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哥本哈根解释的基本要点

合集下载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项重要协议,旨在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该协议于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并于2012年正式生效。

本文将介绍哥本哈根协议的背景、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并评估其成果和挑战。

背景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地球温度不断升高,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于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

然而,随着公约的实施,各国间在减排目标和行动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协商和具体措施。

目标哥本哈根协议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并努力将目标下调至1.5摄氏度,以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同意采取行动,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能力和提供财务支持。

原则哥本哈根协议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各国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排放量,将减排目标分配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协议还强调“公平”原则,即国际社会应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

主要内容哥本哈根协议要求各国提交自愿的减排目标,即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制定和实施减排措施。

各国提交的减排目标被称为“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简称NDCs),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予以公开和监测。

协议还设立了国际气候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排措施。

发达国家承诺逐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成果和挑战哥本哈根协议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然而,协议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协议的减排目标是自愿性的,缺乏法律约束力。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

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1. 引言哥本哈根学派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安全化概念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文将详细解释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概念的关键概念,包括概念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等。

2. 安全化概念的定义安全化(Securitization)是哥本哈根学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将某个问题或议题从一般的政治议程中抬升到安全领域,以实现对该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特殊处理。

安全化的实质是通过将某个议题与国家的安全利益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从而获得更高的政治优先级和资源分配。

3. 安全化概念的重要性安全化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引发政治关注通过将某个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治关注和公众的关注,使政府和决策者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来对待。

这样可以促使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该问题,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和成效。

3.2 影响政策制定安全化概念的运用可以影响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

将某个议题安全化之后,政府和决策者往往会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来对待,从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将有助于加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改变问题的性质安全化概念的运用可以改变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式。

将某个问题安全化之后,其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治议题,而是与国家的安全利益密切相关。

这将使得政府和决策者更加重视和关注该问题,采取更加果断和有力的行动来解决。

4. 安全化概念的应用安全化概念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层面,包括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安全化概念的应用案例:4.1 战略安全化战略安全化是指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问题安全化,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通过将某个战略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该问题。

4.2 环境安全化环境安全化是指将环境问题安全化,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通过将环境问题安全化,可以引发政府和决策者的关注,促使其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来解决环境问题,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哥本哈根解释

哥本哈根解释

哥本哈根解释哥本哈根解释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学概念,它是尼尔斯·玻尔针对量子力学中测量过程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解释方法。

本文将介绍哥本哈根解释的背景、原理以及一些相关讨论。

一、背景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行为的理论,但在测量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些矛盾和困惑。

哥本哈根解释应运而生,旨在解释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和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

二、原理哥本哈根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叠加态:量子力学中的系统可以处于多个可能的状态之间,这些状态可以通过线性叠加的方式来描述。

例如,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自旋向上和向下的状态。

这种叠加态的概念是哥本哈根解释的基础。

2. 测量塌缩:当我们对一个处于叠加态的系统进行测量时,系统将塌缩到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上。

塌缩的结果是随机的,遵循统计规律。

经典物理学中的测量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哥本哈根解释中的测量塌缩来解释。

3. 哥本哈根解释的统计解释:根据哥本哈根解释,量子力学中的测量结果是统计性的。

测量结果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函数来计算。

波函数是描述量子系统状态的数学函数,其模的平方表示观测到某个状态的概率。

4. 测量后的状态:在测量之后,量子系统会塌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上。

这个状态会继续演化,直到下一次测量。

这种状态的演化是由薛定谔方程描述的。

三、相关讨论哥本哈根解释涉及到很多哲学上的问题和争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讨论:1. 测量问题的本质:哥本哈根解释通过测量塌缩来解释测量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这种解释还不够完善,提出了其他解释方法,如多世界诠释和相对论性量子力学。

2. 观察者的角色:哥本哈根解释中,观察者在测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观察者的存在和意识被认为与量子系统塌缩和测量结果的出现有关。

这引发了一些关于意识与物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哲学争议。

3. 哥本哈根解释的局限性:尽管哥本哈根解释在解释很多实验结果和现象方面非常有效,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量子力学问题。

例如,对于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等问题,哥本哈根解释面临一些困难。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

量⼦⼒学哥本哈根解释物质的实在性存在于观察中---量⼦⼒学的哲学意义不存在⼀个与我们的精神世界并⾏的客观独⽴的物质世界,我们所描述的物质世界是依赖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存在的,量⼦之间显现的超距同谋是个体⽣命意识活动的综合反映。

世界的实在性扎根与个体⽣命的感受和理解中。

传统物理学把原⼦、电⼦等看成是实在的粒⼦,它们有固定的体积,占有⼀定⼤⼩的空间,有⾃⼰的性质和规律。

⽆论⼈是否观察它们,由微观粒⼦构成的物质世界总是⼀如既往的存在着,并按⾃⾝的规律周⽽复始地运转。

理论上,如果我们彻底掌握了物质世界的定律,并且完全知道宇宙在某⼀时刻的状态,便能依此语⾔宇宙中将要发⽣的每件事。

这种科学宿命论的观点在研究物体热辐射时受到了挑战。

按照传统的定律,⼀个热物体必须在所有的频率等同地发出电磁波(诸如⽆线电波、可见光或X射线)。

⽽这意味着辐射的总能量也必须是⽆限的。

这荒谬的结论显然与事实不符,我们知道,当加热铁块时,开始看不出它发光。

随着温度不断升⾼,铁块变得暗红、⾚红⽽最后成为黄⽩⾊。

其他物体加热时发出的光的颜⾊也有类似的随温度⽽改变的现象。

这似乎说明在不同温度下物体发出不同频率的电磁波。

实际上,实验证明,在任何温度下,物体都向外发射各种频率的电磁波。

只是在不同温度下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按频率有不同的分布,所以才表现为不同的颜⾊。

