作者(de)语言情感色彩看6、从题目或文章结构技巧(尤其是结尾)概括主题(de)基本术语: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4、对什么现象(de)反思.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命题角度六:语言理解题:常见题型:⑴某一词语在文中指代什么或含义是什么时候(如何理解)⑵某句在文中(de)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de)含义)⑶某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⑷赏析文中划线(de)句子.(一)理解重要词语(de)含义及其表达效果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de)词语(de)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de)具体(de)语句或者段落,理清指代对象(de)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②:本义+文本义(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de)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de)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③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de)含义及作用,注意“四联系”,联系本词(对本词语(de)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de)什么内容)联系文章(de)中心(论点)与作者(de)态度感情、联系特殊(de)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de)含义重要句子(de)一般特点:1、内容上: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de)主旨句;位置:往往处于文首或文末.2、结构上:能够彰显出文章脉络层次(de)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承上启下)、脉络句.3、表达上:使用某种表达技巧(尤其是比喻)或结构上超常组合(de)句子(变式句).规范答题:思想内容上与结构形式上.①联系本句(de)含义,抓住句子(de)修饰词语去理解句子内涵.②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③看语境,找邻近句,突出(强调)上下文(de)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④联系(揭示)本文(de)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de)态度、感情.⑤看句子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de)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是总起句,则从句子所涉及(de)范围去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从上文去找重要信息释义.(三)词语或句子(de)作用类:结构上(de)作用:引出下文、设置悬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内容上(de)作用:写出了什么(本句),突出了什么内容(上下文),表达了什么情感或传递了什么主旨(文章(de)中心).(四)语言鉴赏类:请对文中(de)某句或某段进行赏析1、词语选择上有何特色.2语言风格特色上.3句式安排上有何特色.4修辞手法(de)运用效果.5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描写手法).6表情达意方面(de)作用.(描写(记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传达了什么思想或哲理,引人思考.)(五)语言特色类:本文(de)语言有何特色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口语化(地方色彩)清新自然,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命题角度七:技巧鉴赏题型常见设问形式 1、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de)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de)好处.3、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de) 4、本文以××为线索,可以分为几层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和作用.5试从取材和语言上对本文作一上点分析.首先,明确文中运用了何种技巧手法,主要从七个方面去审视: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4、行文结构(铺垫、伏笔、悬念、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照应、深化、升华).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对偶、对比等).6、选材方面:新颖、真实、有力、详略得当、典型、以小见大7、语言角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优美、幽默诙谐、辛辣风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口语化地方色彩其次,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再次,分析评价文中运用某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主要分析评价其在中心思想(de)表现,人物形象(de)塑造,感情(de)抒发,意境(de)营造和布局谋篇等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命题角度八:探究类题目:题型类型:探讨主人公是谁探讨小说(de)标题探讨情节(de)合理性探讨小说主题(de)多样性“探究性”试题(de)解题应对策略:1、答题(de)第一句话亮出自己(de)观点.探究性试题观点从何而来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de)题干会给我们暗示,一般说来,题干会暗示我们.观点有四种类型:唯一型;选一型;融合型;自创型.