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狗十三》反思家庭教育
《狗十三》观后感(8篇)

《狗十三》观后感(8篇)《狗十三》观后感1夜里回到家,弟弟发来信息说,看看《狗十三》吧,何止是孩子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他说在电影里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独。
于是我就在今夜看了这部电影。
靠在床头看了这部电影,整个人沉浸在电影里。
很多人会把《狗十三》归结为教育的问题。
青春期的女孩李玩,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
李玩叛逆,为了一只狗让家里鸡犬不宁。
整个故事情节一点不狗血,很真实,一直到最后李玩爸爸开着车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才开始流泪。
生活里谁容易?生活里谁不孤独?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都有别人进不去的地方。
生而为人,总要有责任要肩负,总要忙着应酬,总要心里流着泪脸上挂着笑的去面对这个世界。
无法评判李玩和爸爸,还有戏份并不多的后妈。
谁心里没有委屈?我喜欢李玩,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分寸的女孩子。
看过很多叛逆的女孩,离家出走喝酒,跳舞,伤害自己,和男人接吻,甚至更出格。
李玩自始至终很有分寸,在最后一次离家,喜欢李玩的男生陪着她,李玩痛哭的时候,喜欢她的男生想要吻她,李玩果断拒绝并说:“我不需要这样的安慰。
”那一刻,我特别想为李玩点赞,想为编剧点赞。
我觉得这种信息的传递最好。
少男少女的爱情(感情)就应该是简单的,纯洁的,干净的。
电影就应该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信息,喜欢也好,爱也罢,守护比肢体接触更重要!无论如何孤独,李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长大!我同情李玩的爸爸。
没有人想要离婚,走进婚姻之初的时候所有人奔的是白头偕老。
生活里会有什么改变,会再遇到谁无法预料。
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女儿的叛逆,老来的子的喜悦,酸甜苦辣也就只能自己品尝了。
有人说李玩并不够叛逆,其实她也在一直向成人的世界妥协。
有吧,整部电影里有多处我们不想面对的成人世界的虚伪与无聊,可是它太真实了,我们不是如此吗?酒桌上推杯换盏的阳奉阴违,有钱人在自己家人面前的众星拱月……谁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狗十三》,一部看过之后越发孤独的电影。
《狗十三》观后感2这个影片围绕着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女讲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爷爷买菜把狗丢了,然后女孩子疯狂找狗未果,家人为了平息这件事买了一条狗说是原狗,女孩经过爸爸的教训接受了这个事实,再和另一条狗培养出感情后,因为弟弟的挑逗狗,导致狗的反击,从而第二条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终狗绝食而亡,还有一件事就是爸爸为了酒会而失信女儿没有去天文馆。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影片以少女李玩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揭开了中国式家庭教育和青春成长中的种种问题,让人深思。
李玩,一个普通的初中女孩,她的世界原本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美好的憧憬。
然而,家庭环境的束缚和成人世界的规则,却让她的青春变得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电影中,李玩的父亲为了让她提高英语成绩,擅自修改了她的兴趣小组。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举动,却反映出了家长们常常以“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完全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李玩的内心,她热爱物理,对宇宙的奥秘充满了向往。
可父亲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她梦想的一次打击。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的兴趣爱好就这样被家长无情地扼杀在了摇篮里。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走丢后,全家没有一个人真正去努力寻找,反而试图用一只新狗来敷衍她。
大人们觉得这只是一只狗,丢了就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对于李玩来说,“爱因斯坦”是她的伙伴,是她孤独时的倾诉对象。
大人们无法理解孩子与宠物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感,他们的冷漠和不理解,让李玩感到无比的失落和伤心。
在寻找“爱因斯坦”的过程中,李玩的情绪逐渐崩溃。
她四处张贴寻狗启事,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阻拦。
而家人的不支持,甚至是指责,让她感到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如此的孤立无援。
这也反映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家长们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却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后来,李玩在父亲的暴力下,不得不妥协,接受了新狗。
但她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忘记真正的“爱因斯坦”。
这一段让我感到无比的心疼。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多少次因为长辈的权威和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违背自己的内心。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李玩在一次次的挫折和打击中,逐渐变得“懂事”。
她学会了迎合大人的喜好,不再任性,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
她在酒桌上,为了父亲的面子,喝下了那杯她原本不愿意喝的酒。
她看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却不敢相认,只是默默离开。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一个十三岁女孩李玩的成长故事,却如此真实而深刻地触动了我。
李玩生活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
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无奈。
