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部分)
快速求离心率12个二级结论
快速求离心率12个二级结论在物理学中,离心率是描述椭圆轨道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
它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本文将介绍12个二级结论,帮助读者快速求解离心率。
以下是这些结论:1. 椭圆轨道的离心率定义为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长度的比值。
即e = c/a,其中e表示离心率,c表示焦点之间的距离,a表示长轴长度。
2. 椭圆轨道的离心率范围在0到1之间,当离心率为0时,轨道为圆形,当离心率为1时,轨道为抛物线。
3. 焦距可以通过离心率与长轴的乘积得到,即c = ae。
4. 当离心率小于1时,椭圆轨道的焦点在轨道内部。
当离心率等于1时,焦点位于抛物线的顶点上。
5. 椭圆轨道的半长轴长度可以通过长轴长度和离心率计算得出,即b = a√(1-e^2)。
6. 椭圆轨道的半短轴长度可以通过半长轴长度和离心率计算得出,即c = b√(1-e^2)。
7. 离心率可以通过焦点之间的距离和轨道长度的比值求解,即e = 1 - (r_min/r_max),其中r_min表示轨道的最小半径,r_max表示轨道的最大半径。
8. 当离心率小于1时,椭圆轨道的最小半径和最大半径分别为r_min = a(1-e)和r_max = a(1+e)。
9. 当离心率等于1时,抛物线轨道的最小半径为r_min = a,最大半径趋于无穷大。
10. 椭圆轨道的周长可以通过半长轴、半短轴和椭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得出,即C = 4aE(e),其中E(e)表示第二类完全椭圆积分。
11. 椭圆轨道的面积可以通过半长轴和半短轴的乘积和π计算得出,即S = πab。
12. 当离心率接近于1时,椭圆轨道的形状趋近于一条直线。
当离心率趋近于0时,椭圆轨道的形状趋近于一条圆。
通过以上12个二级结论,读者可以快速求解椭圆轨道的离心率,并对其形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离心率的求解在天体力学、航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天体运动和设计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经典二级结论部分
物理二级结论部分物理概念、规律和课本上的知识是“一级物理知识”,此外,有一些在做题时常常用到的物理关系或者做题的经验,叫做“二级结论”。
这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或者解决某类习题的经验,这些知识在做题时出现率非常高,如果能记住这些二级结论,那么在做填空题或者选择题时就可以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然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是记得二级结论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因此也是有用的。
一般地讲,做的题多了,细心的同学自然会熟悉并记住某些二级结论。
如果刻意加以整理、理解和记忆,那么二级结论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常说内行人“心中有数”,二级结论就是物理内行心中的“数”。
运用“二级结论”的风险是出现张冠李戴,提出两点建议: 1.每个“二级结论”都要熟悉它的推导过程,一则可以在做计算题时顺利列出有关方程,二则可以在记不清楚时进行推导。
2.记忆“二级结论”,要同时记清它的适用条件,避免错用。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共线。
几个力平衡,仅其中一个力消失,其它力保持不变,则剩余力的合力是消失力的相反力。
几个力平衡,将这些力的图示按顺序首尾相接,形成闭合多边形(三个力形成闭合三角形)。
2.两个力的合力:F F F F F +≥≥-大小合大小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研究对象的选取整体法——分析系统外力;典型模型——几物体相对静止 隔离法——分析系统内力必须用隔离法(外力也可用隔离法) 4.重力——考虑与否①力学:打击、碰撞、爆炸类问题中,可不考虑,但缓冲模型及其他必须考虑;②电磁学:基本粒子不考虑,但宏观带电体(液滴、小球、金属棒等)必须考虑重力。
5.轻绳、轻杆、轻弹簧弹力(1)轻绳:滑轮模型与结点模型①滑轮模型——轻绳跨过光滑滑轮(或光滑挂钩)等,则滑轮两侧的绳子是同一段绳子,而同一段绳中张力处处相等;②结点模型——几段绳子栓结于某一点,则这几段绳子中张力一般不相等。
物理必修二圆周运动的公式定律和二级结论的总结
物理必修二圆周运动的公式定律和二级结论的总结圆周运动公式
1、v(线速度)=S/t=2πr/T=ωr=2πrf(S代表弧长,t代表时间,r代表半径)。
2、q(角速度)=θ/t=2π/T=2πn(θ表示角度或者弧度)。
3、T(周期)=2πr/v=2π/ω。
4、n(转速)=1/T=v/2πr=ω/2π。
5、Fn(向心力)=mrω^2=mv^2/r=mr4π^2/T^2=mr4π^2f^2。
6、an(向心加速度)=rω^2=v^2/r=r4π^2/T^2=r4π^2n^2。
7、vmax(过最高点时的最小速度)=√gr(无杆支撑)。
2圆周运动的特点
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轨迹是圆,角速度,周期,线速度的大小(注:因为线速度是矢量,"线速度"大小是不变的,而方向时时在变化)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且向心加速度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线速度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ΔL与所用的时间Δt 的比值叫做线速度,或者角速度与半径的乘积。
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是矢量。
角速度的定义:半径转过的弧度(弧度制:360°=2π)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
(匀速圆周运动中角速度恒定)
周期的定义: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
转速的定义: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所转过的圈数。
动量二级结论
动量二级结论动量二级结论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它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在物理学中,动量被定义为质量乘以速度。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动量会发生变化。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可以得出以下关于动量的二级结论。
一、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则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称为“动量守恒定律”。
1. 动态系统在一个动态系统中,如果所有物体之间只存在内部相互作用力,则该系统是封闭的,并且总动量守恒。
2. 静态系统在一个静态系统中,如果物体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则该系统也是封闭的,并且总动量为零。
