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 名词解释 135个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传播学名词解释
主编:范艳丽、于婷婷、白冬雪、王掣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提要一、单选(20×1)二、名词解释(4×5)1.5w模式:答: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的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2.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答:(1)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成为“循环模式”(2)该模式里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接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3)该模式的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3.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答: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做信息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4.“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答: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5.意见领袖答: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伊里调查”中发现,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真题1.拉斯韦尔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芝加哥大学博士,曾任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以及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等职,代表作为《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过探讨,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五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五W模式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模式,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学教程》P261)2.广告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也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信息输出方式。
现代组织从事的广告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商业广告,另一类是商业广告。
(《传播学教程》,P108)3.媒介接近权(《传播学教程》,P179)也叫传媒接近权,是指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
4.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传播学教程》,P10)5. 意义《传播学教程》P47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意义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就是意义的交流。
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和传递。
6. 模式《传播学教程》P59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拉斯韦尔模式又叫“5W”模式,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
主要包括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6、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8、流言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9、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0、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1、媒介技术所谓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12、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的,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1. 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与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产生的影响的学科领域。
2. 传播过程:指信息从发出者传递到接受者的全过程,包括信息源、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3. 传播媒介:信息传递的工具或渠道,如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可实现信息的发送和接受。
4. 信息源:信息的产生者,即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其他机构。
5. 编码:将信息转化为可传输形式的过程,将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以便传达给接收者。
6. 传输: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递的过程,将信息从信息源传送给接收者。
7. 解码:接收者对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理解和解读的过程,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内容。
8. 接收:接收者对解码后的信息进行感知和接受的过程,将信息融入到自身的识别系统中。
9. 反馈:接收者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和回应的过程,可以是口头或非口头的方式。
10. 传播效果:传播过程中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可以是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11. 大众传播:信息通过大规模传播媒介向大量人群传递的过程和方式,如电视、广播等媒介。
12. 个体传播:信息在个体之间传递和沟通的过程,常见的形式包括口头交流和社交媒体等。
13. 社交媒体:一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新兴传播媒介,通过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网络的方式传播信息。
14. 传媒:传播媒介的统称,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社交媒体等。
15. 传播行为:指个体或组织在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活动,包括信息创造、选择、传递和反馈等。
16. 观众研究:研究接收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特点、需求和态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服务受众。
17. 市场传播:指商业组织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进行商品推销和品牌宣传的过程。
18. 内容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和评价传播内容的特点和效果,以揭示其对接收者的影响。
19. 媒介效应:传播媒介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媒体暴力效应、媒介框架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经验学派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经验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记忆思路:总述内容+代表人物+研究理论批判学派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
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主要组成部分是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语义批评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
其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
这一学术传统反对功能主义和自由多元的意识形态,强调现代社会的矛盾对抗性,批判现代社会的霸权统治,揭露传媒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大众商业文化之骗人虚幻的实质,鼓吹激烈的反叛行为,在计划对抗冲突中解决社会矛盾。
记忆思路:时间+总括+组成部分+核心+内容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的社会学学派,其学术活动的开展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代表着社会学在美国的一次繁荣。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传播学
传播学教程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传播:传播是指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货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货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补课缺少的基本元素。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i额对家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媒介: 媒介是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具有两层含义:狭义上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货目标的程度,广义上则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产生的一切影响与后果。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站在受众立场上,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信息流:是信息的一种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有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饱和点"(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保证组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4、二次环境
5、拟态环境化(藤竹晓)
简答论述
1、大众传播的特点
