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往往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惑。

对于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环绕着《力》这一教学主题展开反思,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明确教学目标1.1 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力》这一主题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分类、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1.2 设定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水平,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1.3 制定教学计划在明确了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确保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二、灵便运用教学方法2.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力》这一主题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力的作用原理、实验过程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

2.2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测量力的作用,加深他们对力的认识。

2.3 互动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他们思量力的应用场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3.1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3.2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外拓展相关知识,参加力学竞赛、实践活动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预力的实践操作,如搭建简易机械模型、进行力的测量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及时反馈和调整4.1 学生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采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认可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2 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3 不断优化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1 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趣味元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常见的力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常见的力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常见的力》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力是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是物体发生运动、形变或变形的原因。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有很多种不同的力在发挥作用,例如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等。

本节课将进修常见的力及其作用规律。

二、进修目标1. 了解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常见力的观点及其特点。

2. 掌握力的计算公式及作用规律。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

三、进修内容1. 重力:定义、计算公式及作用规律。

2.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观点、计算公式及作用规律。

3. 弹簧力:弹簧的弹性特点、计算公式及作用规律。

四、进修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不同力的观点及其特点。

2. 掌握力的计算公式及作用规律。

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进修方法1. 理论进修:通过教师讲解、课本阅读等方式掌握相关观点和公式。

2. 实验探究: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力的作用规律。

3. 例题练习:通过解题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进修过程1. 重力的观点及计算:a.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吸引的力,通常用符号F表示。

b.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c. 重力的作用规律: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2. 摩擦力的观点及计算:a.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通常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分。

b. 静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为:f ≤ μsN,其中μs为静摩擦系数,N为法向压力。

c. 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为:f = μkN,其中μk为动摩擦系数,N为法向压力。

d. 摩擦力的作用规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拙水平、接触面积和压力成正比。

3. 弹簧力的特点及计算:a. 弹簧力是一种弹性形变产生的力,通常用符号F表示。

b. 弹簧力的计算公式为:F = kx,其中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

c. 弹簧力的作用规律:弹簧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形变量成正比。

七、教室练习1. 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重力大小。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1力是什么课题引入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

玉兔的月球车。

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请学生演示?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板书)符号 F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 力的作用效果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

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

用力捏玻璃瓶,玻璃瓶发生形变吗?请学生回答?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最新资料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最新资料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实验教学分析《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高一学生而言是物理学习的一大难点。

为了有效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重要章节,笔者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学引入阶段设置一个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节研究内容;在教学展开过程中设置四个演示实验,层层推进,对学生的要求逐渐提高,从而起到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还设计了课后探索实验,其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从单纯的模仿转向创新方向,让物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层层创设情境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重事实;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课堂中只起到创设情境,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实验器材选择实验的设计不求“高、精、尖”,力求用常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设计的目标,将实验的现象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

现在实验教学片面追求数字化,但是数字化设备要求高,使用多有不便,对于很多缺乏相应条件的学校也不具有实用性,因此利用平时常用的物品设计完成演示实验更具有实用性。

利用简单物品实现同样的效果既可以展现物理实验的精巧之处,又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家发现力学规律的历程。

三、实验教学过程[实验1]巧断绳实验实验性质:学生实验。

实验器材:金属杆一根(可以用铝合金窗框或铁棒代替),两端连上两个突起物即可。

实验说明:实验装置如下图,与直接拉绳相对比,利用力的分解可以轻易拉断尼龙绳,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片段]师:(展示一根棉线)现在有一根棉线,哪位同学可以徒手将其拉断?我们邀请一男同学上来试试看。

(男生尝试后很难拉断棉线。

)师:我们再请一位女同学来试试,我们将棉线绑在实验仪器上,让她从中间拉拉看。

(女生尝试后很容易就拉断了棉线。

)师:男同学都不能拉断,但是女同学却能完成。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节⼒教学设计教学⽬标1.经历从许多与⼒相关的⽇常⽣活现象中归纳出⼒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作⽤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的作⽤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经历和体验归纳⼒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的作⽤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些简单的⼒的现象。

教学⽅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纸屑、铁块、磁块、表⾯涂有⼀层蜡的两个软⽊塞、⽔槽学⽣分组实验:橡⽪筋。

教学过程1⼒是什么课题引⼊多媒体展⽰:嫦娥⼀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千年的登⽉梦想。