为了解释热物体辐射的能量在不同频率上分布的这种特征,1900年,科学家普朗克提出,只有假设物体以离散包或离散⽅式发射电磁辐射,才能对这些特征⽅式作出说明。

这离散的包就是最后被称为量⼦的波包,每个量⼦具有确定的能量,波的频率越⾼,其能量越⼤。

这样,在⾜够⾼的频率下,辐射单个量⼦所须要的能量⽐所得到的还要多。

因此在⾼频下辐射被减少了,物体辐射能量的速率也变成有限了。

1905年,量⼦假说受到了爱因斯坦的⽀持,它成功地说明了光电效应。

在这种效应中,光束能从⾦属表⾯置换出电⼦。

为了解释这个过程,爱因斯坦被迫将光束看成是后来称为光⼦的离散的粒⼦流。

量子力学常识(2)——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力学常识(2)——哥本哈根解释
• 与时俱进
麦克斯韦是个很伟大的 物理学家,他提出的方 程组,把电、磁和光三 种现象统一了起来他当 时对方程的解释完全是 错的。他的方程不但完 全符合当时的实验结也不耽误利用方程 做事
麦克斯韦方程组(英语:Maxwell's equations),是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 斯韦在19世纪建立的一组描述电场、磁场与电荷密度、电流密度之间关系的偏微分方程。 它由四个方程组成:描述电荷如何产生电场的高斯定律、论述磁单极子不存在的高斯磁 定律、描述电流和时变电场怎样产生磁场的麦克斯韦-安培定律、描述时变磁场如何产生 电场的法拉第感应定律。
试验看不见之地
• 哥本哈根解释:提出者是以物理学家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
➢ 打开盒子前,猫处于“既死掉又活着”的一种状态 ➢ 一打开盒子,这个奇怪的状态就消失了,变成了要么死、要么活
• 薛定谔解释:薛定谔为了反对玻尔所提出的解释
➢ 打开盒子之前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绝不可能处于既死又活的状态 ”
➢ 打开盒子之后,不过就是看到了盒子打开之前的情况
实验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是1887年迈克尔逊和 莫雷在美国克利夫兰做的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两垂直光的光速差值的一项著名 的物理实验。但结果证明光速在不同惯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由此否认 了以太(绝对静止参考系)的存在,从而动摇了经典物理学基础,成为近代物理 学的一个开端,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分歧全都出现在每个实验中看不见的地方
➢ 一部分在海面上,我们看得见,这是共识 ➢ 一部分在海面下,我们看不见,就只能靠各种理论解释
薛定谔的猫:把一只猫和一个量子装置关在盒子 里。这个装置里有一个放射性原子和一个毒药瓶。 如果原子发生衰变,就会把毒药瓶打破,把猫毒 死。但如果它不衰变,毒药瓶就不会破,猫也就 能继续活着。那么猫到底是死还活呢?

哥本哈根解释解释微观世界现象的一种哲学观点

哥本哈根解释解释微观世界现象的一种哲学观点

哥本哈根解释解释微观世界现象的一种哲学观点哥本哈根解释是一种哲学观点,旨在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

该解释源自量子力学的发展,尤其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他的学生们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哥本哈根解释”。

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思想是,微观粒子的行为是不确定的,直到我们对其进行观测或测量时才会显现出确定的特性。

在这种解释下,微观世界的现象无法被经典物理学所解释,需要借助量子力学的观念和数学工具。

根据哥本哈根解释,微观粒子的位置、速度、能量等特性没有确定的值,而是以概率的形式存在。

这种概率并非是我们对信息不完全或观测误差所导致的,而是与微观粒子的本质有关。

换句话说,微观粒子在某一时刻并没有确切的状态,而是处于一个包含多种可能性的叠加态中。

当我们对微观粒子进行观测或测量时,哥本哈根解释认为,该过程会引起量子系统的“崩溃”或“塌缩”,使其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出一种确定的状态。

这种崩溃过程是随机的,无法被预测或解释。

哥本哈根解释还提出了“观察者效应”的概念。

根据该观点,观察者的存在和触及会对微观粒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这种观察者效应并非是经典物理学中的测量误差,而是量子力学中真实存在的现象。

观察者的意志和观察方式会影响微观粒子的测量结果。

然而,哥本哈根解释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哲学上的困惑。

其中之一是“测量问题”。

在哥本哈根解释中,测量过程具有特殊性,会导致量子系统的塌缩。

但是,什么样的过程被定义为测量过程并不明确。

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概念过于主观,并提出了其他解释,如多世界诠释和退相干等。

尽管哥本哈根解释无法解释微观世界现象的全部细节,但它仍然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解释之一。

它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为量子力学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框架。

