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规范

合集下载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本(2篇)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本(2篇)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本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过程,用于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

然而,由于高温和强制冷却的特性,热处理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以及热处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制定了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本规范的目的是提供热处理操作人员必须遵守的安全指导,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保护人身安全和设备财产的安全。

以下是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安全设施1. 所有参与热处理操作的人员必须佩戴符合安全标准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耳塞等。

2. 工作现场必须配备灭火器等灭火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3. 热处理设备和设施必须经过定期检查,并进行及时维修和更换。

二、操作规程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持有相关的操作证书方能上岗操作。

2.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之前,应仔细检查热处理设备和工具是否完好,确保没有损坏和安全隐患。

3. 操作人员在进行热处理时,必须保持警觉,严禁饮酒、吸烟等不利于安全的行为。

4. 在高温环境下,操作人员必须做好防热措施,避免热力灼伤,如穿戴防热服装和使用隔热手套等。

5. 在热处理过程中,禁止操作人员将身体部位放置在热源附近,以避免烫伤和烫伤。

6. 在热处理过程中,禁止使用损坏或老化的设备和工具,以防发生操作事故。

7. 在热处理设备和工具维修时,必须切断电源,并遵循维修操作规程,以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三、火灾防范1.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之前,操作人员必须检查周围环境是否存在火源和易燃物,并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2. 禁止在热处理现场堆放易燃物品,如油漆、溶剂和气雾剂等。

3. 禁止在热处理过程中使用明火,如火焰和明火检验等。

4. 在热处理过程中,应随时监测温度,防止温度过高引起火灾,必要时及时采取散热和降温措施。

四、废气处理1. 在热处理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有害气体的排放,如使用排风设备和通风设施等。

2. 废气处理设施必须正常运行,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保证排放的废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

热处理行业规范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热处理行业规范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附件:一、总则(一)为规范热处理生产经营秩序和投资行为,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改进企业组织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引导热处理行业向精密、优质、清洁,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制定热处理行业规范条件。

二、建设条件和企业布局(二)投资新建或者改扩建的热处理加工、热处理设备创造和热处理工艺材料生产企业(厂、点)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符合地区工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导向和区域功能。

新建或者改扩建的热处理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应具有不少于1000 万元/ 年产值的生产能力。

(三)热处理的生产场所禁止设立在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保护区域以及居民区、商业区、旅游区、蔬菜、粮食等农作物种植区。

(四)所有热处理专业化加工厂点的设立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要以加快“发展先进工艺,限制陈旧工艺,淘汰落后工艺”为导向。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确保安全生产,强化节能减排,促进开辟低碳技术项目,发展高技术附加值的热处理企业。

三、工艺装备及工艺材料(五)热处理加工企业或者厂点应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加热设备的有效加热、保温及炉温均匀性应满足工艺要求,少无氧化的热处理加热设备比例达 50%或者以上。

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热处理工艺和设备(参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工业和信息化部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部份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

新(扩)建热处理加工项目不得采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类工艺和装备,现有生产线不得采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淘汰类工艺和装备。

(六)热处理加热设备应符合相应的电炉能耗分级标准,炉体表面温升、空炉升温时间和空炉损耗功率比应符合GB/T15318 《热处理电炉节能监测》要求。

电阻炉加热效率不得低于 70%,燃料炉综合热效率不得低于 60%。

热处理作业规程(三篇)

热处理作业规程(三篇)

热处理作业规程第一章引言1.1 作业目的本规程的目的是确保热处理作业过程的安全性和质量,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以及作业结果的合格性。

1.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进行热处理作业的场所,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玻璃等行业。

第二章作业内容2.1 作业准备2.1.1 作业计划在进行热处理作业之前,应编制详细的作业计划,包括作业时间、作业人员、作业设备等。

2.1.2 作业材料准备根据作业计划,检查作业所需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材料符合热处理要求。

2.2 作业设备2.2.1 设备检查在进行热处理作业之前,应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没有任何损坏或故障。

2.2.2 设备操作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2.3 作业操作2.3.1 温度控制根据热处理要求,控制作业过程中的温度,确保温度在规定范围内。

2.3.2 时间控制根据热处理要求,控制作业过程中的时间,确保作业时间达到要求。

2.3.3 作业记录记录作业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关键参数,以备后续分析和评估。

第三章安全措施3.1 个体防护作业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包括帽子、手套、防护眼镜等。

3.2 设备安全所有热处理设备都应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设备运行过程中应保持设备的安全性能。

3.3 废气排放热处理过程会产生废气,应采取措施进行排放处理,确保环境安全。

第四章质量控制4.1 作业前检查在进行热处理作业之前,应对材料进行检查,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4.2 温度控制根据热处理要求,严格控制作业过程中的温度,确保温度在规定范围内。