⽟兔的⽉球车。

⽕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向的变化都⽤到了哪些基本的⼒学知识?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节⼒接下来请看⼤屏幕⼩组完成1.⾝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球;2.请说出每种⽅法中是什么⼒量让⼩球动起来?请学⽣演⽰?接下来请学⽣看看⼤屏幕并讨论?并回答?物体之间的作⽤: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给⼒下个定义,⼒是⼀个物体对另⼀个物体的作⽤。

(板书)符号 F请学⽣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的作⽤设计到⼏个物体?请学⽣回答?施⼒物体受⼒物体2. ⼒的作⽤效果接下来请看⼤屏幕静⽌的⼩球运动(静⽌到运动),⼒作⽤在物体上产⽣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的作⽤效果来感受⼒的!这种⽅法叫转换法请同学们看⼤屏幕⼩组完成。

请⼩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或⽅向的改变总结 1⼒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动动脑筋:⽤⼒捏矿泉⽔瓶,我们看到瓶⼦形状发⽣变化。

⽤⼒捏玻璃瓶,玻璃瓶发⽣形变吗?请学⽣回答?3 ⼒的作⽤是相互的⼤屏幕进⾏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物体和受⼒物体;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回答?总结?甲物体对⼄物体施⼒时,⼄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因此,⼒的作⽤是相互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反思、专家点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反思、专家点评

《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

2.知道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的改变。

3.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科学创新、团结合作的物理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1、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力有根大的帮助。

同时,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力的学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有些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重点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难点: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力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符号:F3.单位:牛顿(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形变速度大小运动状态改变速度方向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2 .收集归纳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尝试了解测力的大小的仪器。

教学反思力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新知识,一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可以很好的化解学习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只是他们从没系统的去学会概括和小结。

我通过让学生利用身边小器材结合自己已有的认识去总结归纳力的作用效果,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力的三要素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只是这里发生一个让我没法预料的事情,就是一个比较顽皮的男生通过借助女孩的头发演示力的三要素,这让我始料不及,但孩子很认真,我又不能够立马批评他,还好我们班的孩子很团结,所以我借助于其他学生的嘴,告诉他他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同的。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

《力》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力》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参预度的提高以及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反思和改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什么,并且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1.2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学会计算力的大小等。

这样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知识。

1.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同,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2.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对于《力》这一内容,教师可以从力的定义、力的计算、力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教学,但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程度来选择合适的内容。

2.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和实验的进行,可以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和应用。

2.3关注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及时了解并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力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3.1灵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2注重启示式教学在教学力的概念和应用时,教师应该注重启示式教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文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法)、力的单位(牛顿)。

3.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效果进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平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二力平衡的条件。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1.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分类: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拉力、压力、支持力等3. 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

()重力和弹力是两种不同的力,它们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的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力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让学生掌握力所产生的效果,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拉、推、挤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较为抽象,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力的三个实质内容。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速度、方向等;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我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总结:强调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5.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力的实例,分析力的作用。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但在理解力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日常生活实例、多媒体展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力的本质方面,仍需加强。

3. 教学组织:在课堂组织方面,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但在时间安排上,过于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课堂讨论。

4. 教学改进: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放缓教学节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

初中物理《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力》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力》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物理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9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知道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力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感知力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力现象
提水壶时,手对水壶施了力,水壶收到了力等
总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这些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哪些地方发生了改变?
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三要素
(1)、提问: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形变有区别吗?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区别吗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效果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吗?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举例提问:踢足球时,用力越大,球就飞得越远;踢足球时,球总是沿着所受的力的方向飞去;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时,手的位置离门轴远近不同,力的效果也不同。
1、列举生活中的力现象:
(2)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生活中的例子来获得知识,理解知识,记忆知识,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板书设计
1、力的作用效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第八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概念。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1. 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力作用时的相互效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以及通过实验验证该概念。

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形成完整且准确的理解。

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将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为保证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教材和教具:准备初中物理教材、力的相互作用实验器材、黑板和粉笔等。

2. 实验环境:设置安全的实验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3. 预习指导: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引入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但又容易忽视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如推手推车时车推动手,打篮球时手感到球的反弹力等。

接着,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物演示,如弹簧的互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相互性。

通过这些引入,学生将能更自然地进入本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 概念阐释详细解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概念。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拔河比赛,说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存在的。

强调每一个力都有其对应的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理论支撑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清晰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普遍性。

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这一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互动探究1.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如用磁铁吸引另一块磁铁,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力的相互作用。