总结起来,哥本哈根解释是一种哲学观点,旨在解释微观世界现象。

它强调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和观察者的作用,并提出量子系统的塌缩和观察者效应等概念。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惑,哥本哈根解释仍然是目前量子力学中最为广泛接受的解释之一。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本部分主要介绍这个学派的概况及其基本理论观 点。 (一)哥本哈根学派概况 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观点,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 一个与布拉格学派极不相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因此,又有人把哥本哈根学派称为语符学派(glossematics)。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人数不多的语言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乌尔达尔(H·J·Uldall)死得很早。他死后,叶尔姆斯列夫 (L.Hjelmslev,1899—1965)成了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同时也是哥本哈根学报的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在 1931 年成立时,创始人除叶尔姆斯列夫之外,还有布龙达尔(V.Brondal,1887—1942)。他们于 1939 年出版了《语言学学报》 (Acta Linguistica),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国际评论阵地。 这一学派的最主要的纲领性著作有三部:一是 1943 年出版的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Omkring Sprogteoriens Grundlaeggelse,英译本出版于 1953 年,俄译本出版于 1960 年);二是 1957 年出版的乌尔达尔的《语符学纲要(一般理论)》(Outline of Glossematics, Copenhagen,1957);三是 1939 年登在《语言学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上的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Linguistique Structurale)一文。 即使在丹麦,这一学派追随者的人数也极为有限。除上述三个人外,还有斯鹏-汉森(H.Spang-Hanson),费歇尔-荣根森 (E.Fischer Jorgensen),索楞森(H.Sorensen),迪德里希森(P.Diderichsen),托格比(K.Togeby)等。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中最具影响的人物,他生前曾任哥本哈根大学哲学系所属的比较语言学和语音学研究室主任。 叶尔姆斯列夫一生的著作有百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论文有: 1.《普通语法原理》(1929) 2.《论格的范畴》(1935) 3.《语言学中的形式和实体》(1939) 4.《语言和言语》(1943) 5.《语言学中的结构分析方法》(1952) 6.《论结构语义学》(1957) 不过,集中反映叶尔姆斯列夫的理论观点的著作,是前述的《语言理论导论》一书。 哥本哈根学派的特点是偏重纯理论研究,具体语言分析方面的著述极少。因此,即使是赞成这个学派观点的一些语言学家 也不得不承认哥本哈根学派的理论对于语言科学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如美国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加尔文(P.Garvin)就曾指 出:“当你理解了《语言理论导论》的观点时,你会感到一种享受。但是,另一方面,这本著作对于具体的语言分析帮助不大。” 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只能举出两本著作:一本是托格比的《法语的内部结构》,一本是索楞森的《现代英语 中词的分类》(word-classes in modern English)。这两本书都写得不太成功。 尽管哥本哈根学派人数不多,而且又偏重纯理论研究,但它在现代外国语言学诸流派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种理论 顺应了许多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发展的总趋势,这个学派成了现代语言学的许多理论观点的来源。 二)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理论 哥本哈根学派和布拉格学派都力图贯彻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但是这两个学派却是以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不同方面为依据的, 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各有差别。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抛弃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社会本质的论点,关于音位的 物质性的论点,排除了索绪尔理论中与语言现实有联系的组成部分,而把索绪尔关于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关于语言和言语的 区分,关于语言是价值体系,关于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等论点发展到极端,得出了一个在逻辑上前后一贯的、自圆其说的语言 理论体系。 叶尔姆斯列夫说:“索绪尔以前的语言学中,任何问题都是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提出的。言语活动被缩小为个人行为的总和。 新语言学理论与传统语言学的原则区别和转折点正是在这上面。索绪尔尽管承认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及其对语言变化的决定性作 用,从而对传统观点作了充分的让步,可是他终于建立了与以前根本不同的原则:结构语言学,格式塔语言学(Gestaltlinguistik), 它应该代替,至少是补充以前的纯联想的语言学。”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说白了就是在探讨微小粒子是如何工作的。

想象一下,咱们在一杯咖啡前,光线照射下,咖啡里的小泡泡像是个个小粒子,忽闪忽现。

嘿,没错,这些粒子就像是叛逆的青少年,谁也控制不住它们。

量子力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奇妙的世界,那里不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观点是,粒子在被观测之前,其状态是模糊的,像个在角落里玩藏猫猫的小孩,根本没人知道它到底在哪里。

比如说,电子,它可以同时在不同的位置,直到你用一个观察的“光束”把它照亮。

哇哦,这就像你在找冰箱里的最后一块蛋糕,找着找着,突然发现它竟然在你从没想过的地方!这就是量子世界的奇妙之处,充满了可能性,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讨。

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心里嘀咕着,难道我们的世界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其实不然,哥本哈根解释并不是说一切都是随便的。

它更像是一种观点,让我们意识到,观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就像你在比赛中,裁判的一个哨声能改变整个局势,你对粒子的观察也会影响它的状态。

这种感觉就像在玩游戏,某个关键的时刻,决定了胜负!有些人可能会想,量子力学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哎,别小看了这玩意儿!现代科技中很多东西都和它有关系,比如说手机、电脑,还有那些高科技的医疗设备。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量子力学的支持,我们可能连一个简单的电话都无法打通。

真是让人惊叹吧?所以说,哥本哈根解释虽然听起来高深莫测,但它实际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量子力学还带来了一个“奇迹”——量子纠缠。

这个概念让人忍不住想笑,因为它让两个粒子好像绑在了一起,无论多远的距离,它们都能“心有灵犀”。

比如说,A粒子在地球,B粒子在月球,一旦你对A粒子做了什么,B粒子就会立刻“反应”,简直像是远程控制的玩具。

这种现象就像两个好朋友,即使分隔两地,依然能心有灵犀,感觉彼此的心跳。

但也别忘了,量子世界可不是个简单的地方。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博士生探索观察者的角色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博士生探索观察者的角色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博士生探索观察者的角色哥本哈根解释是量子力学中一种广泛接受的解释方式,它探讨了观察者在测量量子系统时所扮演的角色。

在该解释下,观察者被认为是与量子系统互相作用的一部分,其观测结果对系统的状态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哥本哈根解释的基本原理以及博士生在探索观察者角色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哥本哈根解释的基本原理哥本哈根解释源于量子力学的早期发展阶段,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等人提出。

其基本原理包括:1. 波函数塌缩:在观察者进行测量之前,量子系统可以处于多个可能的状态,用波函数来描述。

但当观察者进行测量时,波函数会塌缩为某个确定的态。

这种塌缩是随机的,无法预测,且与观察者的选择有关。

2. 不可逆性:哥本哈根解释认为,波函数塌缩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测量结果的出现意味着系统已经处于该状态。

且塌缩后的状态与之前的状态是不连续的,无法由经典物理的原则推导得到。

3. 不完全描述:量子力学的波函数仅能提供关于量子系统的概率信息,无法给出详细的确定性描述。

哥本哈根解释认为,量子系统的精确状态在测量之前是无法确定的,只能通过概率的方式描述。

4. 观察者的角色:哥本哈根解释强调观察者与系统的相互作用。

观察者的选择和行为会对当前的观测结果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波函数塌缩的结果。

二、博士生对观察者角色的探索由于哥本哈根解释的理论复杂性和哲学上的深远影响,许多博士生将其作为研究课题进行探索。

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观察者在量子系统测量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解释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1. 实验设计博士生们在实验设计上进行了创新,尝试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他们通过设计精密的测量仪器,以捕捉观察者与系统之间的微弱相互作用。