3. 实际应用这个定律被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两个质点碰撞时,可以利用这个定律来计算碰撞后各自的速度和方向。
二、动能定理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并且与此同时它也会具有一定的动能。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可以得出以下关于动量的二级结论。
1. 动能定理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动能会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物体所受到的力越大,它的速度就会发生越大的变化。
2. 动能与动量在牛顿力学中,动能和动量是密切相关的。
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动量会发生变化,并且与此同时它也会具有一定的动能。
3. 实际应用这个定理被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机械工程中,可以利用这个定理来计算机械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冲量定理冲量是一个矢量,其大小等于力对时间积分得到的结果。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冲量定义式,可以得出以下关于冲量的二级结论。
1. 冲量定理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所受到的总冲量等于其动量变化率。
也就是说,在相同时间内所施加给物体的不同大小和方向的一系列力所产生的总效果等于物体速度改变所引起的总效果。
2. 冲量与动量在牛顿力学中,冲量和动量也是密切相关的。
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所受到的总冲量等于其动量变化率。
3. 实际应用这个定理被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3:2:1n n::3:2:1 FF 1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mgF 1F 2的最小值FF 1F 2的最小值FF 1F 2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初中常用二级结论
初中常用二级结论一、代数部分。
(一)一元二次方程。
1. 韦达定理。
- 内容: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 + c = 0(a≠0),设其两根为x_1,x_2,则x_1 + x_2=-(b)/(a),x_1x_2=(c)/(a)。
- 原因:一元二次方程ax^2+bx + c = 0(a≠0)的求根公式为x=frac{-b±√(b^2)-4ac}{2a}。
若两根为x_1=frac{-b + √(b^2)-4ac}{2a},x_2=frac{-b-√(b^2)-4ac}{2a},则x_1 + x_2=frac{-b+√(b^2)-4ac}{2a}+frac{-b-√(b^2)-4ac}{2a}=-(b)/(a);x_1x_2=frac{(-b + √(b^2)-4ac)(-b-√(b^2)-4ac)}{4a^2}=frac{b^2-(b^2-4ac)}{4a^2}=(c)/(a)。
- 实用性:在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问题时,不需要求出方程的根就可以得到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例如已知方程x^2-3x - 4 = 0,根据韦达定理可知两根之和为3,两根之积为-4。
可以用于求与两根相关的代数式的值,如x_1^2+x_2^2=(x_1 + x_2)^2-2x_1x_2。
2. 判别式Δ=b^2-4ac与根的关系的拓展。
- 内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 = 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如果a、b、c是有理数,且Δ是完全平方数,则方程的根为有理数。
- 原因: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frac{-b±√(b^2)-4ac}{2a}可知,√(b^2)-4ac的值决定了根的情况。
当b^2-4ac>0时,√(b^2)-4ac是一个实数,且±√(b^2)-4ac不同,所以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当b^2-4ac = 0时,√(b^2)-4ac=0,两根相同;当b^2-4ac<0时,√(b^2)-4ac无实数意义,所以方程无实数根。
物理碰撞二级结论
物理碰撞二级结论
物理碰撞是指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导致它们的速度、方向、动量等物理量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碰撞可以分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两种类型。
对于弹性碰撞,它满足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而对于非弹性碰撞,能量和动量不守恒。
在物理碰撞中,物体的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
动量是指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它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对于一个封闭系统来说,动量守恒定律指出,系统内所有物体的动量之和在碰撞前后都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如果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它们的动量之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
在弹性碰撞中,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都成立。
在这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和总能量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运动并发生弹性碰撞,它们的速度和方向会发生变化,但它们的总动量和总能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被称为物理碰撞的二级结论。
相比之下,非弹性碰撞是指在碰撞过程中,能量不守恒。
在这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物体的总能量会发生变化。
例如,当两个物体发生非弹性碰撞时,它们的速度和方向会发生变化,但它们的总动量和总能量不再保持不变。
在现实生活中,物理碰撞是非常常见的。
例如,在汽车碰撞事故中,车辆的动量和总能量会发生变化。
在体育比赛中,例如网球或乒乓球比赛中,球的速度和方向会在碰撞过程中发生变化。
物理碰撞的二级结论是指在弹性碰撞中,碰撞前后物体的总动量和总能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对于解决许多物理问题非常有用,例如在汽车碰撞事故中计算车辆的速度和位置。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力物体的平衡: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大+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a=tg。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5.同一根绳上的张力处处相等,大小相等的两个力其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