4.3 时间控制根据热处理要求,严格控制作业过程中的时间,确保作业时间达到要求。

4.4 作业记录记录作业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并进行分析和评估,确保作业结果的质量。

第五章作业验收5.1 验收标准根据热处理要求,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包括温度、硬度等指标。

5.2 验收程序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记录验收结果,并根据结果对作业进行评价。

5.3 不合格处理如果作业结果不合格,应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改进。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1. 在进行热处理之前,必须先进行安全检查,并确保设备和工具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2. 进行热处理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持证上岗。

3.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在进行高温热处理操作时,必须穿戴防护设备,包括耐高温手套、防护面具和防护衣等。

5.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时,必须确保周围环境的通风良好,避免产生有害气体积聚。

6.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避免超过设定的安全范围。

7.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时,必须对操作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包括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操作人员等。

8.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时,必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9.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时,必须有专门的安全操作流程和事故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10.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时,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操作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第 1 页共 1 页。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工艺,可以改变材料的性能和结构。

然而,由于高温和热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险性,必须遵守以下安全使用规范:1. 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在进行热处理时,应确保工作区域干净整洁,清除所有易燃物和危险物品。

使用耐高温、防火和耐化学腐蚀的工作台和设备,并确保通风良好。

2. 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工作人员必须佩戴适合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火服、防护眼镜、安全手套和防护鞋。

3. 谨慎操作高温设备:确保热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操作,遵循生产商提供的操作指南。

在启动和关闭设备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免发生意外。

4. 控制火焰和高温:确保炉炉火焰的稳定和炉内温度的控制。

避免高温过热和火焰喷溅,切勿将易燃物或可燃物品放置在热处理区域附近。

5. 确保操作者的安全:熟悉热处理设备的操作程序和安全事项,并定期接受相关培训。

切勿擅自操作设备,任何操作都应该由经过培训的操作员进行。

6. 处理热处理后的工件:一部分热处理后的工件可能会在处理过程中产生高温,需要注意烫伤。

使用工具和夹具来处理热工件,并确保设备和工件的冷却时间。

7.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热处理设备的运行情况,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

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设备情况,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8. 处理废弃物和废气:正确处理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废气。

废弃物应存放在指定的容器中,并妥善处置。

废气应通过合适的排风系统排出,以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

以上是关于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的一些建议,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设备维护。

热处理标准规范

热处理标准规范

热处理标准规范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一系列工艺,对金属材料进行组织和性能的控制和改善的过程。

热处理工艺在金属加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同时还能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和使用寿命。

为了确保热处理的效果和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热处理标准规范,以指导和规范热处理工艺的实施。

首先,热处理的标准规范主要包括了热处理工艺的选择、工艺参数的确定、设备的要求、操作规程、质量控制等内容。

在选择热处理工艺时,需要根据材料的种类、形状、尺寸、用途和性能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定适合的热处理工艺。

在确定工艺参数时,需要考虑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参数,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组织和性能要求。

此外,还需要对热处理设备进行要求,包括设备的精度、稳定性、自动化程度等方面。

在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方面,需要明确各道工序的操作要求和质量检验标准,以确保热处理工艺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其次,热处理的标准规范还包括了热处理工艺的监测和记录要求。

在热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关键环节进行监测,确保工艺参数的准确控制。

同时,还需要对热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材料的标识、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操作人员等信息,以便对热处理工艺进行追溯和分析。

最后,热处理的标准规范还涉及了热处理工艺的质量评定和验收标准。

在热处理完成后,需要对热处理件的组织和性能进行评定,以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同时,还需要对热处理工艺进行验收,包括对工艺参数的检查、设备状态的确认、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等,以确保热处理工艺的合格性。

总之,热处理标准规范是对热处理工艺进行规范和指导的重要文件,对于确保热处理工艺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才能够保证热处理工艺的可控性和稳定性,确保热处理件的组织和性能达到设计要求,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

热处理操作规范

热处理操作规范

热处理操作规范(一)一般热处理工1.操作人员应注意防火、防爆、防毒、防烫、防触电,并了解有关救护知识,会使用消防器材。

2.工作中不得任意离开岗位,临时离开应向代管人交代清楚。

3.工作前应检查电气设备、仪表及工具、抽风系统是否完好。

工作完毕后应做好工作场地及设备清扫工作。

4.化学物品应有专人管理,并严格按有关规定存放。

5.配制化学试剂时,应严格执行化学实验安全操作规程。

6.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氰化室、化学药物储藏室、中频发电机房和高频淬火室。

各室内应保持清洁。

不准放无关物品。

7.工件进入油槽要迅速。

淬火油槽周围禁止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8.使用行车(或单轨吊车)时应有专人指挥,并执行挂钩工安全操作规程。