同时,他们还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单光子源和双缝干涉等,来探究观察者对量子系统的影响。

2. 理论分析博士生们还从理论角度对观察者的角色进行分析。

他们阅读研究量子测量领域的相关文献,深入研究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并试图提出新的理论模型来描述观察过程。

量子力学的解释多世界理论与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力学的解释多世界理论与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力学的解释多世界理论与哥本哈根解释量子力学的解释:多世界理论与哥本哈根解释近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是一门描述微观世界行为的学科,它揭示了粒子的奇妙行为方式和实验结果。

然而,对于这些实验结果的解释,物理学界存在着两种主要的观点:多世界理论和哥本哈根解释。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解释,并比较它们在解释量子力学中的特点和局限性。

1. 多世界理论多世界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物理学家休伍尔德·埃弗特(Hugh Everett)提出的一种解释方法。

根据多世界理论,当一个系统处于量子叠加态时,它会分裂成多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都对应于一个可能的测量结果。

这意味着每个可能的结果都在不同的宇宙中存在,并且所有可能性都同时发生。

多世界理论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能够更好地解释一些奇异的量子实验结果。

例如,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实验中,猫既处于生存状态又处于死亡状态。

按照多世界理论,宇宙会分裂成两个平行宇宙,一个宇宙中猫活着,另一个宇宙中猫死了,从而解释了猫的叠加态。

然而,多世界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它需要引入大量的平行宇宙概念,这在哲学上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次,多世界理论对于如何在多个宇宙之间选择关联的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

最后,多世界理论仍然缺乏实验证据来证明其有效性。

2. 哥本哈根解释哥本哈根解释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和他的学生们于1920年代提出的解释方法。

根据哥本哈根解释,当一个系统处于量子叠加态时,它既不是处于任何一种可能结果中,也不是同时处于所有可能结果中。

相反,系统在测量之前处于一种既是粒子叠加态又是波函数的状态,只有在测量时才会坍缩为某个具体的结果。

哥本哈根解释的优点在于它简洁且易于理解,没有引入多余的平行宇宙概念。

此外,哥本哈根解释被广泛应用于量子力学的各个领域,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解释方法之一。

许多实验结果也与哥本哈根解释的预测相吻合,支持了它的有效性。

然而,哥本哈根解释也存在一些问题。

《哥本哈根协议》要点

《哥本哈根协议》要点
英国 、德 国 、丹 麦 、挪威 在 内的9 国 家正 在筹 划建立 个 统 一的 欧洲清 洁能源 网络 ,将各 国的风 力发 电 、太 阳能
内,未提及是否以前工业化时期的全球气温作参照。
在 减排 目标 上 ,协 议 没有 提 及 2 5 年 长期 减 排 目 00
发 电和水力发电资源进行一次整合 ,从而形成从北海到
的基因源 自仰韶文化” ,中科院一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
伙伴 研 究 所 所长 、复 旦 大学 教 授 金 力表 示 。仰韶 文 化
是黄河 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12 年在河 91 南三门峡渑池境内的仰韶村被发掘而得名。这个农耕文 化以彩陶为著 名标志物 ,持续时间大约为公元前5 0年 00
至3 0 年 迄 今 中 国 已发现 数干 处 仰 韶文 化 遗址 ,以 00 、
63
电网已经不能满足传输和储存清洁能源的需求 ,对于电
网的改 造迫 在眉睫 。欧洲统 一清 洁能源 网络 的上 马 ,正 是 这一 面向未来 的电网改造工作的重要一步 。 摘 自 00 1 日 文汇报 》 ( 转 第5 页 ) 2 1年 月6 下 2
资 料集 锦
缩脱水后填埋 ,无害化处理率低。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
21 0 0年 第 4期

陕西、河南等省为多。金力说 ,事实上早在仰韶文化之 前 ,距今约三四万年的史前时代,汉族之祖都来 自古老
而遥远 的 非洲 ,他 们 “ 先跨过 长江 ,再跨过 黄河 ” ,才
形 成后来 的汉族人 群 。
不 过 ,汉族 人群 并 非 如此 “ 纯 ” ,而 是 比较 典 单 型 的混合人群 。计算生物 学伙伴 研 究所 副研 究员徐 书华
值得一提的是 ,污泥在八座蛋形消化池消化过程

哥本哈根学派解释

哥本哈根学派解释

哥本哈根学派解释
嘿,你知道哥本哈根学派解释不?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玩意儿!
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量子世界的大门。

咱先来说说啥是哥本哈根学派解释。

简单来讲,它就是对量子力学
那些奇奇怪怪现象的一种理解方式。

比如说,那个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哎呀呀,那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啊!电子怎么就一会儿像波,
一会儿又像粒子呢?哥本哈根学派就出来说啦,在你没观察的时候,
它就是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就跟那孙悟空七十二变似的,你不盯着它,它就变来变去的。

这多神奇啊!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讨论这个,我就说:“这哥本哈根学派解释是
不是就像变魔术啊,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朋友瞪大眼睛说:
“可不是嘛,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再说说不确定性原理,哇塞,这简直就是颠覆了我们的常规认知啊!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这不是开玩笑嘛!但哥本哈根学派
就坚定地这么认为。

这就好比你要去抓一只调皮的小猫,你想知道它
在哪又想知道它跑多快,嘿,还就是没办法同时知道!这难道不神奇吗?
还有波函数坍缩,这更是玄乎得很呐!没观察的时候处于各种可能
状态,一观察,啪,就确定了一个状态。

这不就跟抽奖似的,没开奖
前啥都有可能,开奖了就定了。

我就特别好奇,这量子世界咋就这么怪呢?但也正因为这样,才让
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思考啊。

哥本哈根学派解释虽然不是唯一的解释,但它绝对是最有影响力的之一。

它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复杂性和
奇妙性,让我们知道还有那么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所以啊,别小
瞧了这哥本哈根学派解释,它可是打开科学新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呢!。