6.物体受三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三力汇交原理)。
7.动态平衡中,如果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判断第三个力的变化,要用矢量三角形来判断,求最小力时也用此法。
二.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TSSVVVVt2221212时间等分时:SSaTnn-=-12,中间位置的速度:VVVS纸带处理求速度、加速度:TSSVt2212+=,212TSSa-=,(aSSnTn=--12。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等分时间: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1:3:5:……等分位移: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3.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t上=t下,V上=-V下。
4.“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2=2aS求滑行距离。
5.“S=3t+2t2”:a=4m/s2,V0=3m/s。
6.在追击中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恰好追上、恰好追不上、避碰等中的临界条件都为速度相等。
7.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船头垂直河岸过河时,过河时间最短。
船的合运动方向垂直河岸时,过河的位移最短。
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时沿绳子的方向分解和垂直绳子的方向分解。
三.牛顿运动定律:1.超重、失重(选择题可直接应用,不是重力发生变化)超重:物体向上的加速度时,处于超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大于它的重力。
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处于失重状态,此时物体对支持物(或悬挂物)的压力(或拉力)小于它的重力。
【二级结论】专题12 解析几何3
=,=(图1 图2 图3①以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②以为直径的圆与轴相切;③以为直径的圆与轴相切;④分别以为直径的圆之间的关系:圆与圆外切;圆与圆既与轴相切,⼜与圆相内切.结合圆的⼏何性质易得有关直线垂直关系的结论,如图3有,①以为直径的圆的圆⼼在准线上的射影与两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即;②以为直径的圆的圆⼼在轴上的射影与两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即;③以为直径的圆的圆⼼在轴上的射影与两点的连线互相垂直,即;④以为直径的圆必过原点,即;⑤.【应⽤场景】AB M AF C y BF D y AB ,AF ,BF C D C D y M AB M 1A ,B A ⊥B M 1M 1AF y C 1A ,F A ⊥F C 1C 1BF y D 1B ,F B ⊥F D 1D 1A 1B 1F ⊥F A 1B 1F ⊥AB M 1运⽤焦点弦与圆有关的结论可以很⽅便的解决直线、圆、抛物线有关综合题,解题中要注意抛物线的定义、⼏何性质以及圆的⼏何性质的应⽤.【典例指引1】【反思】本题考查了抛物线的标准⽅程,抛物线的⼏何性质,以及直线和圆,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的相关问题,当题设涉及直线,圆,圆锥曲线时,⼀般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于两点,需联⽴⽅程,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直线与圆经常利⽤圆的⼏何性质,得到⼀些常量,这些不变的量和圆锥曲线建⽴联系,从⽽进⼀步求解.【典例指引2】【针对训练】⼀、单选题:11. 在平⾯直⻆坐标系中,已知点,直线,动直线垂直于于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设的轨迹为.(1)求曲线的⽅程;(2)以曲线上的点为切点作曲线的切线,设 分别与,轴交于,两点,且恰与以定点为圆⼼的圆相切. 当圆的⾯积最⼩时,求与⾯积的⽐.12. 已知抛物线的准线为l ,记l 与y 轴交于点M ,过点M 作直线与C 相切,切点为N ,则以MN 为直径的圆的⽅程为( )A .或B .或C .或D .或13. 阿基⽶德(公元前287年---212年)是古希腊伟⼤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学家,不仅在物理学⽅⾯贡献巨⼤,还享有“数学之神”的称号.抛物线上任意两点A 、B 处的切线交于点P ,称△为“阿基⽶德三⻆形”,当线段AB 经过抛物线焦点F 时,△具有以下特征:(1)P 点必在抛物线的准线上;(2)△为直⻆三⻆形,且;(3).若经过抛物线焦点的⼀条弦为AB ,阿基⽶德三⻆形为△,且点P 的纵坐标为4,则直线AB 的⽅程为( )A .x -2y -1=0B .2x +y -2=0C .x+2y -1=0D .2x -y -2=0(1)若的⾯积为,求的值及圆的⽅程(2)若直线与抛物线C交于P,Q两点,且,准线与y轴交于点S,点S关于直线PQ的对称点为T,求的取值范围.。
动量守恒定律二级结论
动量守恒定律二级结论动量守恒定律二级结论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也是研究各种物理现象和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二级结论,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动量守恒定律简介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Σp=常数。
其中p表示物体的动量,Σ表示对系统内所有物体的动量求和。
二、动量守恒定律二级结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彼此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因此,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发生碰撞时,碰撞前后两个物体之间的总动量是相等的。
假设有两个质点A和B,在某一时刻t1发生碰撞,碰撞后分别变为A'和B'。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在碰撞过程中A对B施加了一个力F1,则B对A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F2。
由此可得:F1=-F2根据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的速度。