一开始,李玩因为兴趣小组的选择和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不顾她的意愿强行替她做了决定。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多少时候,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替我们做了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却从未真正倾听过我们内心的声音。
李玩喜欢物理,却被父亲要求选择英语小组,这种不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或许很多人都曾体会过。
而她为了寻找自己的“爱因斯坦”,那种执着和不顾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内心的纯真和对爱的渴望。
她不是在找一只狗,而是在寻找那份失落的理解和陪伴。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他爱李玩,却不知道如何去爱。
他会在李玩取得好成绩时给予奖励,也会在李玩犯错时暴力相向。
他以为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爱,却从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种爱,是那么的片面和肤浅。
爷爷奶奶对李玩的爱,也是传统中国式长辈的爱,他们关心李玩的生活起居,却无法理解她的精神世界。
在李玩把爷爷推倒受伤后,爷爷也只是默默地叹气,他们的爱充满了包容,却也带着无奈。
而继母,在这个家庭中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她对李玩的态度,表面上客气,实则疏离。
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努力去调和各种矛盾,但这种努力往往显得那么无力。
李玩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学会了妥协和迎合。
她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再反抗父亲的权威。
当她在饭局上吃下那块狗肉的时候,她内心的纯真和坚持已经被现实磨灭了。
那一刻,她真正地长大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心疼。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学会迎合社会的规则,放弃自己的个性和梦想?还是在现实的磨砺中,依然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善良?李玩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被现实同化的过程,她失去了自我,变得懂事、听话。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影片开头,女主角李玩被迫在酒桌上陪酒,这一场景反映了成人世界中“对与错”的冲突。
不能喝牛奶的她,在父亲的要求下不得不喝酒,而叛逆时喝啤酒会被打,陪喝却能得到父亲的夸奖。
这种“对与错”的矛盾贯穿了整个故事,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往往由大人说了算。
在青春期这个密不透风的时期,清醒是痛苦的,而酒精成为了女主角唯一的释放方式。
但这种解脱是短暂的,最终她还是要在父亲的苛责下放下酒杯。
在大人的酒局中,她又被要求成为举杯的人。
不让喝酒是为了不让孩子惹事,而让喝酒则是为了让孩子在别人面前表现得“乖”。
在最后的宴会上,她一言不发地将酒喝下,这是她被规训后的“懂事”,也是真正的成长。
导演通过酒这一符号,隐喻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对与错”,同时也讽刺了许多中国式家庭的教育方式。
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喜欢上了滑冰,然而她的兴趣爱好却被家人忽视。
爱因斯坦走失后,后妈为了安抚她,送给她一双旱冰鞋,但在弟弟生日时,却送了他一双冰刀鞋。
在给弟弟起名字时,爷爷也慎重考虑。
这些情节都暗示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旱冰变冰刀,不仅象征着弟弟在家庭中的地位提升,也隐喻着未来家庭纷争的加剧。
喜欢滑冰的女主小时候没有选择的权利,而不喜欢滑冰的弟弟却被强制性地“培养”。
这种硬式培养方式反映了新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他们将要面对的成长之刃可能会更加锋利。
导演通过冰刀这一隐喻,讽刺了重男轻女、硬式培养和家庭纷争等现象,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成长之路的不平坦。
卫生间是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家庭空间元素。
爷爷奶奶习惯将狗关在卫生间里,爱因斯坦走失当晚,女主第一时间去卫生间寻找,并质问家人平时是否将狗关在这里。
第二只爱因斯坦首次亮相也是在卫生间里咬纸,此外,爸爸与狗、弟弟与狗之间的对峙也都在卫生间里发生。
而当女主被父亲打骂后,她第一时间去卫生间清理身子并独自哭泣,此时的她处境与被关在卫生间里的爱因斯坦一样悲凉。
导演通过卫生间这一隐喻,营造了一个独立于家庭之外的封闭空间,体现了弱势群体在封闭环境中的无助和成长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心境。
观《狗13》有感八篇

观《狗13》有感八篇【篇一】“我打你是因为爱你,你长大就明白了。
”相信这是很多人童年都听过的一句话。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孩子很多都是被“打大”的。
好一点的,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好、特长多就一切万岁;残酷一些的,孩子犯错时,必然要上演“男女混合双打”。
看完《狗十三》,我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无论多么努力、多么听话,但总是与他们期盼的模样有差距。
除了懂事,我好似别无选择。
父亲总是容易冲动,有一次他喝多了,打我打得莫名其妙。
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对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
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成认这就是爱因斯坦。
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
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
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
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
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
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
起初,我不理解李玩的小狗被爷爷带丢之后所表现出的极端反响,我也觉得是她不懂事。
但其实站在李玩的立场上想,在一个爷孙两代存在代沟的家庭里,被父亲带来的小狗显然是李玩最依靠也最能与之对话的伙伴。
李玩吃饭的时候会自己端着饭去看电视,深夜吃了晚饭会一个人去煮面,她与奶奶爷爷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更何况她是一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孩。
小狗在李玩心中的地位和此时此刻李玩在重组家庭中的地位一样,是被呵护,被疼爱的对象。
