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试题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过程,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图表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意识,增强对血液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教学难点:血液的循环过程和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血液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一下上一堂课学过的内容,如心脏的作用等。

2. 知识讲解与展示(15分钟)通过PPT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在输送氧气、养分、排除废物、免疫谨防等方面的作用。

3. 观察实验(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让他们观察一滴鲜血的特点和变化。

学生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4. 图表分析(15分钟)将学生的观察结果整理成图表,让学生分析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引导学生思量不同的血液状况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5.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血液循环过程和血液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每一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器官,比如心脏、肺部、肝脏等,探讨该器官与血液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同时,让学生展示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各自的发现和观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1. PPT:包括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相关图片和文字。

2. 显微镜:供学生观察血液样本。

3. 实验器材:玻璃片、盖片、显微镜载玻片等。

4. 图表制作工具:如Excel等。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实验、图表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血液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合作能力。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血液的重要性,理解血液循环的作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提高对健康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PPT、实物模型、血液循环示意图、课件、黑板、粉笔等。

2. 材料准备: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资料、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图表资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血液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吗?它在我们身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实物模型等教具,向学生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可以介绍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负责免疫和抗感染,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血浆是血液的液体基质等。

Step 3: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示意图和PPT来说明血液从心脏开始,经过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再回到心脏的循环过程。

强调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心,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血液在体内不断循环,为身体各个部分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Step 4:概括(10分钟)让学生概括总结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过程。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由代表进行汇报。

Step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持血液健康。

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例如:“你们觉得血液循环不畅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血液健康呢?”Step 6:巩固(1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巩固学生对血液的理解。

可以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等。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对血液的学习内容。

可以要求学生编写一篇关于血液的作文,或者设计一个宣传海报等。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作用,并能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学难点是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介绍、血液循环的图示等。

2. 实物模型:如血液样本、红细胞、白细胞等,以便学生观察和了解血液的实际形态。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动画,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循环系统的知识,如心脏的作用、血管的种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 引入新知(10分钟)通过展示血液的实物模型和课件图片,向学生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在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废物和免疫细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深入学习(2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动画,向学生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

讲解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各个器官的路径,以及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如何保持血液循环的良好状态等。

4. 拓展延伸(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与运动、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关系。

同时,介绍一些与血液循环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贫血等,并讨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

5.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血液的重要性和循环系统的作用。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评价,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相关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稍显紧张,下次教学可以适当调整时间分配,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血液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2. 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3. 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了解血液的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2. 教学难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的深入理解,血液循环的机制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幻灯片、实验器材、血液样本;2. 教学素材:血液的结构图、血液循环的示意图、实验步骤和结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血液的结构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血液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血液能够流动?2. 知识讲解(15分钟)a.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讲解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类等物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细介绍各个组分的功能和作用,如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等。

b. 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通过展示血液循环的示意图,讲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

血液循环包括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血液在体内的流动等。

详细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作用。

3. 实验演示(2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的特性,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

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小瓶新鲜的血液样本,并解释血液的颜色、黏稠度等特点。

然后,教师将一滴血液放在玻片上,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血压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和压力变化。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总结血液的特性、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机制,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

5. 拓展与应用(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为什么人们捐献血液可以帮助他人?为什么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鼓励学生思考并给出自己的回答。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血液健康的重视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的详细解释,以及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人体血液循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激发学生思量。

2. 知识讲解(20分钟)a. 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成份。

-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参预免疫反应,血小板参预止血过程。

b. 血液的功能- 运输氧气和养分: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携带氧气,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也通过血管输送给全身细胞。

- 排除废物:血液通过肾脏、肺、皮肤等器官,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 免疫功能:白细胞能够识别和泯灭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

- 凝血功能:血小板的凝血作用能够在出血时迅速形成血块,止住出血,保护人体不失过多血液。

3. 实验演示(15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血液的组成,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演示。

实验步骤:a. 取一定量的鸡蛋清,代表血浆。

b. 加入适量的红色食用色素,代表红细胞。

c. 加入适量的盐水,代表血小板。

d. 搅拌均匀后,观察实验结果。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血液的组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预度较高,能够积极思量和回答问题。