3、哥本哈根解释的发展详解

3、哥本哈根解释的发展详解

3、哥本哈根解释的发展在对‘EPR实验’精神实质的了解方面,玻姆(Bohm),贝尔(Bell)还有Aspest,都及不上玻尔(Bohr);玻尔完全认识到量子力学必定是非局域性的,而玻姆、贝尔和Aspest 只是到后来才认识到这一点。

量子测量中的不可逆改变,起因于量子力学的Complementarity:依据标准的“Copenhagen解释”,物质运动具有粒子和波的双重属性——波粒二象性,但在同一个实验中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例如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测量粒子通过了哪一个缝,等于强调了波粒二象性的粒子特性,与粒子性互补的波动性便被排斥了,干涉条纹便不再存在了。

这种由于测量或其它影响导致相干性消失的现象也称为Quantum decohernce。

仅就量子测量而言,人们称之为Wave packet collapse。

玻恩相信:“量子理论诠释的关键在于,必须把彼此矛盾的波动与粒子这两种描述协调起来”,“波动—粒子二象性是辐射和实物粒子都具有的内禀的和不可避免的性质”,“波动和粒子描述是两个理想的经典概念,各自有其适用范围。

在特定的物理现象的实验探索中,辐射与实物都可展现其波动性或粒子性。

但这两种理想的描绘中任何单独一方,都不能对所研究的现象给出完整的说明”。

Heisenberg 认为量子理论本身决定什么东西能被实验观测到?对于这种Quantum decohernce现象的进一步解释是应用测不准关系:准确知道粒子通过路径A意味着垂直与A 的方向上完全确定粒子的位置到一定精度,由测不准原理知测量将对垂直于路径A方向上的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扰动,从而干扰到达屏上粒子的位置,造成干涉条纹的模糊。

测不准关系的解释表明,通过具有“粒子特征”的测量(如同时测量动量和坐标),去描述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物质运动,会带来测量的不确定性。

【2】S.Bell说,“缠结的量子系统表现出经典世界所不可能具备的行为,……,经典世界也不可能具备缠结量子系统的行为。

《哥本哈根协议》的国际法解析

《哥本哈根协议》的国际法解析

《哥本哈根协议》的国际法解析
哥本哈根协议是当今国际法上最重要的条约。

它最初于1945年12月11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签署。

它以多年和平国际联合会以及36个其他国家和政府组成的会谈结束,以此践行国际共存、国际和谐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

哥本哈根协议对国际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它将国际关系的秩序从可定义的视角化,彻底改变了国际法概念,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它构建了一个以协约构建的权利权威的秩序,使得国际上的国际关系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第二,它将国际法从特殊性转变为基本性,使得国际关系有了更加可靠的法律框架;第三,它使国家实力从军事实力转变为发展生态平衡的能力;第四,它规范了国家之间的跨境关系,使得世界变得更加联系紧密。

哥本哈根协议的观念、思想和方法,使国际法在当今不断发展和完善,也给当今的国际关系带来了秩序和和平。

因此,从国际法角度来看,该协议具有非常重要的划时代意义,并且充分体现了国际国际法的历史精神,可谓划时代之作。

哥本哈根报告名词解释

哥本哈根报告名词解释

哥本哈根报告名词解释哥本哈根报告,听上去就像个高大上的东西,实际上呢,它可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朋友”。

这份报告在2009年由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布,简直就是对全球变暖的一个“紧急呼叫”。

说白了,哥本哈根报告告诉我们,哎呀,咱们的地球快要撑不住了,必须得行动起来。

你想想,气候变化可是个大问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简直让人心慌。

报告里提到的可不止这些,涉及的内容可是五花八门,简直就像一顿丰盛的自助餐,啥都有。

报告的核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各国能够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

说实话,光靠一个国家可不行,大家得齐心协力,才能把这锅糊涂饭给端起来。

就好比一场足球比赛,光靠一个前锋怎么赢得了比赛,得全队一起努力。

报告里的目标听上去很伟大,但执行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

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真要做到,压力山大。

再说说这份报告的另一个亮点,那就是“适应和减缓”两个词。

这可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实际操作的指导方针。

适应是说,咱们得学会怎么适应变化,比如说修建更坚固的基础设施,抵御极端天气。

减缓呢,就是减轻气候变化的速度,大家都得拿出点真本事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听起来不错吧?但是,行动起来可得花不少钱,真是个无底洞。

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气氛也挺有意思,大家坐在一起,有点像家长会,讨论着自家孩子的成绩。

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

毕竟,谁也不想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

尤其是那些大国,像美国和中国,压力更大,大家都在看着你呢。

会议期间,各种媒体的镜头对着他们,真是如履薄冰。

结果呢,虽说各国都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实际落实起来就像老牛拉车,慢得让人着急。

报告的发布,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有人说,哎呀,这不过是个空谈罢了,根本没用。

你看,这些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忙得不可开交,环保的事情就像是“放鸽子”。

也有很多环保组织表示支持,认为这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虽然前路漫漫,但总算是朝着好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哥本哈根的解释

哥本哈根的解释

哥本哈根的解释哥本哈根解释的主旨:Ⅰ量子力学只是关于测量结果的科学,它并不研究测量结果背后的“真相”或“本质”是什么。

对于无法测量的事物,例如:电子在无人观察的时候是什么,电子的“本质”是什么,不再科学研究范围内。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寻找世界的“真相”,而是从实用角度出发,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