而小狗丧失以后,由于继母与父亲所生的男孩进入家庭,李玩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替代品,她不再是爷爷奶奶眼中的唯一,最好的证明就是爷爷的态度,他明知这条送来的狗只是个替代品,却一改对李玩呵护有加的态度而大声斥责,让李玩承受这个替代品。
李玩在家中地位的滑落使她更加意识到成长中所经受的苦痛——你无权自由表达你的意见,只能被动去承受长辈权威的一切训示。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观后感1《狗十三》讲了十二岁刚上初中的李玩,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
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当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
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事情难过不止,四处寻找,所以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
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
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协,接受,她越来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听话……”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的,就是这一句话,这句话也许也贯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
李玩的表姐,也许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听话好孩子,成绩优异,待人彬彬有礼,深谙中国家庭里为人处事的横横竖竖,她懂得如何一边在长辈面前伪装成一个乖孩子、一边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为所欲为…所以,在假的爱因斯坦送来家的时候,李玩的继母给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
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欢上别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
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会上,想要礼物又假意拒绝,再懂事的去换成小男孩喜欢的蜡烛……这不就是中国教育中最受人欢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普遍来说,中国大人教育孩子是没有定式的,发不发火、动不动手,完全取决于当天的情绪和忍耐度,这就让中国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个的地雷式的存在,因为你永远预测不出他什么时候会炸。
李玩和父亲其实是很矛盾的,其实说实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们的.感情。
因为我的父亲一直是个非常温柔的人,我的家庭对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满,所以我无法理解这个一个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少女。
但是我能确定,李玩的父亲很爱很爱李玩,爸爸离婚后担负起了扶养女儿的义务;为了取悦女儿给她买了一条狗,打骂女儿后又红了眼圈跟女儿道歉;知道女儿考了高分后,非常兴奋,要带女儿去天文博物馆;在妻子强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时却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车上与女儿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样子。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狗十三》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家庭中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问题。
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女孩李玩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孩子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李玩被扔在爷爷奶奶家,由祖辈照料。
这种家庭环境似乎给了她一定的自由,但实际上她的精神世界是孤独的。
她的父母似乎只关心她的成绩和温饱,而不理解她的内心需求。
这种养和育的分离,导致李玩在情感上与父母之间存在着隔阂。
李玩是一个敏感而有个性的孩子,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却被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规范所束缚。
她不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实践自己的是非观,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她的名字是胡乱取的,爸爸对她最大的希望是懂事,也就是听话。
这种对孩子个性的忽视和打压,使得李玩的人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长往往缺乏对孩子的是非教育,而是采用双标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当家长犯错时,他们要求孩子体谅自己,而当孩子有自己的判断时,他们却又指责孩子什么都不懂。
这种不公正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李玩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迷茫和无助。
影片中,李玩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地方。
爷爷弄丢了狗,父亲却对他大发雷霆;李玩对弟弟的态度不好,父亲却用暴力让她道歉。
这种家庭环境的不和谐,使得孩子无法在一个温暖、稳定的环境中成长。
他们只能学会压抑自己的情感,适应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
此外,影片还展现了社会对孩子的不重视。
狗狗被当做赔罪的工具,买回来就买回来了,丢在一个纸箱里。
没有人跟李玩说,这是爸爸送你的小狗,希望你会喜欢。
奶奶嘴里一口一个畜生,爷爷则是漠然视之,因了这不在意,倒显得比较大度,其实也是个遛狗不牵绳的,狗丢了也就丢了,畜生而已嘛。
这种对生命的漠视,也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李玩的弟弟的出生,也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弟弟的出生,使得李玩的家庭环境更加复杂。
《狗十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硬伤

《狗十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硬伤《狗十三》最近被刷屏了,这是一个中国式家庭逼迫一个13岁少女向成人世界妥协的故事。
各种影评充斥着对中国式家庭、虐待、青春疼痛的字眼,一部《狗十三》意外成为攻击中国式家庭和教育的宣泄口。