但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的简炼和生动性,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可以加入一些案例或者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运输作用;3. 掌握血液的凝固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措施;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血液循环和运输作用。

三、教学难点1. 血液的凝固机制;2. 相关疾病的预防措施。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用具、血液模型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关于血液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可以提问学生关于血液的基本知识,如血液的颜色、作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25分钟)(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并介绍它们的功能。

教师可以通过图示和简单的实验展示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红细胞的氧气运输作用,白细胞的免疫功能以及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2)血液循环和运输作用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心脏的工作原理和血液在体内的运输路线。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或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

3. 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以加深学生对血液凝固机制的理解。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所需实验用具,并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帮助他们理解血液凝固的原理。

4. 拓展延伸(2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与血液相关的疾病,如贫血、血栓等,并介绍相关的预防措施。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血液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血液的健康。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血液的重要性和保持血液健康的方法。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堂所学的关键知识点,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血液科试题说课材料

血液科试题说课材料

血液科试题2010血液科试题单选题1.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是 AA.缺铁性贫血B.铁粒幼细胞性贫血C.失血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2.下列哪项不符合贫血时机体的代偿表现: DA.心率加快B.呼吸加深加快C.消化腺分泌减少D.2,3-二磷酸甘油酸降低3.下列哪项实验室检查不符合缺铁性贫血?DA.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B.白细胞计数正常C.血小板计数减低D.sTfR浓度减低4.最能反映体内储存铁的实验室指标是 BA.血清铁B.血清铁蛋白C.血红蛋白铁D.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下列不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 DA.缺铁性贫血B.慢性感染性贫血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6.女性,34岁,月经过多2年。

查:HGB70g/L,MCV78fl,MCHC28%,血清铁7.2umol/L,总铁结合力75u/L,骨髓铁染色无含铁血黄素颗粒。

其贫血的诊断最可能是 AA.缺铁性贫血B.慢性感染性贫血C.慢性病贫血D.转铁蛋白缺乏症7.外周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三系造血细胞减少,符合 DA.白血病B.骨髓纤维化症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再生障碍性贫血8.慢性溶血性贫血的三大特征是 CA.发热贫血出血B.发热出血黄疸C.贫血黄疸肝脾肿大D.贫血黄疸肝功损害9.血管外溶血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BA.肝B.脾C.肺D.肾10.下列哪种疾病常有贫血和脾肿大,除外:CA.白血病B.恶性组织病C.再生障碍性贫血D.慢性溶血性贫血11. ITP的主要出血部位是 AA.皮肤与粘膜B.内脏C.肌肉D.颅内12.关于白血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CA.我国慢性白血病比急性白血病多见B.我国急淋比急非淋多见C.急性白血病中,儿童以急淋多见D.男女发病率相当1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显著的体征是 DA.贫血B.淋巴结肿大C.肝肿大D.脾肿大14白血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 CA.脓毒血症B.腹腔内脏器出血C.颅内出血D.DIC15. Aure小体主要见于 C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D.恶性组织细胞病16. 恶性淋巴瘤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 CA.周期性发热B.有痛性淋巴结肿大C.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D.全身衰竭E.肝、脾大17. 与机体止血功能无关的项目为 BA.血管内皮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凝血因子E.抗凝因子18.不支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的是:DA.多数病变轻而局限B.皮肤黏膜出血常见C.月经过多常见D.严重内脏出血常见19.支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是 DIA.凝血时间延长 B.血块收缩良好 C.抗核抗体阳性 D.骨髓巨核细胞增多20.下列哪项不属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行脾脏切除的指征是 DA.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月无效B.泼尼松维持量大于30mg/dC.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症者D.妊娠期21. 确诊淋巴瘤的主要检查方法是:BA血象检查B淋巴结活检C骨髓检查D免疫学检查E淋巴造影22. 关于慢性白血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A. WBC高,脾大为突出特征。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引言概述:血液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产物,维持机体正常功能。