井式炉及盐浴炉的吊车电机应防爆,钢丝绳应经常检查,定期更换。

9.废液、废料应分类存放,统一回收和处理,禁止随意倒入下水道和垃圾箱,防止污染环境。

10.采用煤炉、煤气炉、油炉加热进行热处理时,应遵守有关炉型司炉工安全操作规程。

入炉工件、工具应干燥。

11.大型热处理及连续热处理炉是采用机械来输送工件和燃料,使用前必须检查机械关键传动部件有无烧损。

腐蚀,机械运行轨道上有无障碍物;工件堆放高度是否超过规定,堆放平稳与否。

工件出炉卸车时,应注意防止烫伤和砸伤事故。

(二)盐浴炉热处理工1.工作前要指定炉前操作负责人,遵守一般热处理工安全操作规程。

并做好如下准备:(1)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皮鞋、眼镜或防护面罩;(2)仔细检查测温仪表、仪器、电器设备接地线等是否完好正确;(3)检查抽风装置是否正常,液体氰化炉应单独抽风;(4)检查汇流铜板,主、辅电极是否短路;(5)清除盐炉炉面的凝固盐层和抽风口附近的污物,击碎凝固盐层,避免熔盐爆出;(6)入炉的工件、工具、夹具和挂具等均应干燥无水,必须经过烘烤或预热。

2.调节电流时应先将变压器断电。

3.盐炉启动时应采用低电压,以后逐渐升压。

4.工件不准与热电偶、电极相接触。

5.工件应捆扎牢靠,若掉入炉内应断电后捞取。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1. 简介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时间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热处理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加工和处理过程中。

然而,由于热处理涉及高温、高压等危险因素,安全使用热处理设备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热处理安全使用的规范,以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2. 设备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热处理设备操作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确保工作环境清洁整洁,无可燃物质和易燃材料。

•检查设备的电源线、接地线等电气设备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应及时更换。

•确认设备的温控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等功能正常。

•给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包括操作流程、应急措施等内容。

3. 设备操作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在热处理设备操作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安全注意事项:• 3.1 佩戴防护装备–操作人员应佩戴符合安全标准的防护帽、护目镜、防热手套、防护服等装备,以避免因意外事故而导致人身伤害。

• 3.2 避免热辐射–进行热处理时,要注意避免接近和直接暴露在高温的辐射物,防止皮肤烫伤或热射病等热相关问题的发生。

• 3.3 控制危险气体–热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危险气体,如一氧化碳等。

应使用通风设备或将设备安放在通风良好的区域,确保室内空气质量。

• 3.4 注意安全距离–热处理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剧烈震荡和噪音,为了防止操作人员受伤,应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站在设备附近。

• 3.5 防止设备超载–操作人员在使用热处理设备时应按照设备的额定负荷进行操作,避免超载造成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

• 3.6 防火措施–热处理设备的操作中应注意防火安全,禁止在操作区域内吸烟、使用明火,防止可燃物质被点燃。

4. 紧急救援措施在热处理操作中,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为了能及时应对紧急情况,以下是一些紧急救援措施:• 4.1 灭火器和灭火器具–操作区域内应配备相应数量的灭火器和灭火器具,方便在火灾发生时进行及时灭火。

• 4.2 安全疏散通道–确保操作区域内设置明显的安全疏散通道,并配备明示标志,以确保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撤离。

常用金属材料热处理规范

常用金属材料热处理规范

常用金属材料热处理规范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等工艺方法,使金属材料在固态下发生化学、物理或机械性能变化的过程。

热处理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耐磨性等性能,从而满足具体的应用要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规范。

1.碳钢的退火处理碳钢是最常见的金属材料之一,经过退火处理后可以提高其塑性和韧性。

通常将碳钢加热至800-900°C,保温时间由材料厚度决定,通常是每25mm厚度增加1小时。

然后将材料冷却到室温,这样可以得到具有良好塑性和韧性的碳钢。

2.不锈钢的固溶处理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但在焊接后会出现晶间腐蚀的问题。

固溶处理是为了解决晶间腐蚀问题而进行的热处理过程。

通常将不锈钢加热至1050-1150°C,保温时间取决于材料的厚度。

然后将材料迅速冷却到室温,这样可消除晶界处的过饱和元素,减少晶界的碳化物析出,从而提高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

3.铸铁的正火处理铸铁是一种含碳量较高的金属材料,通过正火处理可以提高其硬度和强度。

通常将铸铁加热至850-950°C,保温时间由材料的厚度决定,通常是每25mm厚度增加1小时。

然后将材料冷却到室温。

正火处理可以改善铸铁的组织和性能,提高其机械性能。

4.铝合金的时效处理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但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软化现象。

时效处理是为了提高铝合金的强度和稳定性的热处理过程。

通常将铝合金加热至150-200°C,保温时间由材料的合金组成决定,通常是几小时至几十小时。

然后将材料迅速冷却到室温。

以上是几种常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规范,不同的金属材料可能需要不同的热处理工艺。