面对探究题时,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de)表述多用判断语气(de)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等.2、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分析首先需要依据,探究题型(de)依据主要有三类,即文本依据、事例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把握依据(de)前提下,再结合观点进行分析.据此将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文本+观点;事例+观点;理论+观点;文本+现实+观点.“探究性”试题(de)答题要求1.有明确(de)观点.2.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结合文本或文本(de)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3.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要太少,也不要太烦琐,不超出范围.注意:每一道题(de)分值;用原文(de)话还是自己(de)话;学会分点作答,用序号标明,并把答案作整齐;文本最重要.。
小说阅读答题思路大全
![小说阅读答题思路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4d21c7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b.png)
小说阅读答题思路大全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小说题型归纳答案
![小说题型归纳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f2f850cf84b9d529ea7a00.png)
小说题型归纳答案一、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概括答题模式:××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的性格特点+文中体现2、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直接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突出人物性格,使形象血肉丰满侧面描写:周围人物(作用:衬托、对比) 环境描写他人评价3、人物的作用:主要人物的作用:①对情节的推进作用②对文章主题的作用(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③对社会的作用(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次要人物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侧面衬托主要人物③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④揭示小说主题物象的作用: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②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
4、心理描写的手法:直接手法:①直接描写,一般有“我想”或“某某想”之类的标志词。
②内心独白: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心理,指人物的反思、自言自语。
③作者直接叙述(适合第三人称的写作角度)。
间接手法:①环境侧面烘托。
②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表现。
③通过描写梦境、幻觉。
二、情节1、情节梳理题①根据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②根据场面来梳理: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③根据线索来梳理: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答题模板: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2、情节手法题(1)情节叙述手法: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情节叙述方式: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答案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fd622dcf84b9d529ea7a49.png)
答案【小说阅读之主题探究】即学即练一、1.答案B解析“表现在面对险滩恶浪时”有误,滩姐的“坚强”,应是表现在招佬死后,依然拿起船篙,坚持行船。
2.答案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使内容更加紧凑、集中。
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③借“我”的反应,侧面表现青浪滩的凶险。
船过青浪滩时,“我”“头晕目眩”“失声惊叫”。
④“我”推动情节发展。
因“我”去压船篙,最终导致意外发生。
解析分析人物的作用需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题,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①从结构上看,“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我”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串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使内容更加紧凑、集中;②从叙述的视角来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和人物显得真实可信;③从内容来看,借“我”的反应,侧面表现青浪滩的凶险;④从情节来看,“我”推动情节发展。
3. 答案①船过险滩,恶浪退去,象征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要勇敢应对人生险阻。
②“鸬鹚”求神保佑,没能阻止厄运,说明命运应掌握在人自己手中,相信虚妄的神是愚蠢的。
③过滩时招佬意外遇难,但滩姐依然拿篙行船,表明人生总会遭遇意外苦难,但仍应坚忍前行。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分析。
小说生动地描述了“船过青浪滩”的惊险过程。
答题时,应从开篇的“鸬鹚”“活人不敬敬鬼魂”到惊险过程的描写,再到招佬意外遇难,滩姐依然拿篙行船,及结尾处“姑娘,出来晒晒太阳吧”等处进行探讨概括,探究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启迪。
二、解析:情节:因为爱鸽子,反对鸽子与阿根恋爱,三个老兄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要把阿根推入大海喂鱼,在大海上遇到了风暴,最后把救生圈给了鸽子和阿根,三个老兄弟葬身大海。