本文将从血液的组成、功能、循环和疾病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血液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血液的组成:1.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浆和血细胞。

1.2 血浆的组成:水、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1.3 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血液的功能:2.1 运输氧气:红细胞携带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2.2 运输营养物质:血液通过循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细胞所需。

2.3 运输代谢产物:血液还负责运输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将其从细胞和组织中带走,经过肺和肾脏排出体外。

三、血液的循环:3.1 心脏的作用: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推动器,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3.2 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肺循环则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吸入新鲜氧气。

3.3 循环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和荷尔蒙的调节,循环系统能够根据机体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节,保持血液循环的平衡。

四、血液相关的疾病:4.1 贫血: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血液疾病,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和疲劳等症状。

4.2 血栓症: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异常增多,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4.3 白血病:白血病是由于白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一类恶性血液疾病,会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

综上所述,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通过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身体各个系统的正常功能。

同时,血液循环的平衡和稳定对于保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血液相关的疾病也是我们需要关注和预防的问题,及时发现和治疗血液疾病,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说教材《血液》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一部分,属于人体生长发育与健康模块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了解到血液在维持人体正常运转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健康的认识和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b. 了解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保护和调节。

c. 理解血液与循环系统的关系,明白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路线。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和描述血液的外观和特点。

b.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保护和调节功能。

c. 能够运用图表和图像解释血液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3. 情感目标:a. 培养对健康的认识和关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b. 血液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2. 教学难点:a. 血液的运输、保护和调节功能的理解。

b. 血液与循环系统的关系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导入、展示与讲解、巩固与拓展。

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血液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请学生积极回答,引导他们思考血液的重要性和功能。

2. 展示与讲解(2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板书,向学生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动画展示血液的外观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然后,教师讲解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并介绍每个成分的功能。

接着,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解释血液的运输、保护和调节功能,让学生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

最后,教师讲解血液与循环系统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路线。

3. 巩固与拓展(20分钟)教师设计一系列的小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份关于血液的知识概述。

初中生物血液说课稿

初中生物血液说课稿

初中生物血液说课稿一、说教材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

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碰,对血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具体的构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节课我会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演示,多用直观的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识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2.通过对红细胞颜色和形状的分析,总结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难点:形成红细胞结构和功能兼容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视频:因为意外事故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过及时输血转危为安。

之后提问:为什么通过输血就能够恢复?学生可能回答血液对人非常重要。

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血液对于人体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课题——《血液》。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1.血液的成分首先我会展示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在血液分层示意图中,大体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示意图中,能找到几种细胞?通过这样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熟悉血液的组成成分。

人教版血液说课稿

人教版血液说课稿

人教版血液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在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中,《血液》这一章节是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血液的基本概念、成分及其主要功能,理解血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培养其对人体生理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掌握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名称、特点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数据,探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其关注自身健康和卫生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的基本概念:介绍血液作为人体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其在人体内的流动和作用。

2. 血液的组成:讲解血浆和血细胞的构成,以及它们在血液中的比例。

3. 血细胞的分类及其功能:详细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数量和生理功能。

4. 血液的功能:阐述血液在输送氧气、营养物质、代谢废物,以及参与免疫反应等方面的作用。

5. 血液的临床意义:简单介绍血液检查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教学中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血细胞的分类及其功能的理解上,以及血液功能的全面认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形态,增强学生的视觉印象。

2. 实验教学法:安排学生进行血液涂片的制作和观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血液成分的认识。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就血液的功能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引入血液疾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血液检查在医学上的应用,增强其知识的实际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血液是什么颜色的吗?”“血液有哪些作用?”等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新知- 利用课件展示血液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讲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关系。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2. 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结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特点;3. 了解血型的概念和分类,并能够解释血型与输血的关系;4. 知道血液疾病的常见症状和预防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结构,血型的概念和分类;2. 教学难点:血型与输血的关系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问题,引起学生对血液的兴趣。

例如:“你们知道人体中的血液有什么作用吗?”2. 知识讲解(25分钟)(1)血液的作用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