在进行热处理时,需要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等参数,以保证热处理的效果。

同时,需要根据具体应用要求选择适当的热处理工艺,以获得期望的材料性能。

常用钢的热处理规范

常用钢的热处理规范

1.常用钢的热处理规范
注:1.表中所列淬火温度及冷却方法系指一般情况,实际热处理时根据钢牌号和产品特点还可能有所调整。

2.保温时间要根据热处理种类、钢牌号、产品特点、加热炉类型等条件来确定,故在表中未列出。

注:1.淬火是用的盐浴炉,回火在井式炉内进行。

2.回火保温时间一般碳钢用60~90min;合金钢用90~120min
2.图纸中标注热处理技术条件时采用的符号
注:1.布氏硬度的公称值是硬度允许范围的平均值,其允差为±15HBS,例如235HBS,表示硬度值为220~250HBS。

2.洛氏硬度HRC<40时,允差HRC±5,硬度公称值是允许范围的平均值,例如,HRC35表示HRC35~
40;HRC40~58时,允差HRC0+5,其公称值是硬度允许范围的低限值,例如HRC48表示HRC48~53;
HRC≥59时,上差不限,下差为零,其硬度公称值表示允许范围的低限值。

3.维氏硬度HV和显微硬度HM均标低限值,上差不限。

①本表摘自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主编的《机床零件热处理》一书。

热处理工艺规范

热处理工艺规范

热处理工艺规范一、淬火、回火工艺规范1.淬火、回火准备工作:1)检查设备,仪表是否正常;2)正确选择夹具;3)检查零件表面是否有碰伤、裂纹、锈斑等缺陷;4)确认零件要求的淬火部位硬度、变形等的技术要求,核对零件的形状、材料的加工状态是否与图样及工艺文件相符合;5)表面不允许氧化、脱碳的零件,当在空气炉加热时,应采取防氧化脱碳剂装箱保护或采用真空炉加热;6)易开裂的部位如尖角靠边的孔,应采取预防措施,如塞石棉、耐火泥等。

2.常见材料淬火、回火工艺规范1)加热温度表1 常用材料的常规淬火、回火规范注:Cr12Mo1V1 即 D2(美国)、(德国)、SLD(日立)、SKD11(日本)、K110(奥地利);9CrWMn 即 O1(美国)、(德国)、K460(奥地利);4Cr5MoSiV1 即 H13(美国)、(德国)、8407/8402(一胜百)、W302(奥地利);7Cr7Mo3V2Si 即 LD1;HS-1是高级火焰淬火,多用模具钢;除45号钢或特别说明均采用回火两次的工艺。

2)淬火保温时间t =8~10 min+kαDk——装炉系数(1~);α——保温系数(见表2);D——零件有效厚度。

表2 淬火保温系数3)回火保温时间①工件有效厚度d<=50mm,保温2小时;②工件有效厚度d>50mm,按照保温时间t=d/25(小时)计算;③每次回火后空冷至室温,再进行下次回火。

4)去应力(入炉时效)①高合金钢550~650℃,热透后,保温时间>3小时;3.淬火和回火设备1)淬火设备——真空淬火炉、中温箱式炉、高温箱式炉。

2)回火设备——真空回火炉、中温箱式炉。

3)冷却设备——水槽、油槽、风箱。

4.操作方法1)零件应均匀摆放于炉内有效加热区,在箱式炉中一般为单层排列加热,工件间适当间隙。

小件可适当堆放,但要酌情增加保温时间。

2)细长零件加热要考虑装炉方法,以减少工件变形,如垂直吊挂,侧立放平支稳等。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热处理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艺,可以增强材料的性能,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然而,热处理也存在很多危险性,如高温、爆炸、气体中毒等,因此在热处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使用规范。

以下是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的内容,共计。

一、热处理设备的安全使用规范1. 设备检查:在进行热处理之前,必须对热处理设备进行检查,包括炉内外设备的完整性、通风系统、温度计、计时器等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

2. 清洁:在热处理结束后,必须清洁设备,包括炉内外的杂物、脏污,确保下次使用前设备干净、卫生。

3. 加热和冷却:在进行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必须遵循设备制造商或者热处理方案所规定的加温和冷却时间和温度,严禁擅自改变。

4. 废气处理:在进行热处理时,产生的废气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设备,以防噪音、污染和气体中毒。

5. 人员安全:在进行热处理时,所有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安全装备,包括防护眼镜、耳塞、手套、防护靴等,并确保不会触及炉内设备、加热盘和冷却器等设备。

二、热处理材料的安全使用规范1. 选择材料:在进行热处理时,必须选择适合热处理的材料,材料必须符合热处理标准,并确保材料不会在高温下产生腐蚀、变形等问题。

2. 清洁材料:在进行热处理之前,必须清洁材料表面的杂物和油脂,以免影响热处理的结果。

3. 安全操作:在进行热处理时,必须按照热处理方案的要求进行操作,尤其是在升温、保温、降温等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