因此,在碰撞前后,A和B的总动量分别为:p1=ma*va+mb*vbp2=ma*va'+mb*vb'其中,ma和mb分别为A和B的质量,va、vb、va'和vb'分别为它们在碰撞前后的速度。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碰撞过程中A对B施加的力与B对A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因此,它们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p1=p2即:ma*va+mb*vb=ma*va'+mb*vb'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二级结论。
三、实际应用动量守恒定律二级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交通事故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来推算出车辆碰撞前后的速度和方向。
在工业生产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来控制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进行精确操作。
此外,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动量守恒定律二级结论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天文学中,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来研究行星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在物理实验中,科学家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来研究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物理必背二级结论65条
8.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和怎样受力无关,惯性大小表现为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9.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即Δv=at)。
10.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11.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合外力大小恒定且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或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
1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到的合外力突然消失时,物体将沿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向心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离心运动。
13.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内容是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内容是所有行星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3/ T2=k=GM/4π2。
14.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其间存在的一个常用的关系是。
(类比其他星球也适用)15.第一宇宙速度(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的表达式v1=(GM/R)1/2=(gR)1/2,大小为7.9m/s,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随着卫星的高度h的增加,v减小,ω减小,a减小,T增加。
16.第二宇宙速度:v2=11.2km/s,这是使物体脱离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17.第三宇宙速度:v3=16.7km/s,这是使物体脱离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18.对于太空中的双星,其轨道半径与自身的质量成反比,其环绕速度与自身的质量成反比。
19.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表示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所以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以此解题就是利用功能关系解题。
20.滑动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做的功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
21.静摩擦力做功的特点:(1)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可以做负功也可以不做功。
连接体问题二级结论
连接体问题二级结论(原创版)目录1.连接体问题的定义2.二级结论的含义3.连接体问题二级结论的应用4.连接体问题二级结论的证明方法5.总结正文一、连接体问题的定义连接体问题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主要研究多个刚体通过柔性杆件连接在一起后的运动规律。
其中,刚体是指大小和形状都不会发生改变的物体,而柔性杆件则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抗弯曲能力。
当多个刚体通过柔性杆件连接在一起时,它们可以相互作用并共同完成一定的运动。
连接体问题在工程技术、机械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二级结论的含义在连接体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运动规律,即二级结论。
二级结论指的是,当一个连接体中的某个刚体在运动过程中,其他刚体也会发生相应的运动,这种运动规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级结论为研究连接体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连接体问题的运动规律。
三、连接体问题二级结论的应用连接体问题二级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机械制造领域,二级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制造更加复杂的机械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在工程技术领域,二级结论还可以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连接体问题二级结论的证明方法为了证明连接体问题的二级结论,我们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描述连接体中各刚体的运动状态。
然后,通过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我们可以得到连接体问题的运动规律,从而证明二级结论的正确性。
具体的证明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运用到高等数学、力学等相关知识。
五、总结连接体问题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研究多个刚体通过柔性杆件连接在一起后的运动规律。