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血液的组成和结构详细介绍血液的组成和结构,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特点。

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和了解血液中各种成份的形态和功能。

(3)血型的概念和分类解释血型的概念,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血型的特点和分类。

3. 深化理解(15分钟)(1)血型与输血的关系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解释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惟独相同血型的血液才干进行输血,并提醒学生血型不匹配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2)血液疾病的常见症状和预防方法简要介绍常见的血液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并向学生提供预防方法,如合理膳食、锻炼身体、定期体检等。

4. 拓展应用(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血液相关的话题,如血液循环、血液凝固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进行展示。

5.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四、教学手段1. PPT展示:通过图示和文字,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血液的组成和结构、血型的分类等内容。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3.了解血液在维持人体内稳态方面的重要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血液在维持人体内稳态方面的作用;2.血液循环的机制。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盖片、草履虫标本、显微镜载玻片、草履虫培养液等;3.教学实验材料:血液样本、显微镜载玻片、盖片、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有关细胞的知识,提问:“你们还记得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吗?”并简要复习细胞的基本知识。

2.呈现(15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包括:1.血液的基本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2.血液的功能:携氧、运输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

3.探究(30分钟)进行实验,观察血液的基本成分。

具体步骤如下:1.将一滴血液样本滴在显微镜载玻片上;2.将盖片轻轻压在血液样本上,并用显微镜观察。

4.讲解(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向学生讲解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功能,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液中有不同的细胞?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5.概括(15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包括: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3.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血液在维持人体内稳态方面的作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简短的报告。

7.总结(10分钟)邀请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并提问:“你们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什么新的认识?”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预习下节课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过程,掌握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稳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血液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意识,增强他们对血液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血液的循环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

2. 教学素材: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过程的相关图片和图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你们知道人体内有一种重要的液体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学习血液的组成(10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每种成份的功能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学习血液的功能(15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免疫和凝血等。

教师可以结合实例和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量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稳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4. 学习血液的循环过程(20分钟)通过幻灯片展示血液的循环过程,包括心脏的工作原理和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径。

教师可以结合图表和动画,生动形象地解释血液的循环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血液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例如:“为什么高原地区的人们更容易浮现缺氧症状?”“为什么感冒时会浮现发热的现象?”等。

6.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血液在维持机体内稳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课堂讨论和思量,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血液的作用和循环过程的小论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血液健康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草履虫标本、盖玻片、草履虫液、显微镜载玻片。

2. 实验材料:血液样本、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载玻片、显微镜盖玻片。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与血液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血液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在输送氧气、养分、废物和免疫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实验操作(20分钟)(1)实验前准备:将血液样本倒入血细胞计数板中,用显微镜载玻片取少量血液涂抹在玻璃片上。

(2)实验操作: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3)实验结果分析:学生们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们总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4. 补充知识(10分钟)通过PPT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包括心脏的构造和功能、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径等。

同时,通过生动的动画和图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5. 拓展应用(15分钟)(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一些与血液相关的问题,如血液循环的速度、血液在人体中的运输方式等。

(2)知识应用: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份关于血液的小抄,包括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过程等内容。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人体与健康》中的“血液”单元。

该单元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系统等知识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到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

b. 了解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氧气、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等。

c.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b. 能够解释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c. 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健康的重视意识。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a.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b.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a. 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过程。

b. 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血液循环系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血液在我们的身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吗?”2. 探究(30分钟)a.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查阅教科书和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并填写相关表格。

b. 学生小组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并进行讨论。

3. 梳理(15分钟)a. 教师向学生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并进行板书。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血液的重要作用,如运输氧气、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等。

4. 拓展(20分钟)a. 教师通过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b.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过程,并进行展示。

5.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进行复习。

6. 课堂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堂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说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手段:a. 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能够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血液的兴趣,增强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 教学难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PPT课件、血液模型、图片资料等。