4. 防止材料冷却:在进行热处理后,要避免材料过快冷却,以免产生裂纹和变形。

可以使用水淬、油淬等方法进行冷却。

三、热处理环境的安全使用规范1. 空气质量:在进行热处理时,要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并对显微镜、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保护,以防粉尘、冷凝和腐蚀损坏设备。

2. 火灾危险:在进行热处理时,要确保热处理环境的安全,禁止在热处理室内吸烟、使用火源,严格禁止玻璃制品等易碎品进入室内。

3. 照明和插座:在进行热处理环境的设计中,必须确保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并且插座必须符合安全规范,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

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热处理作为一项紧要的材料加工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热处理涉及高温、高压、易爆等安全风险,必需严格遵守安全使用规范,以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以下是一些热处理安全使用规范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一、热处理前的准备工作1、确保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之前,需要对热处理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检查设备内部的加热元件、保温材料和机械结构是否完好无损。

同时,还要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性,如通风情况、电气安全等方面的检查。

2、对物料进行检查。

在进行热处理之前,需要对待处理物料进行检查,确定其是否符合加工需求和设备安全标准,必要时还需对物料表面进行清洁处理,确保它们能够顺当地进行热处理。

3、订立热处理计划。

在进行热处理之前,需要订立认真的操作计划,包括物料选择、热处理过程要点和注意事项等,以确保在整个加工过程中都可以严格依照规范来操作。

二、热处理过程中的安全使用规范1、严格掌控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

在进行热处理加热过程中,需要依照工艺要求精准明确掌控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

假如加热时间过短或过长,或者加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物料的物理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避开物料锈蚀。

在热处理过程中,物料很简单受到高不冷不热气体氧化作用的影响,导致物料表面产生严重的锈蚀。

因此,在操作中需要实行一些保护措施,如在热处理过程中加入抗氧化剂,或使用包覆物料的保护容器,以削减锈蚀的风险。

3、严格遵守设备负荷要求。

在进行热处理操作时,必需严格遵守设备的负荷要求。

不得超负荷使用设备,以免对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甚至导致设备的损坏和人员损害的发生。

4、避开热处理中的爆炸不安全。

在热处理过程中,可能会显现燃料泄漏的情况,导致产生可燃气体,从而引起爆炸不安全。

因此,在操作中应当确保通风系统的良好工作状态,避开气体积聚产生爆炸风险。

5、避开热加工过程中的急冷和急热。

在热处理过程中,如显现急冷急热的现象,可能会导致物料结构的不稳定和变形甚至分裂,因此在热处理过程中需避开显现这种情况。

管道热处理规范

管道热处理规范

管道热处理规范管道热处理是指对管道材料进行一定温度和时间的加热处理,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达到预定要求的一种工艺。

下面就管道热处理规范进行详细说明。

一、管道热处理前的准备工作:1. 确定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根据管道材料的类型和要求确定热处理温度和时间。

2. 清洗管道:将管道表面的油污和杂质进行清洗,确保管道表面干净。

3. 检查管道表面:检查管道表面是否存在严重的腐蚀、裂纹等问题,如存在严重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

二、管道加热:1. 加热设备选择:根据管道的尺寸和数量选择适当的加热设备,确保加热均匀。

2. 加热方式选择:根据管道材料的类型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加热方式,常用的有电阻加热、火焰加热等。

3. 加热控制:根据加热设备的情况,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确保达到热处理要求。

三、热处理过程控制:1. 管道布置:将管道按照一定的间距和密度进行布置,保证加热过程中的空气流通和热量均匀分布。

2. 管道定位:将管道进行固定,防止加热过程中的移位和变形。

3. 加热均匀性:通过控制加热设备的功率和时间,保证管道加热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局部过热或过冷现象。

4. 加热温度监控:使用温度计和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对管道加热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加热设备的参数。

四、热处理后的处理:1. 熄火处理:加热结束后,将管道从加热设备中取出,并放置在适当的冷却介质中进行冷却处理。

2. 管道清洗:将热处理后的管道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和残留物。

3. 鉴定性能:进行金相显微镜和硬度测试等鉴定性能的检测,评估热处理效果。

4. 包装储存:对热处理后的管道进行包装和储存,防止二次污染和损坏。

通过上述规范的管道热处理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 改善管道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2. 提高管道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

3. 改变管道材料的组织结构,消除应力和缺陷。

4. 为管道的后续加工和使用提供良好的材料基础。

总之,管道热处理规范是确保管道热处理质量的重要保证。

热处理规范

热处理规范

热处理规范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时间来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过程。

这些变化可以增强材料的硬度、强度、耐腐蚀性和耐磨性,进而提高其使用性能。

为了确保热处理效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通常需要遵循一些热处理规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热处理规范。

1. 温度控制:在热处理过程中,温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温度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材料的要求以及所需的性能变化来确定。