初中物理_怎样描述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怎样描述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

2.知道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

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提问上一节内容:(1)力的定义(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说明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1】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并回答师的提问。

【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力作为一个抽象的物理量,我们如何能够具体的形象的去描述呢?板书课题:怎样描述力【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问题回顾上一节的内容。

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的有关内容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力的三要素的探究提出问题:力的三要素同学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呢?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1)取一弹簧拉力器,分别让大小不同两同学拉,观察、比较弹簧拉力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力的大小对效果的影响。

(2)取一弹簧让一同学分别去向中间压和向两方拉。

观察、比较两次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用力方向对效果的影响。

(3)利用教室的门做器材,让一同学用相同的力、相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地方推门,比较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作用点对效果的影响。

实验器材:弹簧拉力器弹簧教室的门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

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能影响,所以称为力的三要素。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同样体现等效思想,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解一个力有无数个解,本节课就是利用实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矢量相加法则是新引入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是一致的。

力的分解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能定理等力学综合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在分析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掌握矢量相加法则。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等概念。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和分力。

5、会用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熟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获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从力的作用效果,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经历实验体验的过程,充分认识“科学猜想—体验探究—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4.能正确地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体现物理学科的本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三、教学重点1.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及分力.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3.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主题一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021通用

《主题一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021通用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力与合力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

2.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受力分析,以及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教学PPT、实验器材等。

2. 准备练习题和案例,供学生实践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对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两人拉弹簧秤时如何用力、分力一定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分力的关系等,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分力与合力的关系,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器材包括弹簧秤、细绳、钩码等,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实验操作规范。

3. 课堂讨论:学生讨论合力一定时,如何分解力才能使分力最大或最小。

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合力与分力关系的理解。

4. 课堂教学:教师进行知识点讲解,包括分力的概念、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方法等。

同时,教师通过举例和例题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6. 总结回顾: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2. 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3. 学会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法则,掌握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尤其是复杂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生能通过体验观察感知力的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 择与设计
学生尝试描述一些生活中与力相关的现象,如人踢球,
马拉车人推桌子等等,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板书帮助学
生梳理并总结出,要描述一个力需要涉及施力物体、受 力物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作用三个方面,从而归纳概括得 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达到从感知力向认识力的初 步过渡。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但不 是难点,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类似于橡皮 泥,面团弹簧等物体受力变形的体验,可以比较顺利地 实现改变物体形状,这一作用效果,即将橡皮泥面团捏 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另外,教学中还可以补 充一些微小形变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实验手捏气球,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进一步充实学 生对力可以改变力的形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视
教学片段
要求学生操作观察以下实验,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
表格中。
试验 1 磁体吸引静止的小铁球,在滚动的小铁球旁
放置磁体。
实验 2 手推静止的小车,用手阻挡运动的小车。
教学过程
实验 3 吹静止的乒乓球。 .....
研究对象
物体受力前的运动状态
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 运动 静止到运动
行为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体验性活动。 例如,如何让学生感知一牛顿力的大小,我已托起
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一牛顿的生活实力,说明牛顿 这个力的单位的大小。
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不同形式的体验性活动,既能 拉近学生与力学的距离,又能使学生获得感悟,形成对 物理知识的认识与物理概念的构建。
频篮球撞击地面时,形状发生变化可以判断网球一定受
到力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该结论既是本节教学
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
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
值。
学生学习能
我所任教的地方属于边疆少数民族,这里的学生基
力分析 础较薄弱,两级分化严略选 择与设计
1、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引入新课 2、详细讲解知识点,由易到难 3、课堂总结,根据习题反馈查缺补漏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
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
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
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
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 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 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举例等,避免了重复,枯燥。
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
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引入,学生有浓厚的 兴趣。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对力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 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能 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中引导了学生举 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 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 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本节内容是学生第 课例研究综 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 述 急,力的概念和力的示意图在教学中会逐步深化。通过 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 较容易突破难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 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开始 新课的学习,整个课堂设计理念坚持了:达到学生自学 会的教师不讲,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会的坚决不讲,把学 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最后给学生的作业也引人 而易,充分让学生自己挖掘生活中关于力的实例,分析

《主题一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一 第四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观点,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范围。

2. 掌握二力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理解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力的大小和方向,二是作用点。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力的大小和方向,二是作用点。

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案例和公式等。

2. 准备实验器械,如弹簧秤、滑轮等。

3. 准备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吊车、桥梁等。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应用经验。