二级结论是连接体问题中的一种特殊运动规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连接体问题二级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连接体问题的运动规律。
初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部分)
初中物理⼆级结论总结(部分)【声学边缘知识点总结】1、⾃然界中次声波的产⽣源有:地震,⽕⼭爆发,台风,海啸等2、共鸣:物体因共振⽽发声的现象。
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叉靠近,其中⼀个振动发声时,另⼀个也会发声。
两个玻璃杯也可以共鸣。
3、固体传声⽐⽓体传声效果好;某某物⽐某某物传声效果好。
4、由于双⽿效应,⼈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传来的⽅位,⽽且听到的声⾳是⽴体的。
【平均速度的计算】<⼀级>A1 已知总时间为800s,前⼀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3m/s,后⼀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A2 已知总路程为3km,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级>B1 已知前⼀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3m/s,后⼀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B2 已知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三级>C1 已知前⼀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C2 已知前⼀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四级>D1 已知前2/5的时间⾥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1,剩余时间下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D2 已知前2/5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1,剩余路程中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平⾯镜成像实验考点总结】1、使⽤透明玻璃的⽬的:便于观察和确定A的像的位置。
2、使⽤等⼤蜡烛B的⽬的:便于⽐较像与物的⼤⼩。
3、使⽤刻度尺的⽬的:便于测量并⽐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4、出现两个像的原因:玻璃板太厚,前后两个⾯各成⼀个像。
4-1、蜡烛B应该与离玻璃板近的像重合。
5、对着玻璃板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成的像是光的反射,⼜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6、为确定玻璃板是否垂直于纸⾯,可以使⽤直⾓三⾓板或重锤仪检查。
物理重点二级结论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若F1、F2、F3的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1、θ2、θ3;则有F1/sinθ1=F2/sinθ2=F3/sin θ3
10、若由质量为m1、m2、m3……加速度分别是a1、a2、a3……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则合外力F= m1 a1+m2 a2+m3 a3+……
2.恒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功能关系:摩擦生热Q=f·S相对=系统失去的动能,Q等于摩擦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功的大小
6.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相对滑动距离等于小物体对地位移,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获得的动能。
巧用“二级结论”处理平抛运动问题
物理部分・经典题突破方法高一使用2021年2月中孝生或浬化“二级结论”是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
在熟知“二级结论”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可以使思维过程简化,提高解题速度,节约解题时间。
下面以平抛运动为例,讲述 “二级结论”的巧妙运用。
一、平抛运动中常见的“二级结论”结论一: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 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推导:如图1所 示,设做平抛运动物体 的初速度为V 0 ,经过时间t 运动到A 点,B为物体运动到A 点时的速度反向延长线与 其水平分位移的交点。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得x A — V 0 t , V y — gt , y A =联立以上得 z —E,则v y —各式解得x bc — 2A ,即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 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
结论二:设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为6,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为s 则an 6 — 2 tan s 。
推导:如图2所 示,设做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为 V 0 , 经过时间t 运动到A 点时 的速度为v o 根据平 抛运动规律和几何关系可知,在△A C D 中图2有 tan 6gt,在A AOB 中有an sV 013a g岂一,艮卩 tan 6 = 2 tan s 。
x aV 0t 2V 0二、利用结论一处理相关问题例1 如图3所示P 点到竖直挡板(足够长)的水平距离恒定,p —R将小球从P 点水平抛;出,初速度垂直于挡板。
S关于小球打在挡板上的【、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F是(A.初速度越大,打在扌当板上时的速度越大B 初速度越小,打在挡板上时的速度越大C . 小球打在扌当板上时的速度方向所在的直线必过空间中某一固定点D. 若小球打在挡板上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为6,则an 6与小球下落的 高度成正比)o图3设P 点到竖直挡板的距离为x ,小球的初速度为V 0,则小球打在扌当板上时的速度v —J V + (g •于),根据数学知识可知V 随初速度V 0的变化有一最小值,即随着小球初速度的增大,小球打在扌当板上时的速度先减小后增大,选项A 、B 错 误。
力学电学中有用的二级结论
1、力学中有用的二级结论所谓“二级结论”就是一个特定的物理过程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下导出的特定关系和结论,也包括一些重要数据。
“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又叫“半成品”。