热处理温度应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

2. 加热速率:加热速率是指材料从室温升温至热处理温度所需要的时间。

加热速率的选择应根据材料的类型和尺寸来确定。

加热速率过快可能导致材料内部的应力和变形,而加热速率过慢则可能导致热处理效果不佳。

3. 保温时间:保温时间是指材料在热处理温度下停留的时间。

保温时间的选择应根据材料的类型、尺寸和所需的性能变化来确定。

保温时间过短可能导致热处理效果不佳,而保温时间过长则可能导致材料的过度变质。

4. 冷却方式:冷却方式是指材料从热处理温度降温至室温的方法。

常见的冷却方式包括空冷、水淬和油淬等。

冷却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材料的类型和所需的性能变化来确定。

不同的冷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5. 热处理设备:热处理设备的选择和使用也非常重要。

热处理设备应具备稳定的温度控制和均匀的加热能力,以确保热处理过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同时,热处理设备还应具备良好的冷却能力,以满足不同材料的冷却要求。

6. 热处理记录:在进行热处理过程中,应及时记录关键参数,如温度、时间、加热速率、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等。

这些记录可以作为热处理效果的评估依据,也可以作为后续热处理过程的参考。

总之,热处理规范对于确保热处理过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只有严格遵守热处理规范,才能保证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靠的使用性能。

热处理工艺规范

热处理工艺规范

热处理工艺规范一、淬火、回火工艺规范1.淬火、回火准备工作:1)检查设备,仪表是否正常;2)正确选择夹具;3)检查零件表面是否有碰伤、裂纹、锈斑等缺陷;4)确认零件要求的淬火部位硬度、变形等的技术要求,核对零件的形状、材料的加工状态是否与图样及工艺文件相符合;5)表面不允许氧化、脱碳的零件,当在空气炉加热时,应采取防氧化脱碳剂装箱保护或采用真空炉加热;6)易开裂的部位如尖角靠边的孔,应采取预防措施,如塞石棉、耐火泥等。

2.常见材料淬火、回火工艺规范1)加热温度表1 常用材料的常规淬火、回火规范钢号淬火温度℃冷却剂回火温度℃表面硬度HRC备注45 780~800水200~220 38~42 820~850 520~560 23~28 760~790 180~220 43~48Cr12MoV 1060~1070 风冷500~510 58~62真空淬火炉淬火风冷,回火两次。

510~520 56~60550~560 48~521020~1040 油200~220 58~62工件厚度超过60mm,而且淬油的,必须回火三次。

500~520 55~58520~530 54~56560~580 44~489CrWMn 820~840 油190~210 58~62 真空淬火炉Cr12Mo1V1 1020~1040 油500~520 50~56真空淬火炉200~220 58~621050~1080 风冷510~540 56~61真空淬火炉淬火风冷,回火两次;工件厚度超过60mm,而且淬油的,必须回火三次。

4Cr5MoSiV1 1000~1040 油200~220 48~524Cr13 1020~1050 油200~220 49~547Cr7Mo3V2Si 1110~1130 油560回火三次58~62 真空炉淬火、回火HS-1 960~980 空冷180~200 58~62 可火焰淬火注:Cr12Mo1V1 即 D2(美国)、1.2379(德国)、SLD(日立)、SKD11(日本)、K110(奥地利);9CrWMn 即 O1(美国)、1.2510(德国)、K460(奥地利);4Cr5MoSiV1 即 H13(美国)、1.2344(德国)、8407/8402(一胜百)、W302(奥地利);7Cr7Mo3V2Si 即 LD1;HS-1是高级火焰淬火,多用模具钢;除45号钢或特别说明均采用回火两次的工艺。

压力管道热处理规范

压力管道热处理规范

压力管道热处理规范压力管道热处理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工业管道、化工管道、撬装等管道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

工作准备主要机具及材料包括热处理设备、热电偶、加热器、保温棉、挡雨、雪的遮盖物等必要的手段用料。

在进行热处理工艺的实施前,需要完成焊接工作并确认焊接外观符合质量标准,除容易产生延迟裂纹的钢材以外,焊缝的无损检验已取得检验合格通知,以及其它要求的检验项目均已取得检验合格通知。