5. 准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回顾初中所学知识,让学生们回忆力的观点、力的作用效果以及重力、弹力等观点。

2. 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合成与分解,并诠释其含义。

3.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1. 力的合成(1)介绍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观点,并诠释其含义。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们观察两个力合成的结果,并诠释其原理。

(3)介绍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对合力大小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

(4)介绍常见的力的合成情况,如二力杆、三力汇交等。

2. 力的分解(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们观察一个力分解后的效果,并诠释其原理。

(2)介绍常见的力的分解方法,如根据实际需要按效果分解、根据力的等效条件按实际作用点分解等。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们了解力的分解在工程中的应用,如斜面受力分析、杠杆受力分析等。

3. 实践操作(1)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实验,应用弹簧秤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验证。

(2)组织学生们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践操作练习,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练习等。

(三)教室互动1. 提问学生们平时生活中与力的合成与分解有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第三章 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章 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观点,掌握其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2. 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计算。

3. 学会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地分析和分解力。

4. 培养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基本观点,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

2. 教学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画有平行四边形的图示等。

2. 准备教学实例:如拉船绳力的分解等,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

3. 预习教材,熟悉相关观点和原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教师起首向学生介绍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例如诠释吊桥原理、诠释合力与分力的干系等。

接着,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观察一个力拉动一个物体的情况,再展示两个力拉动同一个物体的实验,让学生思考如果多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应该如何处理。

2. 探究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规律。

学生可以应用弹簧秤、钩码等实验器械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是否一致,并尝试诠释原因。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4. 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实验过程和结论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5. 作业安置给学生安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例如一些有关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题目,让学生能够稳固和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

6. 预习下节内容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包括如何进行力的分解,以及一些常见的力的分解方法。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这些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观点,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

《主题一 第三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一 第三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规律。

3.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力与合力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分力之间的互相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实物展示台(展示分力与合力的标牌)、橡皮筋、弹簧秤、小钩码等。

2. 准备教学材料:制作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课件。

3. 设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介绍合力、分力等概念,并强调本节课的目的是理解力和能得到多少分力与每个分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知道两个力的方向与它们的合力大小无关。

二、教学步骤1. 教师展示材料中介绍的各种教学用具,让学生了解这些材料的功能。

2. 接下来,教师开始准备教学材料,并将它们合理地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材料之间的关系,逐步引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方法。

三、讨论和思考通过讨论学生对于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四、总结和回顾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回顾学生所学的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五、作业和思考题教师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首先向学生说明学习本节的目的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可以结合生活中实际事例或物理现象引入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内容。