2、简述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
3、简述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
4、简述施拉姆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观点
5、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观”
6、如何理解“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18,信息环境: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4、简述人类传播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
6、简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7、哈特的传播媒介三分法
8、简述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9、简述贝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和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
10、信息社会的特点
11、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樁学名词鮮猝笫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墓木问題1-技会信息:社令信息是除人的生场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话动冇关的~切信息,是指人奏氓会證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浇或交换的传息。
2. 倍樁:传榕学结仝社令学和传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岌义为传椿即社会传息的传逅农社令信息糸统的运行。
3. 糸统:指由相互联糸和扣互制约的若干级成部分结仝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 传樁觸■间.•包捋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级织的隔闻,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丈化之间*祝会传息糸统的参与者在特走利益.价值、克识形态和丈化背景方便的隔冈.及冇无总的谖鮮和有克的曲鮮。
传樁隔间是社令传息糸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05. 倍播障碍:色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祷•制度是否令理.传祐渠道是否畅通.传息糸统的冬部分功能旻否正常等.传楼障碍是社令传息糸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 传播•学:传橋学是研兗妙会信息糸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阮是社令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 赫神生产:即表现&亲一氏族的政焙.决律… 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严中,新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嫖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糸。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 社区:由地缘关糸和社会关糸构成的共同体。
笫二章:人类传博的历史和发展h示现的嫖介糸统:印人们而对而传迈信息的嫖介,是由人的感官或森官本身来轨行功能的媒介糸统。
Z 再现的嫖介糸统:包朽丈字.绘西、摄彩寻。
这一糸妮对传息的生产和传插者来说常要使用杨质工具或机森,而对传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睜雄介糸统:包朽.屯视、广椿、计算机通传糸统*。
这些煤介,要求传甜者和接收者押必须使用机森。
4、传息妙会赴指传息成为与场质和能源同*重要甚至比之灵重要的脊源,整个祝会的政治、经济和丈化以传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列发展的祝会。
笫三章;人类传博的仔号和克义1. 人类传樁:人类传樁是一科交浇和交换传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糸和妙会互动的行为。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二 7、,卜f j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 I |X ' % ■ I%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 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r--."%*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 \ \ I H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斗1」H 'J7<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传播学重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
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传播学是研究和分析信息传播、沟通、交流以及影响大众意识和行为的学科。
在传播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理解和掌握,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及拓展:1.传播:传播指的是信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媒介途径进行,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等。
2.媒介:媒介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它可以是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公众:公众通常指的是受传播影响的广大人群,他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兴趣、需求或特定背景,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传递信息给大量的受众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它们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能够对公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5.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交流平台,它可以让用户自由地创建、分享和交流信息,如微博、微信、脸书等。
它们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个体可以更直接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
6.信息扩散:信息扩散是指信息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播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更加迅速和广泛,形成了信息病毒效应,一条信息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中。
7.媒介效果:指传媒对受众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
媒介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不同层次的影响。
8.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指的是通过媒介和其他载体传递和传播的文化元素,如价值观、观念、艺术作品等。
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的重要方式,能够影响个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认知结构。
以上仅是一些传播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传播学领域涉及广泛,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策略、传播研究方法等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名词和概念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传播现象的学科,它研究传播的各种规律、原理和机制,以及传播对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1. 传播:指信息或思想在社会中传递、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传播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听传播和数字传播等。
2.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工具,包括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
3. 传播效果:指传播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通过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可以评估和改进传播活动。
4. 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其中包括经典理论如传播模型、社会学习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等,还有现代理论如隐喻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交媒体理论等。
5. 传播行为:指在传播过程中参与者的行为和态度。
传播行为可以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评价和参与传播活动等。
6. 受众:指接受和接触传播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受众的特征和需求可以影响传播活动的设计和传播策略的制定。
7. 传播策略: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传播方法或手段。
传播策略可以包括广告、公共关系、市场营销和政治宣传等。
8. 传媒监测:通过对媒体内容和受众反馈的收集和分析,了解传播活动的影响和效果。
传媒监测可以帮助评估传播的效果,优化传播策略。
9. 媒介素养:指个体对媒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媒介素养是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之一,它包括对媒体信息的解码、对媒体评价的判断和对媒体使用的能力。
10. 新闻价值:新闻报道中判断新闻事件重要性和新闻故事可传播性的标准。
新闻价值包括时效性、近距离度、冲突性、稀有性、相关性、人情味等。
总之,传播学涉及众多的概念和术语,这些名词解释提供了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理解和入门知识。