热处理工艺在进行热处理时,每道焊口的测温点应对称布置在焊缝中心两侧,且不得少于两点。

水平管道测温点应上下对称布置。

测温点处应用砂轮打磨出金属光泽。

焊后热处理的加热范围,每侧不应小于焊缝宽度的3倍,且不小于25mm。

有淬硬倾向或易产生延迟裂纹的管道焊缝两侧各不小于壁厚的五倍,且不小于100mm,并力求受热区的温度均匀一致。

加热区以外100mm范围内应用玻璃棉或硅酸铝纤维毡进行保温,管道两端应封闭。

热处理曲线如图2所示,升温速度在300℃以前不控制,从300℃开始进行加热速度的控制。

加热速度不应超过220×25/δ(℃/h),且不大于220℃/h(其中δ为管壁厚度,mm)。

热处理温度见表1.本规范的实施需要符合以上要求,以确保压力管道的安全运行。

3.2.4 恒温时间:每毫米壁厚应保持30分钟,且不得少于1小时。

当管道壁厚为2.5毫米时,恒温时间为2.5分钟。

3.2.5 冷却速度:在恒温后,冷却速度不得超过275×25.4/δ(℃/h),且不得大于275℃/h(其中δ为管壁厚,单位为毫米)。

冷却至300℃后,应自然冷却。

3.3 热处理记录3.3.1 热处理过程应自动记录。

热处理完成后,操作者需在温度曲线上标明热处理的管线号和焊口号,并签上操作者的姓名和日期。

3.3.2 热处理责任人员应审核热处理结果(即温度曲线)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4 焊后热处理操作要点4.1 在进行焊后热处理操作前,操作人员应认真检查电源连接是否正确,漏电保护器是否灵敏,电源线和接头是否裸露,加热器瓷环是否损坏,保温是否符合热处理工艺卡要求,以及热处理设备和管道是否接地良好。

热处理标准规范

热处理标准规范

热处理标准规范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来改变其物理和机械性能的工艺。

在工业生产中,热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以满足不同材料的性能要求。

热处理标准规范对热处理工艺、设备和工艺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热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保证所制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热处理标准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工艺要求。

热处理工艺是热处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制品的性能和品质。

热处理标准规范对热处理工艺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率等参数的控制要求,以及不同材料的热处理工艺流程和方法的规范。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热处理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从而保证制品的性能和品质符合设计要求。

二、设备要求。

热处理设备是实施热处理工艺的关键工具,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着热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热处理标准规范对热处理设备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设备的型号、规格、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要求,以及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规范。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热处理设备的性能和质量符合要求,从而保证热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工艺参数要求。

热处理工艺参数是指控制热处理过程的关键参数,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率等方面的参数。

热处理标准规范对这些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参数的测量方法、控制要求、调整范围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热处理工艺参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制品的性能和品质符合设计要求。

四、质量控制要求。

热处理标准规范对热处理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热处理过程的监控、记录和分析要求,以及热处理制品的质量检验和评定要求。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热处理过程的质量可控,从而保证制品的性能和品质符合设计要求。

总之,热处理标准规范是热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对于保证热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制品的性能和品质符合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必须严格遵守热处理标准规范的要求,加强热处理工艺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热处理制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50
7050主要热处理状态有T6、T73、T76、T74
热处理提高7×××系强韧化的发展
传统超高强铝合金的研制方向基本上是:高强度、低韧性→高强韧性→高强韧性、高耐蚀; 随之开发的热处理状态是:T6→T73→T76→T74→T77( 和TMT),在合金开发方面的发展特点是越来越趋于合理的高合金化,低Fe、Si 等杂质含量控制,微合金化元素选择和添加量越来越科学,最终达到提高或保持强度的同时保持或显著改善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和断裂韧性。

20世纪60年代前,常采用峰值时效T6,来达到最高强度,但此状态下合金中主要强化相是GP 区和一定数量的η'相,晶界的析出物为链状连续状,具有较高的应力腐蚀敏感性和较低的断裂韧性。

为解决腐蚀问题,1961年Alcoa公司开发了T73双级时效制度,使晶界上的η'和η相质点聚集,连续析出相被无析出带分隔而呈断续链状分布,减小应力腐蚀和剥落腐蚀敏感性,提高了断裂韧性;同时晶内的质点发生粗化,在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的同时牺牲了10% ~15%的强度。

为了提高材料的抗腐蚀性能,又开发了T76制度,此制度的时效程度比T73 的轻;为了兼顾强度和抗应力腐蚀能力,开发了时效程度介于T76 与
T73 之间的T74 制度,保证强度损失不大的情况下得到较好的抗应力腐蚀性能。

为了解决强度与抗应力腐蚀能力之间的矛盾,1974 年,以色列飞机公司的Cina 首次提RRA处理工艺,此工艺是在峰值时效后加一短时的高温回归处理,使晶内强化相重溶,晶界析出相聚集粗化而不再连续,随后再次进行峰值时效,使7×××系铝合金在基本保持T6状态强度的同时获得接近T73 状态的抗腐蚀能力和韧性。

1989 年Alcoa 公司以T77 为名注册了第一个RRA 处理工艺规范。

解决强度与应力腐蚀性能之间矛盾的另一种方法是形变热处理TMT,可以得到最佳的强度和抗应力腐蚀性能组合状态,但此方法要求附加变形,且要求严格控制热处理温度和变形程度,尚难以在工业化生产中实现。