中国式家庭教育是从2012年10月流行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等词中衍生出来的,用来指称中国现实存在的一些家庭教育弊端和问题。
2012年10月底,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报告,“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与孩子间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三大焦点话题引发热议,这也是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
对于家长朋友来说,更像是一次“创业”而且应该是那种不允许失败的创业。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以下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硬伤,希望各位家长引以为戒。
第一,很少关心孩子的能力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孩子学习好,能够考上好的大学,我们都愿意做。
可结果却差强人意,在父母对学习关心的同时,孩子其他方面都被忽略了,如独立性、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等。
归根结底,还是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其他能力的培养被忽略了。
第二,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人们的压力来自于工作、生活,而孩子的压力则来源于父母,而父母对于孩子只是关心其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很少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殊不知,无论多大的孩子,都是渴望得到理解、尊重和关注的,而父母不经意间的忽略可能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很少教育孩子去关心爱护他人。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很多父母都会直接告诉或者暗示孩子,遇到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
在我们很多家长心中,自家的孩子是不能吃亏的。
其实,父母担心孩子吃亏受欺负的心理很正常,但是也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通过理智、规则内的形式来解决,比如告诉老师,请求父母出面等,而不是采用暴力还击的方法。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很久以前,我就说要为电影《狗十三》写一篇影评。
然而,直到现在我才开始动笔,这确实有些滞后。
网络上有很多文章是从李玩的角度来写的,它们着重探讨了家庭教育的失败以及成长对人性的压抑。
我则更希望摆脱道德谴责,从影片中的父亲这一角色入手进行分析。
影片中父亲的矛盾行为最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强迫李玩更改兴趣小组的志愿,却又事后塞钱并送小狗来安慰她,仿佛他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妥,但又不得不这样做。
同样的矛盾也体现在他将第二只爱因斯坦送进流浪狗收容所之后:当李玩说出“谢谢”两个字时,父亲坐在驾驶座上,眼里闪过一丝泪花。
父亲的强硬举措与他的心理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尝试对父亲的这些矛盾行为进行个人解读,主要基于两个层面:一是影片所反映的家庭政治,这种权力运作有其特定规则;二是从心理学角度对影片场景中的个人进行初步分析。
这两个层面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同一个社会-文化网络的不同侧面,它们相互影响、交织,对个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限制,从而引导人们走向既定的轨道。
一、关系本位:家庭政治的运作方式如果有什么现象可以被称为“中国式”现象,那么中国的“家庭政治”无疑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与其他国家和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家庭政治”是指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权力的运用和运作来调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以维系家庭的手段和方式。
中国“家庭政治”的特点是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成员被纳入一套“孝、悌、忠”的权力体系。
基于对成员道德义务的强调,中国家庭发展出了一种以成员之间关系为基础的伦理。
这种家庭伦理的特点是,它根据成员对待其他成员的态度提出道德要求,并由此发展出一套灵活的伦理准则。
人们不需要深入了解伦理,也不需要背诵经典,只需在“孝、悌、忠”的权力体系中,明辨自己在权力体系中的地位和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有一句精辟的描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狗十三》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

《狗十三》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狗十三》观后感一《狗十三》是一部针砭时弊、令人信服的国产剧情片,充满了深层次的政治态度和前瞻性的隐喻。
十三岁的李玩(张雪迎惊艳饰演)因为感情疏远的爸爸言而无信,所以对其消极抵抗,于是爸爸愧疚地给她买了一只小狗作为补偿。
她给这只小狗起名叫爱因斯坦,起初,由于对父亲的蔑视,她故意忽视这只狗。
随后却由于这只狗的意外走失,揭露了中国几代人之间根深蒂固的荒谬现状和彼此之间的缺乏理解。
随着雪球越滚越大,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详尽地描绘了中国千禧一代因为与家庭系统中所推崇的顽固旧思想格格不入而跌跌撞撞进入新世界的残酷画像。
导演曹保平为故事注入了一种突显电影感的黑暗惊悚色调。
摄影充分利用空间,有一些非常显著的场景,例如轮滑溜冰场那场戏,视角在李玩、她的表姐及其男朋友之间的不断切换。
这部电影以精确的方式涵盖了中国青少年的生活。
独立音乐、反叛行为以及他们彼此说话的方式,在中国电影中很少见到这样真实的水准。
这些场景也揭示了他们被剥夺了一些基本的权利。
例如,当李玩问她的表姐是否爱一个男孩时,她回答说“爱是一个很过时的词”。
这部电影牢牢地保持在青少年成长的电影模式中,我们能感受到李玩的困惑、沮丧和自私。
然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文化倾向和丰富的信息量使这部影片出类拔萃。
在整部电影中,有很多巧妙设置或透露的隐喻。
首先故事背景位于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西安,而这些狗和它们的名字以及它们在这个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则是这部电影的催化剂。
加之,李玩与她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非常天真,属于中国老一辈人,他们拒绝评论电视上报道的时事新闻,而且几乎不出家门。
影片本身也包含了科学和文化的冲突以及价值观的问题。
在一个场景中,李玩焦急地等待着爸爸带她去天文馆,而一位年长的颇有身份的伯伯询问她平时读什么书籍,她回答说《时间简史》,与其强调的《论语》相比,他称之为儿童读物。