Ⅱ波函数是我们能知道的全部信息,它是描述概率的数学形式,而不是物理实在。

所谓“坍缩”只是测量前与测量后的数学信息变化。

Ⅲ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绝对的世界,唯一存在的是我们能够测量到的世界。

任何事物都只有结合一个特定的测量手段,才谈得上具体意义,不存在脱离于测量的“绝对存在”,是测量行为创造了世界。

物质由粒子代表,发现粒子的概率由概率波确定。

概率波服从薛定谔方程。

波函数给定了特定状态下发现粒子的概率。

在进行测量前,量子系统可以同时处在众多不同的状态,称为“量子叠加态”。

在测量量子系统的状态时,测量行为会造成:系统所处的量子叠加态的波函数,随机瞬间坍缩成其中一个状态对应的波函数,结果是我们只能随机获得量子系统的一个状态。

微观粒子可以同时以各种可能的状态存在。

想要知道它具体处于什么状态,必须进行测量。

测量行为会使它的各种属性(位置、动量等)从概率变成实际的数值,至于是哪一个数值,则完全是随机的。

测量量子系统的某个量子态,可能会得到多种结果,某些结果出现的频率高,某些结果出现的频率低,这个频率的分布就是概率分布,也就是概率波。

在测量前,微观粒子仅存在于波函数“抽象的可能性”之中,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

测量导致它的波函数坍缩,使它可能的状态成为实际的状态,同时,其他可能性的概率变为零。

测量的结果由概率决定,波函数给出了不同的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指定了不同的权重。

坍缩的过程是“真随机”的,不可预言的,没有从大变小的中间状态,是不连续的,是瞬间完成的。

根据哥本哈根解释,在电子的双缝实验中:电子以波的形式传播,以粒子的形式到达。

①电子从电子源作为粒子发出,分解成概率波的形式传播。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引言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基本理论,而哥本哈根解释是其中一种广泛接受的解释方法。

本文将从哥本哈根解释的起源、核心思想和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起源哥本哈根解释由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当时,物理学家们在研究微观领域的物理现象时,遇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困境。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玻尔提出了哥本哈根解释作为量子力学的基本解释框架。

核心思想哥本哈根解释的核心思想是概率性。

根据量子力学,微观粒子的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存在。

在观测之前,一个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可能的状态中,而观测结果决定了粒子最终所处的状态。

爱因斯坦的争议哥本哈根解释引起了许多物理学家的争议,其中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对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观念持怀疑态度,认为物理学的目标应该是找到一个更加完整和确定的理论。

他提出了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观点,认为存在某种隐藏的变量决定了微观粒子的状态,而不是纯粹的概率性。

然而,由约翰·贝尔于1964年提出的贝尔定理实验证实了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即量子纠缠现象。

贝尔定理的实验结果表明,如果存在隐藏变量理论,那么应该存在超光速的因果影响,与相对论的基本原则相矛盾。

这一发现对于爱因斯坦的观点构成了实质性的挑战,为哥本哈根解释提供了更多支持。

观测的角色在哥本哈根解释中,观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测过程中,粒子的状态会坍缩到一个确定的态,并且观测结果会统计在一系列重复实验中的概率分布中。

这种观测效应被称为“量子跃迁”。

描述与解释哥本哈根解释强调了物理学的描述性和预测性,而不是对物理现象的解释。

换句话说,哥本哈根解释告诉我们如何计算和预测量子系统的行为,但并没有给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的具体解释。

这也是哥本哈根解释引起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他解释方法除了哥本哈根解释,量子力学还有其他一些解释方法。

例如,多世界解释认为在每次量子跃迁中,宇宙会分裂成多个平行的世界,每个世界对应一种可能的结果。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语符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叫做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

由于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并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所以也被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为语符学派。

一、代表人物: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都是学会成立时期的骨干。

这三位学者就是布龙达尔、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

三人中影响最大的是叶姆斯列夫。

布龙达尔则是“结构语言学”名称的唱出者。

二、主要成就:把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说发展到极端,认为语言只是一种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

代表作:布龙达尔的《结构语言学》(1939)、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43)哥本哈根学派是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是丹麦语言学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创立的,所以叫做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由于该学派继承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符号系统的思想,并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能指系统。

所以也被后来的语言学家称为语符学派.这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符号系统理论的发展(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观点)。

这一学派主要研究语言的符号性质,从形式和实体方面来分析语言,给语言的本质以更严密准确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严密的语符学理论体系。

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之一(另两个是布拉格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在现代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继布拉格学派之后,欧洲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又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中心。

哥本哈根学派以“语符学”为旗帜在语言学界独树一帜。

最初,语符学是乌尔达尔和叶尔姆斯列夫两人合作的结晶,由于二次大战两人的合作中断,后分道扬镳.由于乌尔达尔英年早逝,学术影响不大,语符学的大旗就由叶尔姆斯列夫挑起来。

所以,这里只介绍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理论思想。

哥本哈根学派是一个纯理论研究学派。

2、哥本哈根解释的基本要点

2、哥本哈根解释的基本要点

2、哥本哈根解释的基本要点玻尔(N. Bohr,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说:“没有什么量子世界,只有一种抽象的量子物理的描述。

如果认为物理学家的任务是发现自然是什么,那就错了。

物理学关心的是我们关于自然能说什么。

”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定量方面首先表述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这类由作用量量子h表述的数学关系,在1927年9月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中从哲学得到了概括和总结,用来解释量子现象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所谓互补原理也就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互相补充.该学派提出的量子跃迁语言和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关系)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扩展(互补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采用.因此,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理所当然是诸多学派的主体,是正统的、主要的解释.根据H.Primas的系统总结,Copenhagen解释的概要如下:①量子力学考察单个客体;②几率是基本的;③被测客体与测量仪器之间的边界由观察者选择;④观察方式必须用经典物理来说明;⑤观察是不可逆的,它产生一个记录;⑥测量时所发生的量子跃迁是由可能到实际的转变;⑦互补性质不能被同时观测;⑧只有测量结果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⑨纯量子态是客观的但不是真实的。

对于第一条,量子力学考察单个客体,它清楚地说明了量子力学是关于个体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由大量个体所组成的系综的理论。

因此Copenhagen解释排除了系综解释的可能性,这在量子运动看来是正确的,因为量子力学就是描述单个客体的量子运动的理论。

另一方面,量子运动还提供了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单个客体的客观运动图像,这为上述Copenhagen解释的第一条断言提供了证明,而Copenhagen解释本身无法提供这样清晰的说明。