2. 教材准备:《生物教材》第三章第二节“血液”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血液的兴趣和思考,如:你们知道血液在我们身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吗?2. 知识讲解(20分钟)a. 通过PPT展示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并介绍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b.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心脏的工作和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路径。

c. 解释血液循环的作用,如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等。

3. 深入理解(15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总结出结论。

b.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4. 拓展应用(15分钟)a. 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血液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如:为什么我们要保持血液健康?如何保持血液健康?b. 讨论分享: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并从中得出结论。

5. 归纳总结(10分钟)a. 整理知识:通过复习和总结,让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b. 概念归纳: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血液相关的重要概念,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循环等。

6. 课堂练习(15分钟)a.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b. 收集作业,进行批改和讲评。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保持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意识。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血液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稿主题是《血液》。

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维持着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

本课将通过介绍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过程,让学生了解血液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分析教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血液的组成、功能和循环过程。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细胞结构和组织器官,对于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血液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b. 了解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以及免疫功能。

c. 了解血液的循环过程,包括心脏的工作和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路线。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b. 能够解释血液的循环过程。

c. 能够意识到血液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血液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b. 培养学生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血液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1. 血液的免疫功能的讲解。

2. 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路线的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血液的流动和心脏的工作,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他们对血液的认识和了解。

2. 知识讲解(30分钟)a.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红细胞:形状、结构和功能,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 白细胞:种类、结构和功能,负责免疫功能和抵抗病原体。

- 血小板:结构和功能,负责血液凝固和止血。

b. 血液的功能:- 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

- 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

- 免疫功能。

c. 血液的循环过程:- 心脏的工作: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 说课稿

血液 说课稿

血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理解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输功能;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血液疾病,并了解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听讲解、讨论等方式,积极参预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摹拟等方式,加深对血液的认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等方式,提高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学生能够培养对他人健康的关心和匡助,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 教学难点:血液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呈现一张描绘人体循环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人体中的血液是如何运输的吗?血液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2. 知识讲解(约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血浆占血液总量的55%,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白细胞负责免疫谨防,血小板负责止血;血液在人体中具有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功能,同时也参预免疫、凝血等重要过程。

3. 实验探索(约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摹拟血液的凝固过程:将一部份血液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凝血剂,观察血液的凝固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探索血液凝固的原理和意义。

4. 小组讨论(约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你们知道有哪些常见的血液疾病?这些疾病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讨论,并记录下各组的答案。

5. 知识总结(约10分钟)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全班分享;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预防血液疾病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发热 贫血 出血B.发热 出血 黄疸C.贫血 黄疸 肝脾肿大D.贫血 黄疸 肝功损害
9.血管外溶血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是B
A.肝B.脾C.肺D.肾
10.下列哪种疾病常有贫血和脾肿大,除外:C
A.白血病B.恶性组织病C.再生障碍性贫血D.慢性
溶血性贫血
11. ITP的主要出血部位是A
12. 关于白血病的描述,正确的是C
1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最显著的体征是
D.sTfR浓度减低
4.最能反映体内储存铁的实验室指标是B
A.血清铁B.血清铁蛋白C.血红蛋白铁D.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5.下列不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D
A.缺铁性贫血B.慢性感染性贫血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D.再生障碍
性贫血
6.女性,34岁,月经过多2年。查:HGB70g/L,MCV78fl,MCHC28%血清铁
7.2umol/L,总铁结合力75u/L,骨髓铁染色无含铁血黄素颗粒。其贫血的诊断 最可能是A
A.缺铁性贫血B.慢性感染性贫血C.慢性病贫血D.转铁蛋白 缺之症
7.外周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三系造血细胞减少,符合D
A.白血病B.骨髓纤维化症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再生障碍
性贫血
8.慢性溶血性贫血的三大特征是C
血 液科 试题2010
血液科试题
单选题
1.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是A
A.缺铁性贫血B.铁粒幼细胞性贫血C.失血性贫血D.溶
血性贫血
2.下列哪项不符合贫血时机体的代偿表现:D
A.心率加快B.呼吸加深加快C.消化腺分泌减少D.2,3-二磷酸
甘油酸降低
3.下列哪项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室检查不符合缺铁性贫血?D
A.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B.白细胞计数正常C.血小板计数减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