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虽必须一步步列方程,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也是有用的。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悉和记住某些“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当N各力合力为零时,任一个力必定与其余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2、当N各力合力为零时,突然撤掉一个力,其余的力的合力定于这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分力方向已知,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4、两端时间相等和两端位移相等情况下的平均速度公式5、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和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6、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相同时间内的位移比和相同位移内的时间比的公式7、打点计时器求速度和加速度的公式8、刹车的最大位移和最长时间9、追赶问题中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小);速度相等时弹簧最长(短)10、摩擦角,斜面上物体匀速下滑的条件,斜面不受地面摩擦力作用的情况11、光滑斜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时间的三种情况12、水平面上判断是否滑动的临界加速度a=μg13、绳(或支持力)与重力作用下产生的水平方向的加速度a=gtanθ14、连接体在外力作用下相互作用力的公式15、小船过河时间最短和路程最短问题16、平抛中位移角与速度角的关系17、平抛中速度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方向的直线交于中点18、圆周运动到高点的临界速度19、人造卫星的三个常用公式20、人造卫星的动能、势能和总机械能与高度的关系21、黄金代换22、月球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60倍;同步卫星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6.6倍23、近地卫星的周期是84分钟24、双星的轨道半径与质量成反比25、摩擦力做功的功能关系26、斜面上摩擦力做功与水平方向位移的关系27、平抛运动时重力的瞬时功率与水平速度无关28、完全弹性碰撞的速度公式29、完全非弹性碰撞的速度关系30、缓慢的拉(移动)的两个含义二、电学中有用的二级结论所谓“二级结论”就是一个特定的物理过程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下导出的特定关系和结论,也包括一些重要数据。
初三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总结
初三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总结在这个学期的物理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理解,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下面我将从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能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一、课程内容这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力学和电学。
我们在力学部分学习了力、压力、浮力和机械工作等概念;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学习了简单机械原理,如杠杆、轮轴和齿轮等;并且对功和功率进行了深入学习。
在电学部分,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了解了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学习了电能、电功和电机等相关知识。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学会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力学的时候,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物质、受力方式等因素的关系;在学习电学的时候,我们通过搭建电路进行实验,验证了欧姆定律,并通过计算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用欧姆定律解答了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习方法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有趣。
首先,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物理学习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我积极参与实验,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和观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验证,进一步巩固了理论知识。
其次,我注重归纳总结。
物理学习内容较多,不同的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关联。
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归纳总结,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整理出来,形成思维导图或笔记,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并记忆知识。
另外,我注重多维度的学习。
物理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观察和思考。
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来学习知识,还会主动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思考其原因和影响,与同学们共同交流讨论,以扩大自己的视野。
初中物理知识点与二级结论 (终)
惯性的应用(将锤头砸紧、拍落灰尘、汽车座椅靠枕)
机械和功
1 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杠杆的分类(自己画力臂,通过力臂长短分析) 3 杠杆上最小动力的画法(注意力臂的画法) 4 动滑轮、定滑轮分类及特点 5 功的原理(省力废距离、省距离费力、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6 求功的分类(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 7 机械能的分类及表达式 8 摩擦生热(有阻力)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少
)
串联电路中,滑变阻值变大,电流变小,定值电阻电压变小,滑变电阻变大 6 并联分流,电阻越大,分到电流越少