对于第二条,几率是基本的,它意味着量子力学的最小解释,即Born几率解释中所出现的几率并不是由观察者的无知或理论本身的无能所导致的,而必须看作是自然本身的一种本质特征,同时,我们也因此无法预测比几率更多的东西,并且当理论可以预测这些几率时它就应当被看作是完备的了。

哥本哈根诠释

哥本哈根诠释

哥本哈根诠释
哥本哈根诠释(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是量子力学的一种诠释。

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在量子力学里,量子系统的量子态,可以用波函数来描述,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关键特色,波函数是个数学函数,专门用来计算粒子在某位置或处于某种运动状态的概率,测量的动作造成了波函数坍缩,原本的量子态概率地坍缩成一个测量所允许的量子态。

由于哥本哈根诠释是由几位物理学家的观点所构成的,哥本哈根诠释并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论定的。

著名的以色列物理学家Asher Peres在一篇论文中,特别提到,有两位物理学家,对于哥本哈根诠释,给予了有如天壤之别的定义。

哥本哈根诠释包含了几个重要的观点。

一个量子系统的量子态可以用波函数来完全地表述。

波函数代表一个观察者对于量子系统所知道的全部信息。

按照玻恩定则,量子系统的描述是概率性的。

一个事件的概率是波函数的绝对值平方。

(马克斯·玻恩)
不确定性原理阐明,在量子系统里,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被确定。

(海森堡)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互补原理,一个实验可以展示出物质的粒子行为,或波动行为;但不能同时展示出两种行为。

(尼尔斯·玻尔)
测量仪器是经典仪器,只能测量经典性质,像位置,动量等等。

对应原理:大尺度宏观系统的量子物理行为应该近似于经典行为。

(尼尔斯·玻尔与海森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哥本哈根解释的基本要点玻尔(N. Bohr,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说:“没有什么量子世界,只有一种抽象的量子物理的描述。

如果认为物理学家的任务是发现自然是什么,那就错了。

物理学关心的是我们关于自然能说什么。

”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定量方面首先表述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这类由作用量量子h表述的数学关系,在1927年9月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中从哲学得到了概括和总结,用来解释量子现象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所谓互补原理也就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互相补充.该学派提出的量子跃迁语言和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关系)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扩展(互补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采用.因此,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理所当然是诸多学派的主体,是正统的、主要的解释.根据H.Primas的系统总结,Copenhagen解释的概要如下:①量子力学考察单个客体;②几率是基本的;③被测客体与测量仪器之间的边界由观察者选择;④观察方式必须用经典物理来说明;⑤观察是不可逆的,它产生一个记录;⑥测量时所发生的量子跃迁是由可能到实际的转变;⑦互补性质不能被同时观测;⑧只有测量结果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⑨纯量子态是客观的但不是真实的。

对于第一条,量子力学考察单个客体,它清楚地说明了量子力学是关于个体的理论,而不是关于由大量个体所组成的系综的理论。

因此Copenhagen解释排除了系综解释的可能性,这在量子运动看来是正确的,因为量子力学就是描述单个客体的量子运动的理论。

另一方面,量子运动还提供了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单个客体的客观运动图像,这为上述Copenhagen解释的第一条断言提供了证明,而Copenhagen解释本身无法提供这样清晰的说明。

对于第二条,几率是基本的,它意味着量子力学的最小解释,即Born几率解释中所出现的几率并不是由观察者的无知或理论本身的无能所导致的,而必须看作是自然本身的一种本质特征,同时,我们也因此无法预测比几率更多的东西,并且当理论可以预测这些几率时它就应当被看作是完备的了。

在Copenhagen解释的框架内理解第二条是极其困难的,这导致了人们不断求助于因果决定论信念来反驳它,并通过在理论中引入隐变量来恢复经典的决定论图像,从而将量子力学中几率的出现当作是理论本身的不完备,而不认为是自然的一种基本性质。

这两种观点的正确性在我们发现真正的微观实在图像之前是很难判别的,实际上,人们关于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现在,我们已发现了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粒子的真实运动---量子运动,它的存在将令人信服地证明几率是基本的这一结论,因为量子运动的规律本质上是非因果、非决定论的,这由量子运动的非连续本性所决定,而与观察者和理论无关,从而量子运动将为Copenhagen解释的第二条断言提供更本原的物理解释。

哥本哈根主流学派认为,原子世界,波粒二重性的表观矛盾是我们的宏观描述语言受到限制所引起的。

我们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语言不能够描述原子内部发生的过程或微观客体的行为。

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从直接经验中形成思维图景,而原子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形成直接的思维图景,借用宏观图景来描述微观世界电子的波性和粒子性,只能是不完全的“类比”或“比喻”。

对微观客体的波和粒子性,我们不能用宏观概念去理解它,表达它。

但数学具有极大的抽象性和灵活性,用数学语言表达,不受日常经验限制。

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就是这样的语言。

玻恩对这样的数学语言做了一个宏观“类比”翻译。

他认为,波函数|ψ|2dτ量度了在微元体积dτ中找到粒子的几率,|ψ|2称为几率密度。

ψ既不代表物理系统,也不代表系统的任何物理属性,而只表示我们对系统的某种知识。

这表明,波函数只具有客观性,而无实在性。

在玻恩的认识中,微观粒子被“类比”为古典意义下的质点,波则是点粒子在时空中出现的几率的波动。

玻恩的认识是哥本哈根学派几率解释生发的基础。

为了完善玻恩的几率诠释,实际上也就是回答为什么微观粒子在体积元dτ中具有统计意义,海森伯提出了一个原理,叫测不准原理。

海森伯指出,在微观世界一个事件并不是断然决定的,它存在一个发生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正是量子力学中出现统计关系的根本原因,也是宏观语言不能描述的原由。

电子波正是描述这种不确定性的,并被定量表述为几率。

在海森伯看来,玻恩的几率波实际上是对微观世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认识。

对于第三条,被测客体与测量仪器之间的边界由观察者选择,它没有给我们一个严格的量化说明以确定这一边界,从而区分被测客体与测量仪器。

尽管Bohr求助于将被测客体与测量仪器作为不可分的整体存在以避免这一困难,但他的观点仍是模糊的,因为宏观测量仪器可以被当作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宏观测量仪器又由大量的微观粒子所组成,这样将微观粒子不当作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只能是一种ad hoc的生硬规定。