后来,当她跑到天文馆时,面前漆黑一片,天文馆已经关门了,这个世界再次抛弃了她。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一):少年李玩的长大本片的主人公李玩和她的家人组成了一个经典的中国家庭,在发生争吵的时候,李玩的台词是什么样的,爷爷的台词是什么样的,奶奶的台词是什么样的,爸爸的台词又是什么样的,这些熟悉的台词都让你感到这就是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的重现。
青春期的少年,自主意识再度强烈的觉醒,渴望被当做平等的个体对待,可是在中国,绝大数的家长并没有敏锐捕捉到这个时期孩子身上的变化,从观念上也不接受长辈和孩子间平等的理念,所以盲目的把自己变成了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的“敌人”,并且随时准备用权威结束这场战争。
李玩为了丢狗和家人大闹一场,其实在和朋友谈心后在回家以前,听到朋友那句“以后这种事还有很多”的李玩已经接受了现实,但是她爸爸却没有给她足够的耐心,于是本片最精彩的一幕上演,回到家的李玩遭到爸爸的痛斥,“你为什么这么不懂事?”,家长们仿佛都在指望孩子长大了就马上可以懂事,但其实李玩的家人并没有在这件事上给孩子做好榜样,丢狗却不找没有展现出认真负责的品质,找了一只外形相似的狗来蒙混过关更是没有表现出诚实踏实的品德,最最关键的是李玩所代表的少年的自尊仍然没有得到本应该有的尊重和保护,认为是孩子所以可以随便许诺却不遵守诺言更是教育的大忌,孩子渴望理想化的父母的愿望彻底破灭。
英语演讲比赛中,父亲出现的前后李玩的表现的差异则暗示了不良的家庭教育关系下,孩子所遭受到的父母的影响。
也许是因为从小父母离异的关系,依靠并不多的李玩对他人的幻想本来就很低,她显示出非常的早熟和聪慧,她对现状有着很好的判断,她知道她的命运如何把握,她知道获得想要的东西需要牺牲很多,她知道在完成目标前她需要禁得住许多的诱惑,她小小年纪就知道恋爱不能带给她想要的一切,轻描淡写的就拒绝了对她有好感的帅哥,从这一点上看李玩的堂姐在电影中则一直和她做着对比,生日聚会她微笑着挣脱堂姐的手代表着李玩永远不会走上的人生。
片尾李玩若有所思的看着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冰场上跌跌撞撞的训练,我想在她的脑海里,对被弟弟分走的关爱和注意力的怨恨和委屈也许正在消散,因为她明白,在这样的社会和家庭中,任何的宠溺最终一定也会走上另一场战争,目前“风光”的弟弟也终究逃不出生活的“桎梏”和“洗礼”。
从《狗十三》反思家庭教育

从《狗十三》反思家庭教育最近一部家庭教育主题的电影《狗十三》登上大荧幕,并获得了豆瓣电影8.4的高分。
13岁的李玩,父母离异,因为父亲工作忙碌以及有了新家庭,便丢给了爷爷奶奶照顾。
平时,李玩的爸爸从不回去看看她,但只要存有关键事件出现时,她爸爸绝对到场,并黑髯鼠地替她搞同意。
影片中爸爸第一次出现,就是直接修改了李玩的选课意向,选择对升学有用的英语,而直接pass掉了她兴趣浓厚的物理。
爱好物理的李玩玩给狗取名“爱因斯坦”,它也沦为了李玩玩唯一的玩伴。
但好景不常,爱因斯坦不小心被爷爷弄丢了。
爱因斯坦的走失,引发一系列家庭冲突。
李玩失心疯似地寻狗,推伤了爷爷。
李玩负气喝酒晚归,几年不出门的奶奶在寻她的过程迷路在黑夜中。
这一切“胡闹”,在李玩爸爸对女儿的一顿捣蛋后完结了。
事后父亲向她致歉,她也已经开始向成人世界让步,顺利完成了大人们眼中从“任性”至“听话”的脱胎换骨。
壹-缺乏沟通和理解,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我也就是为你好啊”“爸爸也不容易啊,你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呢”李玩爸爸的这两句话坚信很多人都颇感兴趣、说道过。
很多的家庭中,父母都用自己想当然的方式爱孩子,却从不去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
当孩子不领情时,还要责怪孩子“不懂事”。
以过来人的姿态孩子的自学和生活展开指导,期望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路子走,其实就是为了满足用户自己的安全感。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说过:“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不要把权利规则带回家。
”不讨厌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不愿和孩子展开公平的攀谈,却期望孩子懂事,懂宽慰父母的不能难。
其实就是混为一谈了社会和家庭关系的规则。
父亲的在孩子成长中的缺位,导致亲子间缺少沟通,也是引发孩子成长问题、家庭矛盾的“因”。
父亲在孩子蜕变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孩子安全感的创建、性格的刻画、性别的心智、人际关系的处置都有著关键的影响。
童年缺乏父爱的孩子,性格会比较软绵,变得胆小敏感,不自信,未来和异性接触的时候会有障碍。
狗十三反映的家庭教育

狗十三反映的家庭教育
《狗十三》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13岁少女李玩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离异的父亲另有家室并刚刚有了一个男孩。
情绪敏感的少女有了一只宠物狗「爱因斯坦」寄托情感与忧愁,但随着狗的丢失,暗潮涌动的青春开始澎湃起来。
宠物狗「爱因斯坦」,被爷爷弄丢了,家人却没有寻找,用一双旱冰鞋来弥补,但李玩疯了一般地寻找,不依不饶,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爷爷受伤,奶奶走失。
李玩“过激”的反应,不被理解,只剩责骂。
最后父亲暴怒之下用拳头摆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后的挣扎。
经过爱暴力后的李玩,彻底变了一个人,越来越沉默,渐渐学会了摸索爸爸的晴雨表,她学会像小狗一样察言观色。
平静地接受继母找来替代真爱因斯坦的新狗,在全家沉浸在弟弟生日的欢乐氛围里,她学会了假模假样地笑,无比尴尬地祝福弟弟生日快乐。
淘气的弟弟打爱因斯坦,被狗咬伤,继母歇斯底里地要父亲把它送狗肉馆,李玩不敢阻拦,只是不断地哀求父亲:送哪都可以,求求你不要送它去狗肉馆。
在知道假爱因斯坦绝食死去后,长辈给她点了一盘红烧狗肉,在整桌人的注视下,她一口便将其吞下,并微笑着谢谢叔叔。
即使
在影片最后,找到真爱因斯坦,也只能转身离开,自己躲在角落里痛哭。
《狗十三》观后感3篇

《狗十三》观后感3篇《狗十三》观后感1这个一部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
影评已经很多了,只想写下自己的一些观感。
没明白为什么评分这么高,排片却这么少,很多电影院只有一两场。
片子很平淡很细腻,但反应出了中国家庭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李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住一起,爸爸买了一条狗给她,她给它取名爱因斯坦。
爷爷买菜遛狗的时候把狗弄丢了,后妈另买了一条,说是丢了的狗,但它并不是爱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后狗咬伤了弟弟,被送走。
李玩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懂事听话的大孩子。
但懂事真的这么重要吗?一条狗对于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嘛?“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娃长大了,懂事了”。
这两句话,反复在电影中爸爸和爷爷奶奶的口中出现,当李玩和家长的意愿冲突时,就是不懂事,而当李玩考了全年级第一,拿了全市物理奖的时候,就是懂事了。
很讽刺的是,每当懂事的时候,总会有些事会发生。