环境:在无人的岛上,在遇到了大风暴,小船将要沉没时,三个老兄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两个年轻人。
三个老兄弟葬身大海是很悲哀的事,但最后的选择,又说明三个老兄弟又死得悲壮,显示出人性美的光辉。
答案①因为爱,鸽子爷收养了鸽子;因为爱,鸽子爷反对鸽子阿根相好;还因为爱,鸽子爷兄弟三人策划了险恶的阴谋。
鉴赏小说的情节结构(题组训练)(解析版)
![鉴赏小说的情节结构(题组训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9e53f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0.png)
考点八鉴赏小说情节结构——突破新高考小说简答题(解析版)✬题组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发胡炎刚过四十岁,我就成了“秃瓢”,脑袋上寸草不生,夜里随便借点光,能当半个灯泡用。
妻子没少挖苦我:“人都说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就你这个憨葫芦,凭啥冒充大头蒜?”我还真没啥辩驳的,论本事,我平平庸庸;论地位,小老百姓一个,连个芝麻粒大的官衔也没捞着。
可头发一个招呼不打就搬了家,我有啥办法。
偏偏,就有这么个既有本事又有地位的人,副厅级,在我们这个三线城市,那是多大的官。
人都快六十岁了,头发还茂密乌黑,看上去比我都年轻。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我和妻子曾经的老领导、如今的政协副主席彭舒浩。
“瞧人家彭主席,能耐不比你大吗?心不比你多操吗?可人家还是一头乌发,臊不臊啊你?”妻子的嘴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你以为我愿意当秃瓢呀?这彭大主席也真是的,鞠躬尽瘁大半辈子了,咋就不掉一根毛呢?不光不掉,还不褪色,跟十五年前一个样。
人比人气死人,可这跟人家啥关系,要气就气自己不争气,活该当妻子的出气筒。
事有凑巧,家里遇到一件麻烦事,解决不了,妻子一声令下,让我去见彭舒浩。
我本来就在这位大人物跟前自惭形秽,加上还有点自卑懦弱,让我去求他办事,这不是把我往死处逼吗?可气质优雅、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妻子杏眼一瞪:“你去不去?不去就离婚!”我还有得选吗?心一横,牙一咬,去呗。
万没想到,彭舒浩这么大的官,居然还是旧楼旧物旧家当,简朴得都有点寒碜了。
见了我这个老部下,一点不拿架子,笑呵呵给我倒了杯茶,说话也不绕弯子,让我有难处尽管说。
我一张脸憋得猴屁股似的,鼓了半天勇气才磕磕巴巴道明来意,彭舒浩淡淡一笑,说:“回去等消息吧。
”我怀疑自己听岔了,这么难的事,彭舒浩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正愣神呢,彭舒浩看看表:“我还有个应酬,就不陪你了。
”我连忙告辞,把“谢谢”也忘了。
走到楼下,一摸口袋,才意识到犯了一个天大的失误——那个鼓鼓囊囊的信封还在口袋里待着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 突出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内容:引出下文; 交代了背景;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情节作铺垫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增强文章文学色彩结构:开门见山,统领(总结)全文、奠定基调;承上启下,卒章点题使结构紧密、完整使情节一波三折,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手法:照应伏笔,表达技巧主题: 揭示小说的主题;深化主题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令人回味),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一:主题1.从作品背景看主题2.从人物塑造(形象)看主题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二、小说的人物形象1、分析角度: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情节,人物关系(主次),主题人物描写:既要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细节等方面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又要关注环境描写与他人(的言行)来烘托、反衬人物性格特征2.人物形象关键词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但是还包括人物的外在形象、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品质等.◎人物形象淳朴质朴天真浪漫、聪明伶俐、老实本分、勤劳肯干(敬业)热爱家乡、祖国◎性格标签“平凡朴实、、憨厚、吃苦耐劳、循规蹈矩、踏实勤俭、善良可爱、乐观热心、豪放洒脱、有上进心、有追求、生命力顽强、勇敢稳重谨慎、正直从容、耐心执著、诚实狡猾圆滑、势利乐天达观成熟稳重幼稚调皮温柔体贴活泼可爱内向害羞外向开朗心地善良善解人意风趣幽默思想开放积极进取小心谨慎正义正直悲观失意患得患失异想天开多愁善感淡泊名利见利忘义天真浪漫瞻前顾后循规蹈矩热心助人少言寡语爱管闲事追求刺激豪放不羁狡猾多变贪小便宜见异思迁情绪多变重色轻友胆小怕事积极负责勇敢正义聪明好学圆滑老练脾气暴躁慢条斯理诚实坦白不屈不绕精明强干憨厚大方谦虚三、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点明主旨,总领全文○3表达感情,奠定基调○4运用技巧,引起下文(描写场景,渲染气氛,设置线索,贯穿全文,妙用设问,发人深省,巧做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用经典,彰显底蕴,借助联想,增益情趣)◎小说的结局(照应式结尾、点题式结尾、留白法、出人意料法)结构:卒章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拓展内容内容:照应前文(呼应、对比)、突出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深化(突出)主题情感(读者):抒发情感、强化情感、引发共鸣手法(表达效果):画龙点睛、留有余韵、启迪思维例1:(结尾内容分析)P95《名伶》小说结尾两次写到是真的,每次表达的内容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的效果:第一次是证实一代名伶离世前的心里话,表露他实在是演累了,不愿意装模作样演一辈子小妇人,不愿意的背后,凸显的是内心的委屈、隐忍与厌倦;第二次是澄清他离世前最大的遗憾,这遗憾的背后,是对曾经的辉煌难以再现的失落、无奈与感伤。
对比强烈,凸显了名伶内心的矛盾冲突,丰富了人物性格。