例如,让学生讨论手提一桶水时手臂的感觉,然后提出如何用一根绳子提起这桶水的问题,再引出分力和合力等概念。

2. 进行新课(1)实验探究: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个物体产生的运动状态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个过程叫作力的合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放视频:皮球碰到地面变扁,弹起 (扭曲变化)
后又恢复原状。
按要求做,感知力可以
④用力拧“物体形变演示器”,它变扭 改变物体的形状。
曲。
师:轻轻对自己的物理课本、直尺施
力,观察它们形状的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师:观察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分别发 生了怎样地变化? ①演示:用磁铁吸引放在光滑桌面上 的小铁球。 ②放视频:带上足球跑步,足球一会 儿快一会儿慢。 ③演示:用磁铁从旁边吸运动的小铁 球。 演示:两个同学互传排球。 师:每人把自己的课桌向左拉动,然 后再拉回去。
答:(静止 运动) 答:( 快 慢) 答:(运动方向改变) 观察力能改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 拉动桌子,感知力可以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观看,提高兴趣 答:从静止到运动、从 慢到快。
放“火箭升空”视频。 问: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使火箭的运动 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结(有福同享)
①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何收获,说出 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②师: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应该 把力的定义、作用效果等结合起来, 才能理解地比较深刻,并且在以后的 学习中还要逐渐加深。
人 推车 汽车 拉 拖车 手 提 箱子 人 压 弹簧
按要求做动作。 生:有紧张感。
看图后答:每幅图中都 有两物体,分别是:人 推车、汽车拉拖车、手 提箱子、人压弹簧、磁 铁吸铁屑。
磁铁 吸 铁屑
物体(施力) 作用 物体(受力) (这一 行等下面的问题学生回答后再显示出 来) 师:上面五个现象,我们把它们写成了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力的现象虽然随处可见,但是学生都是在无意识中 接触到的,而且生活中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有时用“力气”或“劲”表 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 逐步建立起 “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 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 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 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六、教学准备 ㈠ 资源收集: 1 在中央电教馆中搜索有关力的视频资料。 2 从学校教学光盘中搜集有关力的资料。
激发学生兴趣 每人分别用手托起100g 的钩码、物理课本,感 受一下1N、2.5N有多 大。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下列物体受力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
1 手拉(压)弹簧,弹簧变长
答:
(短)。
(长短变化)
② 钩码压直尺变弯曲,手折弯曲的竹 (曲直变化)
棍变直。
(圆扁变化)
力的概念学习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内深刻 理解,在后续的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重力、摩擦力等学习的过程 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略)
5.力的符号和单位:
①力的符号:F(force). ②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 为N(newton). ③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④“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手托 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静止时,大约需 要1牛的力.把我们的物理课本托在手 上,手受到的压力大约2.5牛.
《力》 教学设计
单位:商洛市金丝峡镇初级中学 姓名: 田 成 时间:二O一O年十二月
《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金丝峡镇初级中学 田 成 一、教材依据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力》 二、设计思路
㈠ 指导思想: 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
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 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列,其中第一列和第三列可以用 哪两个字概括?
第二列都是第一列对第二列的动 作,我们叫做“作用”(包括: 推、拉、提、压、吸、斥等等) 师:总结上面实例的特点:你能概括 出力的概念吗?
思考后回答:物体。
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 作用.
⒉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⑴师:大家思考以下问题:(放 PPT) ①没有物体会不会有力的作用?只有 一个物体会不会有力的作用? ②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几个物体? 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 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我们 把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 加力作用的叫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 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㈡ 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
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尽量选择 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 学习物理的兴趣。
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
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效果不会有多好。因此, 我把本节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单位和力 的作用效果,而把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放在第二课时学习。第一课时 首先通过学生抱桌子时肌肉的紧张感引入力,然后通过5幅插图总结出 力的定义,接下来通过观察、亲身感受、视频等来学习力的单位、力的 作用效果,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㈣ 学情分析: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
课前谈话:在前面两章我们学习了有 趣的光现象,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共 同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力 (板书课题)
注意听讲
学习新课
一、力的概念
1.力的定义
师:每人推、拉、提、压自己的课 桌。 问:你在做这些动作时肌肉有何感 受? 师:人们最初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中 认识力的。 师:看课本第15页的五幅图片,然后 回答:每幅图中都有几个物体?它们 分别是“谁”在“做”“什么”? 等学生回答完后放PPT(先显示前5 行):
观察到推墙的学生反而 离开墙向后运动 手反而感到痛。 思考后回答:一个物体 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 力物体对它的反作用
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 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个条形磁铁 (同名磁极靠近),松手后两 车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
分析以上现象,你能概括出力的作用 有什么特点? 师:如何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呢? 教师总结:关键看哪个物体是研究对 象,它就是受力物体,另一个则是施 力物体。
让几个学生分别说出自 己的收获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关部分。
【板书设计】

一、力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
人推车
汽车 拉 拖车
长短变化
手 提 箱子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曲直变化
人 压 弹簧
圆扁变化
物体(受力) 作用 物体(施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静止 运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 快
师:大家分析上面五幅图,然后分别
回答每幅图中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
体。
思考后回答: ①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 物体不会有力的作用。 ②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 有两个物体。
分析后回答(答案略)
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让一个学生穿着“旱冰鞋”推 墙。
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②用手拍桌子,手有什么感觉? 大家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

3.力的符号:F.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运动方向改变
八、教学反思 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本节课我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感受,使
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 特别要注意的是:本节课所用器材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在
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器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把教师演示与学生活 动紧密结合起来。
㈡ 课件制作:用Powerpoint制作《力》的教学课件,并在其中插入前面 收集到的视频等有关资料。 ㈢ 器材准备:
1 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要提前联系好多媒体教室管理员。 2 准备好:教学光盘、多媒体电脑、条形磁铁一对、小车两个、软
刷子两个、旱冰鞋一双、小铁球、物体形变演示器、螺旋弹簧、 直尺、排球、100g钩码若干。 3 询问学生中谁会“滑旱冰”,让他们先在下面试滑一下,挑选技术 好的一个,让其上课前带上“滑冰鞋”备用。 七、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