在实际应用中,传播学可以用于广告和营销、公共关系、政治宣传和社会运动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传播进行社会交流和信息传递。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名词解释:1,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8,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0,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13,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16,上行传播: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8,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 2610,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13,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16,上行传播: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2 / 26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人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3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2,知晓权: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23,传媒接近权: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24说服性传播: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
25,传播流: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26,电视人:3 / 26伴随着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在TV的画面音响刺激中长大,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行为上跟着感觉走。
27,容器人:大众传播特别是以TV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孤立自闭。
28,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过段时间,等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效果才能表现出来。
29,一面提示: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30,免疫效果:两提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像事先接种疫苗一样,能使人们在遇到对立观点的时候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31,警钟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变化。
32,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33,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 / 2634,受众:一对多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35,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左右人们态度意见,甚至直接支配行动。
36,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信息:1 :①xx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5 / 26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6 / 26(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2、示现媒介系统:7 / 26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3、再现媒介系统: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
4、机器媒介系统:对于这类媒介,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
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5、NII:即“全国信息高速公路”,是1993年美国提出的全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设想6、GII: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继“全国信息高速公路”设想后1995年进一步提出的规划。
简答论述1、简述动物传播的常见信号及其传播的局限性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4、简述人类传播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及其意义6、简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7、哈特的传播媒介三分法8、简述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8 / 269、简述贝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和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理论10、信息社会的特点11、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12、简述我国的信息化建设13、对人类传播发展史做一个概要性的认识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名词解释1、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信号:3、象征符4、伴生符(副语言)5、体态符号(体态语言)6、意义7、符号意义8、明示性意义9、暗示性意义10、外延意义11、内涵意义12、指示性意义9 / 2613、区别性意义14、传播情景15、象征行为16、象征性互动理论(米德)17、象征性社会互动(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18、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一章也出现过)简答论述1、信号的特点2、象征符的特质3、如何理解象征符的自由性和随意性4、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5、符号的基本功能6、符号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8、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象征行为的特点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12、简述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13、简述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10 / 2614、文化的象征化(现代社会符号环境)及其产生原因(以当代消费文化为例,谈谈你对象征文化的看法。
P5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名词解释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6、模式7、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8、传播过程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9、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10、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施拉姆)11、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12、赖利夫妇系统模式13、马莱兹克系统模式14、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简答论述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11 / 263、简述传播总过程(系统)研究的必要性4、简述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5、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6、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P57)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镜中我(社会我)(库利)4、社会化5、自我表达6、姿态简答论述1、如何理解“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3、如何全面理解人内传播4、简述内省式思考主我与客我(米德)自我互动(布鲁默)(用自己成长的亲身体验,评析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6、简述人际传播的动机12 / 267、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8、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9、简述姿态的传播功能10、简述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名词解释1、群体2、群体意识3、群体规范4、群体压力5、信息压力6、趋同心理(遵从性)7、集合行为8、暗示9、群体暗示10、群体感染11、模仿(塔尔德)12、群体模仿13、“匿名性”原理14、组织15、组织传播13 / 2616、公关宣传17、广告宣传18、企业标识系统宣传(CIS)简答论述1、群体的本质特征、分类及其社会功能2、群体意识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4、简述群体归属意识强弱与“反规范”说服效果的关系5、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6、简述制约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7、组织的结构特点8、组织传播及其功能9、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及其传播渠道和媒体形式10、简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11、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第七章大众传播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廉价报纸(大众报纸)3、信息环境(拟态环境)(李普曼)4、二次环境14 / 265、拟态环境化(藤竹晓)简答论述1、大众传播的特点2、简述拉斯韦尔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3、简述赖特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4、简述施拉姆对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观点5、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观”6、如何理解“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7、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8、简述电视的媒介特性及其革命性发展9、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忧虑态度: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试论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