拿了年级第一,正好赶上弟弟生日;拿了奖状,第二只爱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重要吗?还是说懂事只是家长想要减轻自己负担的一个说辞?家长在外工作这么辛苦,回来你还不懂事?!那所谓的懂事和真正的长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骂,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这两套标准,就是让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吗?其实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当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实施,但父母得知,总会跟你说不行,不现实幼稚。
可能确实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们有错吗?他们没错,只是不适合成年人世界的规则罢了。
那就应该去浇灭他们的想法,强行安排上觉得正确的事情吗?“你到底要什么?你说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给你去摘!你要啥?!你说嘛!”这是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归喝酒,奶奶出门寻找迷路回来后,李玩的爸爸情绪激动,问李玩的话。
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
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仅搞错了展览的时间,也因为酒局使得李玩错过了展览;到底是不是爱因斯坦,没有人在乎,只不过是一只狗罢了,为什么你还要“无理取闹”?!李玩强行喝了牛奶,吐了,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吃了狗肉。
从《狗十三》看真实的青春期亲子关系

从《狗十三》看真实的青春期亲子关系电影《狗十三》是一部描述青春期少年和家庭关系的作品。
影片通过一个13岁的孩子的视角,展示了他和父母、祖父母、叔伯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在成长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化和挑战。
首先,影片不避讳地展示了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和叛逆背后的内心困惑。
主人公小明虽然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但在长大的过程中,他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产生疑问,他开始追求独立和自由,开始与父母产生矛盾。
如电影中所示,小明在和父母吵架后偷跑出门,在外过夜,这种行为虽然很危险,但也反映了他想要摆脱束缚、独立生活的愿望。
这种情感是青春期少年的常见经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也需要关注和理解。
其次,影片中也展示了亲子关系中的沟通问题。
小明和他的母亲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沟通障碍,即母亲喜欢表现强硬而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
在影片中,母亲常常指责小明不够听话,没有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这种表现在青春期期间会更加突出,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想法和需求,如果家长无法理解并满足这些需求,容易导致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甚至逃离家庭。
因此,亲子关系中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在双方保持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最后,影片也展示了支持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电影中,小明的父亲和祖父母都能够为孩子提供支持和理解。
尽管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不同,但都非常关心孩子并希望帮助他度过难关。
他们虽然会帮孩子纠正错误,但也会在孩子面临挑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这种支持和理解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困难、发展潜力。
综上所述,《狗十三》揭示了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和改善亲子关系的途径。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独立和自主权,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爱和支持。
因此,家长需要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只关注表现和成绩。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健康、积极和自信。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影片以李玩在英语课堂上被一只突然闯入的蝙蝠打断为开头,这只蝙蝠象征着李玩内心的迷茫和困惑,她如同这只蝙蝠一样,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
而李玩回答不出问题,也暗示了她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能随波逐流。
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打死蝙蝠,隐喻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们的“错误”观念的抵触。
在这个过程中,李玩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她开始逐渐失去自我,变得越来越沉默。
而蝙蝠被丢出窗外,也象征着李玩的梦想和希望被无情地剥夺,她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残酷。
影片中有两场最为重要的戏,分别是爱因斯坦丢失之后和家里迎来一个弟弟。
在爱因斯坦丢失之后,李玩回到家中,用一种开心的姿态表达着自己的美好心情,而家人却是面部惆怅,忧郁地发着呆。
这种以静衬动的手法,为李玩之后的崩溃和极度失望埋下了伏笔。
而在家里迎来一个弟弟时,所有人都有说有笑,争着去抱小孩子,只有李玩在另外一边,刻意地露出微笑,但是却安静地一句话不说。
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李玩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她已经接受了这个新成员,但却无法改变自己被忽视的事实。
影片的结尾也十分巧妙,李玩在父亲的宴席上,被迫吃了一块狗肉。
她的这一行为,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也让观众对她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然而,导演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影片,而是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当李玩再次遇到“爱因斯坦”时,她起初假装不认识,不想要狗了,之后又痛哭流涕。