实际上,在微观粒子与宏观测量仪器之间必然存在一种过渡或边界,并且我们必须对此给出精确的量化说明,而这一说明在目前的量子理论和它的Copenhagen解释中是找不到的。

现在,量子运动及其演化规律在理论上严格地提供这一量化说明,客观地解释了由被测客体与测量仪器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测量投影过程,并且给出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统一的实在描述,在这一点上它无疑比Copenhagen解释更令人满意。

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后来被具体为对微观粒子位置和动量的描述。

海森伯认为微观世界电子的位置和动量是测不准的,而且位置和动量的测不准符合关系式,上式中,动量测准了(△p=0),位置就完全测不准(△x=∞),位置测准了(△x=0),动量就完全测不准(△p=∞)。

一般情况下,微观粒子既无确定的动量,也无确定的位置,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只有统计意义。

电子波正是描述这种统计意义的波。

简言之,海森伯的微观粒子是一个天生就无确定行踪的质点,波是对电子无确定行踪的描述。

显然,“不确定性”原理是海森堡为玻恩几率诠释提供的哲学基础。

玻尔对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略有不同的理解。

玻尔认为,在微观世界,一些经典概念的应用将排斥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同时应用,如动量和位置、能量和时间、波和粒子等等,它们有互斥的一面,但二者又是互补的,只有其互斥的一面不能准确描述一个微观客体,必须使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把关于客体的一切明确知识揭露无遗。

这是玻尔试图不深究波粒二重性的物理本质,仅从实验事实角度,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重性提供的哲学认识。

以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一对互补性质为例来讨论,首先,从客观运动图像上看,对于粒子的任何量子运动状态,粒子位置与动量的分布扩散之间都满足Heisenberg不确定性关系,即客观上就不存在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同时确定的状态,具体地说,对于粒子位置越确定的状态,粒子动量的测度密度分布就越趋于均匀分布,或者说,粒子的动量就越不确定,反之亦然。

于是,在物理测量将真实反映被测状态这一合理前提之下,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被同时精确测量将是粒子的量子运动状态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物理结果。

应当指出,鉴于客观上不再存在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同时确定的状态,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被同时精确测量这一说法是不严格的,它隐含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在测量之前可以同时处于确定的状态。

其次,当考虑测量过程时,根据量子运动的规律,对粒子位置的测量将导致粒子位置态的动态投影过程,测量后粒子的量子态将投影为局域的位置态,在这一状态中,粒子动量的测度密度分布近似为均匀分布,而后继的动量测量将进一步导致粒子的局域位置态投影为确定的动量态,从而我们无法再测量出被测粒子真实的位置和动量情况,反之亦然。

因此,测量投影过程也导致粒子真实的位置和动量情况不能被同时精确测量。

对于第四条,观察方式必须用经典物理来说明,它意味着即使我们所考察的微观实在是多么的奇特,即使经典物理已无法给出一致的说明,我们的观察方式仍必须用经典物理来说明,我们仍只能使用经典语言来描述实验事实,这一结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但是,我们认为Copenhagen解释对于结论中所出现的经典物理或经典语言并未解释清楚,经典语言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是经典力学体系中的概念还是关于实验事实的常识描述,但是无论它指什么,一切描述和概念本质上都是人类的自由创造,它们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必须随时接受检验,不存在先验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因此,我们必须说明利用经典语言描述观察方式的有效性和完备性,尤其当出现新的(由这种语言无法一致解释的)实验事实的时候,这种说明就更加必要。

另一方面,即使我们仍沿用现有的经典语言或经典概念体系,我们也必须在新的经验面前时刻准备着重新理解这些语言和概念的含义,事实往往是我们对于自己创造的语言和概念起初并未真正理解,而是随着新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不断深入和完善。

现在,量子运动的普遍存在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经典语言和概念的局限性,它们对于宏观经验的描述也只是一种近似,一种简单方便的理论抽象,它们的存在本身无法阻止我们去重新理解已有的概念和语言,并发现更真实、更接近实在的描述。

对于第五条,观察是不可逆的,它产生一个记录,由于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对微观系统的观察,同时也适用于对宏观系统的观察,因此可以预计,观察中的不可逆过程实际上与量子力学的奇异特征并不直接相关。

实际上,对于这一过程的解释完全可以建立在宏观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因此观察中的不可逆过程对于解释量子测量过程的特异性,例如对于解释测量投影过程的发生并无帮助。

现在,量子运动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对于第六条,测量时所发生的量子跃迁是由可能到实际的转变,它断言了测量时量子投影过程的客观存在,并认为正是这一过程按照Born几率规则产生了确定性的测量结果。

进一步地,Copenhagen解释承认投影过程或量子跃迁用目前量子力学的演化规律无法说明,而是一种新的物理学过程,但它并未对这一过程的机制和实现进行分析,并认为这超出了目前理论的范围。

然而,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对这一过程描述的缺乏导致了目前量子理论在物理上的不完备,并且由于这种缺乏Copenhagen解释本身同样不是一个完备的解释。

现在,量子运动及其规律提供了对量子投影过程或量子跃迁过程的客观描述,因此它不仅形成了一个完备的量子理论,同时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比Copenhagen解释更完备、更客观的解释。

对于第七条,互补性质不能被同时观测,它无疑是Copenhagen解释的核心,同时也是最晦涩难懂的部分,它告诉我们单个微观客体的互补性质不能被同时精确测量,例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被同时精确测量。

尽管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但是Copenhagen解释对它的论证却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将这一结论看作是测量扰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但对测量扰动并没有提供一个清晰的说明,它的论证总是一种量子与经典的混和物。

实际上,为了把测量过程说清楚,必须涉及量子态的耦合过程和测量投影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