并联电路中,滑变阻值变大,总电阻变大,干路电流变小,电压表不变 原来是一个用电器的简单电路,多并联一个电阻,总电阻变小。 7 串联电路中,定值电阻和滑变的电压变化量永远相等 (定值电阻与滑变)电压表变化量与电流表变化量的比值均为定值电阻! 8 小灯泡的亮暗程度取决于电功率! 9 测电功率,要先算电源电压和滑变最大阻值,不要计算小灯泡电阻(会随温度变化) 10 家庭电路中的常数、额定电流表、额定功率表
热与能
1 温度的定义(用感觉反应冷热程度不准确) 2 三种温标(摄氏温标是重点) 3 温度计(量程和最小分度值) 4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热传递分为热传导、对流、辐射) 5 热机(四个冲程的顺序以及与图片的对应关系) 6 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7 一个热机循环曲柄转轴转两圈
运动和力
1 s—t 图像先根据图像求速度,再注意有没有“同时同地同向” 同向:朝相同方向 相向:相对而行(面对面) 背向:背对而行(背对背) 反向:超相反方向(可能面对面,可能背对背)
动量二级结论
动量二级结论动量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主要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
动量二级结论是其中比较重要的结论之一,它指出了一些物理现象中涉及动量转移和守恒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动量和动量二级结论的相关概念以及应用。
一、动量动量是一个物体在运动时所具有的性质,它可以用公式p=mv来表示,其中p表示动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动量是一个矢量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在牛顿力学中,动量被认为是一个守恒量,也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内部,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动量总是守恒的,不会发生改变。
二、动量定理动量定理指出一个物体的动量的变化量等于作用于它的力的冲量,即FΔt=Δp。
这个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推论,它描述了物理系统内部动量的变化规律。
如果在一个物理系统中某一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则该物体的动量不发生变化。
三、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系统内部,每一个物体的动量加起来总是守恒的,即Σpi=Σpf。
这个定律是牛顿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定理,它用来描述物理系统内部的动量转移过程。
在一个系统内部,一个物体的动量增加,就意味着另一个物体的动量减少,从而保证系统的总动量不变。
四、动量二级结论动量二级结论包括动量守恒和动量定理,它们可以用来解决物理学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爆炸等等。
这些问题中都涉及到了动量和动量转移的概念。
动量二级结论提供了一种比较方便的方法来分析这些问题。
动量守恒定律主要用来分析物理系统中的弹性碰撞问题,这种碰撞不损失动能,即碰撞前后物体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问题。
比如两个弹性球碰撞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到一个联立方程组,然后利用这个方程组来求解球的运动情况。
动量定理则主要用来分析物理系统中的非弹性碰撞和爆炸问题。
非弹性碰撞和爆炸都会损失系统的总动能,因此不能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解决问题。
二级结论——直线
二级结论——直线直线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应用。
以下是关于直线的二级结论的总结:1. 直线的定义直线是由无限多个点所组成的,其中任意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的特点是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且延伸无限远。
2. 直线的性质- 直线上任意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 直线可以无限延伸,不受长度限制。
- 直线上的点和直线上的其他点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
3. 直线的分类根据直线的特点和性质,直线可以进一步分类:3.1. 水平直线水平直线是指其斜率为零的直线。
水平直线与x轴平行,所有水平直线的斜率都为零。
3.2. 垂直直线垂直直线是指其斜率不存在或为无穷大的直线。
垂直直线与y 轴平行,所有垂直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或为无穷大。
3.3. 斜直线除了水平和垂直直线外,所有其斜率不为零且不存在或为有限值的直线统称为斜直线。
4. 直线的应用直线在几何学和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 直线作为坐标系中的坐标轴,用于表示和测量点的位置。
- 直线可以用于表示光线或电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路径。
- 直线在工程中用于绘制平面图和设计结构。
5. 注意事项在应用直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直线的斜率可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正斜率表示向上倾斜,负斜率表示向下倾斜,零斜率表示水平。
- 直线的截距可以表示直线与坐标轴交点的位置。
- 直线方程的推导和解题方法可以应用代数和几何的知识。
直线作为几何学中的基础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
了解直线的定义,性质和分类,以及应用直线的注意事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直线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学边缘知识点总结】
1、自然界中次声波的产生源有: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
2、共鸣: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
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两个玻璃杯也可以共鸣。
3、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效果好;某某物比某某物传声效果好。
4、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而且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平均速度的计算】
<一级>
A1 已知总时间为800s,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A2 已知总路程为3km,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二级>