这一情节让我们看到了李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她虽然已经接受了现实,但却无法真正放下过去。
影片通过李玩的成长经历,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这个家庭中,父母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不惜一切代价,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却不知道这种爱已经成为了孩子的负担。
李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越来越沉默和孤独。
她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影片的李玩在雪地中独自玩耍,她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助。
《狗十三》观后感

《狗十三》观后感在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中,我并未经历重男轻女或隔代教育的困扰。
然而,观看《狗十三》这部电影时,我仍忍不住潸然泪下。
父母诚然深爱着我,这一点毋庸置疑。
可我常常困惑,他们的爱究竟是对我这个人,还是对他们人生阶段中必经之事的成全。
在各种饭局上,他们热衷于炫耀对我的关怀与付出,将其与其他父母进行比较。
他们的言辞间透露出对我悉心栽培的自豪,仿佛在标榜着自己的良苦用心。
然而,我总觉得真正的爱意不应如此张扬,而应是深沉而内敛的。
尽管许多时候我并无过错,或并非故意犯错,但父亲总是如李玩的父亲一般,将错误归咎于我,并对我严加斥责。
即便有时错在他们,他们也不会向我认错,而是巧妙地转移话题,将矛头指向其他地方。
他们常常以对我从小到大的悉心照料为筹码,期望我能体谅他们的过错,认为这些错误是“正常”且“合理”的。
我作为子女,不应因些许小错而责怪他们。
即便他们所犯之错与他们的付出毫不相干,他们也会以此为由指责我,说我不懂事,不懂得感恩。
我只想说,即便我理解你们的种种付出,但做错了事就应当道歉,这不应因你们是我的父母或付出过多而被轻易原谅。
长此以往,他们习惯了这种处理方式。
每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是首先道歉,而是要求我体谅,让我接受现实,让我多念及他们的好,然后他们便可一错再错。
每当我试图申辩,他们便以十句话来反驳我,列举我过去的种种不是和他们曾对我的宽容。
原本并非我的过错,最终却演变成我的过错。
偶尔当他们无话可说时,便以“人老了,别跟他们计较,事情过去就算了”来敷衍。
而当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我忍不住反抗时,却被他们指责为记仇之人。
我满腹委屈,难道他们在批评我时就不曾记仇吗?他们口口声声说有些事过去了就该放下,但实际上他们心中记得一清二楚。
每当需要搪塞我时,他们便将这些旧事重提。
或许这些委屈与不甘在他人眼中微不足道,与大多数人的遭遇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但对于性格内向的我来说,这些负面情绪犹如千斤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难以释怀。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

《狗十三》电影观后感“问:是否只有童年才这么痛苦,答:一生皆是如此。
”《这个杀手不太冷》《狗十三》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批判性电影,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春成长的烦恼与无奈。
影片中,主人公李玩的成长历程让人心痛,也让我们反思教育的真谛。
身体的成熟可以通过镜子观察,情感的丰富在爱情中得以感受,而心理的成熟则更为复杂和残酷。
青春时期,自由与束缚、冲动与懦弱、敏感与害羞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成长的主题。
李玩的心中充满了对陪伴的渴望,而家长们却一心追求着所谓的成功。
他们的关心看似无微不至,实则是对孩子梦想的矫正。
“为了你好”成了他们强加意愿的借口,这种强盗行为剥夺了孩子的真我,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失去了方向。
考个好成绩就给与奖励,大摆宴席,这究竟是对孩子的肯定,还是对自己的肯定?成长中的爱因斯坦(狗的名字)只有在小主人的怀抱中才能安静入睡,然而当爱因斯坦丢失时,小主人的哭闹却并非虚假。
因为爱与陪伴,孩子们拥有了支持和鼓励,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但这种诉求往往只能换来失望。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人追求,是一种修养,而在现实中,这种修养却十分稀缺。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奇幻与美好,他们对星空充满好奇,而家长们却只关注生活的琐碎。
青春期是思想逐渐独立、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当单纯的是非观念与现实的利害冲突碰撞时,那种痛苦如同啤酒瓶碎片划过手指。
大人们的生活之道让灵魂陷入困境,道德绑架和爱的束缚如红酒般令人沉醉,是非曲直成为空洞的说教,而灵魂则被弃之不顾。
这种生活,何尝不是一种伪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才是基本的行为榜样,而价值观的混乱则令人无所适从。
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支持,就像滑冰时需要他人的援手。
然而,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大多数人只能依靠自己。
膝盖上的伤疤会愈合,泪水中的苦涩会被时间冲淡。
生活仍在继续,相似的故事在不同的地方不断上演。
给予孩子们温暖和支持,就像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
善待每一个人,哪怕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也可能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狗十三》影评

《狗十三》影评《狗十三》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式家长教育下的问题。
然而,对于这部电影,我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电影所描绘的家庭环境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挺不错”。
李玩的家庭确实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但在教育方式上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李玩在丢狗后,家长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而是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这导致了她的情感受到了伤害。
此外,家长在处理李玩与弟弟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了一种不公平和不恰当的态度,这进一步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矛盾。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塑造也并非完美无缺。