例二:(结尾情节和主题)P111《查尔斯》谁是查尔斯?我们幼儿园没有叫查尔斯的呀!小说这一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谈谈结尾在情节和主题上的作用:情节上:1.明线暗线交汇,情节突转 2.与上文情节伏笔相照应,产生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主题上:引发读者思考,突出文章主题,引导我们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与自我适应能力,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与隐秘。
四:小说的标题1.标题的基本含义与多重含义2.与文本内容的联系(主题、人物、情节)3.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组材、线索、照应)4.标题的艺术特色(含蓄)例1:(标题的主题、人物、情节作用)P97《囚装》小说以囚装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主题:主人公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虚荣心,贪婪的欲望,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作为反面教材,他的经历突出文章主题:要做一个能掌控自己欲望的人。
人物:小说通过对得到囚装的主人公的描写,将他时而妒火中烧、时而天真稚拙,时而精明老练,时而得意忘形的贪婪的形象丰满地展现出来,同时将他的悲剧在对比中得以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和悲剧命运。
情节:囚装贯穿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例2:P141《坟》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坟而不是好大一棵树。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应该是坟:1,结构上:文章开篇明说寻坟,照应标题,结尾以问句作结,委婉写坟,浑融深刻 2.坟是线索,全文一直围绕坟展开,写了什么什么什么事,而好大一棵树只在结尾出现且篇幅不大。
3.主旨:寻坟而不得展现了贫苦人民的悲情,坟的被毁其实表达的是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机器与传统文化中人情人性的博弈,要发展要不要人文关怀?耐人寻味!应该是好大一棵树:1.情节上看:他使父亲最终接受记错了这个事实有可信度。
这棵树成为了父亲最终的情感依托。
2.树是树,不是坟,但是却完成了对父亲的情感慰藉,这种错位与悲情让读者唏嘘 3.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树的繁茂给予了父亲这十年来无以言说的思念,侧面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3.从艺术效果上看,用树做标题更加含蓄蕴藉五、小说的情节情节(线索)--内容(结构)---人物---主题—读者例 1.:(情节的作用四大角度)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般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故事情节来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代,如此才有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而且使得情节有了波澜2.从艺术表现来看,这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不仅补充了人物和事件,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使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3.从人物塑造上来看,表现了上一代人勇敢智慧朴实有爱的精神品格4.从思想内涵来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的赞叹之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突出了人情美的文章主题。
例2:P121《母亲》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1.同样是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2,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疑虑的复杂心理3,询问上的不厌其烦和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例3:(情节对主题的表现力)P134《湘绣旗袍》小说多次写到薛师傅父女之间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从内容上,展现了两代人对待湘绣旗袍的传承和发展理念的不一致。
2.表现父女俩的个性,使其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3.引发读者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 4.为下文写女儿逐渐理解父亲、珍视旗袍和尊重传统作了铺垫例4:p137《江一鹤》:本文题为江一鹤,但写汪遇农的文字远多于江,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这样安排的作用.1.人物刻画上:表面上写汪,实质上是为了写江。
以汪的艺术追求折射江的艺术造诣。
2.刻画手法上,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避免平铺直叙,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使小说更有张力。
3.情节安排上,实写虚写相结合(明暗交织),使笔法摇曳生姿。
4.主题上,先写。
再写。
最后两人合为一线,写汪在江指点下领悟绘画真谛,巧妙突出主题:真正高妙的艺术一定是浑然天成的,必须脱离名缰利锁,独创一格。
五、小说的知识补充1. 小说的环境描写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情节做铺垫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①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2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生动形象○3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④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3.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5、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