B1 已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B2 已知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三级>
C1 已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C2 已知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四级>
D1 已知前2/5的时间里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1,剩余时间下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D2 已知前2/5的路程里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1,剩余路程中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平面镜成像实验考点总结】
1、使用透明玻璃的目的:便于观察和确定A的像的位置。
2、使用等大蜡烛B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使用刻度尺的目的:便于测量并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
4、出现两个像的原因:玻璃板太厚,前后两个面各成一个像。
4-1、蜡烛B应该与离玻璃板近的像重合。
5、对着玻璃板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又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6、为确定玻璃板是否垂直于纸面,可以使用直角三角板或重锤仪检查。
7、为确定像的位置,应在玻璃板前从多个方向观察蜡烛B,直到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
8、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B与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9、要想多做几次实验,应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移动蜡烛A的位置,再做几次。
10、此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11、保持物体不动,透明玻璃竖直向上移动,则像不动;
保持透明玻璃不动,物体竖直向上移动,则像竖直向上移动。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1.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2.一倍焦点分虚实,两倍焦点分大小
3.成实像时:1/f=1/u+1/v成虚像时:1/f=1/u-1/v
4.速度大小比较,当u>2f时:物的速度>像的速度
当f<u<2f时:物的速度<像的速度
5.用不透光的板,遮住凸透镜的一半(无论上下左右),则成的像:仍完整但变暗
6.凸透镜不动,物体竖直向上移动,则像向下移动;
物体不动,凸透镜竖直向上移动,则像向上移动
7.凸透镜不动,从同一方向看去,若物体顺时针转动,则像也是顺时针转动
物体不动,从同一方向看去,若凸透镜顺时针转动,则像不转动
8.u+v≤4f,当且仅当u=v时,等号成立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调平。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2、测量。
左物右码,先用镊子加减大砝码,再用镊子加减小砝码,最后调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
3、读数。
M左=M右+M游
【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2.不能用手拿砝码,必须用镊子
3.不能将天平放在潮湿性和腐蚀性的环境中
4.注意左物右码
5.在测量过程中不能动平衡螺母
【密度计算之空心体混合体问题】
解决空心体问题的基本思路:总的体积=空心的体积+实心的体积
解决混合体问题的基本方法:ρ混=m总/V总
【力与运动成对易错点】
①物体运动,一定受到力。
×
物体受到力,一定运动。
×
①物体的速度很大,受到的力一定很大。
×
物体受到的力很大,速度一定很大。
×
①物体静止,一定不受力。
×
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
×
①物体速度增大,受到的力一定增大。
×
物体受到的力增大,速度一定增大。
×
①物体受到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力。
√
【力学核心】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受力分析(整体法或隔离法)
F合=0(状态)
【摩擦力方向判断】
1、确定研究对象A。
2、确定研究对象A所受摩擦力的施力物体B。
3、A相对于B向哪个方向运动,则摩擦力方向与此方向相反。
【叠放物体的压强问题】
思路一:得到ρ比、S比和h比(对于正方体,得到ρ比和a比)
思路二:得到G比和S比(优先用此思路)
【固液混合体压强计算的一般思路】
对于固体对桌面等,先求压力:F=G总;再求压强:P=F/S=G总/S
对于液体对容器底,先求压强:P=ρgh;再求压力:F=PS=ρghS
【浮力的一些推导结论】
1、两大推导式:漂浮时ρ物/ρ液=V排/V物;浸没时ρ物/ρ液=G/F浮
2、将一物体自由投入某液体中静止时,G≥F浮
3、对于漂浮(至多悬浮)的物体,有①G=①F浮
4、同一物体浸没在两种不同液体中,有F浮1/F浮2=ρ1/ρ2
5、难题技巧类:将题目中的力与重力和浮力结合,然后用把重力和浮力用ρgV展开,灵活对式子处理。
【压力变化量的基础模型】
情况(标准柱体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化量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变化量将物体自由投入后静止F浮G物
用细线掉着浸没在液体中F浮F浮针压浸没在液体中F浮F浮
【液面变化基础模型】
如图,若ρ甲>ρ液,ρ乙=ρ液,ρ丙<ρ液,则
①只将小球甲从盒中取出放入液体中后,容器中液面高度降低;
①只将小球乙从盒中取出放入液体中后,容器中液面高度不变;
①只将小球丙从盒中取出放入液体中后,容器中液面高度不变;
【液面变化提高模型】
某柱形物块漂浮柱形容器的水面上,在其上表面施加一向下的压力(或者放一
其他物体),使其下降一定高度(最多至刚好全部浸没),设物块下降高度为
①h,液面相对于容器上升高度为h1,液面相对于物块上升高度为h2,容器的
底面积为S1,物块的底面积为S2,则有:
h1=①h*S2/(S1-S2),h2=①h*S1/(S1-S2),①V排=①h*S1S2/(S1-S2)
【电路分析三部曲】
1、分析串并联
2、分析各个开关的作用
3、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作用
【电路图转化为实物图的要点】
1、电路分析三部曲
2、先连一条主路(一般是最外一圈电路),再连其他部分
3、导线不能交叉
4、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和正负接线柱接对
5、滑动变阻器接对
6、电源两端不能接多根导线
【判断给定的电路有什么问题】
1、有短路;
2、滑动变阻器接线柱接错;
3、电流表和电压表——接线柱接反了/量程接错了/串并联接错了/要求测的电流电压不对
【评价类实验常见问题】
1、没有控制变量
2、没有多次测量
3、多次测量没有改变自变量
4、实验特殊,不具有普遍性
5、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不对应(考试时一般答第1和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