爷爷的角色在腿受伤时表现出对孙女的宠爱,但随后却突然转变,这种反差让人感到突兀。
奶奶的形象则被刻画为一个只会火上浇油的老人,这可能有些过于简化。
至于李玩洗澡时的裸后背镜头,我认为它可能是为了展现李玩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但这种表达方式可能过于直白,给人一种不适感。
关于电影中的一些情节设置,如酒桌上劝酒和升学宴上点狗肉等,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
这些情节可能是为了强化故事的冲突和表达主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因此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然而,我也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这部电影产生共鸣。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同一部电影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
也许有些人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情境,或者感受到了那种被压抑的情感,所以能够产生深刻的共鸣。
此外,电影也通过一些细节和隐喻来反映社会现实。
例如,路人甲的脑子有问题、社会的冷漠等刻画,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电影试图通过这些描写来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狗十三》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电影,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电影所展现的中国式家长教育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该努力寻找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感受,避免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过度的批判和攻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狗十三》反思家庭教育
从《狗十三》反思家庭教育
最近一部家庭教育主题的电影《狗十三》登上大荧幕,并获得了豆瓣电影8.4的高分。
13岁的李玩,父母离异,因为父亲工作忙碌以及有了新家庭,便丢给了爷爷奶奶照顾。
平时,李玩的爸爸从不回来看她,但只要有重要事件发生时,她爸爸绝对到场,并擅作主张地替她做决定。
影片中爸爸第一次出现,就是直接修改了李玩的选课意向,选择对升学有用的英语,而直接pass掉了她兴趣浓厚的物理。
热爱物理的李玩给狗起名爱因斯坦,它也成为了李玩唯一的玩伴。
但好景不长,爱因斯坦不小心被爷爷弄丢了。
爱因斯坦的走失,引发一系列家庭冲突。
李玩失心疯似地寻狗,推伤了爷爷。
李玩负气喝酒晚归,几年不出门的奶奶在寻她的过程迷路在黑夜中。
这一切胡闹,在李玩爸爸对女儿的一顿暴揍后结束了。
事后父亲向她道歉,她也开始向成人世界妥协,完成了大人们眼中从任性到懂事的蜕变。
壹-缺乏沟通和理解,亲子关系出现问题
我也是为你好啊
爸爸也不容易啊,你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呢
李玩爸爸的这两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说过。
很多的家庭中,父母都用自己想当然的方式爱孩子,却从不去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
当孩子不领情时,还要责怪孩子不懂事。
以过来人的姿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期望的路子走,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说过: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
不要把权利规则带回家。
不喜欢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不愿意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谈,却希望孩子听话,懂得体谅父母的不容易。
其实是混淆了社会和家庭关系的规则。
父亲的在孩子成长中的缺位,导致亲子间缺少沟通,也是引发孩子成长问题、家庭矛盾的因。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性格的塑造、性别的认知、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童年缺乏父爱的孩子,性格会比较软绵,变得胆小敏感,不自信,未来和异性接触的时候会有障碍。
贰-孩子叛逆的背后是成长中的心理需求
0~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觉醒和独立人格形成的初期。
而12-18岁则是孩子的叛逆期,表现为独立意识和自我
意识日益增强,用各种方法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1.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孩子自我发展之路。
赞科夫说:当教育者把每一位孩子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时,才有助于教育者去爱孩子和尊重孩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支持它,使其发展成为一种能力。
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
发现孩子犯错时避免唠叨不休或动辄打骂,而要让孩子在处理的过程中自我成长。
2.创造互相理解的机会
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摩擦与不愉快。
爸爸可以多创造相互理解的机会,比如家庭周末游玩,像朋友一样多和孩子聊聊天。
当孩子面临一些学习、生活上的决策时,多以商量的方式给出你的意见。
3.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穷爸爸、富爸爸》中写道: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有些陪伴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
比如一边玩手机一
边带娃,爸爸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孩子的互动要求常常被忽视;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计划,缺乏沟通技巧,弄得孩子不开心。
背离了陪伴的初衷,反而有损亲子关系。
高质量的陪伴不单单是和孩子在一起,而是要以孩子为中心,体察孩子的心理变化,感知孩子的情感需求,掌握孩子注意力的节律,了解孩子成长的节奏等。
划重点
现象解析
◆父母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
◆父母忽视孩子的真实想法
◆父教缺位,亲子间缺少沟通
家长应对
◆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创造互相理解的机会
◆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