图 1 时效制度之间的对比
( 4) 开发和应用新的热处理工艺及技术,提高超高强铝合金的综合性能。

研究和采用高温均匀化退火( 在过烧温度以上)工艺,此工艺是先进行常规温度处理后升温至更高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的均匀化处理,其目的是使残留非平衡相和时效强化相最大限度地均匀地固溶到基体中,保证固溶处理后固溶体的浓度,从而提高时效强化效果。

研究和采用铸锭阶段均匀化退火工艺,即先常规温度处理后继续在较低温度处理( 也有研究认为先低温度处理后再常规温度处理) ,目的是控制对再结晶有显著抑制作用的过渡族元素的析出状态,提高合金亚结构强化效果,同时提高合金的断裂韧性、抗应力腐蚀性能和降低材料的各向异性。

研究和采用多级淬火工艺,此工艺分为两种。

一是两次同温度淬火工艺,这种工艺主要应用在因“高纯”而加速淬火再结晶以及在淬火时容易产生粗大再结晶组织的超高强铝合金上。

如用两次470 ℃/10 min 固溶淬火替代470 ℃/20 min 一次固溶淬火工艺,这种工艺由于每次固溶保温时间短,不会引起晶粒和MnAl6、CrAl7化合物变大,保持了强度、塑性和耐蚀性的最佳组合。

二是分级淬火工艺,这种工艺主要是用于合金存在多种残留非平衡相或析出相,利用分级提高固溶淬火温度而使残留非平衡相和时效强化相最大限度地固溶到基体中,从而提高时效强化效果。

研究和采用RRA处理工艺和多级时效工艺。

目前,超高强铝合金最新的时效处理是含Zr 铝合金的T77 状态,科研人员为了获得T77 状态的组织和性能,主要研究途径有: ( 1) 采用RRA处理; ( 2) 特殊的三级时效; ( 3) 最终形变热处理( FT-MT) ; ( 4) 严格控制参数的高温+低温双级时效。

研究和开发积分模拟时效处理技术。

此外,许多新开发的热处理技术在充分发挥合金的各种特性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CAL 在线连续热处理法、板材喷淋式快速冷却法、感应式快速加热法等。

7050-T73 7050-T76 7050-T74
经T76处理后,部分晶界呈链式点状分布,仍是不完全再结晶组织,枝晶内有部分ŋ’相脱溶并集聚长大。

T73处理后,全部晶界呈不连续点状,枝晶内的ŋ’ 相质点与晶界的ŋ’相一样,均明显长大,这是合金抗拉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在T6状态下,基体组织是由少量GP区和大量ŋ’相组成,由于晶内析出相尺寸小且高度弥散,使合金的抗拉强度提高。

在晶界或无析出带内部,晶间析出相呈连续性链条状,因而合金的抗应力腐蚀性能较差。

由于析出相与基体处于共格或半共格,应变能较大,从而电导率很低。

在T76、T73状态下,基体的组织分别由ŋ’相、少量ŋ’相和大量ŋ相组成。

晶内析出相随二级时效温度升高或二级时效保温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弥散度逐渐减小。

在晶界或无析出带内,晶间析出相随之逐渐增大,质点间距逐渐变宽,因而抗拉应力腐蚀性能提高。

由于基体组织的变化,应变能逐渐降低,使电导率也相应提高。

其机体结构部件是由厚板、锻件等厚壁材料经机械加工制成,因此必须考虑短横向上的断裂韧性。

影响合金材料断裂韧性最大的因素是合金中的不溶性化合物等第二相,通常7×××系合金的断裂韧性KIC随着弥散相数量的减少而提高,
时效制度的选择
1)如果单纯要求合金的强度,则应采用单级时效制度,即人工时效温度(T2)低于均质成核临界温度。

主要强化相是GP区和一少部分过渡相,有利于提高强度,但对抗应力腐蚀性能不利。

2)如果要求具有良好的抗应力腐蚀性能,则应采用双级过时效制度T73。

这种制度是在人工时效以前先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预时效,得到需要的晶核密度和分布状态,然后再进行正规的人工时效,借以控制晶间析出相的尺寸、无析出带的宽度和基体的性质及弥散度,从而改善合金的抗应力腐蚀性能。

3)如果要求提高抗剥落腐蚀性能,则采用T76过时效制度。

这种制度与T73相比,即过时效的程度轻微一些,或者保温时间短一些,或者时效温度低一些。

4)为了使强度接近于T6状态,抗应力腐蚀性能介于T76和T73之间,近几年来美国广泛采用T74双级过时效制度。

T74处理主要用于锻件和厚板。

采用T74处理的合金有7010、7050、7075、7175等。

T74处理的程度比T73轻一些,比T76重一些。

这种双级时效制度为:121℃×24小时+177℃×12小时。

T74处理与T73相比适当降低T2温度或缩短保温时间,以便得到有利于提高强度的晶内组织和有利于改善抗应力腐蚀性能的晶间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